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爱奇艺花了钱的,也上了院线,在制作质量上,比同期的《夺刀挡马》略略高出一筹,非常有限的一筹。
虽然可以称之为武侠片,再具体一点分类还是动作片,可能编导舍不得张晋刘峰超这些人的身手吧,让动作超过了剧情,剧情服务于动作,谁为谁服务,是区分武侠片和动作片的根基。
剧情整体设定上与目中无人颇为相似:隋唐乱世的背景、个人与强权的对抗、退役军人的卑微身份和高绝身手、偶然事件被动卷入争斗、甚至主角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外形和沉郁的性格都有相似度。
这种设定是老旧的“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变种,没什么新意,只有看编剧在故事性、导演在节奏把握上能否吸引人,前期还差强人意,有算计有策略,有人性有利益,但到了玲珑馆之后就成了莫名其妙粗制滥造的爽片,原先的刻意谋划完全是空想,靠着机关和拼命来应敌。
说到动作片中的机关,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开始,进化了这么多代,如果没有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划时代的技术制作,我看还是最好不用。
张晋刘峰超这样的动作演员,如果没有好的编导,就只能平庸表现,蒋璐霞一直蒙面看不出演技,夏梦空有一个名演员的名字,倒是几个非动作演员的老头子才像演员,朱时茂的贵胄之气、刘桦的淡定衰老,都是自然流露。
算得上有特色的就是唐刀了,唐刀四制中的横刀障刀外形朴质,尺寸合理,不夸张不华丽,非常符合想象中的模样,陌刀稍微粗壮了一点,尤其是粗大的刀柄似乎不符合人体工学,仪刀好像没有出现过,其实既然牵涉到皇位争夺,宫廷场景,让仪刀出场是有机会的,不会突兀,可惜了。
6.5分吧,也只能给3⭐了。
演员还是好的,张晋、刘桦、耿乐、刘峰超及戏份不多的蒋璐霞、朱时茂、冯雷。
年轻演员夏梦略青涩但不影响整体。
相比《目2》中松散的复仇线叙事及过渡渲染忘年交友情《陌路》的故事性更完整和流畅,这是剧本上一个小优点。
除了演技与故事可圈可点本片的缺点是多过优点的。
首先,张晋作为武英级的动作演员,有硬郎帅气的外形,有敏捷的身手,江湖上也有“西装暴徒”的绰号。
但是这部影片中却极大的浪费了张的功夫底子,许多动作设计套招明显缺少拳拳到肉的真实感,而且一些动作明显是受老派港片影响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在空中飘起来,吊威亚痕迹太过明显!
还有持兵器的打戏花架子动作过多有点杂耍的意思,毕竟这不是成龙功夫喜剧,这么编排动作与张晋个人气质太不符合了!
此处是导演第一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其次,刘桦作为绿叶老戏骨演技是立得住的,把热心的小老头和卑微的卖碳翁演得活灵活现。
相比之下张晋就有点装杯的感觉,但考虑他是扮猪吃老虎算勉强合理吧。
蒋璐霞也算内地年轻打女了,在片中几乎不露真容,最离谱的是来演武侠片竟然没多少打戏?
那我不禁想问导演:这个角色随便请个不会武术的女演员来演可以不?
反正也什么打戏,长的漂不漂亮也无所谓了,干吗要请个打女演员来演还不给人家安排多少打戏,这样干是为了什么?
于其让蒋璐霞作为正派阵营没多少打戏,当背景板还不如让她作为反派杀手与张晋打一场,露露身手!
此处是导演第二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刘峰超,我只想说希望多多演打戏,不想让他被浪费了。
在片中算是反派3号,贡献了几场打戏,和张晋与谢苗搭戏擦出了完全不同的火花,感觉他与谢对打更有味道!!
耿乐,也是老演员了,演技没得挑但导演为什么把他当武戏大BOSS与张晋对打,明知道他不是专业动作演员,结果是一场高潮大战戏草草了事,如果把武戏大BOSS换成能打的刘峰超,那打戏会不会更精彩些。
此处是导演第三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小结:张晋作为动作明星明明可以做到更精彩的打戏,但导演偏偏选择了这种风格的动作设计,极大浪费了张晋的资源。
蒋璐霞与刘峰超作为专业动作演员,却一个没几场打戏,一个几乎没打戏,白白浪费二个好对手,少了几场精彩的打戏场面,真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
至于像朱时茂、冯雷的客串还行吧。
就是我有个疑惑?
冯雷的配音怎么那么像王刚老师啊,是他本人声音吗?
故事设定是唐代但更像是架空历史,先不说有齐王这号牛人能轻易杀掉太子满门和撑控朝政,大唐的皇帝和太子有姓杨吗?
说是架空历史吧,编剧还知道坊市制度但又有臆造出佽飞军组织。
服化道的毛病就不挑了,毕竟这是武侠片又是低成本。
但蒋璐霞一身白笠白披风的造型放在片中环境怎么那么突兀呢!
虽然是挺帅气的,但是在灰头土脸的人群中也太扎眼了吧,她的造型比男主还像男主。
最后结局也是莫名其妙,齐王好歹也是权倾朝野的人物,最后死的也太随便了吧,手下侍卫都去哪儿了?
一帮专业动作演员碰上了糟糕的动作设计,逻辑混乱的剧情,漏洞百出的背景设定,只能说一句太浪费了!!
从来没有过的浪费
故事发生在一个肃杀的寒冬。
天是寒的,地是冻的,连带着人心也暖不起来。
观影过程中,很多诗句随着声画、情节、人物一起浮现在脑海里,仔细想想,这个影片真的像是从数首诗里走出来一样,带着穷途末路、凄苦冷峻,也带着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在飘摇乱世里,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侠义之梦。
单衣少食卖炭翁对于“卖炭翁”的第一印象来自白居易的诗,诗里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矛盾想法就把穷苦卖炭翁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片头就像是把整首诗具象化了一般,在一筐煤炭的诞生里将主角的现状呈现得清晰明了。
田安邺,不知背景、困于心魔的卖炭翁。
赵钱孙,心系守边儿子的年迈老父。
两个不知怎么凑到一起的人,在城外烧了一车炭,按惯例运到城内售卖,却在城门就被官兵苛刻地扣去三成。
如此弱势的角色,在雪夜里,阴差阳错救下一对被官兵追杀的母子。
天寒地冻,人心难免寒凉。
关于这对来路不明的母女何去何从,田赵两人产生了冲突。
这场冲突终结于门外的不速之客,面遮黑纱的秦姑道破了母子是前太子宠姬遗孤的身份,以侠义天道之名请武艺高强的田帮忙完成太子遗愿,送母子出城。
此前,影片节奏和情节都十分不错,出现的第一场染坊打戏也非常精彩,但这里田安邺的动机却不够明确。
在老头赵钱孙的坚持和秦姑的“要挟”之下,田安邺承诺送母子出城。
至此,卖炭翁的故事脱离了最初的悲戚本色,在半遮半掩的人物背景和最终选择中第一次展现出“侠义”的底色。
或许天地寒凉,不过总还有些热血是难凉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辞官后游历边塞,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电影里传出的胡笳曲声和着赵钱孙儿子的故事,一下子让这句诗冲破时空的禁锢,好像倏然间将诗人的复杂情感隔着千里万里、隔着岁月长河再度表达强化出来。
是春风不愿度边关吗?
还是什么将春风拦住?
到不了边关的只有春风吗?
不奏不听《杨柳曲》便能隔绝那悲伤了吗?
这一系列问题,在影片里似乎都有着专属《陌路狂刀》世界的答案。
这些答案藏在不经意露出的端倪里,由一个个悬而未解、真相却呼之欲出的问题组成。
传闻中的陌刀军“陌刀斩三千,锋刃诛死神”,如此悍勇的军队为何全军覆灭、尸骨无存?
边城梁州百姓何其无辜,为何成为朝廷官兵屠城的牺牲品?
一支羌笛,一首胡曲,未有边关风景,却精妙传达出个中意味,影片在细节书写和氛围衬托上似有所长。
侠客千里不留行最终决战之前,秦姑为太子遗孤的去留和田安邺在小院发生争执时,田安邺脱口而出“十步之内,我的陌刀无人能敌”。
在后期的战斗中,也确实将这句话落到实处。
坊内,重重楼阁间,金甲横刀的田安邺明明像樊笼困兽,却仿佛置身旷野疆场,生生将单枪匹马的孤立无援拔高到一夫当关的悍勇无双。
这是角色在剧情推进中逐渐丰满,亦是演员在气质气场上增光添色。
当时当刻,他的身前是仇敌,是曾杀一城人的魔鬼,身后,是老友、是义士、是孤女,是要救的眼前人。
因为没太看明白梁城和陌刀军的往事,所以这里只能猜测,田安邺曾为了救一城人(梁州城),而放弃了眼前人(赵钱孙之儿怀远),最终却也没能救得了梁州百姓,因此一直心怀愧疚。
这次对决,他将积攒的无数情绪化作那声怒吼“救不了一城人,我便救眼前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是能力,也是气概,更是气场。
田安邺也是诗句里的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写在最后田安邺对小太子说:我只能救眼前人,你却能救天下人。
希望故事里的人能像他的名字一样“安居乐业”。
希望故事外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
以上,是正文全部内容,下面想说一些其他内容。
其实,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人物塑造不立体、动机不明确,关键事件陌刀军覆灭及梁州屠城交代不够明确等。
但就动作戏单方面来讲,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非常满意的。
我很喜欢明暗变化中,一些转瞬即逝的亮,那些急速交替的明暗会带来堪称惊艳的美感,比如:田安邺救孤女时,染坊里飞溅四溢的火星。
田安邺和张栩青针锋相对,利刃交接、动作流转间闪过的一双明亮的眼。
秦姑拔开又合上,始终未脱鞘的剑刃。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走进影院观看武侠片功夫片的机会。
总体值得一看,打戏就值票价了。
得基友赠票,回馈一篇影评。
陌路狂刀虽然作为武打片上映,从演员专业性、打戏设计、运镜等,都可以说十分过硬屡有亮点。
但编导显然野心不止于此,几大势力的对弈、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结、颇有深意的台词设计、独特的镜头视角、贯穿全片的暗喻,文戏上也牟足了劲。
纯原创剧情尝试自然是好事,意图呈现也算较为完整。
然而具体情节表现上力有不及,略显可惜。
骨相端正,皮相却不够好。
这里的骨相,指影片总体架构、主题主旨,这些根本性的内容支撑。
而皮相,指影片具体的表现手法、情节设置、节奏掌控等形式性的技巧。
全片在白茫茫大雪之中开展又结束。
大雪是背景,也是艰难的世态。
整体色调偏冷,唯有一些火光,是冷中一点暖 。
而带来火光的炭,是主角赖以谋生的东西,也是贯穿全片的意象。
甚至在开头,镜头都是炭的第一视角。
雪中送炭,便是田安邺之于聂灵儿。
一点炭火,暖不了大雪天下。
正如牺牲一条命换取一座城,终也救不了天下。
但救不了天下,至少能救眼前人。
作为武侠,侠义这一主题未曾偏离。
这便是骨相端正。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容易在于,如果想要中规中矩地拍一部武侠片,简单设置一个惩奸除恶行侠仗义故事,基本不会偏离太多。
难点在于,但凡想深入探讨一些东西,就很容易暴露出问题。
一开始我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太子血脉的故事,关于所谓大格局的ptsd就冒出来了。
我担心这会是主角一众人为了大义保护血脉而牺牲个人性命的故事。
掺杂朝廷内容,就很有可能突出忠义信等信念,而后理所当然地为了宏大叙事,悲剧掉具体的个人。
如果故事设置得当,这样当然也没什么问题。
但本片当中,齐王与太子,真的就有那么大差别?
太子的血脉登基,真的就能救天下人?
还是只是护佑了太子党而已。
权力之下,谁又知道不会是下一个齐王。
上层的权力倾轧更迭,却要底层人豁出性命去维护忠义之名。
现在的我是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故事了。
好在并不是。
故事的最后,执着于让聂灵儿为了替天行道而牺牲的秦姑,选择放过活出了自己的聂灵儿。
而田安邺想要保护的,是一对被卜卦老头托付、被追杀的普通母子。
除此之外,台词和意象也颇有亮点。
比如,聂灵儿说“杀我之人谓之天道,救我之人也谓之天道”。
比如,齐王的胡子喻,而结尾男主一刀削掉了他的胡子。
比如,回忆里田安邺杀一人,救一城,而结尾救不了天下人,救眼前人的心态转变。
接下来说下缺点,皮相的力有不及。
影片内容丰富,有内心戏的人物不在少数,田安邺、赵钱孙、聂灵儿、秦姑。
每个人都有值得深入挖掘的背景故事,在影片中也适当地点到,但只是隔靴搔痒,让人产生了兴趣又未道尽。
导致观影情绪不上不下,难以到达更高处。
有印象的两场,一是赵钱孙之死,二是秦姑之死。
赵钱孙和田安邺的关系,是田安邺出现在这里的缘由和前期的动力。
赵钱孙得知田安邺是杀了自己儿子的人,被人用生死威胁去杀田安邺,也是一个非常激烈的矛盾,是非常有看点的戏码。
纵然都能猜到,赵钱孙非但不会去杀,反而会丧命于此,依然叫人期待如何发展。
然而,这里的剧情,也就仅止于挑明这一点、将人物置于矛盾中了。
赵钱孙得知这一事实,对田安邺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对自己儿子的死又作何想法?
会怎样追问真相?
从知晓真相到决意反杀,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田安邺对赵怀安的死,有多少愧疚和复杂心情?
面对一直以来信任的人变化的眼神,又是什么心情?
该如何告诉苦苦等待的老人这一真相?
然而这些统统没有交代,在赵钱孙死在田安邺怀中之前,他有机会用一句话将这段纠葛关系升华,可最后遗言与此毫不相干,只说了要救聂灵儿母子。
仔细铺垫出的尖锐对立戛然而止,显得头重脚轻。
赵钱孙为了聂灵儿出生入死的动机,也很难让我信服。
纵然他可能已经知道儿子身死所以移情于让他想起儿子的婴儿,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份舍命相报也显得过于深重了。
就连在知晓儿子死亡原因的时候,保护那对不相识母子的心情都盖过了追问真相的心情吗?
难以理解赵钱孙保护聂灵儿的动机,也就难以感动于他的行侠之举。
秦姑之死,也是有看点的一场。
将她和聂灵儿作为镜像,这点很出乎意料,结合她的身世,又在情理之中。
最后剑身倒影的镜头,拍得很美。
但是,秦姑是怎么从满口天下大义一心为月氏着想变为自己死去而让聂灵儿活下来的呢?
其它剧情上的缺点,和这两段相似。
田安邺的心病,在后半段再也没出来过。
前面铺垫了许久的齐王,死得那么迅速,死后也没有什么交代。
聂灵儿的剧情也有些讲不通,何以随便抓个路人就敢开口求救,大多数人是没有对抗军人的能力和胆量的吧?
她的孩子也乖巧得近乎诡异,在敌人来的时候从来不哭。
这就让人有一种,好像隐约能领会编导意图,但又始终看得不得劲的感觉。
在我看来,前面朝堂戏大可不必那么详细,从传言中一带而过即可,将重心放在之后的人物互动和刻画上,会更好一些。
总体来说,作为武侠片的原创剧情,有这样的野心,虽然稍欠打磨,也是值得鼓励的。
而且剧情用心的同时,作为重要看点的打戏也没有落下,设计很巧妙,卖炭翁还真是将炭运用满了整部片子啊,火星四溅,陌刀耍得也很过瘾。
秦姑那一手拔剑割喉行云流水一般送人上路,也太帅了!
教练我也要学这个——想象中的对决和实际对决,一招之差,决断生死,这种拍摄手法我也挺喜欢。
2024年张晋意欲突围的最新动作片扑街扑的相当厉害!
作为甄子丹和吴京之后最被看好的功夫演员,近年来张晋开始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
从个人经历来说,他与李连杰和吴京一样,都是科班出身,并且都是曾经的全国武术冠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晋被他的夫人蔡少芬的光芒所掩盖,2013年王家卫推出的影片《一代宗师》是他的转折点,凭借这部影片张晋拿到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他的演艺事业开始迅速升温。
2015年张晋凭借郑保瑞的动作片《杀破狼2》中监狱长的角色,一度吸粉无数,获得了“西装暴徒”的美誉。
随后他的资源开始丰富起来,《狂兽》、《叶问外传:张天志》和《九龙不败》三部影片皆是为他量身定做,很可惜这其中只有《叶问外传:张天志》还说得过去,但也仅仅获得1.3亿票房,而另外两部皆未能票房破亿,并且口碑一塌糊涂。
2022年张晋主演的军事动作片《狼群》上映,这部主打硬核动作的影片被视为是模仿吴京《战狼2》的拙劣之作,结果也不出人意料,不仅口碑不佳,票房更是仅有2800万。
而2024年张晋推出的最新动作片,也同样被视为是一部模仿他人的拙劣之作。
这部影片叫作《陌路狂刀》。
具体来说这部影片属于是动作片种里的武侠片,在如今这个年头还能够拍摄武侠片的,很大一部分人是试图重振武侠片辉煌,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跟风。
很明显《陌路狂刀》属于是后者。
具体说是跟风那部作品呢,往前推几年,是跟风《绣春刀》,往当下来说,则有跟风《目中无人》的嫌疑。
《陌路狂刀》也算是为张晋量身打造的一部作品,片中为张晋设计的武打动作也确实不错,怎奈整部影片的故事太过普通和烂俗,真的是很难吸引观众。
很敬佩影片的发行方有胆量将该片放进院线,要知道口碑不错的《目中无人》系列也仅仅是在线上发行,所以发行方也为他们的胆量付出了代价。
影片于3月2日上映,首日票房仅有可怜的16万,截至目前累计票房也仅有惊人的53万!
而该片的制作成本高达3000万!
为了止损,制片方赶忙变换策略,改为线上和线下同时发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很不乐观。
纵观这些年,张晋出演的一系列电影,脸谱化严重是他的突出性问题,给人感觉每一部电影他都是一个模样,完全没有李连杰和吴京那般的随机应变。
这是当下张晋亟待改变的主要问题之一。
希望他会在未来的《张天志2》中为我们带来惊喜吧。
【END】
不是一定要遵循历史但;用了历史的部分,还是尊于历史,会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月氏”、“月支”??
“陇西咒语”???
莫名其妙的元素,跟着没有层次的武术指导奇怪的运镜,想表达什么新颖的概念?
(烧炭运镜、两个小官捡炭运镜、砍头运镜)莫名其妙月支(月氏),也找个新疆人演嘛........卡司都还有头有脸,导演跟着张艺谋混了就要靠着“新颖”或“光环”?
编剧、衔接、故事、运镜、逻辑每一处看了都想喊出CNM
被小视频打斗片段吸引,看了整部。
首先是优点,唐横刀犀利,武打设计很帅,不拖泥带水,没有太多的慢镜头和重复播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剧情老套,槽点很多。
一人一刀,如果可以千人敌?
念咒语就可以强大?
那不是武侠那是魔幻修仙。
双手掌心被那么粗的铁钉穿透,就一天时间,就可以重新挥刀战斗?
陌刀其实和“关王刀”差不多意思,长度差不多,重量估计还要轻一些,刀身更长,刀柄更粗,马上换成步下,可以舞的开?
结论:还不如看视频剪辑的打斗片段,6分。
陌路狂刀结尾部分让人感动。
那种忠肝义胆的精气神儿,不仅仅是对古代武士的赞美,更是对现代人的激励。
在这个时代,我们同样需要那种对忠诚与义气的坚守,需要那种为了正义与真理而勇往直前的勇气。
另外针对灯光、布景,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导演组的用心与努力。
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拍摄一部电影,更是为了打造一部能够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品。
真的很值得大家去看看
看“陌路狂刀”不自觉地就想起了N年前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即使你有一流的演员,即使你有一流武指,即使你有一流的摄影和布景,这些都无法挽救一个无力且充满不合理的故事。
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所有的角色都在装,过于脸谱化,装大义,装狠毒,装侠义,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脱离现实的做作感,完全看不出那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再搭配上过于拉跨的台词,真的是分分钟让观众出戏,光这一点比起“目中无人”来就差了很多。
其次,剧情方面,从男主角上门主动挑衅反派开始我就觉得出问题了,因为这根本不符合开篇所设定的男主隐忍的性格,即使为了迷惑敌人也犯不着这么早就暴露自己吧,而紧接着男主明知敌我实力悬殊又主动闯进敌人老巢来救老头,结果导致被擒还受了大刑,直到最后那段跳舞摆龙门阵,斗笠女宁可在舞台上突突突的挡子弹也不肯上墙杀弓箭手,男主则是在刚受大刑之后满血复活大破敌军迎娶白富美,至此,我已经无力吐槽了。
总结,能看得出导演和剧组很有些想法,希望能在新派武侠的路上有所突破,部分打斗场面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点很值得肯定,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一个经过打磨且扎扎实实的剧本之上,否则,再多的努力建造出的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罢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肃杀的寒冬。
天是寒的,地是冻的,连带着人心也暖不起来。
观影过程中,很多诗句随着声画、情节、人物一起浮现在脑海里,仔细想想,这个影片真的像是从数首诗里走出来一样,带着穷途末路、凄苦冷峻,也带着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在飘摇乱世里,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侠义之梦。
单衣少食卖炭翁对于“卖炭翁”的第一印象来自白居易的诗,诗里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矛盾想法就把穷苦卖炭翁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片头就像是把整首诗具象化了一般,在一筐煤炭的诞生里将主角的现状呈现得清晰明了。
田安邺,不知背景、困于心魔的卖炭翁。
赵钱孙,心系守边儿子的年迈老父。
两个不知怎么凑到一起的人,在城外烧了一车炭,按惯例运到城内售卖,却在城门就被官兵苛刻地扣去三成。
如此弱势的角色,在雪夜里,阴差阳错救下一对被官兵追杀的母子。
天寒地冻,人心难免寒凉。
关于这对来路不明的母女何去何从,田赵两人产生了冲突。
这场冲突终结于门外的不速之客,面遮黑纱的秦姑道破了母子是前太子宠姬遗孤的身份,以侠义天道之名请武艺高强的田帮忙完成太子遗愿,送母子出城。
此前,影片节奏和情节都十分不错,出现的第一场染坊打戏也非常精彩,但这里田安邺的动机却不够明确。
在老头赵钱孙的坚持和秦姑的“要挟”之下,田安邺承诺送母子出城。
至此,卖炭翁的故事脱离了最初的悲戚本色,在半遮半掩的人物背景和最终选择中第一次展现出“侠义”的底色。
或许天地寒凉,不过总还有些热血是难凉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辞官后游历边塞,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电影里传出的胡笳曲声和着赵钱孙儿子的故事,一下子让这句诗冲破时空的禁锢,好像倏然间将诗人的复杂情感隔着千里万里、隔着岁月长河再度表达强化出来。
是春风不愿度边关吗?
还是什么将春风拦住?
到不了边关的只有春风吗?
不奏不听《杨柳曲》便能隔绝那悲伤了吗?
这一系列问题,在影片里似乎都有着专属《陌路狂刀》世界的答案。
这些答案藏在不经意露出的端倪里,由一个个悬而未解、真相却呼之欲出的问题组成。
传闻中的陌刀军“陌刀斩三千,锋刃诛死神”,如此悍勇的军队为何全军覆灭、尸骨无存?
边城梁州百姓何其无辜,为何成为朝廷官兵屠城的牺牲品?
一支羌笛,一首胡曲,未有边关风景,却精妙传达出个中意味,影片在细节书写和氛围衬托上似有所长。
侠客千里不留行最终决战之前,秦姑为太子遗孤的去留和田安邺在小院发生争执时,田安邺脱口而出“十步之内,我的陌刀无人能敌”。
在后期的战斗中,也确实将这句话落到实处。
坊内,重重楼阁间,金甲横刀的田安邺明明像樊笼困兽,却仿佛置身旷野疆场,生生将单枪匹马的孤立无援拔高到一夫当关的悍勇无双。
这是角色在剧情推进中逐渐丰满,亦是演员在气质气场上增光添色。
田安邺是昔日陌刀军教头,有勇有谋、困于心魔、身负血仇、隐姓埋名的末路英雄。
他的谋略在出城的“三阵”中呈现,悍勇在昔日传说、府营刑狱、多次打斗中展露,而心魔和血仇也在那匹焦黑的骆驼虚影中浮动,良善之心更在扶老携幼、拯救孤女中得以展现,这是角色的弧光。
演员张晋,像故事中的陌刀一样,在这么多年的积淀中愈发稳重,藏锋于鞘,平日敛尽锋芒,在关键时刻却总是像一抹银色刀光,锐不可挡。
是张晋身上的宗师底蕴将田安邺身为全军覆没的教头的沉重底色负起,亦是张晋十年藏刀不折锋芒的锐气将田安邺的悲壮悍勇落到实处。
这是角色和演员的互相成全。
故事最后,他的身前是仇敌,是曾杀一城人的魔鬼,身后,是老友、是义士、是孤女,是要救的眼前人。
因为没太看明白梁城和陌刀军的往事,所以这里只能猜测,田安邺曾为了救一城人(梁州城),而放弃了眼前人(赵钱孙之儿怀远),最终却也没能救得了梁州百姓,因此一直心怀愧疚。
这次对决,他将积攒的无数情绪化作那声怒吼“救不了一城人,我便救眼前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是能力,也是气概,更是气场。
张晋所饰演的田安邺也是诗句里的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田安邺对小太子说:我只能救眼前人,你却能救天下人。
希望故事里的人能像他的名字一样“安居乐业”希望故事外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
明与暗的对比在特定场景下带来了惊艳的美感。
很喜欢一些闪闪发亮的东西,例如田安邺救孤女时,染坊里飞溅四溢的火星。
田安邺和张栩青针锋相对,利刃交接、动作流转间闪过的一双明亮的眼。
秦姑拔开又合上,始终未脱鞘的剑刃。
张晋必须帅,陌刀必须帅。就是这狗鬼一样的剧情是在欠打磨,不到位啊,浪费了这么帅的演员和动作。铠甲的效果还原很棒,向观众展示了现实中铠甲究竟有多大作用,以前电视剧里演的,铠甲一砍就透,纯扯淡
10分钟弃
这东一下西一下的剪辑让人都看吐了,动作设计也很差,浪费了两个武术演员
还不错,重点夸一下动作戏,真棒!
网文加游戏脚本
动作合格,叙事不及格,国产通病,现状无解,越认真越尴尬。
精品的武侠小故事吧,一个侠客卷入朝堂纷争,然后拔刀相助,惩恶扬善,音乐是败笔,略有点枯燥,而武打很精彩,计策也很精彩
纠结了几天还是决定去电影院看了,各方面都精彩,好棒啊,强烈推荐!才不是什么网大水平,就是非常有电影感的适合在电影院看的武侠电影。剧本扎实不水不拖沓,镜头语言佳,武打设计特别好,演员都是真打,不是花架子,从主角到配角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服道化和场景精美,狭义氛围浓厚。结局设计也好,才不会为了复仇不管天下苍生。连片尾曲都那么奇特好听,是张晋自己唱的。好希望有多一点这样的电影,但看到票房真感痛心。
打戏确实是亮点,故事也确实是没有。
能看出几位主演打戏部分挺认真,但是整体做工太糙了,朱时茂那段演得什么玩意儿,烂如《大笑江湖》那种,结尾分分钟出戏“快点来玩贪玩蓝月”……
生逢乱世隐姓埋名又当过兵的绝世高手仗义出手对抗强权,完全就是《目中无人》的那套武侠模板,连陌刀都能轻松对应上听风刀,再加上一些《长安十二时辰》,当以为要以坊做局时,主角就被抓住严刑拷打了~这操作好比酝酿了许久杀父计划的秦姑,噶在了替女主舞蹈掩护的挡箭上,理由是“此刻她舞出了自己,如此美丽”,让人觉得刺杀齐王就是一个笑话。作为《一秒钟》《悬崖之上》的副导演,美学上深得老谋子造诣,尤其是皇城雪景的肃杀氛围,只是打戏被剪辑的稀碎,偶有几个镜头的亮点都来自演员功底,武指差了不是一个档次~
绣春刀之后近几年难得一见的高水准武侠片,动作场面堪称惊艳,虽然是新导演的作品,完成度远超预期
陌刀不是唐军步兵对阵骑兵用的重兵器吗?我记错了吗?十步之内陌刀无敌,这特么除了西装暴徒,没人敢说这话吧?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推进节奏和关节设置太特么气人了,只能说凑合,白瞎了一众好演员
江湖事江湖了不好吗?非要扯上家国大义,就一点不痛快了。。武打片的张晋确实帅。
久违的武侠电影,久违的江湖,难得打戏这么精彩,刀光剑影,让人在电影院里看的酣畅淋漓……张晋本身就有功夫底子,打的也确实很好看!而且片中的女性角色也很难得的有血有肉,果然都是江湖儿女啊!
炭晋郎的目中无人,造型还是用同一款的,那你好歹打斗场面也同款啊
和《目中无人》相比打戏部分更精彩,但评分都没上6分,着实有些可惜,色调冷峻,主配角的演技也没出戏,但武侠一旦沾上朝堂,难免惹了俗气,大家更喜欢的是那个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行侠仗义、恣意潇洒的江湖!
华语片里上一部还不错且在大荧幕上映的武侠片还是2017年的《绣春刀2》,时隔七年才遇到这部《陌路狂刀》。先说说电影中几个我认为出彩的场景:第一:电影巧妙作用偷窥视角开场(之前巧妙运用偷窥视角还是2014年《女生宿舍》;第二:田安邺第一次打斗场面有点类似非遗文化打铁花;第三:电影中有许多闪回镜头增加了电影的悬疑性;第四:电影中人头落地的主观视角。(之前巧妙运用此类运镜的还是2005年的《神话》)。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电影框架比较老套,妃子带太子出逃被侠客相救的情节类似电影有很多比如:《新龙门客栈》、《英雄》、《龙门飞甲》等等。这些电影都有着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紧张的情节,让人目不暇接。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现在上映有些吃亏,春节档电影热度不减又遇到海岛台湾省的《周处除三害》导致很多电影院档期很少甚至没排出来
虽然故事情节槽点颇多,但是动作真的非常精彩,自绣春刀之后,还没看过如此带着沉重凌厉风格的武侠片呢!
优点还挺突出的,化妆服装街景美术,打斗也可以,手持摄影小花活也都过得去,文学性比如卖炭翁的片尾曲,也有意思,我怀疑是GAI唱的,没求证。不过剧作实在是短板。人物动机都非常飘忽,东一下西一下,而对隐线的梁城屠城这么重要的剧情内驱系统,语焉不详,齐王为何屠城?田教头为何杀赵部下?齐王为何弃子耿乐?田教头为何救舞女?怎么就扯到救不了一城人就救眼前人?白衣女折腾半天的祭祀大典在哪呢?田教头言之凿凿的三战出城,咋出去的?一柄陌刀能横扫千军的话,还扯什么三战不三战?那个红眼睛骆驼是咋回事,是田的心魔?隋末架空历史是平行宇宙吗?如墙而进人马俱碎说的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嗣业的香积寺之战吧。表演上耿乐的阴狠劲让我眼前一亮,那个摇滚文青终于也油腻中年了。只能说本片对标目中无人系列相去甚远啊。人物立不住。说啥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