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Elegies

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西西,也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诗》剧照

《诗》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许鞍华导演大学念文学时主修诗歌,感其解忧纾困,于是便一偿多年心愿,好好拍下香港的诗文风景。 电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许鞍华导演亲自拜访多位香港诗人好友,如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会友论诗;并借用资料影像及照片,追怀已然离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电影的重点就落在第二部分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诗人黄灿然及第三部分在台湾忙于讲学兼顾家庭,积极入世的诗人廖伟棠。香港诗或香港诗人宛如边缘的小草,在生活压迫挣扎的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梦幻岛我们现在长大了御前四宝今夜在コ字形第二季拉字至上:Q世代第三季国家元首威尔和格蕾丝第三季吉野理发之家永航员第一季八仙后传之国舅探亲报告老板!之权力游戏特别篇万万么想到机动战士高达SEEDFREEDOM托尼·厄德曼北纬30度之爱冠军的心暗房秘密IRIS2恶役千金LV99~我是隐藏BOSS但不是魔王~如果高中棒球队女经理读了杜拉克的《管理学》汪洋中的一条船苍狼之绝命行动男人四十跑出租巴哈姆特之怒ManariaFriends无间行者抉择理想主义者欢乐颂我与尾巴与神乐坂基督再临闪灵侠

《诗》长篇影评

 1 ) 《诗》|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我想,诗人一定对于生活极其关注,至少电影中的几位诗人是这样,当黄灿然调侃着讲“上面的鹰都被我写过”时,不由得就感慨,他们对周遭事物的体察,那些确实是“活生生的玫瑰”。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正是因为我们读过的那些诗,没有过分的隐喻,而是将事物的本质交给我们,所以我们能够在那些真实的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找寻到生活。

最近读《我在北京送快递》时就有种感觉,越是关于实际的平铺直叙,越能让人感受,他们所描绘的玫瑰可感、自带隐喻,我们看到它们自己的一切,它们所呈现出的也是自己本身的意义。

就像这部影片,完全的平淡,只是读诗,只是讨论诗,如此真实,而每一个观看者都会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情绪,思考更多,也会发现更多,这其中必然是诗的意义。

把影片中出现过的诗整理出来,让自己再读一遍。

 2 ) 「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拍这部《诗》,许鞍华「等」了几十年。

片中主角黄灿然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上,说「她拍的题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没人知道的,就像在黑暗的广场上,一盏聚光灯聚焦于一棵小树下的几株青草」。

可想而知,会有诸多涉及市场、精力与际遇的问题,但在现时拍出,而非当年,「现代诗」却多了几层「现代」的意味,由即时变成了亘古,或者即将成为文字、思维与历史的标本。

再者,时日远去,不说物是人非,至少可言韶华不再,当诗篇泛黄,当诗人老去或逝去,就连导演也走向暮年,崭新的影像所裹挟的,已是衰老的时代踪影和私人痕迹。

但在不断轮转的阶段与难以更改的时代症候里,尤其是当我们以为全速前进实则原地踏步的时候,这些人与文字、图像,就全都显出一种格外清醒乃至睿智的姿态。

它能引导人念诗,想念诗,让偏安一隅或不得安生的诗句在都市丛林里有被重新打捞、观照的机缘。

与此同时,它也让诗歌曾经予以许鞍华的「护身符」作用,得以发散与传承——那是她的一种生存智慧,即当生活遇到很大困恼时,小时候念过的诗就能提供安慰,化解郁闷,实现拯救。

《诗》是许鞍华的夙愿。

而夙愿自然是关隘延绵的,与自己内心的距离太近,与自己情感的黏连过多,特别难以摘清,难以呈递,毕竟稍有差池,私货就成了沉疴。

许鞍华在电影末尾也坦言,未必拍得好,只能尽力而为。

大学时主修诗歌的她,尝试用更擅长的散文形式做这部纪录片,片中另一位主角廖伟棠写道,「诗引诱解读索隐,散文确实闲庭信步,胜在坦诚与漫兴」,而「这两者形成的张力又恰恰就是电影的魅力」。

参考过《他们在岛屿写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之后,许鞍华确信这一形式的可行。

或者说,在主题敲定之后,不若就随着这种闲谈模式,看素材会把电影与自己带到何方。

对于观众,尤其是对香港诗歌有所涉猎的观众而言,开篇七八十年代的诗人,在以许鞍华朋友面貌连番出现时,就已构成小半诗歌史的怀缅。

淮远谈「题材」的误导,以及追求安全而自我晦涩化的不妥。

饮江论词句对诗人的引导,以及偏移、拉扯的奇妙。

邓阿蓝聊广东话那些有形象、有美感的字,自认追随接近艺术的「感觉」。

马若说自己爱看山水,但写山水诗却与山水无关。

前年与世长辞的西西在《旧启德机场》日常细碎的怀旧中,眷恋随时能在街边买到云吞面和莲藕粥的城市生活。

更早离世的也斯从美国寄给邓阿蓝和马若的照片也出现了,那时候里他和所写的《北角汽车渡海码头》,隔绝千里。

人来人往过后,是淮远《天堂无雾──悼戴天》,「你站在九龙/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我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

这诗的铿锵在于,寥寥几字,悠悠时光,脚下土地变换了,藏匿了,如同碾过的日子与情怀。

很难不在年岁累积后,为这样的文字慨叹和伤怀。

其实这也是《诗》的部分初衷与主旨。

许鞍华还是想在看不见的时候,看还有没别的办法看到,或者到底还能看到什么。

她把这隐隐约约的可看与不可看,在见步走步的创作过程中,重点摊分给黄灿然和廖伟棠。

这自然是险棋一步,毕竟光影的力量集萃过来,二人的个人魅力,及其与当下生活图景、时代情绪的呼应乃至契合,很大程度会左右《诗》的可看性、思想性。

但幸好,这两个同在观察外界的被观察者,他们自身与彼此的相同、不同,在多个维度,撑起了未必是料想中却颇有亮点的意义。

黄灿然身上,大抵有大众认知里诗人的气节。

他是要清高些的,毕竟深信诗这种多少有些神秘的东西,一虚荣,就没有了,于是他会说,「努力不赚钱」,像是为了生计而去写散文,已经是降格。

他住的房子就很朴实无华,唯独书多。

他会感叹物价,譬如买烟都要一两千块钱支出,而他冬天只有三条裤子轮番替换,许鞍华以为是新潮的设计,其实是他习惯性的补丁。

镜头下出现这类贴地而坦率的表现,「印证」的是现代诗诞生甚或盛行以来的某种常态,即诗人与贫寒、落魄等等苦难相依为命,我们更能在其字句中感受到与普罗大众相交的宽慰。

有点意思的对比是,似乎廖伟棠的日子要相对光鲜体面一些,至少色调要明亮不少。

不过兴许因为要养育一对子女,而台湾薪水低、稿费少,光是写诗显然不能养家,于是这个文艺圈内真正的多面手有大学教务,也有涉猎其他领域的写作、摄影以及社会活动,忙得不可开交。

入世从来没有削弱他的锐度与准度。

比如《皇后码头歌谣》,就写得极好。

「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相对地,黄灿然被表现得更多的是市井抒情。

《在茶餐厅里》《裁缝店》这些,都有身临其境的描写。

许鞍华为此,安排了演员的精准呈现,也加入黄灿然穿行旧地的场景,只是这些段落未必算好。

诗歌跟小说一样具象化,哪怕是些生活流的内容,也是一个冒险。

不只是面容、姿态再无想象空间,那种出戏的潜在危险很可能两头侵蚀。

尤其是《在茶餐厅里》,黄灿然先去描摹一位中年男子,继而把自己跟他相提并论,视角的转换与叠加,好不容易让两个「没有希望的男人」汇成一种普遍而精准的情绪表达,结果落脚是「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感动着」,就容易泄气。

毕竟恰好在稍前的谈天里,许鞍华问,推断一个诗人是好是差,是否在于他能否感动很多人。

而黄灿然答,哪怕「感动」也有问题,因为能感动人的,不少是流行的,不可以作为标准。

虽有借题发挥之嫌,但在这里,诗与诗人没有达到精神的高度统一。

廖伟棠的作品,在我看来是更好的,更显台湾文人卓绝的文学底蕴,读来觉得意象翩跹,思绪旖旎,有更广袤的时空盛放愁思与怀想。

但许鞍华倒没有在电影里一较高下的意愿,尤其是当诗(需要)与道义、境界挂钩的时候,文笔辞藻已经是身外物。

何况,诗人并置的好处就在于,观者可以各执一词,各取所需。

更要说的是,许鞍华偏向于在文学史、诗史的坐标里让诗人们能留下,被看到,再图更多诗人得以浮现,让更多可能得以生发。

因为诗歌依然重要,哪怕愈发被遮蔽或遗忘。

诗和《诗》是诗人与许鞍华的心境表达与未来寄望,关乎我们眼前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战,很难用世俗的、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与安置。

黄灿然相当豁达地坚持,若果非要修改,那么,不发表也无所谓。

与此同时,他信奉「诗是要死后见的」,因为存在一个普遍的审美,所以所写的一切以及整个时代的潮流,可能都是一种假象。

这种认知,很突出地勾勒出这位诗人的眼界。

他对香港热络而疏离的记录,廖伟棠对变迁、倒退、不公的多身份参与,还有其他优秀诗人或显或隐的勾勒,都在重新组装大众对现实的认知,并且更有准度地升华为寓言或预言。

哪怕现世愈发难以关联,廖伟棠说自己只授课,不和学生交谈,因为不相信沟通的可能性,而黄灿然的灵魂说「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它的一部分」。

香港在此,就成了表达对象与关键媒介。

诗歌是跟香港有关的,但是诗中的香港,诗中的他者,常给黄灿然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

过去的固定的香港一去不返,比「渐渐离去」还要陌生,诗歌就更像隔着玻璃的观照。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死去,有人不再创作,或无从创作。

黄灿然说自己是「经济流亡」,于是要前往物价更低的深圳,他惊诧的是,在《大公报》工作四分之一个世纪,离开的时候,无论是对它,还是对香港,都没有一点留恋,「除了一杯茶餐厅的咖啡」。

而廖伟棠停驻过北京,又再度离开香港去了台湾。

我们会记住他写「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江好梦全无恙/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

他们写过香港,又带走香港。

一方面,诗歌对城市,对当下图景的记录历久弥新,另一方面,他们见证与刷新了时间与空间,愈发凸显出诗歌的孤岛属性,以及面向孤寂处境的真正作用。

所以,尽管诗歌被边缘,被遗忘,城市本身、市井本身,也在后退,在消弭,但是七十多岁的许鞍华执意记录他们与它们,就跟《填词L》《灯火阑珊》等等作者那样,哪怕英文片名是「挽歌」,呈现的还是哀伤里的热爱,悲观里的乐观,是在提前衰老里豁然面对内在与外在的共同衰老。

许鞍华曾经问饮江,怎么看待出路,或者在精神上有没有出路。

他说,现在确实不敢去想,「对自己无所谓,因为未来是年青人的世界,而我们和年轻人确实是有距离。

什么是真实?

什么是意义的建基和可能性?

他们用另一个方式、途径去达至。

确实如此。

拍到后来,通篇散文还是成了诗。

是诗,就还有光。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3 ) 《诗》的诗

把电影里的诗都摘抄了下来,希望观影时的这份感动能通过文字留存下来。

01 旧启德机场

我家附近不远是一座机场我有时晚上散步就到那里去坐坐喝一杯冻柠檬茶看航机的升降离机场那么近过路的航机仿佛常常悬挂于我头上的天空他们飞行得那么低几乎可以削断大厦顶上的天线我有时想: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目击一双飞机的翅膀从窗外伸进来02 无名

作为阴谋家活在没有阴谋的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作为阴谋家阴谋不沾染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亲爱的你就是那个“可想”03 天堂无雾

你站在九龙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我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04 在茶餐厅里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05 阳光是伟大的

阳光是伟大的,因为它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06 患难

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栋栋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07 厚德村花

厚德村公园的空地上三个凉亭顶盖上,开满了大蓬大蓬鲜红色的勒杜鹃花如此盛放,看上去像假的轮椅里的母亲也说多美啊,像假的08 俯身

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他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09 俯瞰

我有半年没坐巴士回家了今天凌晨下班时很累刚好有巴士驶来便本能地上车车上很安静好像在德国乘客都一声不响我从巴士上层俯瞰我平时走过的地方变得空旷的铜锣湾寂寞的维园我看见我一个人背着背囊拿着雨伞的身影我看见我的运动鞋踏过的人行道巴士掠过天后地铁站掠过那家通宵的小杂货店穿着背心的老板在搬一箱汽水10 裁缝店

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的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他的一部分11 哀歌之七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峰的叹息连给波涛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在黎明的山岗上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12 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

别来无恙吗这是另一个香港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新生活耦合着旧生活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那些花儿哪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讲好梦全无恙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13 灰心谣

一切都像十年前但你更左了不,他的右在吃着他的左他的左又在吃着他的右还有那些曾一起在雪地里走失的人被纷飞雪球打得晕头转向以后再也见不到的人然而他曾经用这些东西一起说我爱他曾经把地球点燃看他烧成一个蔷薇花蕾就让打钟的打钟看云的看云他一寸寸埋藏自己至今已三十三年14 皇后码头歌谣

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15 翟秋白致鲁迅

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让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但先死者不是萧刚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16 给也斯的平安信

今天此城的生者必须写信给死者报平安告知他走私船仍然在渡海码头等待堂皇的下水礼冷阳与破碎玻璃依旧刺痛电车上的孤独少年那些花儿哪里都去不了雷声变成烟火蝉鸣保持沉默在它的律师赶来之前我们尚好除了还活着没有其他耻辱17 致后代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他暗示着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

18 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还有一些颇有感触的话,截图记之

 4 ) 一些呓语

看完了许鞍华的《诗》,本想直接睡了,但想还是说几句吧,权当为了忘却的纪念:1.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形神皆散的作品,怕自己会迷失在诗词中,而与画面脱节。

但结果并没有,每个诗人就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用他们的话,他们的诗,他们的日常,把火炬逐一传递,直到最后点燃了火坛~ 以前看许鞍华的电影,她总有藏起来的感觉,把意义交给画面。

这次幻觉中她变成了在广场大声念诗的人,有种喧嚣的宁静。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点了一杯水;初尝有点苦涩,像是浸泡一宿的冷茶;再喝,又有种林雪加工过的港式斋啡,苦甜掺杂;你再喝一口,好像被百年烈酒撕开了喉咙往里跳,眼睛都要冒出火来;等你喝完了,突然杯中又只剩水滴。

2.还是接上文,她是说了诗,但她不仅仅是在说诗,最后她还是在说诗。

这个扣题就很有意思。

3.诗人在深夜坐巴士浏览街景那段很感人,有过深夜加班的人都会很有体会/中间的一段镜头+那杯咖啡+那个火车+那段钢琴独奏+最后的那一秒沉默都是神来之笔。

4.你问我为何眼含热泪因为~5.共鸣那段看哭了,让我想起了唐涤生的"文章有价"6.看的时候我想起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南海十三郎》《Once》《天使爱美丽》还有一个没人看过的电影,主角最后睡在了脏乱舞厅的发霉沙发上,脸上游荡着五光十色的彩光7.看完电影心满意足,我怀抱诗集,去找前人述心声了~

 5 ) 观后感|诗是我们的日常与情感表达

#HKIFF47 第2⃣️场我好像从来没有主动读过诗,也觉得自己读不懂。

对诗的共鸣应该产生于它所描写的状态与你当下情感和处境作出呼应,又或是你正好认同它的表达。

看完之后对两首诗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一首是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同时拥有日常感和自由度两种特点。

还有一首是策兰《一片叶子》:“这是什么时代?

一席谈话,几乎就是一场罪行,只因它涵盖了 那么多言语?

”如同片中诗人廖伟棠所说,并不是我们无话可说,而是说出来的话都成了空气。

 6 ) 《詩》里的詩

淮遠《天堂無霧——悼戴天》「你站在九龍看不見香港五十三年後我站在香港看不見香港」飲江《陰謀不沾染世界》作為陰謀家活在沒有陰謀這世界其苦可想其樂可想作為陰謀家陰謀不沾染世界其樂可想其苦可想親愛的你就是那個可想《阳光是伟大的》黄灿然「阳光是伟大的,因为他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

」《裁缝店》 黄灿然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

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

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

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

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地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

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它的一部分。

”《茶餐厅里》黄灿然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

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

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

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

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患难》黄灿然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幢幢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俯身》黃燦然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

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廖偉棠《大角咀尋春田花花幼稚園不遇》「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

那些花哪儿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

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

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

步步花花,畝畝春田,一江好夢全無恙。

它不是另一個,而就是這一個香港了」《皇后码头歌谣》 廖伟棠 皇后码头歌谣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周耀辉《皇后大盗》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

呜嗚,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

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

“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

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致鲁迅》廖偉棠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

捋平也是伶俜,数日来我刻骨然后铭心,骨雕成了塔,心挖出原本的沟壑上面漂着一艘载酒的漏船。

这是你也写过的塔和船,依稀你也和我分过一个梦,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vagina,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像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

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

但先死者不是萧纲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

后死者也不是庾信,我们不必并肩看一百年后的树犹如此!

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我仍记得一百年前栽过这棵小树。

这个国家会好吗?

这柄剑,几回落叶又抽枝。

先生,谢谢这一个梦谢谢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

辛波斯卡《種種可能》我偏愛電影。

我偏愛貓。

我偏愛華爾塔河沿岸的橡樹。

我偏愛狄更斯勝過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偏愛我對人群的喜歡勝過我對人類的愛。

我偏愛在手邊擺放針線,以備不時之需。

我偏愛綠色。

我偏愛不抱持把一切都歸咎於理性的想法。

我偏愛例外。

我偏愛及早離去。

我偏愛和醫生聊些別的話題。

我偏愛線條細緻的老式插畫。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我偏愛,就愛情而言,可以天天慶祝的不特定紀念日。

我偏愛不向我做任何承諾的道德家。

我偏愛狡猾的仁慈勝過過度可信的那種。

我偏愛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征服者。

我偏愛有些保留。

我偏愛混亂的地獄勝過秩序井然的地獄。

我偏愛格林童話勝過報紙頭版。

我偏愛不開花的葉子勝過不長葉子的花。

我偏愛尾巴沒被截短的狗。

我偏愛淡色的眼睛,因為我是黑眼珠。

我偏愛書桌的抽屜。

我偏愛許多此處未提及的事物勝過許多我也沒有說到的事物。

我偏愛自由無拘的零勝過排列在阿拉伯數字後面的零。

我偏愛昆蟲的時間勝過星星的時間。

我偏愛敲擊木頭。

我偏愛不去問還要多久或什麼時候。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策兰《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献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黃燦然《哀歌之七》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

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

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

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

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风的叹息连给波涛。

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

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

在黎明的山岗,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在高速公路把生殖器插向乡村和乡村的地方我让缩小的影子退回到母亲子宫的黑暗之畔。

在科技的俯视下,在影像的风暴摧残心灵的都市,我已无所谓我更小的心灵遭受更大的摧残:我已无所谓星空的布袋囗收得更窄更紧,同样不在乎知识的皮肤萎缩或者光鲜,生出棱角或者淡出鸟来。

在城市神经渗出血丝的交通网,我乘坐无爱无恨的巴士、电车和诡秘的地铁,像水泥一样安稳地生活,像枯叶一样散步。

在鸿福大楼和国华大厦的出入囗,我每天出出入入,有所思,有所梦,有所得,有所失-反正無所謂

 7 ) 看不見的女詩人

西西是《詩》中唯一一个女性。

她说自小生活在城市,喜歡城市,不懂写鄉下。

和看電影前讀她詩的感受一樣!

影片裡西西坐著,手握一隻布偶小熊,讀完詩抬起的眼神純真。

電影裡其他人講詩,講男人的日常、哲理、山水、都市、賺錢還貸,以及社會運動。

他們的伴侶出現在描述裡、作為陪伴者照護者、出現在給兒子看的照片裡,女人在廚房做飯、女人帶男人去攤位補褲子、吃麵時女人給男人夾麵。

男人談論女人看他的詩說“這些是詩來的嗎?

你寫這些東西也算是詩嗎?

“太日常、太瑣碎、太生活的,是詩?

對(作為詩人伴侶的)女人來說,日常瑣碎就是她的生活,日常瑣碎之外的男人書桌上的東西,才是詩。

詩在不必操心日常的男人那裡,詩在她之外。

女人似乎沒想過——日常即是詩。

也許女人覺得,詩本該高於日常,那麼問題來了,社會是如何潛移默化傳遞這個認知(給女人、給大眾)?

褪去二人日常閒雜的男人,把他一人的日常閒雜寫下來,並稱之為“詩”——這超出她的經驗範圍,每一代女人被鼓勵的經驗範圍。

在這個意義上,西西是幸運的,她持續寫下了自己的日常。

“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一直和母親、大妹一起生活”,西西像《小婦人》中的Jo、當代現實版的簡·奧斯汀。

一開始不覺得西西的詩像詩,更像敘事,要耐心從平鋪直敘裡尋尋覓覓一擊即中的瞬間,不是一上來就態度鮮明、性格扎眼,西西的性情也不是如此,西西的詩像她自己。

“像詩”,是以前看過的詩,無意中打了樣。

它們多講哲理,最後總要講哲理。

蘊含智慧如泰戈爾,意象鬼魅如波德萊爾,偏執如顧城,博學如木心,幽微如石川啄木,思辨如辛波絲卡,看得開如蘇軾。

 8 ) 如果喜欢诗歌,仍是一定要看的。

HKIFF47,香港文化中心首映场。

说是描写「诗文风景」,开头用几段孤立的自白或朗诵就算「风景」,说唐突?

说潦草?

特写的两个人物里,各自也仅有一处提及了对方。

(西西的段落应该是直接使用了《他们在岛屿写作 · 我城》的片段)其实,文坛虽然「是个屁」(韩寒语),终归有其「坛」之所在,各地皆如是,香港蕞尔小城亦不例外。

这一点,只消看《他们在岛屿写作》的西西与也斯两集即可知晓。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方为「风景」(landscape)。

导演或许以为散点式的结构足矣,然而造成的结果是东一锄头西一棒槌,看起来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了。

其实,即便有些诗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诗作也不可能不回应时代与周遭,聚焦于香港这一座城、这近十年的历史,本应有更多诗人和诗作之间的相互呼应、补充存在。

这一点本片有所触及(比如谈到香港的命运)却未能深挖,实在可惜。

再谈谈具体内容的观感。

作为主角的两位香港诗人,却一人「经济流亡」去深圳、一人度过海峡去台湾,「风景」四散,几成穷途之势乎?

果如黄灿然所说,诗里的那个香港,不是正在离去,而是早已离去、已成定局了吧?

闲话一句:黄自恃诗人,视翻译为低等之工作,甚或没有意义之工作,仅为稻梁谋,这倒是让我明白了他的翻译为何如此之差劲。

几年前读过他翻译的《论摄影》,几乎要报警。

在本片中他自己用普通话朗诵了一遍、导演又在片尾用广东话朗诵了一遍的《哀歌》,倒的确不坏。

总体观感:黄孤傲中有真情,廖憨厚中有锋利。

影片拍出了二位诗人生活的状态,也拍出了他们的可爱之处。

结尾导演自己跑出来谈她对诗歌的热爱、小时候读的诗是自己的护身符云云,有点文艺青年上身,笨拙得可爱。

虽显多余,亦不妨让这部从标题就如此天真的电影,天真到最后吧。

如果喜欢诗歌,这部影片仍然是一定要看的。

 9 ) 诗的电影,香港的诗

今天在M+看完电影之后有幸参加了映后会谈,见到了导演和片中的两位诗人。

不巧的是,翻译器里本该响起的普通话翻译陷入沉默,只有英文女声流利的转述。

于是我只能在耳机里英语和现场粤语的夹杂中勉勉强强的听。

许鞍华导演说的什么已经不太记得了,可能因为当时就没太听懂吧。

两位诗人,黄灿然说的是翻译对诗歌的影响,廖伟棠谈的是母语创作。

正好看电影前在M+的展览里,也有作品是创作者由语言出发,表达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纠结。

在此刻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的夹击之下,我深有感触。

其实严格来说,如果把方言也算做一门语言,那英语粤语都是离我更远的一门语言了。

语言的地域性使得起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一种身份认同。

对不同语言的使用意味着不同的身份:说家乡话的场景往往是亲人团聚,说标准普通话那意味着远离家乡独自一人,说英语意味着在做一些学术性的活动。

语言日常使用之频繁可能会使我几近忘却了其重要的文化符号功能。

不过导演意识到了这一点,选择用粤语朗诵诗句,昭示着诗归属于香港。

无论是诗人上班时走过的街道,还是坐巴士行经的各个地标,都强调着,这是属于香港的诗。

纪录片中拍摄的香港街景,包含着创作者对于香港的眷恋。

许鞍华在纪录片里说,好像离开了香港就拍不出好电影,因为不熟悉。

有人眷恋,但也有人离开,比如两位诗人。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是有意选择两位离开者作为纪录片对象,还是因为机缘巧合。

不过这部在疫情时代创作的电影,横跨两岸三地拍摄想必克服了诸多障碍。

从此角度出发,或许可以窥见导演细腻的心思。

黄灿然戏称自己是“经济逃亡者”,因为香港花销大而选择迁居深圳,却也有舍不得的那杯茶餐厅的咖啡;廖伟棠现在在大学教书,兼顾各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却也会翻看年轻时的照片,回忆自己作“极左”分子参加的活动。

他们也眷恋,但仍然离开。

与其说许鞍华在谈诗,不如说在谈香港文化。

诗人向何处去?

香港文化又向何处去?

抑或说,香港向何处去?

在往日强势的文化语境下香港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很自信的;如今的香港文化输出已经不复昔日光彩,粤英中的三重语言使得香港在身份认同上有着更多的纠结。

虽然许鞍华强调自己是一个positive的人,但影片中流露的落寞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诗人写诗,影人拍片,企图重塑香港文化的影响力让香港继续保持强势的认同。

所以他们强调翻译的巨大作用,强调母语创作的必要性,其实是对于自己文化偏爱的保护。

映后有观众提问,用法语创作的作品还算是香港作品吗?

廖伟棠说,当然算,用犹太语都算。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流动文化冲击使得文化多样性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让人不安,是一种仿佛要被斩草除根的不安。

不过创作者不止有他生长的地方,更有他作品的精神土壤。

这片土地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行政区划,甚至也不一定是某个特定语言区,但一定是给予过作者或者作品灵感滋养的文化。

作品是永恒的,即便沧海桑田,生老病死,只要作品创造出来后,就可以成为文化的永久栖息地。

文化在作品中生生不息。

 10 ) 一個時代的輓歌

和「詩」的緣分始於一家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叫「見山」的獨立書店 常常有人問我在香港這麼久有沒有遇過明星 粵語有句俗話說行得山多遇大哥 其實去得見山多也會遇到華姐(導演許鞍華) 書店很小 華姐很多時候就只是靜靜捧著書在角落坐著 這家小店後來也成了片中訪問詩人黃燦然的場景(可惜的是由於飽受非難 這家小店已經公布了只會營業到今年三月)為什麼要拍詩 正如詩歌一出生就註定了不好賣 拍詩人的紀錄片一開拍也註定了不賣座 導演還是憑著自己對詩歌的熱愛 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以及剪不進去的懂的人就懂的某顏色社會運動帶來的巨痛的關心和熱忱 從疫情期間就拍了這部片子從詩人淮遠、馬若、飲江、西西、也斯、鄧阿藍到黃燦然和廖偉棠 飲江的部分借著一首「陰謀不沾染的世界」開始觸及對當今香港的看法 詩人只迴避了說未來是年輕人該去想的事情黃燦然的部分充滿綿密的日常感:等水煮沸 補褲 抽煙 在茶餐廳喝咖啡 目送情人上公車 與全身佈滿紋身的女兒行山 既與詩有關 也像無關 詩人戲稱自己是經濟流亡 和政治流亡剛好相反 而自己寫的詩集家裡人不愛看是因為耶穌也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不吃香 在他的眼中除了寫詩其他一切都是苟且 這樣的人生定位令他一度極度抑鬱 後來逆向回流靠做點翻譯維生 終於讓他找到自己較為舒服的隱世狀態廖偉棠的部分 則從詩人前半生攝影及遊歷經驗切入 既是無政府主義者又是攝影師同時又是詩人;後半生投入詩的傳授與教育 既是謀生 也盛載了眾多無法透過訪問而得的內容 例如借著辛波絲卡的「種種可能」探討自由;藉由猶太詩人策蘭以「一片葉子」回應萊希特「致後代」探討無效溝通 “當一次談話 幾乎就是犯罪” 並不是詩人已無話可說 而是說出來都變成了空氣 那寫詩的意義何在?

年輕詩人黃潤宇的訪問提到與詩有關的一件小事 就是她曾經抄過策蘭的一首「小屋的窗」寄給「裡面的朋友」以詩作為陪伴 讓詩產生另一種意義 正如片尾導演說的詩歌對她來說是護身符 在人生的低潮孤身一人每每想不開時 是詩歌拯救了她 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經那些數不盡的隔離的日子 幸好有詩歌作伴這部「詩」的英文名是Elegies(輓歌) 是借著兩個已經離開香港的詩人 緬懷一個已經離去很遠的時代

《诗》短评

具体来说是许鞍华导演的名字赋予了这部片子比较大的意义(有一点导演效应)更像是Ann送给观众的一首情诗 关于她对诗的理解和互相疗愈 其实总体的拍摄手法是比较中庸的 个人不是非常很喜欢但是是及格的

4分钟前
  • Yilin
  • 还行

拍得挺无聊的,但一直对辛波斯卡的那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念念不忘,至少我们还有诗

5分钟前
  • 国境以南
  • 还行

看得非常感動,是許鞍華獻給香港文人的一封情書。很多詩人一直為群體發聲、為社會奔波、為價值拼搏,而看到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還是會感嘆理想與現實的博弈。「經濟流亡」與「政治流亡」,樹與沒有樹的葉子,打倒象徵與玫瑰萬歲,是全片最觸動我的三個點。有很多令人落淚的片段,也有很多能夠共鳴的詩詞畫面。詩人寫出的詩是有力量的,許鞍華鏡頭下的詩人同樣有力量。

7分钟前
  • Rinrin
  • 力荐

诗, 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对时代的观察、对情感的表达,在片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的抗争,每个认真写诗的人都值得被尊敬。(最近在看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的《西西看电影》,看到西西出场很是惊喜)

11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背景知识了解的太少了,无法进入这种语境和宇宙。

15分钟前
  • 小乔
  • 还行

【HKIFF47KG】無論身在何方,言語描繪我城,心繫我城。我站在香港卻不見香港。可愛直爽的Ann帶我用她的目光看兩岸三地人與境,留不住過往,至少記住當下。

17分钟前
  • 橋本喵
  • 推荐

看完这个后果然对黄灿然好讨厌

20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较差

记住了“烧鹅有灵魂”,咂磨几下,觉得写得对

22分钟前
  • 树大陈
  • 还行

這是一首香港人一起寫的杜伊諾哀歌。

23分钟前
  • 廖偉棠
  • 力荐

活潑、飽含愛意、又不失鋒利。著墨於兩位看似有傳承關係的詩人,將華人世界的兩岸三地用詩歌歸結在一起,像只為了說明:文化互相影響震蕩,同一個種子卻不一定要有同一個結果。所有的穿幫和粗糙都是如此真實而日常的,瑣碎的歡笑與瑣碎的失意,感覺許鞍華第一次拍出那些超現實的東西。可能是年度十佳。

24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不要为了安全理由自我晦涩化。自己想拍这个题材,就去拍摄。布莱希特的《致后代》,同样适合于这个时代。

2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首先是镜头无聊,导演本身也几乎不想聊诗艺,想拿诗当掩护含沙射影,那你倒是镜头有趣一点啊?篇幅最长,导演认为才能代表香港的诗人居然是黄灿然已经够说明问题了,这种不入流的诗人还拍那么大篇幅,年轻人读这种文本你觉得香港能有谁读诗是进而有谁写诗呢?那位台友的发言也有意思,拿08年偶然拍到的北京一张小贩的照片说人家像奴隶🤣忍俊不禁了,先不说北京的小贩能做长久赚的都不少,说不定人家一套四合院资产爆杀你呢,先立靶子后射箭还说什么人文关怀,onlyin港台是吧,凝视感也太重了,你还引用起鲁迅了?你是个🔨左。

30分钟前
  • 彼得
  • 较差

疫情期间许鞍华拍摄的关于几个诗人访问的纪录片,主要在于黄灿然和廖伟棠的篇幅,新诗不是乱讲一通,也注重写实,借助诗描述生活、抒写城市以及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不同类型的人,选择诗的一开始你就要准备一无所有,但诗很多时候能够化解愁烦,提供安慰。

31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按纪录片的标准来看很差。

32分钟前
  • Au
  • 较差

3.5 城市的未来是年轻人的,自己有什么所谓。不记得Ann在哪个纪录片里说回想起来最灰暗的是自己成长的那个年达,后来都是越来越好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充满希望呢,在这里她说诗帮助自己度过了当时的黑暗。所以讲到底这部电影是拍给年轻人、鼓励他们的。就像西西的小说,西西念完诗之后露出了一个可爱的微笑。

3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3.6分。

38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今天在资料馆问到许鞍华了,她说这部片已经拍完啦!期待!20230226“经济流亡”。又见许鞍华,跑跑楼变成追星现场。黄昏老人旅行vlog观感。20240122

43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片名叫诗,听到的是“失”。失掉的城和时代还有失去的人。写下来的三个字是看不见,其实是眼前和心里的再对不上

46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3.0,许鞍华的老友会,从社会到人到诗本身,都浅尝辄止,没有太多深入。

49分钟前
  • 有人喜歡藍
  • 还行

没话说 毕竟许鞍华都没话找话说 还找了讨厌的诗人来给观众上课不像纪录片 更像一个电视诗歌

54分钟前
  • Ki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