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有人说乔家子女是愚孝,老太太是恶人,就总想辩解两句。
刘英的确是倔犟好强之人,但其本质还是淳朴仁厚的:她严厉地教育儿子做生意要讲诚信,积极地支持女儿投入热爱的事业,给女婿缝扣子,心疼儿媳的身体健康。
她出钱出力照顾两个外孙,最后还为因瘫痪而不能带孙女而内疚自责。
老太太固然也受“儿子传香火”的旧观念影响,但她终归还是明事理的。
她接纳了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小儿子的继子,也并没有迂腐地重男轻女,否则她就不会把唯一的住宅留给经济相对困难的小女儿一家。
她是真的盼望自己的孩子们好,哪个不好,她都会心疼。
另外,乔母得过脑溢血,出血会破坏人控制情绪的神经纤维,患者的性格行为都难免出现异常。
我的姑奶奶就曾患脑溢血,所以对此深有体会。
谢言的母亲许医生也这样劝慰过女儿:“脑血管病对精神有影响,你婆婆现在这种状况,你不能把她当正常人看。
”说出这番话,既是因为谢母豁达善良,也是源于她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老人有时跟孩子一样,但人们往往对孩子更有耐心,大概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本就充满了令人愉悦的生之希望,任性倒也显得可爱起来;而衰老的过程,要沉重悲戚太多,笑脸相迎,着实不易。
而人都会老去,弱者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命两端需要同等的关爱”
因为迟迟不能开学,深夜会和妈妈一起看剧,这部剧是我妈找来看的,属于我一般不会接触的老剧。
《孝子》这部剧,编剧真的很厉害,他让一个角色可恨的时候大家都恨他,可怜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
我把这部剧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老爷子在世时,后半部分是老爷子去世后。
在前半部分,我能看到的是一位恶婆婆,刁蛮又自以为是,走到哪在哪惹麻烦,尤其是挤兑走大儿子家朴实小保姆的时候,气得我对着电视打空气拳,怎么会有这么讨厌的人!!!
后半部分,老爷子去世之后,老太太也“懂事” 了很多,很善解人意,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看她在小儿子家里孤单寂寞受委屈,又忍不住同情她,忍不住把仇恨发泄在小儿子身上(对小儿子打空气拳),大儿媳妇真的太好了😭😭谢言真的太好了,又细心又能干。
看她给老太太送煎饼小葱,离别时和老太太依依不舍各自掉泪的时候我哭的要上不来气了,其实不把老太太送去上海,肯定还能多活几年的……大结局的时候,新年大家整理了遗物,发现了老太太的遗书,我猜想到房子应该是留给了小女儿一家,我当时还在叹息,老房子留给小女儿,她怎么舍得卖呢,也改善不了她一家的生活条件,结果后面听到了老太太的安排,老房子留给小女儿一家住,小女儿原来的临街,可以改成小饭馆,范垒做饭好吃,也许是个长久的营生,我又开始爆哭,老太太自己就帮忙谋划了儿女的未来,她对家里每个人的了解,体现了对儿女的爱😭😭她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女。
如果坚持着看完整部剧,我觉得这是家庭剧中难得的佳作。
(没错我就是在拉踩dth)
无意间看到电视剧《孝子》的最后两集,深深被触动。
当老母亲孤零零地坐在养老院的窗前,当她自己拔掉插在喉管的呼吸机,当已故母亲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飘出...... 上网浏览了前34集的内容简介,都是老母亲瘫痪后轮番住在儿女家的琐事,一句话概括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大儿子生意遭遇重创,大儿媳早产;大女婿身居高位,与大女儿貌合神离;二女婿下岗,二女儿生活拮据;小儿子刚从美国回来,带着个美国味十足的单亲妈妈。
其实四个孩子都很孝顺,包括大儿媳和二女婿,但在生活重压和无法调和的矛盾下,各种冲突和争执不断,一片混乱。
老父亲猝死后,母亲的情绪更加低落。
刚回来的小儿子为了争取尽孝,坚持把母亲接到上海,结果不到一个月,就不得已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母亲住进养老院之后,我们才看到,养老院作为老人的归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即便是意识开放的海外老人,也日思夜盼地想和女儿见上一面。
亲情的抚慰和欢乐,在养老院里是永远得不到的。
何况老母亲是北方人,根本听不懂周围老人说的上海话,唱的越剧,更吃不惯甜兮兮的上海菜。
就在儿女们纷纷想把母亲接回去的时候,老人脑溢血复发,生命垂危。
老人清楚自己的境况,要儿女们答应自己,如果再晕过去,千万不要做手术让自己受罪。
可是看着等待急救的母亲,孩子们还是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老太太被抢救过来了,痛苦难当,终于在儿女们不在的时候悄悄拔掉了呼吸机。
又是一年春节,兄弟姐妹四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意外发现母亲生前录好的磁带。
当漫天烟花升起,儿女们在心中默默怀念母亲,希望来世还能做母亲的孩子...... 怎样才是真正地对老人尽孝,如何对待安乐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为小欢喜,知道了咏梅,顺便知道了"孝子"这部剧,是我喜欢的家庭伦理剧,于是就追着过来了。
特别欣赏剧中媳妇谢言的通情达理,但对于儿子海洋所说,"孝顺=孝+顺",因此,尽管是老太太各种作、各种无理取闹,都百依百顺,而完全不顾自己小家庭的感受和小孩的健康,实在难以接受。
虽然不会与父母对着来,但应该也还是需要沟通自己小家庭的需要的。
这部剧的前半部分,老太太实在是太能作了,各种折腾自己的儿女,把我气得哟。
于是,将原本下载好的删除了,发誓要弃剧。
后来有一天,又看网上评论,说是老太太在老爷子去世后,性情突然变好。
于是,我就跳过了中间几集,重新开始看,今天追完。
后半部分确实是非常温馨、催泪的。
想想我自己,工作后的这十多年来,少有回去,每年能陪父母的时间其实很少,读博这几年来,更是如此。
对于这点,内心愧疚得很。
所以,尽管确实因读博而没了收入,但在给老人生活费方面,反倒比以前更多了一点。
这其实也就是为我自己寻求一点内心的安稳、减少一点内疚感。
读博如此努力、希望能早点毕业,部分原因也是,我实在害怕,我的父母能留给我的时间不会太多。
我只希望,我自己能走快点、再快点,能尽快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希望二老能够脚步慢一点,多等等你们的儿子,等等……
看过无数遍的电视剧,至今为止还是觉得这是看过最好看的家庭伦理剧,其实家庭伦理剧看过不少,为什么这部会印象如此深刻。
大概是太真实太容易共鸣引起思考了吧。
虽然真的看过太多遍,但每次看最后两集还是会哭到不能自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首先,演员们无一不是演技派,2006年的剧拍的时候还正当年,老太太刘英老两口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们的家庭琐碎故事。
大儿子乔海洋和媳妇谢言;乔水兰、乔水灵、小儿子海明。
四个孩子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家族里面,总有日子过的好些的也有日子欠些的,兄弟姐妹互相帮一把,不斤斤计较才是关键,他们一家这一点还是做的不错的,最起码没有拉踩打压。
大媳妇谢言我真是太喜欢了,最后两集她去上海出差顺便看望住在养老院的老太太,买了老太太最喜欢的煎饼,泡脚梳头,真的女儿也不见的做到如此。
老太太明明吃不惯养老院的饭菜又不想让言言看出来,明明养老院安排的戏曲因为方言听不懂却假装听的津津有味,而这一切都被媳妇看在了眼里,这时候想想小儿子海明我真是生气,明明照顾不好为什么要接来照顾,就是因为刚从国外回来要尽尽孝心吗?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一塌糊涂,做什么事情之前还是得想好自己有没有能力,你认为的善意在别人眼里不见的是需要的。
作秀式的孝心更是要不得。
养老院门口老太太和谢言分别的场面现在想想眼睛都湿润的,这一转身没想到是最后一次正常的交流,早知如此,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咏梅老师演的太好了,现在也是非常喜欢的演员,前几天上热搜她说的能不能不要修掉她的皱纹,因为那是她好不容易长出来的,顿时觉得这个女人好飒,我一直很怕皱纹,因为那意味着不再年轻了,坦然接受年龄,接受岁月是一种心境的锤炼。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变得无畏且明朗。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地鸡毛要扫,富有富的忧愁,穷有穷的算计,上有老下有小,社会压力又不是一般的大,照顾好家庭又要兼顾工作,看起来美好的一切,背后并不美好呀,所有的一切只是取决于我们让别人看到什么而已。
那些划着船的成年人纷纷赞叹这平静的湖面,只有你记得曾经有过的暴风骤雨夜,年轻得像一片海!
谢言和海洋简直是绝配,两人互相体谅,互相照顾。
真是让人羡慕。
谢言是理想的媳妇,她一大家子都明事理,体谅儿女,有教养,海洋有担当,遇事果断,做事有条理,虽然在现在看来是有点愚孝,但是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情理。
这部剧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很感动,四个儿女子孙和老人都挺棒。
从老头去世后对于老太太的拍摄多了份凄凉,感动。
偶然看到这部剧,只看到第十六集,已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心情难以平复。
最打动我的是赵亮扮演的范垒。
这个卑微的小人物是如此立体丰满,他有小缺点:有时爱占小便宜,也有点小聪明,他没什么本事,生活窘迫,可他善良足以弥补所有缺点。
如果要从子女中选出最孝顺的一个,我觉得是他,因为他只是乔家的女婿,做的比保姆更体贴,还要受到岳母的轻视和冤枉,可他并没有记仇。
我想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需要这样一位时刻在身边照料的穷儿女也不会要只能给钱不在身边的出息的儿女。
打动我的也许还有是从他身上体味到我们自己作为小人物的艰难,我们在为自己流泪。
感谢编剧,导演设定了这样一个人物,他让我们小老百姓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为自己肆意流泪哀伤。
演员赵亮我给满分,因为我感觉不到是在演戏,觉得这个人就是范垒,他就在我们身边。
我一直以为,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是一个无需伪装,展现本真的地方,直来直去是家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然而看了这部剧,我才发现与家人相处并非那么简单。
我曾经的想法,完全是把自己定义为了一个孩子、晚辈的角色。
就像剧中的外孙小水,因为是孩子,他可以率性而为,甚至撒娇任性,让姥姥刘英在试卷上签名,偷姥姥的钱去打游戏机,在未达到与母亲乔水灵约定的学习成绩时仍然要求去北京,家人也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就像剧中的外孙沈林,因为是孩子,可以向本不富裕的小姨借钱私会网友,可以偷改高考志愿,除了其父沈致公有怨言,家人都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因为就像剧中的老四乔海明,因为他在家中年纪最小,又一直在海外读书,所以在母亲刘英生病之时,大家并未让他承担些许子女应承担的照顾母亲的责任,他在外海结婚,家人并不知情,家人还是能够理解、包容、接纳他,为了提供给他尽孝的机会,好强的母亲刘英还难得的牺牲自己了的习惯去上海和他一起生活。
实际上,在家人之间关系的角色中,我不仅仅是受照顾的孩子、儿子,还理应是承担起照顾他人责任的成人。
毕竟此刻的我,已经是一名年逾三十二岁的青年。
即便平日里追求简单与效率,也要充分考虑他人感受,而不是采用直来直去的方式,固执己见,我也要明白孝顺,有孝,也要顺,而顺不止对父母,对其他人也是。
我在这部2006年的电视剧,还看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连襟、妯娌之间的相处之道。
在与家人相处之时,即便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事情,也要注意行事方式,也要考虑如何让家人过的舒服。
比如:剧中的母亲刘英,心疼钱以绝食相要挟出院、想拆儿女未经她同意按的卫生间、想见孙女猫猫、想去大女儿乔水兰家住、想去大儿子乔海洋家住、到小儿子乔海明家住、因保姆不听使唤自己雇了新保姆……这些要求都事出有因,也算得上“合情合理”,然而正是这些要求,打破原本家庭的平静,让家人陷入难题甚至困境之中,让一家人围着她团团转,让人不免觉得她有些“倚老卖老”,甚至说作妖。
家人之间也有难言之隐,相处起来也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有时候为了家人开心,甚至要采取一些类似善意的隐瞒和欺骗的手段。
比如:女婿范垒为了让丈母娘刘英高兴,会在刘英办家宴宴请街坊四邻时,拜托邻里携带一些礼物,满足丈母娘的虚荣心;乔海洋为了让家人安心在家住,遇到经济苦难卖掉车时,会说车丢了;谢言为了让被骗子骗了的公公婆婆安心,会用自己的钱给公公婆婆说谎被骗的钱已经破案……家人之间要为他人着想,多想他人的辛劳与不易,多承担责任,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剧中,兄妹四人的家庭,虽然各有各的难处,然而从上到下却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没有人逃避责任,没有人蛮不讲理。
乔海洋、谢言本身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困难,却仍然想尽办法让乔水灵一家到北京,并尽可能的帮衬他家,谢言回家买礼物之时,不忘给范垒买一份,这份情谊让范垒感动;乔水灵体谅二哥乔海洋一家的不易,不想增加他家的经济负担,体谅范垒被开除的难处,在需要她找张秘书帮忙时,卸下尊严、毅然帮忙,乔水灵、范垒一家,过的最差,但是在照顾岳父岳母的事情上,他们不仅出钱也出力,即便岳母有时冷言冷语,女婿范垒也任劳任怨,儿子小水非他亲生,他视如己出,让人钦佩……本剧中有六对夫妻形象。
相敬如宾的谢楚德和许萍,勇于担当的乔海洋和知书达理的谢言,好强的刘英和谦让的乔战勇,善良大度的乔水灵和范垒,互相理解的乔海明和庄美妍,强势的乔水兰和沈致公,前五对夫妻都过的很乐,乔水兰和沈致公的关系最差,我觉得这与他们的个性有关。
最初的沈致公,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有几分不情愿,除了派车接送人、安排了范垒的工作之外,没见他主动做过什么,对到家居住的岳父岳母也满是要求,可他倒是会在自己升迁有用的乔海洋的人际关系上下工夫,会在儿子沈林升学之时向乔海洋求助,与亲人之间相处也满是功利主义,而乔水兰在母亲住院需要高干病房时,也不顾丈夫沈致公在陪同领导,一遍遍的拨打电话,即便周围人劝阻也不听,这些小细节足见他们相处之中存在着问题。
希望我能够学会本剧人物中的优点和相处之道,让大家过得舒服。
尤小刚在今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博览会上说:“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才是最切实际的,都是大IP不行,因为毕竟IP从反映生活的角度来讲,是浮的。
扎扎实实反映时代、反映历史、反映生活的,是现实主义作品。
现在讲的IP是指网络走红的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总体上看,是脱离生活的,满足了青年观众的幻想,但热衷于这些的人,随着他们成家立业就会觉得这些剧作没用了。
电视和网络播出的不能都是这些浮躁的快餐。
”由此,想起几年前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孝子》。
《孝子》中所有的人物形态,观众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恐怕都能找到对应,真实映照着当下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一座北方小城的老两口,有四个儿女,小儿子出国在外,剧中着墨很少,故事围绕老两口和另外三个子女展开:大女儿是当地京剧团的名角,因为小有名气,又是家中老大,所以有些御姐范儿有些端着,在家族中属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孩子;大女婿,在本地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对老婆家里的事情,面上该做的都还愿意做,比如老人家住院,他也能上下打打招呼张罗着,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二女儿,平凡贤慧,父母在老家时,她就是理所当然地担任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找的老公也平凡憨厚,没啥本事,只有出劳力,对老丈人和丈母娘是认劳认怨,真真一个女婿大过半个儿。
大儿子,家里的顶梁柱,在北京开公司,事业有成,当父亲过世,妈妈又中风半瘫,义不容辞将妈妈接到北京,事业上的压力、家庭的负担,一个中年男人要背负的所有,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儿媳妇,知识女性,虽通情达理,但也不会任由难搞的婆婆搓扁揉圆,面对住到家里来的半瘫的婆婆,婆媳间的拿捏较量着实微妙。
此剧,所有的细节都非常真实生动、生活化,所有的情感都很真切,让观众深刻体会和反思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面对病痛中的父母、面对临终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能怎样做。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的剧,应该就是尤小刚所说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剧。
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人艺的老演员严敏求,以及许亚军、咏梅、陈瑾……他们自然细腻丰满的表演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如今那些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小花们完全无法比的。
钦佩里面的女婿范磊,最好的女婿,最好的儿媳妇谢言,一直是我想追求的家庭,百善孝为先,对自己的老人都不好,还指望能对别人好,这部电视剧是我经常看的电视剧,不下于5编,看到老头死了,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打儿子乔海洋,就哭了,止不住,多对自己老人好,不会吃亏的,也让我学会了做一个孝顺的人,从老人的想法出发,找到老人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孝顺,不要总是给钱,他们老人舍不得花钱,有钱了,给买些水果,鞋子,衣服什么的,比给人民币好多了。
愿天下老人身体健康,少灾多读。
一部让人反思和非常感慨万千的剧,希望我们不是别人眼里的不肖子孙,如果现实不允许,至少要做到问心无愧。
还行
家庭剧里面排第一!!!!没有对手!太真实了,这就是生活!
#陪妈妈看剧 20年前的“母作子孝”20年后改头换面,其中绑死的亲子关系从未变过
很难说老人的对错。人其实很怕失去存在感。所以老人很作,看不见儿女的难处(尤其是小女儿的),过得幸福。但老人很乖,看见了儿女难处(小儿子的),过得心苦。懂事的孩子最吃苦,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剧中的老人本质都是好的,太逞强害了一圈儿女,但退一步,老人不会有多久。所以能忍就忍,不能就爆发吧,有原则,有是非,换位思考就是最好的孝顺,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压制都不好。
看一次会哭一次的电视剧。
啰哩啰嗦,絮絮叨叨。一集的内容愣抻成30多集。
这部片子故事内容紧凑,剧情和台词极为真实,真的就像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一样。5星一点点都不过分。
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8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
好看
毒舌老太太,20集以后就不太行了
还可以
最后看哭了
唯一一部看过三遍的电视剧,每次看都会哭,特别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某些家庭的养老问题,感触颇多!很喜欢剧里的谢言
有限认知中属于很完美的家庭。父母爱情也是。
这才是国产家庭剧该有的水平
谢言一家最好了~~~感觉评分总体好高,作为家庭群像剧,虽然演员都不错,但和家有九凤都无法比
突然想起来的一部剧 发现小时候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剧 全部都是经典
看的火气腾腾腾上来的不是我,是我爸妈
很棒!子女演得是不是太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