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小女孩
Little Girl Blue
导演:莫娜·阿查切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莫娜·阿查切,玛丽·布奈尔,玛丽·克里斯汀·亚当,皮埃尔·奥瑟达,雅克·布代,狄迪尔·弗拉蒙,布里吉特·希,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杰里米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本片是以《刺猬的优雅》(2009)为人所知的法国影人莫娜·阿查切编剧执导的新作。在母亲突然离世后,莫娜· 阿查切发现了母亲留下的成千上万张照片、信件和录音,而这些秘密成为了她追溯、寻找与靠近母亲——这个谜团——的线索。通过电影的化身力量,阿查切邀请玛丽昂·歌迪亚饰演自己的母亲,让母亲重生,在这个过程中,她追溯母亲..详细 >
形式比较新颖的搬演类纪录片,借助母亲遗留下来的物件并邀请知名演员扮演母亲,以此去复原甚至窥探母亲悲剧式的一生,一些偶尔打破第四堵墙的做法很有趣,并借此进一步分化虚与实的界限。整体上需要一定的耐心去进入,但一旦看进去之后还是蛮能共情的。
#BJIFF14# 感觉像是玛丽昂歌迪亚的个人秀~演技好好~通过大量的记录和独白来讲述导演的母亲/外祖母的人生经历,在虚拟和现实中游走,很多表现形式还不错!但是无论是记录片还是伪记录片真的对不上我的电波……而且私人化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候很难get()看着有点累orz
1,导演是Mona Achache,让她一举成名的是首作“优雅的刺猬”。此片是DocuDrame,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形式。2,一部女人的血泪史,无数个女人汇聚在这个私密、缺憾、极端个人化的片子里。s剥削,男同的s剥削不可说不能说说出就是极端错的,只能隐晦的拍,还不能明显,这种悲哀让我愤恨让我充满了“怒其不争”的情绪。3,可,我也完全没有立场,换做我能够做的更好,更勇敢吗?不确定。所以还是鼓励和支持吧,即使来自男性的无法共鸣以及无法高度理解会成为缺失。4,女导演应该走远一点,再远一点。5,点出母权即可笑又悲哀,所有人的童年背上的都是父权的枷锁。6,Marion Cotillard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是缺憾依然在,可能要回到导演身上,毕竟太过于私密,亲自做所有,难。7,剪的太碎,有些表演没处理好,导演本人不该入镜。
挺抱歉的,反正我是没有耐心去了解一个并不算传奇人物的母亲,也没兴趣通过普通人的女儿视角去看曾经的那些岁月。
世界很烂,人生很难。混乱汹涌与自由奔放的时代,此时与彼时,又有何不同。
歌迪亚演技特别好,但这种呈现形式总觉得很难产生沉浸感。刚刚要被母亲的独白和眼泪打动,结果一个镜头告诉你这些都是刻意捏造出的“重现”。不过发现法国文化中父亲这个形象也是缺席的、懦弱的,而母亲也依然是痛苦的、不被理解的、“三位一体”般被夹在中间的。片尾掌声响起的时候不知道到底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这部片子,我看完只觉得连鼓掌的力气都被耗尽了,也许是自己更想看到真实的回忆,而不仅仅是女儿视角中的母亲。#创造中的她电影周 0707百美汇影城
或轻或重 对母亲生命体验的一次探访
英雌寻找母亲。
有几处声画处理的特别好,特别是在街头和踹开墙板那一下。喜欢女性电影
!!!!!!!!!!!!
女性是辛苦的,女人的血泪史,致敬每一个女性。
一种很新的个人史的讲述方式,通过扮演来亲历你所有的模糊矛盾与伤痛,文本有一种智识美。拼贴画和投影仪织出的拼图很有帕慕克的感觉,但材料的组织方式却实在难称精彩。“房子着火时带走什么?带走火。”“拒绝比默许费力十倍。”“拥有使人守旧。”
素材繁复但主线也蛮突出的,量大密度高的素材可能某种程度上也在支撑这样剧烈复杂的痛感吧……
用扮演的方式找回
这种表达方式,还真得适应一下…
太多人恋父,太少人去探索母亲
3.5,的确满篇都是叙述,但真的很喜欢那个房间,无论是地板堆满照片,墙壁上贴满照片,还是满满都是书的大书架,或者是背景放着街景的幕布。导演的母亲是作家,那个年代她认识了现在提起十分了不起的人,母亲的母亲也是作家,因此卡罗尔幼年开始接触到的人都是名人。男人无论是让还是胡安,都只会伤人心罢了。里面出现的老照片都好美好漂亮
有点犯困。叙事节奏很碎片很闷,大概这是某种艺术化表达吧。的确让情感变得很含蓄很内敛,但倒是让情绪变得没那么细腻。不以预先的某些角度看会觉得莫名其妙。或许写给母亲的情书就是会如此私人与排外。
鉴于《玫瑰人生》里以假乱真的模仿(尤其是对嘴)能力,这个角色还真就马良莫属。文字与声光电融合了时空,精湛的表演让人们熟知的演员只剩一个陌生但鲜活的灵魂,是一种很新的纪录片。“既是好人也是畜牲”,一位真实又拧巴的女人,用身体的追求自由掩盖着内心的懒惰,使堕落玷污了反叛的自我、最终走向自毁,过往的忧郁又沿着母系循环地继承了下去,因为时代与环境没怎么变,那些现实的妥协与幻灭自然也不会变。
形式很新颖,用人物角色扮演的方式补足纪录片不能呈现逝去之人音容笑貌的缺陷;主题现代,深入挖掘了三代女性所遭受的个体苦难并做了多角度的归因;结尾的“母”女相依也很感人。但大量的符号元素意象又过于抽象,增加理解难度;对主要叙事的母亲角色的苦难一生归因有些虎头蛇尾,决定自杀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生前二十年埋下的童年伤痕,后三十三年的所谓平静生活是否涌动着暗潮这么重要的命题却一笔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