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部長片《帶我去遠方》當中的生澀感到《本日公休》如此更為私人的個人印記的傅天余導演將生命瑣事刻劃的有其出彩之處:草根性的人物、新舊價值觀衝突、具匠人精神的職人展現,這都讓《本日公休》即使格局如此之小、甚至是一個台灣各個角落都在發生中的故事如此刻骨銘心。
《本日公休》透過「剪頭髮」的職業精神出發,在剪去別人的煩惱之際卻無法梳理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本日公休》也非旨在說教式的解決家庭問題,而是藉這個人核心物引起觀眾共鳴,柔和而不煽情的讓劇中人物都對這個家庭更為緊密。
說穿了這可能是另一種《孤味》式的台灣家庭電影,但傅天余導演將情感更緊緊的繫在這個只為了客人願意出遠門的精神上。
陸小芬睽違已久的大銀幕表演也全然說服這個角色是屬於她的——更是沒有任何表演痕跡、氣息自然地如同你我身邊長輩——,舉手投足每次理髮都是戲,真正有情緒爆發的單純唸白就能輕易的讓觀眾掉淚,完全是將生涯累積的表演能量注入在這部片一般。
相較之下,電影留給配角們的空間就少了些,但個人挺喜歡傅孟柏飾演的無緣女婿,同樣是充滿職人精神的角色碰撞出的價值觀交流都流露出了此角在過往所留下的遺憾。
《本日公休》在大量台語的臺詞中也不見任何不自然之處,在國片當中可謂難得;張誌騰的透過精巧的畫面構圖引導觀眾進入這個理髮廳和這個家庭,幾乎感受不到攝影機存在的舒服(更是有一場下雨的戲好像《詠晴》XD),鍾興民的輕柔配樂和洪佩瑜的主題曲也適時給予觀眾醞釀情緒的空間,也在適時的地方出現,王誌成的美術設計在這些台灣常見的角落增添了屬於電影本身的巧思。
阿蕊经营着一家家庭式理发店,她的儿子不务正业的乱投资,两个女儿则学会了理发一个在城里做理发师,一个在剧组做造型。
阿蕊的理发店还是依然保持着最老派的样子,电话客人来理发,也因此得知了牙医的近况,决定开车去为老客人理发。
儿女的关心太少,只有和大女儿离婚了的前女婿知道这件事,阿蕊出门又忘了手机,只能这样跌跌撞撞的出发。
路上遇到年轻的农民也为人家理发,车祸不小心撞到的机车男也是熟人,帮她拖车保平安。
终于到了目的地却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为他理发了。
回了家的阿蕊似乎有些变化,她似乎更加洒脱,但又还是那个她。
女儿女婿都走向了新生活,她也会开车和朋友出去玩而不再只是每天工作,阿蕊的理发店还是开门,服务着那些一辈子都在这里理发的人。
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国语片之一,非常小的故事非常温暖。
里面包含的匠人精神和老一辈的人生哲学都极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感受。
阿蕊一生都在按照师傅教给她的去专心剪头发,客人都是一辈子的,而女儿则在做现在更为时兴的快剪理发。
其实这本没有对错,从这件小事也足以看出时代变化新旧交叠所带来的对各个行业的冲击。
也许母亲的理发店正在被淘汰,但她的坚持也印证了一些老式的复古的匠人般的店铺的必要性。
女婿也和阿蕊一样是一个老派的人,踏实工作,会为了人情允许人赊账,和阿蕊一样觉得赚钱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更重要。
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了女儿和女婿婚姻的失败。
子女们都在说母亲的傻,也都不理解母亲对初心的坚持,也许这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也令人唏嘘。
我特别喜欢这种慢慢的故事,满满的都是温情。
活在当下常常会忽略的已经失去的一些人情世故的世界所拥有的非利益的情感,一生不变的理发店和修车厂都是一种情话也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关系,我们不只是客人和老板,还是朋友,可以分享生活点滴可以将彼此分享给家人朋友。
这样朴实又真挚的感情被发展的洪流渐渐冲散的时候我是遗憾的,是惋惜的。
我希望如果我可以,我也想留住一些什么。
我爱作者的视角和节奏,也爱这些市井气的演绎,温暖人心。
身为社区理发师的老妈突然玩失踪,店门口挂着“本日公休”,她去哪儿了?
以老妈失踪为契机,三儿女归家等候母亲,最后三代人齐聚一堂。
原来母亲驱车从台中去了彰化,给已经搬家的老邻居理头发。
看似“一件小事”,将代际冲突、社会与观念变迁、匠人精神等议题融入其中,管窥家庭以折射万象,令观众重温古旧人情之余,不得不去考量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遗憾的是影片过于纠缠在今昔代际、价值碰撞的议题之上,明显看出人物被分为两大阵营:以母亲、前女婿为代表的,情义大于利益的“守旧派”;以大女儿、小儿子为代表的被消费主义社会冲刷、利益大于情义的“新族群”。
小女儿的态度比较模糊,她美好的“北漂”(台北漂泊)生活其实也是一地鸡毛,她或许代表着观众的选择。
围绕议题设置人物,易于使人物失真,美好却扁平。
尤其是那位“前女婿”,“前度”、“旧的”,可见作者的偏向。
开汽车维修的经常给人赊账,本来要送丈母娘去彰化,遇到他朋友的车抛锚转头去帮忙,用今天的话说这人有点“傻”。
至于影片的高潮事件,为搬迁的老邻居理头发,被处理成仪容修整告别,虽则颇具戏剧性,没有比永恒的告别更能触动人心,却已有若干类似的经典场面珠玉在前,而显得煽情落俗。
老妈为老邻居最后处理胡须的时候,她道出在她前夫患病的时候,他有帮他们好多。
倒也没什么大道理,无非是将心比心,你于我有情,我对你有义。
这或许就是导演傅天余所说的“互相”的台湾精神。
家庭片可说是台片的一个招牌,从早期《妈妈再爱我一次》《饮食男女》、《一一》,到最近的《阳光普照》、《孤味》、《美国女孩》。
很多作者电影从家庭片开始起步,很多人转了一圈回到“家庭”。
中国人重视家庭,经典的文学题材多少关涉家庭:《红楼梦》、《家春秋》、《四世同堂》。
现代故事不再是厚重的家族史,一个小单元的小家庭也足够书写与省思。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你只想追寻那一份人情古早味,这一剂《本日公休》就够了。
本片是息影多年的陸小芬的回歸新作,以剪頭髮的阿嬤為主題,以其視角看她所在的家庭、事業及人際關係。
是一部溫馨可人的感動電影。
整部片所有演員尤其陸小芬的演技相當自然,舉手投足都沒有表演的痕跡,感覺真的就是家附近的巷口開理髮廳的阿嬤,從她的角度去看她的周遭關係,一些她的人生道理以及為人處世,光是對白就能讓人感動、感到共鳴,她的存在也代表了某種台灣價值,那種珍貴的、日漸消逝的人情味。
關於這部片的情感我認為是很細膩的,傅天余導演也採用很多近景來表現細膩的部分。
故事方面是有點流水線式的敘事風格,平平淡淡的,重點完全擺在人物的刻畫上,也讓角色們的性格變得非常立體且突出,就算只是小配角個性也很鮮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
還有整部幾乎是以台語為主,帶老人家來看也很適合,雖然年輕一輩的演員台語都蠻「青」的,不過某種程度上跟在都市生活,台語已經忘記或不是那麼流利的我們很相似。
但語言真的才是表「情」最厲害的武器,導演要求演員們講台語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而此電影的重點除了紀錄片式的紀錄阿蕊,還有探討新興商業化的理髮店以及媽媽傳統理髮店那種時代間的鴻溝以及觀念的不同,更代指了子女及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差異,關於親子的互動及和解,導演有把一些現實面表現出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我認為是導演兼編劇的傅天余導演以及監製吳念真。
這部電影是從導演的人生故事出發,所以故事很真實不刻意;而吳念真本身就是偏本土派的作家,這次也主導了主題曲《同款》的作詞。
這部電影因為這樣的劇組人員背景而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
唯一的缺點我認為是結尾收得不夠俐落,彩蛋也比較不是那麼必要。
我覺得收在陸小芬閉上眼倚在理髮店的座椅上回想過去結束就好,因為陸小芬所飾演的阿蕊才是本片唯一主角,不需要為了給配角圓滿的結局而去增加片長,有點捨本逐末了。
不過總歸來說是部療癒冷漠人心的好電影。
蠻推薦去看的。
主人公阿蕊的年龄应该是六十岁左右,刚刚好的年纪。
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老了,身体出现了膝盖问题。
但对已经面对死亡的人来说还年轻,还有机会去面对些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讲旧传统与新时代的冲击,但是润物细无声,没有矫情刻意和做作。
难得的是,并没有想去说服谁感动谁,达成什么样的理解和妥协。
阿蕊的理发最珍贵的是温度,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新的理发店也有自己维系客户的方式。
一样要付出情绪价值。
人与人哪有那么容易互相理解呢?
人也不容易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但大家都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位置。
但不管什么样的选择,真情还是可贵的。
亲情是值得珍视的。
新与旧也并不单纯是年老和年轻。
阿川是一个旧的人,因此他和阿蕊能合得来。
路上遇到的不想做工程师的农民,也是一个旧的人。
阿川要结婚了,阿蕊很伤感,但还是送上祝福。
她不执着地拉扯过去,而是接受变化,并且也开始开车和姐妹们出去逛逛。
结尾给新生儿理发,又是新一代的开始。
有趣的是阿蕊还给阿欣的宠物狗狗理发,狗狗有名字。
阿欣不一定会结婚生子,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理发店也不再只是人的理发店。
这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变得更有趣了起来。
演员都好赞呀,特别喜欢。
虽然最后几场戏我都挺喜欢的,但感觉节奏安排得有问题。
因为我会跳出戏来,思考电影是不是要结束了,会在哪里结束。
距离四星就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立意很好、主题很好、摄影很美,演员很到位,但是就是差了点什么。
整片很浓厚的日系家庭剧的风格,摄影是台湾特有的淳朴小清新,接地气而亲切,另外就是犹如是枝裕和电影般的细腻笔触,不同的是台湾的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日本的拘束内敛比较起就更加的落落大方和热情亲近。
全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台中一个乡里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那份乡间的淳朴,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个乡里里一家极其old school、不起眼的理发店和她的女老板为核心开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老顾客尽心尽力剪了四十多年头发的老板娘,本片的内核恰恰还不是亲情,我以为是讲的这种坚持,后面发现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以一个非常低姿态的镜头呈现,他们的平凡,可能就像我们每天经过的一家便利店、面馆铺、五金店的小店主一般不起眼而又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我们的女主人公阿蕊,正如她的人生宗旨一般,用心坚持、诚以待人,专业备至,这是匠人的精神,我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的头型是圆是方,能记住每一个顾客习以为常的发型,能记住他们每一个理发的周期和特别日子,我的用心换来顾客的一份满意而获取我的一份报酬,而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时间付出与收入比例的计算,也不是我潜心研究权衡利弊的A、B、C、D套餐,这是初衷也是初心。
另外影片还引出了亲情的分支,却没有给出亲情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儿子却抱怨没有跟前女婿比较的亲近,这家人的状态是若即若离的,父母抱怨年轻人坏了就换、不合就离、挣快钱不坚守专业 ,但是同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卷,每一个初生牛犊都有着同样的初心,但是在大城市的快消经济和资本压榨下,初心会丢淡、动作会变形、良知会下沉。
所以我觉得结局给的开放性结局,好像说了一整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啥也没说。
轻松又温馨,很有日式《小森林》的感觉,这种简单却又情谊满满的故事真的是大陆比较缺少的,没有套路、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就是简单的讲述着生活!
片头阿姨为学生、职工理发,后面为逝去的老人剪发,最后为新生儿理发,大女儿也在理发店里接待着各类人员。
这一辈子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类性格的人都需要生活,都需要经历生老病死!
电影还选择了插叙手法,真的很棒!
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作为经营理发店的老板,或许每天正常营业,在店里服务好顾客,就是相当正常的事儿,而这种习惯坚持数十年的话,是相当酷和难的事。
但是这种情况如果要在中间突然休息一两天,必定是有事发生,一般事儿还不小。
而人的变化也恰恰是这一两天的突变,但根基在于之前的日复一日的积淀,不然就是快餐文化中的短暂交易而已,虽然快但没有营养,更没有那种独特的味道。
全片讲述的是老年女性理发师的平淡日常生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自己也老了,却依然是那个很多前年,跟在师傅后面的小学徒,尊重技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开车出远门撞倒摩托车之后的戏剧性解决方式,和最后镜头里过年的景象,反映出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各有各的家长里短,都是情深意长。
一个长得像陈柏霖的小伙子正在田头剪头发,并自诩:这是最惬意的发廊。
而这一幕发生在电影<今日公休>里阿蕊去给远方生病的老客人服务的路上。
阿蕊开了四十年的男士家庭理发,过来的都是一些老客人,彼此之间很熟悉了,甚至过一段时间还会打电话提醒他们该来剪发了。
而这一天打电话给许医师,才得知对方身体不舒服,许医师的女儿想拜托阿蕊到家里面来帮父亲剪头发。
因为路途遥远,算上耗费的时间、车费、工资,身边的人都很反对;阿蕊却觉得这是应该的,情义无价,毅然踏上这趟旅程。
因此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而在终于抵达时,只来得及送许医师最后一程,阿蕊一边给许医师整理遗容,一边像往常一样和他聊天,只是这一次听众换成了许医师的儿女,他曾为儿子的文章登上报纸副刊而向阿蕊炫耀,还说女儿很会赚钱,自己这一辈子很满足。
此时响起了电影的主题曲<同款>,在一次次“老样子”的问候中,青丝变成了白发,而现在到了告别的时候了,时间过得可真够快的。
对阿蕊来讲,迟迟没有退休,一方面因为工作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另外一方面自家儿女的事情让她操碎了心、却又无可奈何,和老客人们聊聊天变成了一种寄托。
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观念的差异离了婚,她想帮忙买间房子来挽回;二女儿遇到了渣男,她亲自去看望却又三缄其口;儿子老想着赚大钱搞一些不靠谱的投资,对她的劝告充耳不闻。
在这些家长里短中,隐藏着电影的主题,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价值才是自己所追寻的。
在电影的最后,我们看到了造梦机器所带来的温情时刻,阿蕊带着姐妹淘去海边玩耍,这次的今日公休是给自己一个假期;大女儿和一个很像林柏宏的朋友合伙开了新店;二女儿在考驾照的路上越挫越勇;小儿子从代表健康的柠檬片里尝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本片的导演傅天余曾拍过<带我却远方>,电影的主题曲<同款>出自于洪佩瑜新专辑<明室>,都值得推荐。
台湾电影似乎进入了平行宇宙,看不到任何来自侯杨李蔡的滋养,邝盛、李国修、王伟忠才是他们集体膜拜的精神导师。
差点火候,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是没问题,但人物挖掘层次不齐,情感表现强也过于重复,观感温吞后劲乏力,最大看点是20多年没演戏的陆小芬。
实在是讲不出电影的优点来
可以说是个完全失败的故事吧。可能是对某些日本电影中,浅浅的交往,淡淡的羁绊和适当的动情的一种拙劣的模仿。看之前觉得阿嬷是个碎碎念但很会理发的阿嬷,看完之后没有增长,和其他人生的交集流于表面,有些镜头简直是…过于做作。(btw怎么没有女性顾客,难道是男士理发店?
【7】比《人生大事》更《灯火阑珊》。非常精明的抹去电影的所有冲突,只有平淡,温柔的职人精神和家庭琐事。没有煽情,没有硬上价值,非常顺拐的剧本,新的在新,旧的在旧,无论新旧的职人精神表达都只有“一定要幸福,你值得幸福”的祝愿。陆小芬的角色真实有信服力,某种程度像极了我剪头发好几年的大爷。同样是在怀旧,致敬,讲职人精神就比张艾嘉的《灯火阑珊》高出好几个Level。顺畅到懒得挑它毛病的电影,淡淡的感动,一些远去的美好,看完想去楼下找大叔剪头发了。
疗愈剪发…不着痕迹,写尽人味…「影逅」评分8.6
羡慕这种充满了人情味的生活,长久的信赖,不计成本的付出。一辈子用一个理发师,大家都一起变老,一起面对白发和秃顶,也挺好。
典型的台湾小成本电影,剧情推动基本上靠大量台词堆砌,内容简单又很慢,中间上个厕所也不需要暂停。
陈柏霖穿着巴塔哥尼亚,拿着钛合金杯子去种田。这个片子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过分煽情,有一种符合当下潮流的虚假。
導演端碗矯情雞湯說乾了。
太自我感动啦
台湾版祖母版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公路部分的比重要是能再加重一点就好了,一个不可达的目的地,接连的人情奇遇,多好啊,我真没有那么想看老人家庭内部的七七八八。看到陈柏霖的客串角色笑出了声。老太太和女婿两个角色的塑造是相当比较立体的,三个子女的支线故事都挺没意思的,琐碎但不够出彩。
可惜对他们说的方言太隔膜,颇有看外语片(尤其日影)的感觉,但是偶尔又冒出一句国语,反而影响整体感受。
情节拼凑感太重了,如果能把细节都做好了,不用这么用力烘气氛的…
有关“人情味”,淡淡的。
开头很温情 只是后面并没有更多内容了
看得忍不住泪流,平时的情感最动人,有很多动人和共鸣的情节,看到被妈妈逼着剪短发的小男孩,还说一句:“我们这种人不配漂亮,等你考上大学想怎样就怎样”,我就和他一起哭,这不就是我吗?小时候因为这个恨了妈妈很久。妈妈说人老了说什么儿女都不爱听,还好有你们这些老顾客听我说,日子才不会那么难熬啊。女儿女婿都是好人,而且都也没错,只是三观太不一样,谁也无法改变对方,所以即便相爱也只能分开。洪佩瑜唱的歌也太好听了,而且和她唱国语感觉完全不同。
欧巴桑的人生况味,给最后离世的老人剪发后,喘着气跑在路上最动人,她在那一刻急剧地感受到了什么,生与死,舍与得。再往前,她给老人剪头发,絮絮叨叨说老人看报纸,那是儿子的文章,就是这么一小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很到位,有主顾之间的际遇,有父与子之间的期待与骄傲。这一段如果对白短一点就好,陆小芬的角色不宜说得太多,但她演绎得很自然,离开大银幕这么久,年轻时那股锐利已经没有了。和傅天余的其他电影一样,把人和人的关系放在那,细心的浇灌,温柔的共生,女儿和抢了自己客人的发型师,不会走向戏剧化的矛盾,而是有一个新的发生,互相施与温柔。就像陆小芬的路上遇见的人,都携带者一种令人没有压力的温柔来到她的身旁。
人生路漫漫,漫漫又慢慢。
情感外溢而真诚,让我忽略了故事的些许空洞。ps:陈柏霖一出场我以为我看见了山顶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