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十集,很有感触。
推理也好,谜语也好,都是拨开迷雾,见事实所在。
但最触动我的是,徕卡向阿整告别时,阿整给她看自己的伤疤,说这和你的伤是一样的。
徕卡说的那句:真想替你承受这份痛苦。
她实在很了不起,她是千夜子的一个人格,出现是为了替千夜子承受痛苦。
而她仍会在意阿整的痛苦,不想消失不见,是因为拥有了阿整这个朋友。
真希望他们能同赏樱花。
看了第一集觉得有点离谱,警察为了报仇,宁愿去做假证害一个无辜的人入狱,亏得这个是男主,否则岂不是轻松得逞了?话说被捅死的这哥们也是硬气,挨了一刀,宁死也不说自己没撞人…然而继续看发现,第一集居然是最不离谱的一集,后面越来越扯,没边儿了都,槽点太多,甚至看到后面纯属为了吐槽而看的,而且全剧观影过程中基本一直在浮现小岳岳的相声:这不是巧了吗这不是?
这不是巧了吗这不是?
没错,全片巧合多的数不胜数,离谱程度和柯南不相上下,柯南走到哪哪死人,男主是直接遇到嫌疑犯,坐车遇到连环杀手,走路上遇到恰巧被撞失忆了的炸弹客,住院碰到鬼魂,遇到人格分裂的人,还遇到纵火犯,新年夜出去吃饭遇到绑架犯,坐车遇到杀人后妈,然而最后大结局的案子,居然反而跟他没关系了,真的笑死,头一回看见最后一集主角打酱油的而爱珠案子更是巧合的过头,一个要自杀的人,遇到了一个要杀人的杀手,正好她的名字还符合杀手的杀人规则,结果还没杀呢,半路又被另一个杀手截胡了,这是什么彩票几率啊?
推理大会,跟踪狂为啥会打电话给那个人啊,正巧接电话的就以为他是高中同学给了他地址…这种什么玩意啊?
纵火案,男主手无缚鸡之力,于是青蛙先生非常巧合的害怕红色,所以男主用一罐番茄酱就制服了他,这都是什么扯淡的设定啊另外杀手杀人动机也是各种胡扯,司机活埋人,“并不是想杀人,只是想收拾干净”,真是看的满头问号啊,这什么逻辑啊?
不能为了离奇而离奇吧?
犬堂三兄弟费老劲凑齐了当时的乘客,又绑架到大宅子里搞的鸡飞狗跳的,结果就这?
还有推理大会杀人动机也是离谱,怕被别人杀,所以先下手为强把人都杀了,这什么逻辑啊?
他甚至都不知道会来多少人,当初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而已,怎么突然就动了杀人的念头了?
而且还是会杀掉无辜的人,而且为啥他要把透明人的杀人手法自己讲出来啊?
这不是傻吗?
还拿着下水道地图标上红色,生怕别人破不了案是吧?
最后案件,杀手杀人动机就是因为报警了没人管,于是杀人引起警方注意,然后还非要杀名字里带“十”字的,当初自己老妈名字也非常巧合的有个“十”字,还要求杀了自己,这都那来的各种奇葩人啊还有就是误导观众,青蛙先生杀人后出现幻象,也都演出来,搏击俱乐部是吧?
后面杀手喜欢男扮女装,但是别人一听他说话就知道他是男的,那这么干不是更显眼了吗?
但是赌场小妹说起他时候却不提这事,爱珠事件,前面铺垫了半天爱珠难受啥的合着完全没用,就是为了误导观众不看推理,看鸡汤,也没啥看头啊,俊男美女基本都是配角,就最后猫田警官是大美女,犬堂三兄弟,带头大哥顶个金黄色蘑菇头还各种装逼表情,真的看的发笑,黑头发老二比他帅多了啊,精神分裂妹也是各种装逼,说话不好好说没事就念暗号,显得你倒背如流记忆力强咋的?
最后绑架案不能明说是正常的,其它时候咱就别说了行不,连男主都吐槽这剧居然能到8.3分,真是太无语了,真该叫无语推理啊
这部真的很!
好!
看!
画面质感很高级,每集到最后总会有点淡淡忧伤,伴随着久能整的台词,BGM一响,总有一种在渡人的感觉。
King Gnu的歌和Ken Arai的配乐真了不起。
一集半集的短篇也有能精妙的设定,两集的长案子在氛围和悬疑感上处理得更好,反转和内容丰富度也没少。
推理上确实比较容易,线索明明白白散落在各处,只要联系起来就能得出一些答案,而且也不太讲究证据,故事的确可以说不是推理剧(都叫勿言推理了),更像是心理剧。
大多的案子都体现了心理学里“内心小孩”的概念,把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方面更夸张的变成了犯罪的执念。
而阿整更像一个心理疗愈大师的角色,替人发掘他们内心的真实。
对于阿整这个人物,前几集的时候我也觉得他只是爱讲道理,不懂读空气,说话冠冕堂皇,对人的事理性而不感性太冷漠。
说的那些道理,虽然很一针见血,但悬浮感太强。
但慢慢的我也发现了那些能让自己触动的话语。
随着遇见越来越多的人,阿整说的话不再像是显示自己的聪慧或不经大脑脱口而出自己的发现,而是更温柔的为人着想。
他真的被改变了很多,学着与人相处,学着关心别人,也从别人那里习得了更多常人的情绪和感情。
你会发现他其实很可爱,性格单纯,遇上感兴趣的人也总是会牵挂着。
很在意阿整和我路到底是什么走向了,第二季搞快点!
卡斯选的都很实力派,包括客串的演员们,需要张力的地方都引起舒适。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第十一十二集的时间线居然是在第五集之前。
难怪第十集氛围更像完结多一点。
我真的很爱第十集的结尾(图一)。
在没看到最后一集之前它在我心中都是五星神作,我到处逢人便安利的那种。
但是最后一集实在让我太失望太失望太失望了,像是劣质网站上的章节付费小说结尾的四个大字“未完待续”。
私以为,既然作为完整的一季,那就应该把整个故事说完整,把坑填干净,顶多在结尾制造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一季做铺垫或者说引子。
而不是本末倒置,把最后一集拍成这个样子。
该交代清楚的没交代清楚,故事线明显还没结束(甚至最后一集还扰乱了叙事故事线,有一种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悬念,为了做结尾而做结尾的感觉)。
明显的被引出的大坑——“老师”,TA可能是羽喰十斗决定开始进行连续杀人犯罪的原因(是否可理解为心理暗示或教唆?
),还可能是让本来已经进入恋爱关系的正在变好的爱珠决定寻死的原因(催眠暗示爱珠一无是处让她去死?
)。
这位“老师”在这两起案件中可能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的人物,就我个人拙见,是不应该成为留给下一季的引子的。
因为“老师”不解释清楚,本季的故事线就没有好好地结束。
所以,结尾才会给我一种极其仓促、没有交代清楚、“未完待续”的商业感。
昨天晚上终于有空用流量追完第12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啊?
是还有番外还没完结吗?
”当我意识到我刚刚看过的真的是《勿言推理》第一季的结尾时,我感觉我像是被人喂了一坨屎。
观众不是傻子,这样敷衍未免太令人寒心了。
前文提到在《勿言推理》连载期间,我一直把它当作五星神作到处安利。
既然现在被结尾恶心了,那就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前文里的各种缺陷(但是之前我因为苏打滤镜以及近年没看到什么比较好的同类型剧就故意忽略了)。
首先第一集,应该也不少人提到过警察面对一个被当成杀人嫌疑犯的人,按理来说是不会坐下来认认真真听来自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生活的教诲的。
更不用说请教如何跟自己老婆相处,如何倒垃圾,诸如此类。
其次我想到的是风吕光这个人设。
首先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刑警,她几乎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虽然说在《勿言推理》故事线之前,风吕光从没有被允许去到犯罪现场,但是作为一位刑警,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应当要有吧)。
很震惊我的是风吕光的一句台词:风吕光对猫田说:“等她真正地去到了现场,她才明白杀人犯是真实存在的,她太害怕了”(我:??????
这是出自刑警之口的话????
)风吕光这个人物设定的意义,本来是要破除在警队里面的性别歧视刻板印象(阿整在第一集,风吕光准备辞职的时候,就对风吕光说了她一个女性存在刑警队里是有必要性的),但是风吕光这个人物却被塑造得无知、弱小、(最有存在感的时候是暗恋阿整的时候)。
我不知道风吕光这个人物是塑造失败还是故意为之,但是无论如何,这个人物是在加深“女性不适合刑警”的职场性别歧视。
突然想到一点,阿整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追剧的我很久,但是我一直以为在完结之前会介绍整的成长环境,但是没有。
我一开始认为,阿整大概率是在受虐待的家庭中成长的,由阿整每次提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探讨推测,另一个是在樱花树下面对徕卡的时候,阿整摘下围巾拉下衣服露出了胸口的大块伤疤,对徕卡说,他的伤疤和徕卡的也一样,所以他能理解徕卡。
但是到12集,在新干线上,面对幸福的一对养母女,阿整却说自己的养父母对他非常好,他过得很幸福。
于是我又迷惑了。
有一说一,苏打塑造人物还是非常立体的,久能整这个人物算是完完全全地能立住了。
我宁愿故事按发生时间讲述,然后这一季结束在徕卡的离开,春天的提前到来。
到处的樱花都开了,阿整站在樱花树下目送千夜子开始新生活。
这样的话,这一季会比现在这副乱七八糟的样子好得多吧。
日式推理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想化”,或者说“抽象”,罪犯犯罪时,各种要素都像是物理学里的“光滑平面”,我说行他就行不行也行,不会如现实中那样有各种岔头。
比如戴个帽子就能避免头发掉落现场,等等。
很多操作就像二战那个笑话一样:把大西洋水烧开来对付德国潜艇。
很多操作都属于说的动动嘴,干的跑断腿。
一个搞炸弹的,炸弹做起来就像玩儿一样,仿佛打个响指就有了,而且连倒计时界面都贼精致,不知道是不是要给拆弹的人一点美学震撼。
这些读者对于推理世界的这类抽象也会有一种预设,这是创作者与读者达成的默契。
就如武侠的读者会预设会武的人可以高来高去如踏平地一样。
这部剧也延续了这种预设,然而由于这种预设是一种基于美学想像而最终发展出来的审美系统,它由最初的流行/成功开始演化,就会因为市场的审美疲劳而进行更迭。
这种更迭说白了就是“创新”,这在各门活着的艺术中都是最基本的特征现象。
男女主在结局最终要在一起,那么观众看烦了,就得有不在一起的。
新意在较短的时期中往往以“流行趋势”的方式存在,一种内容要素:无论是题材、细节设定、人物设定、结构。
只要被市场证明有效,就会有大批复读出现,宏观上表现出来就是流行。
而当流行进行了一段时间,就会有,并且应当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出现。
本剧最让我感慨的地方在于在剧情中生硬而明确——从而显得十分搞笑的宣(吐)言(槽)。
从“真相不只有一个”开始,每一集都有调侃旧模式,并且给出本作的“新”答案。
这种明cue,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对话,其沟通的直接不亚于民国年间社会名流在报纸上你一篇我一篇的抬杠,这是一门艺术市场火热,生命力旺盛的体现。
以连环炸弹一集为例,预告爆炸的要素,预告迷题、解迷求炸弹地点,这些从传统继承而来,而新意则在于第三个炸弹打破了前二例的解迷逻辑。
这当然也是最能体现抽象的类型,因为只有超人一样能把警察玩弄于鼓掌间的极为疯狂的超级罪犯才可能会搞预告。
而这种罪犯就像武侠里的人均轻功上墙一样,在推理世界里已经是一种基操。
然而男主则问出了那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炸还要预告?
剧作给的答案是:想炸又不想炸。
男主后来又说:为什么推理小说里的炸弹总是按预报时间爆炸?
于是立即就来了个不按预报爆炸的。
当然,结局还是拆除成功了。
看这种作品,虽然看到了诸多拆旧缝新(如搏击俱乐部式叙事诡计),但各种明cue明确作品的自身位置却成了一种看点。
我印象中,最经典的明cue还是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作者说:那些东西写的人太多了,我都不写。
的确如此。
我只是想说,国内的阅读市场被文学老僵尸们损害得太厉害,所以见到他地的这种活力,很难不感慨一番。
剧透预警!!!
本文写给我自己。
花了大概一周,和莹莹一起看了勿言推理,开始觉得无比惊艳,甚至感觉自19年非自然死亡以后,还没看到过这么优秀的推理作品;后面继续看下去,有惊喜,有优秀的剧情,也有感人,但同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有违背我心中推理剧准则的地方。
episode1警察犯罪栽赃整一开始就各种搞笑桥段,直接抓到警察局了,然后开始“传教”+“收徒“,最后揭露了警察的罪行,还各种安慰人,确实是非常精彩的案件,推理性比较弱,但是反转惊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非常好看。
本剧充分(强行)反映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集主要是父亲对于家庭的职责、女性职场不公平待遇问题。
各种引经据典(“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吐槽(我以为只有电视剧里才这么说),也很出色。
男主非常完美的三观开始展露。
episode2公交劫持一上公交我就说,这一公交不会都是黑社会吧。。。
故事写的挺有趣的,然而逻辑不是很说得通,比如说如何确保当天的人真的这次也都来上了这个“老旧”的公交车,大家不会怀疑吗?
上面的小漏洞还可以说无伤大雅,最后犯人为什么开个公交来这里自投罗网,是因为不想活了吗?
这里已经完全说不通了,既然解释不通,那就不如直接“精神病来了”,“我脑子有问题”,整个解答完全抛弃逻辑了。
然而当时我和莹莹还没有意识到,精神病只是一个开始。
可以说这一集,逻辑剧情都抛弃了,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不要了。
感觉这一集,主要就是引出“黄毛”这个谜语人角色,还挺受欢迎的,顺便吐槽一句主角就是喜欢谜语人,因为主角喜欢解密(还有玩儿夺宝)。
episode3炸弹与致敬经典作品这集就是在夺宝,顺带致敬一下经典推理小说,我很喜欢的一部分,和推理关系不大,不多夺宝还是很有趣的,可惜是日语,我没法参与。
episode4在医院夜谈这一集完全是在医院和另一个人聊天推理,第一感觉让我想起《密室收藏家》里面两个人聊天来探讨案件的故事,然后让我想起有一类就是讲纯靠聊天来推理的作品。
这个故事还是非常惊艳的,模仿杀人。
最后的灵异事件属实没有必要,不过也无伤大雅。
(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作者貌似把能加入这种灵异事件当作值得炫耀的手段,后面还发现,感觉作者以能加入精神病也当作值得炫耀的手段,然而至少我很不喜欢)episode5“天使”纵火案最大的谜语人莱卡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了主角的注意,女警察你这么坦诚怎么和谜语人比呀。
本作品关注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暴力,也是值得称赞的。
然后就没啥优点了,又是通过精分创造反转,用直接欺骗的拍摄方法向观众隐瞒重要信息,反复放能看到“天使”的视角。
这是一个第三人称视角的作品,居然可以看到第一人称视角看到的幻觉,已经和推理没什么关系了。
至少在我认为,只有第一人称视角被允许看到幻觉产生的东西,比如《禁闭岛》。
episode6夹竹桃别墅这个故事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最后那部分真的非常为橘高,为曾经的好友如今反目而感到惋惜。
整个故事推理部分非常精彩,最开始的夺宝部分很精彩很有趣,最后的透明人案子也很不错。
然而还是有让人难以信服的漏洞,犯人直接把雪地上的脚印给清除了。。。
直接这一条就让案件不成立了。。。
看到这里我越发觉得作者更擅长出一些脑洞题目,比如夺宝的一些脑洞,或者设计一些小技巧,但是写不出特别严谨的推理案件。
episode7和谜语人吃烤肉这个情节上倒是合情合理,故事也丰富有趣,主角找谜语人谈一晚上恋爱,也挺轻松的。
虽然后面又来了一个精分,莱卡和千夜子精分,我勉强接受了,毕竟不影响故事进程,你就是告诉我莱卡病死了,也是一样的,所以随便作者怎么写吧,我是不喜欢为了煽情来精分的套路。
episode2.5这段我反复想了好久故事发生的时间点(因为上来就来了一个四个月前),直到最后故事讲完作者才明确说出来(epicsode3以前)。
这个故事和主角关系不大,黄毛黑社会团伙和警察vs精神病父子,我就奇了怪了哪儿来这么多精神病呢。
还有黄毛的妹妹,自己精神病,还吸引来了两个想杀了她的精神病,就没有思想正常的人吗。
女警察的所谓知道叫人来了,就是说到现场再叫吗。
episode2.?
夺宝第一关-画图2.5发生同时,男主在动车上玩儿夺宝的故事。
故事还算有趣。
又有人有精神病,能不能给她治一治病,精神病看的我越看越累,遇事不决,想找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开始精神病。
我很喜欢这个剧,完全不后悔看,甚至看完也很开心。
一次一次的精神病让我失望,一个一个推理要素让我欣喜若狂。
我还是愿意给它5星,和柯南剧场版一样。
六七两集绝了!
对于不负责任父母家暴进行复仇,火焰天使的存在真的给孩子们带来看似希望,又重新推入新的地狱。
陆杀掉香音人,精神分裂的他被阿整带回现实的反差,太牛了!
我猜到猫咪西西扒拉冰箱是因为有尸体在里面,但没想到西西也已经去世了。
日剧悬疑真的牛!
另外对于霸凌,男主那一番话,真的惊醒,不光是日本,因为受到家暴、霸凌的人不敢发声,而施暴者却无所谓继续生活。
亚洲几个国家似乎都是这样,中韩。
受暴者不敢发声,没有所谓的救济所对他们进行保护。
中国可能对儿童受虐还好一些,但也不乏这些事实频繁出现。
对于未成年儿童的保护还是有被忽略的地方徕卡原来是千夜子的一重人格,徕卡真的好善良,包括最后也让阿整不要去和千夜子打招呼。
千夜子原来的生活是灰暗的,但生命的可贵就在于会是自己拯救自己,突然想到了《新闻女王》里的徐晓薇,幻想出了man姐救下了绝望中的自己。
特别篇也看完了,日剧纯爱战士的神!
坂本夫妇的爱情太美好了,从两小到中年😭期待第二季!
ep1那群大叔们,特别是那些有权利的人,特别喜欢抱团做坏事。
结党营私,暗中图谋,唯利是图。
如果其中多了个女人,大叔们就不敢这么肆无忌惮了。
因为她不愿参与到这些肮脏的事中。
坚不可摧的团体会受到威胁。
你因为融不进那群浪漫至上主义的男人而感到非常苦恼。
但是没有什么至上不至上的。
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请你继续做自己就好。
真相不仅仅只有一个。
人只能看到主观的东西,只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对的。
如果缺少上帝视角的第三方那就很难看清真相。
所以在战争中交战双方对彼此的行为总有不同的认知就算大家都没有说谎,也没有夸大其词,也一定会出现不同上说法。
A眼中只有他认为的真相B也一样。
所以说啊,真相可不止一个,也不止两三个。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
但是事实只有一个。
警方应当调查的事实,而不是众人眼中的真相。
正是因为拘泥于真相这种暧昧不清的东西。
才酿成冤案不是吗?
警部一心扑在刑警的工作上,不关心家人也几乎不回家。
就算是如此重要的工作,为了报仇,你也如此轻易地丢弃了呢。
为了报仇就能抽出时间了吗?
你应该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吧。
而且还是在本职工作之外。
没时间亲眼见他们最后一面却有时间做那些呢。
那是因为工作和报仇的性质是一样的。
因为这两件事对你来说都是值得值得做的。
但是当你家人还活着的时候,您却没从他们的相处中找到什么价值吗?
夫人和儿子应该也会感到高兴。
真的是这样吗?
我要是你小孩的话会这么想,爸爸看起来很高兴呢。
之前总说太忙了太忙了。
刑警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为了工作把其他所有事情都牺牲掉了。
但原来爸爸一直说太忙太忙是因为不想见到我们。
我们死掉之后他就没那么忙了。
我虽然没有小孩,却当过小孩。
有些事当了父母可能就会忘记。
职业大联盟选手把亲自参与孩子的成长当作是父亲的权利,而日本解说员们却觉得这是义务。
这两种想法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
大家都在说女性在生了孩子之后就会变。
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她是在养育着稍有不注意就会死去的生物。
问题在于你没有跟着一起改变。
但这也不是什么强制的要求。
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你曾经做过的事和没做过的事最终都会对你造成影响。
孩子想得到父亲的关心故意装叛逆什么的,这种事只存在于电视剧当中,现实中只会越来越冷漠。
ep2会有刑罚但是确实没有不能杀人这条法律。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杀人,其实不是不可以,只不过为了创建一个和平有序的社会大家约定俗成的罢了。
毕竟杀人这种行为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就会突然被允许。
不仅如此,你杀的越多得到的奖励还越多。
本来就是个自相矛盾,极其不靠谱的说法。
当今世界上依然很多地方充满着杀戮。
你亲自去这些地方看看就知道了。
不过,你一过去就会被轻而易举地杀掉。
你还没想明白他为什么要杀人就已经被杀掉了。
你之所以能够安稳地活到今天是因为在座的我们都是遵守秩序的人。
为什么不可以杀人?
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思考这种问题。
所以你才能毫发无伤地活到现在。
就好比你参加了一场游泳比赛却大喊着我要撑杆跳,是在给人添堵。
你直接去参加撑杆跳比赛不就好了。
只不过那场比赛不存在规则,也没有人遵守秩序,对手甚至会试图来折断你的杆子。
你想参加的比赛正是这样的比赛。
但是如果你不想去到那种场合,只想让自己成为唯一的杀戮者,那就另当别论了。
那你不过就是想要优越感,想要主宰他人。
换句话说,不过是你极度自卑的表现罢了。
听说有些欧美国家认为欺负人的一方患有某种疾病。
他们不欺负人就浑身不舒服。
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隔离,让他们接受心理咨询。
最终治愈他们。
然而日本恰恰相反。
日本致力于为那些受欺负的孩子创造一个可供逃避的空间。
可是选择逃避就意味着不能去上学。
百害而无一利。
家暴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让受伤害的一方去逃避呢。
明明病得不轻,给他人带来麻烦,应该感到羞耻,问题最大的,是加害者们。
比如说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被不认识的人揍了,你肯定会立刻跟身边的人说对吧。
如果我们大家能同样轻松地跟老师或者父母说,我被那家伙欺凌了或者他可能是病了,快去让他接受一下心理治疗就好了。
正是因为有一群人每天勤勤恳恳按时上班,公交和飞机才能正常运行。
就算是到了大陆也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人们才得以正常生活。
而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有什么难过的呢?
人是自然的生物,所以我觉得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自然的范畴之内,让一个人从头开始产蜂蜜出来他肯定做不到对吧。
让人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应该也同样做不到。
但这种像是在神的领域才会发生的事,对动植物而言却很正常。
这样的话人类的发明和对革新技术的创造也可以算在自然范畴之内吧。
所以你也一样,那些可以做又想做的事情大胆去做就好了。
ep3发掘客户需求长远思考准备充分还要对上级察言观色。
几十年来一直凭借察言观色的能力才能完成工作不是吗?
那为什么到了下属和亲人这里就发挥不出这种能力了呢?
ep4母亲啊,回忆总透着淡淡的忧伤。
恰似绣球花的模样。
那一片树荫茫茫,微风轻拂过脸庞。
正是黄昏好时光。
母亲啊,请推着我向远方。
迎着夕阳,泪湿眼眶。
车轮轻声响。
请推我向远方。
母亲啊,我了然于心上。
此路漫漫别样长。
无尽头,不堪想。
——三好达治《婴儿车》大雨潇潇地下——三好达治《大阿苏》
ep5人们为什么会说与病魔作斗争呢?
有斗争就有输赢之分。
比如名人去世时新闻会这样报道没能战胜病魔输给了病痛。
与病魔作斗争的最后不幸力竭。
为什么人们会在逝者身上毫无顾忌地使用鞭策人的词汇呢?
输了就会死吗?
明明有想赢的心就赢了。
因为不够努力而输掉的话就会死吗?
不。
我不想被别人这样认为。
如果真有输赢那也是针对医生或者医疗环境而言。
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输了。
而不是患者本人,不是你自己输了。
这不是一场战斗,是一次治疗。
恢复理智,找回自我,醒来之后,你会意识到烦恼着你的是梦。
让我们眺望现实吧。
就像是在看着梦中的东西一样。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ep7快回想起来,你已经拖延了多久了。
给你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你不利用时间让心灵获取光明。
时间就会过去。
你也会老去。
机会也就不再属于你了。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ep10年轻就是年轻。
也就是什么都还没做过呢。
好多事情对你而言只停留于想象中。
而在未来你体验过了之后,你的看法可能也会改变。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请你去遇见新的人,从而去了解人吧。
这会是一趟了解自己的旅行。
日本的染井吉野其实都起源于同一棵树,是通过插条和接枝推广到了全国的。
也就是说全是克隆的。
也就是说我以前经常看到的樱花,跟我现在看着的樱花有着相同的DNA。
能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看到一样的东西,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记得哪本书里看到过,说离别之际,人们喜欢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而非洲人会说,我相信你不会忘了我。
有一种迂回中的自持笃信、热烈与直白。
我很喜欢。
《勿言推理》第五集,一个患病的老刑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揭露了自己包庇多年的老搭档,老搭档痛心疾首:他一定是看我现在有钱过得好,伤了他的自尊。
而真正原因是搭档来医院看望他,提出帮他付医药费。
他忘了,他是不接受施舍的人。
忘记是一件哀伤的事,不是吗?
我们可以多年未通音讯,却仍然在心底深存着曾经的温暖,我甚至为此可以背弃天职,但是在那个我们彼此无法抵达的瞬间,我知道了,这么多年来我所凝望的情谊,其实只存在于我自己的想象中,所以到了我注视现实的时候。
那个失望的时刻,混杂着残酷和真实,中国人喜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影影绰绰,有一种捉摸不定,来之安之的轻巧圆融,而日本人却喜欢一切以“我”的所知所感为第一,常常执着于自己心中的有情,可像落雪一样悄无声息,洁白纯粹,覆盖一切,却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亲自将其踏成泥径,头也不回。
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幽暗不明,迷人又残忍。
这又是一部让我对日本职业编剧水平刮目相看的作品。
相比原作纯粹的单元故事,日剧版的剧情完全整体化了,各章节之间的呼应被大幅强化。
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但我是觉得还挺好的。
很多小细节也改的更好了,比如反复拉到警局处刑,比如去医院急救时的对白,比原作更有意思。
感觉村田由美年纪大了以后更关注整体气氛,不太在乎这些细节了(想想双星记),日剧补上了细节。
至于给警局三人组特别是女警加戏,这个确实没起什么好作用,应该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吧,吸引女观众?
我个人最不满的是对章节顺序的改变。
漫画改编动画和日剧删主线的情况也算家常便饭了,我也能理解出于商业考虑要把精彩剧情在各季之间均匀分配。
但是这部作品的遗产案是整个故事的精华,里面的思辨和哲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还有最漂亮的女主汐,第一季的重头应该是这个案子才对啊。
给我的感觉是电视台特别自信,相信作品一定会火,必须留一个高潮戏到第二季拉收视率,于是就把第一季的精彩主线给挪到后面了。
谢谢你们这么看得起这部剧,但是你们这样很容易玩脱的啊,如果真的只有一季那最有魅力的一段故事就没了啊。
其实会引发我怨恨的真正原因是,近期还有另一个改编动画《虚构推理》也是打乱了剧情顺序,而且受害的也是遗产继承导致的案子,WHY ?
日本电视业的诅咒吗?
T。怎么那么爱说教。
3+ 剧情太套路,最后为了铺垫第二季搞时间线挺emm的。想嗑整和我路的cp啊!
(雖然知道是某種'風格' 但音樂真的太搶戲了啦😂 而且類似的情節功能用的都是同一首… e.g. 男主要開始展露'推理神功'時候就出現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 感覺有點往'單元劇'方向發展了,一集一個案件…
没看过原作,但通过剧本就能窥探出漫画人气的原因。主人公本质的作用不是推理真相,而是通过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让周围人放弃执念,自我和解,换一种方式面对人生。作为社会人看这部剧感受到了心灵的治愈,试问谁不想有个这样的人鞭挞鼓励自己呢
我不懂,2022年了,还给我看这种充满老梗的幼稚剧情,案件更是无话可说,而且动不动就教育别人治愈别人是怎么回事啊?对别人指指点点,那些人竟然还就认了,拜托你们不是警察吗?至少也是成年人吧!过家家剧,一切都是在过家家。
3.5/5 靠主角说话来推理,虽然原作如此可改编成影像后仍如此就显得有点啰嗦了。影像不像漫画,不是平面载体,全靠主角讲话输出难免「上帝视角」过重,容易造成全员傻子,只有主角一人(靠小细节不讲证据)看透真相。但最后两集我路的故事还是有点意思,期待第二季吧。
3.8 非典型性推理
漫画党亦或原著党也无法阻拦我的直觉和一直以来对苏打选本眼光的肯定:冬季档最强
常田大希:无论是事件还是个人,都是多面的。而我们都是惰性的生物,常仅凭一个方面就作出判断,但被遗漏的一面,对那个人来说也是重要的真实。只要永不言弃地去理解人类这一复杂的生物就会看到爱吧。
逻辑下的情感驱动。往后的人生经验也可能会改变你的想法,“改变”并不丢脸,要与人相遇,要去认识他们,这是一趟认识你自己的旅程
瑛太你这造型 让本乡奏多咋整?
后半部太鸡肋了,看到7弃了
我觉得还行啊,刻意的地方是有的,但电视剧不就这样嘛。看到鳄鱼叔和苏打的对手戏,想到《民王》了哈哈哈哈哈哈,想说叔啊,那可是你亲生的バカ息子啊,怎么造了个那么大的锅给他背哈哈哈哈,没想到叔只有一集的戏份。
一集弃。开播前抱着上锁的房间那样的期待,看完失望透顶,管这叫推理剧??整个一心理学教程,大段的念白和嘴炮,估计喜欢这种剧的都是喜欢坂元的吧。卡司没有喜欢的,除了鳄鱼叔和第一集最后才出来的a太就没什么熟人,女主从名字到长相完全没见过。仙子长得本来就不太能接受,还顶个鸡窝头,更丑了。小成本小制作,场景几乎没怎么变过,bgm还用的什么国外经典歌剧,跟剧情搭配得极度不协调。烂就一个字。追加:到处充斥着女权的台词,再减一星,没有追下去真是太正确了。
虽说情感治愈向明显了些,但剧本的织造能力很强(据说原著更强大),将常见的反转层层铺叠得甚是紧凑而合理,验证了阿整之“你看到的是真相的不同侧面,但事实只有一个”,通过不同角度去观察人和事,挖掘出事件的原本面目,重新改写对“真相”的定义——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所见才是真相,还原事件的客观发展状况才是冷静细查后的结果。每个案件都自有痛心沉郁之处,且不乏社会意义,特别喜欢每个配角出场后甚至快谢幕前方才出现的名字——就仿佛芸芸众生的无常,从此也拥有了被他人记住的资格,在人海里遇见、擦肩或邂逅、分离,曾经孤独的他对着愿意一起赏樱的人掀开伤口——即使每个春天都会有离开的人,但也有再次遇到的人。
如果只是解解暗号玩文字游戏的话,确实别说这是推理
气氛不够, BGM强凑
把职场的勾心斗角拍成了幼儿园级别的弱智胡闹。这种类型的日剧看多了,只觉得是在侮辱这一行业的人。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可残酷太多了,成熟点吧。
不是很推荐。感觉男主比起侦探的身份,更加倾向于话疗师,部分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第三集简直就是灾难,将同一个模式(话疗-黑幕出名字-bgm起-哭)不断复现,显得很搞笑。
是我喜欢的那种“弱推理”电视剧。在我看来,男主角最重要的品质不是擅长推理,而是较真,坚持探求真相。剧集的整体氛围温柔又细腻,也是一部女性友好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