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那儿

I'm Not There,七人一个卜戴伦(港),摇滚·启示录(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场,自由驰骋,摇滚启示录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7

《我不在那儿》剧照

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7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8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9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0

《我不在那儿》剧情介绍

我不在那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凌晨三点钟名侦探柯南:警察学校篇好汉一箩筐那美窃听风云3向雪祈祷警犬巴打萌宠流浪记电影街棉花白了初恋风暴改变未来乡村医生我心里危险的东西小袋鼠戴茜飞天小女警Z米勒的女孩贞观长歌沙海番外之画媒盐湖计划盗墓笔记第一季大小谎言第一季神奇的圣诞节故事大路漂亮主妇被盗婴儿:海蒂·布鲁萨德谋杀案龙抬头白王后枕刀歌之尘世行24小时:再活一天

《我不在那儿》长篇影评

 1 ) 人没有意思,拍得很有意思

原先是冲着小本下的这个片子,觉得拍得非常不错了,用多个演员解释清楚了过程和bd这个人物,而且表现手法很抒情。

本来觉得小本演bob dylan会不会不够硬气,后来才发现bd本身就是个软胚子。

片子里面bob是个careless而又可恶的人。

不过啊有句话他没讲错,他又不是总统,他只是有感触,他只是个唱歌的,“他只是喜欢说”。

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任何人,他只是感受到了只是抒发出来。

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又有什么可重要的?

他只是个虚弱无力的人,想让自己更自在一些而已,虽然说过一些言论并且说得也正确,但那又怎么样了呢??

这就是他,一个神经敏感的,沉浸在感受中的,容易受害的,不负责任的,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人,可偏偏就是有才华,而且歌曲确实好听。

对他来说事实不重要,感受重要。

除非你也把你的情感让他这样的人也明白。

否则他这样的人,拒绝对他所产生的一切负责。

不过我想没人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让他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却又告诉他们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真的太不能让人原谅了。

他是适合当创作歌手的,也仅仅适合当创作歌手。

我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一开始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很多镜头表现得很舒服诗意,很多镜头倒带看了好几遍,很多歌也喜欢上了。

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有人比我更up set,比我更无可救药,人生也更没意思,就像这个片子的名字一样,i am not there,这7个人既是他本人,也一个都不是他本人,因为他在别人的事情里活着,像个吹牛狂又像个空壳,因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that‘s fun。

 2 )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片段组成---电影需要实验

不得不说,今年还是看到了一些好片的,可惜这部是去年的。

只不过刚好今年在百老汇上映而已。

Todd Haynes的片子真是不用说什么了,就是一个字“好”。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是鲍勃•迪伦的粉丝,甚至还专门买了口琴来学。

观影过程中还给我解答了很多特别设置的点,使我对此片的理解加深了一步。

对于鲍勃•迪伦的生平我不了解,传记也没有看过,听过的歌曲仅限最出名的几首,还是在英语课堂上听的。

所以想必了解此人的观众会更加对这部电影感到认同。

电影结束我对旁边的朋友说,这种程度的实验性质是我刚好可以接受的放入电影的分量,起到了让观众理解电影又不恶俗的良好作用。

《I'm not there》延续了《天鹅绒金矿》里的实验风格并且更进一层,启用了6名演员描述同一个人的一生,从肤色到年龄甚至性别都不一样,和题目《我不在场》呼应的刚好。

里面具体的那许多闪光点我就不一一来说了,相信大家在人人阅片无数的今天也能够分辨出来。

这次决定来谈谈关于实验手法运用于电影的问题(这句语法真官方)。

一般来说我们把电影分成:剧情,记录,实验三种,当然近几年出现了Dramadocu等形式,也只是变体而已。

在学校学实验片时,大家都觉得只是好玩,但没什么用,你拍的那么虚幻80%得靠导演自己解释怎么可能有观众,最多只能把自己标榜为搞艺术的附庸风雅而已。

后来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他说学实验片的目的是为了把实验元素加到电影里。

于是后来用来举例的片子《迷魂列车》《橡皮头》等等都成为了我的最爱影片。

实验手法用好了绝对能让观众更加贴近电影深刻理解人物心情,起码也具有教人眼前一亮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的欣喜。

说起实验手法David Lynch是不得不提的,当然他更加实验,而Todd Haynes偏商业。

《穆荷兰道》似乎有些过于实验了,以至于大家看不懂剧情,但David Lynch的牛X就是他什么都不解释,让所有的影评家自己去想,于是在做完这部片子的Research后,我觉得这片子太厉害了,也不知道是本来就有这些意思还是影评家的想象力让这电影变得更加有意思,然后发现David Lynch其实是实验了观影者。

回到《I'm not there》,一部片子是商业好还是不商业好这样的万年难题搁到一边,不管怎么样专业和非专业都喜欢的片子肯定是好片子。

音乐人传记类的片子是极容易拍的恶俗的,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这类按时间顺序描写,整段铺垫音乐的电影。

能在看似无法突破的题材上有所建树,方可见导演编剧功力。

昨天Michael Jackson过世的消息几乎是所有新闻的头条,我也宁可相信这不是真的,但是在这样的年龄结束他绚丽的一生似乎刚好。

相信马上就会有Michael Jackson的传记电影出现,我还是希望让Todd Haynes来展现天王的一生,太担心别的导演毁了MJ。

 3 ) 建议先看No direction home再看此片

关于I'm not there和No direction home两部Bob Dylan的传记电影,我是这么看的。

要是你对Bob Dylan不太了解,千万别看I'm not there,基本上看不懂,导演弄了很多表现手法在里头,整了6个完全不同的Dylan,还分别叫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和Billy,时空交错,一会儿分段,一会儿又堆一起,谁搞得清楚,看着特别累。

但不得不说演员很好,Cate Blanchett女扮男装的最有神韵!

太惊艳了!

这不拿了个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另一女配角Charlott Gainsberg太美了,这段我完全冲着她看完的。

还有演Woody Guthrie崇拜阶段的小黑人演得特别好,早慧啊。

如果想通过电影了解Bob Dylan,最好还是看老马丁·西克塞斯拍的No direction home,纯纪录片,都是货真价实的Dlyan,婴儿肥阶段的,新港音乐节阶段的,像块滚石阶段的,皱纹老头儿阶段的…… 4个小时,巡演+音乐节的表演都很嗲,把Dylan早期经典作品都收了。

从这电影顺便知道了Dylan以前的女朋友,民谣歌手Joan Baez,天籁啊,怎么国内很少有人提呢?

Dlyan很复杂,背景交待很详细,4个小时电影一半讲他如何成长成熟,一半讲他像块滚石转变风格了,然后就没了……后来的Dylan怎么回事?

不知道,我得找本《像块滚石一样》看看。

还有最近的Factory Girl,从中可以了解Dylan不爽Andy Warhol的原因。

另外《爱摇》的一位同志对“像块滚石一样”的说法提出异议:话说我也没做过什么调查,英语也是外行,只是手头有本《硬汉多功能词典》,上面有like a rolling stone这个短语,说意思是“无家可归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正解,清楚明了,BOB那首歌,意思顺下来唱到这句,我觉得还是正解,那本牛逼的摇滚杂志,大致用这个意思,如果还能找到一个简练符合中文习惯的说法,无家可归的人还是正解。

像一块滚石是什么意思,我不大相信美国有什么俗语说法之类的,滚石……难道是西部大荒原上风滚草一类的东西?

 4 ) bob的粉丝通天下

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阐述日本人对礼品包装的重视已至于将礼物本身空洞虚幻化为一个符号。

不幸的是一部关于Bob Dylan(包伯.迪伦)的电影,被6种视点的包装下把包伯.迪伦彻底的符号化了。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todd haynes续反映50年代风格化的电影《远离天堂》后的新作。

在片首演职名单里加着一句“(本片)得易于包伯.迪伦的音乐和他的多重生命“,一个包伯.迪伦的吹口琴特写,这也是全片唯一原人包伯.迪伦的录脸。

其后,电影让其他音乐传记片瞠目,一段意想化的场景中,一个黑人少年宣称他是武迪.咖斯瑞(woody Guthrie),这是根据包伯.迪伦的首张专辑中的歌曲song for woody给武迪之歌的演义。

同样电影中指代早年包伯.迪伦出演的电影《比力小子》的片断。

六位男,女演员分别饰演一角本身就异常特殊。

电影中穿插马丁.路德金,示威骚乱,尼克松宣布越战结束的历史镜头分明是为了确定包伯.迪伦的历史地位,但我不禁要问,一个历史薄如纸的年代,有什么意义去过度定义。

还是用迪伦的歌词来结束本文:成长在你的时代,孩子,唱吧,唱你的时代。

 5 ) Seven simple rules for life in hiding

1.never trust a cop in a raincoat.2.beware of enthusiasm and of love.each is temporary and quick to sway.3.when asked if you care about the world's problems,look deep into the eyes of he who asks.he will not ask you again.4.never give your real name.5.if ever told to look at yourself,never look.6.never say or do anything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cannot understand.7.never create anything.it will be misinterpreted.it will chain you and follow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nd it will never change.

 6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7 ) 鲍勃·迪伦?在别处。

在威尼斯看过此片首映后一直胸怀激荡,即刻就产生了再看一遍的愿望,不过大概还有更多人排着队要看此片,之后的几场放映会场场爆满,终于,我再看一遍的愿望无法达成。

但好歹我有过141分钟令人激动的音乐体验,早已经自觉非常幸福啦。

(有多好看?

这样说吧:如果你喜欢Bob Dylan,你一定要看。

即使你之前并不喜欢Dylan,看后你也一定会爱上他。

另一个你会爱上的人是Cate Blanchett。

Todd Haynes对Cate的改造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世界上竟然有这样橡皮泥一样的人,想捏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

而这次,电影公映以后,Cate定会成为全世界女同志们的集体爱慕对象!

这一点,我丝毫没夸张。

)但客观地讲,几位Dylan中最出色的是Christian Bale,尽管六位演员都很棒,但他还是脱颖而出。

无论是口音还是腔调,连动作都似,关键只有他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他给Dylan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但就是那么令人信服。

不过Cate Blanchett身为女人的特殊性抢了风头,我心目中第二出色的是演“Woody Guthrie”的黑人小孩。

配角都很好,几乎抢了主角的戏。

Michelle Williams演的Coco Levington是个大惊喜。

这个角色几乎是Edie Sedgewick的化身,Michelle的演出可比Sienna Miller强一千倍,太美,太神似了,相比,他的老公Heath Ledger虽然戏份很多,但只懂得卖弄鼻音,让我老想起《断背山》,一点也比不过他只有两幕戏的老婆。

Charlotte Gainsbourg也非常好,她跟Heath演对手戏,她的角色Claire影射的是Dylan的前妻Sara Lowndes。

结果我只记得她,一点不记得Heath的表现有什么亮点。

Julianne Moore的角色非常非常Joan Baez,这一点,在放片时引来影厅内阵阵笑声……因为太像了……而她们本来又那么不像…… 说回电影。

《I'm not There》可以说是Todd Haynes最精致的一部作品。

据肉眼判断,至少用了三种不同的胶片拍摄,有那么多大明星和超豪华的配乐,结构前所未有地完整(尽管叙事是零散的片段式),而且还拍了不少外景(-_-)!

跟Todd以前那些简陋而充满灵气的作品相比,这次他的拳脚放得更开,而且不是一点点。

于是,他似乎很想把过去玩过但由于资金所限没能做到理想效果的元素全都搬出来重新展示一把,因此可以看到许多他最擅长的手法:《毒药》里的假纪录片,《Velvet Goldmine》和《Dottie Get Spanked》里通过电视媒体视角探讨问题的叙事手段,《Superstar》和《VG》里的MV感,《远离天堂》里的melodrama式叙事……当然,故事的主线也继承了《Superstar》和《VG》传记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6位演员都是Todd的芭比娃娃,芭比娃娃可以将Karen Carpenter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6位演员更可以。

从个人角度说,《INT》还有一个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兰波——在《VG》中,Todd曾把David Bowie和Bryan Ferry比作王尔德的后人;这一次,他又把Bob Dylan比作是兰波的转世。

当《香水》男Ben Whishaw在接受盘问的时候报上名字:“Arthur Rimbaud, R-I-M-B-A-U-D, Oct. 20th, 1883……”我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何Todd同学居然如此与我心灵相通,不但偏好一致,连YY起来的思路都一样呢?

Ben的造型很成功,连我这个兰波专家都觉得他很神似,远比Leonardo DiCaprio像(当然,我仍然认为形象上最接近兰波的是年轻时的Hugh Grant)。

尽管Todd同学这次出手宽裕了一些,但放在好莱坞,这还是一部相当省钱的电影——Dylan没要版税,明星演员几乎都不拿片酬,许多音乐人免费送了歌……不过,这些音乐人翻的Dylan歌几乎都没能收进电影。

影片中非Dylan演绎的歌我能分辨出来的只有Yo La Tengo和Calexico,片尾,在Dylan自己唱完Like a Rolling Stone后,伴字幕出来的还有Sonic Youth版I'm Not There,真是太好听了,严重推荐,最后还有安东尼小胖子唱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效果也很奇妙。

据说Charlotte Gainsbourg唱的Like A Woman也特别好,不过电影里放不下了,Todd还得意地强调说,Soundtrack出来后你们一定要听听。

再说一下片名《I'm Not There》,我说过我并不是Dylan忠实的乐迷(Todd Haynes也不是),因此之前并没有听过这首被用作电影标题的歌。

此曲收录在60年代的B-Sides专辑《地下室作品集》中,充满了半成品的粗糙感。

为什么Todd会选择这么一首Dylan的歌作为标题?

很简单。

想想Velvet Goldmine,也是一首B_sides。

这是一首诉说的是一个人想出现在另一个人的身边提供援手却力所不能及时的焦虑和痛苦。

“我多么想在你身边,但我不在。

我走了。

”说的是谁呢?

是Bob Dylan自我审视,是Todd Haynes的想象?都是。

Todd在发布会上说,第一次听这首歌,他就深深被迷住了。

除了这首歌表达的这种力所不能及的痛苦外,他还联想到兰波(Arthur Rimbaud)有名的一句诗:“I is another。

”这种“在别处”的疏离感,与Dylan人生的复杂性和诗意是多么的吻合。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却似乎几乎没说到重点。

请原谅我在劳累状态下的思路混乱。

究竟为什么好看,我想喜欢过Todd以前任何一部作品的人都明白。

顺便说个小八卦,看《I'm Not There》前,我在威斯汀的露台上遇到刚看完一部片,还在等下一部片开场的Gregg Araki。

伊正好有时间,于是俺很兴奋地跟他聊了一下竞赛片的观感。

不出所料,他说目前最喜欢《色戒》,接下来最期待《I'm Not There》。

说到Todd Haynes的名字,他就两眼放光,盛赞起来。

他说《Superstar》永远在他心中占据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and all Todd's movies are always very interesting。

我瞬间明白,为什么这两个人我都喜欢。

说了那么多好话,再说坏话。

第一,显然Todd Haynes并没有像喜欢David Bowie那样喜欢Bob Dylan——《INT》没有《VG》那么有激情,每一分钟都感觉得到。

结尾尤其明显——Todd也太草草了事了。

这是他最没有力量的一次结尾。

第二,这个片子里有一些非导演剪辑的痕迹,比如heath ledger和richard gere,这两个演得最差的dylan,却有相当高的出现频率。

至于Cate Blanchett那一段超重甚至开始有点卖弄的戏份,不用说了,一定又是哈维·温斯坦的主意。

*****补充分隔线*******时隔半年后看了第二遍。

理性地看此片时,有一些问题是我后来想到的:可触摸的真实,背后道出的却是不可触摸的深意,这是Todd Haynes最擅长的。

如果把此片看作是bob dylan的传记片,甚至“纪录片”,那么你首先已经错了。

它的确引用了大量史实,但是目的决不是告诉你bob dylan的生平是怎样的,弦外之音才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它其实不是一部传记片,借dylan故事,Todd Haynes诉说的是那一代人的情结。

他理想中的dylan,像Rimbaud一样,早在仍然年轻时就死去了。

也许,I'm not There这个标题本身还有另一层意思——The poet, prophet, outlaw, fake, star of electricity, that Bob Dylan is gone.

 8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 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9 ) I'm Not Here

I'm Not There中的第七规则是:不要去创造什么。

第七规则的意思是,让我们身体中已有的流淌出来,用自己熟知的修饰方式让它们显出形体来,不要刻意的去繁复,去宏伟,去华丽,要用最简单的形式让它们表达出来,不要搞得如此复杂,搞得如此精致,搞得像个二奶;第七规则的意思是不要虚伪,该伟大的就会伟大;第七规则的意思是,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不要说我像他他像我,我就是我,不要说我继承了什么我将带给别人什么我会留下什么,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第七规则是休息日……认识这个世界先认识物后人。

认识J. D. 塞琳格是先认识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认识A. C. 克拉克是先认识了《童年的终结》;认识菅野よう子是先认识了爱の轮廓;认识Bob Dylan是先认识了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认识Velvet Goldmine的时候,还不完全认识Todd Haynes,但现在认识I'm Not There后,我知道了——所有这些我记住了名字的人(又也许不止是名字,又也许我会拼写错误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情绪的迸发者。

他们所有人都是在流淌自己内心的情绪,或悲伤,或智慧,或空灵,或神秘,或抽象……他们不是艺术家是什么?

或者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们只是自己,不应冠以任何头衔;他们又不是自己,只代表了一种存在。

 10 ) 一度迷失,

并不熟悉Bob Dylan的历程,但Blowin' In The Wind和Forever Young却是最喜欢的民谣,所以大致看了Im not There的介绍就进了影院,却一度在影片中被那画面、音乐所迷失,我分不清那是真的Dylan还是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或者Billy但得承认,这种迷失却是享受注定要再看的电影

《我不在那儿》短评

it's wrong to say i think. one should say i am thought

7分钟前
  • Emanuelle
  • 还行

我太反感开头那个小P孩自以为是的蛋逼了,所以我只好给删了

11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较差

想法很好,执行起来的剧本又落入俗套,大魔王感觉是李宇春配的音(开玩笑)

14分钟前
  • SpyLiu
  • 还行

完全看不懂么

16分钟前
  • 音量
  • 较差

我的男性音乐偶像只有2个,他们都不只是我的音乐偶像而已

18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对我我这种不了解鲍勃迪伦的人来说,这电影太晦涩了

21分钟前
  • F.L
  • 还行

用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人的一生中不同的经历与侧面,单独抽离塑造,多么天才的想法。个人最喜欢小孩子那part;本老师的部分则太少了,但听他讲台词已属享受,更何况爆炸头音乐人造型好看又灵光;Blanchett的确令人惊艳;我并非Dylan的歌迷,却非常享受这部戏,远距离探究一个人物使传奇更为传奇,这是传记片诚实的突破。

26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推荐

六人饰一角,人生皆碎片。我不在我在的地方,我总在我不在的地方。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想到鲍勃就想到滚石,但他不是滚动的石,而是滚石身后鼓吹的风。

31分钟前
  • BLACK
  • 推荐

后悔没先看No direction home。一头雾水。于是还是歌好听

36分钟前
  • 潇湘妃子孙悟空
  • 还行

呃。。。没看懂。。。只是因为鲍勃迪伦的名字屡次从小飞口中说出,对他有些神往。。。

39分钟前
  • envy
  • 推荐

嚼不动,实在嚼不动,哪怕看过斯科塞斯拍鲍勃迪伦的《没有方向的家》,依然看不懂这部电影。极其的碎片化,拍成了一部现实魔幻主义,需要很高的欧美早期音乐文化门槛,导演属于意识流,甚至都不是拍给普罗大众的,不看简介完全一头雾水。台词给人感觉就是装腔作势,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文艺青年的思维就是混乱无序的,可能导演想表达的是这个。

42分钟前
  • 阿南来了
  • 较差

抽着烟,讲着这些废话的小伙,事后看看,感觉诗人般迷人啊

47分钟前
  • _(:з」∠)_
  • 还行

第一次看这种稀碎的传记片,6个人演绎1个人重新刷新底线,更刷新底线的是大魔王那气质外形俱佳的演技~逆天的卡司:大魔王、丑爷、蝙蝠侠老爷、本喵、李察基尔,除了那个黑人小孩我不认识,这卡司算是太有诚意了吧~顺便说一句,黑人小孩唱歌真还蛮好听的~看但大魔王出来的时候,配上黑白色的画面,觉得时间都给暂停住了~作为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还懒得去领奖的歌手,鲍勃迪伦实在有太多的传奇性了,同时真的要吐槽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又一次陪跑的村上春树,诺奖你们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么~

48分钟前
  • evening77
  • 还行

比丝绒金矿还难看

53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是处。这选角也太绝了吧。把一群大神聚到一起然后毁了他们。让布兰切特和贝尔演是不是脑子抽风啊救命。全片就恨不得把装逼两个字刻在脸上了吧。怕是没人知道有多故弄玄虚自以为是。煞有介事地自娱自乐罢了。真实的吐了谢谢。

55分钟前
  • Japetus
  • 较差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58分钟前
  • 丁一
  • 很差

为什么要凯特反串

60分钟前
  • 阿达
  • 还行

看前必须做大量功课,我功课没做,基本没看懂。。

1小时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还行

cate最到位 个人偏爱 ,这片儿最好看两遍

1小时前
  • 76.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