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严重的避重就轻,过分的推崇。。。
过低的贬低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已成定局 为何不能给现在的人一份真正的历史片呢,李天白比整个抗联戏都多,苏雅比平津战役戏多,阻击日寇5年的长沙会战也就五分钟,左权牺牲讲了能有五集。
给分完全因为整部戏属于抗日剧的大作,场面恢宏,好多外籍演员。
整部戏应该叫八路军抗战史而不是东方战场
前几天南海局势紧张,中国政府态度明确,全国上下万众齐心,令笔者深感鼓舞。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世界格局复杂,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令狼子野心有可乘之机。
眼下正在热播的《东方战场》便是一部俯瞰历史风云,瞻仰抗战伟业的战场大戏。
透过这部杰出的作品,我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当年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铁蹄下,我们的先辈如何英勇无畏,捍卫大好河山,剧中气势磅礴的硝烟与战火,复杂微妙的国际形势,除了能够让我们回望历史风云,同时也可以作为精神灯塔,点亮我们永不褪色的红色之心,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宏观叙事还原东方战场自6月23日播出以来,《东方战场》以史诗级的手笔,全方位的宏观叙事令整个荧屏界为之一振,抗战剧例来是热门类型,涌现过无数佳作名篇,风格多样,角度多样,只是可惜都是从局部战役入手,从未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东方战场》一样聚沙成塔,把整个抗战历程都浓缩在一张画布上。
回顾那些年,家喻户晓的抗战剧,若非游击抗日,就是特工谍战,偶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只是整个抗战历程中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东方战场》放眼国际视野,不仅展现了自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间,漫漫十四年抗战豪情,把中国共产党如何迅速建立抗战方略,积极组织抗战,成为东方战场上的中流砥柱的光荣历程,同时也聚焦历史风云,从西方视角看东方战争,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德国法西斯灭亡对东方战场的微妙影响,滇缅战争、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役或事件,虽然与中国本土抗战没有直接关联,却令东方战场发生转变的事件,都得到了真实并不失艺术化的再现。
从马占山的江桥会战,东方抗联保持星星之火,溥仪在日本人挟持下的黄粱一梦,伪满州国成立、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径,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中国远征军,历史被全方位的展现。
漫漫征途,血色山河,要从头至尾演绎,达到战争文献的标准,也符合戏剧作品的标准,谈何容易,但是《东方战场》却做到了。
而为了重现这些硝烟,剧组斥资两亿,辗转14省、跨度3万公里实景拍摄,完成了世界荧屏史上的最大壮举。
美国白宫、日本皇宫、斯大林的办公室,这些场景也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了等比重建,有名有姓的1200多位历史人物,500多位外籍演员,4万武警官兵,逾万人次的群演,只为了记录二战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光辉一页。
客观视角刻画人物群像在保持宏大的视野同事,随着剧情的深入与展开,观众也会惊喜的发现《东方战场》对书写历史的态度也比从前更客观更公正,由成百上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人物群像,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非黑即白的笔法。
除了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从坚决抗日血战江桥的马战山,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到后期数次正面会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局部,都有鲜活刻画的人物做支撑,包括历史上比较敏感的少帅张学良,一度退缩保全实力的蒋介石,神秘的传奇军统当家人戴笠,上海滩传奇杜月笙,本剧都没有简单化的处理,而是细致的演绎出他们的转变,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也没有掩盖,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详实可信。
通过以往的历史和文艺作品,观众对抗战期间的很多大事情都有所了解,但真正把这一段历史化零为整,形成整体的脉络,《东方战场》是第一次。
影片对于细节的演绎是严谨考证且富有揭秘色彩的,例如第47集中美国代表来到中国,对国民党施压,周恩来应宋美龄宴请,在就国民党犯下的种种罪行与蒋介石针锋相对,宋美龄则推卸责任,一场饭桌上的博奕把当时的国共关系演绎得非常清晰,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像这样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剧中随处可见。
同时,文艺界的梅兰芳,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都鲜活饱满的塑造,在近斯播出的剧情中,冼星海创作《黄河大河唱》的过程,展现这首经典之歌背后的点点滴滴,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商业与艺术并重打造年度剧王宏观叙事,客观视角,细微演绎,既是商业巨制,同时也是历史文献,《东方战场》凭着别样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收视率持续走高。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史诗,收视成绩效并不能说明全部,通过该剧,让更多的年轻人全面并深入的了解抗战,这份使命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无比厚重与深远。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不是中国拖住了日本,日军30个师团和希特勒在南非会师了;斯大林则说如果没有中国在东方战场的抵抗,关东军会和德国人同时到达莫斯科城下,东方战争之于二战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的真相,才能把握今天,更好的走向未来。
看这部剧差不多10多集的时候,叶璇的出现及出场说出的话那我即刻明白为什么这场戏不能让我很involve去看,主要是里面的台词的关系,我基本上总结了这么几种台词法:文言到白话的过度(说有些生涩感),英文直译的中文(语法好像不对,习惯用法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说法,什么我很享受之类的),日语听不懂,中国人讲英文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简单英语,初中知识;同时也很别扭;方言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演员暂且不说演技,我们来看看选择的这些人同其饰演的角色的匹配度,袁咏仪饰演的宋庆龄,什么时候就开始变得板着脸了?
应采儿什么时候就变成淑女了,那么好动,大笑的一个人安静下来就觉得别扭;刘璇演的溥仪小媳妇根本不适合古装剧,男人们应该到还可以,西装笔挺,走路端正。
纵观这么多年,虽说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非常优秀,但是能从头到尾展现这一段历史的作品真的很少。
评论里都是说这个避重就轻,那个gcd戏份过多,削减了正面战场的戏份。
但是这就是gq,审核制度,某些产业领域的问题也不算一天两天了,能够如今尽力的还原更多的历史已经算不错了。
为什么我们能对韩剧美剧一个个打上8.9分的高分,为什么不给我们国产剧多一点点包容。
这部剧16年拍的,才有多少流量?
甚至远没有一部谍战的流量多,像描述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的细节》《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些书也是最近几年才解封。
很多国人真的连完整的讲出抗战的时间线都不清楚。
甚至很多抗日的英雄都不了解,虽有瑕疵,但正是有这些作品一步步的尝试努力,才能看到更真实更优秀的作品
正如导演路奇所说:对于很多观众对这部剧口诛笔伐,他能够理解,因为这部剧是需要一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熏陶才能够读懂的。
好的作品之好应该在于它能够给人以启迪,让人觉得不是在浪费时间,而且必须引人入胜,我想该剧对于我而言,是一部好作品,第一,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中国14年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艰辛历程与全国人民的顽强无畏;第二,它让我全面的了解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环境与形式,以及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第三,它进一步让我知道了国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国军的巨大牺牲;第四,它让我对TG当时所处的形势以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第五,全剧透露的核心思想并非‘日本帝国主义如何邪恶,一定要打到日本法西斯’,而是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难得的和平,人类应该休戚与共,睦领友好,这是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国气魄的体现,我认为,这也是这部剧出众的原因之一;第六,虽然该剧为了政治正确必然需要对TG有所美化,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诞生的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最宏大反映14年抗日战争历程的最优秀电视剧。
1931年9月18日:1932年1月28日:1937年7乐7日:还有最悲痛的12月13日还有许许多多的日子……中国的抗战史,如此清晰、客观的呈现出来,尽管不是完美,却是精彩至极。
抗战,绝不只是游击与阵地战,它是中华民族的抗争!
两个战场、外交、文艺、经济、情报……还有许许多多的战场、许许多多的人被人遗忘。
你知道马占山吗?
那个在杨靖宇之前,扛起东北抗战大气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有参谋长谢珂……真正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人;记得“一.二八”吗?
英勇的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并肩作战,那“粤南的斗笠”是否被人遗忘?
上海的每一寸土地啊,浸满鲜血:你又可知,那义勇军进行曲,本是献给二十九军“西北的大刀”!
长城之上,热血男儿,从成军的那一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呼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大刀又是怎样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你知道淞沪抗战多么惨烈吗?
“绞肉机”、“血肉磨坊”何其壮烈!
还记得八百壮士吗?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英雄谢团长”;你知道薛岳吗?
那个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的老虎仔,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打得日军找不着北,一个万家岭,成为多少日军的噩梦!
你听过方先觉吗?
不到两万的疲弱之师,坚守衡阳47天,硬抗日军十一万,最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击毙日军4.8万,伤亡攻击七万余;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成为东南亚战场上日军的克星,“东方隆美尔”孙立人、“东方巴顿”廖耀湘;你听过池步洲么?
还有夏文运,他们是大战幕后的英雄;还记得中国空军么,“天神”高志航、“准天神”刘粹刚、第一个轰炸东京的徐焕升;还有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顾维钧、颜惠庆、“书生大使”胡适……你真的知道吗?
都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兄弟阋于墙而御于外”,才有了这十四年的抗战。
3500万伤亡,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和平,满是鲜血,来之不易,怎能忘记?
所以,这部剧自然而然的成为重温抗战的必看之作,正如片末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审判——正义与公平终于觉醒,大法官梅汝璈曾说“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
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比之前作,或太过高端大气,或太过虚构情节,前者曲高和寡,后者粗陋低俗,雷剧频出。
不要辜负历史,更不要伤害历史。
一部《亮剑》,勾起多少男儿血性!
我们期待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雪豹》、《远去的飞鹰》的优秀抗战剧出现,却应该首先支持如《东方战场》般认真、诚实、靠谱的作品,然后,等待好剧的到来,为好剧的生存留下空间。
看看这部剧吧,记住那段历史吧,忘记伤痛,必然没有进步:忘记过去,必然没有未来。
十分钟后弃剧,不是历史,依然是宣传剧。
是张学良下令的不抵抗,这一点张自己晚年在美国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过了。
所谓的蒋下令不抵抗是中供的宣传。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只是占领了沈阳,并没能马上占领东北全境。
沈阳沦陷后,蒋介石和国名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守住锦州,牵制日军,积极策应黑龙江省马占山将军的抗战。
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12月8日,针对张学良准备放弃锦州,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勿撤退。
” 此后,蒋介石下野,12月25日、12月30日,南京新上台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在锦州“积极抵抗”。
但张仍放弃锦州逃入关内终致东北全境沦陷。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抗日战争的事实要比这部戏复杂的多,而这部戏却为了歌颂主旋律的套路,把国民党和日本那边的很多本身是重要的事简单粗暴的一笔带过,某党乱入,很多地方按理说是不该有,也是不可能会出现某党的人,有说白了就是要一味的赞扬某党,跟历史事实的出入很大,这也是所有抗日剧都惯用的一个老套路,除了特效做的还可以以外,相比以往的那些抗日神剧差别不大。
抗战胜利都70多年了,我国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
拍出来的抗战正剧还这样诋毁老蒋和其领导下我国抗日真正的中流砥柱,我表示很失望。
第一集的918事变蒋指示张学良不要抵抗就严重不符合历史真相,不抵抗的是张学良及其东北军的高层并非蒋介石,无数次批判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也是极其可笑的,如果当年老蒋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恐怕中国的红色政权早已不复存在。
也不会有后来我国的各种如3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人间悲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已空前强大,强大到我认为应该有勇气来正视这段历史了,没想到拍出来的抗日正剧还是这个水平实在令人失望。
顺便说一句刚才我看到万家岭大捷,东方战场交代率领突击队攻上张古山的那人叫唐生海,我想问下唐生海何许人也张灵普上哪里去了为何只交代了其一个手下?
知道些这段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位突击队长名字应该叫张灵甫,难道就因为张后来成了GMD的整编74师师长成为了 内战急先锋。
他在抗战中的功绩就能被抹杀了?
<图片2> 我可能是个泪点超低的人,尤其是在看这种类型时,我不理解什么剧算是好剧,什么东西能打动人,但这部剧,目前为止,真的很良心。
有美人名将,也有小人物的生死,是呀,这个国家本就不是个别几个人保卫起来的,每个人都有参与进来。
张学良的演员掌握的很不错,无法出兵的揪心,祖业落寞的无奈,一个堂堂少帅,却要倚靠鸦片入眠。
心疼之余,只有无奈的叹息,世道艰难,身不由己……我挺欣赏拍正剧的演员,有一份认真拍戏的态度在那里。
对了,这个演员叫周航。
好吧,我不打算剧透很多,诚心安利这部剧,抗日神剧的请绕弯,这里只有用血肉拼搏护我河山的普通人。
1——4集这四集里印象很深的有几个镜头!
1.张学良的无奈和隐忍,演员的度把握的很好,在本庄繁游说面前,他大义凛然,与张海鹏的小人形象对比鲜明,更是与溥仪的懦弱截然相反,美人爱名将,这个少帅不虚传。
2.国联风雨中的施肇基,我不止一次感叹得亏他心脏好,不然非要气死,日本人的傲慢,别国的擦边球,我们国弱,就应该讨不回一个公道吗?
他的据理力争,他的努力,我们看到了。
3.宋庆龄的涸辙之鱼。
4.马占山,这个大叔有点萌,张海鹏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他悬赏一块钱要张海鹏的人头。
大事面前决不含糊,我喜欢大叔那句:我家的大关东,绝不容你小鬼子横行!
这本该就是我们的河山,感谢你们,守住家园,让我们可以在而今幸福的矫情。
第5集深夜里看完第五集,可以说是热血沸腾,马占山大叔果然厉害,江桥战役不给日本人甜头。
蒙古曲子真的好听,我泱泱华夏还是有很多血性之人。
希望哲别喝到一口烧刀子,这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彻底戳中我的泪点。
这集的五郎超级讨厌,你的儿子死了,你很难过,难道我中国人的命不是命吗?
大叔好心,把尸体和遗物送还,却以为是羞辱。
真的是,日军的这个脑回路,我不是很了解。
这部剧你们慢慢看,会发现,日本有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这名字起的,害怕不能名垂千古吗?
好吧,充其量也就是遗臭万年罢了。
马占山大叔的粗口好萌,大叔是不会听军令的大叔,但他守住了民心。
起码,战火之中,给了百姓一个关于名字的依靠。
江桥战役,注定被我们记住。
河山不朽,浩气长存。
给哲别,以及每一个向死而生的你们。
<图片3>6——7集川岛芳子可真是个乱世魔女,大清的十四格格,讽刺的日本间谍,她把溥仪拿的死死的。
不得不说,鱼旦的溥仪有些可爱又可怜,皇亲贵胄,托着一大家子,在乱世里受尽摆布。
日本人真的可恨,炸了我们的图书馆,文化岂是一朝一夕就可毁灭的。
上海文化界的众位我也是十分感动,每个人不会犹豫,以笔杆宣战。
宋氏三姐妹终于同台,气质风华。
上海守卫军装备差,坚持死守,终究是忠心为国的人多。
顾维钧的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好吧,我同样超级佩服他的心脏。
有这么个历史,真的是特别讨厌战争,如今这盛世,感谢前人,每一夜的山高水长,都有忠魂燃烧的光芒。
居然有袁咏仪
这是一部越看越垃圾的电视,题真是胡扯,浪费了这么多钱
脸谱化
2020.168 东方战场私人评分:8.0分东方战场,是相对于欧洲战场来说的,所以这个电视剧很大篇幅给了二战的对战国家元首,包括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整体来说,是区别于无脑抗战剧的。当然,这部片子更像是一部抗战编年史,事无巨细的将战争的故事讲出来,包括四行仓库的故事。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对于我们来说,对逝去的前辈保持敬畏之心就好,是他们,让我们过着现在安定的生活。#玄子拉片# #东方战场#
东方战场值得看,这是一部接近历史的的电视剧,勿忘历史。用中国军人们的鲜血捍卫的国家。愿世界和平!永无战斗!
先给三星,想看的演员还没出现应该还会追,历史剧高度还达不到,就怕想要多角度呈现,结果没有引起应有的讨论争议,最后突出的主题仍是主旋律,既然如此所谓全面的视角意义在哪里。希望这部戏最后不要真是靠演员撑起来的
真的拍的非常好,正面战场上很多经典的,震撼的重点事件都拍出来了,尤其是几次空战,真的看得出花了心思和大价钱,非常经典,好几个点很感人。很有诚意的一部戏,可惜没有大红,按历史时间轴拍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还是非常客观和有诚意的。
修滇缅公路那段有点太夸张了。有这劲还会打八年?
虽然编剧和导演的本意是好的,想还原史实,让国人重新认识十四年抗战,也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件,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表现上流水账居多,剧情编排混乱,战役解析肤浅,空话推销居多,逻辑层次不明,让人对战争态势的演变很难理解接受。
服装选角都挺好看的呀,但是剧情真的散,剪辑得内容没有主次。
服装道具点赞
国军正面战场的牺牲和功绩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直接忽略,却过度渲染共产党;主战场的重要会战和很多优秀的国军将领的戏份还没有敌后的八路军的戏份讲得多讲得细,有点与真实历史不符,国军的惨烈代价和功绩也是抗战史上不朽的光辉。
人物太多 脑子跟不上
小六子的演员演技堪忧
作为电影本身来看,我认为它还算是合格,导演运镜的巧妙和添入其中的艺术感,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
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
已阅
大型纪录片。。。。
客观一点会死啊?
池步洲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