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
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
可以,这很艾伦。
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
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咖啡公社》 伍迪·艾伦 2016🖊️爱情阴晴不定,魅力贯穿始终。
爱人不是生活的专属解药,自爱才是。
🖊️延续荒诞的自恋视角风格,但《咖啡公社》的艾伦老头儿很甜。
很有调调的一部爵士乐电影。
🖊️女主选角差点儿意思🖊️ENDING很牛🎈亲爱的鲍比,今天下雨了。
下雨很美,但又有些让人伤感。
莱纳德说,这就是生活的辛酸。
我们不仅要欣然接受生活的无意义,还更要因为生活的无意义而庆祝生活。
这对我而言太深沉了,但妈妈常常简而言之:把每一天都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做对了。
🎈你知道的,时间流逝,生活也要往前走。
人是会变的。
🎈生活是出喜剧,不过是个虐待狂喜剧作家写的。
🎈我是说,我知道,好莱坞有时也很让人兴奋。
但是什么都比不上百老汇或是林迪家的芝士蛋糕。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但经过省市的生活却并不好过。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
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
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
很单薄。
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
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
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
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
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
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
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
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
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
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
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
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
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
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
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
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
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
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苏格拉底: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法过的(不能轻易思考人生。
一思考起来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王尔德: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另外一种是得到。
异曲同工。
结尾精妙。
两个人的眼神颇给人震撼,看了一遍之后一直都记得。
KS演技看得我很尴尬。
出戏。
但结尾的眼神还是可以的,把怅然的感觉演出来了。
Blake Lively美得太惊艳了,让人想犯罪。
伍迪艾伦还是在探讨他的永久的命题。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你感觉没什么大道理。
你不能指望清晰地得到些什么,但是你又真的体会到了一些什么。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
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
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
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
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很多人说Woody Allen不再像之前的风格了,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元素。
城市、犹太人,完美的特写,干净的情节,都非常Woody Allen。
至于讽刺,应该都放在Bobbi的哥哥Ben和他的父母关于宗教的讨论那里了,他妈妈说的那句“之前他就是谋杀了人,现在他要变成基督徒了!
”简直是影片笑点之最,不属于其他的Woody Allen式电影。
但关于Bobbi和两个Veronica之间的爱情,导演确实带上了含情脉脉的面纱,用注视后辈的眼光注视着Bobbi的puppy love和成长,就连他一贯讽刺的上层社会—Bobbi的叔叔Philip,竟然也有了真挚的爱情,这让我倒是吃了一惊。
其实我挺喜欢Woody Allen这种难得一见的温情的,虽然没有深刻的主题,起码是部好看的电影。
周六的早晨,洛杉矶Westwood里面的Landmark影院里人很少,几乎全都是住着拐杖或者助力车的老年人,bird和我笑称我们起码把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
Landmark是美国专门放小众电影的院线,与主流院线放的暑期爆米花大片相比,这里放的都是戛纳或其他一些电影节的的参赛作品,肯定不会有Finding Dory这样拖家带口的庞大观众群,却有Westwood这种高级社区的观众支持,观影感受也比旁边坐着一群嚼爆米花的少年好了很多。
电影院真是能放大一个人对电影的感受;如果我在家里电脑上浮光掠影地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只能三颗星,因为实在缺少戏剧冲突和高潮;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当所有人都放下手机,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时,就能听见导演的娓娓道来,看见微妙的光影流转。
当Woody Allen把大束的柔光打在前后两个Veronica的脸上时,两个人Brunette和Blonde的美真是尽收眼底。
我觉得他是把两位演员当成两个城市来拍的。
Kristen之于洛杉矶,Blake之于纽约,代表了美国东西海岸两种城市、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风格,像双城记,也像朱砂痣与白月光。
而Bobbi与Veronica的距离,也像两座城市一样,不可能有结合,也不可能有未来。
演员Jesse Eisenberg和Kristen Stewart 都是文艺片的常客了,Blake Lively看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这两位女主比起Emma Stone受文艺片导演的欢迎程度来说,演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情人说,我们还是不要见面了,梦只是梦。
妻子说,我梦见你在好莱坞背叛了我。
丈夫说,梦只是梦。
只是,最后,新年热闹庆祝氛围下,同样空洞的眼神,也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东西。
谁还能说,梦只是梦呢。
梦里,是最真实的。
伍迪艾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不讲什么人生道理,只是精准地描述出人生的状态。
瓦 尼 Vonnie
——源自《咖啡公社》的她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个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一个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当与过去重逢,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故事背景发生在1930年代的好莱坞,酒色生香,晚宴派对,聚集着电影圈精英的上流社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 《围城》她是他的朱砂痣她迷人漂亮,清丽脱俗,身在好莱坞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不对上流社会生活亦步亦趋,有自己的人生见解。
她拥有英国文学和戏剧学位,从美国中部带着雄心和幻想来到好莱坞。
当巴比问她是否也想过当电影明星,她表示她在学校时喜欢表演,曾经她也和所有来到这里的女孩一样怀抱相同的憧憬与野心,幻想来到好莱坞住在金碧辉煌有游泳池的豪宅,穿梭在各色名流中交际应酬,去参加各种首映礼,过着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生活。
在此生活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圈子的光鲜与不堪,围城外的人看到的富丽堂皇的背后是矫揉造作,丑态百出,各种名流交际的派对充满了圈子里的丑闻八卦、结实人脉的虚伪、恶意中伤的丑陋。
随着心智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野心的她认清现实,庆幸自己仅仅是个凡人 。
她认为但凡有半点头脑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光环生活很愚蠢。
人本就是复杂的,厌恶得不彻底,或许那是想要的,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厌恶。
也会明明厌恶,却会因着现实利益而苟同选择。
成为名利双收的电影明星,过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她认为这种生活确实暂时会很有趣让人艳羡 ,但她坚信人生不应仅限于此沉迷其中,生活应该更开心幸福,更有意义些。
当巴比问她“如果可以选择住在这里,你会选择哪个房子?
”她说她并不会选择住在这里,她在内心为住在比利弗山庄豪宅的人感到难过,认为他们需要住在大房子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她向往简单平凡的生活,现在的她并不羡慕那种虚幻的光环。
她喜欢海边,她希冀自己的公寓可以离海边很近,可以整天望着海。
在巴比眼中,她与众不同,美丽脱俗,可爱迷人,这座到处充满诱惑的城市盛行的崇拜名声和票房纪录的价值观并未侵蚀她。
选择即取舍—— 巴比,生活的真实感
巴比,给予她生活的真实感,不用忍受与菲尔偷情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没有良心上的愧疚,她可以完全做自己。
他青春浪漫,对她倾慕,他是她太轻易拥有的爱。
巴比辞去家族珠宝店沉闷的工作,第一次离家, 想去好莱坞闯荡一番事业。
希冀人生做点更有趣的事,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当在好莱坞几个周一事无成,得到舅舅给的打杂的工作机会时,他表示什么都愿意去做。
而在得到后,对工作的琐碎无趣倍感乏力。
在舅舅菲尔的公司,他认识了瓦尼,在带他熟悉环境的相处里瓦尼令他着迷。
巴比身上有她喜欢的诗人的气质,可爱,笨拙,青春浪漫。
他随时有时间陪伴在侧,去看他们都喜欢的电影,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喜好和话题,她会因为他的幽默而眼语笑靥。
她喜欢去小酒馆而不是高级餐厅的惬意自在在巴比那里不用掩饰或是做出迎合、改变。
被分手的她跑去向巴比吐露真相寻求慰藉,巴比心疼她的同时又为自己庆幸,每晚陪她去看电影,周末陪她去海滩,逛好莱坞所有的大戏院,帮助她从这份私情带来的心碎中走出来。
随着时间,瓦尼无法抵挡巴比的魅力和关爱 ,他们从普通的友谊成为恋人。
巴比向她求婚,规划着未来,提议搬去纽约生活,憧憬着拥有彼此的新生活。
当她从巴比口中知道菲尔决定离开他的妻子时,她在面临的选择里动摇、困惑、混乱。
——菲尔,生活里的满怀期待
菲尔是瓦尼生活里的满怀期待,他自信有活力,人缘广充满魅力,呼风唤雨的业界大咖,从第一面就迷上她,为她的美貌倾倒。
他能给她希冀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在工作中,瓦尼是菲尔的秘书,在饭店房间或幽暗的酒吧他们是偷偷幽会的情人。
在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中她也期望结束破坏他人家庭的负罪感。
当菲尔表示要和妻子摊牌和她在一起时,在他的爱语呢喃里她感到兴奋激动。
她爱菲尔,这份私情里她会精心准备很有意义的周年纪念礼物,用鲁道夫瓦伦蒂诺亲笔写的签名信来纪念一周年纸情。
菲尔徘徊在要离开妻子和瓦尼在一起的痛苦挣扎里,决定不再与瓦尼见面的菲尔又觉得没有她活不下去。
当菲尔向她承诺会照顾她一生,陷入与巴比恋爱的她动摇了。
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边是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不确定,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上流社会生活。
最后,她选择嫁给了菲尔。
生活在他处失意的巴比回到纽约,将哥哥的夜店经营成一家高档、国际化的高级场所,事业有成。
他在富人和名人间穿梭自如,习惯了上流社会的一切,经历各种乏味的风流韵事后他遇到了他的白玫瑰,娶妻生子,幸福美满。
当他们再次重逢,巴比享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瓦尼成为菲尔的妻子,跻身上流社会。
他出神失望地望着滔滔不绝的她,她变成曾经她口中鄙夷,无法忍受的人,八卦着圈子里的名人糗事,发表着上流生活肤浅的论调,过着曾经厌恶的愚蠢生活,曾经希望过着简单生活的言论此刻变得可笑可悲。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
岁月不饶人,他们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与过去的相逢勾起心底隐藏的那份求不得,他们约好像过去一样一起散个步,在他们偏爱的小饭馆里谈论着过去与新生活。
他带着她逛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她兑现了她的诺言为他做一顿饭,他们一起玩街头骰子赌博。
在爵士乐俱乐部里重温旧情。
他们坐在马车里依偎在一起,在中央公园喝酒一夜未眠,在晨光从大楼反射的黎明中拥吻。
她吻了她的过去,他吻了他的不曾忘记。
巴比到加州出差,和瓦尼一起回到曾经的小酒馆回忆往昔,而这样的藕断丝连总会让他们开始幻想人生某种可能。
就像曾经她面临的选择,一边是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的菲尔,另一边是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的巴比。
生活总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要取舍。
如今他们面对的一边是他们所拥有的——她拥有对她极好的丈夫, 他拥有幸福家庭,而另一边是放弃这一切的人生如果。
有些情感永远不会消退,是好是坏?
拥有了上流社会的五光十色,还是会对诗意生活记挂,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难以满足在需要上增长的想要,不论他是巴比还是菲尔。
所有可行的选择都比任何单个选择要好,我们总是用所有选择的重量及所有选择对应的所能满足我们想要的“好处”的广度和其中一个单独项来比。
所以,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令人有遗憾有缺失,会让人生出“生活在他处”的惆怅。
《围城》里有这样的句子“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没得到的时候想拥有,得到了愈想愈乏味,真实现了,或许不过尔尔。
在新年倒数的派对上,巴比和妻子相拥互说“我爱你” 。
在人声鼎沸的人群中,他心不在焉,喧闹里孑然一身,仿佛置身于现时之外。
他目光停留的地方,是一记缺憾,遥不可及。
在觥筹交错的新年宴会上,瓦尼和丈夫菲尔互道新年快乐。
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身桎梏,却只能将这动摇消失于一声叹息,一抹苦笑。
热闹人群里的孤寂,微醺里的清醒,她出神地望向人生如果。
痛苦源于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却心不在焉,麻醉在生活里并未麻木,那份质疑的清醒若隐若现,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作者:兆木寿三(本人)《人生总在他处》:人生总在他处
哪 有 什 么 困 难 可 言 喜 歡 能 够 战 胜 一 切1930年代的好莱坞、曼哈顿,男人们穿着花生酱颜色的西装,女人们卷起长发,金发碧眼,画面美得跟油画一样。
大概我们喜欢Woody Allen也因为如此,喜欢他的小资与文艺。
《咖啡公社》正是这样的电影。
故事简单,不落俗套。
年轻的男主满腔梦想又对未来迷茫,去好莱坞投奔了电影经纪人大亨舅舅,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舅舅的情人,年轻女秘书Vonnie。
他向Vonnie求婚,想带她回到纽约在格林威治村开一间小酒馆时,却意外得知Vonnie其实是舅舅的情妇,舅舅为了娶她,抛弃了发妻。
最终Vonnie选择了舅舅,心碎的男主独自回到了纽约。
男主在一番历练后返乡经营夜店,事业成功。
男主后来爱上了另一位Vonnie,也许是Woody Allen的有意之举,男主娶了离过婚风情万种的Vonnie,V怀孕,生子。
多年后,男主与年轻的Vonnie重逢,年轻时爱的那个女人依然那么美……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可是啊,疲惫的生活里,总需要一个温柔的梦想。
风情万种的妻子给了他温柔的拥抱,生活过得波澜不惊。
还记得王家卫说过,能忘的都忘了吧,能记得都不必记得,有些话太久没说,也就懂了。
你用仪式向自己献祭,活在最普通的岁月里,有一天倒映在奈何桥底,孟婆汤里。
爱情里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要多难?
所以男主灰溜溜的滚回纽约,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年轻时你爱诗爱远方,后来你只是爱上了眼前的一切。
这里面更多是针对于导演伍迪艾伦的介绍,也还蛮不错的 爱情戏里常见的剧本,可是Woody Allen胜在故事讲得好,他不会让你安于现状醉生梦死,意外地男主和年轻时爱的那个女人又重新相逢、爱上、纠缠……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情的故事,初到大城市,你衣着土气,反应迟钝。
后来,当所有人变成了原先讨厌的样子,你当然也不例外,练就了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
你爱的那个年轻的Vonnie依然美貌却已然不是当年的模样。
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可是当你再来到当年的城市,你依然爱的如痴如醉,纵使她已变的灯红酒绿。
当年你爱她的不落风尘,如今你爱她的优雅端庄。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余生恨晚,难得再相见,不妨喝一杯……敛去唇枪舌剑的锋芒,连出轨都拍的越来越风轻云淡,没有私奔没有撕扯,更没有因婚外恋抛家舍业。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想从这个可爱的老头儿的电影里探究,究竟怎样的杀人、欺骗、背叛,能够值得原谅?
抑或是他早已忘记了去探索原谅,淡化了冲突,故事里有他执意的爵士时代、酒、犹太人和昏黄灯光里跳舞的女人……人有聚散,缘有始末。
二十几岁的年纪,我们应该相信爱情,也应该坦然接受爱情会死去。
起码,我们都记得,爱情从前的样子,记得那些日子里,你认真爱过我的样子
结尾赞——伴着热烈的新年庆祝气氛,以及慵懒欢快、又不无哀伤的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一个带着faraway 的 look,另一个eyes so dreamy…又一次感伤了爱情与生活Woody这次把自己映射在姐夫身上;而不是Jesse,没预想到。
摘了两个小句,笑出声:You don't have a traditional Jewish head, you're stupid! Socrates said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然而,处处谨慎的人生又好到哪里去呢?
还有一句算良言,也算真谛,也算屁话: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有很触动的bittersweet moment,故事也不坏,只是总好像缺了什么,一如片中男女主再也回不去的旧梦。
伍迪這五年最能看的一片,不過當然離全盛期還很遠。另一個看點是攝影,Vittorio Storaro替伍迪電影帶來《大都會傳奇》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甚至想跟伍迪喊為老師的Gordon Willis對決,以相同鏡次重拍了《曼哈頓》的大橋構圖。您佬這是缺獎呢。
快被老头圈粉了~厉害之处在于把剧本写辣么好角色也搞那么有意思,无所谓谁来演了真是!一堆原本看着毫无cp感的强行拉郎居然很顺眼!!!狗血又套路,但就是好看怎么样……
Soap opera. Woody Ellen style. It's pretty though.
剧情有一丝丝带感 画面也蛮好看 整体不好不坏
lord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伍迪艾伦了... 摄影也是醉了(挥手... 灯光师再好也弥补不了吧
话剧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浮世绘,配乐画面打光都能带出味道,小情小爱小三小背叛,所有的矛盾都是轻描淡写,其实原本也无所谓,都是社会名流的荒野轶事,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本片一样。
无论三不三,电影里面居然出现了真挚的爱情,我无法接受。双女主类比双城太委屈NY,卷西虽然依旧很爱但是最性感的角色是承担了转折铺陈和讽刺对象的大哥啊!帅爆……下午还在吐槽艾玛屈臣氏演技大概是哈利波特三人演技垫底,晚上看了这俩,觉得委屈屈臣氏小姐了。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我对伍迪艾伦有偏见,但我还是一直要看他,我一定是有病。
老头到底是对卷多么宠溺才写出"you have that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 quality"这种肉麻的话,*但他真的有*
性感娇妻家中坐,何以痴恋白月光。浅浅几段浮光掠影就勾勒出美国上个世纪上流阶层的名流百态,和缓散漫的萨克斯音乐更平添几份虚无,结尾的留白留有余味,可不正是得不到永远在骚动么。PS.暮光女的颜和气质也太不复古了,观影途中一直很出戏。
不太下功夫叙事,也没有太深的感触。比较平。
太不走心了
实在是很次的作品,从角色开始
轻松幽默地绕着一个尴尬的主线走。暮光女选角神match。故事停格在艾森伯格和暮光女的思索中,一个在自己门庭若市的酒吧里,一个在自己削尖了脑袋融入但又看不上的圈子里。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
🙄️
结尾很棒啊。人们活在不满足之中,心不在焉,又被时间推着向前,即所谓生之心酸。不过,以调侃取代讽刺,将凶杀黑色幽默化,以及对死亡的应对方式,都能看出导演的越发温和从容。作为主线的鲍比维尼之恋与副线的家庭成员的生活图景、鲍比前后两种生活,导演在强调一种区隔感和相互之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