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科波拉的颜色真是太梦幻了。
就像是18世纪法国宫廷的甜点,看着漂亮,越看越不能拒绝饕餮的欲望。
本质上是一个没有高潮的电影,像是一部艺术片,致力于发觉内心情感。
但错位的是,俺是半夜在朝廷6台本来放逃学威龙之类的片儿的时段看得这片子,于是,看得有点懵。
ANTOINETTE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宫廷女子。
在年轻时候迷恋过一阵子女皇和公主,看了叶卡捷琳娜以及几个维多利亚女皇的传记,但是ANTOINETTE打动我的只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是她正在走上断头台的时候对着一不小心踩到的刽子手说的。
遗憾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绝对应该被绑在耻辱柱上,只是高中的历史课本是这么说的,奢侈的宫廷生活,加速了法国王权的腐朽,使得这个君主政权在太阳王的全盛之后迅速的土崩瓦解。
男人不行的时候归罪于女人是写历史的人屡试不爽的定律。
关键在于,你是在评价一个皇后还是一个女人。
王后殿下要种树,不过预算超支了,于是原本预想的大森林变成了小树林。
王室的花费过度,王后殿下说,那么那些首饰就不要了,我本来就用不上。
王后殿下每天开Party,换发型,做最好吃的甜点。
王后殿下躲在凡尔赛宫,抱着小公主沉溺在草堆边,鸟窝里,不回去应付没完没了的社交。
王后殿下在宫殿的闺房里和军官偷情。
王后殿下在三级会议的代表攻下凡尔赛宫的时候对仆人说,我要和国王呆在一起。
很2的一个人。
一般来说,身居高位的女人要想变得不2只有在职业需要和人性需要中放弃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后者,如果两个都要难免变得2。
具体参见贾南风和慈禧太后。
问题是,我们没理由要求她们放弃她们的人生啊。
所以,只能敢怒不敢言的在历史书上涂涂画画,就算坏也要让这些与国体相关的女人看上去不那么2。
《迷失东京》片头那个异常性感的粉色屁股,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至今再回忆那部电影,也仍是想起那个粉色的屁股,而不是比尔墨非的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绝代艳后》作为好莱坞新一代才女索菲亚•科拨拉继《迷失东京》之后的又一力作,参加了今年的戛纳,不过这次在戛纳,迎接她的却不是掌声而是批评。
电影看完,觉得《绝代艳后》在法国被埋没于批判声中也是很正常的,让外国人拍自己国家的事总是不让人信服的,在自己的国家也常能听见此种声音。
而且这个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的王妃玛利亚的电影,却极少的涉及了政治,更多的陷入了个人小情小调之中。
这也是为许多批评家所不能接受的,最终,这个电影,戛纳铩羽。
受尽批评并不代表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第一眼看到电影海报,就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了,粉嫩的皮肤,媚笑的眼,精美的服饰,都预示着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将是极其享受的,加上导演出于女性的独特眼光,在对美的鉴赏和细节上的把握上,是男性导演怎么也学不到的,。
果然,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堪称精致,在本片中,有一种颜色是格外显眼的,那就是粉色,又想起了《迷失东京》里的粉色屁股,也许是科拨拉本人对粉色的极度偏爱,本片中粉色仍是很重要的颜色,玛利亚的服装和很多饰品上都突出了粉色,配合克里斯滕•邓斯特圆润粉嫩的脸,总是让我想起风靡导演家乡的玩具――芭比娃娃。
每个孩子都会细心装扮自己的芭比娃娃,为她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带上各种可爱的饰品。
玛利亚在导演科拨拉手里也同样是细心呵护的,各种精美的长裙,数不清的鞋子,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那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
在导演的呵护下,玛利亚显得可爱且美艳。
在镜头上,更是精致到了一镜一画的地步,任意截取个镜头,都宛若一幅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宫廷画。
由于是在凡尔赛宫实地取景,这座富丽、奢华以及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无法言说其美的著名的欧洲宫殿,始终散发着一种瑰丽的奢靡味道。
在服装上,完美再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风格,钟式裙、紧身胸衣、高跟鞋、卷云状花纹边饰、扇子、镶有荷叶边的衣服。
一切的一切,都带来一种奢美的视觉享受导演科拨拉说自己的这个电影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与政治无关。
于是,顺着导演的思路,屏弃政治,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女性味道十足的电影,在表现奢华上,很多人都会想起法国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餐,这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不过导演却在影片中基本没有描写王妃玛利亚如何去享受那法国大餐,而用了另外一种食物――蛋糕,蛋糕是影片中异常重要的一种道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玛利亚用手指蘸着蛋糕,笑对观众。
之后的各种场合,无论是结婚,生日,小公主出生,还是各种奢华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蛋糕,大到车里推的几层,小到盘中的小小一块。
不愧是女性导演出的片子,的确有女人独特的眼界。
女人对蛋糕的迷恋正像男人对烟酒一样,有种天生的爱,一个个精致香甜的蛋糕,讲述着一个女人梦想中的奢华世界,是玛利亚的,更是科拨拉本人的。
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绝,影片开始的第一首音乐便是七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后朋乐队Gang of Four的《Natural's Not In It》。
行进中的吉他里,玛利亚着一身粉色华服,手蘸蛋糕像屏幕媚笑,其诡异气质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电影,之后的Aphex Twin、The Radio Dept。
甚至连著名摇滚乐队The Cure也有歌曲献上。
终于,当一群身着18世纪服装的的法国贵族在豪华的凡尔塞宫里,于吉他和鼓点中翩翩起舞的时候,这将是怎样一幅诡异的场面。
这种完全不搭的配乐,想来也是为不少批评家所诟病的,隐约的超现实风格,倒像是直指当代的名利场或上层社会了,凡尔塞宫更像是纽约的某处时尚酒吧,一群上层人士在嗑过摇头丸之后,在狂躁的音乐里挥霍着自己。
时光变幻,靡烂依然。
单纯的玛利亚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是随时代走而已,她本身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导演也是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重新阐述这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妖后的,她14岁就加入了这个悠久的波旁王朝,单纯的孩子哪能应付得了如此繁杂的礼仪和彼此的勾心斗角,加上那个只爱钻研开锁的丈夫路易十六。
从玛利亚自身,其实一直是孤独和可怜的,疯狂和奢华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当一个人安静的思念菲尔逊公爵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孤独。
用墙上的油画变换交待情节还是有些想法的,几幅油画之后,我们了解时间正在飞快的前进,还知道了他那个早夭的孩子。
不过。
从电影本身,由于导演过于纠缠在服装、道具及布景等方面,故事却讲得甬长拖沓了,情节过于平淡,毫无高潮转折。
过于平淡的剧情也是这部电影无法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最终,这是一场优秀的巴黎时装展,这是小女生至爱的蛋糕盛宴,这是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唯独,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PS:趣处三个:1、玛利亚的哥哥为缓解路易十六和玛利亚的冷漠关系时说:“你喜欢研究锁,但是你不把钥匙放进锁里又怎能开锁呢?
”多重指代,开锁首先有性暗示,同时路易十六在法国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锁匠,他能做出各种精妙的锁,甚至堪称艺术品,但沉迷锁艺的同时,却也冷落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
2、玛利亚的奢华引起了法国群众的愤怒,群众怒吼没有面包吃,玛利亚说: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蛋糕呢。
跟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那个关于肉糜的笑话相类似,不知道科波拉是否有借鉴过肉糜这个典故。
3、影片唯一跟政治相关的地方就是法国出兵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为此法国加重税收,也加剧了国内矛盾,想想导演国籍,实在是有趣。
因为最近在看法国大革命的史料,就顺便看了下这部电影。
此片基本依据历史改编,没什么太多凌空发挥的东西,但得分并不高,在有一段时间还恶评如潮,说它空洞华丽,言之无物。
看了后觉得是不太好,但也没那么差。
看得出是水平不错的人的普通之作。
我一直觉得邓斯特非常显老,也不好看——其实她有着小男孩一样的身材和脸,都能这么显老,也真是不容易。
在这个片子里,她穿了那么多美丽的华服,铺了那么厚的粉,还是非常显老和不好看。
按照中国老派梨园的说法,我真觉得邓斯特老师不是个祖师爷赏饭的脸,但她还是很努力,挣着她的勤快钱,也不坏。
今天的人对玛丽安东瓦内特和她的丈夫已经比较宽容了。
百度百科上说,1993年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给路易十六的盖棺定论是:“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 和电影里的差别不大,路易十六是一个温和,善良,文雅,又懦弱的老好人,喜欢倒腾锁和五金,大概算是那个时代的理工宅。
若身份是平民,此人会是一个大家都喜欢,风评不错的好朋友。
他不是暴君,只是不会统治国家,但作为皇帝,他又没有辞职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乱倒腾下去。
每次看到路易十六的事迹,我总要想起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说的中国那些同样奇葩的亡国之君: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做木工,就是投错了胎当了皇帝。
金庸认为这一切都是帝制时代的悲剧: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但在明朝,“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能力”,这个道理要足足几百年后才由孙中山说出来。
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都是帝制时代的牺牲品。
转到法国,人还不坏的路易十六和他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的老婆玛丽安东瓦内特,在革命中被悲剧地处死了,但这个看上去很残暴的革命做到了一件事:就是终于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前面说的“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如果后来的人还不懂这个道理,所有悲剧性死亡的人都白死了。
扯远了,回到玛丽本人。
玛丽和她丈夫一样,人品上也并没有什么太糟糕的地方,被人诟病的一切,基本核心原因都是:王后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人一辈子没脱离自己的少女心,天真直率,没有政治头脑,不肯受委屈,只会用买买买赌赌赌这些还属于感官刺激的东西来减压,兼之从小娇惯故不知柴米贵,烧起钱来就收不了手。
作为洛可可女神,她把周围的一切都装点得轻盈,可爱,浮华,完全没有一丝沉重,其实正是她心中蓄积着巨大的压力的反映。
但除了逃避,她对这巨大的压力没有一点办法。
玛丽就像她自己钟爱的粉红,薄荷绿一样,浅薄,无辜,再努力也挣扎不出什么深度厚度。
在时代背景的黑色里,又显得那么扎眼和可恨。
我估计导演被玛丽的悲剧打动,也是因为她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片子情节支离破碎,节奏也不好。
导演没花多少经历来描述大时代背景,但其实也不是非得要描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让大时代背景在前面的人生主线后面若隐若现,鬼影憧憧。
导演连这个都没做,时代背景交代得很生硬,跟念书似的,大量的镜头给了鞋子,点心,舞会,和玛丽沉溺其间的快乐。
性和恋爱,甚至都没有让她这么快乐——这是何等的十四岁少女心啊。
捏包包同学说:“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都这个节奏,故事性不强,拖拖拉拉摩挲自己那颗少女心。
”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片子节奏不好但气氛还成,我个人最喜欢的神来之笔是用摇滚乐配古典情节。
一来很好地反映了主角内心的激荡,二来还模糊了时空。
作为一枚出身上流社会,还混过时尚圈的二世祖IT GIRL,导演非常了解上流社会的teenager们在青春期对一切糜烂生活icon的向往,古今中外上层人的糜烂生活就那么几样:华服,美食,豪赌,乱性,八卦,宫斗。
在用摇滚乐给一场古典舞会配BGM那段,竟毫无违和感,恍惚间还以为是现代人的某个古装趴,这群迷醉的古人和今天纽约上东区的贵胄们没有任何不同。
这里大概是我觉得本片最帅的地方了。
最后说下人民的远香近臭心理。
正如前面所说,不像当时的人们都想把玛丽和路易碎尸万段,今天的人对这对夫妇的评价已经比较宽容了,能够理解他们不可选择的苦难和不幸。
比如这部片就直接是把玛丽当一个悲剧人物讲的,《凡尔赛玫瑰》也是如此,今天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了。
这种变化一来当然是因为社会进步,大家评价历史人物更加人性化,二来更大的原因····怕还是远香近臭。
玛丽和路易毕竟活在200多年前,你不可尝到当时的人的痛苦,自然不会被这种痛苦蒙蔽了客观理性。
但今人未必就能得到一样待遇,玛丽和路易一生的悲剧都是来证明“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那如果一个人自知能力并不突出,道德也并不高尚,不适合统治国家,未免祸害,干脆辞职让别人干,这不是很符合科学发展观,很好的事情咩。
但80年前辞去国王位子的爱德华八世至今常年被诟病是没有担当。
其实这个软弱的,擅长谈恋爱,但无法精明处理两国关系婆媳关系的花花公子,真要逼他必须坐在那个重要位子上,只怕会造成另一个路易十六式的悲剧。
但因为二战还近,恐惧和悲愤还在,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胆小鬼形象(除了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为爱放弃一切的伟大爱情”的鸡汤文里)。
玛丽若晚生200年,在今天应该还是个不受人待见的败家娘们,少人同情。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Marie Anoinette的内心与人生悲剧。
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责任。
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
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
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
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
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
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
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
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 丈夫的生理障碍。
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
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
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
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
3. 玩乐与挥霍。
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
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
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
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
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
”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
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
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
)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
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
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 与费森的感情。
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
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
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
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
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
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
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
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
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内容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
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
Marie的悲剧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Life is pretty tough. 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
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 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
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
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责任么?
这种选择难道是靠感情就可以解决的么?
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可以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
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
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
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
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
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
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
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悲剧中的悲剧,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悲剧,结果却是另一场悲剧。
对这片子无论是捧是摔,我想我都能找出一大堆理由,实在是优点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作品。
但是这是我钟爱的索非娅·科波拉的片子,而且看了个开头就能判定这是部很有小科波拉味儿的片子,所以我还是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电影。
这些年的片子都是明显的缺乏个性,导演或作者的印记越来越淡,无论是制片体系还是创作思路都被全球化和资本力量折磨得毫无生气,又到了一个令人怀念作者味儿的年代。
这种时候,就会觉得索非娅·科波拉,朴赞郁,甚至是克里斯诺兰,这样的明显能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个人印记的导演愈发珍贵。
《绝代艳后》的核心的优缺点,都是来自导演的女性视角,或是说一种女性的叙事精神。
小科波拉的三部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女性的心理成熟。
即使空间、时间背景都不断更迭,作品的本质精神都在于此,也就是我所感觉到的小科波拉的味道。
处理这个主题,女性自身的细腻情感自然是基础,但是更核心的,对涉及这种复杂心理时期的叛逆、冲突的矛盾的处理才真正考验作者的功力。
《处女之死》的感觉便比较质朴真实,但是略显粗浅,《迷失东京》的处理则很讨巧。
来到《绝代艳后》,前半部的刻画把握则十分的精彩,少女的脱离温室,强迫成长的压力表现得很到位,用一种疏离感强调了成长过程中的好奇与胆怯。
但之后的部分,或许是力有未逮,则显得有些混乱,脱离开了前半部所铺陈好的节奏,于是主题变得凌乱,对于全局的效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这片子究竟在讲什么。
当然如果完全依靠后半部的感觉,变成一出宫闱情戏,则这片子会变得更无意义。
结局对开头有一定的呼应,进入凡尔赛,也就是成长期开始的茫然,到离开凡尔赛,则是脱离成长期的无奈与苍凉,结构的思路应该是可以做到清晰的,所遗憾的就是整个主题没有很好的保持下来。
至于史实方面,我想根本不是重点,这就是一个类似简奥斯汀的故事,背景不过是个壳而已。
小科波拉还是很喜欢玩技术的,前两部作品中都看得出,空间观点很灵活,对节奏的力量的把握也很好,有点老爸的意味,而且在凝重中多了一份轻巧,女性的可爱的顽皮。
于是《绝代艳后》中有很多精彩的情绪转折点,庄重而间离的全景段落,还有快速轻巧的中近景段落,加上音效方面的精彩配合,流行乐、特别是摇滚乐配华丽的洛可可风格,感觉真的是很好,加深了疏离的效果且带上了一分灵动的气息。
至于美术,华丽绚烂的部分反而看得没感觉了,户外的清新而生机勃勃的片段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部分低位的在草丛中穿梭的镜头,真的是很美妙。
或者华丽如华衣锦厦,或者梦幻如穿梭云间,宛若少女的绮梦。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
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
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
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
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
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
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
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
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
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
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
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
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
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就像是一部专门打造给女性看的电影,整部影片避开了残酷情节和政治观点,单方面的描写玛丽皇后生活中漂亮华丽的那一面,梦幻的场景,精致的道具,还有最为称道的美丽奢华的服装,把洛可可风演绎到了极致外表看这场公主梦很美,可从爱看历史电影的观众角度看却真的没有满足我对这个故事的本身期待,确实是美而空洞。
人物感情线索不明,剧情从头到尾没有起伏,她和杜芭丽夫人那历史上著名的恶交没有一点戏剧张力,从讨厌到妥协都很平淡;她和菲尔逊伯爵的一段外遇也没有什么火花,对两人感情的理解不如去看百度;而对她一生评价影响最大的“项链事件”也直接给省了,显得后来国民的叛乱很突然;包括最后举国叛乱她和路易十六命悬一线的生死处境都是流水账……两个角色都很木,克斯汀·邓斯特这个不算漂亮的女人是娇作有余而灵气全无,算演出了玛丽皇后前期的天真可爱,却没有演出后期的荒唐肆意和奢靡轻浮,从16岁进入皇宫到最后临死前的气质神态都一直呆呆傻傻,天真懵懂到底。
路易十六更是喜怒哀乐一点没有,僵硬呆板,总是很不自然,就算要表现平庸也不用完全塑造成个木偶吧?
法国革命了,一切颠覆,这些严肃题材在这部电影中却给我的是 两个小朋友过家家过完蛋了 的感觉。
我看有的影评说导演就是故意想拍出这种空洞的效果,表现出玛丽宫廷生活的“空虚”,我很无语,前期享尽荣华的物质生活就算表现的空虚点可以理解,但后期那些生死处境和心理状态难道也还“空”吗?
她漂亮聪明,很容易赢得贵族们喜欢。
她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直在王室的生活中养尊处优,不懂得贫穷饥饿,也没有尝试去了解民间疾苦,她不懂政治也不喜好政治,只喜欢闺阁琐事和漂亮衣服首饰,一心都在美丽的物质之上,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奢华生活,加上路易十六对她的宠爱,她更是是无忌惮,想要什么东西都任性而为,一点不依就和路易十六大哭大闹,而路易十六也一味的纵容了她。
如果她只是个普通贵族的富太,她应该会享福的过完一生。
可她是一国之后,就缺少了对民众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事实是在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状态下,她的奢华无度使法国专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
她奥地利的身份在风口浪尖也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大多数人积怨不满的宣泄口,从历史角度看路易十六王朝的覆灭她负有很大责任。
人民吃不饱饭,而政策却对贵族高度偏袒,增加人民税收却对贵族分文不取,虽然路易十六有过多次改革的决心和行动,但这个巨蟹座的男人实在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所以他的改革计划并没有成功。
路易十六的懦弱和一再退让是悲剧的埋线,而他妻子玛丽皇后长期奢华的喜好和挥霍却是真正的导火线。
夫妇二人尽失民心,最终路易十六和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
女性导演对于这个角色没有做出批判可以理解,但对于人物感情的不表达和事实的描述缺失却让我无法苟同,没有性格的角色没有魅力,也减淡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同情。
事实历史上,玛丽是个好母亲,对孩子亲力亲为, 不要奶娘和仆人代劳。
强大的母爱使她在最后的逆境中掙扎求存,自尊使她在荒唐指控下毫不屈服。
这个从出生就一方风顺的女人在最后死亡的威胁前,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尊重了丈夫决定,坚定的站在丈夫身边,直到最后死亡从未真正低过头,甚至表现出比路易十六更为勇气的一面。
一个天蝎座女人特有的执着,一个非常坚强的妻子。
很多可以打动人心的地方电影都没有去表现,最后只一句“只要国外陛下留下來, 我也會留下來”意思了一下,还很显牵强。
我看不出感情的基调砸哪里,看不出玛丽和路易十六的感情状态,到底有没有过爱情都是悬念,对路易十六和她的同床未同事着的几次描写也显得莫名其妙,就好像路易十六不正常,或者是个傻子……而不是历史上说的因为太年幼而对男女之事不通。
处理的太模棱两可了,如果没有感情阐述和导演观点,电影和记录片有什么区别呢?
题外话,关于他们的感情,我想尽管是政治联姻,他也是爱上她的,所以纵容袒护,自己生活简朴节省却满足她的虚荣奢华。
而她就算也是因为政治才嫁给了这个外貌平平的男人,就算她年少时曾经出轨,但长久夫妻之情,他对她很好,将心比心,最终的不离不弃也说明了和路易十六举案齐眉的夫妻之情。
我个人是同情玛丽皇后的,因为路易十六先去后,她面对了很多臭名昭著又恶劣无比的指控,被诬陷和自己6岁的小儿子乱伦等等,身为一个母亲,这只怕是比死还难受的侮辱,明明不是事实也苦于无力还击。
“当控诉人在最后提醒她没有回答是否与儿子存在乱伦关系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改变了她从进入法庭以来一直镇定的情绪,激动地抗议这项指控。
而对于这项她唯一没有应诉的指控最终被法庭裁令成立时,她回答说,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拒绝回答这样一个对母亲无礼至极的指控!
我呼吁所有在场的母亲给我这项权利。
”以前看到这段时我总是唏嘘,为达到目的而不折手段的人性真恐怖……她和路易十六一样被推上了断头台,他们子女的悲剧却还在延续,年仅9岁的昂古列姆公爵夫人遭到了暴民和狱卒的各种殴打和轮奸,而年仅6岁的路易·查理被虐待致死,手段非常残忍。
所以革命者又如何?
为了理想又如何?
也不见得多伟大,某些人性在利益和欲望下会扭曲初衷,变的无比可怕又无耻。
我因为早前看过这点历史,印象深刻,所以对于玛丽安托瓦内特一直抱同情和感叹。
所以对这部片是有一定期待的,片子出来后,避重就轻的态度确实是让我失望了……一部电影可以拍出各家不同看法,但不能空洞而没有灵魂。
索菲亚·科波拉这个女导好像真不适合拍这样背景题材的历史片,再精致也就是一本服装画册,还突然就会来一段现代摇滚乐,不伦不类的很幽默。
我想她要是去拍芭比娃娃系列真人版应该可以驾驭的很漂亮……片子就好像是片里对玛丽皇后的形容,像一块小蛋糕,甜腻却没有嚼劲,三星全给这蛋糕上虚滑的奶油。
这部电影一如想象中的那般云发鬓影,珠光宝气,花朵繁硕,高床银烛。
她穿每一件衣服,在凡尔赛款款徐行的时候,都是一幅画,赏心悦目。
每个镜头无不流光溢彩,色彩斑澜,连带着让描述这部电影的人,都词藻叠出。
玛丽王后,一个史上著名的死在断头台上的美人。
从她出场的时候,她穿着蓝色的公主裙抱着欢快的狗,穿过大厅那一刻,粉色脸颊荡漾着梦想与爱。
我就知道,这个女导演是爱她的。
因为爱,所以把一切割舍分裂野心战斗角力压抑逼迫都那么轻描淡写的铺陈,不忍浓墨。
14岁从奥地利嫁到法国,踏上法国领土的那一刻,就被要求抛下故国所有的东西,赤身裸体换上法兰西的丝绸,以及法兰西的宠物狗。
她的如花笑靥,从那刻开始懂得什么叫隐忍。
邓斯特不够美,不够贵气,不够华丽,甚至不够丰腴,但她将玛丽王后的忧伤演绎的如此淡定也是难得。
遥远的国度,陌生的习俗,孤立无援的王宫,豆蔻年华的公主,收到母亲大人的来信,字字句句都是对子嗣的殷切盼望,只盼着她借枕边风在法兰西获得权力庇佑故乡。
她的夫君却只知每日骑马打猎,相敬如宾,在床上也一如继往的彬彬有礼,轻轻握一下她的手,就此睡去,并不管法国和奥地利对她肚子的期许和冀望,更不用说春宵帐暖。
而她,也只能向家乡使臣含泪吼一句:我到底是法国王后,还是奥地利公主。
这段婚姻,平淡无奇,死水一般。
加上冷冰冰的侍者,冷冰冰的皇宫,以及所有的交头接耳,流言是非,毫无温情。
科波拉在其中将历史大背景全部抛却,只留下餐桌上的私语来表现欲望、嫉恨、排挤、刀枪,未免小气。
科波拉想拍的只不过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冒着忘记历史的风险,有些不够尽职尽责,但这也是她的权力。
在科波拉看来,在玛丽皇后的眼里,她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不是历史或者时代。
巴士底狱又或者暴动流民,离她的世界,从来都是遥不可及。
从公主到王妃,她觉得可以做的努力,无非就是去巴黎看一场歌剧,打破贵族看歌剧不鼓掌的习俗,站起身,用力挥动手臂,高喊太棒了。
她觉得骄傲叛逆的事,无非就是面对皇帝宠爱的情妇,高昂着头,不屑一顾地走过。
剩下的,也就只有遇到一群可以令她高兴的朋友,同他们一起挥霍无度,夜夜赌博,反正他不需要她。
她的生活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也只能这么简单。
浮华的花朵,静谧的皇宫,她坐在朝阳下,拿着酒杯,身旁是酒肉朋友,她供给他们欢愉,他们供给她笑容。
而他,他的夫君,他对她说的惟一情话是:亲爱的,不要把我们的财产都输完了,我要去睡了。
他对陪她看朝阳,没有任何兴趣。
该说什么呢。
怪命运,还是怪血统。
没有人告诉她人世间还有其它别的什么活法。
最后的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女儿。
她抱着她说,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才能完全是我。
这个小公主,她惟一以为完全属于她的生命,却都被硬生生给奶娘抢走。
她逃到了宫外的农庄。
那里是她的天堂。
养花,种菜,喂羊,挤牛奶,抱着天使般的小女儿在草地里打盹。
然后,一如所有俗套的宫中故事一般,她遇到帅气的军官,不可自拔,夜夜偷欢,沉迷床第。
等到历史的栅门要被推倒之际,她也早已经厌倦了奢华。
有人告诉她,臣民在饿肚子。
她望着小女儿天真地说,我们都不需要钻石,对吗?
工匠不再送钻石到皇宫,她也不再需要银烛高照,华服珠宝。
只是,她的臣民只看到她高耸的云发,站在那遥远的宫墙之上。
这对生来不知疾苦的夫妻,在知晓暴动时,面对慌张的大臣,握着手坚守皇宫。
我竟不知是喜是忧。
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不属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也永远不要以自己的逻辑去揣测他们的爱与恨,轻与薄。
因为,眼睛看到的,始终都是那么地大不同。
而他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真的没有心怀恶意,就如同那花朵与钻石一般,本身是不染尘埃和鲜血的。
而将历史车轮,王朝的颠覆加诸一个深宫女子身上,是懦夫眼睛才会认定的事。
最后的最后,她坐着马车离开那座云端里的凡尔赛。
科波拉始终还是不忍心推她上断头台。
丸子惋惜地说,我就是想看断头台那段啊。
这个孩子,仍还是不懂疾苦,所以不怕被故事里的悲伤刺到真正的悲伤。
有一幕,他去打猎,她送他离开。
那天,她那身淡蓝色的衣裙,宛若晴朗天空。
他弯腰亲吻她的手背,那一刻,我几乎要把他们当成是普天下最相亲相爱的平凡夫妻了。
可惜,他们不是……相关剧照: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PhotoColView.aspx?cPhotoCol=1000014887
这部片子搁在那许久没看,原因是网上恶评如潮。
昨晚终于看了,想看看索菲亚到底能让我失望到什么地步。
结果...我喜欢!!
大多数人对这部片子的批评是,浮光掠影,琐碎空洞。
没错,整部片子如同玛丽皇后的博客,记录的都是生活琐事,一点点喜,一点点愁,到底是无关痛痒的。
宴会上是应该穿湖蓝色缎子高跟鞋,还是明黄色缀象牙雕的那一款?
粉红色的衣衫,袖口是要镶上玫瑰,还是不镶比较好?
一个小皇后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是这些吗?
巴黎人民是吃面包还是吃蛋糕,根本与她的生活无关,也不在她的经验范围内。
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是那个身陷历史洪流的女人。
显然索菲亚不准备这么做,历史背景被极度淡化,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远远隔开在屏风的另一面,屏风的里面是人间的繁华富贵梦。
有一些像开元天宝年间,如果不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曲也不会惊破。
这部《玛丽皇后》脱离了宏大的叙述,历史评价,无比主观的展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虽然这个女人是法国皇后。
通宵达旦的玩乐后去水边看日出,清新的晨露混合着宿醉的酒精气息。
在沉闷的牌局上想念情人,于是中途溜出来,抑制不住心中的甜蜜,在华丽的宫殿走廊上碎碎的跑起来。
偷偷去巴黎参加化妆舞会,赶回凡尔赛的路上,天色微明,把胳膊伸出马车抚摸晨风。
我相信玛丽皇后上断头台的前夜会想起的不过就是这些微小闪光的片段,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实人人都一样,仿佛普鲁斯特笔下的,垂垂哀老之际,我们会想起的不过是轻蘸红茶的玛德琳小甜饼。
索菲亚甚至淡化了时空感。
片中的场景服饰是严格遵循华丽甜腻的洛可可风格,但是配乐却是摇滚风。
Bow wow wow,the radio dept等乐队的歌曲极好的烘托了片中的享乐与沉溺。
抄一段: “苏菲亚柯波拉在编写剧本时就从1980年代的「新浪漫乐派」(Neo—Romanticism)的歌曲中寻找灵感,因为,「新浪漫乐派」本身就是深受18世纪的奢华风潮所影响的乐派,这个乐派风行之时碰巧与传统摇滚乐的无趣感跟庞克音乐的愤怒情绪之间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立感,这个乐派强调的是魅力、奢华的时尚风与快乐主义的趣味。
”索菲亚选音乐一向有一手。
《迷失东京》中老男人与年轻女人在街头亲吻告别后,坐车驶过东京街头,望着窗外繁华夸张的街景,这时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的音乐响起。
我一时仲怔,那颗老心脏不禁抖了一下...片子拍的异常娇艳。
那种纸醉金迷,因为是在帝国末日大厦将倾的前夜;如同一朵花开到极致,知道接下来只有凋谢,所以绝望的美艳着。
这部片子在玛丽皇后与路易十六逃离凡尔赛宫之际戛然而止,省略了最刺激的结尾。
玛丽凝视黄昏中的宫廷花园。
路易十六问:你很喜欢菩提大道对吗?
玛丽说:我在向它道别。
一切如蜻蜓点水,然后路过。
受到蛊惑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着安东瓦内特这样传奇的皇后,但也有Kirsten Dunst 这小女子的因素,直觉的这个闪亮玻璃纸包果糖般甜蜜蜜的女子是一位很适合演绎这位皇后的人,一样的雪白面孔,娇艳的面色嫣红的唇,花瓣样青春可人,浅浅金发高耸摇曳,衣妆也恰到好处的嫩兰娇粉,缤纷如水晶杯扣碰激起升腾泡沫,草莓蛋糕香艳浮华入口即化,墙纸朵朵浮粉的玫瑰嵌金,快活的挑选着袖口繁琐花边与坠满花朵的纤巧高跟鞋子,贵重丝织衣料被贵妇人手中捏着细细品评,化装舞会上花哨面具下的美丽热辣,不知名高贵英俊男子细细咂摸游移追随的眼神导演的巧劲使在视觉的一处,后来,出现了少许黑色,第三个出生的婴儿早逝,再后来的沉沉黑色,就是那个被火光照亮的暗夜,无数闯入凡尔赛的民众敲碎玻璃,呐喊声声,黎明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家被赶上一辆马车驱逐出宫,她探身向窗外金色朝阳下的旧居望去,国王问:你在做什麽?
她答:说再见。
就此谢幕,谁还再忍心一路讲到滴血含垢的断头台?
幸福快乐的味道依然齿颊留香,已是昨日,凡尔赛的缠枝凸金玫瑰浮华美丽,也只在凡尔赛的露水晨光
光是铺张的衣着装饰就够这个分
角度问题
纯真的摇滚艳后...好音乐.
Dunst是不是这时候已经接了《Melancholie》的剧本了,怎么这个Marie就已经处处略显忧郁了呢……最后还母性升华,我汗( ̄▽ ̄")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真是没话说。
学了这段历史之后想看的……
服装大片儿
很失望!影片没有焦点!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的确是乏味的慌啊,华丽的服饰也无法掩盖
TO BE ELEGANT
很美国,很爆米花
我也想要好多鞋子。
对于科波拉家的每一个人 我只能说 你们很牛~ 包括原声 包括内双匡威经典....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20070119 2150 bc
人民没有面包 为何不吃蛋糕
美丽的衣服、美丽的布景,可爱的音乐其他就没了= =
除了奢华的凡尔赛宫也没什么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