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番马舞西风

番马舞西风,Dance with the Wind

主演:田璐,孙婉婷,刘卓廷,李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番马舞西风》剧照

《番马舞西风》长篇影评

 1 ) 短评写不下了

其实是讲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纪录片。

开头情景重现、采访、老照片交织叙述,一波三折,推节奏推得很准。

揭晓当年心理实验,采访多方当事人,环环相扣,疑窦丛生,如果当年实验经过曝光,我能再看三个小时。

后来,“事情急转直下”的叙事虽然戏剧化,手法仍然对死者保持了尊重。

直到Eddy自杀之后,影片讲到当年实验对象中不乏心理疾病患者,多人生母有精神病史——可是他们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比一般人群要高吗?

影片并未提及——我以为接下来会讨论到养父母对生母病史的知情权问题,或者请心理学家讲讲之前提到的婴儿时期separation anxiety会不会对个体产生长期影响,没想到,影片话锋一转,开始把高潮往nature vs nurture推。

数位亲人佐证,Eddy养父严苛教子,Eddy和养父关系不好。

虽然三胞胎之一找补了一句“这不是Eddy爸爸的错,他也是尽己所能在抚养Eddy”,但是紧接着剪辑David说“我的抚养环境绝对是对我起了决定性作用”,高潮莫名推向了采访对象众口一词的“nurture比nature重要”,显得好像Eddy躁郁症和自杀都与养父脱不开关系。

影片没有透露Eddy病情的任何细节,但却在Eddy死后揪着nature/nurture不放。

这样的剪辑和衔接对Eddy养父多不公平。

Nurture的含义本就不止“抚养家庭”,而涵盖了个体成长中接触的社会方方面面。

本来这部影片就不需要剖析Eddy躁郁症的原因,剧组也是想注意不让片子跑向“Eddy为什么自杀”这个无底洞。

全片没有一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只有Bobby不断地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我甚至愿意代替他。

但是我想不明白。

”这种回避既是出于尊重,也是因为我们作为观众,都会想为悲剧归因。

结果这倾向难以避免,影片还是偏颇地影射了Eddy的死因。

与其如此,为什么不讲一讲,心理学界至今都还在研究躁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式,药物和行为疗法往往双管齐下,nature/nurture之争也不是武断的一刀切。

或者请心理学教授讲一讲,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界会催生这样的实验,美国对于科学伦理的认知历史——都不用提生化实验,社会科学对于实验伦理的认识也是逐步形成的。

广为人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或者米尔格拉姆实验难道就很人道吗?

再或者,既然片中也提到“三胞胎当年刻意强调彼此的相似之处”,为什么不深入聊聊三胞胎眼中彼此的区别呢?

乃至目前遗传学到底对多胞胎所展现的异同持有怎样的观点,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干嘛要莫名其妙地收尾在nature vs nurture呢?

讲了好故事也没用,减半颗星。

 2 ) 主要从本片叙事方法谈——一部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

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本故事素材的离奇度,又因为其真实性,深深碾压了一把观众情感。

但影片巧妙的叙事手法同样功不可没。

从始至终紧抓观众注意力,突出前后情绪极大反差,在气氛营造上不输悬疑类型片。

整部电影主要通过当下对事件亲历者的采访,以及对过去事件的再现两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过往再现包括演员情景重演、过往真人秀回放、家庭录像回放、老照片、老报纸、老资料片等至少7种形式交替表现。

形式的多样带来观影的新鲜感和未知感,因为不知道下一次的重现会由哪种形式表现,甚至你会先行预测。

特别是情景重演的形式,配合恰当的音乐(如重现公路夜奔时的激情摇滚乐,和重现结婚浪漫时的温馨流行乐),就像在现实中插入一段段不同类型的的剧场表演。

纪录片容易产生无聊和疲惫感的特色标签由此已被摘除。

对亲历者的采访,影片5/6的比重只选用一种方式:亲历者在近景距离内直面镜头叙述。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营造出一种角色直接坐在我们对面谈话的错觉。

观众成了镜头外唯一且直接的倾听者。

并且影片没有设置旁白这一角色,所有线索展开都是通过叙述者的表达,叙述者的倾诉即是我们认知的全部。

观众没得选择,唯有跟随叙述者一步一步探知黑暗现实的真相,不知不觉中被代入成解谜的热衷参与者。

毕竟真相谁不想知道呢?

而很多观众观影后产生的极大不适感,除事件本身的现实荒诞外,影片前后两部分刻意营造的巨大情绪反差,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适。

影片上半部分主要讲述三胞胎重聚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红极一时的盛况。

明媚的色调、动感的音乐,以及家人和他们自己饱含激情讲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精彩。

都营造出一种氛围:只要兄弟三人团聚在一起,幸福成功都会随他们而来!

观众也和上个世纪的美国人民一样,喜闻乐见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而影片后半部分从实验被披露开始,色调灰暗、配乐悲情,以及事件当事人负面情形不断的呈现,这时能感觉到的唯有不安、迷乱和压抑。

同时影片在很多细节处,对三胞胎命中注定同一性的突出,如唯有安迪和鲍比两兄弟的采访是在同一个辨识度明显的摄影棚内,其他亲历者都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影片中三次重复回放三胞胎在真人秀中对于同一性特征的展示:坐姿、抽烟的牌子、喜欢的姑娘……以及鲍比在镜头前倾诉的那句:“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分开”。

都和后来艾迪的单独离去形成强烈对比。

前后对比的巨大落差,激发出观众对三胞胎特别是对艾迪的共情能力,如果不是人为预谋的干涉,他们的命运不该如此。

影片后半部分基本是在一个解谜的过程中进行,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实验?

实现的目的又是什么?

观众早已被引导为主动探寻线索的解谜参与者,这时,提供具有迷惑性质的线索,便可以吊足观众胃口。

影片在实验被披露前后,分别提到过2个迷惑线索:一个是克隆,一个是精神疾病遗传研究。

而且克隆这个不经意调侃的台词确实迷惑住了我,我还主动猜测情节会不会向科学怪人秘密进行克隆实验的方向发展。

以及影片每次要出现真正的关键线索前,都要集中闪回一组之前提及过该线索的画面,配合短促紧迫的音乐节奏。

这些手法都延长了悬疑惊奇的效果和观众验证期待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紧迫的兴奋感被提至更高点。

所以才有观众在看完该片后,一点儿没觉得自己看的是纪录片,反而觉得自己看了一部惊悚悬疑故事片。

不过导演作为很会说故事的人,也有那么一处拿不准的地方,就是结尾对实验结果的推论。

脱离整个影片铺垫,突然就莫名其妙将实验结论归结到后天培养可以战胜基因不足,可以战胜一切。

(真正的实验结果要到2066年才能向大众展示)甚至该片豆瓣评分从10月份的8.1降到这个月的7.7,短评中的批评大多都是针对结尾这处突然熬出的鸡汤。

当然整部影片及观影后引起最广泛讨论的,还是对这项隐瞒实情将同胞婴儿分开抚养实验的道德探讨。

这是违反人性的吗?

当然是。

但这项实验开展时,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是心理学刚刚成为主流的年代。

文明约束的落后,以及对于学术成就的渴望,让这项实验得以成功开展。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惊奇把双胞胎孩子分开养会怎么样?

(一个有趣的点,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问问我们周围的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样?

)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为干涉对三胞胎造成的命运差异:艾迪的死亡,艾迪父亲延续至今的自责。

连荧幕前的观众都不免会问:是否将艾迪放进一个不适合他的家庭,都是实验组提前规划好的?

如果真是如此,艾迪和他的收养家庭,注定会成为这个实验结果的牺牲品。

更何况还有不知多少这样被人为干涉命运的双胞胎们。

时间可以用来作为错误的借口,但越过人类界限去行驶上帝的权利的人,他们的道德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提高。

影片中有两段关于实验负责人和执行人的采访。

一位是美国精神病学伟人之一的彼得·纽鲍尔,同时也是这项实验的负责人。

值得一说的是,纽鲍尔本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安身立命后他选择用犹太婴儿进行这项实验。

另一位是该实验的研究助理劳伦斯·珀尔曼,现在是一位博士。

因为本片没有设置旁白角色,虽然片中没有对他们直接的评判话语,但对于这两个人物的呈现方式,已经将电影工作者的态度表露无遗。

在多年后实验已经终止的采访中,彼得·纽鲍尔对于这项实验的一切闭口不谈;劳伦斯·珀尔曼哈哈大笑调侃起试验中有趣的地方:要小心不能泄露“你看起来很像你的孪生兄弟”这种话,不然当场就要被解雇。

冷漠自私,没有丝毫对实验对象的愧疚,甚至珀尔曼有些反人类表现,都令这两位现实中的成功人物,在本片中讨厌十足,让人反感。

好巧,我对他们的想法,和电影工作者出奇一致。

最后提及一下片中比较含蓄的一个价值观:媒体具有能推进社会事件良性发展的功能。

不论是片中情节的体现:该项实验于1980年终止,这正是三胞胎爆红的时期。

从大卫的口述可以得知,来自铺天盖地媒体的压力,很可能是实验停止的原因。

还有临近片尾的字幕说明:原本被强制保密的实验研究记录,在影片拍摄后已经被提供给大卫等实验参与者。

在曝光这项违背人类文明的实验和协助参与者们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媒体(新闻、真人秀、电影)都起到很有力的推动作用。

所以不要再用《楚门的世界》这样一部抨击娱乐至死价值观的影片来类比了,我们《孪生陌生人》明明做的是好事啊!

 3 ) 封存至2066年

伦理问题,违反了哪些伦理。

鲍比,艾迪,大卫 以下凑数字,待完善。

亲父母有一方有disorders,不知哪一方还有很其他试验对象(很多对双胞胎)接受采访的视频档案 打电话带回家得到解决的基督教的解放军解放后返回合肥黄飞鸿回复回复回复经济法解放军第需花费好多好多恢复合法好好发挥黄飞鸿回复回复回复很简单回复回复觉得黄飞鸿恢复肌肤解放军飞虎队很好的护肤护肤方法都很符合电话回复回复回复换行符解放军复活节放假放假减肥北欧,分裂症家庭寄养传统,5倍寄养制研究遗传性疾病vs遗传疾病,遗传度多基因遗传

 4 ) 震惊美国的奇案曝光:三个男人竟惨遭实验19年!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 《孪生陌生人》讲述了一个刚刚上大学的男孩,遇到了一系列的巧合和误会,并在当地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

然而,在这段亲兄弟相认的感人故事背后,男孩们和领养家庭发现了更黑暗的秘密......这部电影凭借着真人真事、离奇黑暗的故事,让观众对它保持很高的关注度。

烂番茄新鲜度95%,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和称赞。

《孪生陌生人》在今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一举获得美国纪录片单元最佳叙事奖。

鲍比,19岁。

他是一所社区学院的大一新生。

刚一进校门,许多的学生都前来跟他打招呼、拍他的背,还跟他击掌。

更刺激的是,有的女孩还会走过来亲吻他。

这也太热情了吧?

一点都不正常,而且有点诡异。

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直到有人跟他说:“真高兴你回来了,艾迪。

”“艾迪,你好吗?

”鲍比这才知道错在哪里了,原来他们把他当成了艾迪!

他连忙解释,自己不是艾迪,而是学校新生鲍比。

其他人却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

这时,艾迪的好友迈克尔也见到了鲍比,瞬间被吓傻了。

艾迪今天压根没有来学校,那这个人又是谁?

怎么跟艾迪长的这么像?

迈克尔发现,鲍比和艾迪有同样的笑容、同样的表情、同样的头发,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迈克尔询问了鲍比的信息,“领养”、“生日7月12日”,跟艾迪完全一致。

于是,迈克尔兴奋地带着鲍比去找艾迪,他坚信鲍比和艾迪是双胞胎。

经过进一步的核实之后,果真没错!

鲍比和艾迪就是亲兄弟,他们已经失散了19年了。

分离19年的双胞胎因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而相认......这样离奇的经历被《纽约时报》一报道,成为了街头巷尾的新闻。

很多人对双胞胎的经历感到难以置信,也为他们重聚而感动。

没有最离奇,只有更离奇!

这段双胞胎相认的故事被另一个男孩大卫看到了。

他看到这则新闻后,惊讶地发现,他跟照片上的2个人真的太像了。

一样的模样,同一天的生日,一样又大又肥的双手,同一家领养机构......这些巧合让他相信,他跟新闻中的双胞胎是亲兄弟。

于是,他和他的家人主动联系媒体,把领养时候的情况跟媒体解释了一番。

在经过大量调查和核实之后,大卫的猜测完全正确。

大卫、鲍比、艾迪就是亲兄弟,货真价实,如假包换!

从难以置信的双胞胎相认到不可思议的三胞胎重逢,这样百年一遇的稀罕事就这么发生了。

为了抢这个新闻热点,当地新闻媒体纷纷去采访他们。

就连《纽约客》《纽约时报》《人物杂志》《时代杂志》这样权威的媒体也都竞相报道。

当地媒体还邀请他们参加真人秀,讲述三胞胎相认的趣事和生活中那些神奇的默契。

一时间,他们成为了纽约的当红炸子鸡,占据了各种媒体的新闻头条。

在全美国,他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热门人物。

虽然长达19年没有相见,但是三兄弟的行为、生活惊人相似,简直跟克隆人没什么两样。

默契的他们拥有相同的个性,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动作习惯。

他们都喜欢吃中国菜,喜欢抽一个品牌的香烟,喜欢同一种颜色。

甚至就连挑女人都是同一个口味——熟女。

媒体还深扒出,他们每个人都还有一个被领养的姐姐,而且都是21岁。

幸福的重逢和感动的热泪之后,留给大家的还有疑问和不解。

领养机构有义务告诉领养家庭有关孩子的身世背景,为什么领养机构没有告知呢?

19年前,大卫、鲍比、艾迪都是从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被领养的。

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是一家非常杰出的领养机构,它由纽约社会、金融和政治界的精英投资管理的,在当地非常有权势。

当地很多的犹太家庭,都会去这里领养犹太婴儿。

当初,三个家庭在领养的时候,领养机构没有向他们透露任何关键的信息。

直到19年之后,三个家庭才知道原来孩子们是三胞胎!

因此,三个家庭对领养机构的隐瞒感到十分愤怒。

三个家庭联系到领养机构,希望他们给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行就来一场“秋菊打官司”。

“为什么?

你怎么能不告诉我们?

你们做了什么?

你们为什么这么做?

”领养机构的解释是:因为三胞胎很难安置,很难将三个孩子安置在同一个家庭,所以为了利益最大化,才选择将三胞胎分来领养。

这个回答完全没有满足三个家庭的要求。

他们坚持认为领养机构的做法完全就是独断,或者隐瞒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三个家庭寻找律师的帮助,打算通过起诉领养机构来解决问题。

但是,律师都不接这个案子。

后来才知道,由于律师的一些同事都在那里领养孩子,为了不得罪领养机构,才不接受此案。

最终,这次诉讼就这么流产、不了了之。

由于年纪小不懂事,三个男孩并不理解父母对领养机构为何愤怒。

他们满不在乎,继续玩乐,继续挥霍,继续浪。

荷尔蒙爆棚的他们一起逛夜店,一起去各种酒吧,喝他个醉生梦死。

嗑药、性、摇滚乐等等,各种嗨,疯狂玩转纽约。

当地狗仔也没有放过这个流量,时刻跟踪报道三兄弟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活在了镁光灯之下,简直就成了明星。

名气大涨的他们还收到过电影客串的邀请。

他们甚至还跟麦当娜一起拍过电影《神秘约会》。

借着KOL红人优势和大把大把的流量和人气,有商业头脑的三兄弟趁机开了一家餐厅。

餐厅的名字就叫“三胞胎”。

当地的粉丝们都纷纷慕名前来,亲眼目睹这对传奇的三胞胎。

跟现在流量变现的年代一样,80年代也可以变现。

只要赚钱,什么都搞。

餐饮行业、T恤、棒球帽等衍生周边通通上线。

三兄弟凭借着高人气和商业头脑,一年就赚100万美刀!

阳光的背后总会有阴影,童话的美好遮盖不住丑陋的现实。

事情开始逐渐变得更加离奇和黑暗起来:美国作家劳伦斯·赖特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关于儿童精神分析的文章。

文章中引用了一项“把同卵的兄弟姐妹分离开”的秘密研究,而这些孩子正是来自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文章指出:“一旦安置完成,出于道德考量,机构既不能告知养父母,也不能告知孩子关于双胞胎存在的事情,以免损害孩子成长所必须的,且被期望自由发展的亲子关系。

于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可以研究同卵双胞胎分开养育的机会出现了。

这是第一次,也是人类认知以来真正的第一次。

经过调查,这项违背伦理道德的秘密实验始于50-60年代。

它是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彼得·纽鲍尔和他的儿童发展中心策划主导的。

彼得·纽鲍尔是美国精神病学的伟人之一,弗洛伊德档案馆主任。

他的背景非常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女儿经常拜访他。

50-60年代的心理学正处于疯狂的时期,心理学逐渐成为主流学科。

很多学者都进行心理学研究,想借着这个机会成名,成为所谓的“第一次”、“第一位”。

例如,备受争议的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都是如此疯狂、恐怖。

所以,有的心理学家为了名利就违背了科学伦理和道德底线。

彼得·纽鲍尔的这项秘密实验旨在回答“先天基因与后天培养”的争论。

为此,许多的双胞胎和三胞胎被不同的家庭领养,并且会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秘密观察。

大卫、鲍比、艾迪的生活就是被这项实验精心策划的。

科研人员特意选择了3个不同的家庭来领养这3个孩子,而且每个家庭都还有1个领养的女孩。

鲍比,被一个富人阶层家庭领养,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律师。

艾迪,被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领养,父亲是一名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

大卫,被一个移民家庭领养,父亲是一个蓝领阶级,拥有自己的小商店。

他们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被拿来测试和记录,一切都在这项实验的掌控之中。

从孩童时期开始,研究人员就定期做所谓的家访,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测试。

每次家访,他们还会拍摄一些孩子们生活和玩耍的片段,作为视频资料进行研究。

这些心理测试都是用欺骗的手段来遮掩,研究人员欺骗家长这属于正常的调研,对孩子们没有危害。

更恐怖的是,除了精心策划后天家庭环境之外,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都有过精神疾病史,这些情况也没有告知领养家庭。

在这项实验中,许多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现心理问题:住过精神病院,看过心理医生、患过忧郁症......这不禁地让人怀疑这次实验是否还有“精神病基因遗传”的研究目的

最令人奇怪的事情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隐藏了十多年的秘密实验,最终没有发表任何成果。

当询问这次秘密实验的时候,彼得·纽鲍尔一直采用规避态度,拒绝谈及任何情况,好像在保护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目前,我们只知晓实验得到了私人慈善机构、华盛顿方面的支持。

1979年,这项秘密实验被宣布结束,被终止的原因也不曾知晓。

随后,彼得·纽鲍尔将1960年-1980年期间的所有相关研究档案存放在耶鲁大学档案馆,2066年才能解密。

因此,要想了解这项秘密实验的真相,只能等到2066年。

其实,在科学领域上,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875年,英国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成为双生子研究的第一人,他声称:“先天基因比后天培养更重要。

”二战期间,纳粹也曾在犹太人集中营进行过惨绝人寰的双胞胎活体实验。

彼得·纽鲍尔的这次秘密实验,假借科学的名义,用预谋干预的手段,破坏了许多双胞胎、多胞胎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

如果大卫、鲍比、艾迪当初没有被分开、没有被研究,他们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呢?

毫无疑问,即便实验结果多么震惊,它也是违反伦理道德的、反人类的、非人道的、冷血的。

我们不禁地质问这群打着“科学”幌子的人,你们对人类有最起码的尊重吗?

对生命有最起码的尊重吗?

对此,我们应该坚信:玩弄人类,终究都是错误的!

终究是不可饶恕的!

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后台回复孪生陌生人,一起来看片儿)

 5 ) 想要活到2066年

We would prefer that we have some influence over our lives. Wouldn't you rather know that, that you have some control over this? and so finding out,never mind,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o.so I think it's upsetting for people to see how little control they have.we don't like that. we fight that.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 competitors. You could say that we drift in the direction that our genes tell us to go, but it doesn't mean we are distined to be one person or another.不可否认,这项实验确实是一项无法复制的monumental study。

虽然是外围,但老太太在片子里的话都很点睛,也相对客观冷静(又美又优雅是她了)。

很想知道实验结论,不相信实验结论能定义什么,单纯好奇。

无论实验与否,自己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如何度过,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6 ) 如果成为小白鼠,这一生还有意义吗?

一开始以为是巧合,三兄弟多年后重聚的喜剧,可是到后来,越来越不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发现三兄弟的一切都是被设计好的。

像小白鼠一样,一举一动被人操控着,而且自己都不知道被操控。

非常不可思议,些许反伦理的行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心理学狂潮中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

实验进行了很多年,等到三兄弟发现真相的时候,三兄弟之中的一个——艾迪,已经自杀了。

实验将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所生的双胞胎或者三胞胎分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让他们接受不同的教育成长环境,当然,他们都是携带精神疾病基因的人,结果证明,后天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先天基因大的多的。

怎么出来的这个结果呢?

艾迪的自杀证明的。

三兄弟中,只有艾迪进入了一个跟自身性格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继父是严谨的管理者,艾迪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继父家里,所有的一切都不那么如意,所以艾迪成长的环境是压抑的,他也有一个失常的青春期,在医院度过的青春期,精神科。

知道艾迪自杀身亡,继父都不知道艾迪为什么自杀,他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教给他足够的知识,没有教给他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但是,显而易见,艾迪的自杀跟他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可是,这并不能责怪艾迪的继父,他以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教育给了艾迪,只能说,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影片中也说了,知道参与实验的所有人都去世以后才会公布实验结果,但是看完电影,大家都知道了结果。

后天的良好培养胜过基因。

 7 ) nature and nurture

full of sadness…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 competitors. you could say that we drift in the direction that our genes tell us to go. but it doesn't mean we are distined to be one person or another. when you play with humans,you are not doing a right thing.poor Eddie and his dad.in front of such a kind of Nazi shit. no humans can be out of it.

 8 ) 孪生陌生人

冠状病毒肆虐中国,我宅家闷得慌,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又招惹得我对人生命运再一次波浪式反思。

我如何成为了我?

促使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注定这一切成因的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

先天基因遗传因素?

抑或后天环境因素?

先天和后天在激烈的拉扯了什么?

人生之路到底是用什么铺筑的?

看了被称为史上最残酷实验的《孪生陌生人》,影片没有透露实验结果。

相关的研究资料,被封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至 2066 年。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实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结论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不能公开?

其间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9 ) We are beyond nature and nurture

3.5/5四星半给故事,二星半给叙事。

先说缺点,记录片叙事角度不够客观,对于心理学研究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有限,将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工作者,还有心理疾病患者放在了“正常”“大众”的对立面。

但是真实事件本身非常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精彩到让人头皮发麻,不考虑作为记录片的缺乏客观性,确实很有戏剧观赏性,观看体验很好。

以下剧透,不推荐不看电影看>>>>>>>自从五六十年代心理学成为新兴学科,研究人员们就一直好奇:Nature or Nurture? (先天还是后天)到底哪些因素真正把我们变成现在的我们?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有选择吗?

《三个陌生人》里,自从出生就被分开的三胞胎,被人为放入了蓝领,中产和高薪稿知三个家庭,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

十九岁才意外相认,却发现三个人无比相似,无论是性格,体育还是爱好,抽的烟的牌子还是对女性的审美,都如出一辙。

那么,原来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权吗?

原来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爱好和选择吗?

剧情此时意外转折,以三胞胎其中之一抑郁症自杀为开端,揭示了三个人不同的童年(尽管19岁三人团聚以后,经常在不同家庭之间走动)对他们一生无穷无尽的影响。

其中中产的家庭严格的教师父亲,对于自己的儿子极其苛刻。

最后,他无法承受三人散伙(三人团聚的新闻曾经家喻户晓,三胞胎也成为电视宠儿、纽约红人,一起合伙开了一家“三胞胎”餐厅,门庭若市)的打击,最终自杀。

电影追述回童年的无限影响。

然而我希望相信,就算天生性格未必开朗豁达,就算家庭养育十分错误,就算这样,也不应该宣判一个人的结局。

虽然Eddie遗憾地走上了这个悲剧结局,在人世间挣扎的我们,总还是要对自己再坚持一点信念。

很多人太不适合当父母了,而他们也许在看到最惨结局之前,都无法彻底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永恒伤疤。

也许所有的伤都多少可以恢复,但永远不可能像没发生过一样。

与其说我真正相信人可以一直走下去,不如说是一份希望和信念。

然后我很喜欢里面的项目负责人原研究助手之一(非双胞胎/多胞胎项目参与人员)老奶奶!

人格魅力爆棚。

住在加州的豪宅,收藏了很多艺术品,想起当年的教授第一句话是他特帅。

有那么一点点科学至上的反人类气质,说起这个项目眼睛闪闪发光。

我可以理解不了解科学研究的人会对这样“疯狂科学家”的形象害怕和反感,但我觉得这正是研究人员需要的热情。

也许就是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偏执一点吧。

不考虑心理实验的诸多道德难题,心理学如今的局限确实和大量道德限制有关。

不过,不同利益方的博弈,也许就是人类社会的魅力和挑战所在。

 10 ) 伦理课后思考

1、研究资料的所有权和保存 除了针对实验本身的严重的伦理问题外,其实电影的最后提及:协调这项研究的组织者将其研究记录捐赠给耶鲁大学,并且要求在2065年之前不可被外界访问,期间如要访问需要经过犹太家庭和儿童服务委员会批准并获得纸质授权,然而并未提供授权对象及其联系方式,阻碍了大众、媒体、学术界、甚至研究参与者访问研究材料。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至少有五名参与者认为,赠与并封存了对文件的访问权限,目的是避免对研究人员的声誉损害或法律诉讼;而耶鲁大学“接受这些记录是因为手稿和档案图书馆确定这些记录对研究界具有长期的实质性价值。

针对研究资料的所有权,是一个至今仍在讨论的问题,生物样本的所有权都充满争议[2],究竟归属于个人、研究者、家族,还是全人类至今仍无定论,更何况在这个研究中涉及的为非生物样本,仅为研究者的观察资料(也许设计生物样本电影未具体体现)。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赠与与封存行为可以看出初始研究者认为其对此有所有权;但研究者去世后犹太家庭和儿童服务委员会获得了此资料的“处置权”,机构可以决定谁访问谁无法访问;而实验参与者要求访问资料其本质上他们认为自己有对针对自己的实验资料拥有所有权。

因为此实验未向公众开放细节,所以我们并不知道知情同意的具体规定是什么,但就算知情同意要求参与者“放弃”所有权,研究者可以在之后的研究中反复使用,禁止参与者访问亦是违背伦理原则的,参与者有权知道实验过程中自己的健康情况。

针对研究资料最后由大学图书馆所接受并保存且应研究者要求拒绝开放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此类对于人类有着潜在贡献的研究数据,研究者往往难以由自己长久保存,也可能随着研究者去世资料流失从而完全失去其价值。

另外校方应研究者要求拒绝公开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为舆论压力过大而选择公开数据,那么之后是否还会有别的研究者选择该学校赠与研究数据,其公信力会受到损失。

但是研究资料的保存问题中仍有着深刻的伦理可探讨的边界,还有待伦理学家更多的探讨。

在另一篇文献中提到[3],对于个人级别健康数据,指临床研究或临床实践中生成的数据(例如,电子健康记录等),所有权概念(私有或公共)的无差别应用无助于解决与共享个人级别健康数据相关的问题。

数据访问委员会或等效的托管访问流程应该是数据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考虑对数据主体、其社区、主要研究人员和更广泛的社会的潜在益处和危害后,他们可以批准或不批准数据访问请求——这不失为一种可行解决办法,但是细节问题仍有待讨论与规范。

[1]Klitzman RL, Kelmenson AM. Experiment on identical siblings separated at birth: ethical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rs, universities, and archives today. J Med Ethics. 2021;47(10):657-661. doi:10.1136/medethics-2019-105983[2]Allen MJ, Powers ML, Gronowski KS, Gronowski AM. Human tissue ownership and use in research: what laboratorian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know. Clin Chem. 2010;56(11):1675-1682. doi:10.1373/clinchem.2010.150672[3]Piasecki J, Cheah PY. Ownership of individual-level health data, data sharing, and data governance. BMC Med Ethics. 2022;23(1):104. Published 2022 Oct 29. doi:10.1186/s12910-022-00848-y2、影片导向性问题——叙事伦理学 这部影片是一部纪录片,那么纪录片就应该是写实的,客观的,中立的。

因为观众往往会认为纪录片中表达的是事实是真理,因此纪录片可能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误解,在这部影片中其实就有所体现——非刻意或者是刻意的引导,有研究也针对电影提到了“叙事伦理学”[1]:“讲故事,就像科学研究一样,伴随着道德责任,尤其是当故事描绘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件时。

” 此项研究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最终结论在均未开放的情况下,影片由最初保持客观冷静的旁观突然急转而下,插入了父辈教育的问题,开始了探讨先天(nature)与后天(nurture)对于个体的影响,并且影片最后竟然以受访者口吻肯定的说到:“我不需要看什么书,也不需要做[1]Moore B, Garrett JR, McNolty LA, Murano MC. The Strange Tale of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Cinematic Lessons in Bioethic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Hastings Cent Rep. 2019 Mar;49(2):8. doi: 10.1002/hast.982]. Hastings Cent Rep. 2019;49(1):21-23. doi:10.1002/hast.974

《番马舞西风》短评

希望能活到2066看看被封存的资料

2分钟前
  • brandstof
  • 较差

很不待见CNN风的导向性极其明显的纪录片,丝毫不给观众自己思考判断的余地。

7分钟前
  • 十一子
  • 较差

对充满好奇心,责任感和humanity的研究者充满敬畏。如果不是他的坚持探索,一切也许只停留在娱乐新闻层面,人生后半程的起伏也被大众唏嘘感叹世事无常。直到真相被抽丝剥茧。贵气银发老奶奶固然可以用五六十年代的道德现状辩解 -- till it happens to you.

9分钟前
  • Bonita
  • 力荐

听到“Director of the Freud Archives”的时候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11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还行

这么复杂的问题导演竟然最后想下结论?!还是在铺垫并不完整的情况下,扣一星算仁慈了… 事件本身太震撼,虽然可以理解时代因素,但谁会希望这发生在自己身上…

13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没看懂,没觉得有多大意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麻烦吧😓

18分钟前
  • 看看
  • 很差

军方的怪物,更好看,推荐,小说

20分钟前
  • 冯不困
  • 较差

分数都给选题。看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我反而最难过,这是他们失去了19年的天性

21分钟前
  • 永久退休王静阁
  • 还行

3.5。感觉又要引用那句话了,现实往往比虚构更疯狂。即使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估计都写不出这样离奇的故事。很可惜纪录片到最后跑偏了主题,对科学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批判,以及对不明真相的不寒而栗,硬生生的以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收尾。不过,真要拿来改编剧情片估计难度很大,研究的目的已无人知晓,即使知道了可怕的事实,也没有人强大到能够承受

22分钟前
  • Scott
  • 还行

Awful things happen when you’re trying to play God. Holocaust幸存者结果来做这种人类实验也真是讽刺。最后结尾强塞结论实在是画蛇添足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叙事手法有种要“搞个大新闻”的感觉,搞半天矛盾也没怎么立起来,强搞。

26分钟前
  • 豆友49329563
  • 还行

勉强看了30分钟,开始也没想到会是一部纪录片,双胞胎一方被领养在那个时代并不奇怪,我觉得这个题材还是拍成故事片好一些。

27分钟前
  • 执念兔子
  • 还行

前半段近乎是糅合了Vice节目,像《美国动物》等伪纪实电影以及“世界真奇妙”的窥奇娱乐小品;后面画风一转,把视线拉回上个世纪80年代去面对与慨叹这个无情的残酷现实。手足之情,骨肉相连,所有人在“自私”的科学面前不过是桩冰冷的案例研究;逝去的生命、这辈子的伤害终究只是这个有太多隐藏的科研项目里的“冰山一角”。好奇心得到满足的观众或许笑过闹过,就抛之脑后去找寻下份快乐;然而每个Edward失去的都是全部。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是令人失望的,导向性未免太明显,而其背后的学术阴谋在《亲爱的弗洛伊德》里已经接触过,没有什么意外。

33分钟前
  • 叙不明白
  • 还行

基因与环境的搏斗,结论太莽撞了吧。玩弄人类,必然会以悲剧收尾,联想最近的热门双胞胎,中国和西方观点的差异,可能恰是对个体与整体的认知差异。

38分钟前
  • Ian
  • 还行

看完觉得很莫名其妙。没有看到任何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提示,却将一个主观编造的实验当做纪录片拍下来。并且结论非常平庸,人的性格当然是parenting和环境塑造的,这应该是很早就有的心理学理论了。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对科学和道德矛盾的描绘,这的确是现代科学面临的困境。

41分钟前
  • 较差

强行赋予nurture结论的结局非常不负责任。故事本身很神奇,但这纪录片的最大作用就是提前公布了部分research资料吧。

43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最后结尾过于导演一厢情愿,但是故事是真的好故事。没机会看到这个研究被发表真是最大的遗憾,就像片中所说的,这样的研究不会再有了。太喜欢那个穿亮黄色衫子的老奶奶了,精神矍铄语气铿锵,眼睛里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光芒。科学家当如是。

47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纪录片的根本不应该只是告诉你有这么回事吧

50分钟前
  • K➿
  • 较差

真心习惯不了纪录片的手法,觉得许多地方都可以剪去。。。

55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