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字幕“特富龙存在于99%的人类中”,浑身汗毛竖起。
冲突从头到尾,戏剧张力拉满,从犹豫要不要帮助老农场主,到一路坚持到“still there”,小镇居民反对、案头工作的繁琐、律所的利益冲突、家庭和正义抉择,现实主义的好题材,一坚持就是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不可思议。
看完更让人明白法律程序是多么耗时以及冗长。
资本家明知有害,放不下数十亿美元的利益,他们有的是钱和时间,足以和这些小屁民耗,没人在乎底层百姓的健康,甚至百姓自己都在为杜邦辩护,因为杜邦给当地提供了就业、税收。
大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自己制定标准,自检自批自控,有绝对的话语权,没人监管,他们每年上百亿利益,害死几千个家庭,赔偿几个亿,反而是一桩看似非常“划算”的生意,想起了罗祥老师那句“人性的幽暗没有止境”。
监管这些垄断,让政府左右为难,打压会抑制经济,影响就业,不打压放任怪物成长,强大到能左右政府,更别提大企业可能会贿赂政客,左右政策,影响司法公正。
农场主Tennant为了自己的正义,伤害了小镇的现实利益——他们失去了工作,现实世界总是一种秩序的平衡,而不是绝对的正义。
电影的最后台词:“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他们想让人以为体制会保护我们,那就是个谎言,是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没有别人。
”
《黑水》——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关于环境,关于人性。
观看过程中自然有对主人公律师罗伯特在人们的不理解、在冒着触动大公司利益而有生命危险的情形下十几年坚持调查化工公司杜邦造成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并获得成功的敬佩。
但同时也心生凉意。
一是为杜邦公司明知PFOA(特氟龙生产过程的分散剂)虽疏水性好,可有致癌性,对人的健康有巨大影响。
但他们非但不处理泄露的PFOA,还将其用于制作雨衣、地毯、不粘锅涂料,为了利益,隐瞒真相。
在爆出真相后,他们还说水中含有一点完全没事,可事实如何也显而易见。
为了利益不顾健康,为了利益政府也能做违心之事。
为何一件案子需要十几年,其背后的黑暗与利益纠葛可想而知。
二是为我们的健康而担忧。
PFOA已存在于99%人的体内,且在体内无法分解,虽说在影片中显示像生活在化工厂下游的人和化工厂工作人员有明显症状,欧盟和美国已禁止PFOA,但我们还在使用,会不会因为积少成多而提高癌症发病率?
近几年提高的癌症发病率是否与此有关?
或有其他物质导致此种情况?
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科学不断发展中,污染是必经之路,我们能做的只是更多的保护自己,关注督促国家对工业污染的管理。
ps:现在不粘锅涂层主要还是特氟龙,但大厂家生产的里面不会有PFOA,且特氟龙在260℃以上会分解有害,所以只要温度适宜是没有问题的。
电影里将PFOA与特氟龙讲的有些混淆,当时看还想锅能不能用了...
西弗吉尼亚的人均收入在美国50个州中排名倒数第一。
多年前的一次旅行中,当地人的自嘲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家乡村餐馆的老板问我,知道西弗吉尼亚最有名的笑话吗?
我摇头。
他说,“牙刷toothbrush是西弗吉尼亚发明的。
”我不明就里,没笑出来。
他接着说,“如果是其他地方人发明的,牙刷就不会叫toothbrush,应该叫teethbrush。
”这是我听到过的美国各州中的最佳自嘲。
西弗吉尼亚居民牙齿脱落的比例稍高,所以才拿单数和复数开玩笑,因为经济相对落后,也因为冰毒、阿片的泛滥。
不过,将西弗吉尼亚仅视作穷乡僻壤只能失之于简单粗暴。
民谣歌手约翰·丹佛著名的《乡间路带我回家》描述的正是西弗吉尼亚的美好,很多地方看着离天堂很近,就跟歌里唱的一样。
这首歌也出现在电影《黑水》(Dark Waters, 2019)的音轨上。
主角Rob Bilott在西弗吉尼亚乡村长大,成年后向西跨过俄亥俄河,到大城市辛辛那提做律师。
Rob与根的联系无法割断,乡亲们的不幸遭遇让他首先成为吹哨人,接着成为不懈抗争20多年的维权律师,以个人力量对抗美国社会的超级强权、化工巨头杜邦公司。
起因在于曾被誉为划时代化工产品的特氟隆,即不粘锅涂层的重要成分,其中的化学物质PFOA有可能造成溃疡、肿瘤、新生儿的眼睛错位。
杜邦公司经由化工造福人类的同时,他们仍然具有利益集团隐匿罪责的本性。
Rob完成使命过程中需要面对重重困难,而且他并不能够进入为民请命的圣徒心态。
杜邦公司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因为Rob,很多人或许将饭碗不保。
他回到乡间无法找到荣归故里的幻觉,反倒需要为人身安全担忧。
当然比起中国来,Rob在维权过程中还算幸运,因为国家机器并不全受利益集团支配。
杜邦等企业一直是律师楼的主要客户,明知道Rob的做法接近吃肉砸锅,良心驱使之下,老板仍然基本支持。
太太在几乎每一个场景中都唠唠叨叨,但刀子嘴、豆腐心,立场大致为夫唱妇随。
安妮·海瑟薇扮演妻子的角色,她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特点。
好演员演谁像谁,而海瑟薇演谁都像海瑟薇。
《黑水》一位农民,一个集团,一位律师,开启了一段维权的故事,如果说纯粹是维权也不合适,不如说是维护家园的故事。
很多事实摆在眼前,可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那些人不是良心坏了,是因为钱比良心重要,否则他们的良心比谁都好。
提出环保的是他们,破坏环境的也是他们,不知道是资本控制了权利还是权利的终极目标是资本。
试想一下,一个区域,资本和政权狼狈为奸,又设立了一个让大家信服的司法机构,这个机构还是由政权建立的,资本来给他们发工资,试问这个司法机构是独立的吗?
那么这个区域是不是比黑水所描述的更肮脏,更黑暗。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监管的权利就是最大的恶”。
故事到最后很扎心,一位农民这么说“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帮我们,包括科学家,法律,政府,能帮我们都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像罗这样的人,也需要那些能站出来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维护的才是真正的和平和正义,一个社会的稳定不正需要这些吗?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
4⭐↑
《黑水》一位农民,一个集团,一位律师,开启了一段维权的故事,如果说纯粹是维权也不合适,不如说是维护家园的故事。
很多事实摆在眼前,可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那些人不是良心坏了,是因为钱比良心重要,否则他们的良心比谁都好。
提出环保的是他们,破坏环境的也是他们,不知道是资本控制了权利还是权利的终极目标是资本。
试想一下,一个区域,资本和政权狼狈为奸,又设立了一个让大家信服的司法机构,这个机构还是由政权建立的,资本来给他们发工资,试问这个司法机构是独立的吗?
那么这个区域是不是比黑水所描述的更肮脏,更黑暗。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监管的权利就是最大的恶”。
故事到最后很扎心,一位农民这么说“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帮我们,包括科学家,法律,政府,能帮我们都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像罗这样的人,也需要那些能站出来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维护的才是真正的和平和正义,一个社会的稳定不正需要这些吗?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
4⭐↑
第一、什么是特氟龙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片的大佬——特氟龙,是个啥东西。
特氟龙是一个商标,英文叫Teflon®,是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
它的化学名叫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英文缩写为PTFE,俗称“塑料王,哈拉”,用它做成的材料,300℃才能分解,400℃才能水解,抗酸抗碱抗各种溶剂,连王水都溶解不了,再加上耐高温、摩擦系数低,广泛应用于原子能、国防、航天、电子、电气、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建筑等领域。
民用领域也和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最常见的如不粘锅、雨衣雨具和衣服等。
第二、特氟龙和杜邦公司杜邦是一家1802年诞生于美国的化学制品和销售公司,经营内容涉及食品、保健、家具、交通、服装等领域。
2018年总收入279.4亿美元,员工52000人,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171。
我在网上查证了资料,有和影片对得上的也有对不上的,对不上的部分我以影片为准。
接下来我以杜邦公司为主角,撸一下它与特氟龙的前世今生。
1938年,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Roy J. Plunkett)博士在杜邦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中意外发现四氟乙烯。
1941年,杜邦公司取得四氟乙烯的专利。
1942年,四氟乙烯被用于美国曼哈顿计划(制造坦克外部材料),杜邦公司是主要参与者。
1944年,杜邦公司以"Teflon"的名称注册商标。
1954年,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Marc Gregoire)的妻子柯莱特(Colette)觉得特氟龙既然能防止钓鱼线打结,用在煎锅上效果一定不错。
同年,杜邦公司开始生产特氟龙,并迅速成为该公司最赚钱的流水线(3天7000万美金)。
1954年,供应商3M公司向杜邦公司递交关于聚四氟乙烯的毒性报告,报告显示其在白鼠实验中表现出导致胚胎畸形(主要是眼部)的危害性。
1954—1975年,杜邦自己做人体实验,将材料注入烟丝,派发香烟给工人抽。
特氟龙生产线出现多名工人生病早逝现象,死亡岁数30岁到50岁不等。
并有多名女性产下畸形婴儿,其中一名叫巴基贝利,在片中真人出现,只有一只眼睛一个鼻孔,且没长在正确位置,慎看。
1975年,位于西弗吉尼亚州(没错,就是《乡村小路带我回家》里深情歌唱的那个地方)杜邦公司堆料场旁边的一个养殖场出现200多头牛奇怪死亡的现象,没死的也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养殖场主厄尔田纳特(Erl Tenant)解剖了死牛,保存被感染的器官作为证据,并将解剖过程录成录像。
1980年代,杜邦公司检测特氟龙的毒性,作为对比,需要寻找血液中没有C-8(组成四氟乙烯的碳分子链)的血液样本,包括动物,结果找遍了全世界都没找到,最后在一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士兵的血液样本中找到。
也就是说,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生物体中都有四氟乙烯的成分。
1998年,田纳特通过同乡关系找到律师罗伯特比洛特(Robert Bilott),也就是本片的主角,他是一位辩护律师,在影片开始,他刚刚成为所从事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杜邦公司是这家律师事务所的最大客户。
比洛特接下案件,同年,他和杜邦公司总裁菲尔首次谈及此事,对方表示愿意配合。
1999年,比洛特和菲尔再次见面谈及此事,菲尔当众发怒。
出于法律程序,杜邦公司将1941年以后的所有材料都寄给比洛特,堆满了整个档案室。
比洛特推掉所有案件,以一己之力,花费一年时间将材料全部看完并逐一编号,并发现一种叫PFOA的化学物质,询问杜邦公司未果,转而咨询专家学者,并搞清楚了是其中一种叫C-8的碳分子链破坏了人体健康。
2000年,田纳特一家被同乡排挤,不久后夫妇俩检查出癌症。
杜邦公司派直升机全天候监视养殖场,田纳特手持猎枪,睡在皮卡上守护。
同年在比洛特的坚持下,杜邦公司同意民事调解,给予田纳特补偿(具体数字没有说)。
田纳特一开始不接受,在比洛特的劝说下同意。
一家人离开世代经营的养殖场,迁居镇上。
2001年,比洛特受到同事排挤,老板力排众议,继续支持他。
2002年,地方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杜邦案件,关于C-8含量的标准问题产生分歧,即究竟多少含量可被判定有害。
美国环保署1976年才开始检测化学物质,当时未建立标准,全靠企业自查。
同年,标准制定小组诞生。
2003年,为比洛特提供证据的其他受害人家庭受到攻击和排挤,其中包括在杜邦公司工作的当地居民。
2004年,比洛特质询当年对接3M公司毒性报告的杜邦公司化学工程师,证实了杜邦公司一开始就知道C-8的危害性但毫无作为。
杜邦公司同意支付1650万美元的罚款给环保署,支付7000万美元的费用给诉讼群体,其中包含了比洛特的律师事务所。
比洛特推动更多当地居民索取赔偿,但须执行医药监护,也就是将杜邦生产特氟龙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居民健康问题建立医学概念上的对等关系,该关系一旦确立,杜邦公司将支付2.35亿美元的赔偿。
由无利益关联的科学家组成的监护小组成立,其运作经费由律师事务所支付。
比洛特承担巨大压力。
2005年,截止到圣诞节前夕,有6.9万居民接受血液采样,每人获得400美元的报酬,由杜邦公司支付。
居民拖家带口来抽血,言词间流露出对杜邦公司的感激。
2006年,环保署起诉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以之前没有标准为由,表示须等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支付。
没有拿到赔偿的居民迁怒于比洛特和举证者。
比洛特被三次降薪,出现右手抖动症状。
2010年,比洛特因将过多精力投入到案件上忽略了家庭,夫妻矛盾爆发。
2011年,比洛特被第四次降薪,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晕倒住院,查出为间歇性脑供血不足,近似于中风,压力太大导致。
2012年,检测小组调查结果公布,对等关系成立。
杜邦公司反悔,不愿支付赔偿。
比洛特懊恼之下转向群体诉讼策略。
2015年,群体诉讼案件开庭,共有3535起案件起诉杜邦公司,杜邦公司为此支付了6.707亿美元的赔偿。
同年,美国环保署禁止在民用商品中使用特氟龙。
2017年,聚四氟乙烯中的主要成分,PFOA和PFOS被列为2B类致癌物。
比洛特律师至今仍在为受到侵害的美国家庭办理诉讼。
第三、我对影片的看法 首先,影片的话题意义超过艺术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对社会和法制的推动,韩国的《熔炉》是杰出代表,它直接推动政府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美国电影人也喜欢把一起起事件搬上银幕,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始末,这无疑会加强民众对政府和公司的警惕性和监控,而且美国是个案例法的国家,作用就更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黑水》通个班底拍摄制作的另一部同类题材影片《聚焦》,获得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推荐一看。
反过来看我们这里,现实题材的影片就少了点,我十分期待有人把华为251事件搬上银幕。
《我不是药神》开了个好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后续的作品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药神》》是现实题材改编,而且改得非常多。
真正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是需要制作者从骨子里坚持现实主义的,我们这里可能有现实题材,但目前来看还缺乏现实主义。
其次,如上所述,影片的表现手法比较普通,一般观众容易觉得无聊,即使对于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最后半小时也很差强人意,因为没有做到情绪上的连贯性。
如果说前面一个半小时通过一系列细节让人的情绪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和《聚焦》相比确实很平),那最后半小时就往下滑了,直到最后也没有拉一个高潮起来。
导演和编剧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安排了比洛特夫妻吵架、晕倒送医的戏份,但故事进展到这样的环节,观众已经无法被主线之外的情节吸引。
第三,部分情节缺乏说服力,如一开始比洛特律师接下养殖场的案子,影片交代的动机是乡情,并且使用《乡村小路带我回家》来渲染情绪,固然感人,但理智上缺乏说服力。
又比如最后半部分,角色们全部处于等待状态,而等待的结果是杜邦公司反悔,作为一名资深律师,难道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
影片中比洛特把责任都推给了政府和杜邦公司,这都是情绪上的宣泄,如果影片在前面作出一些技术性的交代如杜邦公司的律师找出了法律漏洞留作后路,那杜邦公司的突然反悔就有说服力很多。
当然,影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关注社会新闻的朋友更是不可错过。
对于我来说,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多认识了一种叫特氟龙的人工合成材料,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欧美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我国国家质检总局2019年才开始开始论证特氟龙是否危害人体健康,目前仅靠厂商自觉)。
以后买锅碗瓢盆塑料制品这些东西查看组成材料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聚四氟乙烯、PFOA、PFOS、C-8这些字眼了。
作为一个一直致力于研究全氟化合物毒性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对此电影所述深表感谢。
全氟化合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是学术界(环境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致癌性,致畸性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
其生物累积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圈广泛存在,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造成持久性的损害。
在科学界确凿的事实,在广罗大众中却如此遥远和无力反驳
今天看了马克叔( Mark Ruffalo)的新片《黑水》,看得毛骨悚然。
并非恐怖片,却胜似恐怖片,因为片中涉及到的污染至今依然存在。
马克叔演的很像是《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中的大嘴姐姐,为了很多人面临的威胁向大公司发起挑战。
但是,不同的是,马克叔出演的这个律师,他的工作尚未完成,20年来他依然在斗争,而且面对的问题似乎更加艰难。
本片基于Nathaniel Rich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围绕马克叔出演的律师罗伯特·比洛特展开。
为了他生活的土地上人民不再受到污水的威胁,他代表一位农民对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提起了环境诉讼,这场官司揭露了几十年来杜邦公司化学污染的历史。
如果现在查新闻,才发现这个故事从2017年才开始被大量报导,去年也有一部纪录片《恶魔你知我知》(The Devil WeKnow)同样讲述了杜邦公司一直隐藏的罪行,及这家工厂产生的废物造成了多少人身患癌症及生出的孩子有残缺。
本片更告诉你,这场斗争背后的推动者其实从20年前就开始着手调查,只是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社会重视。
问题在20年前就被发现,但是这些年来,马克叔演的律师及很多人都费劲力气寻找各种证据,甚至采集了当地数万人的血样,也没能扳倒杜邦。
最终2017年,人们才看到化验结果,证实了当地人民的水被污染,杜邦公司生产的一些用品也有毒。
比如1945年起他们就推出了特氟龙品牌,带有特氟龙(聚四氟乙烯)涂层的不粘锅,而生产特氟龙涂层时,需要加入活性剂 PFOS 和 PFOA。
其中 PFOA,又被称为 C8对人体是有毒的,可以导致癌症和婴儿畸形。
特别是生产不粘锅过程中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人最容易被影响。
其中该公司一名员工剩下的孩子面部就是畸形的,类似我们看过的《奇迹男孩》里的小男孩。
但是因为杜邦公司很强大,他们只是做了很多和解与赔偿,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虽然PFOA近年来被禁,但曾经用它生产的东西已经在过去这些年来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很多人都无形中已经被污染而尚不知道。
这位律师的事迹很感人,但真正这类电影拍摄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并让观众回家后可以多做研究,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影片也证实推翻这些为了利益而牺牲人们健康的大集团有多么不容易。
正如很多之前的调查类型电影,为了能与有权人士对抗,往往需要媒体、执法机关的配合,且最终要的是调查人员的上司一定要给力,才能继续推进事件发展。
本片中出演上司的是久违的Tim Robbins. 另一位搭档律师也是久违的老演员Bill Pullman出演。
Anne Hathaway则出演了马克叔的妻子,主要展示这位律师在于大公司对抗时给家人带来的压力。
今年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The Report》也是如此,只是调查的对象是CIA,也是下属得到了上司的支持才最终完成了这个危险的任务。
以及之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焦点新闻》(Spotlight)也是。
这些电影都说明,正直、有原则的领导层真的重要。
不然小人物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搭。
马克叔在作绿巨人之余,最喜欢参与这类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调查类电影,从记者到侦探再到律师,他都演过,将很多鲜为人知的真实事迹带给了观众。
马克叔本人也是环保积极分子,平时会经常积极关注一些与环保和时政有关的事,发挥公众人物的影响力。
只是这个角色不像大嘴姐姐的Erin Brockovich那么有戏剧性和看点,他真的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调查过程也比较乏味,因此没有太多空间展示演技。
但故事依然值得一看, 而且来的正是时候,各方面证据更为清晰,很多参与者也依然在世,能让故事有更多依据可寻。
反正看完,我真的不想用不粘锅了
杜邦公司在被起诉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支付了1650万美元的赔偿费,支付给诉讼群体7000万美元(仅仅是特氟龙生产线上3天的利润),后续支付了2.35亿美元作为受害群体的健康监护,多年后当初的血液检测统计结果出来,经历了层层阻挠,杜邦公司又支付了6.707亿美元了结了全部3535起案件。
前后一共不到十亿美元的开销,可是早在1999年,杜邦公司一年关于PFOA生产的利润就高达10亿美元。
看完电影之后,我又去查了一下杜邦公司。
直到如今,杜邦公司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关于电影所描述的化工污染事件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此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新闻里列出的各项数据和庞大的数字,顶多感叹几句唏嘘几句便离开。
当看到Wilbur Tennant拿出自己曾经饲养的牛发黑的牙齿、内翻的蹄子、小母牛身上割下的肿瘤,看到死去的牛凹陷的眼睛和农场旁如乱葬岗一样的牲畜的坟墓,Tennant看到牛望向自己时便习惯性的掏出了枪了结其性命,随后又跪在地上哭泣,熟练地让人心痛。
Tennant只是一个小学学历的农场主,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地位,自己的牛死了只能埋起来或者堆起来烧掉,他连看环保署对于自己农场环境调查报告的权力都没有,多次去杜邦公司反应人家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自己去找律师,回来后自己的家还被闯入销毁证据,抱着枪睡在屋外只为杜邦公司的直升机再来时能够反抗……就是一个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连最终的结果都没有等到。
从一开始他就对Robert Bilott(以下简称Rob)说,国家、政府乃至这个体制,都不可信,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如电影里所说,一个农民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他要么身无分文的死去,要么让杜邦公司继续掠夺他的家园。
自从二十多年前Tennant走进律师事务所的大门,Rob花费了近二十年,只为让杜邦公司付出应有的代价。
他在档案库里埋头寻找,为自己的病落下了病根;他在审讯室里盘问杜邦公司董事长七个钟头,却在临走时为自己的车打火时担惊受怕,他怕自己被伤害;他埋头于此二十年,疏离了自己的家庭,他不知道妻子的弟弟进了戒毒所,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模仿母亲的签字;他收集了69000份血液样本,却因为进程缓慢受了七年的辱骂;工作上没人愿意找他以至于薪酬一降再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他依旧坚持到底。
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都是偏冷的蓝色调,Rob的家中仅有的两次阳光和温馨的感觉也异常短暂。
第一次是刚刚开始查找档案,第一次发现了PFOA,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随后在化学晚宴上北公然辱骂和嘲讽。
第二次是等来了迟到了七年的电话,可是这又在之后得知杜邦反悔政府倒戈变得凄清阴冷。
为了这次起诉,Rob花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搭进去了自己的健康,缺席了自己的家庭,疏离了妻子、孩子、母亲,曾经的人们责骂他起诉杜邦公司,后来人们开始责怪他自己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即使当初为了血液样本每个人都获得了400美元。
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任何人不可信,国家不可信,政府不可信,体制不可信。
科学小组对于污染物安全标准信口雌黄,自己为了研究人民血液样本只能通过金钱“交易”;政府不断索取各种费用想让自己知难而退,杜邦公司明目张胆撕毁协议却无人指责。
其实最后的赢家依旧是杜邦公司,它从头到尾的赔偿甚至都不及自己一年的利润,如今它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曾经的化工污染也逐渐被多数人淡忘;
但是对于那些普通人呢?
Tennant与妻子双双患癌,临终前数年身上就已经长满烂疮,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赔偿;Bucky Bailey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出生就带有的缺陷已经跟随了他一生;Rob穷尽半生也只争取到了当初少数受害者的利益,现在可能依旧为此奔波,但是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可是这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权当没有发生过,我们最应该怪罪的,其实是这个唯金钱与权力是从的体制。
当然了由于《黑水》这个电影的存在,让更多的人会去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了解化学物质的危害,了解化工巨头的资本渗透,为我们自己,我们的后代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也必须揭露其黑暗,打压其嚣张气焰!
电影主要讲述了杜邦公司的特氟龙生产线的有害物质排放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主人公坚持了十数年,最终打败了企图欺骗民众的资本巨头杜邦,为民众赢得巨额补偿款,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被资本裹挟的今天,我们甚至于没有能够拥有哪怕一寸不被污染的生活环境,真的让人唏嘘!
揭露黑暗的勇者,让人钦佩!
连提名都没有,难道不是因为杜邦的公关吗?
看到男主角疾呼「他們想讓我們以為體制會保護我們,但那就是個謊言,是我們自己在保護自己」,真的很難不聯想到現實。看完電影竟然看到官媒在推雙黃連口服液和藿香正氣水⋯
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即便是美国这样成熟的民主国家,为普通民众维权,和大块头既得利益者作对,也是如同蚂蚁斗大象,也是有多么多么的艰难,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全片叙事冷峻,以时间为线索,让观众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进展,同时也能看到“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比洛特律师是多么的不易。遗憾的是节奏比较平,编剧还是有些套路化。给7分吧。
漫威e
非常Todd Haynes的视听,非常掷地有声的一句We protect us
没看出需要Haynes导的必要,非常规矩
这TM才是现实主义,在国内看到这种以一己之力对抗庞然大物的电影大概是永远不可能。整体拍得很工整,从事情的揭露到调查再到诉讼,故事有条不紊地展开。整体的色调是偏暗的,中间低沉的配乐也让电影显得压抑。反高潮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并不是那种所谓皆大欢喜而是有着工作的枯燥和个人的痛苦。最触目惊心的应该是最后,C8已经存在于地球上99%的人体内......与我而已,我永远钦佩那些秉持着公平正义与良心的人,然而在中国,这样的人大概是404吧
苦于揭发真相的律师,剧情太过沉闷了,也没什么高潮点
气抖冷!气抖冷啊!马克鲁弗洛完美演绎了这个互联网缩略语的涵义哇。纪录片式拍法,黑屏时间线式叙事,超低照度摄影,都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男主在和杜邦公司谈判后胆战心惊地拧动汽车钥匙然后切一个远景倒是极为精妙的镜头设计,可见心理压力之大,谈判过程之艰难,这场戏印象深刻。电影虽然相对完全地列明了各种物质,比如特氟龙、PFOA,只是普通观众可能还是会产生误会,根本拎不清具体的情况。其实造成致癌影响的主要是由3M公司生产的PFOA,是杜邦用于合成特氟龙时使用的助剂,成品肯定会有有害物的检测,一般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片中三千多人的问题主要是杜邦没有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PFOA废物,而并非大家买了他们的不粘锅。因为看了这部电影就抵制不粘锅,把家里的扔了倒是大可不必。环保靠的是科学而不是膝跳反射般的直觉。
技巧熟练,没啥意思,最大收获是看完知道我身体里也有特氟龙
日常看改编叙事题材摸不着头脑。
做斗士,甚至做英雄,太糟糕了,会被敌人攻击,会被同盟质疑,会成为家庭生活中形同虚设的摆件,会长久地在近乎永夜的命途上悲鸣,即便如此,还是不知道胜算几许。奈何世间那么多不公与不义,总需要这些不得不强大起来的凡人做出牺牲,才好赌一个翻盘的罅隙。西方国家总有这些荟萃与反省,而每次看到这些电影,身边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时鲜案例让我们难堪与愤恨。真是敬佩Robert Bilott。化工巨头杜邦的污染看得我汗毛倒竖,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故事说得太糟了,某些地方又过分说教。真是对不起这样一个好题材。
大中午的在跑步机上看得涕泪横流,得亏周遭人等都在奋力撸铁无暇他顾,不然我可能要出名【喂】就真的,在向资本巨兽与被其操控的体制发起挑战之后,在与原告们共同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漫长折磨之后,罗伯特•比洛特依然坚定地从辩护席上站起来用不大的音量说“我还在这儿”的时候,一下就被帅哭了,样子就还是那副受气包儿的样子,可是,马克鲁弗洛演班纳博士的时候真没觉得他帅得这么惊心动魄过。也不能说是“以题材取胜”,赢的是折射出良知与正义的人性之光啊。
这个节奏和时长塞进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也难为了。
挺后悔看的,人心惶惶。
沉闷无比。就是不沾锅到底能不能的问题让我有些忧心。
社会题材融合导演视听风格,很有教益但的确是个比较沉闷的电影,处理人物关系和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也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一个公共安全事件导演拍出自己的角度 但效果不好 【美国及欧盟国家从2013年起陆续禁止PFOA产品在本国出售 目前 中国和巴西是PFOA的生产大国 中国暂无专门针对PFOA/PFO环境风险的管控政策
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