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荒城纪》的开头十分钟,便能看出导演徐啸力试图完成史诗叙事的勃勃野心。
从一个词句上的小误会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陈旧观念、宗族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在荒谬的喜剧色彩中逐渐弥漫出浓厚的悲情氛围。
叙事的完成度很高,每段故事的推进都建立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
其中的调侃和隐喻,为影片赋予了黑色幽默的底色,让人很快联想到之前的《驴得水》和《不成问题的问题》,相似的以小见大,民国时代背景下的贫瘠与荒谬,而《荒城纪》则力求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角度,父女之间的言辞误解,不仅引发了整个村庄的暗潮汹涌,导致了传统宗法机制的内部冲突,家庭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甚至造成了追求情感自由的灵魂个体被集体戕害的惨烈悲剧。
导演用丰富的背景音乐为每段剧情转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或是长笛二胡婉转奏出的悲音,或是电吉他和密集节奏鼓噪出的朋克,有效烘托了这场闹剧的各种面向。
斯琴高娃、褚栓忠等几位老戏骨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撑起了繁复而宏大的场景。
生动刻画出上层官僚、宗族家长、底层村民和妇女各个层级彼此之间的压制、约束和抗争。
为了迎接新生活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习惯都处于“旧生活”的人们却演绎出种种闹剧,意图通过得到认可,获得利益。
然而,男女主角才真正是新旧文化转换中的先锋者,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不把一切阻碍放在眼里。
并且以善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身旁的喧嚣众人,面带着真诚笑容,却迎来了最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饥饿和贫穷,村民已经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力量,他们的麻木体现在表情上,渗透在语言中,更深深地铭刻于观念之中。
从贾樟柯电影中走出来的韩三明,演绎出这一类群体的生动代表。
村民们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日常生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观念和浅薄认知,但也正是面容模糊的他们,纵容了旧时代宗亲族长们对人性的压制,同时还成为其帮凶,在消灭自由灵魂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影片由此进入了最为悲情的段落,关于人性的隐喻也在此得到最深刻诠释。
宿命般的悲剧发生,如同《狗镇》中的人性走向,尽管时代、国别等背景全部迥异,但同样毫不留情地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喜剧的讽刺为线索,最终戳破了人性的愚昧、自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灵魂甚至生命的消灭。
宿命的悲剧性高潮过后,导演也许不想情绪过于低落。
影片最后仍然回归到讽刺。
通过种种争夺和伪饰,甚至付出了炸毁民房、情感破裂和害死人命的代价。
最后族长和保长却不得不面对更上层官僚的压榨欺骗,换回可怜的几包大洋。
在1930年旧军阀统治下的山西乡村,这场因为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落后导致的悲剧,以一个讽刺谐音开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荒谬的演绎,最终制造了自由灵魂的终结,以及更多人的哀叹与悲伤。
影片呈现出这些人性的弱点,却并没有提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它发人深省,成为观影后继续思考的深刻话题。
发表于《普洱》杂志。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坡原住民,影片看着很真实。
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祠堂,不过有庙。
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人抢着上早香,要说人们有多虔诚?
也不见得。
只不过像是片中的抢黄饼,自以为先到便能得到更多。
村里也有风言风语,小学的时候孩子们经常骂一个同学,说他妈妈跟另一个光棍有染,还时不时的传出某某人老婆的偷人事件。
当然那时候也没在意,现在想来那是何等的无知。
说什么民风淳朴,不过时愚昧无知罢了;说什么大好河山,不过是雪后的两三天;说什么宗法,不过是掌权者愚弄人的手段。
村里人很无知,甚至不识字。
村里人很迷信,甚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村里人有时候很单纯,中国人大多单纯。
这本没有什么,但是无知➕迷信➕单纯,演绎出的是惨不忍睹的悲剧。
因为无知,他们可以不敬畏生命,一个人说烧死就烧死;因为迷信,他们可以忽略人情,一片地一家人,说散就散;因为单纯,他们可以看着那个人被烧死,看着那家人被拆散,脸上并无同情反而似乎很有趣。
鲁迅很多年前就写了一群中国人看另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故事,那时候这些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在战场上,在庙堂里,在村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从破棉袄过渡到了阿迪达斯外套,从白馒头升级到了小龙虾。
物质生活的提升似乎使人们忘记了精神的疲乏,中国人难道不无知了吗?
难道不迷信了吗?
难道不单纯了吗?
这时候有人会大声疾呼:依然无知,依然迷信,依然单纯。
我太同意了!
也有人会说:慢慢来嘛。
五四运动过去这么久,甚至变成北大校庆日也有十几或几十年了。
五四到底有没有留下什么?
还是说后来的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片中的底层人在小小的族长面前无能为力,族长与保长又在那什么管家面前无能为力,不知管家是不是也在县长面前无能为力?
我倒希望如此。
那么我们是否在小小的主任面前无能为力过呢?
说回电影,除了音乐其他都好。
醒醒吧,村里人上门,哪有那么摇滚。
都是不干着我就随便起哄,一干着我就立马撤退的人。
哎,城市套路深,农村套路是不多,但是招招致命。
关于贞洁牌坊,片中也说了:都是假的!
呵,女人!
呵,男人!
贞洁牌坊都是男人立起来的,牌坊作假却是女人搞出来的。
说白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人,却都要每天尽量展示君子的一面。
很可笑?
但这就是人啊。
这部剧狠狠的讽刺了中国的族系社会。
曾经的宗族社会,一切是非判断标准均由族长及其年长或有学问者来定,也就出了电影中的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对的,实则是他们愚昧无知造成的结果,而且其混乱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白了社会百废待兴,在国家都没有稳定健全的情况下,何来抛弃小我实现大我去大搞"新生活运动",当时老百姓其实就想吃饱穿暖。
还有个启发人心的是,寡妇偷汉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我竟然有一刻觉得应该受到族里教育但是绝没有上升到焚人的必要,为了剧情这里导演是不是艺术化了我不知道。
电影中的音乐比较奇怪,整个像是在讽刺旧社会一样,比如众人大干建设祠堂的那一段,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感觉,但是音乐里我听出了荒诞讽刺的味道,我反正是听出了这种效果。
还有,中国的这种宗族社会该不该废掉,或者是去糟粕取精华,因为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社会,有的人法律约束不了他,但是传统的道德框架里却是反对的,像寡妇偷汉这种到底该不该批评,而且我在想导演为何多次拍这种情节,而不是就是重点描述两人的感情,你第一次还好,嗯,第二次、第三次我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是想通过女主的做法与电影所描述旧社会整个氛围形成反差么,还是想侧面说明女主压抑过久终于遇到真爱的那种不羁爱自由?
有深度,有丰度,能看懂多少,就看个人水平了,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非常多,几乎没有什么累赘镜头,既映射了时局,又表现出当时这群人的蒙昧的意识形态,并且鲜活准确的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精髓,这就是丰度。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接着由这个错误引发了一连串的错误,期间有几个族长内心独白镜头,表现出其内心的困惑内心与行为的矛盾,这就是深度的哲学问题,明明心里不想,为什么还是做了?
后来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观众眼里就是一个笑话的答案,可笑是因为蠢,蠢的可笑,前部分有多处这样的搞笑镜头,或许人的天性里就有嘲笑蠢货都本能吧,着其实是当时中国人都一个缩影,愚昧无知,自我否定,不会思考。
从全局的角度讲,民为鱼,钱为饵,鱼想吃饵,钓者想吃鱼。
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当时的人知道他们愚昧可笑,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现在的自己跟当时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不是在犯一个又一个可笑的错误?
我想应该多问问自己的心,多听听它的声音,片中有句口号,识字识字,人人有份,下边的人像是在天书,只知道瞎起哄。
这是真正摆脱愚昧的方法,多想,多思,多学,随着对环境认知程度的扩展,慢慢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逐渐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深思时,就已经离这个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并且任何时候都不晚,因为更好的自己就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只有用心发掘,你才能与他不期而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图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
遂发举“新生活”运动,仰“礼义廉耻”之要扼,令其辖区内,皆行推广。
浪潮之沫,泛一奇事……
民国廿四年立春,山西渠县李家村的李保长又到县里申请救济粮。
自从李保长把闺女翠翠嫁给县长傻儿子后,他就掌起了李家村大半个家。
借着县长亲家的方便,李保长一度把“用死人头充领救济粮”当成了营生,往李家村拉了不少救济粮。
李家村的族长明里暗里也得了李保长不少好处,所以事事也都要顾忌他的脸色。
可这一次李保长申领救济粮却触了壁,一是县长到太原府习法新规,救济粮没人签字领不出来;二是充领的勾当被人捉住了把柄,从政府规定夹缝里捞便宜的路子看来需要另辟蹊径了。
庆幸的是,县长府里的陶管家借着翠翠的口给李保长指了一条道儿,响应政府新生活运动、申领活动经费,“建个礼义廉耻堂”,不光能领到救济粮,还能得三十万大洋的补贴。
“李忆莲祠堂(礼义廉耻堂)?
”李保长一遍遍确认着?
李保长着实有些发懵。
李家村里倒是有李忆莲这么一个人,她是从外村嫁到李家村的,自从她男人在跑买卖道上叫飞贼劫杀,她就成了寡妇。
要说给守寡女人建贞节牌坊倒是有的,但是祠堂向来都是给祖宗和本族人立的,给外村女人、而且是过大活人立祠堂倒是稀奇事。
更让李保长闹不明白的是,新生活运动和这李寡妇到底有什么联系?
当然不光李保长想不明白,李家村的族长和头脑们也不明究理。
还是族长想得开,“可想不明白的事情总有它的暗理,暗理哪是咱们能想的明白的。
”李保长也不再纠结联系、究理了,既然李忆莲能解决全村的救济粮,还能得三十万大洋这样肥到流油的好处,那李忆莲也就不能再按个人考虑了,她依然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既然是神,那么给神造祠堂也就合情合理。
李保长盘算着把陶管家送的一批南疆军用棉倒卖到高价收购军棉的共区,凑出建祠堂雇工的本钱。
而建祠堂的场地嘛,族长和保长一合计决定找本族李铁算用神仙指路来决定。
结果算来算去竟把祠堂的位置选到了李满真家的窑。
立位之处一定,竟扯出双重冲突。
这第一重是拆亲。
村里人都知道李满真家正要用这个窑洞为儿子林硭娶媳妇,而媳妇人选正是举全李家村之力为其立祠的寡妇李忆莲,眼下这个被标榜成了忠贞不二的道德模范李忆莲怎么可以再嫁?
这第二重是夺窑。
如果说这窑姓李,那么征用起来还有着族人间的情份和道理,可偏偏这窑姓林,而且林硭的爹是为了给族长顶死罪被发配到黄河挖河道时搭上的性命,族长对于李满真母子是有亏欠的,因此于情于理这窑李家村强征不得。
可人性情理在利益面前实在不值得一提。
一方面,立李忆莲祠是县里头给指的道儿,立祠不光牵扯着今年村里的救济粮,也拴着李家村未来的生杀命运。
另一方面,立祠地点选在李满真家可是神仙指路指出来的,据李铁算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借祠堂立位之际顺带建一个小财神庙可保李家村财运亨通,神仙的话可不敢违抗。
权衡利弊后,李家村上上下下铁了心,“先礼后兵,李满真家的窑洞必须铲平,开土建祠”。
李满真上京(南京)告状、林硭火药捍守、李忆莲挣脱拘等反抗行为不仅改变不了李家村从上到下“拆”、“夺”的决心,反而诱生了李保长为首李氏利益集团的杀心,“李忆莲大逆不道,口无遮拦,还失了贞洁,不知廉耻,惹怒了祖宗,就按最严厉的族规办,立祠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就这样,李忆莲、林硭如同林家旧窑洞一样成了李家村争取活路、奔向平安绵延的障碍。
为了全族人的利益,牺牲林硭和李忆莲成了李家村民心所向。
林硭被拘禁、林家旧窑洞被炸毁、李忆莲被火刑。
如此残忍私刑,竟在李家村村民们盛大如祭祖仪式一般完成。
李家村村民们表现出的激奋,让人唏嘘人心的麻木,民智的愚昧。
而裹着白布被高高竖立在柴火中的李家村救济粮的牺牲品,李忆莲,仿佛真的成了神,代这些愚民受难的神。
此刻这座渠县县城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城,荒的不光是天旱兵乱下荒废的庄稼地,还有暴虐荒蛮的种族主义残忍私刑,以及麻木荒芜的暴民私心……
土地与人心同样寒冷的李家村飘起春雪,也只有这逆节气的白雪能暂时为这肮脏黑暗的“公理”遮羞,为在这愚昧讽刺透顶的新生活运动中被残害的李忆莲昭示着冤屈……
解决了建祠新运动的所有障碍,别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方面李保长安排到共区卖军棉的亲信迟迟没能回来,另一方面县里传来消息要派洋人来村里给新风尚开展情况照相取证。
为了应付检查取证、骗取新运动经费,李家村不得不营造一个热火朝天兴建祠堂的假阵场。
李保长和族长当了李氏祖宗塑像手里捧的金元宝,填了雇工佯装建祠堂的钱。
自作聪明的李保长和族长雇了邻村村民凑够了500人兴土动工、立坊建祠的好戏给代县长前来查看李村新风尚开展情况、送钱送粮的陶管家和洋摄像看。
看到陶管家的保长不自觉地要行跪迎大礼。
族长连忙制止,“膝盖是留给祖宗的”。
可无奈又可悲的是,人穷志难长,当看到陶管家带来的钱粮时,族长也全然不顾祖宗怎么想了,跪倒在钱柜面前,“这回我们发财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建此堂之意,开展新生活运动,当开展识字运动。
识字、识字,人人有份啊!
”陶管家捧着“礼义廉耻堂”的牌匾,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演讲。
一色文盲的李家村村民们全然听不懂陶管家在说什么。
李保长紧紧盯着牌匾,虽然他不认识上面的字,但他数得清个数,他暗自叨咕着,“李-忆-莲-祠-堂,字数对着呢!
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可咱们祖宗传下来的“李”字也没有看见在上面,而且跟李寡妇也没有任何关系!
”族长也意识到出了岔子,炸林家窑、火刑李忆莲这样大动干戈,难不成全是一场误会,他不禁一脸惊慌。
李保长稳住族长说,“不能慌,淡定从容,还要有笑容,三十万大洋,祖宗可都看着你呢!
”
“三十万大洋”,的确不假,可它们却也不全姓李。
答谢宴上,李保长拿出一些大洋摆在桌子上,称要孝敬给陶管家和县长。
陶管家大方地表示,“我就不推辞了,在这我代表县长谢谢你们了,既然粮食和三十万大洋你们都收了也都签字画押了,桌上的大洋你们留下,其余的我带走”……一场荒诞悲剧过后,李家村发财的美梦彻底破碎。
本想捞政府一笔便宜,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李满真踏上告官之路后,未走出山西地界,便客死他乡,原因令人猜测……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偶然间点开的这部片子,带着些《驴得水》和《杀生》的味道,以民国山西农村为背景,荒诞戏谑的手法讲述了一段愚蠢与贪恶交织的悲剧,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里的保长为了趋炎附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儿子,并从女儿口中辗转得知了一条旱涝保收的消息:在村里建个“李忆莲祠堂”(礼义廉耻堂),就可以获得县里拨发的巨额救济粮和银元。
虽然不太明白县里的意思,但是贪财的保长立马勾搭了村里的族长,开始筹谋。
李忆莲是外村的寡妇,带着弟弟独居在山腰,一来二去便跟猎户林硭生了感情,打算重结姻缘,却没有想到一道“李忆莲祠堂”的族令,打破了一切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将礼义廉耻堂听成李忆莲祠堂,是口音与无知所造成的错误,但那份贪婪的心,却也是积在无知中硬生生的恶。
愚民不知愚,第一次将李忆莲和林硭蒙着红布推搡进宗祠,两个不知道未来的人,善良的估计着一切,对着未来生出最美好的期待。
而对于保长与族长而言,拿到白花花的银元胜过一切仁义道德,毁了林硭的家,斩了李忆莲的情,一切都是在为“大家”。
林硭的父亲拯救族长于水火,却未换得多年的感恩,李满真指天声嘶力竭,丈夫的冤魂还在黄河里飘荡,而那用命挣来的土地,却要被逼收回,她想去告,告南京,告她认为不公的遭遇,她想找一个可以替她做主的地方,可遥遥南京,无知的妇人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染病路途。
带着面具张扬地扭动着身体,高高架起的柴堆,族长家的妇人用力的搓洗着李忆莲的身体,这场毫无人道的祭祀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林硭被关在槛栏中,村中的召集的锣鼓,敲了三遍,一辆板车捆着被灌了鸦片的李忆莲走向祭祀高台,钉在十子板上的她,神情涣散,鸦片带来的幻觉冲击着她的思维,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三岁做童养媳,六岁被卖到北方,几次辗转,终于遇到可以过下半生的人,终于将要重新的生活。
烈火从底部一点点的攀上高台,仿佛一条条毒蛇吐着信子,慢慢的逼近,火焰升高,已经看不清李忆莲的脸,狂野的舞动伴随着祭祀之乐达到顶峰。
面具下的每个人仿佛都是吃人的狂魔,饮人血剜人肉,高台上死去的不过是一个外姓的寡妇,而后能换来的就是救济粮和白花花的银元,他们并非无知到不知杀人作恶,只是那心中的贪念早已胜过了所有的善念。
卖了宗祠中祖宗手里的金锭锭,雇上 500 名工人,虚声虚势的开展祠堂的建设,欲望所带来的滚雪球般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愚蠢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近。
盖了印的收据,被抬走的银元,更大的贪席卷了愚蠢,折腾一圈的结局令人唏嘘。
放了林硭后的复仇,显得更加的悲怆,没有心爱的人,没有家中的老母亲,没有生活了数年的房子,他的孤注一掷也不过是尽数全失。
万愚可成恶,而这恶不仅仅来自于无知 ,更是那泯灭人性的贪念!
1934年,蒋介石发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又称新生活运动。
按“最高统帅”的意思,新生活运动希望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运动的诉求多是西化现代化的,但又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传统礼教与旧式道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朱熹哲学成为了“新生活运动”的大旗。
“领袖”号召,自然有大批谋士相随,理论文章引经据典,学习宣传如火如荼。
达官贵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自在转圜,积极响应,撰文、演讲、开会、比赛,八面玲珑,热闹非凡。
但国民政府孱弱的基层控制力,让运动难以向下延伸。
尤其彼时国家尚且贫弱,又有战争的阻扰,政令不通,“新生活运动”难免神形分离,最后荒腔走板、面目全非,甚至引出了很多荒诞的笑话。
电影《荒城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饿肚子可以讲道德么?
台面上,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总能讲几句。
但私底下,第一要务还得有饭吃、活下去。
新生活运动来到穷乡僻壤,吸引保长和族长的,不是什么“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主要还是成为模范后的配套资金——三十万大洋。
“礼义廉耻”当不了粮食,但真金白银却实实在在。
事情从一开始就走向歧路。
愚昧封闭的乡民没功夫也没兴趣弄懂什么是“四维”,恰好村里有个外姓的寡妇李忆莲,方言里平仄混淆,于是“礼义廉耻堂”变成了“李忆莲祠堂”,领袖“蒋中正”变成了“讲忠贞”。
错会几个字,方向却完全是逆着来了,新生活运动没搞出“新”来,倒是把旧糟粕里最要命的魑魅魍魉给放了出来。
不为乡民待见的外姓寡妇一下成了菩萨奶奶,被高高供起,让她入族谱,好吃好喝伺候,还要为她建祠堂,这是亘古未见的事情。
但神却不能有人格,相爱的人被生生拆散,好好的家被夷为平地。
乡民不断进行着自我说服与自我麻醉,硬生生地把这件荒诞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当然,也揭露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是一部国内院线里鲜能看到的现实题材黑色喜剧,初看起来荒诞可笑,但慢慢又会被其中对人性的批判刺得如坐针毡。
电影开始,无论保长、族长,或者其他村民,都算不上什么坏人。
他们有自己的私心自己的算计,也还顾及着全村人的口粮与生路,宗法和秩序。
但一个“李忆莲祠堂”修建计划搅乱了村庄,让大家都晕头转向。
上面的小道消息模棱两可,不得要领。
只能自己开悟,悟到了,就有钱拿。
悟不到,一无所有。
所以这并不是开放的选择题,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于是他们分析、思考、研究,当理性不能解决疑问时,就选择自我欺骗和自我蒙蔽,如同把头插入沙堆的鸵鸟,进而一步步滑向“恶”的深渊。
“献祭”成为整部电影的高潮,集体无意识终于造就了终极的恶。
乡民们以大张旗鼓的祭拜仪式完成了最后的屠戮,李忆莲终究不是神,只是献祭的牺牲而已。
然后督导团来了,新生活运动来了,外国记者来了,他们讲话、训示、授牌、拍照,“礼义廉耻”真相大白,所有人却都寒蝉若禁。
许诺的大洋只在村里打了个转,象征性地留下几吊,大半又都回到了老爷们的手中。
折腾一圈,该做的坏事做绝了,这个村庄依然贫瘠愚昧,甚至比过去更加混乱无序。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局的处理,没有痛快淋漓的复仇杀戮,告状的母亲死在路上,愤怒的儿子定格在枪火喷射的瞬间,一切戛然而止。
那些群体做过的恶被轻易掩盖,某年某月,烧死的寡妇,只是乡间微不足道的轶事,散落在稗官野史与乡野笑谈中。
没有英雄侠客,没有天理循环,被牺牲的人命,发不出振聋发聩的喊叫,但哀怨的控诉却在这片土地上徘徊不散。
我们看着电影里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发笑,又对照某种人性的真实而默然失神。
电影的故事只讲了一方小天地,但见微知著,留给观众的思考,却不止那个村庄、那个年代而已。
所以电影的名字用得讲究,“荒城纪”——它不仅是留存于个体的“记”忆,更是见证和封印了一个时代,关于家国民族的“本纪”。
忘或不忘,喜或不喜,它都醒目地矗立在那里。
当封建的大树被砍倒后,人们似乎忘记它的根还在,看!
饿殍遍野,听!
黎民哀嚎,青天白日下的大老爷仍自顾自地宣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口号,若说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昨日黄花,那民国便是民主时代的野草!
大树顷倒,青草长高了!
翻土变新,那可不得了!
由此窥民国一角,长似野草,生机有余,希望微渺!
这个荒诞的故事发生在李寡妇身上。
李寡妇名叫李忆莲,丈夫在外跑买卖被土匪杀死后,一直守寡。
有一个儿子,但为了能够找到好男人,将儿子当作弟弟来养。
寡妇门前是非多,李寡妇年轻漂亮,用村里李氏宗族族长的话说,“这女的长的确实像神仙,那皮肤白得,馍馍也白不过她。
看人一眼,勾人心魂。
”
“咱做女人的,那味道没尝过也还好。
要是尝过了,这辈子又不给碰了,还真不如死了算了”。
这是片中一个村妇说过的话。
李忆莲自然也受不了这种寂寞,于是跟村里名叫林硭的男人搞上了。
林硭也是个老实人,喜欢打猎。
两人彼此相爱,已经到了准备结婚的地步了。
只是两人的爱情遇上了阻碍。
村里的保长将自己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也算攀上了县长这个贵亲。
有了这个关系,保长可以为村里领到足够的经济粮,也可以得到一些小道消息。
1934年,为了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蒋介石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开始宣扬“礼义廉耻”。
翠翠告诉父亲,建立“礼义廉耻堂”,可以得到县政府的三十万银元。
但因为山西方言的口音存在偏差,保长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一场误会引发了一段黑色幽默的悲剧故事。
给一个外村人,还是寡妇,并且还在人世的人建祠堂,这绝对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一切不合理都可以变为合理。
族长和保长决定力排众议,为李忆莲建立祠堂。
他们在的村庄是个偏远村子,村里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对外面的时事更是知之甚少。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领导人是谁。
在他们眼里太原已经是很大地方了,听说南京是首府还能管着太原,已经感觉匪夷所思来了。
族长在听说领导人叫“蒋中正”后,根据谐音“讲忠贞”,更加找到了为李忆莲修祠堂的理由。
为寡妇修建“忠贞”牌坊,这是多么正当官方的理由啊。
片中族长在想到这一点时的表情真是亮了。
根据村里算命先生的考量,祠堂决定修在林硭家里。
在开宗族大会时,斯琴高娃饰演林硭的母亲李满真,大声斥责族长忘恩负义,自己丈夫曾替族长住过班房,而今却要被族长如此欺负。
仇恨可以被铭记,恩情却极易被忘记。
不得不收斯琴高娃老师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将一个农村妇女的泼辣与率真拿捏的非常到位。
之后李忆莲和林硭被请上大会,本来以为是给自己主持婚事的两人,却被告知两人不得结婚。
李忆莲要被当做神供起来,然后被保长安排人控制起来。
而对林硭的打击最大,爱情与家都要被抢走。
为了守护家,李满真决定要去南京告发,可惜死在了路上,连山西都没走出去。
林硭日夜不眠拿枪守护家,跟全村人对抗。
李忆莲趁乱套了出来,带着弟弟李福找到了林硭。
李福自告奋勇拿枪守夜,却悄悄拿着枪逃走了。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了枪后的李福得到了孩子们大王一般的待遇,有小女孩帮着按摩,还有小女孩为玉米。
这个画面非常搞笑,却让人感叹,本该天真无邪的孩童也耳濡目染成年人变得势利。
没有了枪,保长和族长带人重进了林硭的房子,正好抓到两人炕上激情。
在这个社会下,一个寡妇嫩个生存已经很艰难了,贞洁早已不值一提。
李忆莲哭诉,自己只想找个疼自己的男人。
族长决定烧死李忆莲,这样更加将建祠堂变得合理了,毕竟祠堂是给死人的。
于是,一个大活人,就被活活的烧死了。
烧人时,一个个带着狰狞面具,手舞足蹈。
其实,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固守者就是一个个魔鬼,杀人的魔鬼。
祠堂也开始风风火火的修了起来,为了筹集工钱,族长与保长甚至把神像上的金元宝买了。
县政府的陶总管带着三十万银元来了村子,而保长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根本就不是为李忆莲建祠堂。
但为了钱,众人假装不点明这一切。
陶总管在带着养人观摩拍照后,竟拿着三十万银元走了,这个钱竟只是个过场。
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场闹剧后剩下一地鸡毛。
而神像上的大金元宝也只能换成了小元宝。
在最后,林硭逃出禁锢,拿着枪追杀族长,将其钉在了棺材里。
而后在与保长带着一群人的对峙中,枪火起,影片结束。
这便是2018年上映的《荒城纪》讲述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方言的误会,引出了一个荒诞的的黑色幽默故事。
但其实仔细想想,里面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
保长,虽然霸道,甚至通过救济粮跟其他村妇有不正当关系,但是在大局上,他还是为了村子考虑;族长,色厉内荏,更多是随着保长的步伐走,总体而言也是为了宗族。
只是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无知的他们,只知守候祖辈传下来的思想与规矩。
这是社会的悲哀!
礼化杀人,本片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只有从根源上消除,才能解放人心。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今古如是如此
编剧功力不错,故事挺真的,也充满了寓言,美术也挺好,让人相信,就是导演水平不行,表达欲旺盛不会节制。
嗯,蒋中正,讲忠贞。
国内虽然是对女性很恶劣,但也不会有烧女巫/不洁妇人祭祀祖宗的剧情吧。。。这么编剧好奇怪啊。。。
有些故弄玄虚,不甚好看,最奇怪的就是李忆莲的傻儿子,完全不知道把他放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本片原著为民国后期著名作家XX,描述了蒋集团统治时期所谓新生活运动的荒谬。深刻揭露了...批驳了.....最终显示和说明....
用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伤的故事,荒这个字可以概括主题了
5
黑色幽默的民国戏,看似荒诞而又反映人性的残忍,有点驴得水+杀生的意思。外表粗粝野蛮,实则细腻丰富。故事内体现的阶层问题和女性问题,很有嚼头,用看似喜剧的方式,将这份压迫、悲哀、冷酷一一道出。
本可以到五星,结尾收的太仓促了,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好可惜。
这拍的勇气可嘉,镜头运行也太差了吧
任何时候都一样
总觉得形式大于内容
要是情感再强烈一些,其实还可以,比市面上的好多了,祝你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么恶心的电影 居然还打这么高分 不是豆瓣被脑残占领了 就是自己炒作分数,辣鸡剧情 人物关系乱 男主演跟个傻b一样 一分都嫌多 这个导演什么背景???这么捧????
民不聊生的年代,为了口吃的愚昧的村民杀死了一个寡妇,逼死了母子。腐败的民国政府。
来,吃人。
冷眼旁观的荒诞幽默。没文化,真可怕。
2.5 题材是好的,配乐总有错位感,但太拖太慢了
三星半,结尾从分钱往后节奏就不对了,没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