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亲爱的房客》是近年来我看过最严肃和最有社会意义的同性电影,完全打破了以往种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怨自艾的模式。
故事讲述住在顶楼的房客男主角,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阿嬷,还收养了她的孙子。
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阿嬷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地骗取遗产。
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这看起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故事,导演却采用悬疑类型的格局铺排,倒叙的开篇,之后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插叙补充,引起观众不住的猜想:男主角为何入狱受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时还在平实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两个重要的谜团:阿嬷的去世和孩子父亲的去世,这两个秘密成为故事里让观众深入理解男主角的切入点。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打破以往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却无怨无悔的角色。
他作为这个家庭里毫无血缘关系的“房客”,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从婆“媳”关系到“父”子关系,再到他对伴侣矢志不渝的爱,这个角色身上充满着细腻而真实的表现。
尤其是在这个对同性恋群体依然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无私付出的爱让人感触良多。
关于同性恋群体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通过男主角对警察说的一句话得以清晰展现:“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这无疑表明即使同性婚姻法通过,大众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仍难以消除;随后,男主角的身份揭露后被撤换钢琴授课的工作,小叔子带侄子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等等均有尖锐的讽刺意味。
要消除大众的固化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条法律通过就能实现的。
与类似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这部影片回避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夸张的喜剧色彩,将重点集中在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物的情感之上,完全没有用爱和宽容来掩盖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男主角的形象有点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在最后闪回段落里惊现报复伴侣妻子的一幕,暴露出其人性中嫉妒残忍的一面,令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莫子仪的这个最佳男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几乎全程压抑的表演方式与角色的地位与命运相一致,每一幕流泪的场景都饱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以情动人的作品往往最纯粹,但影片没有就此耽于男主角和伴侣的同性爱之上,而是随着情节自然触及领养儿童、赡养老人、遗产继承、孩子抚养权等各种现实议题,这绝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看金马的时候,直到结束,都没有意识“莫子仪”“影帝”是多么重的荣誉。
入围者的笑脸放大放大超倍数在屏幕上,莫子仪微微皱眉的一张脸就显得冷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影入围,他发型和角色看起来相差不多。
桂小姐的发型也和角色相同,别的演员没太注意。
虽然没有看过内娱的活动,但稍微有些印象的艺人,气质也绝不是这样复杂的。
我看他像有心事压在身上。
起身,领奖,致辞。
没有激动,拿奖不拿奖对他似乎没什么区别,鼓掌也敷衍了事,仿佛随时准备在镜头转移的下一秒把手放下。
没有紧张,语速不快不慢,简简单单几句话,除了特意感谢淑芳阿姨,只有最后几句露出来一点不那么冷淡的热气,一听就是他能说出来的话。
尊重电影,尊重人权,爱惜自己。
电影里健一明明是隐忍的男人,给别人留下的也是很压抑的印象。
我记忆最深几处都是他在哭。
检察官拷问健一为什么不在男朋友死后搬走,一点体面没给人留下。
我以为的大吵大闹,或者更戏剧化的桥段都没有出现,健一只是冷冷淡淡几句话,甚至是刻意处理过的平静。
好像在这之后所有的尊严都失去了,抱着小尤大哭,看着悠宇掉眼泪,在绝望中笑着哭。
电影看完,首页推荐的耸动标题视频,莫子仪怎么样怎么样,一刷新也就划过去。
林健一的隐忍,脆弱,温柔,我觉得这些才是莫子仪。
最重要,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咬字发音克制,腔调也刚刚好。
世界上有些爱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就像林健一和王立维无论多么深爱也是不能被家人祝福的所以王立维选择了结婚生子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婚姻是否能够幸福王立维是不是能够回到普遍的家庭中因为知道了真相妈妈也离开了这个家庭父母离婚最可怜的应该是小孩但是守着不幸福的婚姻彼此将就应该也不会给小孩带来快乐所以离开或者将就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决定因为那一次意外王悠宇失去了爸爸林健一承担起照顾这个家庭的责任照顾奶奶和悠宇可能是因为内疚也可能是因为那一份爱竟然因为这不被接受的爱给自己引火上身在审问林健一的时候他说出了一句特别锥心的话“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这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善良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黑暗看过很多反应人性的电影之后看到这部反而觉得人性那些善很温暖很温柔最后那一幕简直直戳我心悠宇边谈边唱送给健一的歌也就是他最想要说的话虽然他们已经无法再在一起生活但生命中有过的那些瞬间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爸爸二号”
不太明白很多影评依然着力于同性恋歧视,其实这部戏已经越过这个层面,它表达的是“同性恋也一样面临生老病死上老下小的无奈人生”。
所有配角对性向的负面反馈,都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如果主角是所谓“小三”或“荡妇”,这种反馈也一样存在,即使是其中最大的“反派”弟弟,他的动机到底是争夺利益、关爱亲人还是反对性向,其实非常模糊和复杂,就像生活本身。
年老丧子、病痛缠身的奶奶,年幼丧父、充满自责的孩子,痛失爱人、爱恨交加的成年人,如同每个观众的人生,丧失、获得、快乐、痛苦……叙事清淡克制,悬念分寸得当,深得我心。
只有一个疑问:孩子的妈妈呢?
离婚后共同生活的一方监护人去世,母亲应该顺序有监护权利和义务才对,虽然不了解台湾法律,但这个一般性伦理原则似乎不该有不同——无论母亲对该事项如何处置,毫无交代终归是个大漏洞。
有机会去找本台湾家事法律学习一下。
2019年5月24日,同性恋婚姻正式在台湾合法化,在几十年的抗争之后,海峡对岸的同胞们在全世界性别平权运动中标出了自己的位置。
包括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的《喜宴》,青春洋溢的《蓝色大门》等优秀电影,台湾电影人在推动同性恋婚姻合法的道路上做出积极的表率,在取得平权成功的今日,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我们希望从第57届金马获奖作品《亲爱的房客》中寻找一些线索。
本片优点1.撑起剧情的出色表演本片在第57届金马奖中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个表演奖项,足以看出金马奖对于本片演员的肯定,甚至可以说莫子仪与陈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剧情上的不足。
W:片中感情纯靠莫子仪演技在拉。
Z:我开始因为陈淑芳的戏份会很多,没想到这么少,但很有爆发力和感染力。
无论是莫子仪隐隐表现出的内疚还是陈淑芳在那句“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前后感情的变化,都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丰满而合理了一些。
2.感情充沛的配乐W:“最佳配乐实至名归,我听过她(法兰)自己乐队(发兰黛乐队)的歌,挺惊讶的,反差有点大。
”法兰顺着片中钢琴教师角色,以钢琴为主乐器,突出了故事的低沉哀伤和透彻感动。
3.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其实电影中警察的做法并没有太多问题,不可能对唯一嫌疑人放任不管,但碍于嫌疑犯同性恋身份,先入为主的固化观念还是左右了警官的态度和判断。
这是摆在平权路上很难修正的问题,无意间的歧视仍然会造成伤害,要完全消除大众的固化概念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片缺点1.同性恋议题过于表面。
S:这就不像一个同性恋片,而是纯苦情戏。
A:大好的题材拍的不成样子。
Z:好的LGBT电影不应该只有一处精彩。
优点中的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也是故事缺点,因为呼吁同性恋平权的呐喊也只有这一语而已,紧靠一场戏一句对白点明冲突,其他时候只顾营造悬疑性,不能算是好的表达。
W:这个片有在消费同性恋群体。
2.感情刻画太浮于表面M:如果讲在恋人去世之后帮助对方养孩子,应该着重讲和孩子及奶奶的关系变化,而官司都是为了证明男主角很爱他的恋人,这种爱为什么不通过多描写生前两人的爱情故事来讲述呢?
在好演技的衬托之下,剧本在感情表现力上还是不够出色,几处情节设置并不能很好支撑人物动机,对同性感情进行描述的只有爬山那场戏,从两人相遇到死别其实是有一段时间的,而只用一场戏去表达真挚的感情会让观众损失很多情绪,认为是内疚支撑林建一完成之后所有的举动,而不是因为爱本身,削弱了一语道破的困境。
3.生活细节不够丰富生活质感不强,让故事感染力再降一层。
没有过多笔墨表现日常相处,只是寥寥几场戏表现这个苦难家庭对于外来者的排挤,然后就陷入悬疑剧情节,想表达的太多,反而细节之处没有精力去营造。
4.林建一的问句Q: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争议1.悬疑性结构D: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做出悬疑感,以成年人的秘密为引子,打开整个故事,是除了表演之外,让人看得下去的原因之一。
W:时间线没有捋清楚。
M:套一个悬疑的壳来使影片类型化,依然让人看不太下去。
2.王的死因有两种可能:(1)本身有病,经不起高山爬行和环境恶劣,因病而亡;(2)与男主聊天受不了打击,自杀。
两种完全不同的将会对剧情理解产生很大作用,这里没有明确给出,我觉得挺影响观感。
议题:1.对比《谁先爱上他的》,是否有优势?
D:完全没有。
同样是说第三者为同性,同样控诉禁止同性婚姻对人带来的灾难,《亲爱的房客》因为缺了同妻这个视角,让多个人物不太完整,同性恋婚姻无法合法化造成伤害最大的其实是异性伴侣,这两部影片中都是女性,《谁先爱上她的》突出同妻的困境与焦虑,反倒更能反映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对于社会的意义。
而且同样涉及遗产,放弃第一继承人而选择将遗产给予同性恋人,是需要更大决心的。
S:《亲爱的房客》完全没有优势,情感干脆体现不出来,《谁先爱上他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偏戏剧化的表演让人物更加立体,视角更直观,而《亲爱的房客》这个过于旁观的视角却无法使情感集中在感情线上,所以从情感的表述上,是一个完全失衡的状态。
Z:对比《谁先爱上他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我觉得《谁先爱上他的》也有些强行认同,但好歹有大量篇幅在邱泽和男友上,同性题材的落脚点都是爱,《亲爱的房客》在探讨“爱”的方面太潦草了,几乎看不到男主无私付出的动机,在展现LGBT方面还是仅仅限于社会的偏见上面,没有注入太多的思考,不光是片中人物的认同这么简单。
2.与去年金马奖其他提名影片相比,本片在什么水平位置?
Z:与其他金马影片放在一起探讨,该片也仅有表演值得称道了,其它方面完全没有优势,《消失的情人节》最出彩是剧本。
F:同意,而且《消失的情人节》还有不少小浪漫和想象力的发挥。
D:宅男那一套不油腻,这个确实挺厉害。
我个人觉得孤味和无声的质量也比《亲爱的房客》要好,不说是不是完成了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起码是展示了主角代表的那类群体的生活状态。
3.在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今天,探讨同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会有新的表达呢?
D:我觉得还是有点价值的,最起码比同年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要有点意义,《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只是在重复《男朋友,女朋友》中喜欢同性的少年为情所困上,而没有将平权说明白,相比之下,尽管只有一句对于社会无意间给同性恋群体造成伤害的表达,也足够让大家思考了。
提到台湾同性题材电影,苦情和狗血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有了题材内容相撞很严重的情况了,如果仍然把着苦大仇深的同妻故事或思想激进的学生抗议进行创作,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如何更开放地看待同性电影,将是未来台湾电影人新的课题,毕竟平权运动已基本胜利,是该做些新内容了。
不过要说向唯美的欧洲电影学习,我觉得也不必非要模仿,可以在感情上多下功夫,抛弃压抑的情绪,单纯把浓浓台湾小清新风味的美好同性爱情故事拍好,那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乌龙彩蛋因为我觉得最苦的是失去自己男人的本片中未出现的女性,对此耿耿于怀,且不自觉对标《谁先爱上他的》,所以没有理解“你害悠宇没有妈妈?
”这句话是指妻子自杀还是单纯的离婚了,通过M的指点,我发现是我不太聪明,“如果母亲没死,那孩子的抚养权不会交给一个没有血缘的人。
”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
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
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
”,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
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
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
”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
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
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
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
”“你该不会以为我……?
”“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
”“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
”“什么不正常?
”“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
”,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
”“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
”“(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
”“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
”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
”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
”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
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一个陌生的房客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个老太,和她的孙子小宇。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要比亲人还要尽心尽力。
所以,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时,这个房客反问:如果他是一个女生,那么照顾恋人的家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个男人照顾另一男人的家庭就显得十分奇怪了。
同性之爱的尴尬和被误解就这样推到了眼前。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而优美的镜头讲述了房客林健一对恋人王立维的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爱是美好的,无论是在什么名义下。
老太突然去世,在其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林健一受到了检方的搜查,怀疑他的动机跟争夺老太的遗产有关。
而报案的是老太的另一个儿子,警方也认为定然如此。
他们根本没想到林健一的唯一动机就是爱,是纯粹而温柔的践行对逝去爱人的诺言。
而对于小宇,房客林健一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代替他的父亲给与他家庭之爱,这也是一个悬念。
一方面是林健一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小孩,一方面是他也需要同性之爱的释放和治疗。
他带着小宇去高山看云海,陪着小宇的父亲一起冲顶巅峰。
他扮演了一个半父半友的角色,一个爱的伴侣的角色,他的使命就是付出和坚持,去治愈人心,去点燃希望。
此片没有过多讨论同性之爱是对是错,而是探讨了在艰辛的生存中,在冷漠而艰困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着爱,坚守着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和温柔。
影片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向观众说明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汲取你和给与你温柔的人。
因为点滴的温情会慢慢汇聚爱的河流和大海,会带走我们的悲伤,也会化解生活的残酷。
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回顾林健一和小宇还有老太的幸福生活。
还原这个亲爱的房客来到这个烦恼多多困难多多的家庭后慢慢有了起色的点点滴滴。
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老太多服了止痛药(麻醉药)造成了类似于安乐死的结果,其罪不在林健一。
而林健一也确实有罪,他为了独占恋人,从而破坏了一个家庭,尽管在爱的名义下,但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家庭的分崩离析的确会对老人和孩子造成伤害。
最终,小宇的回忆洗脱了林健一的杀人嫌疑,但他也失去了小宇。
在远方的小宇的钢琴曲和歌声中,在需要重新面对新的人生的时候,他会不会依然选择用爱和温柔,坚强地面对这个充满不幸和艰困的世界呢?
此片获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开头一片青山茫茫,有那么点断背山的意思。
故事长长的讲了100多分钟,情节脉络却简单,只是倒叙的方式,让人一直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奶奶是什么突然去世的,爸爸又是怎么去世的。
两条人命,一个是起因,一个是结果。
奶奶的去世,是故事的关键点,有老人对男主的释怀,有男主的秘密逐渐曝光,有小孩的慢慢接受,还有最终的结局。
可是啊,我还是在想,这段同性间的爱情,是不是有点狗血过了。
小孩爸爸结婚生子,却又与男主藕断丝连,妥妥一个渣男,与男主在一起后,因为一条手链引起的离婚缘由曝光,活活把自己在大雾里作死了,真的,对这段感情没有一点点好感。
想得更多的,反而是,男主在与奶奶和小孩一起生活的这五年里所承受的东西。
男主自认对男友去世有责任,所以任劳任怨的当儿子当爸爸,尽管最终获得了原谅和接纳,可是,这个情节还是太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怕是百万无一。
再说一下糖尿病,真的很可怕。
还要说一下YP神器,这如果被警察一个个查出来,真的是想自杀一百遍,所以,洁身自好真的是百利无一害啊。
最后,男主很像井柏然啊!
我记得《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里男主有个很像杨洋。
看来,对岸的审美与大陆非常一致啊,这也是统一的前奏了。
看死君:犹记得两年前,当邱泽、谢盈萱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面世时,影迷们曾纷纷热议同妻话题。
两年后,我们终于又等到一部有着同样生活厚度,但角度有所不同的台湾LGBT电影《亲爱的房客》。
“花园”第32期,我们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这部年度佳作,而这一次的主角则是新晋金马影帝莫子仪。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对我来说,影片《亲爱的房客》真正开始能够解释得通,是从林健一的那句话开始的。
无可厚非,当同性的设定安排在大家见怪不怪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好像就要费一些脑筋去思考。
在电影开头,男孩王悠宇对自家房客的亲昵,对亲叔叔的疏离;房客打理一切,对这个家庭却有着渴望接近而难以接近的距离感,都让这个故事显得有一丝怪异。
直到检察官对房客林健一提问,“王立维死后,你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而林健一则用一句话就彻底点透了我们作为所谓正常人的思维。
他说,“如果我是女生,我先生去世后,我继续照顾他们一家,你还会问我同样的问题吗?
”
但同性作为一个既有的设定,并不是整部电影大肆宣扬的卖点,而是跨过爱情,把爱情作为全片的底色。
以至于直到整部电影结束,我对于林健一和王立维之间的感情,也只不过是停留在“嗯,他们是相爱的”这种程度上。
但这也给了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有意义的窗口:让LGBT题材越过同性之爱本身,走向更深远、更实际的地方——有关儿童领养、老人赡养、家庭组成、社会伦理......
房客林健一就像一个圆心,以他为中心,延展出跟其他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的复杂情感联系。
这些关系在同性议题渲染下难免被蒙上一层让人难以瞬间看清的复杂,甚至不轨心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健一和其他角色之间的联系便掺杂了各种误会、疑虑和大可不必的顾忌。
固然法律给了包容,但却无法避免人们抱着猎奇和怀疑的心理给他们套上枷锁。
林健一带着对王立维的爱,更深一步地走进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但因为王立维弟弟王立刚的存在,这种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情感、家庭组合、人际关系却免不了弯弯绕绕,使他难以走出被怀疑与猜忌的艰难命运。
这是传统社会给LGBT群体使的绊子,而影片的一波三折也都因此而起。
林健一在王立刚的百般刁难中,始终保持着温柔和深情,甚至略显滥情。
明明只是看似很简单的爱,却好像要用滥情去做很多很多的事,忍耐很多很多的情绪,才能表达他心中的爱,用以“弥补”自己是同性恋这样的“错误”。
影片中,各种不理解无处不在,就算是男主角林健一和男友王立维本人,也把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藏得很深很深——隐瞒妻子,隐瞒孩子。
补习班家长两次见林健一的态度反差很大,原因也全在于得知了林健一的同性交友状况。
而王立刚明明知道自己哥哥和林健一真心相爱,但由于他们特殊的性取向,这份爱情又被质疑有财产分配情况的掺和。
正如影片开头,林健一和手铐同时出现,以及后来“杀人案”的调查,都跟他的同性恋身份脱不开干系。
而他跟王可元饰演的尤士轩之间的感情戏,两人在激情过后彼此相拥哭泣,则带着点“同病相怜”的无奈和委屈。
影片中,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感情无疑是最温情的地方。
而孩子王悠宇则是林健一多种感情的交汇处——对伴侣的深爱,对家庭的期待,对社会包容的渴望;与此同时,他也是林健一无法真实面对的人——隐瞒同性恋真相、阿嬷去世的真相。
王悠宇作为王立维去世后留下的骨肉牵绊,成了林健一必须保护的人。
其中,他有一句让我印象至深的动人台词:“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很讨厌的、很莫名其妙的事情,但是你记住,这都不是你的错。
”
爸爸是同性恋可能会让你受歧视,但这不是你的错;阿嬷去世原因不明,但这不是你的错;我没能陪你到最后,但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林健一对王悠宇最直接的安慰,这句话好像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我深刻真实地爱着,但却躲躲藏藏,面对非议甚至逮捕,但这不是我的错。
就好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有人承担所有罪过,而这个人只能是不被人接受的同性恋。
但明明你们都说,真爱无罪。
影片结尾处,王悠宇跟随叔叔去了大陆;而案件也终于水落石出,林健一终于不必再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但他同时好像失去很多,王悠宇、家庭、跟着他学琴的学生,甚至他的长发。
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泪目,即便我们依然心存着希冀。
“你还会不会飞翔,我知道你也有翅膀,如果飞去陌生的地方,淋些雨会不会想家,你会很快乐吗,我飞到你在的地方,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或许,最给人慰藉的可能就是,在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后,悠宇选择了理解和接受。
影片中,阿嬷和检察官这两个形象,也是慢慢接受LGBT群体的代表。
当阿嬷最后时刻说出“我早都没有怪你了,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就好”的时候,林健一难得地卸下了盔甲。
刚开始被人安利这部片子时,金马奖和同性的标签的确很吸引我,我甚至准备为“困于世俗的爱情”大哭一场。
直到得见影片那一刻,我看到导演的切入点是家庭社会关系,便暗自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比爱情更实际、更残酷的LGBT电影。
但影片并不如我最初所期待的那样。
明明有更多可以被进一步深挖的矛盾点,但为了解释人物命运(孩子妈妈的去向、王立维的死因),为了用破案串联剧情,很多情节都只是轻描淡写而已,比如说一夜情伴侣尤士轩,以及孩子对同性恋养父的接受或不接受。
影片用“阿嬷是怎么死的”作为牵引点引导剧情走向,却终究没有用它调动观众的胃口。
对于观众们来说,林健一的深情甚至滥情就已经是案件的答案。
导演耗尽力气让一腔深情的林健一在各种“世俗眼光、世俗怀疑、世俗困境”之间左右为难,除了深化他的人物形象以外,其实反而使这个人物显得越发“圣母”和单薄。
林健一与尤士轩的感情戏,可能是他唯一的发泄出口。
但又是节制的、限量的、无声的。
当情欲过后,他又变成了那个冷静克制的的林健一,一言不发,提上裤子就走。
甚至在他坦白告诉孩子母亲“王立维是gay”的那段情节中,那种“恶毒”都带着不真实和跳脱。
而在他最牵挂的孩子王悠宇的身上,他都没有哪怕一次的情绪爆发。
他背负的情感和压力所带来的阴郁与温情,的确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一次触底反弹的情绪,无疑还是显得过于单一,甚至让人觉得这种程度的牺牲有些站不住脚。
跟《谁先爱上他的》相比,两部影片确实有很多相同点。
故事设定都是在伴侣死后,男主角和伴侣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与此同时,两部影片都渗透着歧视和怨言,包含骗婚、孩子抚养、家庭认可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8《谁先爱上他的》这样的现实题材,足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爱情本身转向更实际的话题,提醒着我们——即使同性婚姻合法,但距离社会接受并认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性题材,注定有太多并不非黑即白的矛盾,它们与传统的观念、情感、关系彼此纠缠,而显得更复杂。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好像很难做到客观与中立——或者过度保守,或者只因同性恋在社会环境中是弱势群体,而过度考虑他们的感受。
比如,王立维明知自己是同性恋,却选择骗婚被人为忽视;林健一告诉小孩母亲真相时,却被理解成“恶毒”与“自私”;王立刚担心孩子会被林健一性侵,所以带他去咨询医生。
面对王立刚的所作所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这是歧视。
但细想来,面对自己并不了解、并不熟悉的同性“姐夫”,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选择这样做,好像也没什么不妥。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被骗婚的刘三莲和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男主角的母亲,都是重要角色。
她们是同性恋群体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跟传统社会关系之间的摩擦。
《谁先爱上他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被骗婚的女人完全理解丈夫,在付出十几年的努力和感情后一声不响、别无所求地离开;我们也不能要求同性恋群体为了让家人安心就改变性取向;我们更不能要求那些不了解、无法接受同性恋群体的人,必须对此不抱戒心。
我们呼吁包容,反对歧视,但也必须要正视矛盾。
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有太多棱角和既定规则需要柔软地去改变。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没有过多描述林健一与他伴侣之间的情感有多深刻。
从他细心照料过世伴侣的妈妈、儿子来看,林健一对伴侣的情感有多深厚。
也许是带有自责的成分,也可能有忏悔的成分,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不愿意与伴侣切断关系的成分多一些。
有多深刻的爱,就有多难放下。
林健一的隐忍、忧郁、愧疚且深情,把所有的温柔都留给了过世伴侣的妈妈以及儿子身上。
被開始的氣氛誤導,以為會是個奇情驚悚故事,但過了中段以後懸疑感消失殆盡,拖拖拉拉又再度還原成同志愛的電影。完全浪費了前面神秘的鋪墊。
莫子儀實在是很棒的演員, 但跟謝盈萱落入一樣都是悲情主旋律太強彷彿連丹田中氣那些發聲方式都太悲了導致影響了腳色的張力, 私心覺得讓是元介來當健一可能更好/ 陳淑芳則如預期把我痛揍一頓哭到口罩全濕真是太爽了, 對我來說老病照護跟安寧療養這路線反而是更強大的議題但電影劇本難以兩全/ 白潤音也很好是個正常小孩演起來不傻也不做/ 看到吳朋奉跟沈威年都開心, 五星是我自high了
即使难逃同志电影的套路,也还是有被感动到。“你还会不会飞翔,我知道你也有翅膀。”你看,小孩子其实什么都懂,付出的真感情都会pay back, 跟性别、年龄、地域都无关。
适合自己一个人看,这样可以缓缓地、安静地整理心情。后劲很强的电影。
如果我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你还会这么问我吗?
侧面体现了去年金马入围片有多羸弱。莫子仪的表演真的值一个金马影帝吗?全靠去年同行的衬托。(btw,去年纳豆凭《同学麦娜丝》拿男配也让人匪夷所思,是因为不想把奖颁给韩国演员吗,还是为了补给他前几年《一路顺风》的遗憾?
最后歌挺好的,剧本太散了。
同志电影珠玉太多,导致我现在看这类型的电影除非十分出挑不然都是食之无味。
「沒有我你會比較輕鬆吧?」「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可是最後林健一什麼都沒剩下了:愛人、兒子、接納他為家人的阿嬤,甚或他的長髮。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林健一好愛哭。但回過頭來想,恰恰因為他是一個善良、全心去愛的人,所以面對變故時他也更加脆弱、敏感而易於悲哀。如果說合歡山上一場大雨、再也醒不過來的王立維、影片中了了幾筆帶過的缺席的愛情是整場困局的起點,那麼被叔叔帶到大陸的悠宇寄來的CD就宣告林健一終其一生也難以逃脫。「你會很快樂嗎?我飛到你在的地方。我會很快樂嗎?在夢裡一起回家。」
好像领养小孩手续也没有很复杂?
#R# 3.5分。莫子仪和陈淑芳确实值得表演奖项提名,全片甚至都没什么掉链子的表演;但不觉得剧作和剪辑很好。剧作概念上用换直人会显得更狗血的剧情,勾出了同志在华人大柜子社会中直陈时的尴尬、和许多内在厌同恐同的社会机制需要被审视这点。不过我不太喜欢王立维死亡的情节,甚至后半程不少地方都拼接/设计的不够好;而且本片作为家庭片竟然将孩子同妈妈的关系如此理所应当处理为淡漠/略笔,有点让我事后莫名其妙。
故事挺不错的,可惜拍出来达不到催泪的效果。
跳出爱情和自我认同的LGBT主题,聚焦社会偏见和伴侣家庭关系,有点想法滴。剧情在家长里短里走出了一点小悬疑路线,虽然这个谋杀案惊悚不过两分钟~~~倒还是解了一些家庭伦理题材的腻,台湾同志题材电影在华语片算独树一帜了,基本无对手。
节奏真不行
剧作问题明显,一堆苦难砸到头上却只是逆来顺受、奉献一切,男主角几乎就是80年代台湾苦情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式女主角的同志变体;正序部分全是议题式表达,而情感却只在闪回中才有迹可循,两个部分由羸弱的悬疑故事串到一起,力不从心。觉得莫子仪长得有点像阿牛……
2.5,就如導演自己說的,寫劇本的時候正值多元成家議題浮上檯面,劇作上顯得理念先行,角色的反應、台詞都像是為籠罩其上的議題服務,男主角的無私奉獻幾乎變成聖母,小男孩過於早熟的對白,白潤音顯然無法駕馭,甚至拿下影帝的莫子儀,表演上也有尷尬的時刻,這是編導的問題,2020.11.19@華山
gay版娘道…男主角的台词,如果我是女的,你还会问我同样的问题?观众应该一样会说,get a life...
不是说打着艺术电影的旗号悬疑点就可以不用心做……①莫子仪是否杀了阿嬷②莫子仪是否害死姚淳耀 只起到了顾影自怜的作用,如果影片最后停在白润音说“药是我给阿嬷吃的。”反倒还可以有点力量。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剧情,拉进了这么多虽然折射现实但被写成工具人的人物,仅仅是为了最后伪父子关系的情感建立。对LGBT群体遭遇的关怀隐没在工具人和工具关系之间,因此那一曲钢琴和稚嫩的歌也显得不够动人。陈淑芳这部的表现比《孤味》好;莫子仪这个影帝实在有点水。
台湾每年不搞几片这种基片是不会罢休的
太浮于表面了,所有的同志电影都成是虐恋,苦情,圣母,猎奇,全限于程式化,感觉像是抄了谁家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