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还是上映晚了,不知道如果稍微早点出,会不会拿到最佳影片。
也可能是因为奉俊昊的黑色幽默还是很对我胃口,比起用定番出现的桃色场景,科幻题材的灵与肉话题确实更加带感一些。
诚然,比起《寄生虫》贯穿始终的贫富不均的问题,《编号17》的主题确实过于繁杂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雪国列车》《玉子》还有《寄生虫》中就出现过的有关阶级的空间与叙事的对比探讨(这其中一些时事影射让影片更加黑色幽默了),关于克隆技术(人体打印这个说法听起来蛮新颖的)的伦理问题,太空歌剧电影中永恒(?
)的殖民地问题。
但我看下来会觉得,从原著开始,《编号17》中最中心的点可能用片中的一句台词可以概括:「一个灵魂只能拥有一个肉体」。
于是重点就从阶级或者伦理转移到了肉体与灵魂上,先说结论就是:灵魂不会因为没有肉体而更高尚,肉体本身可能就是包含着灵魂。
这应该是奉俊昊的《编号17》的独特之处。
故事文本中最核心的肉体消耗,就由此引申出各个支线。
第一便是人体打印机与消耗品肉体,延伸至资本主义的价值剥削。
然后是娜莎看到米奇17和18后直接选择3P,还有卡伊——精虫上脑后,灵魂就不重要了,是块肉就行。
人类无法理解外星生物之前,也都是默认可为刀俎的「肉」而已。
其实全片困扰我的最大疑点,就是为什么米奇18会与米奇17有巨大的性格差异。
如果每次人体打印后输入的记忆相同的话,为什么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米奇。
虽然没看原著,但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在某个瑜伽课程中,提到拉伸对健康的益处时,tutor说出了一句:your issue is in your tissue(你的困扰被困于你的肉体之中,所谓拉伸就是释放肌肉中的压力以放松自己的精神)。
所以米奇18的肉体中指定混入了什么垃圾,——毕竟是循环回收出来的,比如毒品啊什么——才产生出一个乖戾的米奇。
这倒是有关克隆技术一直以来的忒修斯之船的问题,即便记忆复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灵魂。
人体消耗,就是杀戮。
———————— 说一些有关影像的问题吧。
1 自述旁白着实有些聒噪了。
缓慢但悬疑的摄影机移动本来是奉俊昊签名版的技术,《编号17》中显然有些被放弃的意思,反而染上了滨口龙介的那种情绪重心的正面脸部特写,导致全片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高潮处大声呵斥的娜莎的脸,着实有些欣赏不来。
2 外星生物的外形说没借鉴《风之谷》里的王虫的话我完全不信。
但就是没有动画那样震撼,好像奉俊昊拍这类大型动态的场面就不太行,那为什么不学习一下《风之谷》中王虫过境片段的动静结合。
3 时事影射的部分,有点政治讽刺漫画的意思,但就是没有《雪国列车》中蒂尔达斯文顿的恐怖感,反而有点招笑和轻浮,所以我感觉一般。
科幻的外皮下,《编号17》塞进了奉俊昊一麻袋的要素和隐喻。
表层是肉体复制技术之下的伦理问题。
用大脑记忆再生出来的灵魂,还是曾经的自己吗?
不同机体的不同主导性格,是否展露出人性复杂的多面?
将克隆肉体视为消耗品,可有伦理的悖德?
围绕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虚荣自大的政客,科幻电影又爆改成了一场政治反讽喜剧。
他所要建立的是纯粹白人的星球,像伏地魔般崇尚纯血和基因的“高贵”;他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工具,又将人类划分三六九等,下人是肮脏低劣的存在,犯了错将以克扣食物的方式来施暴;作为外星殖民者,他对土著生物赶尽杀绝。
要素过多的代价是挖掘不深,克隆这样一个很有探究意义的伦理主题浅尝辄止,政治话题直白表露。
奉俊昊的产出已经颇具好莱坞流水线风格,快节奏的剧情,脑洞大开的设定,对现实的讽刺,叠加常见的平权议题。
在乱成一锅粥的政治批判下,罗伯特·帕丁森一人分饰两角的演技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搅拌棒。
一个怯懦,一个暴脾气;一个隐忍求生,一个恩怨分明;一个善良,一个飒爽。
在18次复制之下,那个敢打敢杀、求生亦不怕死的米奇,终于从灵魂中跳脱而出,给予了他无限循环的生命里的高光时刻。
虽然打工人是影片宣发的重点,但并不是影片想表达的重点。
相比于一个被老板使唤的打工人,米奇更像是一个被贵族支配的奴隶,是被控制性命的提线木偶。
他的精神内核是反抗,是拯救人类,是重塑新世界。
说真的,如果不是提前瞄了眼院线排片,感觉这片就在悄无声息中默默上映了,和周遭的人说我要去看《编号17》,全都以一种闻所未闻般的表情回应了我。
地铁转公交累个半死,可喜可贺多年来首次包场,可惜看得却不尽兴。
光看海报,看着有点呆头呆脑的嫩牛五方居然有新片要上,再看导演栏居然是奉俊昊,这一发现远比影片带给我的惊喜要大得多。
看完面露难色,感觉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说不好看吧,也不是烂片,说好看吧,又确实挺无聊。
说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商业片吧,节奏的把控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兴奋点,即便嫩牛五方使出了吃奶的劲努力表现,还是如同隔靴搔痒般没法在内心激起半点波澜。
说是蕴含哲理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吧,感觉又有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太过儿戏。
让我想起了当年看《信条》的感觉,说白了还是那句话,人类编故事的能力已趋于极限,即便是奉俊昊,也改变不了这铁一般的事实。
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不再指望能惊天地泣鬼神,无论是片中的人体打印技术,还是形象似曾相识的恐怖虫,影史上都有迹可循,但体现优秀导演能力的一点就在于即便是照葫芦画瓢,一不留神翻了车,也能画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戏谑和讽刺依旧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从嫩牛五方的独白中就能听出来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片中那些啼笑皆非闹剧般的片段无非就是荒诞现实的一种映射,奉俊昊仿佛在告诉观众现实的离谱远超电影,看似夸张,只不过做了强调而已。
一直觉得奉俊昊一旦脱离了韩国的语境,就容易陷入一种受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框架中,又想拍得独特牛B,又不想背离大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不伦不类。
当年看完《寄生虫》的时候,我曾提过设计感太强。
想要表现上下等级的差距和矛盾指向的意图这点(“变本加厉”),脱离了本土的文化衔接和氛围,就会愈发的明显,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既没有信服力又没啥感染力。
这次感觉想要轻而易举地玩得更嗨,结果却栽了跟头。
看完没啥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会不自觉的脑补删减的片段(具体在哪,大家都心知肚明)。
顺便说一句,郑在日的配乐还不错。
不过这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是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烂片。
首先是马克·鲁法洛神形兼备的到位表演,恨不得他和嫩牛五方的戏份能对调。
模仿讽刺的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成功演绎了什么是拥有表现型人格的“蠢货”,翘辫子看得有点暗爽,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真亦假时假亦真,人类自以为是的愚蠢也算是做了形象的刻画。
再来其实17和18的性格定位还蛮有趣的,两种极端,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未来人体冷冻,把记忆储存下来,等科技成熟后再像片中一样重新导入,但不能担保认知和性格上不会发生什么未知的变化,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伦理和哲思的部分,对于”我“的保留和改变,形成了一种微妙含糊的结合与矛盾体,是我且非我。
可惜最后拍成了两人一起并肩作战的主旋律基调, 危机和隐患只不过如梦境般昙花一现、点到即止,奉俊昊并没有往深了探讨。
很喜欢片中的恐怖虫(致敬宫崎骏老爷子?
),特别是它们努力将17送回地面的片段感觉特别可爱。
看似恐怖凶猛的低等动物,实际拥有比自作聪明的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善意。
一边看这片的时候,一边深觉人类真的是爱瞎折腾的生物,妥妥的咎由自取。
坐等到片尾放完才走,默默地期待着一个彩蛋,想象着马克·鲁法洛从打印机里钻出来,拎着恐怖虫进行一番川普式的激情滑稽演说,随后将虫宝宝一枪毙命,恐怖虫灭了人类,从此天下太平。
《米奇17》很难评,也许是饭后犯困,几欲睡着。
今年最期待之一,但真的不喜欢。
故事没有动力,令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好不容易17、18号同屏了,开始有那么点意思,但也很快就泄掉了。
两个米奇的表演有区分,但又没那么刻画深入。
且人物没有好好刻画,影片结束你都没能真正理解米奇这个人。
感觉是一部花了大价钱的导演自high片,所以一开始传言的华纳内部不满意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个人表达也没事,但是片子的影射、隐喻太太明显了。
一旦玩映射现实玩的这么明显,就会像赤裸裸的野心家,看上去很幼稚和浅显。
这时候要么玩得极致癫狂一些也行,但是片子场面、元素上,又普普通通。
反刻板印象的设定就更不出彩了。
以前《杀手回忆》和《寄生虫》都是拉片必备教材。
尤其《杀手回忆》的camera movement、blocking和staging都是经典,但这片子里导演完全没有出彩的调度,失望!
四星/8.1奉俊昊的商业标准化答卷。
即使抛开影片的现实隐喻、导演的个人光环,本片作为一部好莱坞工业生产线上的科幻大片来看也是远超合格的:并不新奇但足够扎实的概念设定、水准之上的特效场面、演员集体出色的表演以及部分颇为精彩的单场戏,都能够给观众带来一次值回票价的观影体验。
而在奉俊昊的作品序列中,本片虽然不及《寄生虫》极致类型化,不及《杀人回忆》触人心魄,不及《雪国列车》大胆明牌,不及《汉江怪物》冷峻猎奇,但其中对科技狂热、阶级压榨、外星殖民的政治讽刺,对底层个体追求生命解放(尤其是以克隆人设定呈现,更是有《银翼杀手》之余晖)的展示,虽谈不上多么深刻透骨,倒也足够启发思考,何况故事情节和几场大小高潮还是足够引人入胜,最后一场恐怖虫群中的高潮戏大片感十足。
罗伯特帕丁森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招架住了延续《可怜的东西》懂王式表演的癫狂形态马克叔,18号最后的慨然赴死直接梦回《信条》Neil。
史蒂文元的角色也很有趣。
不过女主角表现有点拉胯,跟萝卜对不上戏。
希望奉导还能每几年奉献一部精彩不乏深刻的类型电影,美国片韩国片都行。
“这时我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该死的忒修斯之船。
”——原著《米奇7号》节选首发于公众号“影探”,欢迎关注。
2020年,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不仅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在奥斯卡拿奖拿到手软,狂揽四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编号17》是导演奉俊昊继《寄生虫》之后的首部新作。
制作成本1.18亿美元(约8.5亿人民币),是奉俊昊职业生涯目前成本最高的电影(信息源:Variety)。
影片全球票房要达到2.7-3亿美元才有可能回本。
奉俊昊在2020年颁奖礼(图源Vanity Fair)男主是罗伯特·帕丁森,因为脸型方正,得昵称“嫩牛五方”。
国际顶流影星,凭借《暮光之城》迷倒众生。
自律且上进,被诟病为“性感的面瘫”后打磨演技,在《灯塔》《信条》《新蝙蝠侠》中奉献了不俗的表演。
成功从偶像派晋级为演技派。
图片图源GQ奉俊昊+罗伯特·帕丁森,再加上科幻题材。
再加上R级(限制级,因包含较多性、暴力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都让《编号17》备受瞩目,成为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编号17》在各大平台评分基本一致,综合7.6分,高于《玉子》,低于《汉江怪物》《雪国列车》。
综合来说,《编号17》值得一看,但不要抱太大期望,它也就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
>>>>观影须知:原著和删减电影《编号17》改编自科幻小说《米奇7号》(出版于2022年)。
原著幽默风趣,充满哲思。
一共14.3万字,一天就能读完。
小说讲述的是,米奇为了加入星际移民,签约出让了自己的肉身,上传肉体和人格,从而成为可以反复死亡和重生的“消耗体”,从事高危工作的故事。
导演奉俊昊称把7号改为17号,是因为他想多杀死米奇10次。
读完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编号17》,你会发现。
奉俊昊的改编都快到了魔改的级别——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概念和故事框架,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编号17》和原著《米奇7号》没太大关系。
左原著封面,右电影海报电影评级为R级(限制级),是因为一些血腥和性场面。
个人觉得没太有必要,因为原著里本来就没怎么写这些“成人的东西”。
再辟个谣,电影《编号17》没有139分钟版本。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从官网可以看到片长为137分钟(从北美院线也可查到片长),精确时长为136分钟48秒。
内地版为134分钟,较原版删减不到3分钟。
美国电影院线Regal旗下某影院信息主要删减的是性尺度。
包括前面男主米奇和女友纳莎画的“啪啪啪体位图”,图中有后面米奇17号耿耿于怀的“B6”。
以及最后提到的C3“bring the baby”是暗示把虫宝宝带过来。
如果没看这张图,你可能不知道米奇在说什么。
国际版预告后面3P的戏也被删掉。
原著里对这段的描写也是轻描淡写,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及时行乐,十分诡异,我不后悔”。
好消息是,删减对剧情没影响。
坏消息是,你看不到罗伯特·帕丁森性感的小屁屁了。
原著《米奇7号》节选电影《编号17》的故事框架和原著是一样的:米奇自愿成为“消耗体”登上星际殖民飞船,可在一次致命的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回到飞船后发现米奇18号已经被打印出来。
他们因此成为“多重身”,因为资源有限和法律规定,他们两个人只能活一个……
>>>>星际版雪国列车·讽刺满满《编号17》的娱乐性很足,风格非常奉俊昊。
如果你初次接触他的作品,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看。
奉俊昊展示手机壁纸是希区柯克,也是他的偶像和《汉江怪物》《玉子》一样。
电影里有奇特的怪兽。
*电影《#编号17#》中的“恐怖虫”形象灵感来源于《风之谷》中的王虫。
*“《风之谷》中一群王虫向前冲的场景也是灵感来源”,《编号17》导演奉俊昊说。
而恐怖虫设计本身的灵感来自白羊角面包。
有脑洞大开的高概念——“消耗体”。
既把米奇的记忆、人格,以及肉体数据上传后,每次米奇死后,他都可以被重新3D打印出来。
新的米奇,拥有和原米奇一模一样的身体,米奇的记忆、米奇的性格、米奇的梦想。
他也因此成为“耗材”,可以从事有生命危险的高危工作,从而成为人类最顶级的——牛马。
研发新疫苗,再也不用从动物到人类一步一步缓慢的实验了。
米奇一步到位。
米奇挂掉,说明疫苗不行。
疫苗继续改良,米奇直接扔掉。
一次又一次,直到米奇可以健康地活下来。
到了要殖民的星球,这颗星球有没有辐射?
有没有病毒?
适不适合人类生存?
米奇告诉你。
他是第一个踏上新星球的人,第一个摘下头盔的人,也是第一个被空气中的病毒毒死的人。
说好听了他是人类中的阿姆斯特朗,但说白了,他就是个小白鼠。
“消耗体”的底层逻辑还是复制人,但把复制人当牛马,立马就成了“高概念”。
而且,“消耗体”本身还充满讽刺。
既然重生是3D打印,那么打印的材料是什么?
是垃圾。
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在星际飞船上有个装置叫循环站,就是把一切废物垃圾都扔里面,然后,不能循环的被焚毁,能循环的就会循环利用。
循环站会绞碎一切垃圾,将它们拆成原子,再把这些原子组装成想要的东西。
比如米奇的皮肤、米奇的肾脏、米奇的心脏……都是由垃圾重新组装来的。
原本神圣高级的生命,在“消耗体”这里,变得廉价甚至低贱。
讽刺不讽刺?
米奇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的活儿,用的还是最臭最贱最低级的垃圾身体。
而伴随着“消耗体”米奇的每一次死亡,每一次被抛弃,迎来的都是人类的进步。
米奇的死亡,是馈赠人类的大礼。
而这个米奇的所有记忆、性格、梦想,最后所有的数据也只存储于一个砖头一样的装置里。
讽刺是奉俊昊的传统技能,而用反乌托邦讽刺阶级则是他的个人癖好。
反乌托邦《雪国列车》如此,《编号17》亦是如此。
《编号17》中的星际飞船就是穿梭在宇宙中的“星际雪国列车”。
米奇以及大部分船员都生活在狭小破烂的船舱里,衣服色彩单调,又土又臭。
指挥官马歇尔和他的老婆生活的地方,完全就像是一个别墅里的大单间,有豪华的吊灯,有奢侈的酒柜,有珍贵的挂画,甚至还有卡拉OK。
他们的衣服也是质地柔软丝滑,时尚鲜艳。
底层的船员每天只能吃有限热量份额的食物,而且是循环来的食物,不够吃,也难吃。
而住在移动别墅里的马歇尔,可以吃到牛排鱼子酱。
除了阶级,《编号17》中还加入了时下流行的政治内容,讽刺川普。
飞船的指挥官马歇尔(马克·鲁法洛 饰),也是落选的议员。
他说话不过大脑,挤眉弄眼,肢体语言丰富,说白了就是川普附体。
他崇尚白人至上,看不起消耗体,也看不起星球上的原住民,并把原住民称为“虫子”,要把它们杀光。
电影借女主的嘴,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我们才是外星人,我们才是外来者”。
列强国家极具侵略性的殖民主义被骂得面目全非。
玩政治狂作秀的川普,和大洋彼岸曾经残暴屠杀原住印第安人的灯塔国,在这里都被骂得体无完肤。
反乌托邦、高概念和讽刺,都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但可惜的是,在《编号17》里,奉俊昊只是把他的传统艺能一锅乱炖。
如果你熟悉奉俊昊,你会发现,他进入好莱坞后,作者性(创作个性)被抹去、被西化和模板化。
它套用了好莱坞时下流行的zzzq模版,黑女主,白女同,骂川普,讽刺白左,黑女崛起……
Kai被改为女同或双性恋
但每一个讽刺都浅尝辄止,简单且肤浅,而且放眼好莱坞,早已千篇一律。
就像一个考生答完了试卷,乍一看每道题的结果都对了,但细看每道题的解法、步骤、逻辑思路和拿分点都是浑水摸鱼,答案都对但只能拿到70分。
横向对比其作品,《编号17》只是奉俊昊的一般水平,还不如《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忒修斯之船和不朽者单看电影《编号17》,它是一部70多分的作品。
但如果你看了原著,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原本可以拍得更好。
>>>反乌托邦的设定原著的世界观是反乌托邦的设定。
原著中没有确切的时间,并且男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从一个殖民星球逃离。
这颗殖民星球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很明显故事发生在相对遥远的未来,那时地球已经经历了环境、资源和政治危机。
原著提到“他们(旧地球的人类)几乎是窒息般困在了自己制造的垃圾堆中”。
星际殖民是为了逃离地球,寻找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原著节选但星际殖民其实十分凶险,一是因为对于光年之外的星球探测并不准确,等人类到达目标星球时可能会发现其实环境恶劣,地球化改造需要漫长的时间。
二是星际旅行时间长,飞船所能携带的资源有限,在飞船上进行农作也很容易失败,所以很多殖民飞船,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因为资源问题,内部互相残杀导致任务失败。
这也是米奇17所在的飞船的背景,原著中有大量篇幅提到没人每天的配餐热量限制在2000千卡(大约相当于10碗米饭,或8个汉堡),仅满足一个轻体量男性的日常。
而且食物是循环制作,极其难吃,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们能够长期生存。
所以,星际旅行中,没有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米奇很想逃离殖民星球。
但又因为他是个废柴,什么技能都没有(“我想不出要是我在某个清早从窗台一跃而下,这宇宙会有何不同”),成为“消耗体”,是他登上飞船的唯一办法。
因为要承受死亡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没有人想成为消耗体。
而作为飞船上唯一的消耗体,可以靠循环的垃圾无限重生,米奇一直都被其他船员排挤。
“有一半的人觉得我是孽畜”,原著写道,“一个孽畜,你明白骂?
不完全是个人”。
在飞船上,米奇是底层中的底层,卑微且被排挤,除了女友纳莎,没有人把他当人。
尽管他的每一次死亡,都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原著中的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鲜活立体。
比如米奇的朋友提莫(原著为博托),他是米奇唯一的朋友,他并不狡猾奸诈,而是让米奇明白朋友的限度在哪里。
原著中,提莫是米奇的反面——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赋异禀,他毫不费力的成为星球上前十的球员,飞船驾驶技术也是一流。
他会帮米奇还债(原著中米奇欠债是因为米奇自己判断失误),但如果米奇为了赌球要求提莫打假球,提莫会拒绝,这就是他们“友谊的极限”。
电影简化和抛弃了许多原著设定。
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抛弃了原著有深度的内核。
原著的内核是个思想实验,或者说一个悖论——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乘坐一艘木船周游世界,途中船体逐渐破损需要修补替换,等他周游完世界之后,木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已经被替换过一遍。
那么,这艘船还是他启航时的那艘船么?
而且,被替换下来的木板,完全可以组成另一搜一模一样的“忒修斯之船”。
那么这两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图源mappingignorance“忒修斯之船”的思想实验一直影响着米奇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想象一下,今晚米奇死了。
明天早上,另一个米奇醒来,他拥有和米奇一样的身体,一样记忆、性格和梦想,他就是米奇。
但他还是前一晚上的那个米奇么?
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米奇还是那个米奇,米奇还活着,甚至获得了永生。
所以在原著中,消耗体最初的称谓是“不朽者”。
但对于米奇个体来说,他在前一晚就死了,第二天早晨醒来的那个人不管多么像他。
都不再是他。
原著写道,“这时我已十分确信,当9号走出再生舱时,用他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人一定不再是我”。
原著里米奇一直都在试图理解自己和其他米奇的身份。
“他不是真的消失了,对吧?
毕竟,我就是他,他就是我。
这感觉,就像是在打碎镜子后,哀悼自己的倒影。
”原著道。
而对死亡,虽然米奇是死亡和重生次数最多的人,但他对于死亡仍一无所知。
因为他无法在死亡那一刻上传自己的记忆,只能定期上传。
所以,对于他前身的死亡,他都是从朋友提莫或者女友纳莎,或者录像中了解的。
因为“消耗体”的协议规定,米奇并不能自由自杀,为了任务,他有时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同时,汇报和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
原著中对于3号的死亡,只有寥寥数笔,却把痛苦和绝望,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解脱写得刺人皮肤:“那时,我停了下来,突然拔出领子上的密封阀,将我的脸赤裸地展露在宇宙面前”。
而当他看到前身惨烈的死状时,他说“有些记忆,没必要上传”。
原著中对于死亡和生命虽然也没有什么答案,但发人深省。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忒修斯之船,因为我们人体内的细胞,每过十年就会完全替换一遍。
现在的你和十年前的你没有一个细胞是一样的,但你还是你。
但你也不再是十年前的你。
如果我们的肉体、记忆、性格和梦想都可以备份和打印。
那么该如何定义生命,定义死亡,定义“你”?
如何定义灵魂?
古语六字“未知生,焉知死”如今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人类出现已经几百万年,但我们连活着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能理解死亡呢?
喜欢就点个有用吧。
关注我,不会错过更多精彩解读【某种物质】导演:每一个看秀的观众,都是凶手【死侍与金刚狼】最全彩蛋&梗深度解析【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有关【瞬息全宇宙】的热门问题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文/女神的秋裤2025.3.10凌晨/青岛
你现在深呼吸,啥也别想。
是不是不由自主紧张。
你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有啥用。
外界反馈多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依赖外界反馈来判断事情的价值。
而不是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感受的能力没了感受的价值就会被更加忽视。
就变成了一个不但没有自己的感受,还会批判自己的感受,在各个方面怪罪自己怪罪他人。
主动迎合对自己有反馈哪怕是虚假的反馈。
所以,我们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创造新的依附形式?
米奇追求逃脱债务的自由,却把自己变成了消耗体?
那他的债务是如何获得的呢,是为了自己创业做马卡龙。
米奇一直在追求自由自主,怎么就变成了耗材了呢?
这个过程才是最扎心的。
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不热爱了,那不就意味着,我们也在不断迎合?
还以为自己在探索宇宙?
你再呼吸一下,感受一下,告诉自己这一秒具体的感受。
这是你第几次轮回此生?
这一次的你又在忽视什么呢?
奉俊昊选择表达自己。
我的一个不成熟观察(真的不成熟,你要是抬杠我就是错了)——一个导演得过大奖后的首部长片,往往都是更偏自我表达的,或者说也是想表达东西最多的(尤其是东亚导演)。
比如毕赣《路边野餐》在2015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紧接着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就强化了他这种诗意的长镜头表达和非线性叙事,是他非常私人化的表达;还有黑泽明《罗生门》威尼斯金狮奖获奖后的《生之欲》,叙事结构更大胆,想表达的主题也很多。
奉俊昊也是同样的。
《寄生虫》是首部同时斩获戛纳金棕榈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在这部电影之后,我相信奉俊昊拥有了更多自由。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不知道小说写了啥,但是我敢肯定这部作品有特别多奉俊昊更个人化的自我表达和他的哲学化思考,颇具作者性。
他想讲得很多,有关于死亡,人的异化与人性尊严,自我价值,身份认同,资本剥削压迫,克隆伦理,殖民与原住民,政治讽刺,存在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等,很多都有涉及。
感觉奉俊昊把他很多想说的价值观,都放在这里了。
但就是不够带劲,可能最多是对“在资本和科技主导的未来,人类如何维护其人性尊严和主体性”作了比较多的探讨,其他的当我以为会有些展开的,或许受限于篇幅吧,也没能展开。
但或许,奉俊昊也只是想把这些主题都抛出来,引导观众思考,而不是展现他思考的结果。
先说整体感受:8分的(科幻壳子下的黑色幽默但里子又在探讨哲学问题的)作品,编剧扎实、导演技术精湛但叙事超负荷,类型杂糅(之所以前面这部作品的定语这么多就是想直观表示这个问题),想表达的太多,看完不自觉地会有种迷失感。
注定无法迎合所有人,只能得到一部分人的喜欢。
当习惯死亡之后,我还是我么?
片子前5分钟就把人物的身份交代得很清楚,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看过的一个思想实验——英国著名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在其1984年著作《理与人》描述了一种传送机思想实验。
当人进入电子传输器,按下出发按钮,出发室设备开始扫描人的全身,在记录人的所有细胞的精准状态的同时,该设备也毁坏着人的大脑和躯体。
扫描完成后,出发室中的人完全被摧毁。
设备将收集的信息发送给到达室,到达室利用这些信息将该人的大脑和躯体重新构造了出来。
随后该人在该躯体上苏醒过来,仅仅只是失去了一小段的知觉。
在该人的视角下,身体和意识均是一致而没有任何变化的。
那么,这个人是已经死了还是仅仅是睡了一觉?
《编号17》这部电影和他的原著小说,就是上述思想实验的一个直观艺术表达。
“你必须习惯死亡,这是你的工作。
”米奇作为“消耗体”,他的存在就是以死亡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他被要求一遍遍死亡,甚至一遍遍记录死亡。
这是极其反人类和反人性尊严的。
虽然保留了几乎全部的记忆,但是每一次重生后都面临“自我”定义的动摇——我是谁?
我是米奇17号还是米奇1-17号?
哪个才是真正的米奇?
电影中“消耗品”的设定,其实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构,引发我们对“何以为人”的思考。
关于这个探索的高潮就是米奇17号和18号相遇后。
并且我们也从米奇17号口中得知了一些细节——每次打印后的米奇性格都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每个米奇也都有他的独特性。
片中米奇17号第一次真正害怕(或者应该说是敬畏)死亡是在遇到18号之后。
18号问17号“你在害怕死亡么”,17号说“这次死了,我就彻底死亡了”,因为他真切地感受到下一个“自己”其实不是自己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他并不是米奇1-16,米奇18也不是他,他只是米奇17,他承认了人的独特性,所以才会敬畏死亡。
敬畏死亡才是通往人的尊贵庄严与主体性的必经之路。
包括后面米奇18号的牺牲,他在按按钮时是有犹豫的,也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下一个不再是自己了,他同样承认了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电影也借马克叔饰演的领导者马歇尔的话给予了评价“说明你是人”。
在我上述所说的帕菲特著作中,他在对传送机思想实验进行剖析时其实也用到了“个人同一性”“连续性”等概念,他试图说明,对人作为人的认识最为重要不在于相似性,而在于人在生活和生命中的连续性和联系性。
通俗地理解,即人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故事和主题;人不是简单的一组信息数据,而是一组连续变换、不断成长更新的指令。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在传送后看似仅仅是失去知觉一小段后又苏醒(类比电影中,就是米奇在销毁后看似只是几小时后就重新打印了),但实际上在传送机出发室被摧毁时(在米奇被销毁时)就不具有“连续性”了,这个人和其人格不复存在,相当于他的生命也终结终止了。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片中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这种科幻设定下的直接隐喻,关于资本剥削下人的异化与自我价值缺失。
看到报道说奉俊昊直言灵感源于韩国频发的工伤事故,批判的是“用完即弃”的资本逻辑。
电影塑造了比“用完即弃”更极端的存在——高度流水线的生命体,不断死亡不断毁灭不断打印不断重生——来批判资本的剥削。
很有戏剧张力的一段是领导者马歇尔和伊尔法的对话,他们俩是资本和权力的具象化表达。
当米奇17号身体十分痛苦的时候,马歇尔伪善地提出“杀了他更人性化”,而当我们以为伊尔法制止马歇尔是出于人性的时候,伊尔法却只是说“会打坏我的地板的”,随后两个人为如何枪毙他并不会弄脏地板而大吵。
太讽刺了。
“消耗体”的“无限重生”在剥削之下最终沦为连地毯都不如的工具。
而且不仅资本和权力的象征在异化人,在这种剥削之下的其他人也沦为异化的工具。
这集中体现在米奇一遍遍被人问“死亡是什么滋味”,除了纳莎(她好像没问过)和卡伊之外,所有人都是带着猎奇、戏谑的态度去问,这其实是只把米奇当作是一个可以一直死亡的工具。
好像他只是死亡的容器。
而每个人好像又都成为了资本异化人的工具。
而人的异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自我价值缺失,自己也沦为异化自己的工具。
片中有一段是他们出去探索,结果一个女生死了但是米奇没有死,老板马歇尔愤怒地说米奇是耗材,怎么死的不是你而是有生育价值的女性。
其实那个时候米奇是认同马歇尔所说的,他是认同死的为什么不是自己的。
而在被恐怖虫拖走但没被吃掉的时候,他想的也是“是不是打印了太多次肉质不好了”,包括他被抛在雪地上时也在大喊“我是块好肉”“我很好吃的”。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米奇完全是把自己物化、异化了。
正如康德所说:“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应当决不把自己和其他一切理性存在者仅仅当作手段,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作目的自身来对待。
”在康德构筑的目的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价格要么有尊严:有价格的东西,别的东西可以作为等价物取而代之;而超越一切价格而不容有等价物的东西,则具有尊严。
人的尊严是不可消解也不容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消耗体”的技术应用于米奇时,已经是不把他看作“人”的状态,完全不具有人的尊严了,这种情形下我们都无法再去讨论他是否是存在着的了。
最后的噩梦其实很有意思。
当奠基仪式要销毁那台打印机时,说句实话我其实第一反应是“那米奇要是又死了可怎么办啊”,我猜想米奇那个时候也这么想过。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
而那个噩梦恰恰是让米奇下定决心摧毁打印机的动力,通过伊尔法一句“我是人是鬼”的追问来让我们意识到,这个打印机或者说这项技术,都不是双刃剑,而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随时都会落下来摧毁人性的尊严。
最后吐槽一下国内的宣发,出电影院看到海报是这么写的——
这宣发才真是「癫疯」宇宙牛马 职业「癫疯 」 3月7日 无限续命幸好我看这电影之前没看到这个海报,不然我真不会来了。
你还不如写“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导演新作”,我都一定会来凑这个热闹。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出于对奉俊昊导演的期待,3月2日我去看了点映场。
一向以关注社会议题、擅长黑色幽默讽刺著称的韩国类型片导演,拍起好莱坞商业大片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介意勿食)先说我个人的结论,是成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从里到外都很美式,没有韩味,但这也意味着,没有奉俊昊。
影片不乏黑色幽默与政治讽刺的隐喻,镜头调度、特效等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唯独缺乏奉俊昊在以往韩国电影中独特的尖锐感,既不够荒谬也不够深刻;科幻元素杂糅缺乏新意,复制人/克隆人、殖民外星与虫族大战······
人物情感以及人性的东西都浅浅带过,沦为故事的边角料,主角米奇17号的人物塑造更是仅仅服务于设定,没有深入探讨“我是谁”或生死的议题,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消耗品”是人吗?
在反复的死亡中是否找到一定想活下去的理由?
类似议题还是得看电影《银翼杀手》系列和《月球》。
米奇被设定为在外星球从事危险实验而不断死亡、隔天又被打印出来的“消耗品”,正如他的名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小白老鼠;有趣的是宣传用了“宇宙牛马”这样的字眼试图引起“地球牛马”们的共鸣,也是这部电影讽刺意味最强的地方——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完全物化。
其实,无论宇宙或地球,底层牛马们都是上层的消耗品。
物尽其用,用完就丢,甚至“地球牛马”都不需要用高科技机器去“打印”,源源不绝、前赴后继、竞争上岗。
看了电影就会知道,“打印”只是一个比喻,现实的米奇编号到多少号了呢?
另外一个讽刺的点是马克·鲁法洛饰演的指挥官,明显是影射美国总统特朗普,疯疯癫癫、爱作秀的表演型人格。
不同于现实的点是,特朗普又从“打印机”里回来了,再次上任。
而电影里的因为太蠢、被主角反杀,竟然也没留下数据,以致于“永生”只是一个梦。
电影中对双重体禁令的逻辑也不够有说服力,指挥官主张一个灵魂一个身体,但米奇17和米奇18,他们被认可是有灵魂的吗?
如果米奇17、18作为消耗体而存在,是一个死了再打印一个新的,还是两个轮流上岗,或用作对照组同时做实验(效率更高),又有什么关系。
我的意思是,杀人犯同时有三个当然不好,但是本来就是被控制、被实验的工具人同时出现两个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影片高潮想必是虫族大战,确切地说是人类单方面野蛮殖民,人家原住民只想要救回自己的虫宝宝,恐吓一下人类罢了。
不知道为何外国人对外星生物/种族的想象总是各种各样的虫子类怪物?
是因为人类觉得自己是最高形态,想象外星生物只能是恶心低贱的东西吗?
傲慢且匮乏的想象力······看多了甚至觉得虫子挺眼熟(?
)建议害怕虫子的人谨慎选择观影。
我看过最有新意的对外星生物的想象是“一片海”,出自《索拉里斯星》(塔可夫斯基电影《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最后再来谈一下导演奉俊昊。
他的电影我看过不少,《杀人回忆》、《汉江怪物》、《寄生虫》······但是后来最多次回想的其实是《母亲》,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偏执又疯狂的跳舞的模样,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好厉害。
“叙事上的极端设定、惊悚、黑色幽默,带有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人文反思,同时又兼顾高品质的商业电影元素,这些是奉俊昊电影独具一格的魅力风格。
”(《电影概论》)《编号17》和《寄生虫》那些无论题材、类型还是深刻程度都没有可比性,就浅浅对比一下同样偏向商业片又同为科幻题材的《雪国列车》——用不同车厢隐喻等级制度、强烈而鲜明的视觉效果,人性矛盾和乌托邦的结局,都反映出奉俊昊超乎一般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编号17》很可惜没有这种力量,结局反派指挥官和夫人死亡,大家民主地决定摧毁打印机,米奇17号重新获得了姓名,与外星生物和谐共生,我只觉得这种大团圆结局十分无趣······整体来看,《编号17》还是一部可以轻松观看的爆米花商业大片。
故事流畅带点幽默,全员演技在线且政治正确。
就是故事不太能细纠,问就是设定。
如果放低预期,绝对不会是一部烂片,但我还是要写这篇批评,因为这样的电影可以是随便哪个有点实力的外国导演来拍,但左思右想都觉得,这不应该是奉俊昊。
霧風誌
有种不好看的好看……看完想和朋友涛一下但是完全不知从何开口首先,大家演技都牛牛的。
罗伯特不用说了每一个米奇都能演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即使是很疯癫的米奇18,演出来也完全不觉得用力过猛,和17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完完全全就是两个人嘛。
感觉在这一点上,他做到了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没个米奇都是Mickey Barns,而不是一个空空的克隆体躯壳,更让人能共情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想要活下去的愿望。
而且,collette的演技也无可指摘,她真的很擅长演那种有些荒谬,精神似乎有些混乱,行为诡异而且某一时刻有很大情绪爆炸的角色,夸张的表情和一涌而出的眼泪是她的必杀技。
但是,Ruffalo的夸张模仿秀让我觉得很不自然且无趣,但他成功地让我对一个愚蠢超雄男领袖感到极度恶心(对他演技的认可…) 。
他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吗,继可怜的东西之后 他的角色令人厌恶程度又一次达到了顶峰(对演员没有偏见)…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片平平无奇,某个情节会跳出来一个让我觉得有点清流的片段,比如开马卡龙小店是他们上太空的理由,荒谬,如同米奇因为一系列轻描淡写的理由去死一样给人笑又笑不出来,哭又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感觉这部片想要达到让人笑中带泪的效果,但实际上是哭笑不得,偶尔和我朋友紧皱眉头地对视一眼。
片中有些细节出现和消失地莫名其妙,想一些细小的线头让我难以注意到但又无法完全忽略。
比如,collette的角色乐忠于制作酱料有什么含义吗?
最开始出场的头发香香的女角色起到什么作用(以及米奇后来提到嘉尔是不是换了洗发水,头发的味道对他来说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
以及感觉电影的重点突然从克隆人变成了虫群有点突兀。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这部片是一部和不要抬头一样的科幻政治讽刺片,所以一切情节都可以无厘头且不用溯源,只要观众们无可奈何地笑笑就行。
比如男女主感情的发展,男主为什么能一直原谅想害死自己的朋友,女科学家到底对米奇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很奇怪,总感觉女科学家对米奇像对一个物品,但又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之类…最重要的是 我觉得整个影片只存在一个人米奇17也没问题啊?!
只不过是靠两个人突出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想被当作次抛死掉。
18最后的态度转变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迷惑。
17和18都说过他们要活下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感觉到各种情绪,无法放下对女主角的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但最后18就这样以一个多余的克隆体的心态壮烈牺牲自己,换来17的幸福生活?
这并不是谁活下去都无所谓,因为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的桥段啊,这部电影难道不就是想要突出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躯壳的主旨吗?
感觉有点自相矛盾…总之,一部让人觉得好看但又不好看的电影,算是科幻片里的清流,因为好歹没有给我呈现出一个绝对的英雄主角。
对于萝卜的滤镜让我庆幸于过了这么久终于又在大荧幕上看到了他。
该片以一己之力破除外国人不喝热水的传闻,他们去外星球都带养生壶喝菊花茶!!!
典型奉俊昊,又土又无聊。
什么玩意。浪费我钱浪费我时间。
差得令人发指,这么一个可以很有哲思的题材,拍成三流美剧的质感。整个剧本感觉很陈旧,像星球大战那个年代的东西,但查了下原著是2022年才出的。电影又加入了大量讽刺共和党讽刺川普的政治隐喻,更杂乱了。因为整个电影不行导致这些讽刺也很儿戏和无力了。节奏和配乐也很糟糕。
【PE】梗好密集啊(寄生蟲的別墅笑死了),不過還是針對上流昏君,奉俊昊集中一點登峰造極了。最恐怖的當然還是不用printer這個世界都會自己不斷產出昏君。
当雪国列车在土拨鼠日驶往了星河战队……只可惜,奉俊昊既缺乏在纯喜剧维度上展开叙事的特长,又没有范霍文经营类型本宫的强烈企图,虫子的战斗力设定比西部片里的野牛狂奔还要弱,真对不起科幻和冒险这俩个标签!挺长的篇幅,貌似也讲了很多东西,可没有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能除了左右互搏政治讽喻这个区块——当子弹划过马克鲁法洛的脸颊那一刻就差让他举起拳头额迸青筋地高喊Fight!……两星半。
影视工业大开倒车的先兆,已极平庸却便于视觉改编的原著在貌似顶级团队的制作中竟还能一再堕落,通篇没有任何主创对文本留存的肤浅思考与指涉的继承,反而大刀阔斧删去本就稀罕的高光作彻头彻尾愚蠢样。作为主流大片难以犁梳连贯情节公式,主角和反派失智风的演绎也让人物厚度微不可闻,低于下限的剧本之外,这样一个巨型项目居然在视听和美学上毫无建树,缺失的表达,趣味的匿迹和混乱的类型甚至不能够到该预算等级工业成品及格线。不禁令人怀疑此为内娱洗钱大片流落海外的手足。性别维度的不以为耻陈旧同样丧心病狂,所有女性角色的塑造又倒退回了邦德级别的服务男性意淫功能摆件,锁定incel为目标观众的无耻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女领导你好香,三句话让女同为我秒变顺直…
《寄生虫》《雪国列车》等电影里对阶层差异的嘲讽,以及对虚伪、残暴上层的警惕,对盲信、乖顺下层的哀叹,有继续凝结到荒诞戏谑的对立里,最有标志性的,是一贯的“以下犯上”,撬动结构变化,实现人性调整,哪怕不过大梦又一场。科幻也好,现实也罢,无非一体两面,对照我们周遭环境的败坏与割裂。从早期《绑架门口狗》等电影开始,这些故事天然清醒、硬挺的脊梁骨,能撑住奉俊昊的气脉延绵许久。最爱悲剧英雄18,容不得一点欺凌,更容不得想要守护的东西守护不住。话说,《七龙珠》的人造人,印象最深的也是17、18号。最后继续骂死删减电影的那批东西。三星半。
应该是奉俊昊历史最差电影了
steven yuen就是很hot啊
奉俊昊擅长将虚构小说改编成自己想要输出的表达,在马克·鲁法洛极其浮夸的表演中,上演一出权利异化的荒诞镜像,很难不让观众联想……这也很符合柏林电影节一贯调性。大银幕上的罗伯特·帕丁森依旧帅气,饰演敏感脆弱和冷酷霸道的两个不同人格,为整部科幻题材的片子增添了不少趣味!
2.5 过于显意的左派电影。奉导您开心了,终于把玉子拍成了雪国列车的样子。费这么大劲弄这么大阵仗,其实还不如徐克拍射雕英雄传。
IMAX密恐预警
疫情前的刻板印象大集合,现在看太老套了。怪不得在柏林安保那么严,在大陆点映还扫我包,进去后厅里前中后站三个黑衣人监视(据说脖子挂着望远镜),但我邻座屏摄也没发现还得我出警,其中一个黑衣人还开过一次手机瞬间打扰到我。如此严格的放映安排原来是怕片子老套被过早传出去吗?(为帕丁森和史蒂文元表演加一星)
纳莎骂人太爽了,看到她对待两个米奇一起出现的态度时,就知道这女的能成大事。结局还是充满希望的,不管怎么loser,多折腾总有出路。
3.5,很认同Eric Theo所说的,尽可能说点什么。
把所有史蒂文·元的戏都拿掉,对故事也几乎没有影响
好久没看过一部这么烂的片了,剧情无聊到恨不能在影院睡着。这些想写人体复制故事的导演是不是应该先想清楚如何处理两个自我之间的连续和对立,而非把这样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处理成双胞胎打架。罗伯特抓住机会大施演技努力演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更加剧了人格突然断裂的不可信。生命的可复制性被简单理解为取缔死亡,而对不死者的暴虐居然可以因此全不作数,痛苦比不上对死亡的恐惧能够成为他作为人的论据。虐待人还不够,还虐待外星生物,奉俊昊趣味奇崛,欣赏不来。
不好意思真的很差
就是是不是拍得太长了点?没有大场面,导演不过是讲述在讽刺阶级压迫的伞下让一个不成样的“消耗品”变成“人”。挺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