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大半个下午的时间把鹅毛笔看了第二遍,第一次看是在小学还是初中忘了,地方台的影视频道那时一直是我愿意停留的乐土,因为那里有很多少见的完整的电影。
回想那时对这部鹅毛笔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但深刻的重点和这次看当然不一样,那是关注的是泰坦尼克号的ROSE有在里面,杰昆菲尼克斯在里面很小白,萨德侯爵将有什么新的花招来写他的下一本书,他的十个手指都破了,那他就应该歇菜了,封笔...原来还有下文;而且今天也想到了神父一个人睡,但他是成年男子了,在突然欲火焚身的晚上或者白天也可以,是不是也会手淫呢?
可能以前只会觉得最后那个神父和美德莲做爱很美,是因爱的作用,但现在知道这也是一个性梦,原因很多:失去爱的人,十分痛苦,后悔没有接受她,缺乏安全感,惊恐...有些东西仍然没有变,就是对萨德的态度,可能是自己本身不愿意评论别人,十年前看时,没有给他加上任何形容词,只是注意着他的言行;十年后,觉得他的一些小动作挺招人喜欢的,至于最后因为他“COPY不走样”式的写作方式刺激了精神病人,致使美德莲被杀,他同学自己已经后悔痛苦成这样了,我们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至于现在N多人在这里对萨德发表:我看萨德,我眼中的萨德,我XX萨德;对鹅毛笔写下观后感,影评,感想,还有什么续写;对SM写本书,SM论,论SM(哈)也谈SM,我看还不如,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或者Y鹅毛笔中的场景,或者Y萨德自己,或者自己买全套SM的工具,试用以后你不喜欢球,以后就不塞,我喜欢用高跟鞋的,以后就别用鞭子,夹这里太疼就夹那里,灌水滴蜡受的了喜欢的用,不喜欢的不用,省下时间自己实践,比坐在那里说这个他说的不对的喏,他怎么怎么样不是更好点?
我想各位评论别人的同学,你跟你评论的这个人生活在一个空间时间里吗?
你评论的那人如果已经死了,他有什么不赞同,他也不能活过来,跟你理论,你是否觉得有些不公平呢?
就鹅毛笔来说,我想就算他的书被人用来擦屁屁,做柴火,萨德还是要写的,他不管这么多。
咻,评论电影也不易啊,因为有些感受已经没有了,随着电影的进行。
但在我看来和人争辩更不易,呜呜,我还是语言表达太差...
Quills开拍时,在电视上看了花絮,一直惦记着要看。
惦记着惦记着拖到今天才看,竟有些许震撼。
遂想,如果在这部片上映那年就看的话会如何,毕竟,那年我才十三岁。
作家对性对写作的痴迷状固然叹为观止,但最深刻的却是在地牢里他于神父口中得知玛黛莲至死仍是处女时的表现,难道他真的如神父所说是阳痿(为自己阳痿却陷入无限性爱虚构而痛苦)?
抑或作为第一读者的玛黛莲成为他小说里的女主角牺牲了却居然从未做过?
玛黛莲的死让人惋惜,但她的死对故事发展来说是必须的,因为她死触动了神父深深压抑的人性,才有后面精彩的梦境。
作为玛黛莲这个悲剧人物的反面,年轻美丽的医生夫人出镜率不高,却是剧中最理想主义而且最幸福的人。
我被她童话式的纯洁美丽深深打动。
神父,我认为是整部剧中最痛苦的一个角色。
他的善他的爱被全部颠覆,压抑已久的人性终于爆发:他梦见自己轻抚玛黛莲的尸体玛黛莲竟复活与他做爱那一场可谓点睛之笔!
究竟什么是真?
什么是爱?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是欲?
什么是罪?
他那么年轻,却要面对那么大的挑战,承受那么大的痛楚。
但恰恰因为他那么年轻,才对拯救事业投入那么大的热情,并且执着于理想和信念,又恰恰如此最终导致他被现实沉重打击。
我对此类角色除了抱有深深的同情外,还总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大概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作祟。
最后,作家是吞十字架死的,神父替补了作家的位置。
这两点是否有某种隐喻?
回想那位在修道院长大的未成年“淑女”,不过看过萨德的一本书--而且是在圣母眼皮子底下天天看,已经变成荡妇一个。
那位全心全意侍奉基督的年轻院长。
最后不是也败给自己的欲望,在基督的面前奸尸。
让钉在十字架上的主为他流下忏悔的血泪。
萨德的小说之所以那么有感染力,是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阴暗的一面,经过诱发,很容易暴露出来。
每个人内心都有个撒旦,每个人都忍不住尝试放纵的滋味--因为邪恶才是快乐的。
梅德林虽至死还是处子之身,但她要靠萨德那肮脏的文字才能保持正常的行为,她乐于将自己想象成妓女,杀人犯,在那样的情节中得到满足。
再看杀人的疯子,如果不是内心本来就滋长着阴毒的藤蔓,怎么会将书中的情节重演一遍,他一再申明是“不由自主”,那就更证明了人性中挥之不掉污秽的成分。
医生就更不必说,一本正经的外表底下是满目疮痍的灵魂,在未婚妻的身上宣泄白天强制压抑下去的邪恶。
我们喜欢的,是邪恶。
正所谓,越堕落越快乐。
只不过我们能用所谓理智去支配行动,克制放纵对我们的诱惑,但偶尔顺应魔鬼的要求是必须的,莫做伪君子,压抑太久会离魔鬼越近。
18世纪中期法国的萨德侯爵饱经非议,他离经叛道的乖张行为多为世人所诟病,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无疑为后人审视理性主义的霸权提供了标本。
电影《鹅毛笔》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凭借鹅毛笔大肆书写色情文学的萨德为表现对象,围绕对萨德采取的精神阉割和肉体虐待,映射出人性的复杂多变,展示了人性与政治、宗教的冲突。
萨德其人要想更好的欣赏电影《鹅毛笔》,就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一下历史上的萨德侯爵。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哲学和色情书籍的作者。
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成名作为《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后被改编为电影《索多玛的120天》。
萨德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理性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符号,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性虐待”(Sadism)与“虐待狂”(Sadist)这两个单词就是由他的名字派生出来的。
他的名字喻示着魔鬼与天才的混合,几个世纪以来,对于他敢于揭露当时社会在道德上的虚伪,是为自由鸣锣开道的勇士还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后世聚讼纷纭。
萨德侯爵生于18世纪中期法国的显赫贵族之家,然命运多舛,一生不停的进出于各式不同的监狱,最初被关于樊尚堡,后来被转到了巴士底狱,最后被囚于沙朗通精神病院并度过残生,累计在狱中度过27年。
无论是在君主制、共和制还是帝国制之下,他都逃脱不了被囚禁的命运。
枢密院给他的定义倒是很准确:“他是个不平常的人。
他是一个贵族。
他身上确实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他从未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上帝忏悔,直至他的呼吸停止。
”李银河在《萨德大传》中译本的序言里对萨德的评论大抵也是准确的:“萨德比弗洛伊德更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他是对已有的性秩序的挑战。
”而在文学上,萨德被法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是和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作品对波德莱尔、福楼拜、加缪等都有影响,同时,他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福柯的思想资源之一,他的癫狂也使他成为了20世纪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者的最大敌人,她们纷纷把他的作品和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分析依据。
他的行为与理论在20世纪更成为探索人类精神的无法忽视的难得的载体。
情色书写:人性的宣扬
让我们回到电影中来,《鹅毛笔》是由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以法国色情文学家萨德为原型的虚构影片,影片向世人展示了人性解放之路的艰难历程。
影片中,“鹅毛笔”作为电影的一个符号贯穿始终,表象是萨德书写工具的呈现,实质是人性宣扬的代表。
影片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主人公萨德因作品中大量露骨、淫秽的情节而触怒了拿破仑,被下令囚禁于疯人院。
在精神病院的监禁生活中,萨德也依然疯狂的色情写作。
法国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卢梭、伏尔泰等大批开明人物宣扬民主、自由、天赋人权。
所谓民主,既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文化民主。
民主的文化层面既欲望的解放。
在各种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的。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冲动必须不时的受到某些精神能力和阻抗作用的压制。
内在的性欲无法抒发,便以外在的形式排遣出来。
色情是一种欲望,写作便是欲望的表达。
在萨德眼中,鹅毛笔不单单只是书写工具,它更是欲望宣泄的出口。
压在底层的性意识被发泄出来,而原来起着控制作用的意识则被打扰或完全失灵,于是颠倒了秩序。
也就是说,萨德的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心理世界,整个心理结构大厦底朝上的换了一个。
失去思想束缚的他,如脱缰的野马、泄洪的闸,蔑视一切宗教和王权,任灵魂之火肆意蔓延,正如萨德所说:“我的写作是无意识的,正像我的心脏跳动一样。
”写作工具从最初的鹅毛笔到鸡骨头到玻璃碎片再到最后的粪便,表面上看是萨德对色情书写的痴迷癫狂,实际上是他对暴力的极端反抗,对欲望的执著追求,对民主的忠贞信仰。
其次,法国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异常,领导人瞬息万变,狂热的革命分子最终大多被送上了断头台。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压抑。
萨德以鹅毛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大胆书写性欲狂欢,倡导人性解放。
西蒙娜是修道院的一名年轻的修女,后来她与年长几十岁的克拉比医生结婚。
婚后的西蒙娜一直过着笼中鸟般的乏味生活,她忍受着丈夫无趣的性虐待和监禁。
偶然间,他受到了萨德作品中“女人的魅力来自于两腿之间”这句话的启发,明白了性爱的乐趣,她不再愿受克拉比的摆布,引诱了家里的装修工,悄悄与他私奔了。
在萨德的色情文学里,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只有性器官的男女之分。
年轻洗衣女美黛莲和她的同伴均出身于平民。
她们都喜欢萨德的作品。
美黛莲和同伴高声的朗诵萨德的作品,并模仿书中的情节,她们在阅读和模仿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爆发出阵阵笑声。
萨德的作品看似是粗俗的色情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它的社会意义却在于对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启蒙。
这种色情文学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性,而这种真实与普通人又是如此贴近。
揭开性的秘密,公开教导性的快乐就是启蒙。
鞭挞权贵:人性的抗争
萨德的作品中,贵族也不见得如何伟大,甚至还是嘲笑的对象。
他大量的抨击了上层贵族,其下流、粗鄙的语言挑战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权威。
王室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拿破仑勃然大怒,命令擅长残酷疗法的克拉比医生对付萨德。
医生是国王派来的,暗示了权力与技术的结合。
热衷普世价值如民主,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美德,对于当时的从政人员来说却是巨大的危险。
从血雨腥风的大革命中夺取的政权,统治者的地位并不牢固。
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都是统治者树立权威的体现。
于拿破仑而言,保存王室高贵的颜面,维护自身的统治很有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拉比的职业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
医生代表现代技术和理性。
医生与萨德是对立冲突的。
医生是技术理性的化身,然而技术是无情的、冷酷的。
它是理性的科技,缺乏人道主义的情怀,而人却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技术上带来的弊端。
但原本冰冷的技术倘若被丧心病狂的医生加以利用,结果自然是雪上加霜。
克拉比用“治人如治畜生”的理念对待萨德,医生实际知道萨德根本没有病,所谓的“病人”是在标榜真相,他得的是“启蒙病”。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中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在统治者眼里,被统治者都是病人,都需要治疗。
作为权力的追随者和维护者,克拉比利用机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
他没收萨德的鹅毛笔和信纸,萨德就用鸡骨头蘸着红酒在床单上写,他没收了萨德的一切书写工具,萨德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故事传送出去,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正邪”两面不断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克拉比千方百计禁止萨德一切色情写作,私底下却喜欢上了年龄足以当他孙女的修女,让她还俗、结婚,夜夜享受着与她的床笫之欢。
萨德终不受折磨所迫,他把医生的婚姻故事写成了小说付梓印刷,还亲自编排一出话剧,讽刺了克拉比老夫少妻的结合方式,揭露了其虚伪的嘴脸。
克拉比忙于整治折磨萨德,却忽略了身边人。
妻子私奔后,克拉比才发现妻子日夜阅读的《淑女诗集》,內瓤实际上是《贞德蒙尘》,而小说的作者正是疯人院里的萨德。
意识到妻子的出逃正是拜萨德的“蛊惑”所赐,克拉比恼羞成怒、愤恨交加,他将萨德关在地牢里,被脱得一丝不挂,在没有任何书写工具的情况下,萨德却用自己的粪便在墙上写下了文字。
影片尾段,神父举着火把来到黑暗的地牢,他将十字架放在萨德的嘴边,为他做临终前的祷告。
萨德却一把抓住十字架,死死地攥在手里,吞进嘴里,愤然自尽。
十字架本是救赎他人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杀人的利器,萨德用生命对宗教进行了最后的嘲讽。
接过鹅毛笔:人性的觉醒电影《鹅毛笔》中,主持疯人院的是一位思想开明、主张人性化医疗的年轻神父考尔曼。
他为人宽厚、和蔼,虽说不喜欢萨德的作品,却一直善待着萨德,在与萨德相处的日子里,神父对他建生好感。
神父是基督教的代表,拥有一颗仁慈的心,他认为写作是件好事情,但内容要积极健康,不公开发表。
然而,宗教中的医院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地方,那些所谓堕落的灵魂则被视作违反宗教意愿的异类,神父考尔曼虽然同情萨德,却不可能认同他的做法。
起初克拉比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时,神父还试图阻止,尔后萨德在他眼中看来完全走向堕落的自我放逐时,神父也加入了共同整治他的行列之中。
令人讶异的是,就是眼前这个宅心仁厚的神父最后割掉了萨德的舌头,而这并非神父无奈之举。
这是一种极端的酷刑方式,是一种宗教手段,既不能让秩序的破坏者发出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语言。
神父是基督教的信仰者,考尔曼奉行禁欲主义,他与美丽的洗衣女美黛莲暗生情愫,却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强烈爱意。
美黛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他喜欢萨德侯爵的故事,暗地里帮助萨德将他的作品传出疯人院。
萨德唤醒了美黛莲,她爱上了懦弱无助的考尔曼,注定是宗教政权的牺牲品。
在被要送出疯人院的前一天,美黛莲鼓起勇气跑进神父的房间向他表白,考尔曼在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选择了上帝。
神父恪守了尽心尽力爱上帝的理念却由此失去了爱人。
遭到拒绝的美黛莲继续帮助被囚禁的侯爵写作。
要离开疯人院时,美黛莲向萨德祈求最后一个故事留作纪念。
临走前的夜晚,美黛莲躲进的洗衣房,故事经萨德口中叙述出来,经由疯人院的病友口口相传再到美黛莲执笔,虽说原作的艺术效果在传述的过程中已大打折扣,但其色情、放荡的主题却依然明晰,撩人心弦。
最终,在转述过程中的一个病人受到萨德作品的感染,激发了情欲,模仿小说情节并杀害了美黛莲。
热心帮助萨德出书的美黛莲,没有想到间接的因萨德的作品而付出了生命。
美黛莲之死,是影片主题中的另一层喻示,正常人的性心理已然是经过加工和规范后的,而疯子的性心理是完全不受意识控制的,对他们进行性宣传无疑是飞蛾扑火。
如此看来,提倡人性解放既要适度,又要讲究对象,否则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和更大的悲剧。
面对美黛莲的死,神父追悔莫及,他来到停放美黛莲遗体的殿堂,并用幻想完成了与爱人的交媾。
爱人死了,神父开始怀疑上帝,救苦救难的上帝不仅帮助不了自己逃脱爱欲的苦海,还丧失了所爱的人。
之后当萨德口吞象征救赎的十字架死去时,考尔曼彻底的质疑上帝,质疑自己的神父身份,在痛悟之中,他也“疯”了。
萨德虽然死了,但他却胜利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萨德的作品,启蒙的意义开始显现。
影片的末尾,表面高明实则虚伪的克拉比医生居然将疯人院改造成了印刷厂,而出版物正是他原来费尽心力迫害的萨德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萨德的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而作为“统治者”代表的克拉比也不失时机的转变了立场,虽然更多的是利益上的驱使,但也不失为一种顺应民意,也是启蒙的进步。
因为人性的觉醒,与宗教决绝的神父考尔曼却被克拉比关进了疯人院的牢房,当新的年轻的院长随同克拉比来探望他时,他对新院长说:“你若有善心,请给我羊皮纸和笔墨,我看见过魔鬼的面庞,我要书写那尚未写完的故事。
”曾经依然反对色情文学的考尔曼如今成了萨德的化身,一度感慨年轻人道德败坏的美黛莲的盲母也成为了美黛莲的替身。
她像她的女儿当初帮助萨德那样,给考尔曼送来了洗干净的床单,里面藏着纸笔和墨水,延续着当年的美黛莲和萨德。
影片结局,“疯子”考尔曼手执鹅毛笔埋头书写着那些未完的故事......电影《鹅毛笔》展示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与激情的个体和人性与宗教、政治的冲突,影片对传统制度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既有肯定启蒙意义的一面,也有对启蒙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索(如美黛莲之死)。
但对于生命的价值、快感、意义、信仰的选择,只有把它们交给充满激情的个体,放置于生活与艺术之中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恐怕就是《鹅毛笔》所希望传递出来的信息。
《鹅毛笔》。
8分。
菲利普·考夫曼导演,杰弗里·拉什、凯特·温斯莱特、华金·菲尼克斯主演作品。
我依然不喜欢这类影片中肮脏的画面,不知为何,这么多年来,在描述法国古典时期的影片中,大部分画面都显脏。
是部好片。
相当于作家萨德的简约传记,重点截取了他被关进疯人院后的篇章,直到他含冤死去。
萨德年轻时过于疯狂,以至于她的岳母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就将他投进了监狱。
而他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即便在狱中,即便极度孤独,他还是啃完了大量的图书,并且开始了创作。
这些情色著作的流出和出版,震怒了拿破仑大帝,于是他派出了一个可以终结萨德的医生前来疯人院,这是个同样疯狂到可怕的人。
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洗衣女和萨德有着柏拉图般的恋欲,这和萨德的施虐癖好有关,即便被关监禁,他依然可以通过文字控制爱慕他的女人。
洗衣女在片中的角色十分悲情,地位下贱,但心比天高。
同样悲情的还是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神父,他善良但也懦弱。
萨德的对敌斗争李黎黄色小说很多男人看过,但是很快也就不看了,翻来覆去就那些,到了性欲衰退晨勃消失的年龄,自然就不感兴趣。
但我有个同学,坚持看黄色小说很多年,在毕业近十年结婚近十年后,他依然可以当众背诵黄色小说,犹如五四那些名流背《红楼梦》成就佳话一样。
对他的背诵我们当然哈哈大笑,“不带家属”的聚会本来就是为了原形毕露的。
但是我觉得他肯定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什么,比如满足某种与生理乃至性欲相关的怪癖。
我更觉他的这种带有严重挑衅性质的行为是在和这个社会的什么事物做着对抗——虽然他本人未必认为自己是在挑衅和对抗,未必清楚哪地知道哪些事物在过去或现在束缚着他。
电影《鹅毛笔》里,萨德侯爵是通过写作色情小说来对抗教会,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基本信念和道德底线。
萨德侯爵出场时已经被关进疯人院,由教会管理。
善良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考尔麦神父对他很友好,允许他通过写作把脑子里的变态欲念发泄掉——这个做法,貌似是有大禹治水的“疏导”理念、或者毒攻毒,但终究是强词夺理的借口,只能说明神父太宽容,居然能容忍在性事上无所不用其极的萨德把他干过的事和想干的事以及认为能干的事全写出来!
萨德于是就这么写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极具黑色幽默气质的事情:一个人在用写作对抗社会,但他写的不是《呐喊》,不是《无梦楼随笔》或《出身论》,不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是《死屋笔记》……是黄色小说,并且模式固定:一个女人出场——对她身体和器官的夸张又恶心的描写——一个男人与之相遇,立刻开始施暴——施暴是精华所在,五花八门,然后呢,然后就是灰飞烟灭,寂灭寂灭的,很禅宗。
《鹅毛笔》电影最大的乐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一般的抗争模式。
抗争,首先是由强权和压迫,有被压迫压制的人,然后就是被压迫者觉醒了,开始呐喊、控诉和抗争(不管是改良还是革命)。
而所有的抗争,最大的特性是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对面惨淡的人生!
偶尔,会有“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抗争。
但萨德的抗争则是匪夷所思的,他的武器是黄色小说,黄到极点、变态到极点,也庸俗到极点。
他的革命根据地是人们心底最不能见光又真实存在过的一切龌龊和臆想。
想像一下,拿一套黄色小说贿赂仇敌,是什么一个场面?
当某某某被教会弄死的时候,我们说,英雄!
当萨德拿起黄色小说洒向教会及当时社会的时候,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
我们可以说,任何文明都必须为人性中不洁的、向下的、羞耻的事物留有一个通道,萨德就是现代文明里第一个挖开那个通道的人,但是他到底算什么呢——也许只有在作为世界视觉文化中心的、世界上阳光最好的法国,才会出现如此的飘忽的战斗吧。
边沿上的魔鬼(三个边沿上的人物之一)在疯人院里书写来自恶魔的文字,遭受禁止的萨德疯狂涌现的灵感燃烧在鹅毛笔端,水墨池底。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巴黎的忧郁》中说道:“我知道,魔鬼愿意涉足荒野,孤独之中,凶杀和淫荡的精灵却得其所哉。
但同时,我又觉得也只是对于那些游手好闲和放荡不羁的灵魂,孤独才是险恶的。
他们在孤独中充满情欲和幻想。
”乔治巴塔耶评论波德莱尔的话:生活的意义,或悖谬把波德莱尔从诗的不满足引向不停的失落感。
"以上 摘自mtime一影评而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萨的魔鬼邪恶的文字是何其相似。
作为一个伯爵,他本可以市高贵的,但他写色情小说遭到了当局的不满,被拿破仑禁止出版,还派了个心理医生来牵制他,他因不满新任的医生的行为大加讽刺,于是鹅毛笔和红墨水被没收了;而他却用葡萄酒鸡骨头在被单上写,又被没收了;他就用血当墨水,用玻璃当笔把小说写在自己的衣服裤子上,结果衣裤被脱光之后,受尽酷刑被割去了舌头关入地窖,他还能在囚室用恶臭的大便把字漫漫地写在石墙上。
在死寂一般的疯人院,有一种激情蓬勃而出,冲破铜墙铁壁!
在中世纪的还开明的时代,疯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上走;到了中世纪快结束的时候,疯子却被强权牢牢地控制住。
然而殊不知疯癫与文明是相对的。
“疯子”从牢中看出去,这个“文明”的外世界才是不可理喻的疯人院呢!
马奎斯鹅毛笔的诉说是个遥远的回响——人类历史长河里,有着无数个文明的先知,有生之年,他们被看做疯子,然而他们死后,却留下永世英名。
萨德死后,他的书被解禁了。
大量的书籍被出版,而出版商恰恰是他的心理医生。
是不是那句话,那些伟大的作家生前潦倒,死后有一大堆人靠着他发财致富。
在中国如是,然而,我们不讲这些我们探讨许许多多。
影片自萨德写色情小说早拿破仑禁止,但是在法国,拿破仑自己都是风流成性,更别说底下的油头粉面的群臣,约瑟芬也是个风流的女子,包括拿破仑风流的女子也个个风流成性,那他还禁止什么,伪君子就是不因自己在做的事而羞耻,却禁止别人的自由,而萨德恰恰因为这样才看见了社会的魔鬼,人性的邪恶。
这种压迫和拘束在几千年的历史下就会文化就会变态,人性就会畸形,灵魂就会变的扭曲。
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倡导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就连宗教信仰也大大改观。
而相反中国那个时候正在裹足正在高擎大旗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何其怪哉!
萨德的死得到了承认,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承认。
但是这样的东西在中国还是无法存在的。
西方说人性本恶,中国说人性本善。
西方歌颂善良的本质,并不排斥恶的因素,其实正邪难辨。
应该有个尺度。
《鹅毛笔》中玛莲娜沉浸在那些故事里面,但是到死她还是个处女,而疯人院的疯子们却受萨德邪恶文字的影响成为了邪恶本身,疯子犯了法杀了玛莲娜。
神父爱玛莲娜却不敢表达,他的爱晦涩却因为自己身为神职只能禁欲鞭挞自己。
玛莲娜的死让他的信仰崩溃。
在面对萨德被割去舌头困在地窖里用恶臭的大便书写慢慢的文字时,他已经感觉到自己信仰的空洞和无力。
最后神父成了另一个萨德。
面对这样的狂人我们想都不敢想,我们无法理解萨德的固执和坚强的毅力。
事实上,在萨德而言,他艺术的一生里他追求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但是人他的肉体却被束缚,灵魂却翱翔天际。
我们写作的通常都会有一种东西叫灵感,而萨德的灵感像恶魔一样,仿佛地狱般的景象浮现眼前,如果不表达出来就会被恶魔吞噬。
他疯狂的一生都在写作,一直写,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性,只是想写,不写就会死去,就会痛苦万分。
他说:写作就像他的呼吸他的心跳一样。
为了释放他眼前看见的魔鬼地狱般的景象,他书写着来自地狱的文字,像烈火般焚烧着自己。
在鹅毛笔尖,水墨池底,这些文字流水般潺潺的流淌,仿佛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仿佛千年的黑色蝙蝠穿越黑漆漆的山洞,仿佛被烈火烧红了的扭曲的空气弯曲了的时空,犹如维塔斯地狱里撕心裂肺的咆哮。
这恶魔的文字使他疯狂,使他不顾鲜血的多少硬要在自己的衣服上写满文字,使他不顾身体的疼痛大便的恶臭非要在地窖的石墙上写下慢慢的文字。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那个可怕的灵感,而这个灵感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扭曲了的灵魂,来源于畸形的人性。
于是他作品里的一些故事在现实里得到实现。
甚至有人看了他的书被着心理医生和一个年轻的建筑师私奔。
影片中萨德的裸身影像,铸成了一个时代永恒的灼痛,而那是自由绞刑架下强大而微弱的呼喊。
萨德说“我岂是如此容易封口,虐待我愈久,我的信念就愈坚定……”这就是今天讲诉的电影《鹅毛笔》里萨德疯狂的追求自由的故事。
谢谢你精彩的故事。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是以色情片的意愿下载的,但是发现是国内的删节版本,不知禁这本影片的人有没有真正好好看过这本影片。
很无奈也多少有些可笑,从前上村上春树的研究课的时候,下载国内网站的村上译本,所有敏感部分都以xx表示。
侯爵的小说创作其实是极贴近生活的,比如讽刺老医生束缚年少修女。
小说讽刺医生因为性无能而在其他物质方面满足他身边的女人。
为了保住女人对他的忠诚,他建造了金丝鸟笼困她在豪华的大宅里。
某种程度上说,他对写作的渴求,是对真相的一种披露,是对自由的一种释放。
只是洗衣女工的被害的寓意让我纠结其中,女工因为他的色情小说而开悟,修女因为他对男女的揭露而勇敢追求自由,而女工的死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因为他挑起了欲望,不可抑止的,暴力的冲动的。
虽然侯爵对她的死以无奈的巧合作为解释,但是当他知道她还是处女的时候,他哭了。
我们说,悲剧的意义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也许女工的死就是为了警醒。
医生,用暴力来治疗精神病人,虚伪地为利益所驱动,无耻地复仇。
讽刺的结尾是他开始把精神病院发展成为一个侯爵色情小说的印刷厂。
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
而牧师的形象是犹疑的,对爱的渴望到克制到升华,对侯爵的批判拯救到继承。
他所引领下的充满艺术表现的精神病院不失为一种理想。
而最清醒的也许就是那个关在精神病院深处的疯子。
世界好像一直平静,到底什么在发展?
过去的大家相继离世,存活的堕入平庸,新的不再出现。
世界似乎只在是其所是。
有困难,有波澜,但只是俗常的日子在被重复,新的革命何时席卷全球?
Idealism,youth's last luxury.古人会觉得日子舒畅吗?
饥饿。
不适只是换了种形式。
看到生死两隔,看到被礼法压抑的性本能。
每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被看见的都值得被经验,所有事都是时代的必然,且与之抗衡交出答卷。
地下室里的忽明忽暗,无心或有意的寒暄,被看见的触碰,都是压力使然吧。
总不是动物,总不是被渴望,怎会有高尚的爱,怎会有无故的叛逆疯狂。
角色的具象与隐喻的抽象怎会相抵触,本就是有意的造物。
原始的冲动,宗教,权利,人。
冲动总归源自于人,又必须被发泄;宗教美好、易于接受与满足,却经不起推敲(然,人性化的神可被推翻,其本源又究竟为何?
自然的谜无法被解释,所有的巧合),被人化,被冲动化;权力是人的,讽刺其伪善,但唯有依其方有一切的运转。
每个人物都可被拆解分析,但“一切能说的又都能被说清楚”,结果也昭然若揭,过程又有何意义?
她说西西弗推动的巨石无外乎他自己。
因为不解,所以痛苦;又在痛苦中永续,并告诫自己痛苦的意义。
但又回到维氏,空泛化的大词无意义。
如何回到语词的起点?
失控的颤动是源自我吗?
无助的情节是源自我吗?
喜悦不是疯狂,我也窃喜。
《鹅毛笔》:被情色消解掉的权力与人欲以及宗教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蓝天下,一名女子伸长了她优雅而白皙的脖子,她陶醉着,舒展着,这一切令人有种暧昧的情趣,然而,当她低下了头,一个蒙着面的粗陋的刽子手却出现在镜头前,他轻轻地抚摸着女人的身体,将她慢慢地放倒在铡刀下,所有暧昧的情趣都被一种残暴的色情所替代了。
这就是影片《鹅毛笔》所带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冲击。
很明显,这个行刑的场面是导演与观众预示性的签约,它告诉了观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色情与恐怖融为一体,快感与厌恶将是所有观众的正常反应。
《鹅毛笔》是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虚构描写法国色情文学作家萨德后半生的古装剧情片。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与历史不一样的萨德生活,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从影片的开始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样的影片绝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在这里,萨德的生平实际毫无意义的,那只是一个故事片中的角色而已。
当然,他是影片的主要角色。
澳大利亚演员杰弗尔.拉什扮演了这个人物,他在《闪亮的风采》中有上佳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他同样是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是剧作者的创造。
他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蔑视一切来自于宗教与世俗的力量,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写作。
与其说色情小说是萨德的生活动力,莫若说写作本身才是他所要追求的东西,这样,影片的色情意味就少了许多。
的确,在我们看到色情(包括SADISM性虐待狂)时,往往就会受到它的愚弄,简单地认为这才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仿佛人的欲望与色情是同义词。
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色情只是人的欲望中的一种。
当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萨德用鹅毛笔,用鸡骨头,用玻璃碎片,甚至最后用他的粪便来写作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与色情有关的东西了。
色情是一种欲望,写作同样是一种欲望,在这里,两者是不分彼此的,它们对于疯狂到极端的萨德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十分过份的永远压不垮的人,正如他所说的:“我的写作是无意识的,就像我的心脏的跳动一样。
”这样,我们所见的萨德已经丧失了身份,他更为抽象地表现出是一个为了欲望而极度奋斗的人,至于色情与写作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这个抽象而借鉴的具象而已。
当我们看到色情所传达的人欲观念时,不能不想到恐怖所代表的权力的意味。
一直以来,人欲与权力都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否则对于剧作而言将没有任何冲突。
迈克尔.凯恩扮演的卢瓦耶.柯拉尔医生残暴而无情,这点可以从他那些刑罚中看出来。
柯拉尔是权力的忠实维护者,而权力不但来自于政治(拿破仑)的力量,更来自于社会的力量,当影片的结尾处,当精神病医院的印刷厂印制萨德的作品时,我们知道萨德已经被社会所接受,而柯拉尔医生自然地忠实于来自于社会的权力,而为这个权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当我们真正地相信柯拉尔医生是一个权力的维护者时,剧作中的某些情节则将这个维护者的形像变得人格化了。
我们知道,柯拉尔之所以被派来阻止萨德是因为他是出了名的精神病医生,而这个医生非但无法阻止萨德的写作,居然还被萨德以舞台剧的方式嘲弄了一番,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侮辱,萨德的举动是反权力的,而接受者柯拉尔医生则视其为一种对自我的反抗,于是这场权力与欲望的较量中不免加入了一些人的尊严的因素,我们必须说权力也是人的尊严的体显。
但柯拉尔的一切努力终归还是白费,他的新娘西蒙娜还是和一个青年建筑师私奔了。
这个西蒙娜在剧作中的笔墨不多,但她代表着一个被权力所垄断的欲望。
柯拉尔是以一种欺骗与威胁的手段娶了西蒙娜,但欲望永远不是权力所能真正控制得了的,于是受色情小说的影响,西蒙娜逃离了柯拉尔的权力。
权力往往是一种控制着行为与道德的上层建筑,在西方,与政治力量平起平坐的是宗教,所以本片中对宗教的权力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
乔奎因.菲尼克斯扮演的库尔米耶神父任精神病院的院长。
虽然虔诚的库尔米耶神父对萨德是持有容忍与尊敬的态度,但所谓的医院则表明这一切只是他个人的观点。
宗教中的医院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地方,而那些所谓堕落的灵魂则是违反宗教意愿的灵魂,因此,库尔米耶神父必然是不可能站立在萨德这一边的。
当柯拉尔医生刚来到的时候,库尔米耶神父还反对医生对萨德的态度,然而后来,他便与柯拉尔一起共同对付实际上已经走向自我毁灭的萨德。
最后,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就是这个萨德的同情者将萨德的舌头割了下来,表面上这是对萨德的一种无奈之下的保护措施,但这同样也是宗教的手段,即不能让秩序的破坏者发出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言语。
宗教若是以暴力的手段取得对异教徒的胜利的话,那么这个宗教的力量则已经是没落到了极点。
库尔米耶神父再也无法找到神的力量,而萨德也将十字架吞下自尽。
宗教的力量从拯救变为杀戮,库尔米耶神父从而也找不到真正的目的与真正的道德。
对于他的堕落不能仅仅从萨德的行为说起,神父本身便是一个懦弱的人,他虽然是为神职人员,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已同样也是一个欲望的主体,是生活在欲望中的人。
真正的客体便是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玛德琳。
神父无法摆脱这样的诱惑,于是他真正的疯了,毫无希望,如同那宗教一样,道德的标准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须。
精神病院也被柯拉尔医生接手了。
玛德琳可以说是片子中唯一的一个女性,她是欲望的客体,是萨德创作的动力,是库尔米耶神父心中的女神,更是柯拉尔医生意想中的性虐待对象。
破落的贵族萨德生活在精神病医院中,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然而,通过玛德琳的努力,这种封闭的局面被打破了,在正常与非正常之间,洗衣女工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个欲望的通道,她代表着精神上的外界的不正常与精神病院内的正常。
玛德琳与神父之间的关系自不必说,显然她是一个宗教上的恶魔,她引诱着善良的库尔米耶神父,使他生活在受尽烦恼的日子里。
玛德琳是美丽的,温和的,也是善良的,面对这样一个欲望的客体,柯拉尔是如何对待的呢?
当要对玛德琳实行鞭刑的时候,柯拉尔站在一边看着,他的表情是一种陶醉,对欲望的施暴无疑也是一种性的快感的满足,而这种性虐待的快感同样是一个欲望,施展权力的表征下的性欲。
在这一点上,柯拉尔与那个最后杀死玛德琳的病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一种虐待狂,只不过所受的源动力不同罢了。
玛德琳的死可能应被视为影片的最华彩部分。
我们很同情玛德琳,她是萨德最忠实最热忱的读者,而她却因为萨德的小说而成了最直接的受害人,这不能不让人考虑欲望的终极是什么,是自我毁灭与毁灭自我。
自我毁灭的是萨德,而毁灭自我的则是玛德琳。
这个主题的提出显然超越了简单的权力与人欲的对抗,使影片有了更为深刻的内容。
在这一点上,考夫曼的交待是含糊不清的,萨德的理论使西蒙娜逃离了权力的控制,奔向了幸福,而面对精神病人,他的理论则是罪恶的源头,以致使玛德琳的死亡。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人欲的力量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一个正常的人,而对于那些不正常的人来说,它则是强大的罪恶的驱动力。
除了那个精神病人以外,影片中的所有男性都同样是不正常的,萨德的疯狂与麻木不仁,柯拉尔的残暴与虚伪,还有库尔米耶的懦弱与自欺欺人,而他们则恰恰是社会的主体,代表着人性与权力还有宗教。
于是,作者呈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
当一个个患有风湿的骨骼构筑出这个病态的剧本时,影片以它内在的恐怖上演了。
现在我们可以从头到尾来审视这部影片的真正含义。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影片是以色情的萨德作为载体而出现的,所以它并不能谈上是一部关于色情的电影,虽然它的确有着数不尽的色情意味,而另一方面,它的人欲与权力的对抗在影片结尾处也变得模糊不清,人欲带来了罪恶,而权力也向世人妥协。
仅仅是一年之后,一切的对抗都变得毫无意义,时间是强大的。
此时,我们不难想象作者的观点并不在于一定要分出个孰胜孰劣,相反他可能认为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一切都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没有什么力量是完美无暇的,也没有什么力量是可耻的,而那种对抗也是必然存在的。
当影片的结尾处,精神病医院居然呈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宁和,这是权力与权力所承认下的人欲的共处的结果,而此时,宗教却毫无希望地呆在自己的房间中。
然而这种宁和是一定的吗?
考夫曼并没有特意地指出来,而从整个故事来看,这样的宁和是具有很苍白的随机性。
历史玩弄了剧情中的每一个人,而编导们也玩弄了历史。
没有人欲,没有权力,也没有宗教,一切都是很滑稽的出现与消亡。
于是从开始创作到整个故事都变得不可理喻,虽然影像是阴郁与恐怖的,但它丝毫改变不了这种玩世不恭似的嘲讽。
将一个深刻而沉重的主题变得这样毫无力度而言,恐怕这才是导演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的,这样的无力度也是对那些一定要研究出个是非曲直的影评者们的讽刺。
《鹅毛笔》这部影片就是这样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轻浮,在轻浮中对抗,而对抗的力量同样的轻浮。
写于2001年小西天
好比一头奶牛不产奶,还便秘,所以他觉得他的屎像奶一样贵重,因为他很辛苦地拉屎——这就是我们的男主,这就是写黄书的萨爵爷🙃JR&JP&MK的演技很棒,架不住剧情问题啊-_-#
开篇断头台处虚实结合非常巧妙。萨德的精神病造型神似任我行。I write of the right and eternal truth, ban together the humankind the whole world over. We eat, we shit, we fu
别借用萨德的故事,兜售你的人文思想了
小媳妇偷情私奔那段还挺有意思,演员也很萌
变态身边都有一个小绵羊少女(好像汉尼拔啊
侯爵应该没这么善良吧。。。,知道电影里传阅的那本书是《朱斯蒂娜》以后,,我觉得电影完全曲解了萨德侯爵。
给我看yue了
不錯的電影。可惜給我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太赞了~虽然全然不能理解萨德,但他的执着令人无话可说的感动,只能感动去~
纯白的“鹅毛笔”才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代表自由,代表不只能歌功颂德,还可以描述人的欲望、混乱的一面。
那些窝在寝室看碟的日子
萨德,一个可爱的先知。天使为之落泪。书满身体的力比多,笔是重要的,它放飞了一只纯真的小鸟。
用屎粑粑当墨汁真的不会太臭么...
绝佳的反体制寓言。对于情欲的刻画,和《恋之罪》对比,会有更多感触。7.9/10.
题材好 但拍的商业了
狂浪不羁形容电影过于片面 在专政及道德伦理上展开故事 每个人对于欲望的追求都似乎发于内心深处的呐喊 伯爵饥渴如同需要空气般的写作欲望倒是深深感动到我 想方设法的表达他脑海中的故事
Hollywood式传记
挺好的,Madeline和萨德殉道了,神父继承了萨德的意志🥰神父很性感,尤其是他抱着被拷着的赤裸的萨德,旁边是用屎写作的墙,好美😍很喜欢他们三人的感情,总是忍不住期待着虐待萨德的戏份,可惜微乎其微也不性感,倒是鞭打了Madeline,十秒钟?还期待着鞭打神父,可惜并没有,神父倒是自鞭了🥵但是只有几秒吧,真是跟sadism没什么关系啊!我好像没有get到内核,就看个乐了,而且居然看了删减版!倒是很激励创作啊。很感兴趣为了摆脱道德为了自由反抗zf,但似乎不是重点
神经病啊这个导演和编剧。讨厌死了!
重口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