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破案神探(港/台),心理神探,猎心者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心灵猎人第二季》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心灵猎人第二季》剧情介绍

心灵猎人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骗徒奇遇记馄饨面该死的阿修罗花开的美丽季节球迷达人王者之舞山雨云野四目大师致埃文·汉森放学后的昴星团雪季过客原谅他77次明星伙伴第二季恐龙侵袭铁血战士:杀戮之王倒计时叛逆者体感预报天使之城胡辣汤盲杀今天也很抱歉X战警2探长薇拉第一季超能追缉素媛至上之法没关系,那是治愈生存游戏深水迷案第一季

《心灵猎人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观剧笔记:「Mind Hunter」S2

还是好看的,但少了某些凌厉感,某些机锋,像黑暗中的某种乌铁锻造的刀,第一季有那种流转的银色刀锋,像缀满月光划破暗夜,撕裂一道口子,但转瞬又归于平静。

第二季则仍是一把好刀,出鞘的时候却不锋利,没了那层机警,第二季没有第一季大卫•芬奇的风格强,我很难说出具体是什么,但他的确有种风格。

第二季和第一季像两个剧,第二剧更像是刻画那些现实掣肘。

看上了Bill的Plymouth车,对复古车型没辙,这个品牌的车早就停产了。

搜了搜相关,没对准型号。

看着像Plymouth Fury(复仇女神)。

Plymouth车:https://wikimili.com/en/Plymouth_%28automobile%29

存地名截图:

Note:Ep01- ”I believe all great things are created in a place between method and madness.”——Hamlet我相信一切伟大事物都诞生于条理和疯狂之间。

- Fingers crossed.祝好运。

- I feel we should clear the air.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消除误会。

- You all chose a cover-up.If we spin lies,alter records,that’s a slippery slope.你们都选择掩盖实情,如果我们说谎、篡改纪录,那就是走上不归路。

- Fair enough.有道理。

- I don’t think Benedict Arnold gets a note anymore.这个叛徒以后没有表决权了。

- Benedict Arnold代指叛徒=traitor,在Revolutionary War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中叛国美→英-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rnold-Bennett- https://www.history.com/news/why-did-benedict-arnold-betray-america- That’s a lot of icing,not a lot of cake.花里胡哨太多,没什么实质。

- It’s a very civilized ass-lick.这是场文明的拍马屁大会。

- Actually,he charged me with keeping him on rails.实际上,他让我盯紧他。

- charge sb with sth/doing sth=to impose a task or responsibility on 给……任务,使负责,向……收费- keep sb/sth on rails 在正轨上,确保人安分守己,确保事情进展顺利https://english.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598404/what-does-its-a-whole-lot-of-cake-with-not-a-lot-of-icing-mean,to make sure sb[sth] continues to behave in a way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able,honest and legal[be successful or effective]- He is shrewder than we thought.他比我们想的更精明。

- We are here tonight to pay tribute to one of our finest.今夜我们在这里向一位传奇人物致敬。

- We all wanna bag one of the Top Ten Most Wanted.我们都想能抓到十大通缉犯。

- a wanted man 通缉犯- You were out on a limb and championed bold,new ideas.你挺身而出,大胆拥护新观点。

- be/go on a limb:挺身而出/孤立无援/惹是生非- If someone goes out on a limb, they do something they strongly believe in even though it is risky or extreme, and is likely to fail or be criticized by other people.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out-on-a-limb- limb四肢、枝干- You arrogant,self-serving twerp.你个傲慢自大,自私自利的蠢货。

- You vainglorious shit.你个自负的混蛋。

- You really are incredible.你简直不可理喻。

- You really are a pussy.你真是个孬种。

- I’m being forced out because somebody has to take the fall for your insubordination,reckless lack of judgement and titanic vanity.我被迫出局因为必须有人为你背黑锅,你不服从上级,鲁莽冲动,缺乏判断力且虚荣自负。

- force out 使离开- take the fall*个人觉得是承担失败后果的含义- just around the corner.指日可待。

- He’s got the whole city twitchin’ like prey.他让整个城市像猎物一样瑟瑟发抖。

- twitchin’=twitching,twitch发抖- prey猎物- That poor guy got so freaked out.那个可怜的家伙特别害怕。

- freak out恐惧- He’s still around.他还在这里。

- Kevin has good days and bad days.I’m hope in’ this one’s good.凯文的生活有起有落,我希望他现在过得不错。

- Just real matter-of-fact.就……面无表情。

- matter-of-fact[adj.]unemotional- But…like he could be mean underneath.但是他看起来像是内心恶毒的人。

- He made everything sound reasonable.他说得头头是道。

- Then it got real quiet.后来就完全没声音了/一片寂静。

- Lots of interesting constructions.身上有很多有趣的矛盾之处。

- chubby[adj.]圆胖的- behemoth庞然大物- blitz[n.]突袭,闪电战- I couldn’t tell him Boy Wonder has the vapors.我怎么可能会告诉他这位神童的精神状况不佳。

- Boy Wonder神童、天才小子- vapor:癔病,忧郁。

a depressed or hysterical nervous condition- They all bought it,didn’t they?他们全都信了,对不对?

- pardon our appearance during renovations正在翻修请见谅- mixed bag.好坏参半。

- He was in your corner.他很支持你。

Places:- Park City,Kansas帕克城,堪萨斯州- Wichita,Kansas威奇托- Cincinnati辛辛那提- Baltimore巴尔的摩- Albuquerque阿尔伯克基

 2 ) 来品品第二季里Wayne Williams真人原型和剧中演员的外形相似度。

照片含剧透。。。。。。。

P1上图从Mindhunter原著书里抠出来的原型照片。

图片配字:1982年,韦恩·威廉姆斯因亚特兰大残杀儿童案接受审判。

地方检察官助理杰克·马拉德采纳了我建议的策略来盘诘威廉斯,使其在陪审团面前露出本来的面目。

P2是真实的Ed Kemper和剧中的。

P3是臭名昭著的Charles Manson,和《好莱坞往事》共用一个演员(出现集数S2e5)P4是贯穿第一二季的BTK杀手Dennis Lynn Rader原型和剧中形象P5 “山姆之子”David Berkowitz的原型和卡司,剧中BTK杀手的模仿对象

 3 ) Bill家庭何去何从?(含剧透慎入)

Mind Hunter 第二季作为本年度最期待的美剧续集,本想是在更新后一天刷完,但是明显感到有一种刷三集让我缓缓的趋势,主线和副线的内容非常多,当准备好要深入一条线的时候又变得蜻蜓点水,让人觉得大卫 芬奇估计依然在挖坑。

如果非要给第二季定个性,应该是一个过渡季。

自己觉得最明朗也是最深刻的一条线就是Bill的家庭线,亚特兰大儿童残杀案和Bill有自闭症的孩子两条线几乎平行在叙述,第一季Brian藏起凶杀案照片的镜头几乎是第一季最让我焦虑的一个镜头,在第二季Brian卷入了凶杀案,他目睹了几个大孩子杀害了幼儿的过程,并且提议将死去的幼儿绑在十字架上。

布莱恩虽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位精神科医生进入Bill的家庭进行评估,作为是否需要社区或是青少年组织的介入的依据。

从剧中表现看,社工做的事情包括:1.定期家访;2.不定期家访;3.不定期校访。

家访第一次就把人家里检查了一遍,Bill说了一句话:这不就是和我们检查犯罪现场一样吗?

之后,社工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对布莱恩进行校访,母亲质问道:“难道不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异于常人的监视、家访、校访更加让孩子确定自己是abnormal的吗?

”每一次工作过程中手里拿着满满当当的表格,在我看来挺像是披着社工外衣的审讯。

当布莱恩第二次见到社工,社工装作亲切的问孩子:是否还记得我?

我们上次见过的。

布莱恩只是摇头。

本着卑微又崇敬的心情重新打开了我本科的教材《家庭社会工作》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

书里的叙述如下:“20世纪50年代,政府开始关注虐待、自杀和少女妈妈等家庭问题,并开诊对家庭问题和振兴家庭措施的讨论,家庭服务也收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服务机构、组织和协会,为家庭成员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各项服务。

同时,家庭治疗也开始兴起,从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互动研究到家庭协谈等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家庭社会关注从原来注重家庭个人的咨询转变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连结。

”但是从法庭的强制程序来看,社工的介入已经超过了案主自愿的范畴,因此我又看了看有关美国司法社会工作的论文,司法社会工作更强调对于已经实施犯罪的罪犯进行的矫正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司法社会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的撤离。

里根在任期间,实行对“犯罪强硬”的政策,在司法领域更多声音谴责社工的工作“Nothing works”。

但是更多的司法社工工作者转向了进入社区为受害者或者证人工作。

社工被赋予在矫正机构外开展预防和服务的职责,辅助法庭,提供法律援助,家庭犯罪调节,青少年犯罪治疗等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剧中的社工角色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但是不可置否,社工在这部剧里的角色非常不讨喜,甚至说是纯粹为了完成程序而进行的机械工作,没有看到更多的专业性,甚至连明显的创伤后的退行都只是做个记录就完事儿,连我看了都想翻几千个白眼,反而是精神科医生强调了孩子的所有进步与变化都值得关注。

Bill对于儿子的思考也从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自我怀疑,一方面Bill不想承认孩子是一个无情的旁观者,甚至种种行为表现出往冷漠的杀人犯大势趋进的苗头,另一方面,从Kemper,Manson,Son of Sam的面谈中,他们几乎总结出这些连环杀人犯从小就与众不同,身世凄惨,情感冷漠,Bill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但是3岁收养布莱恩后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家庭,甚至让自己怀疑是不是Brian就是天生的冷漠,能够对杀人无动于衷。

Bill说道:从3岁收养他开始,我们都希望尽心照顾他,帮助他更好,但是没人知道他3岁以前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的人生。

强烈的冲突也暗示着这部剧一直的焦点问题:杀人狂是天生的穷凶极恶,还是后天形成的?

Bill的work-family conflict逐渐加剧,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每一天都要处理和面对家庭琐事,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最压抑的是上门要求和孩子面谈的警察,死去孩子母亲的责问,社区里Brian不被接受的情境。

当死去的Daniel的母亲要求见布莱恩,理由是要宽恕他的时候。

布莱恩的妈妈几近崩溃,隐忍的拒绝了对方。

在我看来这幕几乎是全剧最丧场景,看完当集的我立刻来了一片饵块醒醒神。

Bill也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妻子希望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新任的上司迫切想想有所作为,在行为科学部干大事,但是亚特兰大杀人案件在警察局、黑人政客、失踪者母亲等各方势力斗争下无法推进。

这个家庭几乎就是一个stressors的集合体,如果说一系列的事件是primary stressors,那么在压力环境下目前家庭的coping strategies应该会发展成为secondary stressors,如果不出所料,bill的家庭正在朝着离婚方向逼近,这会对Bill,对Brian又有什么影响,我非常期待但是确实也不敢深思。

此处放上Pearlin(2013)的压力过程理论框架,作为自己思考的启发点吧。

图片来源:Pearlin, 2013第一次写剧评,如果之后有时间,还想好好捋一捋wendy的线以及几大重刑犯的面谈。

 4 ) 一个中年男人是如何被拖进生活的泥潭的。

中年人的不易,似乎和性格无关,只和社会角色有关,当社会角色的重叠在分割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时,无论男女都逃不过那片生活的泥潭。

而这次,我想说说在泥潭里的中年男人。

最近看了一部美剧《心灵猎人2》 。

讲述的是美国FBI的一个地下小部门“行为科学研究部门”如何协助破案的连续剧。

这个部门由四个人组成,比尔坦奇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个已婚有个8岁养子的中年男人;霍顿福特是比尔坦奇的下属,和比尔负责去监狱面谈重型罪犯。

这个访谈已关押的罪犯,去了解他们的犯罪心理动机和成长环境的关系是霍顿发起的一个项目。

而这个项目里面还有一个参与人就是美丽的女博士,她不属于FBI的人,她负责的是提供理论支持。

还有一个叫葛雷格,性情比较懦弱一点,主要负责订机票,整理文案。

第二部的整个剧情节奏没有第一部紧凑,刺激,一部剧都演完了,只破了一个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最后的结果还是模凌两可。

但破案节奏慢的《心灵猎人2》似乎把镜头更多的给了比尔坦奇这个中年男人,把这个中年男人多个社会角色同时上演的真实写照展现给了观众。

我也从比尔坦奇这个中年男人的身上看到了很多现实生活的影子,我想很多的中年男人也可以从这个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么中年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这个时候的男人年龄都超过三十五岁,生活结构的核心是婚姻,家庭和职业,在职场上一般都小有成就,财富积累到了一个攀升期,同时承担的责任也更多。

这个阶段的大多中年男人承担的社会角色是最集,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爸爸,是老板的下属,也是一个要管理下属的上司,是父母的儿子,是岳父岳母的女婿,是孩子学校里家长群委员的一员。

很多时候是一种角色超载的状态。

很多时候这些角色是在分割一个中年男人的精力和时间,尤其当这些角色中有很大的冲突,在同个时空里撕扯着这个男人时,他的分身乏术和超载感带给这个中年男人是无力感和挫败。

例如剧中的比尔坦奇。

比尔八岁的儿子(布莱恩)卷入了一宗一群大小孩杀害一个只有22个月大的小宝宝的案件里,这个被吓坏的八岁孩子开始出现了行为的退行“尿床,不说话,吸允大拇指,玩小时候的玩偶。

”为了评估这个孩子的行为,当地政府还给比尔这个家庭安排了面谈,社工定期家访,还有精神科医生的家庭心理辅导。

比尔的老婆南西无法独自一人个面对和处理这一切。

她和这个家庭需要这个男人。

一开始的时候,比尔会用各种借口请假在家陪伴妻子,妻子一个电话让他回来,他也会即刻飞回到妻子的身边,把宽阔的肩膀给予妻子依靠。

让下属一个人去处理本来两个人配合的工作。

没多久,比尔被派任去另一个州--亚特兰大协助破案,一个儿童失踪的离奇案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是这样安排他的时间的,一个星期的三天半待在亚特兰大,带领下属霍顿协助当地警署破案,星期四飞回匡蒂科州,星期五早上陪妻子带孩子一起做家庭心理辅导,周六天待在家里陪伴妻子。

一个男人把他的时间和精力的绝对值分配给工作和家庭,这两个部分对于处在中年的他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他每个星期要飞往两个不同的地方。

如果一个男人只要办好老公的角色,父亲的角色,和一个职员的角色,那么还算不太复杂。

可是比尔坦奇还要办好一个下属的角色和做工作以外的事情。

比尔的新任上司特德是一个非常功利的人,他喜欢举办或是参加各种政治派对,然后指定比尔参加,而老板特德赋予比尔的重任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里用一种讲段子的方式宣讲他们所做的事情,给部门争脸面。

而比尔也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在这样的政治场合里游刃有余的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吸引了其他boss的兴趣。

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应该推辞,然后在家里陪伴妻子,但是没有办法拒绝老板的安排。

在一次副局长度假会议里,刚讲完故事的比尔被副局长的一句话击中了内心,副局长说:“很多犯罪分子从孩子的时候就开始……我要是遇到很坏的青少年,我希望能永远关住他们。

”这让比尔想起他的养子,从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于是深夜里,喝得醉醺醺的比尔坚持回家,到了妻子的身边。

时间和精力被老板和家庭分割后的比尔已经没有多余的给到一个需要他工作支持的下属。

没有比尔在身边的霍顿也没有做好协助工作,被当地的市政委员婉拒参与案件的跟进,从亚特兰大被遣散了回了匡蒂科。

比尔因这事被老板狂叼一顿,比尔无法辩解,因为他没有在场,而是在家里。

而气急败坏的比尔把霍顿也狂叼了一顿。

或许这顿情绪发泄对比尔来说是一次喘息的机会,他情绪失控并不是仅仅因为被老板臭骂,他还有一部分暂时无法对外人讲述的无奈。

被各种事件同时夹击的比尔什么都处理不好。

比尔和霍顿再次被派往亚达兰大处理儿童失踪案时,比尔依旧要把一部分时间放在家里,处理家庭问题。

而在亚特兰大没有资源支持的霍顿也处处碰壁受阻,于是霍顿就抱怨上司比尔没有给到他应该有的支持。

而在生活里得不到丈夫足够帮助的妻子南西还是带着养子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他。

比尔不爱他的工作吗?

不。

比尔热爱他的工作。

他明知道妻子不喜欢他在社交场合向周围的人讲述他的工作,可是他会一边观察妻子的脸色,一边抑制不住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向来家里BBQ的社区男人们讲述工作,向来家里做家访的女社工讲述自己的工作,向给他们做家庭心理辅导的精神科医生讲述他的工作,只要他们对他的工作感兴趣,他都很愿意滔滔不绝地娓娓道来。

作为一个男人,工作是他自豪的“战场”,也是他价值所在的地方。

这男人不爱他的妻子,不重视他们的婚姻吗?

不。

他深爱他的妻子,也很重视他们的婚姻。

在他的时间精力被工作和上司占据的时候,他也分配了一部分给了需要他的妻子和家庭。

他甚至也用借口请假不去工作而留在家里陪伴妻子。

做房产经纪人的妻子要邀请社区的人来家里BBQ(烧烤)时,不喜欢社交的比尔在妻子的要求下还是参加了,并努力的去认识那些妻子希望他认识的人。

他也不喜欢参加什么教堂礼拜,只是因为妻子经常参加,所以他也陪着妻子参加了。

妻子一个电话说需要他,比尔就从另一个城市搭乘飞机赶回到妻子的身边,给妻子宽厚的肩膀,并给与拥抱。

当情绪化的妻子不满政府机构对养子参与杀害幼童的处理方式时,抱怨他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没有帮儿子争取什么。

比尔很沉稳耐心的解释说:“啊特说得对,我们必须要遵照流程走,让布莱恩(养子)和人谈谈或许不是个坏主意。

”妻子争辩说:“他没有缺陷,他也不是罪犯。

”(他=养子)比尔依旧耐心解释说:“但他能跟我们回家,这已经是个好结果了。

”这时愤怒中的妻子才作罢。

比尔热爱他的工作也深爱他的妻子家庭。

只是在同个时空里,好几个事件同时出现,而每个事件都在要求他扮演所在的角色,要做好一个上司,要做好一个丈夫,要做好一个下属,要做好一个爸爸,而当时每个角色的需求都非常大,甚至因为无法协调,角色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而这些冲突都在撕扯着这个男人,直到他强壮的身躯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无奈。

当比尔回到家,发现已物是人非时,他也只能瘫软坐在床上,看着眼前的一切。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男人的写照和无奈。

在咱们这片国土里,集体文化源远流长,现实中的中年男人绝多数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当然父母也会给了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男人在当下也要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角色,这个角色也在某一个程度上要求做好。

当然像这种在同个时空里多个社会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刻不是一种常态,只是当种时刻发生的时候,考验的不只是这个男人的能力,更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能力。

 5 ) 游走在剧情和现实之间(完结)

在看第一季的《心灵猎人》的时候,正值曼森在狱中去世,我当时写下这样一句评论:“初看这部片时,正好看到新闻说曼森死在牢中,惊讶于巧合。

没有犯罪心理来的刺激,但胜在真实,详尽。

”第二季的风格依旧是真实,真实到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在看的是纪录片。

尤其是当我上网搜到了剧中那些出现的连环杀手的原型照片时,所以想写一篇影评,可以说是剧之外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吧。

艾德·肯帕(Edmund Kemper)女学生杀手

左:真实的肯帕 右:剧中的肯帕艾德·肯帕(1948年12月18日出生)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谋杀了十个人,包括他的祖父母和母亲。

他的体型很大,身高6英尺9英寸(2.06米)。

因为他的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因此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肯帕的第一次谋杀是在他15岁的时候杀了自己的祖父母,然后他自己打电话报警,之后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于21岁时取得了假释。

在他被假释之后,他发现有很多年轻女性搭便车。

在1972年5月至1973年4月期间,肯帕开始了一场谋杀狂潮,这场狂欢始于两名大学生,结束于肯帕的母亲和她的朋友。

他会挑选搭便车的女学生,将她们带到独立的区域他。

之后他会枪击,刺伤,窒息或扼杀她们。

然后,他会将她们毫无生气的尸体带回他的家中,在那里他会斩首他们,对他们被割断的头部进行骚扰,与他们的尸体进行性交,然后肢解他们。

在这11个月的狂欢中,他杀死了五名大学生,一名高中生,他的母亲和他母亲最好的朋友。

肯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母亲向他开始爆发之后,他经常会去寻找受害者,并且她不会把他介绍给在她工作的大学就读的女性(肯帕的母亲在一所大学里工作)。

他回忆说:“她会说‘你就像你的父亲。

你不应该去了解他们'。

”1973年,他被判处有罪。

他自己要求对自己判处死刑,但是当时最高法院已经暂停执行死刑,所以他为每项罪名获得了7个终身监禁。

至今肯帕还活在狱中。

大卫·伯科威茨 (David Berkowitz)萨姆之子

左:真实的大卫 右:剧中的大卫大卫·伯科威茨(1953年6月1日出生)是美国的一名连环杀手。

他制造了纽约的八起枪击事件。

这八起枪击事件发生于1976年夏天到1977年7月这一时间吧,他使用一把0.44口径的斗牛犬左轮手枪,共杀死了6人,打伤了7人。

他引起了纽约史上最大的警方追捕,同时还留下嘲笑他们的信件。

1977年8月10日晚,Berkowitz被他纽约市警察拘留,随后他被指控犯有8起枪击事件。

他声称他遵守了一个名为“哈维”的狗形式的恶魔的命令,该狗属于他的邻居“山姆”。

尽管有他的解释,Berkowitz被发现有能力接受审判。

他对二级谋杀罪表示认罪,并被监禁在州监狱。

他后来承认,狗与魔鬼的故事是骗局。

在进一步的警方调查过程中,伯克维茨还涉及该市许多未解决的纵火案。

Berkowitz自被捕以来一直被监禁,连续服刑六次。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修改了他的供词,声称他是一个暴力的撒旦邪教组织成员,称这些事件为精心策划的仪式谋杀。

一些执法当局表示,他的说法可能是可信的,对谋杀案的新调查于1996年开始,但在没有确定的调查结果后无限期暂停。

当时他写给警方的信的最后一页,字还挺丑的>_<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 BTK killer

左:真实的BTK 右:剧中的BTK丹尼斯·雷德是美国的连环杀手,在1974年至1991年间最少虐杀了10人。

他有BTK杀手(BTK Killer)或BTK扼杀者(BTK Strangler)之称,BTK意即“绑、虐、杀”(Bind, Torture and Kill)。

他在犯案后均会向当地警方和报馆寄信,以BTK为署名声称曾作案,并在信中讲述案件详情。

事隔至2004年,报馆再次收到BTK的信件。

他于2005年被捕并接受审判。

现在仍在狱中服刑(175年)。

现实中控方展示BTK的面具

剧中的面具查尔斯·米尔斯·曼森(Charles Milles Manson)

左:现实中的曼森 右:剧中的曼森查尔斯·米尔斯·曼森是一名美国罪犯、前音乐人和邪教领袖。

他在1960年代末领导了犯罪集团曼森家族。

曼森和他的跟随者被控在1969年的7月和8月,犯下了9起连续杀人案。

1971年,在他的指示下,曼森家族的成员杀害了演员莎朗·蒂,以及LaBianca夫妻。

他也因为共同犯罪而被控告谋杀。

曼森信仰自己所创造的“Helter Skelter”,这个词是他从披头士的一首同名歌曲中得来的。

根据他对披头士这首歌曲的描述,曼森坚信即将发生一场末日的种族战争。

同时他也认为他犯下的谋杀案能够促成那场战争。

他最终成为了精神错乱、暴力血腥和恐怖的象征。

在曼森家族形成之初,曼森是一个失业者,由于犯罪,他已在惩教机构度过了大半的人生。

谋杀案之前,他是一名歌手兼职作家,生活在洛杉矶音乐产业的边缘地带。

在后来曼森被控犯罪后,他的原创歌曲专辑也随之发布。

包括枪与玫瑰及玛丽莲·曼森在内的艺术家都引用了他的歌曲。

加州最高法庭1972年的一份决议暂时废除了该州死刑,曼森的死刑自动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2017年11月19日,曼森去世,死因为自然死亡,时年83岁。

威廉·皮尔斯 (William “Junior” Pierce) 没有昵称

左:现实中的皮尔斯 右:剧中的皮尔斯在《心灵猎手》第二季中出现的皮尔斯,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不为大众所知道的连环杀手。

(我甚至找不到他的维基百科>_<)他在60年代因为纵火罪和抢劫入狱,在1970年被假释出狱。

出狱后,他在1970和1971两年内犯下了9起谋杀案(已经是第二个凶手明明已经被抓进去了,再放出来就开始连环杀人了,之前的肯帕也是啊!

)。

皮尔斯在1973年被判终审监禁。

他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一个13岁女孩,是一个州议员的女儿,皮尔斯强奸并且扼杀了这个女孩。

也有文章声称他的智商只有70。

在他入狱之后,他声称他被捕时没有读米兰达声明,所以他自己的供认是不作数的。

如今,88岁的皮尔斯依旧活在狱中。

(想说,这些连环杀手还蛮长寿的,都活到80多岁)。

威廉·亨利·汉斯 (William Henry Hance)他自己想被叫做“恶魔力量” (Forces of evil)

左:现实中的汉斯 右:剧中的汉斯威廉·亨利·汉斯出生于1951年11月10日。

他是一名美国士兵。

他在军事基地里和周围共杀害了4个女人。

他于1978年被捕,为谋杀前三个女人接受了审判,却没有为谋杀第四个女人被判罪。

他于1994年在佐治亚州被电椅执行死刑(终于找到一个被判死刑的连环杀手了!

)在1978年的佐治亚州,一场疯狂的谋杀正在进行。

有几个白人老年女人被一个叫昵称叫做“丝袜扼杀者”(stocking strangler)的连环杀手杀害。

两具年轻的黑人女性工作者的尸体也在附近被发现。

这些分开的案件被一封寄给当地警长的信联系起来。

信件表示这封信来自一个七人白人团体,他们声称自己绑架了一个黑人女人,如果“丝袜扼杀者”不被捕的话,就要杀了这个黑人女子。

而当时普遍认为“丝袜扼杀者”是一个黑人。

这个七人白人团体想要自己被认为是“恶魔力量”(Forces of Evil)。

之后更多的信件和电话过来,甚至要求10000美金。

之后这个被绑架的女人的尸体被找到,法医鉴定她死于她尸体被找到的五周之前,也就是第一封信被寄出之前。

之后找到了第二具黑人女性的尸体。

FBI的侧写师认为这个杀手是一个人,不是七个人,而且不是白人,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有可能是一个低阶级的军人。

在这个侧写颁布之后,又依据两位受害者都是性工作者的线索,警方逮捕了汉斯,他在军队里做卡车司机。

很快,根据他的字迹、声音以及脚印,他认罪承认杀害了这两名黑人女子,并且交代了另一起犯罪,杀害了24岁的白人女军人,Karen Hickman,Karen喜欢与黑人军人约会并且在黑人酒吧里活动。

在民事法庭,汉斯没有被指控为Karen的死亡负责,但在军事法庭,他被指控杀害了Karen. 最后,他也被发现应该为第三位黑人女孩的死负责。

只是他没有因这一起谋杀被指控。

但是,他并不是杀害了多个白人老年女子的凶手“丝袜扼杀者”,凶手是另一个黑人Carlton Gary。

顺便说一下,汉斯的智商只有75-79,意味着他是智力有缺陷的。

(剧里好像演出来了。。

)埃尔默·韦恩·亨利 (Elmer Wayne Henley)

左:现实中的亨利,右:剧中的亨利埃尔默·韦恩·亨利(出生于1956年五月9日),是“休斯顿大屠杀”参与者。

“休斯顿大屠杀”发生于1970到1973年,至少28名青少年和青年人被绑架、折磨、强奸并且杀害。

该案的主谋是Dean Corll。

而亨利作为同伙和他的另一名青少年同伴,帮助诱骗了很多受害者去Corll的家里。

在1973年,时年17岁的亨利射杀了Corll。

具体经过是1973年8月8日,亨利带着另一位潜在受害者Kerley到了Corll的家,在Corll把Kerley控制起来之前,他们两个又离开了去买三明治,之后带回了一个15岁的女孩威廉姆斯。

Corll非常愤怒,但还是保持友好,给他们提供了酒和大麻。

等亨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Corll铐住了,Corll将他拖进厨房,并且拿出枪威胁说要射杀他。

亨利求饶,并且承诺Corll如果放了他,他可以一起折磨谋杀另外两名年轻人。

Corll放了他,让他去折磨威廉姆斯,自己去折磨攻击Kerley。

亨利之后拿到了枪,将Corll杀死。

亨利最后被判了99年。

特克斯·沃特森 (Tex Watson)

左:现实中的沃特森 右:剧中的沃特森特克斯·沃特森(出生于12月2日),是曼森家族的核心成员。

1969年8月9日,沃森(Watson)作为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的成员,陪同苏珊·阿特金斯(Susan Atkins),琳达·卡萨比(Linda Kasabian)和帕特里夏·克伦温克尔(Patricia Krenwinkel)前往好莱坞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和他的妻子女演员莎朗·泰特(Sharon Tate)租借的好莱坞Cielo Drive大庄园。

此时莎朗怀孕八个月。

波兰斯基当时在伦敦拍电影。

家里有泰特(Tate)和她的朋友们:美发师杰伊·塞布林(Jay Sebring),作家沃伊西希·弗莱科夫斯基(Wojciech Frykowski)和福尔格的咖啡继承人阿比盖尔·福尔格(Abigail Folger)。

(顺便想说这个事件已经被昆汀拍成了《好莱坞往事》)在那里,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这四个人和一个18岁的男孩Steven Parent。

第二天,他又参与了拉比安卡谋杀。

因为查尔斯·曼森对他们前一天的表现不满意,所以决定在第二天晚上带着6个曼森家族的成员去再干一票,亲手示范。

他们来到了之前开过派对的一个叫特鲁的家门口。

因为曼森不想被警察追查到这一层关系,所以他决定不杀特鲁,而是去了特鲁的邻居拉比安卡的家(这个真的是飞来横祸啊啊啊!

有时候邻居也会很坑爹),最终住在里面的拉比安卡夫妇被折磨致死(被捅了很多刀,还被在身上刻了像“战争”这样的字眼)。

沃特森是在1969年11月30日被捕的,在漫长审判之后,他被指控7个一级谋杀以及同谋谋杀,1971年他被判处死刑,但是加利福尼亚于1972年废除了死刑,于是他的刑罚被转为终身监禁。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

左:《驱魔人》中的贝特森 右:剧中的贝特森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生于1940年8月24日)是一位美国前放射线照相技师,被判犯有杀人罪。

1973年,他在恐怖电影《驱魔人》中扮演一名放射技师,这部电影的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观看了他前一年进行的脑血管造影术时受到了启发。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

1979年,贝特森因谋杀电影业记者艾迪生·韦里尔(Addison Verrill)而被定罪,并被判处至少20年徒刑;2003年,他被假释。

在Bateson受到审判之前,警察和检察官将他与一系列尚未解决的曼哈顿同志杀人案牵连,据报道,他在监狱时曾夸口犯下了这些案件。

但是,检方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其他指控。

这次经历启发了弗里德金(Friedkin)制作了1980年的电影《巡航》(Cruising),该电影以十年前写的小说为基础,并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贝特森(Bateson)所认同的城市皮革亚文化。

弗里德金(Friedkin)在2012年回忆起曾在贝特森(Bateson)受审前拜访过贝特森,并进行了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贝特森(Bateson)暗示犯下了另外的谋杀案,他正在考虑坦白这些案件以获得更轻的审判。

但是,没有其他记录表明弗里德金在那次采访中提到有罪的证据。

尽管如此,贝特森经常被错误地描述为连环杀手。

截至2019年,尚不知道巴特森是否还活着,或者他住在哪里。

弗里德金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听说贝特森居住在纽约北部某处。

一份社会保障记录显示,出生日期相同且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行的具有社会保障号的“ Paul F. Bateson”于2012年9月15日死亡。

韦恩·威廉姆斯 (Wayne Williams)

左:现实中的威廉姆斯 右:剧中的威廉姆斯这个人的故事是本季的主线,我看到已经有其他人对他的案子进行了详细的科普,所以我这边会简单介绍。

从1979年7月21日到1981年5月,亚特兰大地区发生了29起谋杀案。

大多数受害者是男孩,都是黑人。

大部分是年轻,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是孩子。

社区和媒体因此将杀人狂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

1981年,一个名叫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的人因在亚特兰大谋杀了两名年轻男子而被捕,许多人相信他也是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背后的人。

虽然他最终被逮捕和定罪使亚特兰大居民松了一口气,但人们仍在猜测韦恩·威廉姆斯是否真的该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负责或仅仅只是警察找的替罪羊。

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最初的受害者是两个男孩,一个是14岁,另一个是13岁,两个人相距四天之内失踪了。

双方于1979年8月7日被发现死于彼此附近。

一个被枪杀,另一个被勒死。

当局最初并没有太认真对待双重谋杀。

但是尸体继续增加。

到1979年底,又有3名受害者,总共5名。

到第二年的1980年夏天,九名儿童被杀。

这一系列的杀人事件被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地方当局当时没有线索。

直到一名七岁女孩被绑架和谋杀,联邦调查局才最终介入。

携带shot弹枪的警官为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上法庭时提供了严格的安全保护威廉姆斯因为杀了两位年轻人被拘留后,谋杀案也停止了,但是缺乏证据阻止了进一步起诉他为那些青少年的死亡负责。

(被抓捕的过程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所以不再累述)在2010年,DNA法医检查(1981年不存在这种技术)给出了98%的可能性,即在11岁受害者的尸体上发现的两根头发属于威廉姆斯。

(其实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大多数儿童谋杀案的凶手,但是在29起中应该也有可能存在其他人模仿犯罪,或者杀了人往连环案中一塞的可能性。

)终于有空将剧中提到的这些杀手们做了一个盘点,这个帖子我也写完了,谢谢陪伴,enjoy

 6 ) 真正进入神剧,你才能抵达心灵的颤栗

阔别两年之后,网飞热门原创剧集《心灵猎人》第二季终于在上周五正式上线,而且它在IMDb上的单集均分甚至已经超过第一季。

从北美本土的观众反馈来看,《心灵猎人》第二季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而从国内的“豆瓣”来看,第二季从开播当天高达9.5的用户评分,已经悄然跌落至目前的8.8分。

尽管这样的打分仍然足以说明《心灵猎人》是近期新剧中的最佳之一,但如此高的跌幅似乎也反映了国内剧迷对第二季的看法存在着较大争议。

实际上《心灵猎人》第二季在北美有所上升的口碑,和在国内略微下滑的口碑,二者形成的反差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第二季的剧情走向,再来探讨该剧在不同地域范围观众反馈有所出入的原因。

剧集《心灵猎人》改编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著名特工约翰·道格拉斯的同名著作。

该书不仅记录了约翰与上世纪轰动美国的多位连环杀手的接触,还为读者介绍了联邦调查局的行为分析部的前身“行为科学部”的创建过程,以及“犯罪侧写师”这一鲜为人知的职业的诞生背景。

特工约翰·道格拉斯是现代犯罪行为调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为犯罪行为科学作出了大量建设性的贡献,他被誉为是“当代的福尔摩斯”。

约翰·道格拉斯本尊他的经历和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被诸多悬疑、犯罪类型片借鉴参考,本人也兼任了部分类型片的权威顾问,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特工杰克·克劳福德,便是以约翰·道格拉斯为原型改编的银幕经典人物。

《沉默的羔羊》但《心灵猎人》剧集化的卖点并不仅在于约翰·道格拉斯这位传奇特工的亲身经历,还与本剧另一位幕后人物,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商业导演之一大卫·芬奇的加盟有关。

大卫·芬奇导演尽管大卫·芬奇只是以本剧的联合制片和联合导演的身份出现,但他无疑对该剧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而且这部作品也是以大卫·芬奇的执行风格为考量基础,因此我们可笼统地将该剧视为大卫·芬奇本人的作品。

剧集《心灵猎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围绕FBI的行为科学部(BSU)的创建与发展而展开。

在第一季中,我们已经知道了BSU的四位成员:霍顿·福特(HoldenFord)、比尔·坦奇(Bill Tench)、温蒂·卡尔(Wendy Carr)和葛雷格·史密斯(Gregg Smith),及这些成员来到BSU的契机和原因。

因上一季“销毁磁带”一事,原现代调查局的夏普德副局长被调离了职位,新的接班人是华盛顿特区负责公共事务的特德·冈恩(Ted Gunn)。

冈恩主动放弃了顶层职位的机会来到现代调查局,他对行为科学部抱有很大的期望。

这位更年轻的管理者对行为科学部的调查予以全力支持,行为科学部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调查自由度。

冈恩入职后首先找到了坦奇探员,与其“促膝长谈”,表达了自己对行为科学部的调查研究成果的肯定。

坦奇原本担心福特会被炒掉,但冈恩并不这样认为,他通过了解行为科学部的调查成果,洞悉了福特在犯罪心理方面的判断天赋。

眼下,他需要坦奇探员找到“休假”中的福特探员。

而“休假”只不过是坦奇应付冈恩的幌子,实际上福特已经失去联系一段时间。

在坦奇对福特的踪迹毫无头绪时,在加州医疗中心住院的福特打来电话。

原来福特私自去监狱会面了BSU的重点研究对象,著名连环杀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

肯珀与福特的对话、拥抱福特的行为触发了福特的恐慌发作,因此被送往当地医院治疗。

所谓“恐慌发作”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触发的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呼吸不畅、心脏病发作、濒临死亡的症状。

福特出现恐慌发作,与其敏感的心理活动有关,从事与罪犯面对面交谈的工作,且作为BSU核心人物,福特更需要被格外保护。

冈恩陆续约见了坦奇、比尔博士和福特三人,他对福特赞赏有加,要求福特要在犯罪行为研究方面作出成果,对上级完全忠诚。

为此,冈恩为福特安排了他最想接触、而过去完全没可能接触到的罪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查理·曼森。

可见第二季依旧由众多的故事线相互交叉展开,围绕几位主角的生活则是剧集的暗示性线索。

福特的恐慌发作使得他不仅身体随时可能出现危险,心理健康也同样遇到严重问题。

促使福特恐慌发作的肯珀是BSU最难分析的研究对象,但肯珀却能与福特良好交流,甚至反客为主地分析福特的心理。

第一季着重呈现了福特与这位连环杀手的亲密联系,似乎是在暗示天才与魔鬼的一线之隔。

坦奇探员的生活是本季占据较大篇幅的部分。

坦奇与妻子领养的孩子布莱恩参与了一宗杀人案,案件真相揭晓后,整个家庭变得脆弱不堪。

他不仅要面对心理受创的布莱恩和情绪紧张的妻子,还要参与跟进案件的侦查,整个人分身乏术,家庭、婚姻和事业受到了重创。

在上世纪70、80年代女同性恋的社会身份尚不被大众所认同的背景下,卡尔博士过着的是一种双面的生活,即便是彼此足够了解的同事,也完全不知道卡尔真正的性取向。

但本季中她在一间酒吧偶遇了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并很快与之展开秘密的交往,情侣生活浓情蜜意之后,争吵也随之而来……

而“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则是第二季核心故事线。

亚特兰大是美国黑人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黑人人口在这居住,这个占比在上世纪70、80年代甚至更高。

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年代,黑人的就业一直是社会的严峻问题,同时黑人社区的教育也比较落后,导致居民普遍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当时的亚特兰大犯罪率高居不下,一些未成年的黑人儿童甚至以卖淫为生,“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发生的。

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件涉及了二十几名儿童和数位成人受害者。

尽管犯罪嫌疑人成功地被抓捕归案,但只有两宗案件有着确切的证据支持立案,其他27宗案件无一被侦破。

真正的凶手很有可能还在逍遥法外。

在《心灵猎人》第二季中,亚特兰大连环案对齐了大卫·芬奇早前拍摄的《十二宫》,多角度运用到了与《十二宫》相同的叙事构思。

尽管创作者和观众一样,都无法知晓杀人凶手的真正面目,但两部作品在竭力逼近真相的真实情境,通过已有的线索去试图勾勒罪犯的轮廓。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季已有所呈现的“BTK连环杀手案”在本季中继续低调延展,如无意外,该案件将会是第三季核心。

第二季中,“FBI高层政治”也有或直接或侧面的展现,新官上任的冈恩便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角色,他对BSU的支持实际上是以BSU能为自己创造事业前景为前提的。

他陆续接见坦奇探员、卡尔博士和福特探员,却完全无视BSU中最缺少价值的史密斯探员的存在,史密斯为此耿耿于怀。

有价值的人被冈恩当作事业晋升工具,无价值的人则通通视为空气。

第二季的前三集由大卫·芬奇本人执导,后六集分别则由安德鲁·多米尼克和卡尔·弗兰克林执导。

但整部剧的风格转变并不明显,依旧是以首播集风格作为整部作品的指标。

好莱坞的职业导演成熟而规整化的执行,使得整部剧尽管由联合导演完成,但美学风格和叙事基调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季依旧延续了极高要求的制作,从摄影、表演、配乐到空间氛围的渲染都做得一丝不苟,甚至每集片尾曲都有着令人叹服的品味。

整体而言,《心灵猎人》有着大卫·芬奇式完美主义的品质和态度,光这一点就值得市面上大多数剧集学习。

但《心灵猎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悬侦剧,尤其是第一季,实际上更倾向于历史剧以及科普剧的逻辑:它主要集中在行为科学部的探员对已被判刑的连环杀手们的犯罪行为心理研究,以及行为科学部整个成立始末的呈现,并没有像第二季这样出现完整的缉凶探案过程。

相对而言,第二季有了较强的悬侦剧意识,BSU研究成果也得到实践的机会。

但由于上一季的剧情与本季新剧情的叠加,第二季的叙事线索更为复杂和跳跃,信息量之密集是近几年的电视剧集中极为罕见的,稍不集中注意力,便会跟不上剧情。

而很多观众在观看第二季时,其实早已经将第一季都忘得差不多,因此第二季的观剧体验注定倍加吃力。

北美观众和国内观众对《心灵猎人》第二季评价产生出入,与所接受到的电视文化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美国的电视剧集无论是类型、叙事和制作流程都更加丰富,观众对电视剧复杂性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就较高。

国内剧集普遍较简单,剧本和摄制上灌水的情况并不少见。

星级电视台播出的剧集尽管大都超过60集,但它们的情节容量甚至不如仅仅10集的美剧高。

类型不流行、剧情稍有复杂都会造成大部分观众的困扰,需要思考、情节密集的剧集,往往不如程序化的古装偶像剧、时装偶像剧受众广。

惰性的观看习惯遇到《心灵猎人》第二季这样的强调叙事强度的作品,自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导致不同地域的观众在观看同一部电影时出现角度和体验上的差异,比如说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在北美被推崇为新世纪经典,国内却遭到了冷落……类似情况已经不胜枚举。

《无间道风云》面对有争议性的作品,当下不堪的际遇并不能准确反映作品的品质,真正优秀的作品会随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深邃迷人。

大卫·芬奇饱受争议的《十二宫》在多年后才得以平反,被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认识和推崇。

何况《心灵猎人》第二季无论是退步还是进步,这种争议只是相较于第一季而言,它的起步已经是很多剧集永远也赶不上的理想终点了。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为整个时代做一个“心理侧写”

在所有好莱坞的名导之中,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个对连环杀手最情有独钟的一个。

这种极其执着的迷恋贯穿了他的导演生涯,无论是早期一鸣惊人的《七宗罪》(Se7en),还是声名鹊起之后的《十二宫》(Zodiac)与《龙纹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讲述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叙事的中心总是一件离奇的罪案。

躲藏在黑暗中幕后凶手将寻找真相的侦探玩弄于股掌之间,冰冷而残酷的世界永远不会得到救赎。

然而大卫·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爱人》之后就没有任何作品推出。

计划中和艾伦·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临近开拍之际被索尼更换了导演,《龙纹身女孩》的续集的拍摄计划也迟迟没有了踪影。

一时间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位年近六旬的导演要怎么样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十二宫》(Zodiac)就在观众们焦急等待的关头,网飞在2017年上线了了芬奇与它们合作的新项目《心灵猎手》(Mindhunter),一个光听故事简介就充满了大卫·芬奇自己风格的剧集,更何况他还在亲自执导其中的三集。

《心灵猎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FBI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创建“心理侧写”(Profile)这套理论的过程,将会涉及到历史上诸多穷凶极恶的罪犯。

但是等到剧集正式上线之后,观众们却大失所望。

大卫·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风格和凌厉的剪辑依然随处可见,故事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没有警探和罪犯的斗智斗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访谈,节奏缓慢,情节拖沓。

这种的与预期强烈的不一致并非是某种失误,更像是刻意为之。

“心理侧写”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早就已经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概念,电视机的荧幕早就充斥着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这样一抓一大把的刑侦破案剧集。

主角们运用侧写的方式构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拍出新意。

与其照搬旧的套路,不如独辟蹊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这套理论是如何构建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不该被当作一部刑侦剧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为卖点;而是纪录片,以历史本来的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

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纪录片的风格则变得越发明显。

(第二季前三集同样由芬奇本人担当导演)

《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更多与犯罪无关的情节被加入到了《心灵猎手》第二季之中。

当时的社会背景,警局内部的工作环境,乃至于探员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右着“心理侧写”的构建过程。

尤其是第二季最开始的第一集,完全没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节,而是花费了所有的笔墨来描述新领导上任之后整个部门的运作情况,以此来反应新的侦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么巨大的阻力。

在整个第二季中,探员们私人生活同样拥有了更多的戏份。

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一季的霍顿·福特(乔纳森·格罗夫饰)变成了比尔·坦奇(霍特·麦克卡兰尼饰),一个身材健硕,处事圆滑的中年男子。

作为整个小组的领头人,他的儿子却被牵扯当地的一件儿童死亡的案件之中。

面对妻子的怀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比尔很快就对自己目前从事的项目产生了怀疑,长期与连环杀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剧中的头号女主温迪(安娜·托芙饰)则陷入了感情的困境。

虽然她一直在为“心理侧写”提供理论支持,想要洞察每一个罪犯的犯罪动机,却和自己的恋人都无法深入交流,最终导致了恋情的终结。

更不要说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顿,在反复折磨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自己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就将失控。

“心理侧写”就像那个黑暗的深渊,在你凝视它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被它吞噬。

深入感情漩涡的温迪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剧情加入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了。

它不仅是一个破案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主人公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例如比尔开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态,甚至是荧幕前的观众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为主人公们画出人格肖像。

每个人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都在为了“心理侧写”的创立过程添砖加瓦。

当然《心灵猎手》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一层从连环杀手到普通人的推进。

当第二季的后半段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线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再一次扩大,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都成为了“心理侧写”的目标。

1974年的冬天,整个美国亚特兰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

黑人社区里,一个个小孩接连失踪。

几日之后他们的尸体就被发现随意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当地的警察对此一筹莫展,百般无奈之下,FBI派出了他们新近成立的“心理侧写”部门,想要力挽狂澜。

但当比尔和霍顿正在开始介入调查之后,却发现此前百试不爽的“心理侧写”忽然间失去了魔力。

黑人和白人之间深厚的种族矛盾,当地警方陈旧的侦破方式和对“心理侧写”的怀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碍案件的侦破。

贯穿后半季的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犯罪纪录片来单独看待,之前噱头十足的大段采访内容消失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相互角逐,互不相让。

为了增加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在霍顿搬运十字架的段落,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忽然变成了老旧的记录片样式,不时出现的条纹和斑点以假乱真,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历时上采集的新闻画面。

酷似纪录片的画面当“心理侧写”不再百试不爽之后,比尔和霍顿从无所不能的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挣扎于各方势力之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

有时候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这套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分析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凶杀案时是否真能有所作为。

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挫折带来了无力感之后,两个凡人才能静下来心来观察当时的整个社会。

在亚特兰大,真正制造犯罪的不是某个单独人物的一时冲动,而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视。

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次次丧失协同合作的机会,给罪犯留下了逃脱了空间。

因此一个单独给疑犯做的“心理侧写”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为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中的每一个人做一次“心理侧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从始至终都没和大卫·芬奇之前的作品脱节,而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他之前的母题——一个无力平庸的凡人在异化的时代中苦苦追寻的凶手,最终认识到击败他的是这个黑暗的世界。

在《七宗罪》中,这位凡人是那个刚刚上任七天的菜鸟警探;在《十二宫》,这位凡人是那个数十年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的记者;到了《心灵猎手》,这位凡人则是创立“心理侧写”的FBI探员。

无论最后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时代见证者。

自发组织起来查案的亚特兰大黑人直到第二季的最后十分钟,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的嫌疑犯才被抓获归案。

然而没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已经有二十个儿童失去了生命。

亚特兰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并没有缓解,城市中的各方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抓获凶手并没有改变任何现实。

之前的一场戏中,有人问霍顿:“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

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 霍顿无言以对。

其实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知道,侧写只是一个通过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并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

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还远没有完结,毕竟每集开头一闪而过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杀害Killing)还未真的与我们的主人公展开较量。

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期待大卫·芬奇完成它给整个时代做的“心理侧写”。

还未加入战局的BTK僵尸未来剧集走势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8 ) 行为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与运气?

mind hunter2看完,又百度了下真实的亚特兰大serial killer谋杀案,一时间觉得一直在看的所谓profile这种理论是不是本质就是伪科学,behavioral science真的是science吗?

毕竟破案本身更像是碰巧+迷信。

尤其是亚特兰大案。

证据如下: 1. 如果profile理论真的是科学,哪怕不能从证据上去起诉unsub嫌疑人,也应该可以引导嫌疑人去讲述下作案的流程;然而剧中所说,亚特兰大案嫌疑人至今没有承认犯罪,那就说明,serial killers们的聊天那个屁用,你都不能让未确认的嫌疑人在对自己没有不利的情况下讲述作案的流程,怎么确认的罪犯就会告诉你作案流程呢?

你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在骗你,瞎编胡说来满足你的理论化的幻想。

完全不可重复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根本就是伪科学嘛。

2. 从检方的角度,当然看一个合适的嫌疑人,一旦符合了几个特点,就各种觉得是真正的serial killer;但从嫌疑人的角度,他除了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不对的地点,撒谎,家里养狗,是年轻黑人,家里有同款地毯外,嫌疑人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反社会bug;哪怕有也不至于变成一种反社会类型,或者不足以成为一种反社会类型的动因,毕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又郁郁不得志的小镇青年可是多了去了,普通人不都这样吗?

3. 如果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个案子就是随便乌兰过去的,侧写法是否真的帮助了寻找犯罪分子呢?

有可能大部分只是为了拍电视剧,写出一个让观众容易理解的逻辑而已。

毕竟,世界是复杂的。

4. 再看亚特兰大案本身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非是侧写帮助了逮捕罪犯,而是侧写帮助建立了一个theory去找到一个嫌疑人,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声称破案。

这符合了当时的政治诉求和公众诉求。

例如,去桥上守着嫌犯,是认为嫌犯会故地重游,并且回味作案过程(根据侧写理论);但事实是,嫌犯没有故地重游,去桥边只是为了抛尸。

如果说去桥头侦察是侧写的功劳,就更站不住脚了。

你可以说警方是根据侧写论在侦查桥,也可以说嫌犯最后几个杀人的规律就是桥头抛尸,肯定就是去桥头去留守啊,不然呢?

后者反而更让人信服。

5. 另外,还有几个未解谜团。

● 比如,几个孩子相互认识,大部分人都相互认识,那几个孩子所在的社群小组不会互相问吗?

这个小社群本身,会提供很多有用信息吧,甚至有可能所谓的serial killer是个幌子, 只是青少年社群本身的一种残酷斗争斗殴,甚至变相黑社会惩罚内部成员的行为; ● 再比如一直声称小孩子们一直去红砖房子去玩耍, 但是红砖房子到底有啥为啥没去查,或者查了啥结果 ,那房子到底是谁家?

● 为什么抓了嫌疑人后,就再也没有黑人孩子谋杀案了?

难道连环杀手是真凶?

更可能的是,一直还会有,只不过,被掩盖了,被定义为零散凶杀了。

最后,最后的最后,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在于,验证了生活和工作遇到的朴素真理:什么是政治?

群体利益的内部斗争即为政治。

强政治体系下,迅速上位的不一定(或者一定不是)有扎实论证的理论或者武器,而是在上层的幻想和急速前进裹挟下的亡命之徒一般的“进程”,看起来优秀到too good to be true。

这个进程本身即不是真,也不是假,而是半真半假中,被包装成了美梦成真的样子。

在这个体系中,不要以为谁是特例,谁是受害者,谁不道德;一个种子被政客包装成参天大树的事情哪里都不新奇;你如果在这个体系里,想要在这个体系里不落后,你的应对之道至少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朴素价值观,毕竟比正直不是这个体系的游戏规则和奖励机制。

既要保证自己的步履不过度激进紊乱和佛系不负责,又要保护自己的种子有足够的资源,像是平衡木,相一直保持在top3-10名的优等生。

i need learn and figuring out of the solution.难。

但是不一定不可解。

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和规则。

 9 ) 这电视剧全靠大卫芬奇这个名字才到的8.8

整部剧我都是倍速看的,能看出来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室内搭景,这里面人说话好像是被大卫芬奇水时长一样慢,看见各位主人公的家庭关系,男女关系我就跳过,在一群变态连环杀手面前,过多的说普通人正常生活就觉得很boring,大卫林奇是以为自己能拍出来《真探》吗?

明明玄乎两个男主角就毫无魅力可言,反而每看完一个杀手都觉得请故事不要结束。

S1里男主角在谈判的时候很灵活,不按套路出牌整部剧都是在谈判,男主角这个演员明显和上年纪的其他演员演技不在一个等级,这是一部上世纪美国和现在这个世纪的差别很大,至少至少你台词说的不要让我梦回tiktok,可以慢,但是说话可以有点绅士感吗?

甚至在第一季里男主角为女朋友都不开车门。

男主角的女朋友也很值得吐槽,大哥都说了她穿得像神婆,她自己又是大学生,结果说起话来像个男的,完全是导演满足自己的性癖设置的角色。

讲恐慌症,讲女朋友还不如讲男主角的家庭,而不是同事的家庭,男的就真的看下来就一张白纸,所有行为都是满足剧情而变化。

另外还有比大卫芬奇更不会拍床戏的导演吗?

无论是第一季里男主角的做爱场景还是第二季里女女做爱,真的还不如不拍啊,还没有一个6.5分的普通美剧里的性爱场景有性张力,隔着屏幕都觉得大卫芬奇是一个不会做爱的男人。

20世纪70年代讨论政治正确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但是请不要第二季一次性buff叠满,而且导演很矛盾的是,只讨论男性黑人职场和女性私生活性解放,意思是说女性在职场在杀人犯面前就比黑人男性在职场要容易很多,就真的很牵强,可能真的是为了满足21世纪的观众吧。

再谈这剧里面的女人们,演受害者的女性就很符合预期,大家也都知道导演对中产阶级精英女性有着如同昆汀对于脚的执著,1970年的女性,如果大多还是像bill老婆那样是以家庭主妇为主,结果他老婆作为个家庭主妇和女科学家一样冷漠,而不是中产阶级妇女应有的反应。

第一次觉得女性大量出现在一部电视剧当中,却觉得她们都很无聊,都一个性格。

傲慢的,女性不一定只会抽根烟,说狠话,可以通过其他举动来体现吗?

女科学家的女朋友更离谱,像个法国人,我还很期待,结果剧情发展下去,这他妈的还是一个穿波西米亚风的精英女性。

比他好看的刑侦剧海了去了,大侦探波罗都吊打他,这部剧和预期差太多了

 10 ) 无助

2025.3.24S2E1 质感依旧无敌。

恐惧感人都会有,像霍顿这样真的是心理崩溃,霍顿也可以算是一点一点成长,越轨行为做的事太多了2025.3.24S2E2 波及到比尔一家了,这季主打是探一个案,采访多个杀手。

2025.3.25 S2E3 到目前为止,这季出现两个案子,一个是黑人小孩谋杀案,一个是比尔社区的谋杀案,穿插着讲很新鲜,不过推进得很慢。

温蒂最后又要date了,实在是逗2025.3.26 S2E4 最后太吓人了,比尔社区的凶杀案是他儿子带路去的,他儿子偷的钥匙,太恐怖了,细思极恐,他儿子也算是精神异常者。

霍顿继续调查的案子被叫停,因为政客和舆论,官僚是这样影响运行的。

每开头好神秘,应该是为最后做准备,可能他是霍顿调查的案子的凶手,不过是个白人2025.3.26S2E5 比尔真的是中年危机了,一切都太过艰难,在酒会上还要讨好领导,为自己的团队争取资源。

连环杀人案又是非常的迷惑,完全没有进展,侧写也是没有完全确定。

2025.3.27S2E6真的伤心,比尔的孩子被那样对待,弱势群体和不正常群体被社会歧视。

最后搜查秘密进行也被媒体得知,破案也是有许多舆论压力的。

犯罪心理学还是不被待见,不过已经做出来了不少成果。

2025.3.28S2E7很真实,探案就是像这样不断碰壁,不断尝试,一个个点去攻破,然后连到一起。

比尔的家庭生活太艰难了。

温蒂也是很艰难,因为自己的性向而隐瞒私生活,一直在隐藏。

2025.3.28S2E8最后抓到凶手,一切都太不容易,难以企及的是凶手会不断变化作案方式,太困难了。

这两集和心理学关系不大,在拍探案的细节2025.3.28S2E9 这集最后讨论了司法正义,只被起诉了两个人的谋杀,最后有些迷茫无助,让观众,罪犯,cop都很无助。

比尔的妻子带孩子离开了,很艰难,全剧对于家庭生活,中年危机,司法问题,种族问题真实一针见血。

《心灵猎人第二季》短评

很失望 太拖沓 很多浪费时间的剧情

7分钟前
  • ジャチ
  • 较差

一点都不能多给,太烂了。

8分钟前
  • 大师兄
  • 较差

总算看完了。

13分钟前
  • 推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1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有意绕开BTK把重心放在亚特兰大儿童案上,结局就是把整一季的压抑进一步放大并且告诉观众,有时候正义和真相近在咫尺,都拧不过上面玩政治人的大腿。现实就是这么操蛋吧,看看Bill的生活,他已经做得足够周全,枕边人还是觉得他做得不够。Wendy的感情线没什么太大意义。

20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现在看,觉得节奏太慢

23分钟前
  • Mr.OneTwo
  • 较差

把侧写拍成行为艺术,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28分钟前
  • 毛舜禹
  • 较差

全靠芬奇

33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方向不一样了,从海底浮到水面,从高危罪犯心理层面的探寻转到调查连环杀人案,扯上恋童癖,种族歧视,政治的灰色地带和探员的无力,以及福特不再是主线了我的天,不是不可以,只是真没有第一季精彩和被shock到了,第二季每一集我都是按着头看完的,sad。

34分钟前
  • 好运的饼干
  • 还行

wasn&amp;#39;t exactly a big fan of the first season and this season didn&amp;#39;t impress me that much either, there were just, too many knots untied, too many narratives that lead to nowhere, a bit too slow

38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无疾而终了,和现实一样,没有抓住凶手,没有结果

42分钟前
  • 较差

2.5/5 这季真的很令人失望 硬是花了一周时间才勉强拖完 亚特兰大这条故事线臃肿无味 拖拖拉拉到最后简直令人暴躁

45分钟前
  • Torrilla
  • 较差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尽了很大努力去做,获得了认可,但事实上结果并不理想,而掌权者只想尽快结束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47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推荐

如果只是想说主角们在生活上很失败的话,那一条百合线真的没有必要。做这个工作,单身到死且无后才是最优选择。其他元素跟上一季同样精彩。

51分钟前
  • 柏小莲
  • 力荐

女博士感情线的意义究竟在哪。。。

54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走向社会派自然就不那么好看了,而且最用实力说话的Wendy还替代了Holden成为感情分析的担当,有点泄气,希望第三季(如果有的话)可以回到S1的水平

5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实验数据应用后的挫折与成功却又总觉得哪里差了点啥。所以对Atlanta案的细致描摹在整季的建构和人物的进一步塑造过程中到底起了一个什么功能呢。Kemper依然无悬念全场最佳。

1小时前
  • 好样的
  • 还行

不如第一季,前半段的文戏太慢了,我比较喜欢亚特兰大案件破案这部分

1小时前
  • Willa
  • 还行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1小时前
  • 610
  • 力荐

最后的凶手 一点也不像凶手。可惜第一季女配消失了

1小时前
  • zhang 2n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