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戏后,留在脑海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河南话:中!
其实方言戏并不是小众电影,香港的粤语剧都风行多少年了,台湾的乡土剧才是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我们这些南方人,天天看粤语戏,凭什么一看到四川河南话出演的电视剧就说是故弄玄虚博取奖项。
听到很多人把这部戏和《疯狂的石头》作比较,其实没什么是一样的,只是方言和描写小市民心态的题材一样,完全就不是一个模子。
海报就是第一个卖点,一个以penis来举重的隐身男人,让你不自觉地望多几眼。
影片一开始卖了一个关子,用一宗车祸来抛出一个谜团,让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在差不多影片的最后才来一个呼应,其实聪明的导演安排了这么一场戏,让观众有所领悟的同时,更是给自己安插了一个出镜的角色:哈哈,准备拍摄《犹太人在大梁》的导演正是本片的导演陈大明,其实导演本来也挺帅的,如果你说张艺谋的样貌有点勉强的话,他绝对就是偶像级的,本来就是著名演员的他留学归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名字普通的陈大明?
多年前就和陈孝萱合演《月满英伦》,然后又曾经是杨紫琼“飞鹰女侠”里那个说着流利英语的哥儿,能记住的人有多少?
最后的他倒是出乎意料地当起了导演,哈,对于海龟派导演,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拍摄和他背景炯异的乡土电影。
《犹太人在大梁》这个题目并不是胡乱起的,除了正好说明本剧发生的地点外,带出河南古都的“声带”,查找一下典故,你还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事实:【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
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
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
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看似难以想象的故事其实是有根有据的事实,这不正好是剧情的最好解释吗?
虽然剧本很生活化,可是环环紧扣,几乎每个人有有线索联系着,其实生活就是那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当你还在思索着它的可能性时,偶然就变成了必然,好比剧团团长的死一样,也是那样偶然着,在希望满怀的时候,瞬间销蚀。
导演在一个采访中说:“当一个古老的城市、一种古老的艺术和从事这古老艺术的人都面临困窘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河南人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人面对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时的问题”。
这些也正是犹太人迁居陌生繁华地面对转变的窘况的注解。
故事名称叫“鸡犬不宁”,一方面用了斗鸡和卖狗来点题,另一方面又把村子里因为团长死亡谜团以及生计顿成问题的状况来暗喻,小人物们玩弄手里的鸡狗,而自己却始终是命运玩弄的人肉鸡狗,大家浑然不觉,这样反讽的意味绝对是黑色幽默的经典。
影片中最出色的一定是马三,他深邃的双眼里有种小人物的缩命感。
而其它两兄弟的角色明显也是为他们的形象度身定做的,在社会压迫下的模样演得入木三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每个故事主线展开的依据,三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直到谜底揭盅,成就了后来有点煽情的结局。
我觉得那个大团圆的结婚结局太过着迹地过渡到好莱坞惯常的承接性作风,有种草草收场的感觉。
没有留下太多思索,只感觉那是一个闹剧的结束,又或者是另一场闹剧的开端?
最后一个问题,那个人的头发像哪一个F4啊?
糊涂着。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市民悲喜剧。
别看只是多这么一个“悲”字,结构和意味却大有不同。
既然宣传是拿《疯狂的石头》说事,那么我也不妨拿这两部片子来比较一下。
喜剧是什么?
尼采说:看穿人生的无价值,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由此观之,“石头”更合乎标准。
看结局,该死的死了,抢也抢累了,把一块自认为假的宝石挂在老婆的脖子上,笑容充满“就这样吧”“不过如此”的自嘲意味。
导演似乎跃上城头,看着这帮人争抢厮杀:你们争啊抢啊,为了一块茅坑里刨出来的石头,从前怎没看出它的光彩,这会儿奉若至珍了?
可笑之极!
这里没有值得留恋的,没有值得同情的。
所以让观众笑得彻底,笑得痛快。
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留下,走出影院一身轻松。
“鸡犬”则大不相同,旧城、小民、没落的艺术,无可挽回的逝去,留恋而无从留恋,思变而不知如何改变。
导演无有超脱,他正身处其中,和这些蚂蚁一样的小人物同喜同悲。
看镜头几次拉高,老城池被周遭新型住宅楼包围,导演悲悯的小民们就在这“围城”之中蚁窝般的小巷中穿行。
对于我们这些无关痛痒的看客来说,老城可是文化遗迹,应该保存起来供我们观瞻。
可是对于生存其间的人,不无憋屈。
环境憋屈,人格憋屈,马三四海们一肚子窝火还得开口唱。
“鸡犬不宁”,这“鸡”这“犬”不正是马三四海他们的自身写照吗?
影片噱头不多,点缀其间也无多光彩,让人看着笑不出来。
我想导演大概是向着卓别林的路上走的,喜剧是表象,悲剧才是内核。
但是模仿又不彻底,认命的情绪消解了悲剧意味。
片子的缺陷不少,毕竟稚拙,前人已叙无意多说。
我的评论颇有拔高,赞他一个对小民生存状态的关注。
因此上,随便看看就罢了。
很少有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刚看完又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不是因为一遍没看懂,相反,它的线索和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也没有炫技式的结构和美轮美奂的色彩。
只是它的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我。
——是的,我说的就是《鸡犬不宁》。
这是一部正在《夜宴》和《黄金甲》的夹缝中上映的小制作电影。
很多人都在拿它跟《疯狂的石头》比,比的结果是大多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精细或朴素;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都生活在现实中,但比无名无欢无鸾这些人离我们要近得多。
所以我对他们的命运不能像“三无”一样漠不关心。
故事发生在中原的大梁(这是一般故事片惯用的手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开封,但不能直接说)。
据说剧本是导演陈大明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这应该是与《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排除因为我是河南人的缘故,我喜欢它胜过《石头》。
尤其是那熟悉的豫剧风的音乐响起,李易祥(《盲井》主演)和小香玉质朴又有点蔫的河南话一出口,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的感觉就在我心中荡漾。
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思乡念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
如果不是有个念旧的河南人导演陈大明,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演员徐帆在电影中第一主演的角色立不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她很难融入那个城市的氛围,这种角色的转换和拿捏需要很高的演技,而她从语言到气质都貌合神离。
与之相比,李易祥、小香玉、姚鲁等则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尤其是郑州人李易祥,他的表演是出色的。
为数不多几部电影,已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假以时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实力派演员。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功夫》里的小美女任斯璐,表现也都仅算还行而已。
倒是饰演师傅和小白鞋的次要演员,制造了片中几个的主要的兴奋点。
批评这部电影的,下笔的靶子基本都是它类似大团圆的结尾太俗套了。
其实他们把电影的结尾算作了师傅结婚那一幕,而它真正的结尾却定格在剧团的孩子一个漂亮的空翻。
这有很大的不同。
论者会问:戏曲不景气、剧团停演、下岗,家庭内部的裂痕、同事之间的冲突,到了结尾怎么一下子调和了,一片和谐了?
其实没有,这些问题到影片最后一直都还在,剧团何时恢复演出,他们都找到新的活路了吗,乃至于马三的性障碍治好了吗?
这些都没有交代,也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种问题活着的,还要努力制造出一点点温情和快乐,李易祥扮演的马三就是。
他身上有中原人乃至整个中国底层人身上艰难负重的影子。
一部电影能记录下这些已是难能可贵,怎么指望它给出所有问题的出路。
这或许就是《鸡犬不宁》更打动我的地方,不像《石头》一样反讽了一切,痛快过后少了温情。
来自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却更有意味。
据说,河南有关部门已经对媒体下令,不要过分宣传电影《鸡犬不宁》,原因是它暴露了很多现实问题,拍的也都是开封破旧杂乱的街道,反映古都新貌的高楼大厦半个镜头都没有,影响了开封的形象。
作为一个河南人,反正我得到的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并不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感到羞愧。
但有关部门如此爱惜我们的羽毛,应该感谢他们事无巨细的辛苦吧。
对电影的这种解读,跟我的理解在两股道上,不作评论也罢。
原本以为是《疯狂的石头》般的喜剧,甚至宣传给我的感觉是更为有趣,可是看下来有上当的感觉。
其实讲的就是三对夫妻的生存之道与夫妻之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而团长的包及其中的两万块钱就是串联他们故事的工具。
整部片子透露出的苦涩与心酸显然易见,哪是什么喜剧?
我看啊,更像悲剧。
如果硬要说是喜剧,大概指的是大团圆的结局罢了。
再说片名,故事并不复杂也不乱,条理清楚得很,也简单得很,难以让人感到所谓的闹腾,但如果说只是源于马三斗鸡和四海卖狗的话,也太牵强了,把刘兵搁置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三人的师傅和马三婶婶的相亲以及马三看男科大夫这两件事与整部片子要说的完全不搭,如果只是为了增加笑料,那么绝对的完败。
皑皑,搭大热影片的顺风车容易,风景却千差万别。
其实本片真实的生活化是《疯狂的石头》所不具备的,倒不如往人文方向努一把力,反而更有嚼头。
挺好的,尤其作为河南的邻居山东人,听方言都能听出家乡味来。
而且它的这种小人物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另外的机缘下,导演会把它拍成一部平民电视剧。
从人物上看,绝对是够了,一个师傅的三个徒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部电影,也很成功。
人物虽多,可是并不散,故事线索做的很好,可以加分。
演员的演技都没的说,其实也不是太要求演技,几个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连体验生活都免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部片子不乏喜剧因素,倒不是台词,而是因为情节,可能是因为通篇都很轻松——虽然三兄弟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稍微抖个小包袱,观众就能笑出来。
说它是疯狂的石头2,我觉得挺贴切的。
作为一个河南人应该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开封人必须看这部电影。
我是半个开封人,看这部电影带给我无尽的亲切。
乡音听着那么悦耳,演员表演那么本色,家长里短、生活百态,浓缩在电影中,回味无穷。
其实没必要和《疯狂的石头》去对比,这样的电影,如果在中国遍地开花,那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
悄没声的,险些错过了这部好玩而且有趣的电影。
《鸡犬不宁》,在豆瓣里已经有了70多条评论。
《鸡犬不宁》,在我的硬盘里呆了两个多月,没来得及观赏。
倒是耳边“奶大、胸低、速看”此起彼伏。
这几天闲着无事,我想起了下载多日的《鸡犬不宁》,一看之下,知道了问什么有人管这部电影叫做第二块石头,也为什么电影创作方并不喜欢第二块石头这个评价。
《疯狂的石头》火了,被人们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黑色幽默。
确实,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文艺中年,想起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只能找到《黑炮事件》。
不过,《黑炮事件》摆脱不了所谓艺术电影的沉闷,在我很长时间的印象里,都忘不了导演(黄建新)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拍摄长达几分钟电风扇摇头的镜头。
当然,公平的说,黑炮事件的原作(张贤亮中篇《浪漫的黑炮》)是一部好小说,但改编为电影,娱乐元素显得过于单薄。
而疯狂的石头则不然,凭借编剧技巧、娱乐元素、恶搞和方言,使得艺术和娱乐几乎完美的结合,叫好并且叫座。
《鸡犬不宁》也是一部方言片,所有的演员都操着河南话。
《鸡犬不宁》也有着高水准的编剧技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中国人的电影智慧(最大腕的导演们似乎只学会了抄袭哈姆雷特和雷雨)。
《鸡犬不宁》也很幽默,而且是最最时髦的冷幽默。
《鸡犬不宁》更是一部小制作,据说只有800万人民币。
有一部叫做《孔雀》的电影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没什么感觉。
第二遍之前,受到了刘韧的一番指教,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小地方的人生。
但直到今天,孔雀仍然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尽管摄影很到位。
而《鸡犬不宁》在文化含义的丰富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孔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更出色的可看性。
《鸡犬不宁》有一个巧妙的故事,并且有很多丰富的细节。
关于编剧和故事,我不想多说,万一你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的多嘴可能会导致你丧失很多快乐。
除了故事,《鸡犬不宁》还有两大主题:一是小地方小人物,二是传统文艺在这个时代的转型。
这两个主题的含义,足够文艺中年深深的体会,就好像一杯酽茶,越品越有滋味。
我有一个朋友兼同事前几年移民加拿大。
她是河南人。
去年回国遇到一起,我和她探讨在网上为华人提供盗版娱乐的可能性,记得她和我说,别的不知道,倒是豫剧是真的看不到了。
看了《鸡犬不宁》,我稍微有些心安,虽然豫剧可能她确实是看不到了,但她依然可以从VeryCD这样的地方,下载并观赏到《鸡犬不宁》。
今天,恐怕不仅是河南人,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通过更时髦、更"先进"的娱乐方式缅怀一下自己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
这可能是一种悲哀,也可能是一种最后的心灵慰籍。
一切都取决于这样好看的小众电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壮大,如何打动我们已经越来越坚硬的心。
这是一个很中国的片子,比《疯狂的石头》中国,比《霸王别姬》中国。
《石头》只不过选择了重庆这个地点而已,这个故事换了任何一个地方,由任何国家的人来演都可以说的过去。
《霸王别姬》中的脸谱不过在映衬一段感情,而这段感情不是很中国的感情。
这种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命题总是经不起概念的推敲的,要问我,你说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我基本会晕菜。
表达感受,麻烦就麻烦在这,怎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东西,这个很难,表达不好就成了自说自话或者人云亦云。
我既然都把“中国”当形容词用了,你还能指望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么?
我不想也不能。
我还是说感受,还是说《鸡犬不宁》。
首先,《鸡犬不宁》这个片名就挺中国的。
尽管,片名呼应片中的斗鸡、卖狗,但都看得出这是表面的。
鸡和狗在传统的家庭中,配享的是家庭成员的地位,无数的俗语谚语都指向鸡和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国外的话,狗是宠物,鸡呢,估计主要是食物,而中国鸡和狗主要都不是用来吃和玩的,一个护院,一个生蛋,因此当它们并列开始提的时候,指涉的是家庭,鸡犬不宁作为一个成语,本身就有这个意思,这和欧美文化很不同。
其次,片子的基调很中国。
既然是瞎侃,我就附会几条线索出来:大红终于没有出国,这不妨看作是回归的主题(不敢用母题这个字眼);董团长车祸死去以后,所有的矛盾似乎冰释,这是死人最大,人死就一切不再追究的心理习惯;师傅的婚事又为所有人提供了遗忘的机会和重新树立期待的希望,还有片中开始的照相和结尾的照相,首尾呼应,“笑笑”,照相为什么要笑呢?
是啊,为什么要笑呢?
再次,片子的细节很中国。
片中男性病医生的祖传内功是纯粹的中国式幽默,还有最后马三悄悄在师傅耳旁说了句什么,师傅就乖乖走了,这种偶尔的狡黠很中国。
最后,导演的意图也很中国。
英文名字one foot off the ground,更能表明导演的意思,我很喜欢第一幅海报上的宣传语“平衡,是每个人的绝世武功”,这种平衡,是很中国的东西。
说到现在,“中国”意思应该比较明朗了,起码包括传统、民间、市井、江湖、狡猾,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会善意的团圆。
电影《鸡犬不宁》,一部小成本的生活喜剧。
其实,这片子并不好笑,远不如《疯狂的石头》,但是还算生活化。
豫剧师傅的三个徒弟,一个斗鸡,一个卖狗,还有一个搞摄影。
几位男主角,都有悲剧色彩。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矛盾,使得他们无奈、苦闷、彷徨但又在积极豁达的生活着。
电影开始,又见王宏伟,比小武胖了,演的还是老本行,还是那麽一本正经得让人想笑。
演过《盲井》的李易祥出演马三这个角色,照样精彩。
失去性能力的他找到医生,开始练一种祖传的功夫,当看到他两腿之间吊着半个瓦片时,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医生说了,什麽时候能吊起五十块砖再说话。
师傅想找老伴,相亲前两人都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见面后大失所望,吵了起来,最后反而成为欢喜冤家。
想想谁又不曾年轻过,记得黄燎原老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就是:那时我们多年轻,头发那麽黑!
结局是大团圆,虽然有点俗套,但想想好像也只能这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跟<疯狂石头>水准差不多祝贺李强同学越来越有进步(他军训的时候就站我边上,那会我就看出他能演悲剧了)
断断续续看完,不错
开封。
头回听到这种理论:法国的签证比较好签,因为法国人喜欢吃中餐。
鸡狗才是
感觉不错,演员不错,剧情一般。
6.8,起势很好,后半段太弱
很搞笑嘛,当年宣传的不好
不错
最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多些这样的电影,就好
茶余飯後,一笑而過。
市井之民 我们亦是
乡音太多,自己也是看着无数这样的生活就在身边发生。无从评价
开封啊
一定要比的话,比石头好。
是不够硬啊,还是压根就硬不起来? 哈哈哈哈哈
真实的生活,献给我们的师傅
这就是生活啊
片花骗人
当年不觉得好,如今发现真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