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
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
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来号人,游泳、谈判、拍拖、打坐、遛狗……一派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景象。
往后人数愈少,今天下午站在窗前看,只不过寥寥十数人。
打开房门往左走,走廊尽头的窗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我知道它的工期,每天用手机(新鲜的,还没满月)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块平地拔地而起的点滴,它们告诉我,这一刻,这些刻,你鸭在这里。
几天前看了部电影《人生访客》,说的是,一生里你会遇到很多人,擦肩很多人,但能令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令你变成现在这个你的,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多很多……跳跃一下,小学四、五年级经常拿这句做作文的结束语,搞得班主任很烦我,猪TT(读踢)你能不能不要这麽有深度。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如今我还依然这麽有。
我遇到的人很有限,因为我很挑剔,朋友与陌生人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我不喜欢武断的人、不喜欢依照自己价值观判断别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人、不喜欢长袖善舞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甚至,我喜欢的人,他们很好,但他们跟我厌恶的人也很好,我便会因此不再喜欢他们。
我知道我狭隘了,但为何非要那么社会呢,必须人尽可友麽。
就酱,我固执的驻守着自己的城堡,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言而喻。
现在回头看,这种类似封闭未必就是坏事,能让我节约出很多宝贵时间拿来合理浪费。
熟练的观众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被抢的。
就在那样一个毫无预警晴天霹雳的夜晚,我如今的BOSS朝我俯冲而来,揪住我的辫子吼,你以为你躲起来我就找不到你了麽?
没用的,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皈依星座运程。
我无意朝未成事就站山坡上吹唢呐的人靠拢,我只是在说看完那部电影之后想的“很多很多”和紧随其后的省略号内容。
如果不是遇到这个让我做出改变的人,而是无足轻重转身即忘的某些个体,现在我在哪里做着一成不变的什么情绪是怎样波澜不惊表情又如何呆板单调,我都能一一描述出来,无非是枯燥、坚硬,无力撼动。
不是说现场的改变,到哪里都是一床一碗一筷,是关于心态和勇气的东西。
这条路未必能通罗马,罗湖指不定都被拦下,但至少我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有随之而来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因之后的成败得失而消逝。
除非谁拿富贵来淫我。
我现在坐在这里,回想这漫长的伏笔,如果不是两年半前义无反顾的,如果不是一年半前优柔果断的,如果不是三个月前误打误撞的……今晚的超女冠军也许就不是林妙可。
除了很想娘,很想俊泽哥,很想这一刻有个热水袋或暖贴,其余的都还好。
我能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隔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三两分钟。
但是不能理解每月都来的例假每次都能让我痛得这麽缠绵拖沓而我还拿她毫无办法。
淘宝上的医生特别叮嘱,来例假不能听音乐,于是我就把空调关了,胃痛总算缓和了些。
有肩周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活马当死马医嘛。
“伊~~瓦~~~”,只有我配得最像。
寂寞让温暖感人深刻骨子里沉淀下来的音乐影子在那曾经诉说过的场景敲出遇到的不公平他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忙,只是看起来很忙,恩,装的...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生命是一场奇遇而站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保罗.奥斯特书中的那些偶遇但是似乎这里的奇遇加偶遇来得更温馨和凄美些,也更加无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最温纯的一面,最最人性的一面。
在繁华都市里定位自己的位置在人来人往中寻找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就在身边却看不到,有的看到梦想却怎么也抓不到 ...每天都在寻找每天都在幻想每天都在重复来让自己看起来很忙 ...却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落寞和沉沦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原本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在机械地往复里消磨殆尽有的人尝试着改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的人固守坚持,于是选择继续落寞和沉沦人生里总是充满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时代也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
聚焦美国非法移民这个边缘群体,既然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原籍似乎理所应当,但是他是这个名叫Terek阳光大男孩,真诚热情,待人友善,有音乐才华,有相爱的女友,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尽可能不找麻烦,但终于还是逃不过被抓到,被无情地遣返回叙利亚,离开这片他眷恋却从未属于他的土地。
不太喜欢Walter这个角色,他的身上带着长居象牙塔中的人的理想和天真,和不善交际的人所常有的自我中心,他的付出是克制的力所能及,他的愤怒也仅限于无用的吼叫,他是主角,几个非法移民的出现给他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涟漪,他们对他充满感激,但是或许是我的期望放得太高,我觉得他做的远远不够。
取名the visitor,除了家里的的确确来了个不速之客,也寓意了人生访客。。
虽然到影片最后,walter依然是形单影只,但中途发生了这段插曲却给他带来了生活和心灵的巨大变化。
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看到walter背着鼓下了地铁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没有喜笑颜开。。
但细想一下,突然开窍了——那才是生活啊!
现实哪会一帆风顺呢,相比心想事成,更多的却是事与愿违。
就像一个齿轮总是连着其它大大小小的齿轮一样,四个人的生活来了一个大转折,未来是怎样呢?
不知道。
再套一下电影中的台词吧:"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did't teach?""i don't know..""it gonna be exciting not to"both laugh..
Tarek“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被抓起来关在移民局的tarek激动的对来探望的walter这么说着,他掉下眼泪,告诉这个老教授自己的担忧,身边的人一个一个被带走,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会被带到什么地方,运气好一点的也许是其他的移民局,差一点的或许就要马上被遣送回去。
他说这不公平,他哭着说,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即使连恐怖分子都有有钱人在背后支持他们,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Mouna她联系不到自己的儿子tarek,自己从密西根跑来纽约的公寓找他,这才从walter那里听说。
她请求他带自己去儿子被关押的地方,即使同样是非法居民的身份,并无法进去探望儿子。
她对walter说, 现在美国就是自己的家。
听到儿子已经被遣送回去的消息,出租车里,她靠在walter肩膀上哭泣。
回到家中,她告知walter要回去陪伴自己的儿子。
他一定需要自己的母亲。
可如果她回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即使美国是家,也必须要离开了。
因为她最后,还是一个母亲。
说过晚安,她跑去他的床上,他环着她,让她哭泣。
我以为他会像他求婚,这样她就能拿到绿卡,说不定tarek就可以回来了。
Walter他在康州作终身教授,挂名出书,教了二十年自己并不十分明白的东西。
他在纽约遇到tarek和他的妻子,和别的美国人一样,我知道他并不怎么懂得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
Tarek是一个不多见的非法移民者,他对待walter好像朋友,也许是音乐给了他生活的热情。
而更多的人更像他的妻子,也大概是经历过太多遇人不淑,对生活谨慎小心,不希望受到任何伤害。
tarek被抓起来后,他请替他请了律师,暂停了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跑回纽约,希望能帮助他们。
听到tarek被遣送回国的消息,他努力保持理智低声下气的向玻璃那边的长官咨询信息。
也许没有什么他可以为他们做的了,终于,他放开心中的愤怒,冲玻璃对面的长官大声吆喝着,tarek是一个好人,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机场送走了mouna,walter的生活好像又一次失去了目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arek告诉过他,打鼓的时候要轻轻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而这时,他在地铁站里打着鼓点,一样的节奏,一遍又一遍的,愈来愈大声,和从面前经过的地铁融合在一起。
我猜到最后walter也弄不明白自己所在的国家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令如此多的人放弃一切。
他是玻璃这边的人,他觉得自己明白了一点点,他指责这个国家,却忽略了自己是一个被眷顾的人。
QUEENSwalter与mouna去见一个有着中东人长相的美国籍律师。
临走时,mouna问他来自哪里。
“Queens。
"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到。
Flushing法拉盛是一个在纽约的中国城,离jfk,在Queens。
刚刚下飞机的时候被带去了那里,惊讶的发现另一个好像中国的地方。
那里有各种地方的中国用品。
即使不会英文,也可以在这个地方有一番生活。
读过以本书,snakehead。
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蛇头。
里头讲着十几年前,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在机场厕所马桶里冲掉(flush)自己的护照然后申请避难,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绿卡。
法拉盛这还不错的名字一下子变得讽刺。
在一所没有什么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读书,现在还是记得第一天迎新的时候在小组里无助的感觉。
见到亚洲面孔便会很激动的问他们来自哪里。
通常他们的回答会是,纽约,麻省。
时间长了,便不再多问了,学校里的所有亚洲面孔,都是美国人。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遇到像waler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我接触的都是些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人,他们是以前的walter,不知会他们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样子。
我不责怪他们,只是变得安静。
很多时候会问自己,究竟在这里做什么。
当然不会有答案,想到了电影里那面清晰变得模糊的美国国旗。
之前看过一个话剧,under the big top。
两面的4个人都来自不同国家。
印度人打电话窃取信用卡帐号,他的昵称是happy。
保加利亚丈夫开地铁,妻子同另一个黑人妈妈一起做护工。
黑暗里我哭了,我好像看见了热爱的纽约地铁,也好像看见黑人妈妈纵深跳下站台的样子。
舞台的灯亮了,我悄悄擦干眼泪。
一同去的美国人们讨论着里面的精彩情节点,可是他们不理解。
我安静了。
闭嘴了。
不愿意作解释。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最后送你我在剧场外面看到的一句引言。
“Where you come from is gone, where you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never was there, and where you are is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way from it. Where is there a place for you to be? No place… Nothing outside you can give you any place… In yourself right now is all the place you’ve got.”它是我现在的所有。
由于我很喜欢非洲手鼓,并正在努力学习,要知道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电影更是没有看过。
所以当朋友说介绍我看一部与手鼓有关的电影时很激动,马上去网上找来看。
大致情节是这样:Walter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因为不能接受妻子的离去正过着假死人般的生活,失落的眼神,无所谓的态度,机械的重复着日常工作,假装自已很忙,假装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正常,却无法将自已从内心的恐慌与无助中真正解脱出来。
Walter因为工作关系回到纽约的家,却发现自已家中住着一对被人骗进他家的年轻情侣——来自叙利亚的Tarek和来自塞内加尔的Zainab ,或许是孤独、寂寞亦或有同情与好奇,尽管猜到他们可能是illegal immigrant但他最终还是宽容地收留了他们。
是的,他还有什么好失去呢?
或许此时回家能有个说话的人重要过一切。
男孩儿是位鼓手,喜爱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他的鼓声,欢快,愉悦,像声声打在人的心底,阵阵鼓声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与乐趣,音乐无国界,他们成了朋友。
后来男孩因为是illegal immigrant而被移民局扣压,教授想尽办法的帮助他重获自由 影片中美国移民局对非法入侵者的冷酷和教授对男孩一家的帮助与关爱形成强烈对比,所以整部片子都让人觉得有温暖的情愫在其中,不会像《通天塔》那么冷漠与血腥。
影片中的Walter让我想起我的一位旧同事,那是一个不温不火的英国老头,每天在公司的穿梭班车上看书,在办公室坚持吃自已带的三明治或宁愿不吃东西也不愿意尝试中餐,带个小小的眼镜像极了哈里波特里面的魔法学校校长,讲话声音很小声调很好听,Polite to everyone但却话非常少,有时一副完全不屑与你争论的架式,看起来固执又可爱。
教授与手鼓结缘,开始笨拙的学习击打,由坐姿开始,手法,节奏,感觉,这都让我想起当初第一次打鼓的情景,那个超长的长假,超冷的一天下午,我当时的状态相当于教授在开头时的自言自语“I am pretend , pretend I am busy for that working. But I am not doing anything ” 不知道在家里待了第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朋友说我不能再在家里关着,要我跟她去见几个特别的朋友,也许会开心起来。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手鼓,记得那天还没走近便听到鼓声阵阵,那种下下打进心底的震憾,那种与心脏最近的距离,那种属于每个人自已心跳的节奏,那种感觉也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于是,越走越近——我与手鼓——与这群可爱的人。
扯远了,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值得我们放开心灵的去观看,去思考,去感受,希望你也会因此爱上手鼓,真的会有惊喜。
打开一扇门,为别人,也为自已。
作为08春口碑最好之一的<访客>,恰好在我看完<从夜晚出发>以后接着观看.本来以为是姊妹篇,丧妻的老教授逃避人生没有方向感,遇到年轻热情的叙利亚男子,通过音乐完成心灵的交流......少女的肉体换成同性间忘年交的友谊,文字换成音乐,可不就是一回事?看到一半才发现是一谴责移民制度的片.我也主张世界和平主张不同肤色大团结主张爱是永恒,不过......如果我家突然住进一非法移民,我恐怕没有这种左派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合理吗?我倒是赞同豆瓣上那一小部分的声音,一味文艺改变不了本质,非法移民被遣返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片尾老教授没有向女人求婚却搬着大鼓在地铁里玩起来,whywhywhy?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400235/看这个贴忽然发现,豆瓣的大学生们真的很可爱.......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Walter(理查·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的生活一成不变,20多年来教同一门课程,与别人一起合著自己没有出过半分力的书,请私人教师学钢琴又难以与人相处。
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
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
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
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
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
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
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
Walter这才知道他们是非法移民,他为他聘请律师东奔西跑,毫无进展之际Tarek的母亲Mouna(西亚姆·阿巴斯 Hiyam Abbas 饰)因为担心儿子而上门,Walter安抚这位母亲焦急的情绪,带她去纽约四处散心,二人产生一种互相懂得理解的情愫。
Walter从学校请了长假,决定留在纽约,去做他认为真正有意义且值得去做的事。
Walter带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20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钢琴为了怀念已故的爱妻,可惜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如此的不尽如人意.阴差阳错,Walter同陌生人Tarek,这个叙利亚小伙子相逢并且相知,在其塞内加尔女友的冷眼旁观下漫漫融入了少数族裔的生活中.非洲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同样是阴差阳错,Tarek应非法移民被拘留让Walter遇到了其美丽的母亲Mouna,在安抚其母亲焦急情绪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最终Tarek依旧被遣送回国,而Mouna也在一夜激情之后离开了Walter,为了自己儿子毅然回到了叙利亚.短短几天的故事中,Walter这个活死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激情,他终于发现,钢琴只能让他久久的陷于往日的泥潭中,而打鼓则能在抛弃一切思想的环境下彻底释放自我.从一个冷冰冰的孤独老人,到一个能够主动给予主动参与并且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Tarek是一块敲门砖,而Mouna则是一剂催化剂.老Walter换了全新的无框眼镜,他登上了自由女神像,他放弃了他的工作他的新书.他摒弃了那个一贯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他,他背着鼓,游走与纽约都市,最终在地铁里找到了他最终的归属.Mouna一贯高雅安详但又不失严肃,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第一次走入移民局,她第一次对<剧院魅影>身临其境,就在她打算接受这个彬彬有礼的老男人时,命运却再一次对她开了玩笑.最后在前进和回归中她选择了后者,她曾经是如此的渴望融入这个社会.Walter最终没有和Mouna走到一起,Tarek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也前途未卜,他的塞内加尔女友依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但是每个人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影片的色调暗淡而朴素,Walter从头到尾都是挺直着身板在行走,无论是一个人生活或是同Mouna并肩行走还是背着两个沉重非洲鼓.Mouna一直在迷人的微笑着,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即机场回眸的那一瞬间...现实是如此的残酷Broadway-Lafayette.StHabibti
帮助别人总比闲得发慌好。我们都只是无助的孩子,该去属于你自己的地方。
好无聊好沉闷好老土。。
很内敛,但是有张力
我一直在期待walter求婚,两个人结婚了这啥事不都解决了。谁都不用走了,还纠结痛苦愤慨什么。电影中音乐刚好与我要做的非洲音乐题材不谋而合,会给我的学生推荐这部片子了解非洲鼓音乐。
我完全理解,在这样一个意见较为分裂的现实题材上,要求创作者彻底抛开既有的政治立场不太容易做到。但至少要试着保持中立,试着让故事和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免于沦为廉价的立场宣传。很遗憾,在这点上,本片做得还远远不够。而那一句“This feels like Syria.”则暴露出了一种可怕的幼稚,证明有些人空有情怀和态度,却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豆瓣瞎猜,我瞎评
人本一家
电影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对现实最美好的想象,也有好人愿意帮助别人,但是我看到tarek母亲因为痛苦去教授房间并在床上相拥的时候真是满头问号,一个叙利亚的穆斯林妇女,和认识不到10天的男人相拥?虽然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感情比比皆是,但是再怎么倾盖如故,一个中东的穆斯林妇女也不会如此啊
应该是看过的。。。忘了。。。
很引发人思考的移民片 - 美国式问题。这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或许我到纽约后 会更加理解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好久看的了 非洲鼓
那一盏叩开心扉的非洲鼓。
平淡,但不乏味
过于电视电影了。
編劇有些缺乏美國生活“常識”
一成不变的拘谨下面是寂寞了太久的心2.9有点枯燥
人生不尽美好...
1.打鼓比钢琴好学.2.同样的关怀,放在边缘人群身上要比主流人群身上更能放大.
有个情节是主角的朋友(在美国的少数族裔)想在地铁站里表演,但是位置被一个中国人先占了,他离开美国后,是美国人也就是主角占了那个位置表演打鼓…有没有隐喻只有创作者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