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Notes on a Scandal,丑闻日记(港),丑闻纪事

主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汤姆·乔治森,迈克尔·马罗尼,比尔·奈伊,朱诺·坦普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丑闻笔记》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丑闻笔记》剧情介绍

丑闻笔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 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伦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灵犀效应狂怒共谋骗局冒险乐园狗仔杜宾奇妙的圣诞节世界奇妙物语2016年春之特别篇格子爱情年轻人觉醒9局下2出局迷情N小时繁文琐事第一季黄金拼图第二季爱与森林阿德尔曼夫妇捅马蜂窝的女孩门神焦土作战宝贝女儿好妈妈之吃记忆的大雪球暗黑业力我的人间烟火逆行未来冒牌八仙之封妖镇热血高校外星也难民第三季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原乡一次失误灰色地带

《丑闻笔记》长篇影评

 1 )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6—15:3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林、彭明明、金威、小方、王犀灵、萧玮萱、陈华、陆晓俐、孙凤凤、傅佩影、陆忠佩、王淑金、陈敏(观影者:张培红、田瑛、范大茵、张晓云、张五妹、朱松法、姬伯庆、刘桂良、朱剑云、姜希珍、周洪泽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孙凤凤

杭州恒庐艺术影吧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看现场一<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本片看点在两位女明星身上,朱迪•丹奇与凯特•布兰切特都是如今最厉害的角色范达明:《丑闻笔记》的导演理查德•艾尔,1943年3月出生,73岁了,名望如何,不很清楚。

选择此片或此片的看点主要在两位电影女明星身上,两者都是如今最厉害的角色。

演老处女或老年女教师芭芭拉的朱迪•丹奇,1934年12月出生,属狗,射手座,是英国著名老牌表演女艺术家,早年是舞台演员,30岁才登银幕。

以后长期活跃在英国戏剧与影视界,很受国内尊敬,五次获英国电影学会奖,1970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88年又被封为女爵士。

至于凯特•布兰切特,近年更是红得发紫,2014年的《蓝色茉莉》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去年的《卡罗尔》获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又斩获今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1969年5月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金牛座。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一个国度,真可说是世界级女影星的多产地:此前就有妮可•基德曼,就是阿汤哥的前妻,夫妻俩曾主演了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丑闻笔记》是10年前的影片,片中的布兰切特当时才37岁,当然更为靓丽。

关于本片的题材——写美术女教师希芭与15岁男生的师生恋,自然不能不划归为不伦之恋;另外,影片也涉女同志恋。

它改编自一部获奖同名小说,但小说里,据介绍,希芭与芭芭拉后来又和解了,不是像影片里那样回归了丈夫与家庭。

据查,本片在豆瓣上至今已有多达17101人的评价,短评4668条。

下面我们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老处女芭芭拉有变态心理,感情畸形;夫妻双方年龄差距太大,结局往往不好汪琲林:西方的性开放,导致爱情与婚姻的观念与两性关系发生新变化,产生婚外情的情况也更多。

老处女芭芭拉有变态心理,感情畸形,大起大伏。

我觉得,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最终都会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就希芭的情况来说,夫妻双方年龄差距太大,结局往往是不好的。

<图片8>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彭明明发言人的本能的欲望追求,总是在追求青春与生命的新鲜感、追求生命的生生活力这方面彭明明:老教师芭芭拉是暗恋希芭。

范达明:开始是暗恋,后来芭芭拉就与希芭打开窗子说亮话了。

希芭因有把柄在芭芭拉手里,一度也接受她的关爱,但两人的这种关系,终究是老处女一厢情愿。

希芭把芭芭拉家里日记本的抽屉翻得个一塌糊涂,说明她绝对不认同自己与芭芭拉是什么同志恋,最后冲出室内,对团团包围的媒体记者还歇斯底里大发作;但是她跟小男生康纳利的关系,就是另回事:那是她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强制。

我想,这里更体现的是这样一点:人的本能的欲望追求,或者说人的性生理与心理取向,总是在追求青春与生命的新鲜感、追求生命的生生活力这方面,这不仅对男性来说是如此,对女性来说也是如此。

<图片22>芭芭拉对他人透露了希芭的秘密,是一种报复行为;这种报复带有某种下意识的性质金 威:老教师芭芭拉对希芭有妄想。

当她感到自己与希芭之间不再那么协调以后,就透露了希芭的秘密。

这是一种报复行为。

范达明:我觉得这种报复带有某种下意识的性质。

因为是学校一位叫布莱恩的戴眼镜男教师知道芭芭拉与希芭关系很好,想让她为他与希芭牵线搭桥,就登门拜访了芭芭拉。

芭芭拉知道希芭喜欢的是怎样的男人,也许出于满足布莱恩能如愿追求希芭,她确实是把希芭的秘密透露给了他。

不过此际芭芭拉与布莱恩有盟约——两人所说任何事都将是绝对机密,如果芭芭拉仅泄密给了他,那么最后事情弄得满城风雨,她说不上应该负全责。

关于事情究竟如何透露出去的,影片实际上没有明确交代。

事后片中曾有一个镜头,是芭芭拉在学校去追问布莱恩,但镜头一晃而过。

芭芭拉还自我安慰,认为外面传说是那男孩自己忍不住把事情说出去的。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小方(右)发言影片多少还触及了对英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等问题的揭露小 方:从影片开始,我们看到老教师芭芭拉在学校里,对校方就有不满情绪。

她后来是把她发现的希芭与学生之间的事,作为自己手中的一张牌,是想借此发展她对希芭的私情。

我看影片多少还触及了对英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等问题的揭露。

同性恋必须双方你情我愿。

仅是单方面的要求,就不合人性了范达明:芭芭拉是一个老处女,又是一个同性恋者。

她对希芭的感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志情或同性恋。

不是说同性恋一定怎么样,关键是要双方认同,必须双方你情我愿;仅是单方面的要求,就不合人性了。

此前,他们学校就有一名女教师被调离了学校,原因就是芭芭拉的单方面的同志情。

影片对于希芭的描写符合人之常情;芭芭拉的很多做法显得不地道,应受到谴责王犀灵:我觉得,影片对于希芭的描写,符合人之常情,希芭20岁就被可以作为她父亲的男教师看中,她也就与他结了婚。

希芭本人正派,男生康纳利有绘画才能,希芭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课外对他辅导帮助多些,也很正常。

从男生康纳利角度来说,他15岁,性的方面其实很成熟了,他觉得希芭老师很可爱,对她产生了感情。

而希芭在她自己的青年时代就缺少这样的经历。

后来希芭与这个男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当然变得很可怕了。

老教师芭芭拉让我联想到自己读小学时遇到的那一类老年女教师,她们往往是道貌岸然,却心思缜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但从影片表现的芭芭拉来看,她的很多做法就显得不地道,应受到谴责。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王犀灵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萧玮萱发言本片所刻画的不同人物,都是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显得真实萧玮萱:西方电影往往有较多表现残暴的东西,而本片所刻画的不同人物,都是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显得真实。

我觉得老教师芭芭拉所表现的自己的感情也没什么错。

这个电影看了,我觉得很有趣。

<图片21><图片14>芭芭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她在日记中所记录的一切,实际上也都是真情的流露陈 华:芭芭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她对外显得道貌岸然,而在她在日记中所记录的一切,实际上也都是真情的流露。

影片对于现代文明中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媒体的负面作用也有相当的抨击范达明:芭芭拉的笔记(或日记)本身是个人私密的东西,所记录的私生活,基本是真实的情况,“笔记”本身不是“丑闻”——即便是记录了希芭与男学生的事,后者实际上也属于她与他两人私密的事。

但是笔记的一些内容如果通过人的口而被传播了出去,那就变成了蜚短流长的绯闻或丑闻了。

这中间,通过媒体记者过分渲染的报道并刊登在传媒上,最终也就定格并确实造就了丑闻。

影片在此对于现代文明中涌现的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媒体的负面作用,也有相当的抨击。

导演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要学会如何看电影,不是专注于去如何批判陆晓俐:导演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

希芭的心理与生理需求都被表现了出来。

不能一定说是哪个对哪个错。

孙凤凤:希芭、芭芭拉,以及男学生的心理刻画很成功。

要学会如何看电影,不是专注于去如何批判。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陆晓俐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孙凤凤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陆忠佩发言<图片17>芭芭拉利用了希芭的事情来掌控她,影片对此的表现也很成功傅佩影: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影片很成功。

芭芭拉利用了希芭的事情来掌控她,影片对此的表现也很成功。

陆忠佩:芭芭拉用各式手段来控制希芭,这点给我印象很深。

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好。

当然从道德角度来说是不好的。

饰演芭芭拉的演员,演艺很成熟。

影片触及了人们生活中的灰色的一面王淑金:饰演芭芭拉的演员,演艺很成熟,尤其突出了她内在性格的强硬的一面,演得很好。

陈 敏:影片触及了人们生活中的灰色的一面。

<图片18><图片19>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影片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范达明: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影片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

影片以她为第一人称,确定了她的主观视角、她的贯串全片的内心独白与画外音的表达方式,这就为她细微变化的思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寻找到了一种合适、便捷与简洁的通道。

另外,在芭芭拉的人物关系中,影片不仅写了她与希芭的关系——这是主要的,占据绝大篇幅的,而且是属同性关系的;也写了她与男教师布莱恩的关系——这虽不占很大篇幅,却是构筑影片剧情大起大落转折的关键,是我们尤其不可忽略的。

布莱恩明知希芭有丈夫,仍想追求希芭,他这个内心隐秘何以敢于向芭芭拉袒露?

说明之前布莱恩与芭芭拉就有非同一般的私交,他知道她能为他严守秘密,或者还会助他一臂之力,成全他幻想的“好事”——而她与布莱恩的关系,又是属于她跟异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把芭芭拉此人的人际关系写丰满了。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是专门写了此男子布莱恩登门拜访芭芭拉私宅,求她为他与希芭的关系“探探路”——按照芭芭拉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你是要我去问哈特太太,是否愿意跟你通奸?

”结果,她考虑以后认为这很困难——不是芭芭拉觉得这是布氏的非份之想,也不是她不愿意为他来牵此皮条,而是她认为布莱恩不属希芭所喜欢的“型”,她可能想帮他也“爱莫能助”——芭芭拉,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背景下,真实地告诉了布莱恩,希芭所喜欢的人,具体是谁。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既然两人是在秘密地交心谈心,双方又承诺绝对保密,那么,芭芭拉是否应该向他说出希芭的秘密呢?

确实,芭芭拉是真心诚意要让布莱恩凭借这个“秘密”来实现他对希芭的追求——这里,可以看出:第一,在芭芭拉眼里,布莱恩这人还是有魅力的,尽管他不是希芭所心仪的“型”;第二,芭芭拉对布莱恩“够朋友”,她说,“我不想让你受不必要的折磨,任何人都不该”——换言之,她是不愿意让他因追求希芭而陷入“单相思”之苦;第三,她建议他所要去做的事,实际上是让布莱恩去对希芭采取“要挟”手段,然而这样做又确实是很不光彩的。

她最后说:“我想水已经开了。

你只要开个口,事情就办妥了。

简单!

”她为自己能够为好朋友想出这个点子而有点洋洋自得!

——附带说一下,这里的“我想水已经开了”,翻译为“我想水到渠成”,似乎更合乎上下文的意思。

在这个两人密谈的段落中,朱迪•丹奇对于芭芭拉这个角色在此规定情境的表演——灯光下拍摄了两人非常凑近距离的近景表演,芭芭拉抽着烟,思索着——都非常贴切到位,把对一个知识界的有算计的老女人形象的表达,出演得滴水不露。

而且,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老女人的人生观或性爱观,居然是那么地任性、开放与无所顾忌!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事实上,很可能这个布莱恩就是按照她这个指示去做了,却并不如愿以偿,以至于他又走露了风声。

这里显然出现了这样一种信守秘密的递减关系,结果却事与愿违——芭芭拉对希芭的信守,在好友布莱恩面前被断送,布莱恩对好友芭芭拉的信守,或许在他另一个好友面前又被断送了!

由此,我们也应该获得一个教训:凡是两人之间承诺了的秘密,不管两人之外的其他人跟你有着怎样致密要好的关系,你都不能与之透露这个秘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真要做到这一点,或许又是非常困难的。

这可能就是做人的悖论吧。

2016年5月2-4日整理,11日补充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8篇纪要。

附录:《丑闻笔记》中布莱恩造访芭芭拉家的一段戏(对白录)布莱恩: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

我可以进来吗?

……你的猫呢?

芭芭拉:死了。

布莱恩:哦,天哪,我表示哀悼。

我是不是来错时候了?

芭芭拉:正是好时候。

(两人面对面坐小桌前)哈特太太…… 布莱恩:恩,我…… 芭芭拉:你告诉我的任何事都将是绝对机密。

布莱恩:恩,我在想,她有没有……提起过我?

她有没有提起过我?

芭芭拉:让我想想……没有,从来没有。

哦,对了,上个学期,她提起过你买了一件新衬衫……布莱恩:上个学期,新衬衫……实际上,过去的几个月……唉,其实打从我第一次见她,我就……芭芭拉:布莱恩,你爱上她了?

布莱恩:我没有掩藏得很好,我知道。

芭芭拉:谁也没有看出来。

布莱恩:这么说她只是提起了衬衫(的事)?

芭芭拉:你不知道她已经结婚了吗?

布莱恩:是,不过她这人挺轻佻的。

这东西,表面看不出来,不是吗?

芭芭拉:是的,是这样。

布莱恩:不过,如果我要是没有一点机会,我也就不打算采取什么行动了;同事之间,搞这种事,你得非常小心。

芭芭拉:简直是雷区!

布莱恩:恩……你可以跟她说一声吗?

给我探探路?

芭芭拉:你是要我去问哈特太太,是否愿意跟你通奸?

我不想让你受不必要的折磨,任何人都不该。

她怎么看你,我是不知道。

不过直觉告诉我,你可能不是她的型。

布莱恩:哦,她有喜欢的型?

芭芭拉:这不代表你没有魅力。

我的感觉是,她喜欢年轻点的,应该说是非常年轻的——我听说是男孩子。

她没有跟我讨论这方面。

不过我听说一个骇人听闻的传闻,学校里口舌很杂你也知道,你可能也知道这个被提到的男孩,恩……史蒂文•康纳利!

布莱恩:你这侦探!

芭芭拉:我想水已经开了。

你只要开个口,事情就办妥了。

简单!

2016年5月9日记录

 2 )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每人都有两面儿。

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着的。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就好,只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狗急了还跳墙呢不是。

但人要不冲动并且思想清醒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过把安于现状推向火坑不是吗。

babara就是这么一个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

喜欢sheba。

帮助她不想她受到伤害。

喜欢sheba。

嫉妒她永远不懂得寂寞。

从犯着。

知道sheba和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儿通奸,并没有急忙去揭发,而是温柔的包庇她,帮她出主意,劝告她,安慰她,恨不得抱着她跳出火坑。

自然sheba感激连连。

视她作恩人。

什么事都跟她说,却惟独没有听她的劝,和那个男孩儿决断。

终于败露。

barbara相依为命的小猫死了。

很难过于是她去找sheba。

她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想让sheba陪在身边,就这么陪着。

但你知道往往很容易的事情却很难处理好。

往往都是这样。

sheba要去参加很溺爱的有点智障的儿子ben的play。

全家人都在等sheba。

barbara却咄咄逼人的瞪着sheba,提醒她“我这儿可刚有人死掉”。

sheba也不甘示弱的提醒barbara“这是我亲生儿子的演出我必须去”。

于是,背叛的一出戏正在悄悄的酝酿……话说人不能逼,尤其是不能顺着风的逼,要不真是后果惨不忍睹。

于是,背叛着。

暗恋sheba的教员刚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找barbara。

想找barbara撮合他与sheba。

本来就愤怒,加上嫉妒,barbara终于没忍住。

暗示这个教员,sheba与一个十年级男生有不正当关系。

欲言又止。

但往往大灾难就是从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话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sheba没有在barbara需要人陪的时候留下陪她。

也许是因为barbara的寂寞永远不能被sheba理解。

也许是这个可怜的老女人忽然发现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了解到一些事了。

总之,我们在这个结局上,不能怪任何人。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

任何人都是在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Barbara,庇护sheba的同时,却又想过摧毁她。

sheba,背着老公和自己的学生做爱,却又在最后关头需要老公的关怀。

而sheba的老公,顶着门外众头镁光灯的狙击,对马上就要离家的sheba说了一句“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差点害我声泪俱下。

我想他一定可以原谅sheba,把日子重新来过。

有的时候背叛是一种莽撞,就像barbara对sheba,sheba对老公的那样。

一时之为。

而有的时候从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

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热爱。

像barbara对sheba,明知她做错,却还要替她一起扛。

“我以为我们不只是朋友。

”barbara如是说。

以及到剧末,又出现在barbara身边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barbara热爱的,也许是别人身上折射的自己。

 3 ) 你以为你是沃尔芙?

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小说没来得及看,总结电影内容如下:女老师西巴新到某中学,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包括历史学老师老处女芭芭拉和某小男生。

西巴的老公大她二十岁,儿子是先天愚型儿,女儿是小叛逆。

西巴敏感温和,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很好,但老公年纪很大了,她有点疲倦和孤独。

小男生疯狂追求西巴,追是追上了,最后却分手,因为小男生厌倦了。

芭芭拉是真正的主角,她比别人更喜欢西巴,也摸得准她的习惯,成功地建立了两人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

问题是,她不可能突破西巴的家庭,占有西巴的感情,老太太怒火中烧之下向校方告发西巴和学生的私情。

起初西巴不知芭芭拉的真实意图,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之下向芭芭拉寻求精神安慰,当她发现真相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关于女人之间的感情,这部电影谈到了spiritual recognition。

影片表达的方式合理,耐心铺垫,火光冲天,潮水退去,生命再次萌发,松与紧的衔接恰到好处,真实而富有节奏感。

其实spiritual recognition不仅发生在同性之间,也可以在异性之间,我坚定地认为,如果两个人发生了spiritual recognition,很难不弄出点事事非非,因为它的冲击力太强大了。

能和世俗观念合拍,那就是美好而持久的关系,比如爱情和婚姻,如果和世俗观念恰好背离,那就是丑闻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

她在感情方面屡战屡败不是因为其同性恋身份,而是因为太过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在理解力方面她是高手,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中控制西巴易如反掌。

然而技术手段只能帮到一时,不能帮到一世。

偏巧芭芭拉对感情对象的精神世界水平要求还颇高,非西巴这等秀外慧中的女子不要。

最终两个人零距离面对时,以西巴如此高的天份总会识破千秋,她怎么会被芭芭拉全面操控了去呢?

婚外情是任何时候都时髦的话题。

本片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扮演西巴夫妻的夫妻演得好。

所谓师生恋在这部电影里只是婚外情的浇头。

片子里精神力强到堪为对手的,是芭芭拉,西巴和她老公。

小男生是药引,谈不上地位。

里头的台词:“你以为你是沃尔芙啊?

”看得我笑出眼泪。

这世上确实有一群文艺女青年,时时记得祖上有个叫沃尔芙的奇女子,三天两头拿她出来晒霉。

做人做到沃尔芙这样,地下有知,大约没得安生。

 4 ) 孤独应有解药

也不知道自己看懂了没有。

剧情较紧凑,演员演技不错,主题表达有点不伦不类,想不同却又落入俗套。

人的孤独感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我相信一个人也可以优雅健康地生活。

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也确实容易让人厌烦,渴望轰轰烈烈。

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太贫乏,有一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处在其中就能快乐满足,这很重要,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有一个家庭。

 5 ) 你的孤独有股腐烂的味道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孤独,同样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想攫取一点温暖和陪伴。

不同是,松子简直饥不择食,任何人愿意把一点点的好意丢给她,她就能舍出命去给予。

毕竟是年轻血热,可以爱得不顾头不顾尾,姿态难看也不打紧,都可以被青春热情一笔冲淡。

这边厢的英国老女人毕竟是老了,有时间附加的耐心,有身份和格调,从而能够做到自矜和骄傲。

这东西很重要,有这东西,人就至少还希望保持一点矜持,不至于撕破脸皮,哪怕是再赤裸裸的欲望上也要裹上一层画皮。

没看原著小说,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这个老女人是怎么走到老年,也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也许也曾经炽热地爱过,失望过,终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于欣赏之人的感情上的获取更像是对猎物的设局,像一只老谋深算的蜘蛛,精心算计,不紧不慢地布下每一步,仿佛无懈可击。

但她还是低估了时间和虚空双重加力,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成什么样子,一点点蜘丝马迹的友爱示意都被放大成白日的美梦,而且她品味也忒不坏,没法将就蠢笨的人,但聪明人的问题恰又在这里:你没办法愚弄她太久,她们总会发现的。

于是不意外她的两次(电影里暗示了在希芭之前也有过一次“特别的友谊”)都是失败收场,没关系,总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天真的迷人的小东西,再次撞进她的网里来。

其实孤独是挺好的东西,坏的只是不甘于孤独,搅合上欲望和控制,经历多年发酵之后,就成了闻一多写的那一潭死水:远看去仿佛翡翠的绿,珍珠的白,靠近了都是腐朽的恶臭。

 6 ) ..

非常的喜欢[Notes On A Scandal]这部电影 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的表演都太精彩了 非常自然的散发出各自角色的特质 都不用演的 两个这么优秀到都可以完美呈现Elizabeth女王的女演员在一起演一部电影 实在是叹为观止音乐作者是Phillip Glass 为这部电影再加一圈光环

 7 ) 人物的零零碎碎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

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

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

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

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

“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

”,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

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

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

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

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

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

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

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

漫长的午后。

漫长的夜。

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

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

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

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

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

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

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

”(《金锁记》)。

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

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

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

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

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

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

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

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

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

”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

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

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

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

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

她无处可去。

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

她可以回家。

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

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

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

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

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

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

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

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

但是,要控制!

”  少年如此美好。

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

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

这个少年亦如是。

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

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

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

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

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

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

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

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8 ) 女人最大的心愿-评《丑闻笔记》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有人爱她。

” 《尼罗河上的惨案》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看过的片子,情节都模糊了,这整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却记忆深刻。

话是莫里哀说过的,今天再想起来,还是只能感叹一句:深刻啊,说到女人心里去了。

前两天看了《丑闻笔记》,不错的电影,看到了两个被爱逼得有点疯狂的女人,忍不住又想起莫里哀的话。

为什么希巴会和一个年纪只有自己一半的学生发生关系?

电影里,她想很了久,回答说:“很久都没有这样被人爱过了。

”那个爱你的人,他会给你递纸条,上面写了约会的地点;会守候在你回家的路上,一言不发地注视着你经过;会突然出现在你常去的面包房,以及任何意想不到地方,只要你一抬头,就能看见他;会在想念你的时候拼命地给你打电话,不分时间和场合,让你狼狈不堪;会在半夜里不停地给你发短信,上面尽是肉麻的字眼……一切地一切,叫人痛苦又甜蜜,倍受折磨却又无法抗拒。

就像是一去不回的初恋,感动得心都痛起来。

是啊,有多久没有这样被人爱过了?

所以希巴控制不了。

尽管她知道那只是个15岁的孩子。

也许,年轻时候丈夫也曾经这么追求过自己。

他大她太多,老成稳定,足够地宽容,把她当成一个孩子一样呵护,甚至在知道了她不忠之后,仍然接受了她最终的归来(希巴就是一个孩子。

面对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你还能怎样?

)。

希巴一定很爱她的丈夫。

曾经那么朋克的一个人,居然会接受一个大自己16岁的律师,还有令人头痛的叛逆女儿和智障儿子。

她洗去脸上的浓妆,挽起头发,洗心革面做贤妻良母和循规蹈矩的好老师,一心一意操持起全家人的圣诞大餐。

可是,理智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现实如此不堪一击。

生活太漫长了,长到令人绝望。

就算你明知等那个男孩到了35岁,一样会忘记他15岁时的誓言,也仍然抵不住想去飞蛾扑火。

芭芭拉是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朱迪·丹奇的表演可圈可点,风头盖过布兰切特。

这个被孤独和欲望折磨了太久的女同性恋,在长久的等待中失去了理智。

心爱的小猫死后,爱人又最终选择了和家人一起去看儿子的演出,颠狂和愤怒完全控制了她。

但她很快恢复了平静,埋掉小猫之后,她冷静地接待了同事,然后“不经意”地透露了希巴的秘密。

那一段,像极了《金锁记》里张爱玲对七巧的描写: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

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

芭芭拉在众人眼里,也是一个疯子吧。

做完这一切,芭芭拉躺在浴缸里,慢慢地等待自己处心积虑的设计在人们的嘴里发生化学反应。

内心的欲望升起来,就像浴缸里的水激荡着她的身体。

这孤独的肉体已经多久没有经过爱情的洗刷?

指尖触碰爱人手臂的那种感觉,如同蚂蚁般细细地、但却刺痛地啃食着她的心。

还是张爱玲那一句话: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很精彩的影片。

非常衬莫里哀的话,就像是给影片写下的注脚,十分贴切。

女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只要你爱她,她哪怕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全部财产(就像《尼罗河惨案》里被丈夫杀掉的琳耐特),抑或是不惜身败名裂、抛家弃子(例如希巴),不然,她就变成了痴狂的曹七巧和芭芭拉,焦虑和渴望把她们的心灵烧到干涸,烧成灰烬,然后把身边的人一起拖下去。

寂寞的女人们啊!

 9 ) 一场变态情事

丑闻笔记 Notes of a Scandal -- 一场变态情事片名:丑闻笔记英文片名:Notes on a Scandal国家/地区:英国区域:欧美类型:剧情导演: 理查德·艾尔Richard Eyre主演: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 朱迪·丹克Judi Dench 比尔·奈伊Bill Nighy分级:美国R上映时间:2006年12月25日当那个老女人在第一次看到她就在心里絮絮着很多的问题的时候,看着她对新来的女同事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莫名的好感的时候,看着她小心而激动地的在获得第一次到那个她的家里作客的之前修饰妆容的时候,有一点触动,觉得有些女为悦己者容的感觉,但不确定。

之后,从时间一般流淌的内心独白之中,有一个镜头,SHEBA的金发有一缕掉落在她的面前,光从侧面照亮了她的世界,这一刻,突然发现,原来真的是爱情,又是同性恋。

朱迪·丹奇演了一辈子戏,这个角色又一次带来的OSCAR提名,来的不虚。

而这场以友情为假面的爱情开始了, 象世间很多的爱情一样,不同的苦涩是,它也许注定就存在于这个老女人的幻想中,在她的笔记和许多的内心话语中,也许本来不见光的话还可以有一些压抑的倾慕留下。

但故事里总有许多的如果,偏偏发生。

如果不是美丽而容易接受诱惑的SHEBA与15岁的学生出轨的事情被她撞见,也许这段情感就永远封存在一个人的心里和泛黄的日记一样老去。

但一个学校晚会夜晚的窥探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把自己的女神和自己永远的绑在一起,不管是用哄骗还是要挟。

泣不成声的SHEBA原来只求她能把秘密保留到圣诞节以后,让她最后一次这样地面对比自己大16岁的丈夫,智障的儿子和总是为自己的男朋友情绪失控的女儿,作为一个忠诚的妻子和一个尽职的母亲。

她却答应保守这样一个秘密,而同时也要她离开那个男孩。

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如果,又一个如果发生了,而SHEBA没有离开那个男孩,依然一夜夜地在火车道旁边激情。

而她在爱和恨中挣扎的时刻,她的猫死了,对于一个孤单的女人,也许那就是一切,而在天要塌下的那天,她的SHEBA却没有能去陪着她,因为SHEBA的智障儿子要去首演,更因为,对于SHEBA来说,这并不是爱情。

对于她,那一刻,她突然发现,最后,所有的爱情都会让你失望,因为这一次,即便是这样的看似被自己拴牢的SHEBA,却依然不能在自己身边,当自己最需要她的时候。

绝望的她,在校长找到自己倾诉对SHEBA的欲望(这个男人当然只看到他们是好友的一面),她轻描淡写地带出SHEBA的丑闻,而之后,新闻,逮捕,SHEBA身败名裂之后居然被丈夫踢出家们而只能呆到她家,于是,她迎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SHEBA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心理交瘁,需要抚慰,这一切都让她成了SHEBA的天使,在世界都抛弃她的时刻为她提供唯一的庇护。

而这样24小时的亲密,让她每每幸福得不能相信,也许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自私地去爱,即便是短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日子,依然让人刀尖舔蜜般一边流血一边不能拒绝。

而美梦苦短。

SHEBA居然找到了日记,看到了她的一切,而这份爱情把她带到的境地让SHEBA疯狂地离开了她,还带着深深的怨恨,却也有了回家的勇气。

校长发现了她的同性恋情,一样决断地把她赶走,象把SHEBA揭发一般,对于自己狠的人,人们一向不介意用怎样的理由去击倒他们。

她心碎,我以为她将寂然结束自己的一生的而结束的时候,居然导演镜头一转。

她在公园的长凳上,很平静地跟一个神似SHEBA的女老师搭讪:我有周末音乐会的2张门票,要不要去。。。

我不仅微笑,在这部电影里难得的让人微笑的镜头,人们比自己想象的都要坚强许多,也许套用那句话,有蟑螂一般的生命力,不够美丽,不够光明,但却绝对执着而下贱到无法打败的强大,女人对于爱情,大多如此。

PS 布兰切特演的SHEBA不知道是不是该设定为双鱼座,白皙,敏感而多梦,正是广大同姓恋和姐弟恋猎手的最佳猎物,导演给她的镜头总有白色的侧光,如天使一样圣洁的诱惑,不能抗拒。

而这样的人本身头脑总不够清楚,即便是在婚姻里要到窒息的时候,居然想不到先和丈夫去沟通,无怪老BILLY饰演的丈夫在赶她出门的时候还心痛曰:YOU COULD HAVE BLOODY TOLD ME SO。。

WHY 而当她终于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巨大陷阱的猎物的时候,却突然来了求生的勇气,毅然回家,而运气好的是,总还有一个人愿意为她在犯下错误之后,依然,开一扇门。

 10 ) 两位女皇在丑闻上的交锋

向来喜欢英国演员,(这时要首先提醒自己和大家,凯特•布兰切特是澳大利亚演员。

)在这部片中,布兰切特没有了英国女后的威严和精灵女王的缥缈,散发着一种透明的性感,就像朱迪•丹奇扮演的老处女芭芭拉在观察她时描述的:“她的嗓音十分甜美,像天籁一般,她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肤色如白色的珍珠,我几乎能看到她的血管,洁净透明,……我很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对她着迷……”  布兰切特在她的优雅中,为了希芭这个艺术老师的角色,加入了一点慵懒,一点纯真,一点波希米亚的浪漫,在这个平凡的小镇上,在她年老的丈夫旁,在早熟的女儿和先天弱智的儿子身边,她的眼神有些游离,像是摆脱了蔓生植物伏地的天性,要在阳光下伸展她柔软的身体。

所以她受到Connelly的诱惑简直是浑然天成,导演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尽心,这仿佛是希芭身外的一件事,是这么的理所当然。

  整部片子是以芭芭拉的笔记叙述的,所以我比较喜欢导演的视角,让希芭在芭芭拉的眼中获得她最美的时刻,导演理查德•艾尔除了《丑闻纪事》外,其它的几部代表作如《艾莉丝的情书》、《舞台人生》中,他对用仿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他人的技巧已经非常熟悉,在《丑闻纪事》中的小细节的应用,非常清晰且克制:在校长讲话时,希芭又开始走神,她无聊得玩弄着自己的金发,在芭芭拉的注视中,在透明的阳光里,一根金发飘到芭芭拉的膝盖上,她小心翼翼地捡起来,镜头到此就结束了。

希芭与康纳利事发后,在保释期间,她为了躲避记者的骚扰,她住进了一直在等候这个时机的芭芭拉家,希芭在芭芭拉的床上沉睡着,纤细的小腿在昏黄光线里透着一种珍珠色,芭芭拉的手在颤抖,一只苍老的手几次想与年轻的肌肤接触,最后,她还是把被子轻轻地拉下来盖住希芭的脚。

  朱迪•丹奇对角色的贡献已经可以完全让人信服的同时,并且憎恨。

但导演仍然不原用好莱坞的手法把芭芭拉变成完全的心理变态,芭芭拉对希芭没有一点亵渎的感情,芭芭拉在写日记时的脸是这个老女人在全片中最美丽最幸福的时刻,像小女孩一样,她为与希芭的友谊的每一点良好的进展记上一颗金色的星星,当希芭发现芭芭拉的背后的一切后,她怒吼着冲向芭芭拉,两个女人撕扯在一起,希芭对芭芭拉喊:“你想干我吗?!

”芭芭拉喊:“不要亵渎我们的……”但她们两个能有什么呢?

但实际上芭芭拉却又是最了解希芭的人:“你不属于世界,你属于这里,你这个big baby!

”  比较喜欢导演这种手法,不动声色地对这两个同样在煎熬的女人施以同情与怜悯,并且保护,希芭在芭芭拉的眼里和笔下才是最美的“仙女”,芭芭拉沉醉在日记里的时候才不会像一个变态的老处女。

她们都在寻找着那最纯洁的东西,但不论什么友谊也好,爱也好,都会性与欲望的掺杂,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却在“寻找”这种方式上,殊途同归。

  大女孩终于再次被老丈夫接受,老女人又拥有了一个新的笔记本,在那张长椅上又碰到一个金发、白皙、纤弱的大女孩。

痛恨这种轮回的庸俗结局,让人想起了诸如《沉默的羔羊》等一系列变态杀人狂。

我仍然怜悯芭芭拉,因如果没有她,仙女般的大女孩也不会任命地呆在令人窒息的古堡里,而走向另一条不归路。

《丑闻笔记》短评

表演很赞!

2分钟前
  • 榕十三
  • 推荐

Dame still made me sick.不过导演挺有劲,两部片为五人次取得了奥斯卡表演提名

3分钟前
  • 左儿
  • 还行

演技!

5分钟前
  • 感情丰富的毛巾
  • 力荐

丹奇奶奶演得太好啊不寒而栗!!!占有欲果然是人类最可怕的情绪——没错,扑倒布兰切特女王的小鬼,我要杀了你!!!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常喜欢原著。失望。电影版这位男学生太丑,没有任何魅力,设定女主爱上他实在没有说服力。

12分钟前
  • 大佛决明子
  • 较差

这剑拔弩张的对手戏哇!

1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人要是到了这个地步,比恐怖片还恐怖.这片看着会想起《天才雷普利》。凯特布兰切特在这片里很漂亮。

20分钟前
  • 王筱驴
  • 还行

what

25分钟前
  • 蓓馨儿
  • 较差

......不太懂英国人的脑回路系列。

26分钟前
  • 南方高速遛龟龟
  • 较差

没想到这么狠呐~~

28分钟前
  • beborn
  • 推荐

@2024-05-31 18:45:56

33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演技好

36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恶心的老女人

39分钟前
  • 大象
  • 较差

一部烂片

41分钟前
  • celia
  • 很差

The teacher-student thing made me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more sick than the old woman.

44分钟前
  • Sandy
  • 很差

后面太弱了,结尾很烂,cate爱你如诗美丽

49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主旋律~主要是看美女~~~~

51分钟前
  • 米莱·八洲
  • 还行

女王真美

52分钟前
  • 夏卡尔
  • 推荐

不喜欢故事本身

54分钟前
  • 小九儿
  • 较差

笔下的字若是不忠于事实,而是忠于内心,那将全是谎言。如《赎罪》。当然,有好的一方面,成群的谎言编成的梦,不就是小说么。姜小帅曾经说过,“不要把什么都往纸上写”写作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小说半真半假犹有余地,日记若是袒露真心,则有的是撕碎真心的人。没有几个写日记的人有好下场的。自己都守不住秘密,就不要指望纸替你守住了。加工过的日记除外,那叫作秀。

59分钟前
  • 作者老是不更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