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是战士

We Were Soldiers,军天壮志(港),勇士们(台),越战忠魂,征战岁月,士兵宣言,我们曾经是战士

主演:梅尔·吉布森,玛德琳·斯托,格雷戈·金尼尔,山姆·埃利奥特,克里斯·克莱因,凯丽·拉塞尔,巴里·佩珀,丹阳,瑞恩·赫斯特,罗伯特·巴格内尔,马克·布鲁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越南语,法语年份:2002

《我们曾是战士》剧照

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7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8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9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0

《我们曾是战士》剧情介绍

我们曾是战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咒天使面庞我杀死了巨人美女荒野逃亡入侵无处藏身魔偶奇谭9傀儡王大战恶魔玩具涨停板跌停板野孩子老爸危在旦夕杀手十三第二季泡王2少女们向荒野进发OVA断案吧!寇准限制风云高手知女莫若母海底世界3D万有引力启示恋上你的床穷友记第四季白色巨塔快马驰情忘却的幸子新春SP平摊公寓第一季幸福的眼泪魔女与使魔别再犹豫

《我们曾是战士》长篇影评

 1 ) 铁血军魂 无关正义

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英雄塑造的侠骨柔情、忠肝义胆、完美无缺。

他听从总统的使命召唤,履行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一住无前踏上彼岸的未知战场。

前方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后方一封封阵亡通知书。

血肉横飞的战场与军嫂悲伤无助的眼神共同交织成一幅战争的画面。

男主说,“我不保证把每一个人带回来,但我承诺第一个踏上战场,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但为什么而战呢,这不是军人该想和该问的。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战争,身处其中的人都不是为主义、为正义而战的,而是在为战友而战,为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而战的。

 2 ) 神话战役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着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3 ) 《我们曾经是士兵》和历史上真实的德浪河谷战役

《我们曾经是士兵》一片是根据一本名为《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的畅销书改编的,该书由当时的第7骑兵团第1营营长哈罗德·摩尔(Harold G. Moore)及战地记者约瑟夫·盖洛威(Joseph L. Galloway)合著,详细记录了从1965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间在越南中部德浪河谷(Ia Drang)战役的详细过程,及战役后发生的事件。

这两位作者不仅采访了许多幸存的美军官兵及阵亡官兵的家属,还到越南采访了好几个经历过此战的北越人民军指挥人员周辉敏、黄凤、阮友安(均为音译)等人,既从美军的视角,也从越军的角度去描述这次战役。

原书名字的意思是要纪念交战双方阵亡或仍然生存的士兵——“因为大家都曾经是年轻的士兵”,目前国内吉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书名改得比较难听,叫做《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想寻找这本书的朋友要注意这个书名了。

原著的封面,该照片是盖洛威当时所拍摄的  1963年2月,根据美国陆军研究开发处有关直升机骑兵部队的设想,美国陆军在本宁堡建立了一支只有3,000人的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进行排一级或连一级规模的试验。

1964年6月该师增加了两个步兵旅,加上炮兵部队和其他支援部队,开始实施营、旅、师级的训练和战术试验,当时哈罗德·摩尔任其中的第23步兵团第2营营长(注:第23步兵团在吉林版中译本中被错译为第23步兵旅,另外该营曾在1951年在低平里与志愿军交战。

),隶属第2步兵师。

1965年7月,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正式改名为第1(空中机动)骑兵师,第23步兵营第2营则更名为第7骑兵团第1营,用我们的话来说“这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

(当年在乔治·卡斯特任第7骑兵团团长时,该团的进行曲为一首爱尔兰的饮酒歌“加利-欧文”。

在本片中美军士兵在冲锋时高声呼叫“加利-欧文”正是对该传统的继承。

)      虽然美国派出军事顾问和特种部队介入越南内政事务已经有好几年,但美国军队正式进入越南是在1965年,德浪河谷战役是美军与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

当时北越将领在得知美军部队进驻越南后,很希望能够通过一次试探性战斗来找出美军武器和战术上的弱点,同时美军也正在试验新武器和直升机空中突击的战术,也很希望能够与北越正规军作一次正面交锋,以检验这些新理论的成果。

    由周辉敏指挥的越南人民解放军第33团、第66团、第320团和越共游击队第H-15营分散躲藏在德浪河的朱邦山一带,第1骑兵师的指挥官并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但他们根据一些情报认为在朱邦山地区可能有越军,在11月14日,第7骑兵团1营机降到他们定名为“X光”的地区,打算搜索越军的踪迹。

按照原定计划,16架UH-1直升机将往返数次,分批把这支450人的部队运送到“X光”着陆区,但由于2连2排排长的莽撞举动导致战斗过早地发生,一次普通的索敌行动变成一场包围战,而北越军有2,000余人。

    第7骑兵团1营不是孤军奋战的,在历史中他们比电影中获得更多的支援。

在战斗的第1天下午5点,2营2连就机降到“X光”区增援被包围的1营;在第3天上午,第5骑兵团2营和第7骑兵团2营余部步行抵达“X光”区,于是已经连续战斗了53个小时没有休息的第7骑兵团1营和2营2连一起乘坐直升机返回驻地,摩尔营长也如电影中的承诺一样,是1营最后一位离开战场的人。

电影至此已经结束战斗,但历史中的德浪河谷战役并未结束。

  

电影中美军士兵上M7刺刀准备进行一次虚构的大反攻。

原著中记载了在某些战斗下的确展开了白刃战,但都是个别现象,而且都是被北越军渗透进美军防线的结果  由于美军打算用B52对朱邦山进行地毯式轰炸,于是让留守的两个营步行到另外2个着陆区乘直升机离开。

第7骑兵团2营在前往名为“阿尔巴尼”区时,遇上了驻扎在那里的北越军预备队,尽管是一次双方都意外的遭遇战,但毫无介备、队形散漫的2营立即就被分割成几小股包围起来。

在美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增援部队的帮助下,终于在第2天救出了被围美军,但在不到24小时的战斗中损失的兵力比“X光”区3天战斗里的损失还要多。

电影编剧把如此丢脸的情节以一场虚构的胜利大反攻所取代,但实际上当时美军根本就不知道越军的大本营在哪里。

    

根据原著,在打扫“阿尔巴尼”战场时确实捡了一支法国的军号,只是原著中没有描述法国第100机动团被伏击的经过

在打扫战场时美军缴获了一本越南人笔记本,里面写了一首倾诉保家卫国情怀的诗。

在电影结尾原本有一段是摩尔在高级将领面前阅读这首诗,但这唯一的一段承认美军侵略行为的情节却在公映版本中被删除,因此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为越战翻案。

对于影片中用出租车送阵亡通知书的情节,许多没有看过原著或不了解当时情况的观众都会感到可笑。

但这却是当时的实情,正是在德浪河谷战役后,许多美军家属指责这种残忍的做法,美国陆军才专门成立了由心理专家和牧师组成的伤亡通知小组。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战斗场面拍得相当精彩,许多细节也是来自原著的记载,还是很有看头的,电影道具的安排非常细心认真,让观众回到到1965年时期的越南战场上。

美军主要的武器为M16步枪和M60通用机枪,还有M79榴弹发射器和M1911A1手枪等等。

曾经有人指责电影中出现了“汤姆森”冲锋枪是个穿帮镜头,在电影中的确出现了M1928型的“汤姆森”冲锋枪的镜头,而且还有M1卡宾枪,但无论是M1卡宾枪还是“汤姆森”冲锋枪,在越战初期,二战武器曾经是南越军队及美军顾问的主要武器,而且即使到了越战后期,仍然有许多二战武器在使用。

所以这根本不算是什么穿帮镜头。

  

这名南越士兵使用的是M1卡宾枪,当时美军为南越特种部队提供了许多二战武器    电影中的M16步枪的消焰器是早期的三瓣式,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机匣右侧有一个M16A1的辅助推机柄,许多人都知道M16A1是在1967年正式命名的,其实早在1964年,美军陆军就已经开始装备带有辅助推机柄的XM16E1步枪,我专门在网上寻找了“X光”区战斗的照片,发现有一些照片中的M16的确有辅助推机柄,而另一些照片中则没有,另外在题图中的原著封面士兵手中的步枪也是一把XM16E1。

所以原著中的M16步枪是包括了M16和XM16E1。

    

电影中的XM16E1,请注意机匣右侧的辅助推机柄

在这个镜头中,这批M16没有辅助推机柄    注意,尽管摩尔在原著中写到这次战斗的胜利是“由勇敢的士兵和M16带来的”,但书中也在一些战斗片断中记载了M16出现故障的情景,有时候不得不让一些士兵蹲在散兵坑底排除故障,而其他人则用伤亡人员的M16继续战斗。

关于M16还有一个小细节,电影中盖洛威的M16是普洛姆利军士长递给他的,但据原著记载,盖洛威早些时候在波莱梅特种部队营地采访时遇上越军的被围,当时营地中动用了一齐可用资源,为了能活下来盖洛威也接受指派而参加了战斗,战斗结束后特种部队的指挥官查尔斯·贝克韦斯(后来成为三角洲部队的创建人)给了他一把M16,他是背着这把M16来到“X光”区的。

  

约瑟夫·盖洛威使用的XM16E1  

电影中的道具枪——梅尔吉布森所用的XM16E1,其实是用一把柯尔特的M16改装而成的,这把枪的枪号是9054854。

资料引自(http://www.longmountain.com/)    也许是为了普洛姆利军士长(Basil Plumley)造硬朗古板的形象,影片中安排他总是使用一把M1911手枪(不是M1911A1),电影中的台词是说他不信任M16这种塑料小枪,但原著中从来没有提到这回事。

M1911手枪虽然威力大,但毕竟手枪的作战距离有限的,这样的电影情节只是为了塑造普洛姆利军士长的个性。

不过许多M79榴弹手或迫击炮手的自卫武器都只有一把.45口径手枪,在原著中就描述了几个美军士兵用.45手枪与突破防线的北越士兵战斗的事例。

  

在虚构的大反攻中,普洛姆利军士仍在使用他的.45手枪,注意右图,这是电影中所用的道具枪,是一把柯尔特生产的M1911,注意看枪上的特征,不是改进的M1911A1。

  

    另外,电影中虽然也有数个M60通用机枪的射击镜头,但远不如原著中的描述那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原著,尽职尽责的M60机枪小组提供了持续有效的火力支援,当他们占据有利位置后常常使得越军无法接近美军步兵,但机枪小组在部署后就很少移动,因此他们的伤亡也很惨重。

    

当时没有班用轻机枪,机枪班里面的M60通用机枪是美军主要的直射支援武器

M29 81mm轻型迫击炮 

M79榴弹发射器  在电影中我们注意到美国防御阵地中有迫击炮,当时在第7骑兵团第1营中每个连都编制有一个迫击炮排,使用的是M29轻型迫击炮,这些81mm迫击炮为被困美军提供了直接的支援火力,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不过原著中倒没有记载用尿冷却炮管的事。

    虽然事前估计不到敌军有多少兵力,但为了支援这个索敌行动,哈罗德·摩尔在1营出发前就已经安排了2个榴弹炮连,共12门M101A1型105mm轻型榴弹炮部署在法尔肯着陆区,支援1营的行动。

这种2吨重的榴弹炮有效射程约11公里,一般射速为每分钟3发,据说有经验的炮班最快可达每分钟10发,当年在法尔肯区的这两个炮连就经常打出这个射速,他们在53个小时内打了1.8万发炮弹,烧坏了几门炮管,有两门炮的后座装置爆裂,经过紧急维修后又重新投入使用。

虽然这两个炮连在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但摩尔在原著中对炮兵们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这些炮手们在被围美军周围建立起一道炮弹墙,才使得这400多人在数量比他们多得多的敌军连续围攻中生存下来。

  

美军活命的功臣——部署在 法尔肯着陆区的M101A1 105mm轻型榴弹炮  

提早了2年出现的M21武器系统,每一侧各有一个M260火箭发射巢和一挺M134机枪  在1965年的德浪河谷战役中,美军使用的直升机是UH-1D,但电影中使用的是2年后才出现的UH-1H。

为了增大载重量,因此H型换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D型与H型的外观区别就在发动机舱上。

此外,在1965年时UH-1D装备武器系统是M3火箭发射架、M6机枪系统或M5榴弹发射器,而电影中却过早地出现了当时所没有的M21武器系统,虽然M134机枪早在1964年就已经在AC-47上试用了,但直到1967年才开始在直升机上使用。

    

电影中的火箭炮直升机使用的是7联装的M260发射巢,根据原著中提到每架直升机携带48枚火箭的情况,可以判断应该是下图中的M3武器系统

应该但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可携带48枚70mm火箭的M3武器系统

由于救护直升机不敢进入降落区,因此代号“老蛇”的布鲁斯·克兰德尔驾驶着UH-1多次冒险往着陆区送去弹药和食水,同时载走伤员,电影中如实地描述了这一点,但历史上他并没有驾驶武装直升机支援战斗。

    

应该但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M6武器系统,其实是可以俯仰转动的M60双联射架

道格拉斯A-1E“天袭者”攻击机,当时有一架A-1E由于投弹高度太低,被自己的弹片击中而坠毁。

    有些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对美军获得如此多的空军支援表示怀疑,但根据原著,在发出“断箭”的暗号后的确把当时在越南能够调用的作战飞机都调来,各型飞机在空中排着队,在地面上的前进空中管制员的引导下依次攻击目标。

但在地面的士兵眼中印象最深的都是A-1E,因为这种低速的螺旋桨攻击机可以缓慢地飞过他们的头顶,准确地攻击几乎与美军交接在一起的敌军,而且A-1E和榴弹炮连一样自始至终地支援着美军士兵,因此被围美军士兵都很感激他们。

另外电影中一对F-100编组的长机误击营指挥部是事实,如果不是空中前进管制员及时呼叫僚机终止投弹,也许德浪河谷的战斗结局就要改写了。

事实上,引导空中火力支援和炮火支援的前进管制员都对被围美军的生存起了莫大的作用,但原著中给予了很高荣誉的这些无线电喊话员在电影中都成了无名小卒。

  与美军相比,北越人民军的武器装备要寒酸得多,由于他们只有步兵近战武器,缺乏远距离上的压制火力,尽管人数上占有优势,士气也很高昂,但多次进攻都被美军强大的炮火支援所瓦解。

当然这也是当时的实情。

根据当时的北越指挥官回忆,北越正规军的这3个团是通过柬埔寨徒步进入越南南部的,没有交通工具加上长途拨涉,使得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虽然有一些人力小车运送补给,但不足以运送过多的重型武器。

因此北越人民军使用的武器主要为AK-47突击步枪和SKS半自动步枪,美军清扫战场时缴获的SKS和AK-47几乎一样多,不过在影片中SKS只在伏击法国第100机动团的时间出场较多,在与美军战斗时大多数的都是AK-47。

当时北越军使用的AK-47并不都是苏联生产的,还有来自中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AK-47。

在电影中使用的AK-47道具是属于1953年后生产的AK-47第3型,但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

    

从机匣形状判断出电影中的AK47都是第3型,刺刀也是AK-47第3型所配用的刺刀  

有趣的穿帮镜头,这名北越士兵的AK-47根本没有打开保险,难怪他会被打死  除了AK-47和SKS外,其他出现的武器还有捷格加廖夫DP机枪和德国二战时使用的MG34机枪,还有一挺DShK高射机枪。

原著多次提到北越军机枪的低伸火力经常压得美军抬不起头来,但电影中只看到拿着轻武器冲锋的北越军,这些机枪道具不但出场机会少,而且都没有射击的机会。

另外原著中还提及缴获了许多马克沁机枪,而且北越军同样有迫击炮的支援火力,但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

    

电影中有一个RPG-2火箭筒的发射镜头,原著也有提及这种武器。

如果选择一个高地,隐蔽好这挺DShk,完全可以在2公里外压制住美军的阵地。

MG34机枪还没有机会射击,机枪手就被直升机的火力射杀。

虚构的大反攻,这挺DP机枪也没有射击的机会。

  与北越人民解放军相比,越共H-15营的武器就比较杂,除了AK-47和SKS外还有MAT49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

MAT49是法国生产的,这种9mm冲锋枪是越盟在法国人手中缴获的,越战时期被越共游击队大量使用。

莫辛-纳甘步枪不仅出现在H-15营的镜头中,在片头伏击法国第100机动团的镜头也有出现,另外在那一段情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二战武器,包括苏联的PPSh-41冲锋枪、PPS-43冲锋枪、捷克的ZB26轻机枪。

  

伏击法军第100机动团时出现的SKS和莫辛-纳甘

居然有一挺ZB26机枪,这个镜头很容易忽略

烈焰中的越共H-15营士兵,本片中几个MAT49的镜头都是一闪而过的。

  最后再提一提法军的轻武器吧,主要就是法国的MAS36步枪和美国的M1919A4重机枪,事实上当时法军所用的轻武器的确很杂,特别是机枪,都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包括德国和美国的。

不过由于电影中法军的镜头只出现了1分钟,而且是被轻松摆平,所以不太有人注意他们的武器。

但事实上第100兵团被围歼并不是电影中那半分钟就能干完的轻松活。

不过在原著中,并没有描述法军被伏击的经过,只是提过有这一回事,而且美国被包围的地区也不是第100团被伏击的地段。

不过电影里这样拍摄的作用和原著中经常提到乔治·卡斯特一样,也是暗喻该营被围后原本也会像法国100兵团或卡斯特的部队一样,但最终却依靠自身改变了命运,没有像他们那样全军覆没。

另外2营与法国100兵团命运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从同一个基地——安溪,向相同的方向——大概沿着19号战略公路向波莱古进军,而且越南人用对付法军同样的手段来对付美军。

但在这一段的情节中却出现了史实考证的错误,当时在法国100兵团中并没有外籍军团的伞兵单位,但电影里出现的法国军官却是戴外籍军团的白色高顶军帽,而且电影里法军的贝雷帽也不是当年法军所使用的样式,当时法军使用的贝雷帽和二战英军所用的基本一样,而电影里出现的则是现在美军所使用的。

被偷袭的法军 (特别感谢冷战斗士提供的资料及帮助)  ———————— 【本文来源:http://firearmsworld.net/other/sportful/wwss/wws.htm】【原标题: 《〈我们曾经是年轻的士兵〉:看图说话——电影中的武器道具》】

 4 ) 所谓的爱国

自认为本片的败笔在于开头引出的思考并没有在最后得到很好的解答。

让一个士兵杀人必须要给他一个合理的purpose。

这部戏都在探索这个主题。

首先营长在学习战争背景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场战争就像是美国早期和印第安人作战一样,是侵略性质的。

训练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担忧: 我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

营长和排长祈祷的那场戏,更是引出了一个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牺牲一小部分人的代价下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对于这个问题营长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也不知道便打岔说越共是异教徒,我们是信奉上帝的正义军团。

上帝会保佑我们消灭他们。

我很怀疑他是不是真这么想的。

自此以后他的想法似乎转变为这是爱国的行为,我们是为美国而战斗而牺牲。

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牺牲。

从战前的演说可以看出。

有可能军人的教育就是这样,无条件的服从。

当一个错误的潜意识在脑子中重复了一千遍他也变成了正确的。

战争中purpose又变为了为身边的战友而战,为部下的生命而引领他们胜利。

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能够活着走下战场而战,和妻儿团聚。

有的人死前说了请转达我的妻子我爱她,还有人死前说了为国家而死我很光荣。

这我觉得很可笑,当臃肿国家机器一直在挑起侵略战争的时候这样的死去还光荣么。

为了这些政客的政治生命而牺牲真的光荣的,真的能瞑目么。

战后营长和记者达成共识,我们要让美国人知道这些小伙子是怎样为国牺牲的。

是的他们是应该被记得,而并不是以爱国者的身份,而是两大阵营之争可怜的牺牲品。

真正的爱国者是维护和平的,敢于拒绝参战的。

敢于在“真理”面前质疑,拒绝的。

我觉得这部片子成功的地方是它刻画了战前军官夫妇的生活状态以及在知道丈夫们要开赴战场以后夫人们的担忧。

也很喜欢这个出租车送死亡电报的符合原著的细节。

我也很喜欢对越南人的刻画,他们也曾是一群战士,而这群反侵略的战士更值得被记住。

 5 ) 战争

"真是场悲剧.他们自认为获得胜利,所以这变成美国的战争.结果将是一样的,只是会丧失更多的人命."越南指挥官说.可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点高兴或嘲笑的神情,只是默默地把一片小小的残破的美国国旗插回小树枝头,神情分明是无奈和落寞。

 6 ) 战士的荣耀

我们曾是战士。

Some had families waiting.For others, their only family would be the men they bled beside.There were no bands, no flags…no honor guards to welcome them home.They went to war because their country ordered them to.But in the end they fought not for their country or their flag.They fought for each other…战争,大恶,所以孕育诞生大善。

国家和国旗的虚拟实体,无法比拟身边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带来,带走,这直关生死的故事,让他们流血,让我们流泪。

 7 )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很不错的电影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11-7-23《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鄙人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给五颗星。

关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越战三部曲《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了。

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受到了中国影迷的很好的口碑,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它们算作越战电影的经典之作。

我看完《我们曾是战士》后,也会认为网友会给出较高的评价,但是出乎哥的预料,豆瓣的影评中不少是给差评的。

鉴于此,我想写篇影评,来表达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鄙人认为这部片子毫不逊色于越战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

每个人喜爱的电影类型不同,哪怕同属于战争片,大家的口味也各异。

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片子太假,虽然我从未上过战场(现在一代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正经历过战争?

),而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很真实的影片。

为什么我这么说?

因为我是先看的哈罗德•G•摩尔和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而后才到网上搜索《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来看的。

据我的记忆,影片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

其中后方参战军人家属的一些事情,在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而未详细的描述,譬如出租车司机把通知家属的电报送错了地址,书中也提到过,这事搞的军属们很不满意(设想如果发生在中国,军人家属们会对阵亡通知书都会送错而感到无所谓吗?

)。

影片中的主人公,美军上校摩尔,是真实的人物,后来他升为中将,并于影片中的战地记者加罗威合著了《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这本畅销书。

影片中的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并于书中人物名称一致,我想也是原作者所期望的吧。

影片最后,加罗威说自己作为记者却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而摩尔坚定的要求他一定要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让处于万里之外的享受和平的美国人民知道美国军人在越南的真实经历。

这点我真的佩服这位美国老兵。

在中国我们处于后方的人们从未得知战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军队“大胜”了这种鼓舞人心的报道,而从不了解战场上普通士兵所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在这点上中共和日本法西斯做的差不多,好在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隐瞒一切。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战争场面太假,把越南军队显示的太傻,哥不敢苟同。

这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

作为军事强国的美国军人会以打败了傻子部队而感到光荣自豪吗?

就像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会以打败一个三岁小孩而感到荣耀吗?

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活在谎言和欺骗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

小时候我看抗日战争影片觉得小日本好傻啊,被我们玩得团团转,长大了才发现,不是小日本傻,是我们自己傻。

如果日本人那么愚蠢,那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却与智商超低的日本军队打了八年?

谁显得更愚蠢呢?

真实,我个人觉得其真实性应该超过《野战排》,这就是我喜欢这部《我们曾是战士》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认为这部影片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片,哥笑了。

我想问一句:您见过片中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政治宣传片吗?

您见过片中的美国大兵被自己飞机投的燃烧弹活活烧成灰的政治宣传片吗?

如果这也是政治宣传片的话,我倒希望中国政府多拍几部这样的“政治宣传片”,让我开一下眼,而不是《建党伟业》这么忠于历史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片子。

回过头来说一说《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这部影片的片名。

《We Were Soldiers》,有许多中文的翻译,譬如《越战忠魂》、《军天壮志》、《士兵宣言》等。

实际上,原书作者摩尔和加罗威在书中想表达的意思偏向于我们的直译——《我们曾是战士》,而不是什么《越战忠魂》、《军天壮志》之类的带有煽动色彩的词汇。

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越南军人,在书中作者都对于他们的勇敢和精神给予了尊敬,一点没有丑化贬低对手(越南军人)的意思。

这才是真正美国军人,尤其是美国军官的观点。

他们虽然为自己的战友牺牲而痛心,但也不会因此而故意贬低自己的对手。

在这点我们中国人做的恰恰相反。

这是一部献给勇敢士兵的电影,献给美军和越军勇敢战士的电影,而不是只赞扬美国军人的影片。

赞扬将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表现士兵的作品却很少(至少在中国),没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哪来的将军的光辉功绩?

在中国这样一个胜者为王的社会,又有几人会关注经历过踏冰卧雪、枪林弹雨的大兵呢?

这也是我喜爱这部影片的一点。

我给予这部影片很高评价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场面的真实。

片中几乎完全再现了1965年那一次交锋的历史(虽然可能为了电影的波澜起伏,有的镜头丧失了一点真实性)。

摩尔营长确实如他自己在战前的演讲中那样“开战以后,我将是第一个走进战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人。

我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同胞,不管是已经牺牲的还是仍然活着的。

我们所有的人将一起回家”。

他确实做到了没丢下一个战友,无论生死。

有人说,战争场面不太真实,不过我没看出来。

我不是军事迷,对于各种战术和武器不了解,我个人觉得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很真实。

AK47、M16、M60、迫击炮、火箭筒、手榴弹、直升飞机、战斗机等,我没看出什么问题来。

对了,有一点值得提,那就是北越士兵所用的手榴弹是我们中国造的棒锤形手榴弹。

摩尔在书中说,他一眼就看出是中国造的。

其实美国人也知道北越军队的背后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支持,但是美国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公开这一点,可能是美国害怕我军直接参战吧。

影片中表现了美军一种经典战例。

一个排由于冒进被北越军队给包围了,切断了他们回到大部队的线路。

由于越军人数占绝对优势,本质上讲所有在陆地上的空骑兵都处于越军的大包围圈中。

但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物资援助的一个排,深处四周都是敌人的境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两天!

这让我这个军事盲感到了吃惊。

为了消灭靠近的敌人,被包围的排不得不要求美军的炮火在距离自己不到四十米的地方爆炸,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军炮火的精准度。

电影中的战争镜头很多,很残酷,很恐怖,恰如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大兵所说的那样——战场就是人间地狱,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最后以摩尔和加罗威在《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序言中的话结束:“我们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场战争,但憎恶越战的人们无法区分战争和战士。

我们知道越南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的、做过的、谈论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国国内无法感知。

好莱坞一直在错误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捅刀子。

当战争结束,死去的人无法再站起来,而奇迹般幸存的人将终生无法抚平伤痛,早已同初上战场时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我们用这个故事向在那场战斗中死在我们枪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达敬意,他们很英勇,他们是可敬的敌人。

我们为他们能魂归故土、光荣下葬而祈祷。

”附部分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个人觉得下面的评论蛮搞的):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入战斗,反对轰炸,反对空中支援,反对边打仗边摆pose,反对发表战地演说,反对后方妻子儿女温情,反对滥用爱国主义,反对过度吹捧英雄主义,反对死守不撤退,反对士兵斗志不衰,反对战地背景歌声,反对敬礼,反对星条旗飘扬...    不明白了,有些战争片用一样的招数让人感动,为什么在这个片里就这么别扭。

是不是用得太多太过太全了?

就滥了。

1、明明打仗,为了更多的杀戮对方,非要弄点小文艺,连越南的指挥挥官也嘟囔两句。

似乎多无奈似的!

看着真假!

2、部队家属,一群傻娘们,都情圣似的!

真的吗?

导演安排的痕迹太重!这就是我们在本片开头会看到法国军队的原因。

越战本身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其中一个步骤,以我看来,这十足是一场恶意的侵略战。

发动战争的不是美国士兵,不是美国的民众,而是政界人士(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有份!

)。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才有媒体的大肆鼓动,把这场战争描绘得多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大的利益集团不欢迎共产主义,他们有什么,他们有钱,有权力,有引导媒体的权力,让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觉得,这是一场值得为之奋斗至于牺牲的战争!

你有看过哪个总统的儿子战死越南的消息吗?

这就是侵略战争的真实面目!!

那些被正义之名蛊惑的美国大兵,从踏上越南战场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无力停止他们悲剧命运的无限延伸……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片子很一般。

再次看的时候,果然是超级烂片,烂就烂在宣传口舌上。

真是难以置信。

在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这等一流好片之后,美国人怎么还会欣赏这种政府资助的耀武扬威的政治宣传片。

看来911真是把大家的脑袋炸秀斗了。

怪不得小布什能上台。

说是美国主旋律,问题是主旋律要怎么表现?<拯救大兵瑞恩>,<黑影坠落>,<生死豪情>甚至被大家诟病的<风语者>,都是很好地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但<越战忠魂>却是硬生生地往你脑子里灌输,瞧瞧出征前:又是庄重宣言,又是教堂祈祷,又是音乐舞会,又是美国军嫂们围坐聊天,临走前还非得把老婆孩子全都亲个够.这点儿毛的故事已经浪费了40分钟的胶片啦!打仗的时候有人临死前说我为国家而战,有人说告诉我太太我爱她,连那个被烧死的南越小鬼都来拉锯告诉我太太孩子我爱他们!我勒个去呀!导演大人是不是天朝战争片看得太多了,就差来个死前喊口号,交党费的情节了!    说是反思,根本不如"越战四杰"(<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反思的深,美国军嫂们在丈夫上前线后什么貌似都不干就专门等着讣告,莫尔上校的老婆更牛,人家送信大叔来问个地址瞧把她吓得,对大叔破口大骂,有必要吗?为了沾点儿反思片儿的光还不忘让越共军官向各文艺青年似的来两句小自白.至于最后一场突围,莫尔上校们用大无畏的耍帅姿势向敌军阵地昂首阔步走去和一架直升机就能干掉半个师的兵力的情节就不解释了.与其说反思,不如说是一部征兵宣传片或美军火力展示.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场面,很震撼,远远超过<集结号>2002年的《我们曾是战士》又是一部容易招来批评说充斥着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主题的电影。

和反思性美国越战题材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1986年的《野战排》,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甚至还有以个人题材为线索的1989年《 生逢7月4日》有相反的主题。

也许正象有人说的,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其实并不是把反省作为主要的目的。

而绝大数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

看来这个片子《我们曾是战士》又如愿了。

不过,即使承认美国片子应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很容易理解,每个国家的战争影片都有或多或少是在美化自身),但是我还是受不了其中一些片断。

最经典的一段就是梅尔.吉布森演的教官回答女儿一个提问:“什么是战争?

” 有人说这一段简直像是白宫发言人,对女儿进行国家观念的启蒙,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梅尔.吉布森说得并不流畅,话中有很多停顿,可能自己也觉的实在解释不过去:“Daddy, what is a war?” “A war is a…, Well, it's…, it’s something that shouldn't happen, but it does. It's when..., some people…, in another country or any country…, try to take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And then soldiers like your daddy have to… It's my job to go over there and stop them.” 大意是战争就是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事,在这个或任何国家里的一些人想剥夺其它人的生命时,而像爸爸这样的军人要去阻止它。

这种对话的确感觉很糟,既然片子主题不谈讨这类本质性的话题。

不说也罢。

类似对话还有很多。

其实战争场面也不是太精彩。

象电子游戏。

 我曾经以为,《太阳泪》是我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但看过本片后我的立场改变了,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我们曾是战士》当仁不让成为最烂战争片,且没有并列。

美国兵在援助别国时被打得很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黑鹰坠落》,但又实在舍不得拿《黑》和本片比,因为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实两部电影都是人物众多,电影看完了还对不少大兵认不全,但这并不是问题,《我》的问题在于整个故事讲完后还不能让人对这个群体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别说产生感情了。

再加上极其拙劣的妻子送信情节,完全给人感觉这帮人就是送死去的,不死在那儿都不应该,而他们自身的求生欲望,战友间的生死与共也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当然不包括那些蹩脚台词里生硬的灌输。

 8 ) 这电影很棒

此片根据历史改编的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11月14日,当时的情况是美军在南越已经介入了战争,但只与南越的游击队交过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美军情报部门确信有一支规模不祥的北越正规军从柬埔寨渗透进南越中部德浪河地区。

由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哈罗德·摩尔上校率领美军第七骑兵团第一营搭乘直升飞机抵达该地(代号X光区)。

他的任务是搜索并歼灭那里的越南人民军。

最后美军成功地击退了北越军队的进攻后,顺利撤出战场.这次战役的成功,导致美国高层做出了全面介入越战的决定.看到过国内不少朋友批评这部电影充斥了美国的“英雄主义”和价值观等等如何如何的评论,今天只是想浅浅地谈谈自己看法。

首先究竟什么才是美国越战电影的传统?

事实上除了《现代启示录》,以及80年代《野战排》和《生逢7月4日》等屈指可数的影片,绝大多数的美国越战电影都不是把反省作为其主题。

反之都是在宣扬美军的勇敢和强悍,而总把越南一方“敌人”描写成阴险狡诈,残忍的虐待狂”。

一般而言,也不会去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当年《野战排》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就是因为其反传统地揭露美军的暴行,以及战争的对人性的极度扭曲扯出了一面真正的反省旗帜。

而这部《我们曾是士兵》当然也有极大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的特点,但是其最根本用意还是要写出反战的强烈愿望。

国人也许对于美国人的自我宣扬过于厌恶,以至于忽视了影片的另一面。

当摩尔得知这次行动后,对自己的上司如此说道:“我们为什么非要远赴上万英里,去到异国他乡为了一场毫无道理的战斗送命呢?

”影片结尾处,旁白如此说道,“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在那里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不少返回了家乡,但是他们的生活已被彻底地改变了。

他们轰轰烈烈地开赴了他乡,而他们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迎接的鲜花,有的只有社会的漠视。

”等等这样的细节,片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若这样就被忽视恐怕不太公平。

同样的对于越南士兵军官的描写,此片也是在越战片中很少见的。

过去的越战片中,总是极尽丑化和妖魔化越南人民军所能,总是把他们描写成恶魔一般的角色。

然而这部片中,确实给于了他们最为正面与人性的描写。

无论是指挥官还是下层士兵都没有很刻意地去丑化他们,而是站在较为客观地立场上去面对他们。

尤其是那位越南指挥官结尾处的一段话,“美国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他们的胜利,但是我们不会退缩。

最终我们还是会赢得我们的独立与尊严,哪怕我们需要多付出几倍于过去的代价。

”这种言语恐怕是在以往的越战片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在描写美军士兵与家人父子爱人之间的感情之时,片中也给于越军将士同样的描写,让人们明白无论如何双方都是相同的。

 9 ) 我们曾是战士

Mel Gibson的几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勇敢的心》、《爱国者》,还有最近看的《我们曾是战士》。

写越战的电影很多,大概这一部算是比较正面、客观地描写了。

剧情简介和看到的有些出入,最后的结局是美军的胜利告终的。

先是Mel Gibson带着一队新兵在基地训练,有一个上尉在训练的时候很关心手下的士兵,他就跟身边的助手(二战的老兵了)说这个人会是很好的指挥官。

然后出发前那个上尉一个人在教堂,上尉问Mel Gibson过去怎么处理当好一个父亲和指挥战斗的军官的关系,Mel Gibson就和他一起跪下做祷告,说的话很有意思,大意是说要上帝保佑他的士兵们平安,保佑他们把越南人打到地狱里去。

后来Mel Gibson带领的一个营一进入越南战场就意外地空降在越南军队一个整师的集结地,先头的巡逻队被隔断在一个山头上,死伤惨重。

Mel Gibson很正确地指挥部下占领了重要的干河床,控制住越军的进攻。

然后,竟然还组织人去救巡逻队......美军的想法和电影里看到的中国军队好不一样。

即使人很少,还是很讲究战术和团队的情义,不丢下任何一个人。

Mel Gibson设想的直升机作战的战术就是不断地从后方送来后续部队,然后运伤员回基地。

其间直升机来回地飞,有一架被打下来,更多的回机场以后用水冲洗机舱,流下来的都是血......上尉带领的士兵成功地解救了巡逻队,本来可以全身而退,结果为了救落在后面的士兵,上尉被击中...这个好像《The classic》里面的那一段,很感人。

咱们自己拍的电影很少有这样的细节刻画。

后来双方都伤亡惨重,只是美军有炮火和空中掩护的优势。

Mel Gibson带领剩下的人先发制人地进行反攻,在对方的重机枪严阵以待的时候,准备痛击冲锋的美军时,美军的直升机适时出现,将越军彻底打败。

看来空中优势真的太重要了,一枚丢下来的凝固汽油弹可以像扫地毯一样清洗掉一大片区域,真可怕。

最后Mel Gibson指挥的美军胜利,越军撤退。

只是双方都被惨烈的战况震撼了,说起来这部电影有点像《黑鹰坠落》,这样的战争,谁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呃,不谈超越电影本身的东西了。

 10 ) 战争

不同于国内战争片的热血、激烈,这是一部让我鸡皮疙瘩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影。

战争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残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悲壮的。

背景悲壮又特殊的音乐,子弹声,美国首领发令的狂吼,越军发令的口哨声,伤员的惨叫声,加上中弹时四溅的鲜血,炮弹爆炸升腾起的大火与浓烟,着火的士兵全身被烧焦,当这些全部结合起来,真实又强烈的战争就展现在眼前。

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

开始时平静的叙事,之后战士们与家人们告别并深夜寂静离开,来到战场开始激烈战斗。

影片写战争残酷的角度特别。

一方面,上校从开始训练就多次向他们提到战争是会死亡的,从上校和战士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与心情,就能深切体会到踏上战场,就要随时做好赴死的准备。

事实上,从双方开火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牺牲。

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影片最开始出现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上校也多次遭袭击。

每个人可能随时会死去,在报告情报时,在准备向敌人开枪时,在救回受伤的战友时。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没有中枪被刺还能杀敌的传说,没有手撕敌人的超能力,只有精明的战术,与漫天的炮弹。

其中最戳心的一幕,就是美军失败后请求支援,炮弹炸到地面,熊熊大火瞬间吞噬所有,美军、越军、树木、花草,一个美军被火烧着,大家亲眼看着他痛苦挣扎,却因为没有水而没有办法救他。

最终记者前去救它,那时他身上已成为一片黑焦色,半张烧焦的脸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

医生让他抬起那人的脚,他一把撸下,衣服带肉。

他也震惊了。

我想我和记者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变化是一致的。

从最开始的旁观者,到最后自己不得不为了保全性命参战,他现在对于战争的感受才是最深切的。

“国家命令他们去打仗,最终他们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彼此。

”另一方面,从战士的亲人角度出发。

每个战士,想必内心深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战。

在描写美军方面,从他们的家人对战场上打仗的亲人的思念与担忧作为出发点。

尤其令人悲痛的是一封封电报信被送到每一个家庭时的场景。

男主妻子感受着那一份悲痛,同时提着心担心自己的丈夫。

最终的相见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越军也有一个士兵,在本子中夹着妻子的照片。

战争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残酷的。

影片的特别在于,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平等的。

影片并没有丑化某一方,也没有抬高另一方。

战争中,双方的领袖都是很有谋略并且很有担当的。

他们对待输赢同样的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国家同样有信心。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说多了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并没有深切感受。

看到了影片中真实的情景,让我觉得现在安稳的码字,宁静的世界真美好,真的来之不易。

同时又对世界上仍处在战争中的国家中的无辜的人民表示同情。

《我们曾是战士》短评

不利用地形和丛林,越军靠人海战术硬碰硬,肯定是要吃大亏的。梅大叔的特点就是煽情用力过猛(补记)

7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较差

一个细节。丈夫凌晨出征,亲吻装睡的妻子,离开后妻子赤脚追出马路对着空荡的街道说i love you。被烧伤的战士抬他的腿时皮肉被撸下来。阵亡电报的黄信封。山谷对战的枪战干货满满。一个让人珍视和平的电影。对敌人也不吹不黑。

11分钟前
  • 小法
  • 推荐

越战电影,大多是反战的,揭发人性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战争本来就是士兵的电影,士兵的家庭,士兵的爱,没有这些那些战争就显得渺小而不值了。

12分钟前
  • 蓝色的30道阴影
  • 推荐

战争片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17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力荐

我一个人在工地里看的····

18分钟前
  • 寻巽
  • 推荐

美帝的主旋律电影。丫甭在往自个儿脸上贴金了成么我看着蛋疼。= =

19分钟前
  • 星农
  • 较差

什么玩意

20分钟前
  • vvjinjinji
  • 较差

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背后 都有一群祈祷挂念能安全回来的家人

21分钟前
  • 徐友惟
  • 推荐

越战题材 战争戏的调度比较一般 索性篇幅也不多 更多的展现前后方美国大兵和他们家庭对于战争的想法和做法 以少胜多对于美军这样的配置不足为奇。中规中矩。

22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战争片难免不带上价值观的倾向。战斗结束时,一群记者蜂拥而上来采访,原战地记者和摩尔中校欲言又止扭头离去的画面,让我很受触动。战争其实没有赢家,任何一方都是输家,失去的,是人命。望着堆积如山的尸体,不管是美军的还是越共的都一样,那种心情,谁还能说得出什么来。

23分钟前
  • 徐毅
  • 还行

据说与史实还不符

28分钟前
  • 于哈哈
  • 较差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该死的北越,该死的北朝,独裁者用人民做了傀儡。

31分钟前
  • 屋大维SAMRUAI
  • 较差

影片的影响在于他在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败笔也在于他虚构了一个美国人想要的胜利结尾。

36分钟前
  • 心知_道
  • 推荐

典型的美国红色电影

41分钟前
  • 战马空肥
  • 较差

对越南人的描述较为中立。还行,美国主旋律2014121网吧看又一遍

45分钟前
  • lllllllllllllll
  • 还行

通过这部片了解一下越战的来龙去脉 黄种人打仗靠人数 白种人打仗靠装备 阿拉伯人打仗是信仰 黑人打仗是无知

46分钟前
  • simplex
  • 推荐

牛逼的人,用的是手枪!

47分钟前
  • se7en
  • 还行

这个译名真烂,我更喜欢越战忠魂这个名字。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的战争片,可与大兵瑞恩媲美,血淋淋的战场,反战的思想。又见梅尔吉布森,第一次见他还是在勇敢的心,这个男人就像石头一样坚硬,像大山一样厚重。

48分钟前
  • 陈默
  • 推荐

战争场面还原的比较写实惨烈,不过比重不多,篇幅大量的是铺在了反战这条线上。三星半

53分钟前
  • RICK_小锋
  • 还行

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战争片,如果说斯皮尔伯格通过战争的残酷来让人们收到视觉冲击,那这部则是更加人性化,更加感人!~因为它讲到了战争中的家庭,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所有的家庭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55分钟前
  • Eric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