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原谅我吗?

Can You Ever Forgive Me?,大老作家(港),她的伪造游戏(台)

主演:梅丽莎·麦卡西,理查德·E·格兰特,多莉·韦尔斯,本·法尔科内,格里高利·克洛斯蒂舍夫斯基,简·库丁,斯蒂芬·斯皮内拉,克里斯蒂安·纳瓦罗,普·班德赫,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你能原谅我吗?》剧照

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2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3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4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5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6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3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4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5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6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7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8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19你能原谅我吗? 剧照 NO.20

《你能原谅我吗?》剧情介绍

你能原谅我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梅丽莎·麦卡西 Melissa McCarthy 饰)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传记作家,所撰写的作品屡屡进入畅销榜。然而,李是一位个性非常固执的作家,她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久而久之,再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同她合作了,李的生活渐渐的陷入了窘迫之中。 入不敷出的李决定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的信件,由此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之后,她又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另一位名人的信件,在经过了精心的改造后,这封信件自然也卖出了个好价钱。梅开二度让李发现了商机,她就此踏上了伪造名人信件牟利的不归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想飞的女孩黑色五叶草OVA如果没有你阿凡达:水之道亲爱的吾兄玉楼春我的事说来话长紧急呼救第五季魔鬼:杀手档案影之宅出走人生电台芒刺雷德利第二季瑰觅就算是哥哥有爱就没问题了对吧长腿校花与热血教师地中海热逆爱不死者之王第四季万力别那么骄傲芳香之城传奇钢铁少女:究极神兵古宅心慌慌德伯力克韦科:余波西行客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穴界风云嘟嘟历险记

《你能原谅我吗?》长篇影评

 1 ) 骗中骗:从畅销书作家到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女骗子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1990年某一天的晚上,51岁的Lee Israel正窝在一个纽约狭小房间里的单人沙发上,她拿着一包虾片,看着一部台词早就熟念于心的黑白老电影。

她跟着电影画面背诵台词,话音落了,嚼一口虾片,喝口酒,撸一手旁边捡回来的病猫Doris。

她早上刚因为顶撞上司且酗酒从临时岗被开除。

她正处于糟糕的一天的结尾处。

她对这已经习以为常了。

Can You Ever Forgive Me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Lee曾经是个大人物。

她曾为Tallulah Bankhead和Dorothy Kilgallen写过传记。

她的第二本书——Kilgallen甚至在1979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Tallulah Bankhead,女演员,希区柯克早期电影《怒海孤舟》的女主;Dorothy Kilgallen,《纽约晚报》的先驱女记者,因在梦露死前与其通过电话和调查JFK的死亡被传奇化)成名不久,1983年,Macmillan出版社给了她一笔预付款,让她开始写一本未经授权Estée Lauder的传记去揭露这位化妆品巨头不光彩的一面。

Estée Lauder曾多次让律师出价,表示愿意以6万美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让Lee放弃写这本书。

Lee拒绝了。

作为报复和反击,Estée Lauder在1985年秋天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和Lee写的Estee Lauder: Beyond the Magic同一时间出版。

一本名人亲自写就的传记和一个传记作家的书相比,毫无疑问,前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Lee的传记遭到了评论家的抨击,没有人愿意买它。

这次失败让Lee的职业生涯从巅峰跌倒谷底。

在光辉时期Lee就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她不愿意去参加签售会,不愿意去出版商酒会,不愿意为吸引读者妥协自己对写作的要求。

而当没有人在意她的名字时,过往的随意傲慢与经营不善的财务使她的生活突然变得穷困潦倒。

她打过零工,从私人助理到法律校对,但都被解雇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51岁的Lee的独居生活,又被戏称为“一个豆瓣er的晚年生活”。

她申请了社会福利,为了支付日常杂货不得不贩卖书和私藏,正为房租(以及清理房间里的苍蝇和蟑螂),喝杜松子酒(并一不小心就喝多的坏习惯),和对刚捡回来的Doris(一只街头流浪病猫)的热爱而苦苦挣扎。

而这时,仙女出现了。

她问Lee:

Lee说, A bad bitch.

Lee当时正在林肯中心的图书馆,为她给Soap Opera Digest写的一篇关于Fanny Brice的文章寻找材料。

在图书馆里给她的资料盒里,她发现了几封Fanny Brice的信。

(Fanny Brice是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歌手、戏剧演员和电影演员)“对我来说,把名人来信看作是可以出售的东西,而不是第一手信息来源,是一种全新的想法。

在我过去的岁月中,我只拥有并出售过一封这样的信:凯瑟琳·赫本写给我的一封感人的手写信件,内容都是关于Spencer Tracy的去世”。

手写信上的墨水好像被水渍弄脏了一样,而赫本在最后写着”all tears”。

这封浸透了赫本眼泪的信被Lee以25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书店店主Anna “我需要的不仅仅是赫本的眼泪”Lee在回忆这个交易时写道。

(Anna在电影里是一位30岁左右的书店老板,甚至和Lee有了一段无疾而终似是而非的感情,但现实里这位书店女主人已经80多岁了)“这些信件来自死去的人,但Doris和我还活着。

”秉持着这种死人不足惜,活人大可为的态度。

趁没人注意,Lee偷偷把三封Brice的信塞进了她的鞋里。

她以每封信售价4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偷来的信,换得了第一笔新收入。

并且看到了一束来自未来的曙光——买家告诉她,她愿意“为更好的内容付出更多”。

Lee的犯罪生涯开始了。

可能致使她最终迈出这一步的原因是生活所迫,但在此之前,她就有表现出出格的“恶意”的前科——她曾给出版界的重要人物打电话,假装自己是Nora Ephron(如果你不认识她,请戳回顾:爱情是纽约熟食店的假高潮?

),并在对方小心翼翼的凑到电话旁恭敬的附耳倾听时,大声咒骂他们(这个恶作剧让她收到了Nora律师的警告信和私家侦探的拜访);为了对付一个禁止她上班的员工,她自称是他的邻居,并告诉他他家着火了。

在电影里,她还在参加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晚宴后,对衣帽间的看守员大言不惭的说谎:“我的号码牌丢了,但那件大衣就是我的。

”实际上,她根本没有穿大衣来。

(Lee在书店外给书店打虚假火警电话,报复那位对她很不友善的店员)是的,Lee就是这么个不修边幅嘟嘟囔囔对世界都是不满的bad bitch。

她出狱后的回忆录里详细的记载了她的作案过程。

首先,为了能够访问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稀有书和手稿分区,Lee篡改了Macmillan出版社授权给她用以完成Estée Lauder传记的许可。

被篡改后,那个许可上写着“授权Lee为完成一本书名暂定为《作家与酗酒》的作品访问图书馆手写珍藏”。

进入图书馆后,她会仔细的挑选作案目标。

并不是任何名人的信件都可以被模仿。

“纸张必须是普通的,而不是个性化的。

信件必须是被打印出来的,只要仿造签名就很容易。

当然,例如Walt Disney的签名就不能模仿,他的字看上去像《联邦条例》下面的什么东西。

“在我第一次去图书馆时,我会假装做笔记,但我实际是在监测各个图书馆的安全系统。

最具威胁的安全因素仍是图书管理员,他们会给我一箱信件,并在我归还信件后检查内容。

”Lee已经将自己的仿制信件量产了。

她在曼哈顿上西区租了一个储物柜,里面装满了她用于伪造信件的老式打字机,每台打印机都有不同的作者名字的标签用以区别。

她经常去图书馆,从过期期刊的背面撕下空白页,以确保有足够的古老白纸用以仿造信件。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她仔细研究签名记号,同时查阅大量资料和传记使信件的内容符合时代和人物背景。

电影里有一幕就是她用厨房的电炉熨平一封伪造的信,以制造时代感。

她的作品足够逼真,甚至有一封Lee模仿Noël Coward的伪造信被当做真品附在了2007年出版的The Letters of Noel Coward一书当中。

她的伪造作品品类很多,有的只是模仿署名;有的是在“Yours truly, xxxx”之后的底部空白处加PS附言,既增加了字数,也丰富了信件内容,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有的就是卖原件,她把自己伪造的信件还给图书馆作为手稿收藏。

“这些信很有趣。

它们就像小论文一样,立竿见影。

法国人称之为un jeu d ' esprit——异想天开。

这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并带来了非常直接的满足。

我每天都写一封信,把它们送到经销商那里,经销商很喜欢这些信,我会拿到现金报酬。

据估计,在一年半内,Lee偷走、篡改或伪造了400多封信件,包括Ernest Hemingway, Dorothy Parker,Noël Coward, Edna Ferber, Lillian Hellman,Louise Brooks和Humphrey Bogart……Lee的作品通过她的同伙Jack卖给了全国30多家手稿经销商,单封作品售价往往在5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

时不时的伪造信件成为了她快速赚钱的手段,让她能够毫不费力的支付Doris的医药费和房租,手头充裕的出现在酒吧。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像Lee,用完美的赝品欺骗了那些本来就可能是骗子的人。

但那些买她的伪造信的经销者,真的就是被骗的傻瓜吗?

或许不是。

在VICE的采访中,记者问Lee,你为什么要在每一次贩卖伪造信件的时候都编造一个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的信件来源。

Lee说,“其实来源并不重要。

如果你给我带来一封信,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它的。

听这封信从哪里来的故事就已经很有趣了,更不用说要进一步验证它的真实性了。

但我从未被认真问及任何有关信件出处的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而且,当经销商开始因为这些签名信件得到巨大回报时,我想他们就不再问问题了。

”Lee甚至爆料:“我和一个商人共进晚餐时,他说:‘如果我们(手稿经销商)说信件是真的,那它们就是真的。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对于经销商,信件的出处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容足够惊人。

经销商没有信誉。

Lee和经销商的利益争斗本来就是一场骗中骗。

此外,Lee的犯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抛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愿意为好的故事付出多大的代价?

制造故事,或者用一个坏词儿——制造噱头,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吧。

信件是一种极其私人化的物品,它比大多数私人物品更私密。

因为它附带着具象化的书写者的思想。

思想是无法被全部物化的,因此而显得极为珍贵。

而收藏者们,仰慕者们,希望高价买到别人的书信往来,往往是出于一种想要获得亲密感的窥探,一种好奇心。

需要通过窥探别人,并依附于他人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内容的渴求和好奇才让人带着秘密活到现在,并不断地去隐藏更多的秘密。

如果没有秘密,就幻想,通过臆想来得到精神的满足。

再不行,就自己制造噱头,利用故事。

从窥探私密信件到其他私人事务,就是现代八卦吧。

这才是贩卖故事的商机——从别人最隐秘的秘密(大脑或是秘密)中获得些什么。

在Lee的故事里,她自己是幻想者。

那些买她的信件的收藏家们是窥探者。

作为一个传记作家,Lee习惯于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传记人物背后,她像捕捉猎物一样观察他人,了解他们的习惯和过去,从而才能写出得到《纽约时报》好评的传记。

同样,在她伪造书信的时候,她虽然给那些信作者添加了不少自己的感受,借由他们的名字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她仍然在隐藏自己。

甚至出色的隐藏到,让收藏者和阅读者都浑然不知的地步。

这恰恰能说明她的笔调是多么的善变,善于依附于他人而存在。

她把自己对名人的理解付诸于伪造的信件中,投射出她希望别人会做出的反应。

这是模仿,是幻想。

而阅读者,购买者,收藏家,往往就希望在名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让名人们更接地气一点,更贴近自己一点。

FBI负责Lee Israel一案的首席调查员Carl Burrell说,他特别喜欢她伪造的Ernest Hemingway的一封信——“海明威会抱怨由Spencer Tracy在《老人与海》中扮演主角”。

经销商们的利益骗局,窥探者们心甘情愿的幻想,以及她自己出神入化了无痕迹的模仿,让Lee成为了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伪造者之一。

借用伟大的con man Neal Caffery的一句名言——每一个故事都有好的结局,就看你把哪里看做结束。

如果Lee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真的是一个可爱的快乐结局——收藏家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有趣的私人信件,经销商们分到了可观的收入,Lee可以支付房租和Doris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生活让这个故事继续走了下去。

1992年底,纽约一位名叫David Lowenherz的经销商买下了Lee伪造的海明威写给记者Norman Cousins的长信。

直到Lownherz发现这封信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他才发现事情不太对。

他与大学取得了联系,并联系了认识的FBI职员。

哥大图书管理员在他们的收藏品中发现了伪造品。

他们查看了门禁卡使用签名册,想知道最近谁能看到这封信。

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Lee Israel。

FBI将她告上了法院。

1993年6月,Lee Israel承认了一项在州际贸易中串谋运输被盗财产的罪名。

她被判处六个月的软禁和五年的缓刑。

不过,更令人觉得讽刺的是,这样一个由制造故事,贩卖故事开始的犯罪案件。

就连审判它的法官都喜欢制造故事。

Lee的回忆录里记述道,一个畅销书作家犯了伪造犯罪的案件庭审时吸引了大量媒体,法官甚至对媒体放话要判Lee长期入狱服刑,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媒体前的曝光度。

你看,没有人能抵抗故事的诱惑。

Lee Israel于2014年12月24日在曼哈顿去世,享年75岁。

(Lee Israel生前照片)《纽约时报》给她的讣闻里写道:虽然FBI介入并追回了许多被盗信件,和Lee伪造的假信。

然而,负责此事的调查员认为还有更多的信件未被发现。

PS:附一张Can You Ever Forgive Me男配Jack的剧照,他是Lee在酒吧认识的gay,也是Lee一直的骗子搭档。

这篇推送因为篇幅所限,没有太多写他,但他为电影增色不少。

 2 ) 《你能原谅我吗》》: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本片中女主角的经历因为容易获得影评人们(所有码字为生的人)共鸣,就像当年《鸟人》引发了很多演员的共鸣,势必会获得很高评价。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喜欢看在生活中挣扎的失败者的故事,这让同样有类似经历的人多少感到欣慰: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挣扎。

Julian Moore不知道现在是否会感到遗憾,因为原本她要出演本片中的女作家,结果临近开机居然说想法有分歧而退出了。

这才找到 梅丽莎·麦卡西顶替,没想到这个角色还真适合她!

麦卡西是喜剧出身,演过言行粗鲁,外形让人不顺眼的类似角色,因此本片中这个对人不友善,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女作家对她并不陌生。

反而是她给这个角色赋予了令人同情的特质,就算满身缺点,都让人讨厌不起来。

这一点非常难得。

本片女主是个宁愿跟猫生活一辈子也不喜欢与人类亲近的人。

个性孤僻,每天只与猫为伴。

有天发现因为她始终没有名气,没有人再愿意买她写的书,在穷途末路时,开始复制历史名人的信件,最后变成自己写诗歌和信件,用其他名人挂名,居然在交易市场上走俏。

虽然犯了罪,但她的遭遇却如此容易被理解和同情,以至于到影片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责怪她。

为何?

因为有无数作家不会社交,不会夸大其词,不会宣传自己而一辈子默默无闻,最终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而另一些人只因为会吹牛,会搞关系,成为人生赢家。

是不是很同意?

本片虽然主线是关于诈骗,其实藏着无数让人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

此外,收藏者们花大价钱购买不知真假的历史名人遗物也说明了这个世界对于名利的追捧,只要有名才能带来财富。

而很多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卖点只能一辈子被忽视。

影片最后女主意识到这点,利用自己的犯罪史出书,也果然让她成名。

这也讽刺了,无论是好事、坏事,出了名就行,这种现实的社会形态。

本片充满着爵士乐、书店、图书馆、纽约的街道和小酒馆,有时会让你以为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色调、配乐都与纽约的小资氛围很搭。

这部电影相信会博得很多文艺片爱好者的喜爱。

千万别一看是五大三粗的梅丽莎·麦卡西就以为是恶搞喜剧,本片中的她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孤独、消极又深受打击的人,表演非常有说服力,令人心碎。

有望在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提名。

女主很难对人信任因此很少交朋友这点,我也非常有共鸣。

往往当你想信任一个人,终于向对方敞开心扉时,对方背叛你或暗自使坏,一下就打翻了刚建立起的信任,并从此让你更加防范别人。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个loner,做什么都宁愿一个人。

如果有同样状况的人,请举手。。。

我相信不在少数。

建议你们都看看本片,一定感同身受。

那些目前只与猫住在一起的姑娘们,也推荐你们看看 (多伦多电影节)

 3 ) 失意人生也有笑容

电影的奇妙之处是端坐屋中,却能尝遍天下酸甜苦辣的人生。

不看这一本《你能原谅我吗》,我压根无从知晓一个纽约的过气作家会如何穷困潦倒。

电影不是很好看,但触动神经。

开篇Norah Joans的爵士歌曲和身材笨拙年已51岁的失意作家形成反讽对比,同样是讲书店、书信,可不是那本经典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优美克制;同样是生活拮据窘迫,也无法够上沈三白芸娘的贫士风雅,这就是一个孤独得只剩下一只猫的爱的女人挣扎于世的故事。

触动我的是两位演员的表演,不露痕迹,真实残酷,才华横溢,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女主不可爱,但让人同情,再卑微的灵魂也要有自己的一憩之地,更何况是受过教育曾经畅销的作家。

安慰来自江郎才尽后意外发现的造假书信技能又带回了久违的成就感,安慰也来自同是天涯沦落人两只酒杯碰撞的温暖和笑声,终究还是被命运欺负和碾压,自己的选择怪不了任何人,也由此写下了这段自传,成全了这本电影。

真人真事,无奇不有,此刻在世界上无数个城市黄昏时匆匆走过的人群里,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不了解的人生,大家各自珍重。

 4 ) 又一个loser的故事

你能原谅我吗?

又是一个Loser的故事。

一个传记女作者,性子傲,脾气差,酗酒,肥胖,全方位loser。

事业挫败:作品在书店被2.5折贱卖,被店员鄙视。

写不出新作品,被经纪人唾弃。

社交挫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有一只猫相依为命。

生活挫败:潦倒到房租都付不起,家里乱成垃圾堆,床底下都是猫屎,参加个聚会还要骗一件大衣穿回家。

人生挫败:年过五十,一无所有。

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杜撰已逝名人书信,卖给那些收藏家来赚钱,这些收益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回暖,这种感觉就像垂危的生命突然有了稻草,再努力一点还有回春的机会。

仿佛是有一种天分,或者是传记作者的身份使然,她能把这些名人来往的书信写得跟真的似的,那些语气和遣词造句仿佛就出自那些名人笔下,因而水涨船高,在市场上被不断抬价。

这种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本事,让她突然有了成就感。

除了钱,她还获得了朋友和酒。

那些收藏家为何热衷于收藏名人书信呢?

大概优越感作祟,“人无我有”的虚荣心让人沉迷,所以容易被蒙蔽。

对于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名人书信就是一种高傲的社交资本,即便那书信是假的。

可除了杜撰的人,谁又知道那是假的呢?

名人的亲信们吧。

事情总有暴露的那天,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毕竟谁也逃不过墨菲定律。

伪造了400多封书信,有些传到了名人亲信那里,就会被怀疑。

最后FBI找来。

庭审上,她特别坦诚:我并不后悔。

相反,杜撰书信的那些日子反而是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杜撰中被释放了,一个作者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闪光点。

很丧。

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醉乡民谣,倒带人生…真几把操蛋。

豆瓣7.1分低了,可能大家都对丧逼失去耐性了。

片子节奏微慢,但106分钟并不冗长,镜头没有一个多余的。

太多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都在加深这一个人物的悲剧感。

配乐突出,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伴着剧情缓缓流淌出的爵士骚灵小调也将那种无处安放的挫败感烘托得正好。

演员表演也精彩,喜剧出身的梅丽莎值得一个小金人影后提名。

男配也给力,游刃有余。

 5 )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看完了这部提名201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传记电影:《你能原谅我吗》,太颓太丧了,剧情有点无聊,缺乏深度,给三星!

今年绝对是奥斯卡小年了,好片太少了,去年至少还有《三块广告牌》、《敦刻尔克》那样震撼人心的电影,今年提名奥斯卡的影片中我唯一觉得超棒的就是《绿皮书》了,其他的都只能说还不错有些甚至只能说一般了!

影片根据李·伊瑟列尔同名回忆录改编。

故事围绕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等事件展开!

如果可以,谁都不愿意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徘徊,如果可以,谁都不愿意在违法与犯罪的边缘试探!

生活从来都没有公平而言,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去做很多你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的事情,只要它能为你带来生存下去所必须的资本,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才华无法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孤独愤懑,便只能另寻出路,谋求生存,即使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只是为了控诉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的不公!

 6 ) A truly brilliant masterpiece

The film has a slow start and a gradually unfolding structure. This is the film that once you start watching it, you would not stop. There is an underlying satirical tone throughout the film. The soundtrack may seem strange at first, and later you would find out that the music is carefully chosen. The screenplay is brilliant and contains a number of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The two leads are incredible. McCarthy and Grant both give their best performances in their entire careers.

 7 ) 一个恃才傲物的女骗子

伊瑟雷尔先后模仿了400多封名人信件,虽然并不是什么巨额款项,但是可以改善她失业后的困境。

但是这个事要两说:第一,伊瑟雷尔被出版业淘汰,可以看出当八十年代的美国,不再对出版物有文学性的要求,尚行偶像效应,作家笔杆子并未要求有多硬,包装和演绎大行其道。

第二,伊瑟雷尔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出过畅销书,在她模仿名人信件的同时,可以看出她创作的实力,也做到了她笔下的每句话都十分贴合模仿对象。

生活一团糟的伊瑟雷尔,身边只有一只猫,因为年纪渐长,又不修边幅,出版发行公司果断放弃了她!

养猫和酗酒成为了她打发寂寞的方式。

最后她结识了一个浮夸又不靠谱的基佬朋友,他们虽然彼此都看不上,但是在患难时刻,他们成为了彼此信赖的人。

虽然,伊瑟雷尔也是因为这位朋友的不靠谱,最后锒铛入狱。

他们再见面的那场戏,是 梅丽莎 麦卡锡 与 理查德 格兰特 最能打动人的对手戏。

他们彼此疼惜着对方,也感谢着对方曾经的陪伴,但是终究不是一路人,同行一时却难以为伴。

这种描写底层两个落魄人的电影,很像2017年的一部《无处为家》,都描述了小人物对抗着社会既得利益群体,虽然最后结局都不算好,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社会的规则就是如此,虽然极其不合理,但是你执意拧着来,最后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这是一部比较轻松的剧情片,喜剧演员 梅丽莎 麦卡锡 完美演绎了这一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作家,提取了人物性格中刚毅的一面,市井气加上街头痞气,同时也是十分看重感情的人。

表演太过于细腻,都能感觉原型人物也就是这样吧!

 8 ) 《你能原谅我吗?》——自尊罪

自打我有了“滞销作家”的自我认识之后,就陷入了对“落魄文人”的迷恋,所以对于《你能原谅我吗?

》这样的片子必定是不愿错过的。

这么说吧,打从一开头,我就被它迷住了。

已经入不敷出的女作家李坐在那边,一面校对文稿一面喝烈性酒,所有的年轻女同事都坚信“她比我妈年纪还大”,她松垂的面颊因为太久没有好好清洗过,长满了红澄澄的斑痕,圆鼻头宛如迟钝的猎犬,偶尔抽动几下,要干的事情全凭直觉和经验。

随后,就有早看她不顺眼的上司走过来,把她开掉。

李的人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变得一塌糊涂,让她努力要逆境求生的——是她养的猫。

为了治好猫的病,付得起下个月的房租,她不得不向旧书店变卖了名人信件,从此食髓知味,开始伪造这些玩意儿。

伪造一个假古董需要技艺,而伪造名人书信却需要写作才能,以及一个码字者最深厚的文学知识,是的,这不是仅仅有“常识”就能做到的事体。

记得前不久,我公开跟人家讲自己对中国现代男诗人存在刻板偏见,而且永远不会消除这种强烈的鄙视。

但是很多年前,有位年轻的男诗人得意洋洋跟我讲过:“我拥有一种技能,想模仿哪个作家的风格都可以。

” 因为这一句,我认为他对自身才能有着特别清楚的认知,便也不太讨厌他,甚至至今还保持着君子之交。

他讲的那种技能,我太懂了,它有界于“耻辱”与“荣耀”之间最微妙的存在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会沉浸于这样的游戏,我曾经也是。

深谙文学营销之道的台湾文人苦苓曾经讲过:“如果才华不能换成钱,它就什么都不是。

” 所以对于“过气传记书作家”李来讲,用一台古董打字机,把信写出来,放进烤箱里将纸张变成陈黄色,接下来的生计就都不用愁了。

相信我,要不是这事儿犯法,我也想这么干来着。

因她的这种技术能换成钱已经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骗过所有“行家”的那种快感,这些号称“鉴定专家”的人给她亲手打造的赝品贴上认证书,然后卖给完全不懂的傻逼收藏家们。

这对李来说,是一种安慰,怒刷了存在感的同时,也证明不是她没有能力写出好书,而是太多的读者压根儿外行,无法分辨优劣。

于是乎,出自李之手的上百封假信以精彩绝伦的杜撰内容,近乎诡异的“实在感”流传于坊间,甚至被登上了那些名人的生平史料之中;恐怕到现在还有部分被当成真货到处展示。

也许你觉得奇怪,可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尊严所在。

法庭上,李坦荡荡跟法官讲:“对于所做的一切,我不会后悔。

” 在这里,不得不怒赞一下李的扮演者梅丽莎.麦卡西,跟很多人一样,我是从肥皂剧《胖子的爱情》里认识她的。

据说《你能原谅我吗?

》最初选的女主角是朱莉安.摩尔,因为对人物的理解与导演相背离,后来换成了麦卡西。

我得说,这决定特别明智。

摩尔扮演李的话,你可以想像她得努力把自己扮丑,假装素颜,拼命往脸上刻几道风霜,以便接近角色。

但麦卡西显然不用,天然丰厚的脂肪和年纪赋予她的沧桑感已然够用,往镜头前一站,脸上就写满了“失意”,那种绝境浑然天成。

说白了,我反感聪明刻意的演技,更喜欢电影表演特有的鲁钝。

 9 ) 认真的女人还是可爱

这位女作家浑身上下都是缺点,肥得油腻、言语粗鄙,工作能力差,不合群脾气大,为了生存还干起伪造名家手信真迹的违法勾当,最终上了法院。

可就是这样一位壳比肉厚的女人,却让人心生可爱之情。

有人说,如果她再理性一些选个好工作,生活不会这么艰难,有人说,她满身是刺肯定很缺爱。

不知道什么原因造就了如今的她,但是我确定她活得并不邋遢并不虚弱,反而比世上许多条件看似更优厚的人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也更加期待未来的可能性。

通过她我仿佛看到造物主的智慧,因为这样鲜活有力量的生命不容易的生活着,让我们看到了人之为人生而不凡的模样,看到了光芒从裂缝穿透出的力量,看到了万花筒折射出的不一样的色彩。

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内心深处的涟漪,唤醒内心沉睡着的老虎。

只不过她是真老虎,她有自己的武器,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信仰,而这恐怕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未必拥有的幸运。

感恩,世界上有着如此多不像我这样的人儿的存在,他们的故事都是我们每天观看的精彩电影。

 10 ) Watched Can You Ever Forgive Me? about two weeks ago

There are actually a lot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 and myself: cat lover, has a job as a writer, not that neat a person, hard on money... Though I probably would never achieve her level of success (she did get her books published), nor would I do anything criminal.Anyway, midway into the movie, when they entered her apartment and complained about the smell and flies, I thought for sure her cat was dead...The movie is superbly acted, by both McCarthy and Grant, and very engaging and I think quite realistic. Sometimes the lives of others, even those who are pretty @sshole-ish, are just fascinating to watch.

《你能原谅我吗?》短评

实在不是一个多好的犯罪类型处理,既没能为犯罪行为作出合理/合情开脱,又无法输出某种抗衡主流的犯罪价值观,稍微碰到了“我的伪造也是我创造的艺术”,但即刻又转向了另一种犯罪动作(偷窃)。以致最终选了一个最弱的结果,将它归作某种特别的经历,只能以自我剥削作结了。

6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3.7,女主角真的很豆瓣了

1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男女主演技优秀,印象深刻事发后咖啡店再见面时,人物表现出的百感交集在眼神、动作和简短的几句对话表现出来。潦倒的中年生活,究竟是如何走到这步并不重要,而是罕见的真心,不能辜负。

14分钟前
  • 午睡猪
  • 力荐

女主是个挺糟糕的人,倒也是糟糕的真实,同时也映射出社会提供给高龄职业女性的工作环境有多糟糕。

15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为什么标签有“喜剧”?只看到悲,无限的悲……

19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女主总让我想到哈德门烟头(微博那位)。这个电影也差不多是再次提醒,豆瓣的这种生活可以说是一文不值,自己乐乐可以,但想要靠这个借自我贬低去自我夸耀,基本不可能,尽管没人会承认这点。

20分钟前
  • 克隆小毛
  • 较差

心有余除了表演其他力都不足

25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还行

无趣

30分钟前
  • RipSe7en
  • 较差

这种片也敢出来说自己是影后种子?看来今年还真果真是奥斯卡小年。以及全片各种吃了枪子似的diss汤姆·克兰西是什么鬼?

3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其实是一部还算有趣的电影,至少观影过程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但是本片的故事还是太平淡了,可以拍的更好一些。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麦卡锡和E格兰特的表演,尤其是后者,应该是去年男配最大的遗珠,个人认为奖应该颁给他(毕竟阿里都水过一次了)。麦卡锡也是很成功的一次转型。

35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推荐

看完搭车回家,看着路上裹着冬衣缩着脖子顶着寒风走的人们,突然想到这个故事其实和午夜牛郎很像呀。纽约的冬天可以是诺拉埃夫隆电影里温暖的圣诞树和毛衣,但也更可能是肮脏和孤独。一个是失意却不愿妥协的作家,只能靠仿写信件赚钱营生,一个是居无定所的只能靠睡遍曼哈顿来继续生活的同志,他们的关系很有趣(虽然电影没太拍出来),也注定不会是什么神仙犯罪组合,但纽约总会把人变成惨淡却高傲的刺猬,这一点几十年不变好令人感叹

3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不能,谢谢!看到女主仿佛看到了老年的我,同情分加1星

44分钟前
  • Leo
  • 较差

Quite meh, 看口碑以为会是惊喜之作,故事其实平庸的很。我相信女主人物本身一定经历一定更丰满 但是电影没让我觉得有趣

45分钟前
  • 睿蕊
  • 还行

独居写书养猫毒舌记仇酗酒存钱收集老式打字机,除了钱,她应有尽有,除了才华,她自我良好,谁的人生 不是破破洞洞缝缝补补又一天呢?

49分钟前
  • 七海
  • 推荐

一开始竟没认出来是“傻大姐”,感觉演技还挺厉害的。整个剧情没有特别大的起落,就感觉人物和情景设置的挺有趣的,但是好像都点到位置,感觉男女主一对基姬组合是挺来电,但好像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交流场景,没有本来可能有的火花四溅。主角危机也没有爆发到无法收拾,总觉得差口气起不来。不过毕竟是真事改编作品的改编,还算可以理解吧。虽然故事没多少料,但人物设定和演员表演足够吸引人看完。

53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真人传记,过气作家走上欺诈的不归路。角色本身的个性和女主男配的表演都很有可看性。然而在事件本身的对错和对角色的同情之间摇摆闪躲、避重就轻,导致核心价值观过于暧昧不清,到最后影响了全片的完成度。女性主义用这种擦边球来表现,注定难以成功啊。。。

55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虽然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犯了罪,但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

58分钟前
  • ZZ
  • 推荐

Can You Ever Forgive Me,既是主角伪造信件中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是她对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的内心独白。片子属于越回味越觉得好看的类型,写不出新鲜感和性感的没名气作家为了维持生活开始伪造信件的故事,让我想起前几年的《鸟人》。主角的孤独感太让人产生共鸣了,51岁还是孤身一人,不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还没有猫好,说实话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片子剧情流畅,一气呵成,Melissa McCarthy意外地适合这个角色,丧感加上一点点的喜剧感使角色生动不少。

60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你知道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怎样吗?像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独自坐在街角的破茶馆儿,呷着苦涩的清茗,偶然间听到邻桌在说一个故事,那个故事不算是惊世骇俗,也称得上是离奇曲折。初听似乎是冰冷的悲剧,却如冬日暖阳般温柔;就跟那壶茶一样,初品苦涩,到了后味儿才回甘,沁人心脾。

1小时前
  • 康报虹
  • 还行

A truly brilliant masterpiece

1小时前
  • Mess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