看这部电影,以为片名会叫做死亡游戏之类的名字,今天搜索了才知道叫做少年,一个少年为了复仇,处心积虑隐忍多年,设计一系列游戏和圈套,最终游戏结束,都归于死亡。
看这个片子开始看不懂,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慢慢的被剧情吸引,黑色、灰暗又有些压抑,不喜欢这样略带恐怖的犯罪悬疑片,太过沉重太过血腥。
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这部电影的配乐,乐队的合奏,林巧在剧院的个人小提琴表演,扣人心弦的配乐加上快速转换的画面,作曲家即将面临被秘密警察逮捕的危险和紧张与剧情完美结合。
这音乐真是难忘与动听。
如果不是在大教室看,没有音响设备,这部电影的音乐就会逊色很多,心理战教室的设备还是挺不错的,让我享受了这场音乐盛宴。
青春似乎太过沉重,青葱少年,本该享受爱情,却是一个为了另一个人终身吃药,另一个人为了报仇双双坠楼,活下来的人幻想着并不存在的另一半,为了爱而复仇,在复仇中走向毁灭。
那位造诣颇深、事业成功的指挥家,精致的外表和身份下掩藏的却是一颗肮脏罪恶的内心,慢慢的才发现他才是罪魁祸首,人面兽心的家伙。
看到剧终的演员表才发现林巧是郭姝彤主演的,难怪这么面熟,是谁的青春不迷茫不迷茫的女主角,恰好我在12月4日,那天中午第一次在这里的电视上看的电影,又恰好我在澎湃新闻的问吧上问过她问题,而她还回答了我。
正如她自己所说,《青茫》是比较青春、朝气蓬勃、阳光向上的,《少年》里的林巧是比较缥缈的一个角色,她外表给人的感觉比较阴暗,她和欧老师饰演的苏昂的感情其实非常让我动容。
林巧似乎是一个冷少女,平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冰冷的受伤的心。
或许就像导演杨树鹏说的,这个故事里藏着的就是人心,旧案浮出水面,新案扑朔迷离,都是险恶的人性在作祟,而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些视而不见。
人性的罪恶,人性的欲望,还有人性的爱。
人最大的幸福源于爱,最大的痛苦也源于爱,你爱我吗?
林巧问,我用生命在爱你!
苏昂,他的生命在林巧逝去时其实已然不复存在,支撑他活下去的不是药,而是爱是林巧是复仇,最后了结了也就结束了。
三星是给苏昂这个形象的。
看之前虽然已经有朋友剧透过,但一直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是一头雾水。
有些人物我搞不懂出场的意义,而且我想他也没搞懂自己的意义。
我是2020/4/4在爱奇艺上看的,不确定有什么删减的部分。
医生的故事后续,傻子被叫去警局调查的后续,是被删了?
我觉得故事并没有讲完整。
那个医生给苏昂检查,和他对话的表情,让我感觉与周围格格不入。
后面她的故事能解释她的表现一些,但当时我看着十分违和。
你面对的是病人,不是丈夫,也不是在独处沉思。
胖子很逗趣,我记得他演过王胖子。
我很喜欢他的表演。
说到他,我想起来他逮嫌疑人,嫌疑人趁他不注意拿起酒瓶子砸过去,我想嫌疑人应该冲着后脑勺去的。
但事实上,他被砸以后还是生龙活虎的,我想酒瓶子可能砸在他厚嘟嘟的屁股上了吧。
我很喜欢苏昂这个形象,疯魔,偏执,神经病。
他和林巧,让我想起,有些人天生就是为对方而生的,我喜欢这个设定。
我也真的喜欢他一身黑戴着帽子的打扮,他叼着手电筒光扫过脸庞的时候很惊艳。
会有表演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总体还是我喜欢的形象。
之所以云里雾里,不是因为悬疑,而是没讲清楚。
我想了想,理想的顺序应该是:苏昂报案发现尸体——确定死者身份找到嫌疑人——苏昂拦车帮助警察,被注意到——警察联系苏昂医生,引出她的丈夫和学生林巧——嫌疑人讲起之前的故事,走访时知道她有一个女儿林巧,失踪后女儿也不见了——苏昂绑架医生,将警察引到福利院学校,回忆起自己和申哥的故事,警察回忆起一桩旧案——调查陷入瓶颈,银行抢劫,申哥和苏昂接触,直接找到他家,一次合作——警察街上与遛狗的苏昂擦肩而过,忽然想起两次报案都是一个遛狗的市民,想起之前他引他到学校,决定去学校档案室查看资料,了解故事始末——苏昂引指挥家到船里,申哥等着,警察赶来——揭露真相。
我觉得片名也许并不适合这个片子。
少年……他已经不是了,可能他的心还停在那个时候吧,时间和林巧一起死去了。
从你死的那一刻起,我的时间也停止了,剩余的,就是为你报仇。
我们永远都是少年,永远都在一起。
在看《少年》的时候,我想到了朴赞郁的犯罪片《我要复仇》,同样是复仇主题,同样黑暗,同样血腥、暴力,但两者所表现出的内核是不同的。
《我要复仇》里,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因为一系列戏剧化的转变,几个人避无可避地走上了复仇的道路,相互劫杀,荒诞离奇。
最后所有人都不得好死。
而在《少年》里,杨树鹏用少年人的偏执和疯狂,把爱和恨这两种情感放大,通过不同的人物叙述为我们呈现人性挣扎和“悬疑犯罪故事的外表下藏着人物内心”。
杨树鹏曾说过,这个故事不仅仅直指人心人性,也具有很好的商业结构,在力求两者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结构很复杂,一条主线,两条像主线的辅线混在一起的,以至于张嘉辉在剪辑的时候,先剪辑了一版张译视角的,我说不对,你在剪辅线。
按照顺场,我们最初剪出来是四个半小时,又剪了版两个半小时的,最后剪到105分钟。
因为时长限制,需要取舍,当然保主线,所以删除了一些辅线上的推进。
但我可能辅线拍得更好,崔大力、罗傻子等等,这些人物都有来处,也有去处。
”的确,电影里,复仇少年苏昂是主线,他深爱少女林巧,利用黑客技术,引君入瓮,打算借刀杀人;刑警张建宇是支线,他负责侦查一具白骨疑案,跟同事一路深入调查,逐一引出酒鬼崔大力、罗傻子等等。
功成名就的音乐家李志民,人前温文尔雅,人后冷漠残忍,他家暴妻子,还与乐团新人暧昧。
从苏昂打算用生命玩一场复仇游戏的时候,这些人物就逐个粉墨登场了。
一开始,没有人会猜到他们各自的命运,似乎每个人都因为苏昂的引诱,带着各自的欲望和目的,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上演一出各自认为自己是主角的大戏。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也渐渐误入了导演编织的大局,直到最后谜底揭晓,才恍然大悟。
影片的镜头语言很棒,有些细节,在不出现暴力动作的情况下,也传递出了暴力感。
比如,利用蒙太奇的方式,上一秒还是警察之间翻查旧案时的调侃,下一秒镜头剪接到猪头和屠宰场,令人联想到血腥。
另外,发现白骨和拍摄白骨细节的几个镜头,时快时慢,节奏和情绪都控制得很好。
观影结束后,朋友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是怎么过审的?
我也有同样的疑惑,跟其他国内上映的犯罪悬疑片相比,《少年》里的暴力和血腥,有着非常先锋的风格。
有的情节十分残忍,一场夜雨杀人戏的时候,我用手挡住了自己的视线;周一围饰演的申哥是一个天性残忍的暴徒,他拿起带血的匕首,紧贴着苏昂的脖子的时候,我心砰砰直跳;另外,屠宰场里的鲜血、悬挂的整猪都令人觉得压抑。
我对申哥拿着橡皮水管冲洗墙壁上猪血的画面也印象深刻。
这种恐怖和紧张的气氛里,让人不得不绷起神经。
后来,在恳谈会上我也了解到,这部发人深省、多层次的故事的确面临着审查上的困难。
杨树鹏坦言,“我剪掉了很多内容,这也没有办法,一是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暴力、血腥等场面的尺度很难拿捏,有时候可以露屁股,有时候不行;有时候犯罪分子可以有拿枪,有时候又不行。
大家全都要摸索。
二是,涉及到公职人员的形象,在最初的设定里,张译饰演的警察和余男扮演的医生是有感情戏的,但因为这个身份,不能出现,就被剪掉了。
”即便如此,导演还是觉得,近几年犯罪悬疑片的审查正在逐渐放宽。
电影《少年》的坚持和保留对悬疑犯罪片来说,是一次可贵的尝试。
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少年》的一小步,是中国类型电影的一大步。
”这对观众和制作方来说也是好事,因为长期的类型单一,很容易出现疲软现象。
不可否认,《少年》是一部风格明显的类型片。
所谓类型片,最简单的解释或许是将电影类型与商业完美的结合下,在突出导演个人思想的同时又不缺乏艺术气息。
杨树鹏在艺术表达上的坚持从未消退,从《烽火》、《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他在每一部电影里传递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少年》是他第一次尝试悬疑犯罪题材,其中有很多人性的揭露和思考,“每一个角色都很有分量,也有着复杂的命运感。
”当然, 除了可看性极佳的类型化风格外,《少年》中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人物的某个动作、神情、语气都反映着和塑造着他们的内心。
每个角色又都带着鲜明的特征,比如复仇少年的孤绝、偏执和热烈;问题警察的小心思、缜密和矛盾;戴着面具的成年人身上的残忍、阴郁和冷漠。
在一众戏骨里,欧豪的演技还有待加强,但他依旧以一副硬骨头,传递出了男主角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强悍劲儿。
郭晓冬的演技很棒,真正展现出了人物的病态和凶狠。
有一场他和妻子在家里吃晚饭的戏,他在手机上与人暧昧,妻子出言询问。
郭晓冬立刻暴起,第一句话是驳斥“有完没完”,然后才是气急败坏地推掉桌子上的饭菜,揪住妻子进行殴打。
明明他是过错方,明明是他在出轨,但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施暴,与他所听的古典音乐,在社会上所展现的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
郭晓冬用一场戏把家庭内部的扭曲和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触目惊心。
或许就像导演杨树鹏说的,这个故事里藏着的就是人心,旧案浮出水面,新案扑朔迷离,都是险恶的人性在作祟,而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些视而不见。
昨天看了《少年》,原本是冲着张译去的,总觉得有他出演的片子,不会太差,事实也确实是。
后来,我脑子一直循环着的是电影的最后,苏昂死之前说的话“快带林巧走,快!
”张建宇这时才说出一串惊人的回复,“林巧不是死了吗?
”我瞬间大惊,开始是想可能林巧偷偷活下来了,转瞬间又觉得这不大可能,这不是在古代,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故事是在这个时候才解开谜底的,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
原来,林巧真的死了。
苏昂死之前一直念叨着“林巧没死……她还活着……”其实只是他的执念。
而他的脑科医生说了一段重要的话解开了这一切的谜底,脑科医生说:”他一直没吃药,导致大脑损伤越来越大,开始出现幻觉。
“而林巧,就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幻觉,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才一直没有吃药,因为吃了药,就再也见不到他最爱的林巧了。
很可怕的执念对不对?
一个少年,从初中开始,就背负着一个杀人的欲望行走在这个世上,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做一切准备,所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复仇,要帮他的初恋女友林巧复仇。
一个从福利院走出来的孩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做了黑客,为了复仇,他连本来可以康复的药片也不吃了,一瓶一瓶好好的积攒好码好放在卫生间的收纳柜里,那是他本来可以康复的希望,为了复仇他放弃了。
我不能说他的深情是盲目的,对比中年的李志民来说,他太干净了,干净得如同一片雪花,抱着对这世间最大的热情,来过,爱过,然后融化,消失了。
少年人的爱恋如同火一样炙热,也如同火一样有着强大的爆发力,为了爱情他们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做,这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他的感情其实很微薄,福利院长大的孩子,本身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残缺,而林巧是他微薄的感情里仅余的希望,最后却为了他生生灭了,他的希望同时也没了。
应该说,在林巧死的那个时候苏昂其实也死了,他活下来只是为了替林巧复仇,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一切。
他复仇的对象有三个,一个张译饰演的警察张建宇,一个郭晓冬饰演的李志民,他其实是林巧的亲生父亲,另外一个是与林巧一起摔下高台幸存的大黑。
他精心准备了一场局,一个连环局,从这里我们我们能看出苏昂的智商之高,他设局将这三个人都套了进来,先是警察张建宇被一个死了十年的尸体吸引卷了进来,调查过程中,大黑带团去抢劫,苏昂先给张建宇电话透露消息,然后又临时通知大黑他们被警察包围了,接着利用自己黑客的便利条件,为大黑他们安全撤退保驾护航,他与大黑之后的合作水到渠成。
苏昂利用大黑的无知,让他绑架了张建宇的妻子--一个脑科医生,后又故意让警察救走,几次操作,终于让张建宇发现苏昂的存在,他在福利院发现了苏昂,林巧的档案。
同时,苏昂一直在与李志民联系,利用李志民的好色,引他上钩,几次三番下来李志民对苏昂听之任之,直到最后一次苏昂引他上船,说出林巧与李志民的关系,林巧在去福利院的那个夜里,曾经亲眼目睹母亲被李志民杀害,而且她与母亲一起被李志民埋进土里,万幸的是李志民最后的一丝人性尚未泯灭,从土里将还活着的林巧又挖了出来,趁夜送去了福利院门口,那个雨夜,林巧感受到了她人生最大的恶意,可是还没完,后来林巧与苏昂去警察局报案,因为当时两个人尚是孩子,说不清母亲被害的具体地址,张建宇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孩子的一场闹剧,所以10年后,张建宇也被苏昂算在了复仇的人员名单里。
这里面最大的阴影大概要算身为人父的李志民了,他有良好的职业背景-乐团的指挥,但是这个光环之下的他残暴,血腥,毫无人性,他先是强奸了在路边的林巧之母,后来林巧母亲在6年后找他要钱给女儿治病的时候,他又残忍的杀害了林巧的母亲,还想将目睹的亲生女儿一起杀害。
这之后,他若无其事的继续生活,娶了脑科医生,但是对她并不友善,时常出轨,经常家暴。
苏昂揭穿了林巧的身份与林巧母亲被害的事实后,他又恼羞成怒杀了苏昂。
这个结局大概是苏昂意料内的,他早早的给自己设计好了结局,还怕李志民逃脱掉,早早通知张建宇去船上的时候,又另外安排了炸弹,如果不是张建宇,李志民应该被炸得尸骨无存。
最后却只有苏昂与大黑死了。
挺不值的,为了这么个人渣。
这么干净的少年,如果,好好走他的路,他的未来会比星星还要璀璨,最普通,也是个干净明朗,低调有礼的少年,他的人生不该如此。
可惜了,他的智谋超群,他的才华横溢,最终定格在年轻的20多岁,停止了。
年轻的人啊,爱情不是全部,它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得之你幸,不得你命。
如果有人能在你身边告诉你,开导你,可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那些再坏的人,再坏的事情都有应该由警察去处理,不该是你去执行。
而不是献上你年轻的生命,如烟花般璀璨,瞬间即灭。
希望苏昂只是个例,极少极少的存在。
太烂了大哥,看完直接对张译的审美产生质疑,全片建立在“艺术加工”上,非常非常悬浮,苏昂和林巧都是福利院的孩子,苏昂被打成重伤,林巧坠楼不治,但苏昂的医药费从哪来?
国家给的。
他的黑客技术怎么来的?
不知道。
他一直以来的医药费怎么弄的?
不知道。
他的设备和最后的定时炸弹哪里来的?
不知道。
警方这边空的吓人,就一个张建宇跑完全程,其他警察都干嘛去了?
公安局长教训部下还得亲自跑去办公室?
还有最后的大决战,霰弹枪中近距离直接命中李志民大腿,没直接断了就不错了,李志民这个满头花白的老头还能去反杀浑身腱子肉的苏昂?
被手枪击中肩膀的大鬼还能跟没受伤张建宇打得有来有回,捅了张建宇三刀被张建宇近距离清空弹匣,还能挣扎着起来试图反杀张建宇??
什么超级赛亚人,李志民也不逞多让,大腿霰弹枪枪伤,跟苏昂滚了半条船,反杀苏昂后还想去反杀张建宇,这是超人吧
慢动作播放苏昂从空中掉落和被打动画里人的渺小、恶魔的压迫感林巧练琴的画面与苏昂被打相交叉,音乐是之前解析的等待子弹的那首特写两人交握着的手和脸上的笑容,依恋感十足濒死的鱼和奄奄一息的人跟镜头拍摄申金贵,看见了苏昂的秘密基地,展现了他雄厚的实力李志民伤害梁素梅的过程中音乐变得激进手持镜头拍摄殴打画面
少年是希望也是绝望,你在他身上埋下什么样的种子,他就会给你开出什么样的花🌸人有时候是需要信念支撑活下去的,我想林巧大概就是支持苏昂一直活下来的信念吧,他拒绝吃药,是因为他心里明白,林巧已经不在了,那后遗症留下来的幻想支撑着他设这个局,为林巧报仇,两个少年,用生命爱护着彼此。
与道貌岸然的艺术家形成讽刺的对比。
看见悬疑,烧脑这两个字眼,果断买了票,没出影厅,我就开始看豆瓣评价,那些说好评的,你们到底收了多少钱,还是跟编剧的三观一样?
那个酒鬼,啥都不知道,就是跑,就为了让男主撞他,男主才能进警方视线?
那个大伟(申哥),我还没搞清楚情况呢,他就跟男主合作了,就成一伙的了,最搞笑的,他抢银行,是因为刺激,现在像这样的纯反派,实在是不多见了。
到最后,硬是让男主先上船,那个是洗钱的地方,他是不是以为上面开Patty,不怕进去打草惊蛇?
只能说一个乱七八糟的剧情,一个三观错乱的编剧,一群走心的演员。
我喜欢韩剧里的直白和快意恩仇,可他们从来不解决问题,有的只是一个可笑的后来。
文化里的差异总能在白日之下被显现出来,倘若西方没有美洲输血,倘若不是印第安人的牺牲带来了他们的繁荣,又如何会有后来依靠欧美起飞的韩国。
这所有的宏观叙事和眼前的轮回被展露了出来,愚昧的人们总是羡慕韩剧的直白,却瞧不见那是工业化背后的讨好,也未曾瞧见的是一个依靠文艺作品才能反应,才能推动的国度,甚至民众最后的发声舞台都被资本讨好的消费主义占据是如何的恐怖。
当张译走到了欧豪最后的面前,把最后一条线圆上,把一个年少的警官愧对的警服的故事掏了出来。
故事的结构和叙事也许落了工业化的下层,却在人文的层面又让自己意识到的为何大国,何谓大国。
我们总没有去期待现实的骨感,也总没有将人生的决策交于情绪的发泄,更不存在那些依附于其他的思绪,这是在自己眼中本土文化和国外种种文化的一种根本不同。
我们是务实的国人,所以最终的答案还是救赎,以暴制暴的核心是唤醒好人的良知,牵引他们的未来。
而不是愉悦了情绪,让好人也沦落为野兽。
10年前,一个在福利学校的少年,为了替女同学出头,脑袋上挨了结结实实一铁棒,血流满地,性命垂危。
10年后,少年已长大成人,被旧伤的后遗症时刻折磨的他,执行着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精密计划。
复仇的代价,是他的生命,以及他拥有的一切。
在他的牵引下,一个心理变态的音乐家,一个高冷性感的女医生,一伙打劫银行的悍匪,两个唱黑白脸的痞子警察,统统被卷入罗网中。
野兽般的较量和厮杀,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抽身逃离。
《少年》是个黑色的犯罪故事,用青山刚昌的话说,是一个纯黑的噩梦。
我看过管虎的《老炮儿》,看过丁晟的《解救吾先生》,看过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但仍然很惊讶,一部当代都市背景的华语电影可以黑到这个程度。
风格上,它非常鲜明地受到了韩国犯罪电影的影响(这一点跟导演聊天时得到了佐证),比如《新世界》,《阿修罗》等,在一个处处布满了灰色的世界展开,这里被利益、欲望和秘密驱动,充斥着横流的物欲、卑鄙的算计和肮脏的交易。
韩国电影《阿修罗》剧照所有角色都有现实的维度,都竭力躲避着套路。
警察暴力执法,爱偷瞄女医生的胸口,可追捕疑犯时又尽忠职守,拿命去拼;歹徒不是穷凶极恶的敛财之徒,只是无聊了抢个银行玩玩的杀猪老板;衣冠楚楚举止儒雅的音乐家,在外面以睡女学生为乐,在家里以打老婆作消遣。
犯罪电影,一旦有了现实维度,必然是黑色的。
它意味着没有鲜明的善恶,没有分界的黑白,好人和坏人的定义被消解了,每个人都有罪,只不过有的竭力逃脱惩罚,有的努力迎来了救赎。
郭晓冬所饰的音乐家人面兽心另外惊讶的是,它竟然同时带有克制的童话气息。
在这个故事里,爱情的篇幅微乎其微,但所占的分量却是重中之重。
爱是一切的起点,也构成了终点。
那些关于爱情的简短承诺,似乎比那些通篇都在说爱的青春电影更加浓烈。
有网友说,结尾那句告白太多余了,谁都能看出少年是用生命去爱,说出来岂不廉价。
但我觉得,这个回响很有必要。
少年的爱,炽烈汹涌,不带算计,不留后路,是市侩庸俗的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而他们所要的回报,不过是狂风暴雨、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后,听到恋人轻声说一句,我爱你。
少年少女之爱杨树鹏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电影台词中,写到爱这个字。
可见,他一定也认为这句台词非常重要。
但同时他也暗示我们,有太多的东西,是他一心渴望却无法放进电影中的。
因为我们知道,因为某些众所周知又无法明说的电影制作规则,华语犯罪片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因此《少年》,注定无法顺畅完整地表达自己。
全片充斥暴力场面再加上出于商业考量,片长越短越有优势。
于是从四小时的粗剪版,到两个半小时的定剪,再到111分钟的影院版本。
最终呈现的,距离导演最初的构想,已经相去甚远。
设计台词“被剪了这么多,宝宝心里苦”杨树鹏的电影作品不多,反过来大概也可以说明,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快工出活赚快钱的电影人。
从《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直在试图,做出跟这个电影市场的大路货不一样的东西,试图去敲破华语电影的现有边界,去完善还远远谈不上成型的类型化。
通过《少年》,他继续摸索着商业大环境与类型化尝试的平衡,跟片中复仇的少年一样,他也不得不付出堪称惨重的代价。
只看院线版,我难以想象它删掉了多少的内容:女医生角色在后半段仍有核心作用,少年原本执行的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完美犯罪,张译演的警察有更多的道德污点,他的搭档胖子有一条完整的支线,甚至那个喜欢扮演日本武士的傻子,也有详实的下落交代……
这个傻子原本有着更多戏份不难想象,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这些都是必须的,都能极大地丰满角色和情节的血肉,但它们都遭到了无情的舍弃。
作为一部走高智商路线的犯罪悬疑片,《少年》有bug吗?
当然有,尤其是当你习惯性地将它与《非常嫌疑犯》、《七宗罪》、《白夜行》等同类佳作相比。
相信思维缜密的观众,能比我找出更多。
但这次,我实在不忍心苛责导演。
无论在欧美还是日韩,犯罪片都是一个高度成熟的电影类型。
而在中国,就像前文所说的,最近两年才逐渐出现几部既深入犯罪世界、又能在院线绽放光彩的作品。
距离一种类型的成熟,我们仍然有着太远的路要走。
在规则和利益两座镣铐的钳制下起舞,是一种近乎自毁的修炼。
我们应当明白,能在银幕上看到《少年》这样的电影,是多么殊为不易。
如果说这个结果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bug的话,那就让它们留在那里吧,它们绝非导演之耻。
今天的电影市场欢迎的,是那些中二的撕逼戏,偶像的三角恋,不说人话的古装片,不中不洋的合拍片。
犯罪电影,仍然是边缘产物。
杨树鹏自述某导演吐槽过他的做法,说你拍这玩意干嘛呀,费力不讨好,能赚到钱吗?
华语犯罪电影,是一块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碰它的人,不是特别傻,就是特别可敬。
杨树鹏,曹保平,丁晟,管虎……他们都是后者。
导演杨树鹏在可见的未来,牛逼如他们,也只能继续戴紧镣铐,蹒跚前行。
但在荆棘之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它无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无法在影院看到《少年》的真正结局,但我们相信,在更多《少年》这样的电影推动下,总有一天,华语电影的导演们,都能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的构思,完全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多一星鼓励分······
比想象的好,张译是个好演员。
两星半。属于“我就不喜欢你们说我商业所以拿腔拿调最后露出过时类型片趣味”系列。
出其意料外的好看啊!!!悬疑部分震惊到一身鸡皮疙瘩,申哥应该是来诙谐气氛的:“我怎么帮你啊~~~”“给我~~~钱~~~”
能看得出来删减了一点不过结尾真的很感人
国产难得的创作,是原创!虽然两条线略牵强,但是故事很有力,而且作为悬疑片不容易被猜中,以欲望为主题的作品里算是很优质的,被低估。除了欧豪所有演员演技在线,郭晓冬的演技值得拿一个影帝,余男基本次次都是影后级表演,这次真的连头发都在幽怨,诉说着害怕和寂寞。
前半部分是经验的,悬疑气氛足,毫无保留的暴力渲染有几分韩国犯罪片的真传。但是一到苏昂带着申哥到码头考察洗钱的轮船,一下子就变得仓促而且俗套了,好像准备了许久的惊悚迫不及待要拿出来的感觉,一切揭秘都在加速进行。小鲜肉演技够烂,但导演很讨巧,作为男主演,一共就没给几个正面镜头。
一具怪尸,两场复仇。日式悬疑复仇的套路,却是各种想当然的生硬逻辑漏洞,不合时宜的综艺式幽默和变态暴力强拧一块儿,看得出演员和导演都很努力了,然而……
文艺中年,这都几部了,还不晓得后现代没那么简单吗?
有韩国犯罪片的影子,国产电影能拍成这样也是让人惊艳。一星鼓励。
劲有了,故事比较破碎和幼稚。
人家又不是基佬。。。为什么会被你吸引
这案件搁到美剧的罪案剧里面真是啥都不算,人家40分钟都讲清楚了……好在视听剪辑都不错,表演也不错(不过郭晓冬真是令人捉急……演技这事儿不能靠知乎来评定你们说是不是),导演有种品味很奇特的幽默感,勉强及格吧。
前面感觉还不坏,悬念渐次铺开,随着故事的推进,居然变得越来越蠢,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精分。结尾的渔船大战简直一团糟。
别人玩人格分裂,你来个脑子有病,演的不错,的确挺脑残的。
看不下去,粗糙。
如果会让“我”又一次“失去”她,治愈了“我”,又有什么意义?
非常失望。感觉一众努力的中年戏骨演员被剧本坑了。剧情发展诡异,漏洞多如牛毛。悬疑剧情、台词对白、角色背景、行为动机、喜剧笑点等元素都设计得很诡异,特别拧巴,让人如坐针毡。尤其是强行反转的结局,推翻了之前主、客观视角的一切,几乎就是在欺骗观众。映后导演交流对此的解释也很牵强。一星半
这是个啥,乱七八糟的,毫无逻辑可言,白瞎了这一堆实力演员
想法很好,看得出主创人员真是为拍一部好悬疑片下足了功夫,但是逻辑的严整性、导演对剧情节奏的控制力都比较欠缺,使得悬念揭开的时候显得没有说服力、牵强。明显参考了《白夜行》的角色设定和《记忆碎片》式的主观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