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前三。
与真人日记式漫画《滚蛋吧!
肿瘤君》类似,《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改编自绝症女孩故事的小说。
原作者还成为了电影的编剧。
两相对照,前者就是渣。
实在喜欢摄影的手法,充满了自由和情绪。
比如长镜头,妈妈劝说男主去探望绝症女孩时,镜头穿越了房屋的各种空间,由角色身前推到身后,由低视角仰往高视角,从背面拉到对视,绝妙的就是落在男主地上打滚进房门的那一段,巧妙而幽默的表达了男主那种不情愿的心态。
还有一处是对女孩光头的长镜特写,转换了不同角度,当横过屏幕时,观众都能代入躺在一侧床上男主的视角。
还有对经典电影的诸多恶搞海报,有创意又有戏谑感。
合集般的3秒经典模仿对老电影经典情节的喜剧演绎,很让人会心一笑,正经得甚至悲伤的电影变得趣乐无穷,还很有个人风格。
很喜欢那段《第七封印》甩袍子的桥段。
更值得让人回味的是镜头语言的丰富。
比如男主与绝症女孩的关系,从楼梯上下两端的距离,到处于一个屋子同一平面。
期间两人的关系还有各种变化,在椅子面对而坐聊天,到各自躺在单人沙发椅上并肩看电影,直到片末两个人躺在女孩的病床上看男孩制做的短片电影,而男孩却因女孩需要急救被赶出了病房。
从两个人陌生相处,到生离死别,没有汹涌的眼泪,没有哭叫喧闹,镜头里的距离说明了一切。
镜头中的内容很有层次,年轻人的小矫情,随意而谈的融洽,矛盾中的无意识伤害都细致而真实。
再一个有趣的镜头是男主在考试时产生磕药效果,桌椅同学像舞台剧那样平行移动,三D基友出现,又想像力又新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镜头,一般特写中的人物前后运动,镜头焦距会随之变化,片中却是定焦状态中,由男主靠向镜头渐渐变得清晰。
导演给到角色们生活化的台词,而镜头给出了语言没有的信息,整体含蓄跳跃,优美清新。
电影中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小道具,像是带点猥琐意味的性感枕头、透露女孩叛逆的松鼠绘画、还有隐藏着友谊与爱恋的书雕。
小物件们代替角色讲出太多故事。
最后男主的情绪暴发,就是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在闪亮的小剪刀开始回忆和涌起对逝去女孩的情感释放。
一样是关于死亡与不可挽救的生命,此片没有刻意表达乐观(这是《滚蛋吧!
肿瘤君》的败笔),也没有重度渲染死亡。
从女孩急救开始,都是男主的台词推说出了死亡的结果,还有一张微笑的女孩照片与她的骨灰坛。
导演没有把死亡拍得冷冰冰,而是呈现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
却又能让人体会亲近之人离开的难过。
电影导演有四十多了,但他却拍出了年轻人的生活与情绪。
可爱的小纠结,可耻的小无赖、恶毒的言语攻击、善良的友情与暧昧的小情绪。
细节让情节真实,演员让剧情饱满,而摄影使电影增加了趣味与艺术美。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青春电影的热潮,青春题材的电影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致敬青春”,致敬的只是“概念上的青春”,我们已经把青春脸谱化、公式化了,那些渴望与观众发生共鸣的作品,乍一看好像我们的青春都是这样过来的,暗恋、追求、轰轰烈烈,反抗、个性、欲望与背叛,粗略那么一想,这些元素确实有出现,但没有人会像这些电影里面那些人物那样不说人话,那样的做作与玛丽苏,我在电影中能产生共鸣的童年,是侯孝贤《童年往事》与东东的假期,能产生共鸣的青春,是《横道世之介》,是《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那种不真实的真实,不自然的自然,不做作却有点匪夷所思的青春。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没有什么深邃的道理和隐喻,全片和标题一样,讲了我和厄尔以及将死女孩的故事,没有什么剧烈化学反应,我和厄尔拍摄一些匪夷所思的小电影,以我们的方式致敬经典外语片,我遇到了将死的女孩瑞切尔,她鼓励我考一所大学,而我鼓励她坚强的活下去,在这互相慰籍中逐渐耗光女孩剩余的生命,我们互相进入对方的世界,最后用我和厄尔花一个冬天拍摄的电影与对方告别,那些黑白的画面,跃动的光影,让女孩迅速陷入昏迷随后死去,瑞切尔问格雷格什么时候拍完那部电影,她马上就要停止治疗了,或许瑞切尔一直忍痛坚持就是为了等格雷格的这部电影,格雷格之所以花了一整个冬天才制作完成,是想让瑞切尔能再多等一会,让这场告别来的更晚一些。
这部电影唯一的哲理,就是历史老师所说:你仍能从逝去的人身上看到ta的方方面面。
格雷格从窗户进入瑞切尔的房间,看到了在她生前不曾看到过的景象,瑞切尔想成为一只松鼠,房间里一本本镂空的书,里面装着瑞切尔的世界,墙纸上跳动的小松鼠,挂在墙上的两排剪刀,她走了,留下一个个小小的世界,即使她不在人世了,她的一生依旧会不断在你面前展开。
我们的青春,就是会被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所打动,而对于你一生太短,对于我一生太长了。
i have no idea what i’m doing
12年的时候,我突然喜欢上了足球。
然后隔三差五地定闹钟,半夜睡眼朦胧地爬起来看直播,早上再顶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去上课。
这样的疯狂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因为实在是太孤独了。
身边连一个对足球感兴趣的都没有,看到精彩的比赛,有趣的八卦都无从分享,那种满腹经纶无处倾泻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于是我死乞白赖地把一个朋友拉进了足球圈。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看看比赛集锦,然后作为一个男生,他又开始玩起了实况足球。
再然后,他对我说波霸真TM牛啊,我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已经这么远了。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波霸是谁。
他:“莱万好屌!
”我:“喔,我只看西甲。
”他:“我罗又跳水。
”我:“喔,我只看巴萨。
”······这三年里他已经对各个联赛的球队都如数家珍,而我好像也就明白了越位的标准。
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终于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是我经常会经历的一种感觉。
看似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当真刀实枪地摆出来时,高低立下可见。
就好像我看这类片子时的感觉,自以为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却无法立刻说出里面恶搞的片名。
甚至有些看了解释也一知半解。
看到Greg和earl无视他人嘲笑的目光,创作了42部恶搞经典电影的小cult短片,简直是对我这样的伪影迷的嘲笑。
一直想着说要自己拍小短片,可是却迟迟没有动静。
其实有很多事想做,却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避开了,这也是我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的悲哀吧。
一个阶段做一件事。
下一个阶段又会换一件事来做。
下下一个阶段可能回头看看,从前做的事情,有时眷恋惋惜,有时如归故里般温馨自如,有时则是……被仅仅是一年前的自己噎得够呛。
看电影就是第二类。
即便丢开了很久之后,回过头来,一头扎进去,仍旧是很温暖的,很舒服的状态。
那种回到家的放松感,电影可以带给我。
今天看的是《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看完后又扫了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是导演与马丁斯科塞斯的对话,关于电影对经典的恶搞与致敬。
表象是恶搞,比如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变成了袜条橙(A Sockwork Orange),其实私以为,可配合格雷格与厄尔反复强调的那个单词,再演变成哇条橙(A Suckwork Orange).以及我提到的发条橙子,类似的海报和镜头还有许多。
对罗生门的恶搞也颇为有趣。
看完后又拉着进度条匆匆过了一遍,想数一数片中出现的经典改编片段有几个,竟然比第一次看时的记忆要多很多。
又仔细看了那传说中的42部作品,发觉导演大概很喜欢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以及开始时提到的马丁斯科塞斯,书架上那一层,许多都来自以上几位导演的作品。
厄尔和格雷格,包办了作品集的全部工作,导演,编剧,摄影,服化道,乃至演员。
如果说少了一环,那大概是宣发。
后来他们的队伍来一个自来水式的宣发。
就是那个邀请格雷格参加毕业prom的女孩,身上散发着成熟而清甜的橙子味的女孩儿。
她建议格雷格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
并且在她和厄尔的努力下,这个计划被蕾切尔提前知晓——貌似也被班上的同学们渐渐知道。
格雷格想要做个隐形人的愿望开始破灭。
四个月,对一部短片而言,算不短的周期。
格雷格的“团队”在经历了外因和内因式的困难后,终于在蕾切尔临终前的十小时,将这部短片呈现在她的眼前。
而后她开始昏厥,然后死亡。
武断而不自信地说,格雷格团队的第43部电影,应该是他做的最好的一部。
一个让他愿意拿出来,虽然仍旧是whatever,但终于不是sucks的一部。
当格雷格,厄尔, 丹尼斯,所有爱着蕾切尔的人出现在银幕上,他们笑,喝饮料,做着寻常的表情与动作,还有流动的色彩,粘土,纸屑,布条,一切东西都和着旋律与节奏,一点点出现在你面前时,格雷格身为迷影人的身份,其所包含的对电影的热爱,开始具有了活力。
电影是时间的魔法。
去年有一部《少年时代》,今年是这部《我与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电影呈现故事,与此同时凝固时间。
银幕内外的两个时间彼此割裂又水乳交融,她让你忘怀,让你沉沦。
那个鼓励他们拍一部电影送给蕾切尔的女孩太棒了。
电影的魅力在蕾切尔摘掉假发的那一瞬间显得无比动人。
很棒的礼物。
绝症的题材,今年国内就有个大热门,就是前阵子很红火的肿瘤君。
肿瘤君的第一人称是得了淋巴癌的熊顿。
而这部的第一人称,也就是大部分旁白的拥有者,并不是白血病患者蕾切尔,而是极度厌恶自己的格雷格。
——因为这不是一个临终关怀的故事。
它不教育我们如何战胜绝望,不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的绝症患者。
它关心的仍旧是与时间密切联系的那个话题,也是始终不被电影放弃的那个话题——青春。
美国的青春片总是很招人喜欢。
或者不是青春片,因为他们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青少年的关注。
更多的是对一种状态,一种脆弱的悲悯与爱。
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许多部类似的电影来,看的时候是无一例外的爱不释手,回味起来,也和每次点开一部电影时的心态大体类似:被理解与同情着的安全感。
青春期都难以定义。
记忆又总是偏颇地极不稳定,有时觉得大概阳光满溢,有时又会发现很多不无诡异的痕迹,如此间,许许多多曾被心魔占领的瞬间就开始从地下冒出来,宛若幽灵。
大多时候在阳光下都不会现形的幽灵。
能叫你产生共情的电影,就是能把幽灵现形,又可唱一首安静的歌,让那些黑色的影子变成珍珠白的电影。
格雷格极度讨厌自己。
这个之前已经说过。
后来他不那么讨厌自己了,在他穿上西服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接纳自己了。
这个转变其实和他与蕾切尔的第一次交谈一样,不是我帮你一个忙,而是请你帮我一个忙。
——如果你不答应和我一起玩,我妈妈就会念叨着我没同情心到我发疯。
蕾切尔一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她生活中被注定的那部分。
格雷格的参与美化了结尾,却让过程更为复杂。
这段在电影中小标题为“失败的友谊”,尘埃落定时,还是对格雷格帮助更多。
是蕾切尔帮了他一个忙,开始时让他免于妈妈的责骂,结尾时,让他走出自设的牢笼。
插一句,不懂格雷格为什么会不爱自己到如此地步。
导演竭尽所能地让我认识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
在格雷格给学校寄出自己的作品后,他收到了来自蕾切尔的礼物。
一张卡片,和一本书。
书的内页被掏空,做成了书雕,“我”,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坐在台阶上的样子。
他又在蕾切尔的房间里发现许许多多这样的书雕,每一本书打开都是一个故事,那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很有实感的故事。
就和电影一样,那些书雕也在对时间,这个宇宙里从不为谁停下脚步的存在施展着魔法。
他们努力着想要让已经离开我们的生命,仍然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一些痕迹,让爱着亡者的生者,可以在时间轴上继续向前推进。
就像历史老师说的那样,很多人的生命,是在他死后被逐渐展开的。
导演在片尾写到,这部电影送给逝去的父亲。
想来,也是发现了这一奥秘。
在他死后的日子里陆续听到来自他的新鲜事。
算不算对逝去时间的补偿。
想到这一点后就没有办法不爱电影。
所以也会明白,为什么每次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的中间,面对巨大的黑幕时也不会感到孤单。
同样知道,为什么在每一个阴郁的午后或夜晚,一个人点开一部电影,就着笔记本的荧荧幽光大哭大笑,若有所思,也不会产生什么自怨自艾的情绪。
反而像是被与母亲一样的温柔包围着的感觉,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被理解,可以深深体会到共情感的体验。
因为那就是电影试图要做的事。
时间有限,她带给你的是时间的另一面,你没有来得及看到的一面。
伤痛不被治愈,却也不会被轻易遗忘的一面。
脑子又闪过电影中蕾切尔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总说我掉光了头发的样子不丑,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话叫我多伤心。
因为化疗而失去头发的青春无疑是丑陋的,这种丑陋不会因为多一个闺蜜陪你一起剪发而变得美好一丢丢。
始终是希望之殇。
蕾切尔的乐观就是从这些细节中透露出来,她皱着眉头笑,却从来不笑着哭——从不做出那种故作坚强乐观的可怜兮兮的表情。
绝症多狗血,可在这里,蕾切尔的一切都亲切如日常。
我们愿意接纳它为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是母亲。
在你踯躅不前的壁花少年岁月里,给予你一方空间,在匆忙行程中可以落脚,可以回头,可以叹一口气,然后继续行走。
---又,因为这种慰藉,即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也会欣欣然看着月亮说,千里共婵娟。
可能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特别导演还是个影迷的时候。
当Rachel在五彩斑斓的影像前落下热泪,她似乎完成了每一个影迷的终极理想。
如果生命只剩两小时,我会提前跟所有人告别,然后安静地,再看一遍此生至爱的那部电影。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
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
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
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看过《猜火车》,你一定记得那段酷到没边的开场白:“选择生活。
选择一份活儿。
选择一项事业。
选择一个家庭,选择一个巨他妈大的电视机,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
选择小心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和牙科保险。
选择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选择政府提供的低价而体面的住宅。
选择你的朋友。
选择休闲装和配套的旅行包。
选择用分期付款买回同系列的他妈什么织物做的三套件西装。
选择自己动手,然后在某个星期天的早晨问自己我这是在哪儿呀。
选择坐在那张睡椅上看让脑子发木脑浆被挤成稀屎状的体育节目,一边往自己嘴里塞他妈的垃圾食物。
选择在这一切的末尾烂掉,最后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家里遭儿女唾弃,当初你用精子弄出他们来代替你,现在对这些自私的、满不在乎的小子们来说,你只是一个老不死的废物。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生活。
但我是谁啊?
我会想去做那些事情?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理由?
没有理由。
有了海洛因,谁还需要理由呢?
”你看着麦克格雷格身手敏捷地翻过栏杆、跳上汽车、走街串巷,活像一只灵活的豹子。
他走进一间废旧的房间,跟他的朋友们high five,互相辱骂几句,开始抽大麻、吸K粉,醉生梦死,日复一日。
你想,他们一定觉得很酷。
毒品,脏字,离经叛道,不务正业,邋里邋遢的房间,混乱不堪的男女关系。
那么,疯是为了什么?
为了做点儿出格的事,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跟长辈和老师们对着干,也为了结交一些拥有同种目的的战友们——好吧,这是顺带的。
所以,晚自习的时候非要爬围墙出去买杯奶茶,尽管没人在意你是翻出去的还是走出去的还是爬出去的。
所以,出门吃个夜宵非要在家吹头发抹发胶费劲地造个型,尽管一上摩的就吹得发际线都后移了好几厘米。
所以,学抽烟练就了一口黄牙,学喝酒吐了几升胆汁,学泡妞挨了好几个大耳刮子。
再往狗血一点的段位走,就如市场上一抓一大把的三流言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们一样。
你发现兄弟泡了你前女友,你发现前女友怀孕了要去堕胎,你痛苦不堪,你情义两难全,最后你和你兄弟约在天台,肃穆的黄昏,叼着烟一言不发,片刻后,各执一砖分别开了对方的瓢,伤轻一点儿的那个去牢里蹲着,另一个被劝退,去探监的时候说一声“恩怨两清,江湖再见”,最后双双过上凄惨的生活,四散天涯。
啪。
我合上电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这样的青春,听起来好累,好累,好累(重要的话要说三遍。
又要三角恋,又要打架,还要搞人流,性价比极低,毫无品质可言。
三角恋费神费脑费时间,打架搞得全身汗津津脏兮兮,搞人流就更别说了,摧残女性最残酷的手段之一。
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三个人一起坐下来喝杯茶,打打牌,捏捏脚,练练瑜伽……(对不起我年纪大了。
这些年,“青春”和“梦想”一样,都被玩坏了。
一个词一旦圣洁到了极点,被吹捧到了大街小巷都能念叨的程度,那它离恶俗和泛滥也就不远了。
青春虽然热血,但不代表折腾,比起这样轰轰烈烈几败俱伤最后还BE的青春,我愿意选择性价比高且舒适度高的那种。
就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里这样。
不说女主Rachel身患绝症这个设定,她与男主Greg的相处模式真正做到了许多鸡汤里描述的那样——最好的男女关系,是即使沉默也不觉得尴尬。
不少男女向往这种相处模式,我看书,你追剧;我听歌,你睡觉;我们可以不说话,我们也可以一起吃一盘新鲜切好的水果;外面下着雨,我们在屋里,一起看一场安静的电影。
听起来真是舒服得要命啊。
如果还有一只喵,那简直是极乐了。
人都有要独占一个空间的意识,如果愿意跟另一个人亲密无间地独享这个空间,必须达到心灵上较高的契合,也就是另一个被说烂的词——soulmate,灵魂伴侣。
而此处需要高亮,很多情侣并不是灵魂伴侣,他们只是因为寂寞和无聊搭伙过日子的两个貌合神离的灵魂。
我曾经以为我一定做得到。
开什么玩笑,这听起来非常简单啊,不就是待一个房里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嘛。
然而,当我和我的男朋友共处一室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会因为打游戏太激动而情绪暴躁,我会因为他打扰了正在睡觉的我而烦躁不堪,有时候约好一起看电影又因为有工作上的事没完成而无限搁浅,总之,状况百出。
看起来简单的事做起来居然这么复杂,Rachel和Greg又是怎么做到的?
Rachel身患白血病,不久就要离世了,Greg被迫和她成为了朋友。
但是到了后来,两人之间更像是形成了某种羁绊,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很喜欢那个俯拍镜头,从夏到秋,穿着不同衣服的Greg走进Rachel家,上楼梯来到Rachel的房间,迎来开门的Rachel有时候戴着粉红色的漂亮假发,有时候戴着可爱的毛绒帽子,有时候毫不在意地露着化疗后的光头。
偶尔,Rachel有些落寞地蜷缩在窗台上,一回头就看到Greg推门而入,她的脸上一下有了颜色。
他们躺在一块儿看电影,对视一眼,Greg伸出胳膊,Rachel慢腾腾地挪过去,睡进他的臂弯。
有暖暖的午后,和软软的枕头们,时光真美。
Rachel在离开这个世界前,看完了Greg为她精心制作的小影片,泪流满面又带着笑。
豆瓣上有位网友说,如果生命只剩两小时,我会提前跟所有人告别,然后安静地,再看一遍此生至爱的那部电影。
他们不是情侣,却是真正的soulmate。
这部电影淡淡的,轻轻的,一如男女主的关系一样,让人感到舒服平缓。
但是却在Rachel离开之后的影片末尾,让人不知不觉满脸泪水。
这也许就是青春的神奇之处吧。
它是森林中的一条涓涓细流,它叮咚作响,伴随着鸟语和花香,好像永远都会在那儿流淌着。
却在某一天流尽之时,让人感觉到无限地怅然若失。
它消失地悄无声息,却让整个森林变了模样。
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样子?
如果是这样,我照单全收。
葬礼后Greg偷偷溜进蕾切尔的房间,躺在女孩的床上读完她留给他的那封信,数壁纸上的松鼠,翻开书本看镂空的雕塑,帽子,粉色假发,墙壁上漂亮的金色剪刀。
正对着门前道路的窗户,玻璃上有女孩画的小小涂鸦,等待他走过的背影重叠。
蕾切尔活着的时候没有那么想念她,两次被Greg的旁白蒙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蕾切尔会去上大学。
直到猝不及防的结局,难以置信,毫无实感,看着女孩的房间,才慢半拍意识到永远失去蕾切尔的现实。
她留下的痕迹,比她真实活着的存在,更加让人疼痛。
《再见绘梨》和它有一点点像。
只有一点点。
两部作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再见绘梨》男主拍摄的影片完全以绘梨作为主角和演员,用更加仰望的眼神在围绕着女孩。
而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少年Greg的成长故事,与蕾切尔的相处像一枚催化剂,Greg为蕾切尔拍的影片,我也实在没看出来到底在讲什么,出现的蕾切尔影像很少。
漂亮火辣的女孩Madison像一头麋鹿,每次出现、每次对话、每个碰触都会让仓鼠Greg感到被蹄子踩踏在脚下。
直到舞会前夕,在食堂里,仓鼠躲开了落下的踢踏。
它不再感到惊慌不定的心动。
蕾切尔的母亲Denise根本不关心她,不是真正的关心,总在谈论自己的事情。
Greg采访她问蕾切尔出生的情形,Denise大谈自己是个好母亲如何保护蕾切尔不要过早的成熟。
Greg继续问蕾切尔喜欢的玩具,Denise像没听到似的开始谈给Greg的忠告,沉浸在自己失败的婚姻里,在Greg的追问下勉强说是剪刀,说了一个丈夫离开她们时蕾切尔拿剪刀剪碎了他的所有藏书的故事。
要尽力克制住对Greg的腹诽,十几岁的年纪就和同伴拍了42部短片,哪怕是糟糕的耻于给别人看的烂片,也让人很难不说出歆羡。
他仿制的影片原片,几乎都是我没有看过也不曾了解过的作品,连梗都要加上详细注解才能看懂。
父亲是社会学终身教授,还有超酷的历史老师……算了,别说了,这些背景设定就不要细想了。
没有过分的煽情 没有过分的友情 也没有俗气的爱情。
最近美国电影用了很多这种旁白模式 像怦然心动 纸镇 。
感觉就像加了声音的弹幕 让我们听到了人物内心的os 。
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的一些镜头一些细节。
误嗑药后看到的奇怪景象,还有那只三色的冰棍,把辣妹(都没瑞秋漂亮)比作麋鹿自己却是一只仓鼠。
男主人公格雷戈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有个唠叨的过分的妈妈,有个天天在家看各种电影做各种奇怪食物的社会学家父亲。
还有一个有着很凶狗狗的哥哥的合作伙伴厄尔。
第一次被逼着去找瑞秋玩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的房间,充实的太阳,森林花纹的墙纸。
有三分之一的影片是在瑞秋的房间拍摄的 这个画面的切换和色调都十分柔和。
好吧我并不懂这些,只知道在一个门外汉眼里真是爱死她的房间和画面的色调了,瑞秋的服装和房间也超配,整个颜色调配的很好。
格雷戈和厄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模仿各种名片拍摄,有43部,虽然他们称之为烂片但是拍摄手法之奇特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格雷戈还脑补了休杰克曼金刚狼的对白也是让人哈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各种著名电影和各种电影的配乐。
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他们为瑞秋拍摄的吧,内容不是各种烂大街的你加油,you can do it ,god bless you。
不是各种煽情,而仅仅就是各种色调的画面各种细微的表情仿佛只是向瑞秋展示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已。
当看到格雷戈还是穿上燕尾服要去参加每部美国青春影片都会出现的舞会时,我真的叹了口气,连那辆车看起来都像是屌丝男主人公成功吊上美少女之后坐的。
幸好不是舞会现场也没有狗血的舞蹈,看到的只是一家医院以及一件从头到尾格雷戈都在欺骗我们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愿意被格雷戈欺骗的事情。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的出来。
Mr.麦卡锡说我们也能从人死了后去了解那个人的人生。
格雷戈说挺古怪的但让他感到安心。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美国青春电影一贯的套路,主人公得偿所愿有好的大学好的朋友好的妹子当然这部电影的妹子dead了。
虽然不是鸡汤电影但是吃了点鸡肉,偶尔我还是很乐意吃点的。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
轻松无比。
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
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
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
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
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
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
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
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not into it
2.5病床上那段还算有趣,然而那部吊了整场胃口的片子仍然只是皮毛
用迷影情结创建起了不俗的套路,但是……故事本身还是个俗套的绝症将死历程……
玩艺术的小青年真迷人
或许是剧情单薄,节奏过慢,与片子没什么关联的镜头占据太多,中间一度想弃片,最后十分钟却将简单的故事变得有深意。
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我敢肯定,拍這故事的人要嘛搞不懂怎樣的生活才叫真正的高中loser,要嘛就是徹底搞錯loser為何。
设定非常聪明,如何升华一部青春片的典型佳作。迷影这点大大加分,对各种导演的致敬,尤其是Hal Ashby的音乐和那只叫Cat Stevens的猫。对白处处都是点睛之笔。
导演一定是个很爱老电影且内心柔软的人。
不懂为什么常用标签会有爱情,标记这个是爱情电影的人是瞎吗?其实看到最后挺难过的,但是为了我的男子气概愣是没有哭(误,电影用美好和温暖缓缓托出人生的无奈和悲伤,但却又没有让悲伤统治全局。即便我们不得面临分别和死亡,拯救彼此的爱,却一直在。
看不出青春感,非常沧桑
太闷,看睡着了,小清新文艺片
可能太累了,也许电影无聊,本片完全没看进去。
可爱而温暖的电影,尽管最后哭得一塌糊涂…定格动画、致敬(恶搞)经典电影、脑内小剧场的异想世界、书本里的剪纸、藏着线索的房间…这一切一切的小细节都太喜欢了。矫情与孤僻的青春,还好他们能一起成长。
极其无聊
本片改编自杰西·安德鲁斯的同名小说,影片剧本曾被誉为2012年的剧本黑名单
只要我们还在意一个人,我们就能一直了解她,就算是死亡也阻止不了。最后她为他献上了人生菜单,那本书变成了一个迷你世界,以后我们三个会永远存在这里!不能因为害怕被伤害就怯弱,恐惧会让我们失去很多。
每次看美国青春片总是让我特别恐惧,因为跟这群高中生比,我竟然一点都没有长大。热爱电影的人都是孤独的,不只是这样,热爱电影的人都是无望的。
这是一部死在开篇5分钟的电影,2015年还能这样开篇真是服了。
这电影的主角只有“我”。“我”害怕被注意、害怕付出、害怕面对未知,所以把自己封闭在电影的世界里,对其他人和事不屑一顾。
hippie nick offerman.... help.... 太自我了,太中產了,太青春了,太文藝了!!!這種感情離我太遠了,I get why I don't get it,你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