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友记瑞秋的封面点进来的 同样也是因为被“老友”这样的标题吸引,再看了下影片分类和演员表 毫无疑问,点击进去看了下。
整个剧情 生活化 场景切换很快 节奏也比较快。
4个不同身份职位地位的女人因为老朋友的关系连接在一块,由此展开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当然主角还是以瑞秋为代表,这也是最为代表大众的底层角色。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点,比较平铺 但是整个剧情下来 还是有让人深思的点。
爱情 友情 工作 婚姻 幸福...这些命题一直都存在 一直都需要人去解答。
如果是一份答卷,每个人的答法一定不一样 没有所谓的固定标准的答案,都代表不同的意义。
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对每个人来说 都只有自己才能慢慢品味。
相比伴娘和皮帕李的私人生活,既没有前者的喜剧闹腾也没有后者的文艺精致,就是这样赤裸裸得没有高潮,通篇废话,无聊到像是去商场闲晃,回家之后也不记得什么。
真的是太生活化了,普通人的生活化。
到了中年也没什么转变的余地,结了婚的离婚,没结婚的换个伴。
朋友和自己的丈夫讨论她为什么还没结婚,一方说她只是还没遇到那个人。
这是她后来碰到贱人还将就了一段时间的原因吗?
做着没有之前那份体面的工作,她看上去不痛不痒,面对外人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好像都可以容忍,这是麻木,妥协还是无所谓?
这部剧类型说是爱情,里面一点爱情也没有,整部剧的沉闷也只是早在平日里司空见惯。
我烫到手你怎么也不关心一声;我也不明白我和她怎么会成为朋友的,友谊成了鸡肋;什么时候我们的观念变得这么不一样;你到底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要一天到晚怒气冲冲好吗,我的新朋友在这;讨论的话题永远是这几个。
要是年轻的时候就会想说,这个家伙一直在消费我的时间,以后尽量少和她出来,做绝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所以,电影里大多数是四人聚在一起多,两人见面通常是有事情。
只是认识多年而已,和朋友没有关系。
所以当他们总是要顾忌到安妮斯顿的时候总是有点纠结,这段不能回报自己任何东西的感情还让自己烦心。
假装不介意终究只是假装,可是人生已经如此得艰难,有些虚情就不要拆穿,况且我们还认识一场。
人物的设置让男女关系和朋友之间处于同一境地,消费时间。
所以安妮斯顿带着那个贱人一起去打扫的地方,也给了对方工钱。
他们的关系还没达到免费阶段。
没有憧憬,所有情绪留在表面,对自己恼怒,怎么自己当初努力争取的东西现在变得可有可无?
但只是焦虑愤怒而已,四人中只有一位离了婚,因为她选择了直话直说,你有口臭。
你怎么可以说我胖了呢,我一直顾忌你的感受没说你口臭呢。
她还一直强调对方是个不顾他人感受的人,而她是。
她越表现这一点是希望丈夫也能像她这样体谅自己,可是对方从来不是,所以即使你当上了为别人考虑的全国楷模,他也不会觉得什么。
看看结尾两位丈夫对他们的妻子说你是今天晚上最美的,她们有多开心,谁在乎你爱不爱我,这时候说我爱你哪里有这个效果,说她们穿着你设计的衣服真美属于隔层赞美,需要思考下,他的意思是想赞美你的才能,你的原因她们才漂亮的。
所以女方不会觉得你是在夸奖她,是在夸奖她们。
所以,既然都虚情假意了,那就说得直接点,不用担心她们会戳穿你,她们只会高兴得微笑受用。
人到中年,记忆力伴随着细胞老化而衰退,仿佛走到如今这步过着这样的生活是件莫名其妙的事。
所以才要纪念日什么的,不然我们还有相见的必要吗?
我们谈论什么呢,我对我们之前相处的日子都没什么印象。
骨质疏松的问题无论你有钱没钱都逃不掉,在这个年纪钱的作用是让自己觉得还好有钱可以花钱打发时间,所以才有那个捐助会而不是直接把钱捐掉。
最后引用张爱玲的话,世界上没有哪段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你我之间不过是消费彼此时间的关系而已,所以不用太过伤心。
有没有钱还是很重要的,毕竟伸手问对方拿零用钱是极大的考验。
这种可以离间一切感情的东西还是少提比较好。
因为老友记瑞秋的封面点进来的 同样也是因为被“老友”这样的标题吸引,再看了下影片分类和演员表 毫无疑问,点击进去看了下。
整个剧情 生活化 场景切换很快 节奏也比较快。
4个不同身份职位地位的女人因为老朋友的关系连接在一块,由此展开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当然主角还是以瑞秋为代表,这也是最为代表大众的底层角色。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点,比较平铺 但是整个剧情下来 还是有让人深思的点。
爱情 友情 工作 婚姻 幸福...这些命题一直都存在 一直都需要人去解答。
如果是一份答卷,每个人的答法一定不一样 没有所谓的固定标准的答案,都代表不同的意义。
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对每个人来说 都只有自己才能慢慢品味。
由詹妮芙·安妮斯通(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 《有钱朋友》(“Friends With Money”),就像是从电视连续剧《老友记》(“Friends”)或者《欲望城市》(“Sex and City”)中跳出来的一个插曲似的。
只不过,那二部肥皂剧里的青年男女,在这部电影里已然人到中年。
比起在那二部电视剧里似乎很不经意地燃烧着的青春,这部电影里充满人到中年的灰暗。
由詹妮芙扮演的奥莉维娅(Olivia),也许是此片中唯一的一道亮色。
尼可·赫勒斯纳(Nicole Holofcener)显然是个颇有章法的导演。
整个影片由三次聚餐撑起一个叙事框架,三对有钱夫妇加上一个灰姑娘般的奥莉维娅。
第一次聚餐,奥莉维娅刚刚辞去中学教师工作,转而做了清扫房间的女佣(maid)。
第二次聚餐,奥莉维娅准备把女佣工作也辞了,情绪低落到极点。
第三次聚餐,奥莉维娅容光焕发地带上了刚刚交好的男朋友。
最后,影片结束时,奥莉维娅从男朋友嘴里得知,对方原来是个富家子弟。
其貌不扬的胖家伙,竟然是个王子般的人物。
而奥莉维娅则稀里糊涂地成了灰姑娘。
如果说,奥莉维娅的灰姑娘故事充满喜剧性,那么与之对照的三对有钱夫妇的人生,却颇有日薄西山的迟暮。
影片面对奥莉维娅时,无疑是相当轻松的。
可是,叙述三对有钱夫妇时,却如履薄冰。
导演显然想玩一把伍迪·爱伦式的幽默,只是玩得并不如何得心应手。
因为那三对夫妇的生活,没有丝毫幽默可言。
相反,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酿出一场悲剧来。
用其中的一个妻子的话来说,他们的生活就像在等死一般。
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应该做的好像全都完成了。
床笫间的热情,早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有同性恋倾向的丈夫,正在寻找同性的爱侣。
烦燥的妻子为了泊车或者购物时碰到他人插队,跟人吵得天翻地覆,不小心把鼻子撞破。
至于那对想在盖新房中获得成就感的夫妇,却因为邻居的抱怨被弄得心灰意懒。
奥莉维娅和三对有钱夫妇的人生对照,可说是互为明镜。
从奥莉维娅这面镜子里看出的三对夫妇,令人羡慕的是没有了金钱的困扰;而从那三对夫妇构成的镜子里,却充满奥莉维娅依然年轻、而自己日渐迟暮的感叹。
离了婚的奥莉维娅,显然向往身边有个固定的男人。
她给前夫打着习惯性的电话,又习惯性地挂断,不跟对方说一句话。
这是从那三对夫妇的镜子里看不到的。
而在奥莉维娅的镜子里没能看到的,则是美满婚姻的不美满。
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再加上人到中年,简直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人生。
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心底里都塞满了因为单调、枯燥、沉闷、无聊等等而产生的无名怒火,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就会突然一下子窜起,烧出一场灾难来。
这是导演赫勒斯纳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个根本原因。
他不想勾出深藏在夫妇们内心深处的怒火,以此惹得观众不快。
相比于奥莉维娅那种灰姑娘式的喜剧,那三对有钱夫妇的生活,一不留神就会酿成悲剧。
伍迪·爱伦是在那样的日常生活中搞笑的专家,把美国观众逗得哭笑不得,从而成了一代大师。
可怜的赫勒纳斯显然没有成为大师的野心,所以只好把生活的棱角磨平,把愤愤不平的心火熄灭,笑嘻嘻地给观众做了场不痛不痒的按摩。
平心而论,这样的故事要拍出新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且不说前面有伍迪·爱伦的阴影,即使是一部《美国尤物》(“American Beauty”),都足以把创新的道路给堵得死死的了。
《美国尤物》不过是轻轻地掀开了中年人生的一角,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
比起达利《掀开海的皮肤》一画,《美国尤物》所揭示的,是相当平常的一种悲凉。
但即使是那么平常的悲凉,赫勒纳斯也怕会伤到观众,能避则避。
并且,还特意用灰姑娘式的结局,冲淡影片可能染上的悲剧色彩。
这与其说是宁可平庸,不如说是出自不愿得罪观众的一片好意。
坐在美国电影院里看着美国导演的作品,总能感觉到影片和美国观众之间的某种默契。
一者是买方,一者是卖方。
卖方不想让买方哭着走出影院,买方也不希望自己跑到电影院里来哭上一场。
须知,身边坐着的,不是刚刚交上的女朋友,就是生活多年的老夫老妻。
谁也不想在电影里看到让人活不下去般的大悲和剧痛。
至于活跃在美国报刊上的电影评论家们,也不会苛责电影没有如实拍成悲剧。
美国人不玩心跳,而喜开心。
你可以说这是种商业手段,也可以说这是种美国式的体贴入微。
所以,《有钱朋友》最为悲剧的,无非是一位妻子一怒之下,撞破了鼻子。
而其中最为搞笑的,又不过是奥莉维娅穿着老式的女佣服,跟一个男人在床上毫无感觉的作爱。
二处显示的,全都是伍迪·爱伦式的经典画面,或者说,伍迪·爱伦式的老生常谈。
比起诸如伯格曼或者基斯洛夫斯基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欧洲电影大师,伍迪·爱伦的电影,不过是从日常生活中细心捡出的小聪明而已,其中还时不时地间杂着夏洛克式的精明。
但即使是这样的精明,这样的小聪明,对于美国导演来说,都似乎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动不动就仰止,而不是跨越。
就电影美学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
就算不得不在撕开灰色人生面前望而却步,至少可以让奥莉维娅继续在贫困中挣扎,何以非要塞给她一个富家子弟呢?
也许导演想以此暗示,奥莉维娅最终获得的,也是跟她那些富妇朋友一样的人生。
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人生的区别,不过是金钱的有无而已。
必须承认,这部影片的立足点十分现实。
现实到了无法从艺术角度着想,只能从生活本身来体味。
看着这样的电影,绝对不会联想到莎士比亚。
可能联想起的,最多只是伍迪·爱伦。
至于最少······好像是《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
夏洛克还有胆量从债务人身上割肉,而《有钱朋友》不过是让一个女人撞破了鼻子。
更为搞笑的是,就这么点小事,竟然弄得像是出了一场车祸似的,女人们齐集医院,正在跟新交男友约会的丈夫,飞速赶到。
从这样的场面里,你可以感觉到,伍迪·爱伦窃笑着,从导演身后悄悄地溜走了。
这既不是一部明亮的交响曲,也不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协奏曲,而是一支滴里搭拉的小夜曲。
唱得还行,基本上没有荒腔走板。
2006年4月16日写于纽约
我渴望刺探平凡人的生活。
为什么我没有听清女主角的名字?
这个剧对白是一流的。
编剧不是特别有水准写不出这样没有情节的剧本。
菜鸟导演拿到这样的剧本恐怕会手足无措,因为没有叙事主线。
这个片子也是异常飙演技的类型,有另外三个人在那里衬托着呢。
普通人难得有这么亲近的好朋友。
虽然只有这么几个人而已。
有谁知道类似类型的片子,请一定推荐一下。
谢谢!
在这个年龄的我看来《老友有钱》太可怕了。
Jane婚前用500多种洗发水,她对洗发水着迷,因为那可以使她变得更漂亮。
婚后Jane几乎不洗头,她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任何美好憧憬,她厌倦了洗头并且变得疯狂易怒。
但影片的结尾让我感动,Jane的丈夫说她很美丽。
这不知为何又让我觉得有几分尴尬,因为之后的Jane还要继续疯狂,继续不洗头。
大概生活就是这样苦中帯甜。
Franny是四个老友中生活最富足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在幸福中丧失了自我。
Olivia向她借钱的片段无疑是她可悲的集中体现。
我想Franny应该感谢上帝给了她一个好老公,她无法自食其力,在中国这样的女人往往等着男人把她养成个黄脸婆后扔了。
而像Franny这样的女人就是导致女人始终从属于男人的根本原因。
她甚至让我感到耻辱。
Christine与老公的交流在争吵中进行。
影片的结尾当Christine还在办公桌上喋喋不休时,她突然意识到对面的桌子已是人去楼空。
当听到女佣的一声问候时,我想她一定开始怀念丈夫。
她与丈夫的关系带有一种藕断丝连的微妙。
也许正应了豆瓣上一位朋友的话:“婚姻,一定要是一场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疯狂。
”我想不少看《老友有钱》的朋友都是冲着Olivia来的,Jennifer Aniston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
Olivia是剧中的中心人物,她很穷,但穷的有味道,呵呵。
她的混账男友像她借钱的片段堪称经典。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她拼命挤用光的化妆品,从这里足以看出Olivia生活的窘困,却很有勇气。
Olivia遭受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同情。
而好友们的功成名就无疑激发了她对金钱的向往。
最终Olivia也成为了有钱一族,婚后她将成为谁?
Jane?
Franny?
Christine?四个女人的生活有喜有悲,可笑的是,她们都觉得只有自己过的才是生活。
我给了《老友有钱》五颗星,它不是经典,但让我懂了很多东西。
大人们也许不会看好这部片子,但它对于我是婚姻的启蒙课。
四个女人都不是特别爱彼此,但她们依旧是好朋友。
因为生活不允许她们玩矫情,不允许她们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
她们要生存。
她们和我们这些少年不同。
人们最终都要为了生活而忘却少年的情怀。
益早不益晚。
这样当真正面对社会时大概就不会显得太惊慌。
好了,这个电影足以值得一个半小时的耐心去对待。
但如果要说好看,首先要有忍受电影中女人们喋喋不休后的觉悟,端正了态度,才从其中看出一些滋味。
很不幸,是失败的味道。
四个女人,多年老友,其中三个有名有利:财产继承者、作家和设计师,而另一个,Jennifer Aniston饰的Olivia,则惨到要做女佣。
私生活一团糟糕,只靠打电话骚扰一个结婚的前男友排解寂寞。
经济拮据,整天计算着花费,想着法子如何厚着脸皮领取商场里的试用化妆品。
而身边的朋友则出手阔绰,比如当Joan Cusack饰的Franny谈论着如何捐助200万给某个慈善活动,某个朋友问这个Franny,你为什么不捐钱给Olivia的时候,她一脸诧异,不置于否。
但事后她和丈夫在车中谈论此事,不仅捐助,连请Olivia收拾家务的念头都被谈论中否决。
这对体面的夫妻,他们只是想到是让一个老友接受帮助时候彼此有可能的尴尬。
所以后来Olivia为报一个健身教练培训班向Franny借钱的时候,Franny拒绝了,她说,假如你去做心理辅导的话她愿意赞助,而这根本没有必要去学的东西,她则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
富裕的人看自己的穷光蛋朋友。
渐渐的感到不可理喻,不是不愿意帮助,而在她这个层面,感觉的是面包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所以她也好心给Olivia介绍男朋友。
一个令人发指的混蛋,只是在陪Olivia工作时候闲坐着,也要分一份所谓劳动的钱。
然后请另一个女孩喝酒。
Franny为介绍错了人感到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她感觉认识的Olivia已经无法挽救,以至最后她和自己的丈夫说,假如现在遇见,还会不会与她成为好朋友。
肯定是不会的。
你说这是资产阶级的虚伪也好,但确实,当人们身处两个阶层的时候,友谊是奢侈的,更不现实。
另两个人,Catherine Keener饰的作家Christine与她的丈夫,也是工作合作者,相互长期忽视。
她们借助扩建房子期待去重建他们的感情,但不幸运的是,只是更大的背离。
Frances McDormand饰的设计师Jane,则陷入她人生最大的迷惘中,她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连头发也懒的洗,却为生活遇见的一切不快较真。
她孜孜不倦的争吵,一刻不休的愤怒,好在她有个体贴的丈夫,丈夫的耐心与恭维虽然没有化解Jane的焦躁情绪,但毕竟使家庭免于崩溃。
这个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可看的只是细节与表演,虽然我们还远没有富裕到她们那样的程度,却不可避免的有些感同身受。
从Olivia的角度,生计才是最大的问题,她连最混蛋的男友也能将就,她能在那些有钱朋友对她糟糕生活调侃中坦然下来。
所以她的生活可以逐步向好,虽然结局是童话的,遇见一个有钱人。
而她的这些朋友,却真的在失败的途中。
生活与情感无限溃败,面对富裕的物质生活,内在是无比的空虚。
一如我们一样,虽然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上升。
但依旧面对着工作、房贷、孩子等等的问题与压力,却真的没有任何心思关注下自我。
很多时候情绪失控,更多时候空虚无聊。
偶然会遇见一些过去的朋友,这么些年他们一如既往,收入很低但却毫无心思。
我不会羡慕他们,但真的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无趣。
过去,我常建议他们这样,批评他们那样,现在,喝完酒,吃完饭,回忆一下往昔,絮叨一下现状即可。
除了攀比以及那点虚荣心的满足,真不知道生活的终极是什么。
是的,爱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无论过程中如何动摇与游移,假如坚持下去的话。
也许生活,就不至于真的溃败了。
朋友走的时候扔了一包碟给我,里面有这一张。
当我正为着所有人都考试结束开始放暑假而暴躁的时候,皱着眉头看完了这一部和我预期不一样的片子。
每一个人物,真真实实的痛苦,让人皱着眉头。
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太多不完美,但是看着觉得平实,觉得写的真好。
就是充斥太多童话,才让我们对生活抱有太高的期望,太挑剔的眼光,太不懂得知足的贪婪,太轻而易举的失望。
而老友有钱,描述的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中年女人,自然有中年危机。
设计师女人坐在车上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那一个期待着明天会是怎样的时光,每一天都像在等死。
剧作家女人盼望着老公的体贴,然而女人男人来自火星金星,实则无法沟通,最大的悲哀在于自己处于对方无法理解的悲哀中,仿佛语言眼神甚至身体语言都无法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女人,是多么渴望关爱。
Olivia,每晚孤独入睡之时,拨通电话又挂掉。
也许她真的爱那个男人,或者,只是因为孤独。
生活的逼迫,困窘,看得人心酸。
然而,生活除了这么些令我皱着眉头的事,也有喜悦。
女人们虽然互相不同,也并不一定完全能相互理解,却互相做着朋友。
如同富女人在医院等候厅里对Olivia说的,we are the people who love you.一个女人的幸福里,包括漂亮的包包衣服鞋子,包括爱自己的男人,包括可爱的孩子,以及一群密友。
如果其它都没有的话,至少,让我有一群密友吧。
我们对于生活也许不应该要求过多。
学会领悟纠结中的感动,或者,如Olivia所说,I have problems.Everyone does, but we can still enjoy life. As long as we want to.
渐渐发现这种纯女性电影,即使作为一个女性的我都有点闷得看不下去,但是,却让我悲从中来。
说实在的,我真的很讨厌詹妮弗·安妮斯顿在里面的角色——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辞掉体面的工作跑去作女佣;念念不忘“一夜情”的对象,还不断的打电话骚扰对方;为了排解寂寞找了一个吃里扒外的男友,明明知道却麻木的凑合着。
这样的日子何时了啊。
但,我却爱她。
是的,我讨厌她,却爱她。
不知道为什么有种感同身受的触动。
也许在生活中我永远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但一不留神,谁又知道呢?
她的生活是万恶的诱惑,因为每个人都有堕落的欲望。
把自己的生活陷入谷底,就这样放弃一切,将就一切。
她计算着花每一分钱,跑到各大商场去要化妆品试用品,忍受着身边好友阔绰出手千金豪掷,一个人过着孤苦的日子,每天晚上就是躺在床上给有妇之夫的前男友打电话,等到有人接再挂掉。
交了个混蛋男朋友,开着宝马车却要她分摊housekeeping的劳务费,因为他也在旁边的沙发上躺着“出了力”,然后转手拿着钱去酒吧买杯酒给前女友喝。
天啊,一个人还可以更惨吗?
我眼看着詹妮弗在男友管她要钱时的眼神,有一种对这个世界的绝望。
在她犹豫是否要给男友这个分摊的钱时,镜头足足给了她10秒,那么漫长的10秒,我几乎要掉下泪来,因为我知道她会给,这就是她,这就是她的人生。
詹妮弗在这10秒,做足整场。
凭这10秒应该拿个奖。
结尾是好的,又不是好的。
詹妮弗无意间找了个富翁男友,而且人很好。
在得知男友的经济状况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喜悦,只是在最后躺在男友的床上,望着屋子说,这里应该添个这个,那里应该添个那个,男友说我不知道怎么弄,她说我知道啊,男友说好,交给你。
她坐起来,定定的望着这个房间,出神半晌,仿佛仍然没有从生活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只是那样怔怔的望着,望着。
这是个幸福的结尾呢,还是不呢?
谢谢你带给我最大的幸运是心意——《老友有钱》如果说郭敬明笔下的时代姐妹花是一种派系的现代中式友谊,那美式友情的故事总是脱离不了《欲望都市》的影子。
人们总是会不经意地与他人纵向比较,哪怕是朋友之间,也多少充斥着一些较劲意味儿。
奥利维亚好像过的并没有其他三个好友那般如意,中年危机附带的一系列问题把她压榨的近乎癫狂;丢了工作、常年单身,她确实陷入了一个常人难以同时拥有的窘境。
然而美式友情总是伴随着明晃晃的陪伴力量,老友们正竭尽全力的帮助她摆脱困境。
可是,我们很难在感到低人一等的时候摆放好自己的心态,自我意识过剩的焦虑使得友情好像也随之变了味儿。
比经济危机更可怕的,是被岁月腐蚀后的老友危机;就像是放在冰箱里的全脂牛奶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正悄悄的变酸,但同时似乎也变得比从前更凝聚而牢固...... 奥利维亚正做着清洁钟点工的工作,她没敢张扬。
但在简的生日聚会上,简还是提起了她做着打扫屋子工作的这件事。
简是一个有名的设计师,但她的丈夫却总被老友们私下猜测其真实取向。
镜头一转,从餐桌到了克里斯汀的车上,她再也忍不住表示简的老公是如此的不同,或许是她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对展销会上的山羊绒衣服如此着迷。
克里斯汀是一位作家,她正准备和丈夫大卫购置一套新房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的关系好似变得貌合神离了;近一年没有的亲密接触成了简和丈夫闲聊时的谈资。
弗兰妮是老友当中最有钱的人,但这也使得她拥有一点不自知的距离感。
在回家的车上,她问起丈夫是否应该将一些计划性的捐款给到正在做女佣的奥利维亚,丈夫的清醒打断了她。
也许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优渥使得弗兰妮多了一些对世俗破碎情绪感知的钝感力,但她本质上是极其善良的。
开头这一幕聚会的戏,不仅将主要人物一一介绍给我们,同时暗藏在聚会里或大或小的矛盾也给了观众一丝冲击。
看似平淡而温馨的老友聚会,却是由每一个参与者过剩的思绪所交织而成的大网,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考虑。
如果就这样保持着平稳而安全的状态,好像确实不错。
但只要有一丝的动弹,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奥利维亚的窘迫是表现在非常内里的,她已经完全支付不起一瓶正装的护肤品,那不堪入目的洗漱柜里是她竭尽全力弄来的成堆的小样。
克里斯汀还沉浸在自我麻醉里,她的想法早已与丈夫背道而驰。
因为无法做到真正的避而不谈,丈夫只能伸手将浴室门轻轻关上,但心里却如同这扇紧闭的浴室门,在他和克里斯汀之间筑起了高墙。
原来看起来最困难的奥利维亚并不是过的最糟的,在这群老友之间。
每个人都遇到了时间流逝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后遗症,这不是中年危机一个词语就能概括的困境。
爱、金钱、信仰,常常需要我们花费毕生的时间去学习与更新。
在弗兰妮的介绍下,奥利维亚开始和她的健身教练约会。
奇妙的是,这个男人好像满脑子只有sex,。
这样一种冲击让奥利维亚好像找到了一个情绪漏洞,这个漏洞是健身教练将其撕开的,在她快要爆炸的情绪气球里。
就这样他们开始频繁的约会,与其说是约会不如说是频繁的享受sex。
因为健身教练总是想要在奥利维亚工作的时候寻找刺激,他们开始在雇主的房子里做着快乐的事情,渐渐地这样的约会变得习以为常,奥利维亚也变得更加大胆。
在电影开头的聚餐时,曾有人问她是否会在工作时乱动雇主的抽屉。
是的,奥利维亚确实会这样做。
但她的内心这一丝丝的邪恶,从未被老友们觉察且包容。
健身教练的进入,不仅撕开了她情绪气球的口子,更是将她的小邪恶放大,奥利维亚开始变得大胆起来。
克里斯汀的烦恼却不那么容易宽慰。
她和丈夫正式开始冷战,在他们所谓的我只是不想去伤害你的情况下,互相用最冰冷的语言对抗着。
她来到了简的家,开始需求一些安慰和逃避。
就像许多人都会做的那样,当两个老友单独聚在一起时,总是没办法做到不去背地里讨论第三个人。
在简和克里斯汀眼里,弗兰妮过的最幸福。
她们不能承认也不敢承认,但她们各自都有羡慕弗兰妮的地方。
免不了的,她们与弗兰妮之间有了一道看不见的隔阂,而仅仅只是有关sex的话题,又再一次的让克里斯汀多了心。
于是乎,将矛头指向弗兰妮老公抽烟的问题是当下自我安慰的最佳解决公式。
两个各自怀揣心事的女人,在同一所屋子里吐露着。
我们总是免不了在各种人际关系里找到自己的认同感,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共同体社会里,当我们感到失望和难过时,想想别人那些同样令人反感的问题会让我们好受一点。
原来这样的友情,哪怕到了中年也还是会像学生时代一样,如同双刃剑般刺伤彼此。
在一点点的崩溃下,四位老友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简在超市购物结账时遇到了不公平对待,路人将她看成一个疯子一样,她索性就发了疯,最后鼻子撞上了玻璃门将自己送去了医院。
简的事情再一次将老友们聚集在一起。
在医院里她们之间的矛盾被拉扯而放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但每个人都无法感同身受互相的烦恼;“饱汉不知饿汉饥”,她们就这样互相伤害着,在本应该能够治愈人们的医院里。
就这样,奥利维亚的情绪烦恼达到了顶点。
她还是没办法忘记那个让她无脑执着的“一夜情”对象,哪怕她和健身教练已经拥有了无数次亲密接触。
终于,她大声喊叫了起来,向着无情的生活呐喊。
简也向着不公平的生活暴怒着,克里斯汀也没法再好好和丈夫相处,决定与其分开;而弗兰妮,烦恼好像也没有像克里斯汀口中那样少一些。
这部电影的矛盾好像显得很零碎,但却又总是一点点的环环相扣着,我们被迫在一幕幕的碎片中频繁又多次的被敲打着。
“这是我的心意”,简的一句话最终道出了一切问题的答案。
简将她们召集在一起,试穿的她刚设计制作完成的新系列衣服。
就像这些衣服一样,她们看似剪裁材质款式各不相同,但放在一起却又是同样的风格。
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心意,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问题背后的东西。
弗兰妮对奥利维亚的质疑其实是出于自我角度的关心,并不像奥利维亚所不能理解的那样,只是有钱人行事的逻辑风格。
心意是一个可以包容很多未知的词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费尽心思去理解,包容的力量会承载所有的与众不同。
后来,弗兰妮不再去纠结于奥利维亚为什么会那样做,她知道即使她们不一样,但她们还是能成为朋友。
奥利维亚也开始放下过去,看见了眼前实实在在的人;克里斯汀也找到了自己;简开始打算洗头了,变得似乎正常了一点。
最后,大家都选择了和解,这是比心意更加远大的词语。
它没有心意那么的直接让人感到温暖,但却多了很多坚毅与成长,是更加牢固的存在。
在面对各种危机困难时,很多时候人们会变得怯生生,勇气在当下其实是最好的武器。
但在一起,才是最后的杀手锏。
我们总是会花很多时间在人生课题里,但又很容易忽略友情这一小类。
其实友情的陪伴从来没有少于其他感情,但就像我们苦心经营爱情一样,友情也需要我们费点心思;在不断变化的生活里,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也不是绝对存在的事情,就像是喜欢吃的东西有一天会变得讨厌,不喜欢的东西有一天会很感兴趣;或许只有不停地去更新我们的系统,才能更好地运转友情这个程序。
当然,我们的目光也应该满怀心意,去面对本身就很温暖的东西,才能收获自己的幸运。
中年女人就是会出现这种问题呀
总有人比你更有钱
不好看。
JenniferAniston
好本子,好演员,除了结局过于电影,女人看完心里多少都会翻腾一下下吧
炒冷饭
麻烦一大堆,最后莫名其妙就解决了,为什么啊?
看这电影一点不影响玩手机……发现很多欧美“混子”电影就是这样,一大堆无意义的对话凑时长,一些莫名其妙的反转凑戏剧性。所以评论区只好说这个电影就是体现了生活感,能不是生活吗,几个场景来来回回聊天,就跟生活一样无聊
非常不错。开头和结尾呼应得很妙。
JenniferAniston老了~
为了Jennifer Aniston才看的。。有点失望。可能我不会在生活中到那一步吧。
失望呗
其实是部挺压抑的片子。
内涵也许深刻但是整个电影有点沉闷。过程有点混乱
9像《严肃的月光》1样,神奇的出现了,直指现实,真实的还怕了..
评分比我预期的好低…但是我本人真的爱死这种叨逼叨电影了………
Jen说过,婚姻最美好的地方就是,争执分歧动荡之后,在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然后总有一天会找到方式解决问题。我们一个人过,遇见错的人,摩擦,分开,撞见对的人,摩擦,争执,最终还是在一起。
Aniston不应该演这么惨淡的角色。
可以说得更好的,但整部片子失重了。
挺无聊的一部文艺生活片。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没看出来有钱老友的优越,也没看出来没钱老友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