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气盛

Youth,回春(港),青春,Il futuro,La giovinezza,In the Future,The Early Years

主演:迈克尔·凯恩,保罗·达诺,蕾切尔·薇兹,简·方达,哈威·凯特尔,内芙·加切夫,埃德·斯托帕德,马达丽娜·珍娜,马克·科兹莱克,亚历克斯·麦奎因,艾米莉亚·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瑞士,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瑞士德语年份:2015

《年轻气盛》剧照

年轻气盛 剧照 NO.1年轻气盛 剧照 NO.2年轻气盛 剧照 NO.3年轻气盛 剧照 NO.4年轻气盛 剧照 NO.5年轻气盛 剧照 NO.6年轻气盛 剧照 NO.13年轻气盛 剧照 NO.14年轻气盛 剧照 NO.15年轻气盛 剧照 NO.16年轻气盛 剧照 NO.17年轻气盛 剧照 NO.18年轻气盛 剧照 NO.19年轻气盛 剧照 NO.20

《年轻气盛》剧情介绍

年轻气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友米克和弗雷德结伴前往阿尔卑斯的度假旅馆,他们以爱和幽默的视角,探讨子女们满是麻烦的生活。米克是导演,正在积极创作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而早就没有了事业追求的指挥家、作曲家弗雷德却收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为菲利普的生日演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牛津的惊喜布兰丁斯城堡第一季陈赓大将奇迹,那天如此重要薰衣草和夏天遥之光爷们信条肝胆昆仑狄仁杰之伏妖篇呼吸派出所的故事异度见鬼新网球王子冰帝vs立海未来之战达利和土豆汤边缘状态最近有点烦蓝百万2夺命金字塔D战鬼乱5蜡笔和小新的故事女神降临人生战术本谢泼德摩斯探长前传第一季将军愿昏迷仁川登陆作战花之屋大电影我的青春谁做主

《年轻气盛》长篇影评

 1 ) 每一种对自我的认知,也许只是心理上依旧的年轻气盛

我一直困惑这部以两个可爱的老头为主角的电影,为什么名字却叫《YOUTH》。

当看到第二遍,Mick眼睛湿润听着布兰妮不留情面的撕破脸和辱骂他的作品时候,Mick激烈的情绪——害怕和愤怒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经常面对不理解和被无视时候的冲动。

不论什么年纪,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性格和一直未变的自我认知意识。

当所有的情感、性格和自我意识交织为一个个体的时候,这个个体对整个世界来说、对整个自然来说,不过是千万相似分子中的一部分,所以,当Mick被布兰达打击之后,不再关注自己的“遗作”而是说出“我们和动物、植物都一样”的话来。

因为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固执、我们的愤怒和歇斯底里的爱、任性或者郁郁不得志时的孤独,到最后看来都不过只是“草率”的“年轻气盛”。

影片中,有一个年轻的演员跟被称为伟大作曲家的巴林哲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说他和很多一流的导演合作过,但是所有人都只记得他曾经演过一个叫做Mr.Q的角色,而那只是一个被200多磅铁片衣服包裹着,脸都看不见的机器人。

年轻人的演员说,我们之所以被人误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有那么一次“草率”。

巴林哲对年轻的演员说“草率,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同时,草率也是一种曲解。

”当我们定义自身的时候,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态度来诠释自己的全部性格和人生,这样的话,我们不论年纪多大,心理上都是年轻气盛。

看似稳重的主人公巴哲林,也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一再拒绝英国女王的邀约,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对自己的认知太过强调和关注,于是就有了一种孤独。

影片里的前半部分,被安排的生活和机械的节奏,互相之间甚至无法听取对方意见的“交流”都是一种孤独。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故事,可是到最后不过会沦为一个自然界中,什么都不能表达的雕塑。

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但是世界似乎都没有静下心来在听。

正如巴哲林对会悬浮的僧人说“嘿,你是骗不了我的,你根本漂不起来”;就如带着牙套的女孩儿,只有跳舞时从冷冰冰的屏幕中感知自己身体的温度;就如那两个相互深爱却不自知的青年男女或者年轻创作者们吵架时的自说自话。

对,这个世界,太专注自己,就会孤独。

不论年纪多大,“不因为恐惧而追求,而是因为渴望而追求”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所以,因为“年轻气盛”,Mick会选择在假期结束时,不再回归充满规律的生活,而是选择在固执坚持自己理想的状态下死去;所以,巴林哲又会放下一种各种情感牵绊,选择接受英国女王的邀约。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部电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即将死去的他会说些什么呢?

“不,他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她先开口了,她说'我不该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你身上'”。

也许,他一直是她的渴望,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后悔,都会因为当时的“年轻气盛”,我们不会因为年纪增大而放弃拥有这种“年轻气盛”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都是“青春的”,不论是什么状态和人生境遇,你都时不时处于一种“年轻气盛”之中,所以,医生问巴哲林“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巴哲林摇头说不知道,医生回答“青春”。

就如Mick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没有摆脱“年轻气盛”。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

影片中一小女孩儿对年轻演员的话或许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布满各种强调时间流逝的钟表店里,一个小女孩走到年轻演员面前说“我记得你的一部电影”,年轻演员斜视微笑“你也喜欢Mr.Q?”,女孩摇头:“你在里面饰演了一个没见过自己儿子的父亲,他们在餐馆相遇时,儿子已经14岁了……”年轻的演员惊讶,女孩继续:“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段台词,儿子问,你为什么不能做个好的父亲,父亲回答,因为我当时没有准备好”女孩顿了下继续说“那时候,我明白,世界上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所以不用担心”。

年轻的演员眼睛湿润。

PS:我最喜欢的段落有:1.Mick和巴哲林去药店买药,Mick买了各种各样的药,而巴哲林什么都没有买引起了Mick的羡慕嫉妒,当Mick问“你什么都不需要?!

”时候,巴哲林随意拿起身旁的创口贴,Mick又问“你拿创口贴干嘛”,巴哲林无奈回答“跟你保持一致啊”,Mick回答“FUCK!

”2. 巴哲林和Mick在一大片草地上讨论着关于消逝的问题。

3.巴哲林和Mick在树林里偷看另外一对老夫妻做爱,表情惊讶又木讷。

老夫妻高潮时,布满皱纹的女人哭了出来,接了枯树木以及紧接着布满皱纹的女歌手在歌唱。

4。

巴哲林和Mick看环球小姐进入泳池和Mick见到自己的女神布兰妮的一刹那,那种孩子性的可爱。

5.巴哲林指挥自然界的牛群蜜蜂小鸟风声和树木花草成为一曲合唱的时候,我感动哭了。

太美了!

 2 )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Mick ——《Youth》中的艺术家与现代艺术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已经老去。

保罗·索伦蒂诺2015年的电影作品《Youth》呈现了两位老年艺术家朋友:作曲家Fred和电影导演Mick的在假期疗养院的闲言碎语——艺术的与生活的。

Fred是一位当代新古典作曲家、指挥,与斯特拉文斯基交好,退休后不再出任指挥,而是“照常过日子”;Mick视电影为生命,还在一直进行拍摄,虽然被其好友影星布兰达斥责为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屎”。

两个好友间一个核心的讨论在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位置。

Mick: Your music convey surprising non-word emotionsFred: Emotions could be over-rated too, Mick.“有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作曲家Fred平静与冷漠的个人性格或许在某些方面映照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态度。

在瑞士的雪山之间,透过弥散的雪粒射下的光线中,Fred在那有些不真实的木头瞭望台上坦言,“Ultimately, I never like life well enough.”但Fred绝不是划分了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理性的一边。

音乐作为非表征性艺术的纯粹性给予了他一个坚实的根基:“Music is the only thing I understand. Because you don’t need words or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it.”承认了音乐之音乐性作为根基,Fred可以区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因为艺术的纯粹性使得它必然不能承担生活的全部——它甚至与生活是脱离的;对艺术的热情这也使得他对生活本身的喜爱并不强烈。

在routine和art之间,一条清晰的界限被划分。

但Mick并不承认这种纯粹的“艺术”,以及这种纯粹对于承担他生命意义的作用。

在他看来,生命与艺术,都基于同一个根基——情感。

“Not me. I don’t ‘ do routine’ …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Fred? I’m going to start, um, another film. You said emotions were over-rated——that’s bullshit. Emotions is all we’ve got.”他激动的陈述,随后颤抖着走到阳台上,登上护栏,跳下去。

情感、激情、情绪……在20世纪的艺术中一度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与之相关却有微妙对立的是“绝对音乐”在19世纪末的提出。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驳斥了当时通行的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的浪漫主义观点,而坚持音乐绝无自身之外的人和目的,包括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没有其他指涉,而只是因为其本身便是自然设置入人之精神的“自然法则”。

疗养中的Fred在瑞士的山间石头上坐定,指挥牛群,不同音高的牛铃在他的指挥下组合成各种节奏与和声。

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设定背后便是这样的信念:音乐家并非仅仅在个人情感之中创作,通过共情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他更像是在对被先天赋予给人的“自然法则”的发现中获得那种创作的狂喜。

有趣的是,在艺术的独立与自觉方面,“一切艺术都应该趋向音乐”的口号下,被汉斯立克所拒斥的“情感”又被现代艺术拉回核心位置。

音乐一方面是完全非表征性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表达一种原初的生命力与激情的。

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作音乐的源泉,音乐是以一种完全无形的形式出现的,而它的非表征性是因为它是更加根本的生命意志的直接呈现。

如此,“自然法则”似乎又与原初的情感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

延续这种整体的情感观念,克罗齐便将美与心灵的形式直接对应于直觉,而“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在心灵的原初性上,情感绝非在理性与知性之外,而是一种整一性的全体。

Mick认定“我们除了情感之外再无其他”,在审美上“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的直观,对于“一辈子只读过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枪手代写的自传”“忘恩负义的小人、白痴”但却具有极高直觉、对生活本身具有真正情感的女演员Brenda的推崇都展现出这样的态度。

Mick所承认的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直觉,而它就直接且仅仅表现于人的情感当中。

Fred与Mick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Mick的世界由情感构成。

拍摄电影是他把握、研究、呈现这些情感的唯一途径。

于是他必须拍摄,不停的拍摄,这本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何会选择电影作为他的艺术形式——纵使也有非叙事化的作品,它大体总还是要在情节中直接触碰并点燃那些情感,作为人对他的存在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

当他不再能够拍摄,当他的“事业”不再,他的生活也便无法进行下去。

这或许也呼应了罗斯科的自杀。

而Fred,令人惊奇的,当他发现了妻子的死亡后,却同意为女王指挥其为身为歌唱家的妻子创作的《简单乐章》——这是他之前坚决抵抗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她(Fred的妻子)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

”而影片结尾,Fred却站立在皇家音乐厅,表情平静的指挥着这首曲子,尽管他的内心充满波澜。

面对所珍视者的丧失,两位艺术家的不同态度具有某种暧昧的象征意味:或许情感,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在艺术的历史中存续下去;而纯粹的艺术本身,无论艺术家与世界如何变化,都会在人类文明的巅峰闪耀。

——当然,这背后依然暗含着一个难以明示的问题:对于真正追求作为生命之整一性的情感者,或许艺术也并无必要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存续——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与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

 3 ) 以轻盈对抗死亡之重

《年轻气盛》是一部关于减轻重量、跃升轻盈的作品。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今年45岁,却接连拍摄了两部老年主题的电影,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处于哪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永远受到来自生与死两端的牵引;就像一块毛巾似的,一端浸在红色的颜料桶,另一端浸没在蓝色的颜料桶里,两种颜料同时沾染着我们;我们被(向上的)生之引力与(向下的)死之引力拉扯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在每一个片刻里。

衰老是肉体在渐渐下沉。

起先我们漂浮在羊水之中,随后被人倒提在手上、享受离地的怀抱,然后我们及地走路,开始被地心引力拽引向下;银线似的皱纹慢慢冒出;接着肉体的疾病浮现,那些出现问题的部分像是石化了,身体变得更沉,越发无法承受引力之重;直到泥土覆盖到脚背、膝盖、脖子,乃至头顶,最终,一块仅仅书写着名字与日期的石头取代了我们的肉体在地面之上的位置。

追随衰老的进程,死亡越来越频繁地逼迫我们与它直视。

影片中的老导演米克对死亡感到恐惧,于是他长年畏缩在电影创作的行为里,因为稳固住这种创作形式的惯性(原样复制他年轻时的行为),能够使他回避死亡正在逼近的事实。

哪怕灵感早已枯竭,他仍然紧拽着形式不放,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丧失其核心魅力,而沦为“遗作”这般名词概念。

当泡影破灭,他第一次直面自己的真实状态:几乎近到能够端详死亡之脸的肌理。

无法回头跨入日常生活之流,他便只能屈从于死之引力,一头向下坠落在地。

与坠落的米克相照应的,是向上飞升的喇嘛:他飞升的肉体直接抵消了向下的死之引力。

《绝美之城》的修女、《年轻气盛》的喇嘛,对圣人角色的刻画,显示了导演的宗教兴趣与倾向。

这些着墨不多的形象却仿佛为密不透风的电影凿出一个窗口,将一副来自无限外部的永恒图景,投射进我们视线可及的有限之内。

这些反世俗性的形象,仿佛在电影里在诉说着:宗教所拥有的轻盈品质,或许是唯一能够与死之沉重绝对抗衡的东西。

宗教的轻盈,可以是佛教的“空”,道教的“道”,基督教的“神”,是瑜伽行者的灵修体验,或者任何宗教派别的达成。

然而,只要我们尚处于世俗的轮回,宗教所描绘的一切,它所指涉的“神”,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象征,仅能将其定形在一种不确定之中。

毕竟,真正的宗教是在无言中的切身体会,而能够被言说的那部分所谓宗教,仅仅是语言概念的碎片。

虽然并非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宗教信仰,然而,对轻盈的诉求始终在意识里牵引着人类。

就某种程度而言,对轻盈的向往就是一种具宗教性的行为。

在最终且最绝对的死亡真正到达之前,它早就以各种负面信号的形式出现,召引我们堕入暗面。

幸而,轻盈向上的生之引力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它们是帮助我们上行的台阶,哪怕是在死亡远未真正到来但已隐形兆临的那些时刻。

遭遇丈夫出轨的莱娜,在浴室绝望大哭,一种形式的溃败加速了生命的重负,但最后当她顺从自己的真实与自由时,与她坠入热恋的恰是一位登山者,能够引领她身体悬浮至高处。

在电影海报的场景中,米克与弗雷德处于画面下方,而他们的视线是向上的,注视着走入泳池的丰美肉体;衰老的肉身是无法摆脱的重,而灵魂将追随视线向上,漂浮到空中。

当人们单纯地顺从于美的吸引,那一片刻是轻盈的。

青春是轻盈——年“轻”。

影片中,年轻的女按摩师仅有的台词是在表达:“我总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语言、身份、作品,为人们托扶住渐渐下沉的肉身;当一个人感到虚弱与匮乏,他需要借助于形式来反照出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将为形式所累。

青春不曾感到匮乏。

虽然同样受制于死亡的牵引,但是青春本身所具有的轻盈,足够它结构出一个以“我”为核心的力场。

依靠着这一股向心力,青春划着圆润的圈,漫出涟漪不断。

无论是指尖的舞蹈(按摩),还是独自扭动在房间,或者无所事事的,她总是轻盈地荡漾在自我的舞蹈里。

片中刻画了很多人们在水池里漂浮、沉醉的状态。

紧缩的灵魂舒展开来;战栗渐息,畏惧不再,欲念蛰伏。

当思想归零、灵魂放空,肉体轻盈地漂浮在波浪里,回归母体。

与米克执着于“遗作”不同,弗雷德对待外界的态度是“忘了我”。

他抛却作曲家的身份负担,而始终粘连在实质之上:仅仅通过一片捏在手里摩擦的糖纸,就可以重温音乐对于他来说那私密无言的美。

生活在真实里,对美的敏锐度最大化时,便能通过某种捷径,随时捕捉到空气中那些轻盈漂浮着的美。

电影的末尾,当弗雷德获得了健康的体检报告,他才意识到之前所有对身体疾病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而与此同时,医生说道:“就算现在没有问题,以后也会慢慢有了”。

死亡的确是无法摆脱的重负,人们却善于成为它的帮凶:揣摩臆测着死亡的脸,丰满它的形象,反过来将自己恐吓。

当肉身变得沉重,汲取轻盈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尚未被死亡完全覆盖,我们终究能够将干枯的手指伸探进时间的细缝,扣掘出一切些微的可能。

 4 )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杨三疯《年轻气盛》影评一、这部电影被我选作2015年度最佳,画面优美、镜头精细、构图考究、配乐多样、个性鲜明,有很多纵观人生的思考。

作为导演《绝美之城》之后作品,大家有微词也有褒奖。

幸好之前并未看过导演作品,没有前后对比未必是坏事。

电影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高级度假酒店里,很多明星、贵族和社会精英都来此地度假调养。

曾经的辉煌,难挡时间杀人,阿尔比斯山的生机美景也难挡酒店里莫名的衰败氛围。

导演就是用这些复杂的情感做文章,本片涉及太多内容几次着手写影评都放弃了,在看了两三遍片子,梳理几条线和各种元素后终有了些头绪。

对于那些能触及内心的东西我总是想试着说点什么,硬着头皮写吧。

二、影片以两位年近古稀的好友指挥家费雷德和著名导演米克的不同视角来展现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旁高级度假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

涉猎各式各样的人群和多种多样的情感,对时间、生命、友情、亲情、家庭、婚姻、成就甚至信仰、演艺圈都有简单而深刻的探讨。

整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清晰,隐喻和讽刺颇多,由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桥段组成。

属于群戏,出场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虽作为多年好友和亲家,两位老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

米克不服老依然“精力旺盛”,并十分确定自己即将重回导演巅峰;而费雷德却心静如水甘愿平静的生活甚至拒绝授勋和指挥皇家音乐会的机会。

我们可以试着简单的将影片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即年轻与衰老,憧憬与怀念,美丽与老去,未来和过往,活着与死亡,爱与恨,希望与恐惧……当然这些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交织融合,导演让这些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触及着我们的内心。

很美妙。

影片由两条主线牵引:第一条是费雷德拒绝、松动、接受、最终指挥皇家音乐会的一系列心理、情感历程。

实际上情感受挫的女儿对费雷德过往对待家庭、母亲和自己的方式颇有微词,女儿简单的把婚姻失败的愤恨发泄到他身上,但费雷德并没有正面教导和安慰女儿,只是安静的承受女儿的发泄,夜里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女儿,默默的陪伴。

随着女儿慢慢走出阴影,也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对母亲是怎样的爱,自己想要的爱是什么,从而引申出费雷德诠释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内核。

费雷德无视女王特使的邀请,对电梯里主动示好的宗教女士微微一笑,嘲笑每天打坐最终飞翔的喇嘛,教孩子改善小提琴演奏技法,独自一人用内心去感受和指挥自然界天然的交响乐,拒绝出版商出自己的传记等,都在说明费雷德愿放下过往的成就,平静的做一位老人,选择爱与希望。

保持着虽不年轻但亦不衰老;虽不气盛但也非衰败的心态。

第二条是米克依然踌躇满志的在度假酒店与年轻人筹备自己电影“遗作”的剧本,最后女主角反水,投资被砍,米克带着挫败感结束生命。

米克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在电影界的辉煌,却早已看不懂现今的世界和电影圈。

米克和人交流的方式很直白缺乏幽默感,不是教导就是教训,导致他处事方式简单粗暴。

他时刻注意酒店里时常出现的妓女渴望性却无力,教训甩了费雷德女儿的儿子却受到儿子新女友的反击,给当红小生说戏和角色,怀念与各种女星的过往,坚信与简方达的坚定情感,其实他被妻子甩、有个混蛋儿子、后期的电影作品每况愈下,只能在那些视他为偶像的年轻编剧们身上刷到存在感,表面上背叛他的老牌女星(简方达饰演)实则是在挽留米克最后的尊严,但他不理解老女星的用意,最终剧组解散,米克永远逝去。

米克不甘心做一名普通老人,他不承认自己已拍不出优秀电影的现实(这里我不想提陈凯歌)。

幻象里草地上出现每一个被他捧红的女星,是对米克过往的告别,迷失在自己辉煌里不能全身而退的他,最终选择恨与恐惧。

虽不年轻但仍气盛;虽渴望成功但畏惧失败会让人失掉尊严。

电影副线和桥段很多。

如费雷德女儿的情感历程,如当红小生如何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的过程,球王马拉多纳“臃肿”的现今生活,被众人低估的环球小姐,玩体感游戏的度假酒店按摩年轻女孩(让我想起《回首愚生》里的马尾辫姑娘),那对婚姻名存实亡餐厅零交流最后去树林野战的老夫妻,那位夜晚独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被“母亲”陪同的年轻妓女……貌似让电影本身散乱不具体,但正是这些多种情感让酒店这个小小世界里有了复杂的情绪。

三、米克以为自己依然年轻气盛所以内心里看过去的辉煌很近,实则那些已离他越来越远,他渴望成功,但一次次失败让他恐惧未来,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让我想起仍在NBA场上勉强为之的科比,虽坚强不服输但身体的衰老已不能支撑他继续赢得胜利,一意孤行的他再那样下去也会在球场上失去尊严,过往精彩的比赛虽历历在目但回头望时光却已很远很远,体会生命的流逝才是时间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费雷德拒绝女王邀请、不出版回忆录都是不愿再荣耀加身的表现,平静的享受老年不去想念工作。

这更像马刺队,邓肯、吉诺比利、帕克打着团队篮球,岁月减慢了他们的速度衰弱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用经验用团队弥补衰老,不强求不孤行,享受岁月给予篮球的魅力,这使他们依然成为赛场上的强者。

这才是对时间、生命、衰老最好的诠释,衰老不意味着失去活力。

相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这些人生交织,便组成人类世界。

回头看,记忆模糊,那些曾经特别为子女做的事情,长大后他们都已不再记得。

巨大的努力不会换来足够的回报,这难免让人失落,但看着他们依然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毕竟父母终将成为孩子们的回忆。

生命中我们都曾做出过草率的决定,人们也不会提前准备好所有事情。

但过错或者失败,不过是你人生的点缀,放弃一些必定得到一些,只要生命继续就要憧憬未来。

年轻时荷尔蒙迸发和无数女明星睡过是生活,老年时面对赤裸的环球小姐插科打诨也是种生活,奇怪的是这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蔓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人生里。

任何一种情感都不会被生命忽视,年老时你怀念的曾经,正是年轻时他憧憬的未来。

放下即是拿起,打坐亦是起飞。

未来很近,因为憧憬;过去很远,因为怀念。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5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可能是今年看的最美的片子。

乡村之美,自然之美,年轻之美,尽收眼底。

瑞士与世隔绝的乡村,远处的雪山,眼前的牛群,半人高的花草,配上一个并不紧凑的故事和两个迟暮的老人,效果好的惊人。

以为是说青年,实际是说老年。

退休的音乐家和专注拍女性电影的导演,两个有着几十年感情的朋友,相约一起去隐居度假,在乡间漫步,回忆青春,说着各自认为好的事情。

在外人看来,都是成功人士,只是在生老病死面前,所有人都是弱者,一旦皮肤日渐松弛,反应迟钝,到了需要数着一天尿了几次,一次尿了几滴的时候,也就自觉发出感叹:原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老了而不自知。

每天都在遗忘,也都在回忆,遗忘美好,回忆遗憾,可能连父母的样子都记不起,却对青春期心动的姑娘念念不忘。

要有对比,故事才能讲下去,所以这样一对基友,在对待衰老面前,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跟音乐家的冷漠,无欲无求相比,导演却是满满的不服老。

音乐家和女儿,导演和演员,一老一少,构成了片子的两条主线,于是年轻气盛和年老气衰有了明显的对比。

同样面对婚姻问题,女儿可以放任自己,哭到浴缸塌了,房间淹了,只是哭完洗把脸,化个妆,穿上晚礼服,照样可以光彩照人,重新开始。

而音乐家即便还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只能对着基友诉衷肠,独自去想象睡了梦中情人的感受。

而另一边,想要拍出一部伟大遗作的年迈导演,和想要创造一个伟大角色的年轻演员,同样的困境,不同的结局。

当演员意识到自己多年来饰演的角色都是因为恐惧而非渴望的时候,他有的是时间醒悟,有的是时间改变,当导演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标榜的女性视觉导演这一称号的荒唐后,他能做的并不多,唯有纵身一跃。

年龄上的差距,在这种对比下,显得太残酷。

片子最棒的地方不在故事本身,在于讲故事的方式。

群戏大都透着孤独感,独戏又满是和谐,几场理应爆发冲突的高潮戏都透着冷静和克制,偏就是这种克制,能把人看哭。

这是我看的第三部保罗索伦蒂诺的片子,曾经被《绝美之城》美到,为《爱情的结果》困惑,今天是被《年轻气盛》感动。

 6 ) 别忘了我们还年轻气盛

当处于低谷的时候,没有勇气颠覆平常的生活,于是便一直沉沦在泥沼之中。

看心灵慰藉的书,看古偶耽美小说刷剧,一天一天地浪费时间,eat pray love,拯救生活的三部曲,始终不见半点踪迹。

甚至开始怀疑,是孩子造成的困顿,因为太累了,没有力气好好生活,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把时间都用来放松自己,常常怀念没有孩子一个人轻松自在的生活。

但,我知道不是,困顿是自己提不起勇气,是害怕自己孤立无援。

然后呢,没有任何改变,可笑自己没有勇气做出什么改变,就连鞭策自己运动都提不起力气。

没有勇气,没有爱,没有快乐,镜子前的面孔,充满了怨恨、疲惫,逃避自己到连有女主的剧都不想再看。

却没有人问过,你是不是抑郁了。

等意识到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产后抑郁,持续的时间会这么长。

回顾独自带孩子的这一年,似处于幽暗的岁月,并不是境地多凄凉悲怆,而是丧失了勇气,才觉得幽暗,没有勇气动身的自己,没有勇气改变的自己,没有勇气前行踟蹰不前的自己,幽暗的底色不来自生活,而来自丧失了勇气和自信的内心。

唯有旅行途中的美景,可以慰我寂寥,看着天地间还有这样的景色,抑郁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免感叹,还是活着好。

今天没有勇气改变,明天也没有勇气改变,那再等一等,后天吧,后天还活着,后天还想到自己年轻气盛的那一刻,再提起勇气爱自己多一点,好好生活吧。

 7 ) “我们都是临时演员”——《年轻气盛》中的经典对白

1、i find Monarchies so endearing. 我发觉君主制很讨人喜欢because it’s so vulnerable. 因为它很脆弱you eliminate one person. 你们干掉一个人and all of a sudden, the whole world changes 忽然间,整个世界就变了like in a marriage 就像婚姻2、i work with all the great European and American directors我和所有伟大的欧美导演都合作过but i’ll be remember forever for Mister Q . 但是我却总是因为Q先生被人铭记for a fucking robot . 一个他妈的机器人i had to wear suit of armor that weighted two hundred pounds我不得不穿那个200磅重的盔甲you couldn’t even see my face 你甚至看不到我的脸3、女儿:to help you get back in shape . 帮你恢复身材父亲:at my age, getting in shape is merely a waste of time 我一把年纪,保持身材等于浪费时间4、治疗师: after pain come pleasure 疼痛之后是愉悦ballinger:and then…..pain again 然后又疼5、A:you’ve been watching too many movies, you idiot, you’ve forgotten what life is about你看太多电影了,白痴,都忘了生活是什么样子B:well , movies are life 电影就是生活A:didn’t they teach at the film school that inspiration does not exist? inspiration is a lie . 电影学院没教过你灵感并不存在吗?

灵感是一个谎言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inspiration. only fermentation 不存在灵感,只存在构思酝酿B: inspiration exists, all right….. you just don’t recognize it because you have zero talent.灵感是存在的好吧,你不承认只因为你没有天赋。

6、ballinger: sixty years ago you sore you never slept with her, out of respect of my love for her. now you’ve changed your tune.60年前你发誓说没和她睡过觉,出于尊重我对她的爱,可是现在你却改口了。

mick:the real tragedy is that i can’t even remember if i slept with Gilda Black可现在真正的悲剧就是,我甚至都不记得我有没有和基达尔·布拉克上过床了!

7、and i was thinking about all the thousands of little things that i done for her as her father. and i done them deliberately so that she would remember them when she grow up.我想着我作为父亲为她做过的千万件小事,指望她长大后会记得but in time she won’t remember a single thing.可是到头来她一件都不记得tremendous efforts, mick, with a modest result .纵你用力击水,依旧了然无痕。

8、what the fuck do you see in her? 你他妈到底看上她什么了?

she’s really good in bed 她在床上真的很厉害。

9、女儿:she’s a prostitute? 她是个妓女?

父亲:worse, she’s a pop star. 比妓女更糟,是个流行歌星。

10、never a caress, never a hug, never a kiss, nothing. 从不关心,从不拥抱,从不亲吻,都没有you never know anything about your children. 你对你的孩子们一无所知you never knew if we were happy, if we were suffering , nothing 你不知我们是否快乐或痛苦,不知everthing was on mommy’s shoulders,一切都是妈妈扛着at home the only thing you would say to her were the two words: quiet, Melanie 在家你只会说:安静,梅勒尼!

11、this morning i did this big, powerful piss. 今早上,我狠狠地尿了一次i haven’t been so happy in a long time 好久没这么开心过12、this i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young 这是你年轻时看见的样子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一切都看上去触手可得that’s the future 拥有未来and that’s what you see when you are old,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far away.that’s the past可是当你老了,看什么都觉得遥不可及,因为已经逝去12、if you know how to steal, you don’t need training. stealing becomes your education.如果你会模仿(偷窃),你就不再需要教育,因为模仿会成为你的教育13、intellectuals have on taste 理智的人没品位14、 i want to tell about your desire, my desire. 我想表达你的欲望,我的欲望so pure, so impossible , so immoral. 如此纯粹、不切实际、不道德的欲望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hat’s what makes us alive. 但没关系,正因如此,我们才活得有意义15、i’m going to make this movie without you. 没你我也能拍这部电影life goes on even without all that cinema bullshit 没有那些烂电影,生活照样继续16、men, artists, animals, plants….we all just extras人,艺术家,动物,植物,我们其实都是这个世界上短暂存在的临时演员而已。

 8 ) 有所热爱 有所追求 无所畏惧

刚看了《年轻气盛》,非常喜欢。

影片由各个主要人物的潜藏的恐惧入题,最终探讨了年轻精神这个命题。

每个人,或通过言语,或通过行为,暴露出内心的恐惧。

指挥家恐惧失去,所以多年不去探望疗养院的妻子,仿佛逃避现实,她就能一直以最美的姿态活在心里。

导演恐惧自己过去的作品可有可无,所以一定要拍出一部情感智慧精神上的终极遗作。

演员和世界小姐,他们都是通过一个角色、一次选秀改变了人生。

一方面希望摆脱角色的烙印,另一方面又恐惧没了这个标签他们还剩下什么。

世界小姐最开始的素颜出场与演员的对话设计地非常巧妙。

指挥家的女儿恐惧失去爱情,执念于自己到底哪一点比不上老公新欢。

昔日球王恐惧失去健康,才会在左撇子小男孩得到指挥家的练琴指导有所进步时,冲上去说他也是左撇子,仿佛他的身体也能在指挥家的言语中得到救赎。

是恐惧也是执念。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然而若止于此,这部片子就不会叫

年轻的本质是什么?

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

最终几乎所有人的恐惧都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

指挥家的女儿与老公分开之后反而感受到自由。

演员被小女孩的话治愈,决定以后只去演绎自己真正渴望的角色,纯粹的不现实的哪怕不道德的,因为那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导演永远不能像指挥家一样尘封音乐回归日常,所以他选择以生命的代价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如他所说,“情感是我们的一切”。

至此,指挥家终于卸下冷漠的面具,在树林里哭了起来。

他最终还是去了威尼斯看望妻子,并接受了王后的邀请指挥演奏自己最为人乐道的作品《简单乐章》。

他也可以释怀由不是妻子的人来演唱了。

整部片子中的成年人中,按摩女算是年轻精神的外化。

她不善言语,通过肉体的触感了解别人,她还玩体感跳舞游戏。

而导演是Youth这个主题最极端的表达,也是他的死亡重新点燃了指挥家冰封的心。

如果说医生宣告了指挥家身体上的健康,那么对按摩女的会心一笑就是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并不算老。

作为一个身体欲望随着衰老减弱,对美好肉体视若无睹的人,在这一刻才发现,自己实在无需恐惧,更不需要压抑自己只在树林里给大自然的音乐做指挥。

他可以再次回到舞台演奏《简单乐章》,尽管歌唱者是别人,独一无二的梅兰妮在心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

于是我们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挽留,也许逃避,也许自我麻醉,也许怨天尤人。

这个时候,请记得自己年轻气盛时的样子,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也许从来都不是问题。

 9 )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自己

《年轻气盛》的故事场景全部发生在一个瑞士的高山度假疗养酒店,无论是躺在热气蒸腾的温泉池中被浸泡,还是赤身裸体在幽暗的桑拿浴室中被蒸发,还是一排排松弛、下垂的衰老肉体排着队游走,电影中的这些场景都与西方宗教绘画艺术中的地狱景象不谋而合。

似乎在隐喻,虽然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名流:著名指挥家、导演、演员、球星、世界名模,虽然身处在风景绝伦、享受奢华的高端酒店里,虽然肉体被按摩,但精神却都在经历炼狱般的过程。

而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自我否定的内心历程,理智与情感的天人之战。

每个人的人生中,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态度不同,对待自我否定的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经历也就截然不同。

自我否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有时也会带来极大的裨益。

优秀的自我否定,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说片中的巴林杰父女这条线。

巴林杰是个当年经常和斯特拉文斯基一起混的音乐节,斯特拉文斯基去世后,他俨然就成了继承其衣钵的人,他在威尼斯交响乐团任指挥,经常来到瑞士这家度假酒店度假。

因为斯特拉文斯基曾经和他说过,理智的人没有品位(intellectuals have no taste),为了成为斯特拉文斯基,为了能够毫无遗漏地继承他所有的天才和品位,于是,巴林杰也发誓要做一个不理智的人。

这段对话后来出现在巴林杰在好莱坞演员特里的对话中一带而过,却是巴林杰一生追求的写照。

所以,在面对女王特使的会面中,巴林杰竟然有些不礼貌地在翻阅世界小姐的新闻,他在以种种看似不理智的、不守规矩的、癫狂的艺术家式行为,来证明自己可以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继承者,以弥补自己的天赋之缺。

这就是为什么,在女儿莱娜的口中,巴林杰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他从不关心妻子,从不关心孩子,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有的只是告诉他们:安静点,爸爸在作曲;安静点,爸爸在创作;安静点,爸爸在和重要的人讲电话;安静点,爸爸在和斯特拉文斯基会面。

斯特拉文斯基仅仅凭借天赋,用最简单的乐器,就可以信手拈来地在战争环境下的瑞士取得成功,天赋欠佳的巴林杰却要献出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在和平的年代,仅仅搏得一席之地。

然而,第一次对他人生的否定来自他的女儿莱娜,巴林杰说能够理解女儿男友出轨的痛苦,却被情绪激动的女儿道出了他所有的人生秘密:多次出轨,妻子知晓但一直隐忍,他甚至尝试同性性行为(也是他努力践行斯特拉文斯基那句忠告的佐证)。

巴林杰是一个拥有自我否定勇气的人,他接受了女儿的否定,甚至很快就对她说,我确实无法理解你,我不能假装可以理解,就像在反问演员特里你竟然看书之后,就立马承认自己是一个怀有偏见的老人。

巴林杰自我否定的勇气也积极影响到了女儿莱娜,她在被出轨男友否定之后,先是相信了他指责她床上功夫不够好的话,但很快就在一次噩梦中醒来,并告诉自己和父亲说,那并不是真相,那只是男友的一个借口,并且很快选择了相信感觉,与登山教练暗生情愫。

最后,老友导演米克的死,让巴林杰的内心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巴林杰对米克说,情感有时候是被高估的,但米克在自杀前对巴林杰说,你说情感是被高估的,但是情感只我们唯一拥有过的东西,说完就跳楼自杀。

米克坠楼之后,巴林杰坐在椅子上不动,久久无法回神,呼吸急促,一方面是因为米克的死震惊了他,另一个原因,是米克的话让他感到了愧疚,因为他一直以来不想成为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没品位的理智人”,但其实他一直都没成功,而米克天生就是不理智的,是凭直觉和情感做事的,或者说,巴林杰一直以来对斯特拉文斯基那句话的理解就是有偏差的,他以为不顾家庭、不带情感、专用于音乐创作就可以成为天才,但实际上,那是错误的,艺术应该是情感的表达,因为情感是唯一存在过的东西。

于是,他去斯特拉文斯基墓前看了看,大概是觉得自己从前领会错了,于是他改变了拒不受邀指挥《简颂》的想法,尽管之前他认为那是只有妻子才可以唱的曲子。

而莱娜以为自己了解父亲,知道他的各种不忠与人生秘密,就是了解了他,直到得知父亲始终为母亲保留《简颂》而备受感动,才知道自己并不完全了解他,再到最后巴林杰去病房探望失忆的妻子,说孩子们或许并不理解我们曾经的经历,莱娜对父母的认知始终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她之前的看法不断地被否定。

再说导演米克父子的线。

他们是很一脉相承的父子,都是凭借感觉做事的人,所以当米克得知布兰达无法出演他的电影,那个片子就无法拍成的时候,直接跳了楼,而儿子也是为了一个床上功夫好的女人,就离开了青梅竹马的漂亮女友莱娜,这对父子都是情绪的动物,他们凭借直觉和情感活在世间,进行创作。

所以,尽管米克可以对着望远镜对身边编剧团队的年轻人教导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但是他自己对于旧日情怀却沉迷其中,他始终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他一手早就了布兰达,但最后特里道出了真相,你或许是个伟大的导演,但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塑造者。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在山坡上开天眼一般地见到了曾经所有和自己合作过的女演员,他们穿着剧中角色的服装,然后虚心地向他求教,该怎样的表情,该怎样的步伐,该怎样的动作,但他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的女演员塑造者,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些才华出众的女演员,所以他最后向她们脱帽致敬,这是他自我否定的一个过程,但对于一个感性的人来说,这种自我否定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在完成了自我否定之后,他选择了自杀。

再说演员特里的线。

他为了思考一个角色,来到酒店,然后细心观察酒店里所有的人,他沉浸在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中,觉得全世界都只认识他扮演过的机器人Q先生,而在那个片中甚至看不到他的脸,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知,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种愤世嫉俗的劲头。

然而,他遭遇的第一次否定来自于一个被他视为花瓶的世界小姐,她说,我当选世界小姐时是开心的,但是你成为Q先生时,你开心吗?

我开心地取得了成就,你却一直因为你的成名作而备感委屈,这两种情感确实不是一个等级的,后者似乎更为失败甚至荒诞。

特里开始时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轻率的退让,才让Q先生成为了他的标签和符号,但是在之后的种种经历中,他才渐渐明白,那并不是轻率,正像后来那个小女孩对他说的,原来没有人是准备好了的,他的成名实属偶然。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你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化妆成希特勒之后,顿悟了一切,因为一直以来他没有做出选择,他演Q先生时穿着盔甲、挡着脸,他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选择,但是当盔甲卸下,面对每一个观众时,他必须去选择,表达欲望还是表达恐惧,而是最难的。

他演不了希特勒并不是因为他不会表达恐惧,而是他不愿意看到恐惧,不愿意看到观众因为看到他而恐惧,他习惯了被膜拜。

那一时刻,他知晓的并不仅是要表达欲望,他更知道,之前觉得世界因为Q先生低估他,这是自己的多么幼稚的看法。

相对于上面这些人物的“有声”线索,影片中还存在一条“无声”线索,请理解我将马拉多纳也归于这条无声线索,因为他对白很少,此外,还有那对不说话的老夫妇,还有按摩女孩,和年轻的应召女。

马拉多纳一边让女助手给他按摩踢网球踢到血肿的脚,一边望着远方说,我看到了未来。

我觉得这个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有意义的地方,因为在米克教导年轻人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对未来应该是无力的,因为几所不及,但此处马拉多纳仍旧满怀期待地想象着未来,自己可以重新驰骋于绿茵场上,如果是米克在教导人时是在假装理智,那么此处马拉多纳表达的就是真的情感,尽管可能他的梦完全无法实现,但那是他现在存在的唯一意义。

而且,马拉多纳在片中是一个没有自我否定的人,他即便拄着拐杖仍旧要给球迷签字,在温泉池里也要炫耀自己就是左撇子,到底是他的骄傲造成了他今日的肥胖与颓废,还是没有自我否定过的人反而心怀信念?

而按摩女孩,从来无话可说,不会用言语表达,所以一直都在默默地练着跳舞机,这仿佛是对白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只有肢体运动、没有语言交锋的世界,而导演片中安排这样一个安静的、无言语的世界,似乎也是在对主人公种种前后矛盾的对白世界的嘲讽,一个世界的存在,就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否定,或者参照。

我甚至觉得,布兰达脱口而出那一句:没有这些烂电影,生活照样要继续,既有可能就是本片导演的一次自我否定,他通过主人公之口,道出了这个困扰他的问题,甚至对自己、自己的作品呢、自己的行业都来了一次彻底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的勇气是惊人的,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坦诚的内心。

这种坦诚的自我否定,贯穿了片中的很多人物,巴林杰,米克,莱娜,特里,有人在自我否定之后变得更从容,有人一死了之,有人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

不过有一点,自我否定最好放在年轻时来做,免得一生虚掷,入戏太深,最后像米克一般无法自拔。

 10 ) 终为一物,气定神闲

衰老,永远是生命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声色犬马下的浮光掠影,到了暮年却又显得不足一提。

索伦蒂诺从《绝美之城》的罗马恢弘城市中脱离出来,落定于静谧的阿尔卑斯山的度假酒店中,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

索伦蒂诺用一部《年轻气盛》传达出了更宽广的哲学思考,用其匠气去堆砌出惊奇的影像来释然对过去回忆的林林总总。

影片中每一个主要角色或多或少都被某些事情所牵绊,对痴呆妻子的怀念,对情感寄托的忠诚、对自我怀疑的坚持、乃至对爱情失败的束缚。

好在,所有的人物在影片结尾都从灰色阴霾中走了出来。

这对于导演所想传达出的主题恰好结合在一起,年轻气盛之时多少还是需要一些对未来不顾一切的探索。

影片中借米克之口说出了这么一段台词:”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that’s the future. And now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far away, that’s the past.”,突然仿若被点醒一般,不念过去追逐未来这便是导演想从中传达出的最为重要主题。

生活中所有人都在未来不确定中迷茫,又有很多人在经历生活不如意后回头看过去的幸福生活。

悲喜的过程中总能从最为基本的生存矛盾下去寻找自我价值,艰难困苦的生活也罢,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罢,对于暮年之时的人们来说,过去的记忆模糊不清,那份对青春荷尔蒙刺激下的冲动和无知在随时间推移后都将渐行渐远。

米克和弗雷德这几十年的好友凑在阿尔卑斯山青草白云下,因为一个女孩斗嘴、打趣,生活中最幸福的事不也就是这样对所有烦恼的不留念而坦然享受当下生活吗?

不如意的生活往往让人绕不开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心底里存在主义的价值观让懦弱的情绪无限放大。

意识到情感不受控制,所有人都会像米克一样选择终结吗?

显然不是,索伦蒂诺并没有过分夸大米克的结束,平淡的动作,固定的镜头,从摄影中不难看出导演对其的不屑和冷漠。

无论生活如何亏待了你,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重要的是对触手可及的未来有着最正确的规划。

即便如米克所说:“情感就是一切”,情感打击下的摇摇欲坠总不会永远雨打风吹。

米克选择了恐惧,而弗雷德选择了希望,孰是孰非对于电影导演没有告诉我们太多,只是在影片结尾米克用手搭成了一个望远镜望着镜头,他是不是已经发现未来其实真的很近呢?

索伦蒂诺用意大利式的幽默去讲故事,用特有美学的运镜来掌握影片的风格,另其整部影片都凸显出作者电影的独特魅力。

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讲述的很多,导演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也趋于完美,叙事节奏上也比上一部《绝美之城》好了很多,但是总体看来影片不大气,虽然描写性表现的十分坦然,但却无法挖掘出性对于加强影片整体叙事核心的作用。

虽然影片的整体观感舒适,可是正是这份舒适让影片过于平淡,凸显不出电影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故事上的感动。

当然影片的摄影依旧可以拿来作为标杆,诗意的美学画面也让索伦蒂诺和马力克有着十分相像的地方。

故事上的匠心独具和几句台词的画龙点睛,整部片子倒也流露出导演对其电影文本上的自信。

大抵若是真到了垂暮之年,所有事情都不再是事了吧。

《年轻气盛》短评

1.缺乏[绝美之城]的力量与精气神,但摄影,配乐和笑料也足够抓人了。2.多个梦境同质于[八部半],夜晚淹水&色诱飙车。3.草地幻梦的女角群像-洛丽塔 魔女嘉莉 黑天鹅。4.踢网球的"马拉多纳"与cos希特勒的达诺,笑尿。5.走出恐惧 拥抱渴望 | 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6.哈威凯特尔老而弥坚,帅气逼人。(8.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对不起献上差评,看了半个多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对这个导演,挑战失败,绝美之城顺弃。

11分钟前
  • 陈dler
  • 较差

索罗蒂诺用他奢侈的摄影和间或的诗意拍出了一部次等二流作品。[青春]的主题是暮年人回溯人生之春时(也正是在这里作者做出了全片唯一一次有效的抒情,泛泛却诚实)。其余的时间他不断地扔进新角度,却不准备加以展开,那些无尽的老少对比并未导向深处。这是一部对着显而易见之物长吁短叹的滥情之作。

1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有点伍迪艾伦,BBB,但不至于无聊,比起 绝美之城 里倾泻的意识流,算是接地气了。还是在讨论人性,讨论生死病老,走到今日,无人容易,即便几乎走完一生,依旧不能洞察世事。生而为人,我们需要努力一生。

18分钟前
  • 不醉无归爱谁谁
  • 还行

光阴于我如浮云。

2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电影节到现在还是能想起很多漂亮的细节,并且这似乎是竞赛片后半程的转折点,那个迷迷糊糊的早晨看完它真的很开心!总体来说是个(没有什么剧情的)喜剧片,虽然不如前作般大气,几个角色的关联也不太强,但我喜欢的正是这种随性和迟暮之人对青春的视角,不管是角色还是演员本身的真情流露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费里尼的手法美国人的思维。。

28分钟前
  • 12
  • 较差

我是来看老人装逼和风景的:年轻气盛是老年人度假中心超长宣传片,绝美之城则是意大利风光宣传片。就是不感冒这个导演,侨情,更兼卖弄。

32分钟前
  • 潮间来信
  • 较差

又做作又卖弄,观影体验大概相当于被强制按在座位上听一个饱经历练看透世事的人乔了一百种姿势后说了堆大翻白眼的废话⋯

3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很差

叫人尴尬的脸酸 油了吧唧的 屎片

36分钟前
  • 戈尔贡佐拉
  • 较差

编剧一定还在中年。只有中年人才会这么多惆怅,真正的老年人反而看的开。氛围掌握的很好,但是不时over the top的台词让人出戏,有点刻意说愁。到底是因为还有牵挂。

37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画面还可以,但是剧情很单薄,说实话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年轻的女人来对标老去的男人,是一种无能的荡漾还是一再地宣誓曾经的主权?

39分钟前
  • 禹步
  • 还行

什么玩意

40分钟前
  • 间歇失声
  • 很差

我在喜马拉雅山顶发现了一个床头柜。

45分钟前
  • 邢早早
  • 力荐

因为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那些豪华唯美的摄影和煞有介事的意象,很可能都是强加硬塞进来的,它到底和影片有多大关系,不同的观众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此刻我的眼里,它就只是一种努力凑近艺术的流水生产线模型。

48分钟前
  • 狄飞惊
  • 很差

每次看索伦蒂诺,那种压抑的情感都无法说。Emotions are all we've got.

50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又名:在三亚失心慌的日子。生活就是与自己和解与否的一场战争,索伦蒂诺还是一瓶好酒,再怎么拼,欧洲电影都可以从艺术血统上分分钟碾压

54分钟前
  • 沙老怪
  • 还行

这节奏看得心里总会……咯噔一下

59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风景虽美,但逼格太高,实在看不下去了,好吧,给四星五星的亲们,你们都懂艺术,只有我不懂,我还是去看美剧了。

1小时前
  • 刀逼刀
  • 较差

衰老对于艺术家来说,比如对三岛由纪夫,就是绝对不能够接受的,所以他自己了解了自己,在45岁盛年。这里导演残酷的拍摄了身体的衰老,男女都在内,而年轻人则肆意的挥霍着那看似无尽无边的未来。看着看着突然有《八部半》的感觉,导演的视觉语言仍然有突破,构图,画面美轮美奂,毫无瑕疵。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