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5.2
后重看「警察」第一部分
两女对骂戏,与剧中人同步鼓掌。凝视前半段对男性身体的凝视。
#补标 以前看到富家子弟为了底层人的利益组织反抗为之献身我还会流几滴眼泪(be like看到安灼拉英勇牺牲),现在看到这些仗着家里有钱想博眼球却头脑简单又毫无建设性只会一味破坏的人就头疼,勇气可嘉,但是能不能做点实事呢?
【2021 TGHFF】表达极为生猛,故事说服力欠佳(亿万富翁没有贴身保镖),作为处女作是惊人的
一边是特警团队的兄弟连式情感,一边是左派团体乌合之众式的跳梁表现。然后,突突了。
像拉皮德这么直接讲故事的导演不多,用“粗犷的豪放派”形容还算恰当,这种粗放表现在,两段式的结构简洁、直接;内在的性、情感和人物设计也很直接,寥寥数个对白就把两群人物的纵深感交待了出来;镜头也直接,尤其结尾对女主角的反复“扫描”和特写,所以当两条线交织,这个结尾也很有力量、很震撼。故事本身巧妙地对以色列社会进行寓言式描画,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还是无法跟上个世纪犹太人的遭遇脱钩,从世界范围看,以色列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无疑是特殊的,影片仿佛回答了《同义词》男主角为什么会拒绝家乡和母语。因为个人对犹太民族有较立体的了解,故事给我的带入感很强,倒是没有隔阂,它为我提供了一种视角来补足自己对当代犹太人的认识。
3.5,结尾,左翼抵抗分子们的突然间倒下,一个舞台化的反情节高潮是影片最终的形式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忍受《警察》漫长的建构,而这种建构仿佛仅仅为了支撑最后几幕的“交汇”,Lapid的这部处女长片是对于法国新浪潮及其左翼视角的拙劣模仿,除却其对于主观镜头的热爱与实验之外,他似乎想用粗糙的地下电影形式完成某种叛逆,但实际上却退回到了前蒙太奇时期,以及明确政治隐喻性的二段式结构
4.5
Les misérables
昏沉,死寂的社会,陪衬的不受重视的女孩们。警察,你们也是受迫的一员。(虽然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但顺手拿来垫背也是毫无芥蒂,不愧是patriarchy
看來導演非常喜歡說教,塞得滿滿的批判,但都不夠深入,人物刻畫得很單薄,只覺得激進青年中二到爆,結尾也看不出Yaron對Shira莫名的感傷是由何而來
生死间的凝视把两条线连在一起,戛然止于黑暗的诗意革命被武力终结。对将死富家女的凝视被同僚色情化误解,其实他只是困惑震痛于可爱柔弱的女子生命的逝去。道德的理解基于各自所在的立场,价值观的冲击和对抗因为左翼文青这条线人物背景描述不足而被弱化。虽然是处女作也有了后期的摄影风格,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写营造了空间和心理上的逼仄感,以及内容上惯常的性暗示。最后黑灯的那几声枪响冲击力极强。以色列版《天注定》,左翼青年必修课。
拉皮德最终的目的是关注身体,意识形态的诉求怎么看都像是大声公空喊口号。
冷峻并严肃着戏谑关于社会引发的阶级认知。有种近乎荒谬的冲击力。
完美的情绪出口。
好久没看到这样质感的画面了…两条主线还算清晰,警察那边塑造挺成功,学生就很不足完全背景不明,除了唯一的女的…唯一的亮点就是表现他们的业余很到位…新娘好勇猛 Q&A感觉导演想讨论很多东西但都蜻蜓点水 PS.这部非常有预见性的电影诞生没多久,以色列就真发生关于贫富差距的抗议了,因此它就被禁了
和《西西里岛》最后使用了同一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两种无望的幻想。
印象中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部。。。
照著前半拍搞不好有四星的片,為何後半中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