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延续,做出一个盒子(里面是走出地下的指引),设定200年后打开,到那一天Ember能源就会耗尽,人类未来的后裔必须走出Ember(微光之城),回到蓝天白云之下,继续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尽管这只是导演的虚构与想象,但说不定哪天资源耗尽,环境恶化的一天,人类只能住到地下去......从现在起更爱我们的地球吧, 希望微光之城不要成为现实!!!ps:之所以Ember能保持一种和谐,大概是因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就不会对他们所失去的感到难过!"
编者也努力营造了奇幻,但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我莫名其妙,小女孩一脸的木讷,男孩气喘吁吁也来的有点假,情节有点牵强,结局有点强加的感觉。。。
200年的运作,这座城市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悬崖边缘。
老化斑驳的供水供气管道,不定时过热的发电机器,地下城市特有的潮湿昏暗,地底特有的古铜色与墨黑,一辈子不见河流与太阳,甲虫大过人,没有电话与电脑,垃圾在所谓的荒郊堆放,人人各施其责,近乎社会主义的劳作方式,简单而卑微,与世隔绝,所幸的唯有的小信仰,储备粮危机,越来越长的停电时长,恐慌的人心,不思变的自欺欺人的居民,自私的诺亚方舟市长和他那常驻发电机房的硕鼠同盟。
如果你想看一部高智商,情节丰富的电影,或者一部拥有炫霸狂拽特效的科幻片,这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想拼接完整你儿时所有冒险的记忆碎片,所有科幻电影中关于地下城的探险与生存,场景与自然,所有想象中关于地下城的幻想/魅力与魔力,无可言表的神秘与未知,这部电影的特效统统可以满足!
优秀到可以骄傲的说,以至于所有的槽点与bug都可忽略不计。
City of Ember第一部票房没达到预期,第二部第三部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了。
每个人的童年短暂而可贵,随后是逝水流年,白驹过隙,平日为生计奔波,再累心里也有个说走就走的/冒险的旅行,打破压抑生活的梦想,但是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所以能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看到这部片子,岂止是满心欢喜,感动得有那么一瞬间泪眼婆娑。
如果电影的主题是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挣破牢笼,绝境求生,那么我看到的的确又不止这么一些。
这片子才6.8吗,就凭这故事设定就不止6.8,虽然故事脉络有点俗套,但是细节方面做足了功课,人物塑造都很成功,自私自利,愚弄大众的市长,市长的狗腿助理,至死方休勤勤恳恳的老水管工,愚昧的大众,女主角老年痴呆的奶奶,一直在家里找啊找,其实就是在找那个箱子,找到了箱子终于安静的离去等等,而且整个影片的色调是略显黑暗的,像极了黑暗的地下。。。
,这是个好片子
《灵异村》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证明对于人类而言,禁忌始终都会被打破。
而《微光城市》则以一个寓言的方式来验证人类的自我解脱之道。
关于《微光城市》我们似乎并不需要探究人类究竟是如何将地球变成一个不适合生存的世界,只知道人类集结爱与智慧,“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创造的地下微光城市成为人类寄托未来的希望。
故事的主题其实和去年的《Wall·E》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表现结构却大不相同。
地下城市的设定不仅充满着现代文明的忧郁,也更凸显了世界的末世之感,光成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或灭绝的象征物。
在片尾日出中朝霞满天的场景,让我从来没有过的感受到生 命的美好。
所以是少年男女主角寻找到世界的希望,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原著小说是一本面向少年的奇幻小说,也是因为这个世界必然是被青年所推动的。
所有的人在成长中都不可避免要面对世界诸多选择,是选择探求真相,还是接受现实?
是选择发现新大陆,还是选择教科书?
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永怀赤子之心,也只有少数的青年才有机会了解到这个 世界的真相,并带给人们以自由和希望。
生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其永远在打破常规,从病毒DNA的遗传变异到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天性,都决定了生命世界可能达到的永无止境的高度。
如果说人类有何可爱之处,也正是这种永怀好奇、不断探索真相的赤子情怀——解脱之道,就在此中。
原文请见天涯博弈:http://www.tianya8.net/2009/01/blog-post_18.html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想做些什么,只记得那天下午连续看了四五部各种类型的电影,而最后就只记住了这么一部朋克风的微科幻。
影片开头便是微光城市的起源,没有说明没有铺垫,人类被迫着进入了寄寓了人类最后希望的地下城市,然后时间就瞬间走过了二百年,一切曾经美好的东西都变得陈旧不堪,无论是城市本身还是它的灵魂,似乎一切都在走向一条没有光明的末路。
从开头的环境来看,创造者人类的科技水平是很高的,有着足够坚固的盒子和能够稳定并精密运行二百年之久的计时器。
而随着时间流逝,微光城市的社会开始逐渐的向着低谷发展,一代代人的更迭让原有的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不断退化,管理者的思想也开始一代代变得迂腐保守,整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末世般的绝望感。
看到整个城市的布局和那个巨大的发动机后不觉想到了一个叫《Frostpunk》的游戏,两者的故事背景和剧情发展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有着一种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星星之火的压抑感,以及隐藏在所有人心底的那种无法磨灭的孤独。
当看到她们在讨论会不会有创造者来拯救他们的时候,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种令人恐惧的联系,地球会不会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微光城市呢?
假如地球也到了看不到光明的那一天,是否也会有人满怀着希望去等那根本不存在的创造者来拯救呢?
其实不用去想,这种人肯定是会有的,而且有这种人也是好的,至少他们能看得到希望,哪怕只是幻想。
从这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最后的人类城市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充当着地球社会的各个部分,无论是探索者,无作为者,亦或是那些贪污者附势者,其实放在大环境里,这些人的特点不会这么明显,可当他们处在一个相对的境遇下,原本的中庸就在无形中被放大,最终成为总集合中的一个鲜明的类别。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文明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所留下的痕迹。
两百年不长,却也隔绝了几代人的记忆,一个小小的断折便让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在后代的脑海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所谓正统的历史,也无非是在大量的材料堆叠下虚构出来的最为合理的解释。
可我们终究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谁也无法确定所谓的合理是否真的具有表述事实的能力。
所以说,痕迹,是让其他的文明真正认识我们的途径,而这些其他的文明中,可能包含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仔细想想看,微光城市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另一个地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着这种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反的发展轨迹呢?
答案就是丧失了探索。
微光城市就像是闭关锁国的大清,虽然可以自给自足,可总会有凭一己之力拯救不了的灾难,到那时人类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物质和生命了,那会是一场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黑暗,就像刘慈欣曾写过的:如果你看见一面墙,往上往下往左往右都看不到尽头,永远抵达不了边界,那就是死亡。
文明的死亡。
几代人辛辛苦苦赞下的基业就这样在深不见底的地下慢慢地腐朽废殆,再也见不到天日。
所以说人类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拓宽眼界习得新知,更是为了在最后的关头能有哪怕星星之火指引我们走向永无止尽的未来。
未来,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作者还是挺喜欢这种小众的科幻片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新意和特效等等,最主要的是它有内容,能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评分的话给个7.7分吧,如果有意愿的小伙伴可以先去看下预告,祝各位观影愉快。
原著是一部四部曲。
1.the city of ember 2.people of sparks 3.the prophe of yohwood 4.the diamond of darkhold 后三部讲的是地下世界的人们收到了莱娜留下的信息来到了地面上生活,但是事情并不从此一帆风顺,莱娜和杜恩还是有冒险。
目前后二部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第四部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今天随便点开#微光城市#,却发现这是我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和熊熊一起看的,那时候还住在西二环的公寓,房子对面有一个半地下的碟店,08年前后在那里我买过很多不错的影片,这只是很多里的之一。
所以,今天的点开,又把我带回那个光年。
我也很多年来第一次有勇气,写出熊熊的名字,写出来也没有那么疼痛和回避,谁不曾年轻,爱过真爱的人,谁不曾有过疼痛,没有岂是完整的人生。
很多年以后,我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很多的不对,也越来越能明白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相守,我很遗憾我现在才明白很多,我经常回想自己经常脾气恶劣,情感冷漠,可还是有人认为我是个好姑娘,无论当初,我是如何决绝的离开他,或者他们。
基于此,我知道,无论熊熊当年如何离开我,我如何恶劣,熊熊在我心中,永远永远是那个最善良的人。
非常像房龙的著作《宽容》的序言(或者类似的寓言小说)的电影版。
封闭而保守的社会,往往会陷入自我桎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封闭和保守,就越缺乏对外界探索的精神,就越是对外界充满恐惧,也就越加封闭和保守。
在这样的世界中,新一代的勇于探索和老一代的保守的矛盾是必然的。
跟随着一对明显被当作亚当和夏娃化身的青年的眼睛和步伐,观众也从封闭的地下城走到了真正的蓝天下。
不过略有遗憾的是,片子对新老两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交代并不是特别理想,显得不那么尖锐,从而也掩盖了本应具有的光辉。
小说倒没看过。
不过看着电影的时候就感觉肯定是根据某部著名的小说而改变的。
所以,我也只能针对电影来说点。
刚开始以为是科幻少年儿童电影,结果真的是。
说实话,在看的前二十分钟里并没有感觉有多吸引我。
可是随着剧情的加深,尤其是到那个非法越过边界的人最终跑回来时,甲虫身体一部分的东西掉出来时,才觉得有点点那么意思。
最终出现的食人鼹鼠,以及那个神奇盒子的面目在一点一点被LINA和DOON揭开时,这才唤醒了我的兴趣。
两个人不放弃信仰,不放心寻找光明的希望,在别人的所有谣言,猜测和阻碍之下仍旧坚定步伐去寻找离开的路。
在这个“倒退”的城市里,他们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倒退。
在这个黑暗的城市里,他们两人的思想就是那无穷无尽的“灯光”。
最终,正如观众所期待的,他们成功了。
终于回到了大地之上,看到了绚烂的阳光。
怎么说,介于俺没有看过小说,对这部电影的背景也不大了解。
可是就电影而言,它最终不是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也不是看过就抛到脑后的电影,凭这两点,起码可以给四颗星吧。
毕竟,电影的情节和过程,还是让俺越来越融入进去的。
不管最终离开的那层层关卡的机关设计的有多么幼稚,多么简单,它毕竟只是一部科幻儿童电影。
可是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或者说,我们看完后能感受到电影所带来的能量,是无尽的。
有深层次的东西可挖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就很OK!
或许导演的意图就是如此吧。
抛弃掉华丽的噱头,真正挖掘的是原著的精神核心。
所以,看完后不免感觉视觉上有点欠缺,可是精神上好像受了点震撼。
至于受到了什么震撼,相信每一个人的震撼都是不一样的吧,俺在此就不多说什么了。
最后俺再嘟噜一句话:这四颗星,给的还是很值的吧。
設定相當吸引人,應該可以拍成更好看的片子,可惜卻是一部低年齡取向的少年偵探團式的尋寶冒險故事,不過已經是一部不錯的小品了。票房的慘澹可能沒有續集了,可惜。
在优酷搜汤姆汉克斯,看到了这部片子。于是觉得应该是部不简单的片子,看到底也没看到汤姆汉克斯,而男主女主跑着使用200年前的说明书,在各种管道里闯关,200年了那些木头也没被泡烂,我很佩服。
我真的不喜欢那个地鼠。
10分钟后就看不下去了. 垃圾
额……这是首部曲?那后续还是别拍了……
not even good for kids.
意淫作品,只是把空间换到了地下。
比较喜欢的色调和世界观,整个感觉都不错.但是很多悬念最后没有交代.
不会讲故事,差火候
哎,据说跟仓桶挺像,但看了之后非常失望。情节过于小儿科,出口路线像密室逃脱,上点岁数都不一定能出得去。
二星只为场景,觉得简直是当年圣诞汤姆汉克斯爷爷监制的电影(忘求名字了)的重现。那年开始,我就知道我已经老得不适合这些东西了。另,小姑娘啊,继续走你演技派的道路吧,这是何苦呢。。。
作为奇幻儿童电影来说挺平常的一部片,感觉上大起大落不够,看完后才发现以前早就看过了,看来对剧情真是木有印象啊
其实我还是蛮有童心的,哐哐铛铛的机械变形声音我居然也觉得有点“酷”。呵呵~
可惜电影后面有草草结束的嫌疑
天呐原来我初中就看过罗南电影了
世界观不错但经不起推敲,童话水平
原来是纳尼亚的同一个特技制作,看上去好舒服啊!!但感觉总少点什么……
场景很蒸朋~美翻了~其它弱得一塌糊涂
我认为是不错的儿童片,勇气、想象、冒险、团结。剧情对成人来说可能不够严谨和曲折,但是对孩子,足够了。
地下有个城市,是为末日准备。请不让遗忘,因为它有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