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而自主。
克拉拉阿姨,七十岁的少女,美丽依旧。
看见橱柜,回想起年轻时与伴侣性爱的回忆。
克拉拉的丈夫说,我爱她,即使是我人生中的低谷期,我们还是一起熬过来了,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里。
我的丈夫逝世了17年。
这座公寓,水瓶座,承载着我过往岁月的种种回忆。
我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丈夫离去,我的阿姨也离去。
我与癌症斗争了三十余年,我不信命,医生说不行了就要放弃了么难道。
因为癌症我做了手术,切掉了右边乳房。
我是个乐评人,我的屋子里有着无数的黑胶唱片。
那天有人采访我,问难道我抗拒着时代的发展吗,怎么会呢。
我也会用mp3和流媒体去听。
听我讲个故事吧,我手中这张唱片,本来我是有的,但是我自己买的那张被借走了再也没还回来。
可能是从洛杉矶流过来或是其他地方,我在一个二手唱片店买到的。
里面夹着一张剪裁的报纸,日期是在这张唱片发行前的几周,那个时候采访我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生吧。
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听懂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建筑公司先礼后兵。
我明确地说我不会搬出这栋公寓的。
他们讨厌地将传单从门缝下递进,我将其递出,但是传单又被递进,我有点忍无可忍了。
我打开门,他尴尬地走了。
水瓶座,他们说这是座鬼楼,只有我一个人还住在这了。
夜晚,薄纱从楼顶处悬挂垂直而下,像少女的纱巾又像凭吊用的白布。
我的女儿说她离婚后经济状况不好,她却不来找我求助而是主动去找建筑公司。
我很无奈。
水快到你的胸口了,回来吧。
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某天楼上,这么多栋楼,就那么地巧在我住的楼上在开派对,乱交派对,是像讽刺我这个老女人没有性生活么?
房间的音乐声开到最大盖住楼上的声音,我叫了一个男妓,呵。
年轻的鳏夫,年轻活好的男妓摸到我手术的地方都失去了热情。
我跟建筑公司反映了这件事,他们却说我不该擅自粉刷外墙。
那个人,谁谁的孙子,是个自大的人,听到这样的言语。
我的保姆为了服务了19年,我记得她的生日。
她告诉我在我不在家时,建筑队在烧床垫。
那条下水道分开了富人区和贫民区。
我在这边,她在那边。
两个离开了建筑工队的男人跟我讲明了一些事情,我进了那些房间,我都看到了。
我将这些都装到了行李箱中,我去了他们公司,我有点歇斯底里。
我带上了我的律师。
白蚁爬满了木块,从里到外地彻底地腐蚀。
贪婪的资产家们,也是如此的吧。
邻居家的儿子说,他的父亲已逝去2年,合同是6年前签的,可是利益还没有得到,只因我一人。
那又如何?
阳光正好,我可以扎起我的头发去海滩边。
那个人还是会对我讲,水快到胸口了,回来吧。
纵使如此,我还是想扑一扑那危险的浪。
害怕面对衰老、面对性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很多问题,很多人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都不是这样的 电影之于我到底是生命的全部和消遣的娱乐?
白蚁的侵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部分,可是腐坏的东西远不止这栋楼。
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不得不适应,学着妥协、学着解决问题,一路修行。
这部电影看了3天,犯困很多次,流泪很多次。
还好 我还有爱的能力。
来自巴西的这部电影很好看,先锋,透彻,剪辑、叙事、都好看。
注定孤独地走过这一生,审视、纠结。
有时候妄想着一下子到老年 有时候真的艰难到活不下去
片名为《水瓶座》,女主人公生活的大楼也命名为《水瓶座》。
很多人不解其意,弹幕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部与星座有关的电影。
其实只要不嫌影片节奏缓慢,耐心观看影片的人就会了解“水瓶座”的真实意含。
因为女主人公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有一次媒体在她家里安排一次采访。
激进的女记者登堂入室,看到她家里一排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黑胶唱片,采访时就借此开门见山暗讽她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是女主人公从容起身从架子上抽出一张约翰.列侬被谋杀前录制,于1980年12月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双重幻想》,但是唱片内层夹着一张洛杉矶时报1980年12月8日发表的一篇列侬遇害前的报道《约翰.列侬的未来计划》。
她说:“这张报纸,就像瓶子里的纸条,它成为了特殊的象征。
”包括后来女儿不理解既然在她留下来的生活质量就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她为什么还执意选择不搬走。
她甚至因此遭受之前邻居们的指责和埋怨,冒着生命危险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以及她对女儿说:“这栋房子,就是我。
”以及她的女儿说她是,“看着是一个老太婆的小女孩”,其实都是指向一个漂流瓶的隐喻——现在的瓶子,里面装有的是过去的时间。
影片采用三段式奏鸣曲结构。
第一章《克拉拉的头发》回顾30年前,女主角战胜癌症后为一位挚爱至深却终身未嫁的姨婆庆生的一场家宴;第二章《克拉拉的爱情》时空线带我们来到了丧夫17年后的克拉拉的独居生活:写作、集黑胶、去与贫民窟一线之隔的海边,很爱她的一个侄子,与女儿现实的观念有矛盾。
在一场舞会上似乎邂逅mr.right但在车里,他问,“我越界了吗?
”她道,“是我做过手术。
”他问,“乳房?
”他随即离开她的身体,她回到家,放唱片独舞那一幕很动人;第三章《克拉拉的癌症》她梦到乳房的血迹晕透了白色衬衫。
地产财阀为了将她驱逐,动用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她住宿建筑的其他房间都布满白蚁,至她的生命于危楼之中。
“除非我死,否则是不会离开这里的。
”她来到地产大楼,为那些不择手段的商人带来一手提箱的白蚁。
至少,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在此落幕。
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阐释。
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甚至连开发商的奸诈险恶都包装在礼数周全的外表之下。
以及电影镜头对开发商那些迷你楼盘模型的透明外罩的特写,就仿佛意味着,在一个真空的瓶子里,酝酿出了人生和世界对垒关系的朴实写照。
与前作《舍间声响》相比,无论是主题还是艺术手法都有作者风格的延续及完善。
主题方面依然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来刻画,这次采用一位传奇女子将近大半生的故事来引出巴西当今最为尖锐的社会问题。
相比起前作较为散乱的多重人物视点,这部新作看上去比较易懂,围绕核心人物展开的剧情比较符合大众口味。
《舍间声响》探讨的是社区安保以及黑帮问题,这部同样以钉子户与房地产开发商抗争的争议性话题取胜,去年在戛纳上映时电影主创们还在电影院前拉横幅喊口号引起关注。
显然,这不是一部政治电影,却具有质问现实的分量以及犀利的切入点。
影片以女主人公的“头发”、“爱情”和“癌症”分为三个段落,进行到一个小时才真正迎来尖锐批判的对象。
表面上来看矛头似乎指向巴西房地产开发商的贪得无厌卑鄙无耻的行径,仔细再咀嚼女主角与记者、子女及地产商代表的对话,又可以发现这讲的似乎是传统文化与新世代思维的冲突。
年轻记者拜访时不断问女主角黑胶碟与MP3的区别,强行让女主角接受新媒体。
她跟子女发生冲突时,才得知子女跟地产商的想法一致,于是牵出关于老房子的“复古”与“过时”的说法。
而跟年轻的地产代表最为激烈的对骂里,更显示出女主角对于美国商业文化的不屑。
导演在摆出两种对立观点时并没有太过偏向女主角一面,事实上在之后一幕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她用手机连接唱机播放古典乐给孙辈小孩聆听。
这样的处理暗示着女主角并非食古不化拒绝新事物的传统卫道士,相反她秉持着一如既往的开放心态。
这样的手法令女主角的性格显出立体与复杂性,更有真实感。
片名《水瓶座》起初让我误以为是女主角的外号,其实是她生活居住的房子。
导演似乎很钟情拍摄建筑物,在处女作里他的镜头在巴西中产人士的小区里鬼魅般自由穿梭,各种来源不定的声音渲染出极其诡异与压抑不安的环境气氛,而话外音更构建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这部新作依然少不了这种作者的标签,只不过将广阔的社区转移缩小至一个女性居住的房屋及所在的大楼里。
摄影机的移动更为复杂精准,不但将“水瓶座”这建筑的整个格局以连贯的“印象”展现在观众脑海里(建筑前门的过道与后车库的位置),反复出现女主角家中的场景更透露出这个家在岁月流逝中的变化,而家具摆设的位置(窗台五斗柜吊床)也映衬出她内心的变化。
经常出现的变焦镜头也是导演喜爱的手法,一方面可以令复杂环境中的观察点在极短时间内变得简单清晰,更可以让人物的情绪变化更为突出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
这一点似乎与韩国导演洪尚秀有一拼。
至于音乐的使用在这部影片里也相当突出。
既交代出跨越数十年的时代背景与变迁,也能够在最微妙的场景里准确捕捉到女主角的心理,好比是回忆的画面。
而且选取的歌曲都带走强烈的巴西风味,喜欢巴西流行乐的朋友一定会大饱耳福。
当然,影片最为成功的还要数巴西国宝级女演员Sonia Braga。
她在片中精湛地演绎出一位身经百战、思想开放、敢与争取自身利益的独立女性形象。
这位女性经历了感情上的挫折(丧夫)、肉体上的挫折(患乳癌切掉乳房)以及现实生活的挫折(地产商想方设法逼迁),却依然保持着昂然不屈的姿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既是一部向巴西当今残酷现实宣战的作者电影,也是一部讴歌巴西当代独立女性的重要作品。
尽管没在去年的戛纳上获奖,但它鲜明勇敢的姿态必然在当今影坛上留下难得的印记。
索尼娅·布拉加细致入微的表演将这部近乎单一的戏剧从最后的停滞中拯救出来。
当我说《水瓶座》可以拍成舞台剧时,我无意冒犯,希望巴西电影制片人小克莱伯·门多萨不要介意。
这当然是一种风格的改变,这种喋喋不休,集中,戏剧性(在良好的意义上)近乎单一的戏剧。
门多萨的处女作《舍间声响》(2012)是超电影的,甚至是准实验的:一种对城市生活的听觉幻想拼贴。
《水瓶座》主要发生在累西腓的一套海景公寓里——这是腐败的开发商为了拆迁而购买的街区里唯一一套还在租的公寓——巴西裔美国老兵布拉加上演了一场盛大、有趣、狡猾的恶作剧表演。
克拉拉是一位60多岁的音乐评论家,她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影响——乳腺癌中幸存下来,她不会再被另一个影响击倒。
她的家人无论怎么哭闹,怎么哄骗,她都不会卖掉。
而这位老练、风度翩翩的开发商儿子——斗篷下藏着一把刀的微笑者——的魅力攻势也无法打动她。
这些想要驱逐的人用尽了一切办法:噪音、威胁,甚至是在楼上闹哄哄的狂欢。
(作为回应,克拉拉自己当晚租了一个舞男。
)最可怕的攻击出现在“第三幕”。
影片最后一场精彩的复仇戏令人满意,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近乎热烈的掌声。
你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到百老汇,让剧院爆满。
布拉加的表演使这部电影免于停滞不前,给我们带来了微妙和核心。
还有一种可爱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我们冒险从克拉拉的公寓走到几层楼的时候(我们最终做到了),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更大、更宏伟、更贪婪的“他们vs我们”世界的可怕真相。
By:Nigel Andrews
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原创公众号: 眼睛痛也要看电影http://mp.weixin.qq.com/s/96uOQY45inrX54MIjk-u0w当你听一首歌,产生了一种急切的感受,不传递出去,会腐烂吗?
巴西最倔强的女人Clara每晚入睡前,几乎都是在唱片机的燃烧中度过的,以驱赶楼上魔怔的性爱派对、屋外扔进的烟头,庭院里焚烧的床垫,邻居的谴责,以及,她的任何动摇。
和奥丽芙·基特里奇不同,Clara的倔强是模糊又柔情的,她只是沉浸在逝去的回忆再也走不出去,也可以说,她成为了一个身心自由的囚犯。
不完整的“格式塔环”是无法消退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即会产生郁结。
正如Clara的记忆,无法离开她去世的爱人,无法抛下她在这栋公寓度过自己最坚韧、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没有任何办法能填补记忆的空缺,但她选择用自己的余生来整合。
影片缓缓的,耐心却不乏挑逗,渐渐忘了这是一个布尔乔亚“钉子户”和房地产公司的斗争。
这个“独乳”的绝美女人总是给人惊喜,在你担心她会就此崩溃的时候,她却以各种方式成功脱逃。
60岁的她,住在一栋名叫“水瓶座”的蓝色公寓里,除了拥有成山的古董级唱片,还偶尔与有好感的男士约会;每天熟练而优雅地盘起长发;会给侄子的约会提出建议——“给她放Maria Bethânia的歌,以示你的激情“。
她的外在从没脱离内心而单独存在,是那种不张扬的高度自尊将她的美变得通透。
第一次接触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的作品,延续了我对巴西影片独特色彩的好感,虽然《水瓶座》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但其间透露的仿佛不经意的“跑题”,直接就渗透进了我这类“情感自私”的观众,形式此刻又战胜了内容。
Clara绝不置气于他人的冷漠,而是放首歌淹没它。
正如在面对女儿劝她搬出公寓时开始吟唱Paulinho da Viola的歌词: There are people with nerves of steel with no blood in their veins and with no heart But sometimes, going through what I go through. Lupiscino 影片里的几个片段引发了我对“笑容”的思考
▲酒吧里和同龄的“阿姨们”避开癌症话题聊八卦[/img]
▲一群人躺在彼此的肚子上,由震动"治疗性地"引发群体的哈哈大笑
▲ 三十年前在海滩上,一行人在车里放着Queen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扭动着身体
▲偷瞄楼上疯狂的男女,嘴角上扬
▲随后在姨母Lucia的七十岁生日派对上,Lucia夹杂着对于伴侣回忆的微笑 哪种是单纯的笑?
如果所有的都是单纯的笑,那哪种笑是最诚实的?
笑容到底是什么?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2011 Remaster)Queen - Greatest Hits某个瞬间,Clara的脸让我想起了《West World》里的Maeve两人都死了一百遍,再也不知恐惧自私化为无畏的灵魂游荡,游荡
这个片子看了有几年了,但想起来什么是好的电影(个人的)。
这算是非常亮眼的一部好电影。
时常会想起那栋海边的房子,这两年也在找一间这样的容纳自己的房间,而这种寻找,这部电影的影像始终在影响我。
回想起来为什么喜欢它,是它娓娓道来的抗争吗?
是我期待的中老年的自己那股女性的力量,对人生 生活 自我的洞彻跟接纳的那悄无声息内层却汹涌有力的广阔吗?
克拉拉,大家稱她為釘子戶,但是可能叫她做「自我」的釘子戶會更加合適。
城市在分崩離析,但是有一些地方,仍會發生一些讓你覺得身處夢境的真實。
怎麼說呢,這就像是這部電影很多場景給人的感受。
一棟建築在夜里披上了一曾白紗,像是曼妙的少女若隱若現。
克拉拉在聚會后的夜裡,獨自歸家,下車后在路邊看到這一幕,像是瞥到自己的往昔。
一輛高聲放著音樂的車在此時開過,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克拉拉和夥伴開車到海灘,在車內放著音樂一起搖擺。
看見身披白紗的曼妙建築,對城市的常規來講就像是在做夢。
但是那一層薄紗,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是這些樓里搬空的寢居里被遺棄的簾布,在第二天天明時,攤在地上被人收走。
那又怎樣呢。
克拉拉請人將自己住的建築外表漆成了白色。
這是一個有點「自我」的故事,所以克拉拉也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討喜角色。
她離群索居,但她只是努力地在維繫自己的生活如常。
第一部分,克拉拉的頭髮,就是她的抗爭。
和癌症的,和時間的。
因為治療,她的短髮洋溢著生命的青春;隨著時光飛逝,她的頭髮漸長,除了時間飛逝,她的自我更加深刻。
克拉拉的愛呢,就是她的生活日常。
她有音樂,有充滿回憶的櫃子,還有自己的朋友親人。
克拉拉的癌症呢,自然就成了她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難題。
就像是建築商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白蟻要腐蝕掉建築,造成危房的情況。
生活里遭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人的自我瓦解。
一個問題與一個問題的累積,便可以造成巨大的縫隙。
克拉拉在影片里有兩次情緒的爆發。
一次是在和建築商對峙的時候,年輕的商人似要離間克拉拉與親人,用逼遷干擾她的自我。
這其實也是兩個精英人士的對話,是當地文化的衝突。
建築商知道自己的工人在海灘上燃燒床墊嗎?
他的標榜是虛偽嗎?
克拉拉生氣,但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是結尾的時候,手撕建築商。
年長的建築商看到克拉拉帶來的照片隨即變得氣急敗壞,針鋒相對每一個要說話或動作的人。
克拉拉呢,她將被白蟻侵蝕掉地木材一根根拍斷在桌上。
鏡頭特寫著這些白蟻,我竟然覺得有一絲暢快地美。
問題能被看到,就變得有底氣,畢竟你知道癥結所在。
一無所知地時候,便是那白蟻爬過的瘙癢不適。
就像克拉拉做了一個噩夢。
以前的保姆坐在她的床邊光明正大地拿走屬於她的珠寶,還告訴她,她的胸口在淌血。
突然想起的扒竊的保姆是克拉拉的問題,但回憶起那個人的名字就還好。
一直以來手術切掉的胸,也是克拉拉的問題,她的欲求會因此受阻,但是她失落並不是因為這病症。
年邁的鰥夫因此回絕她的欲求,她回憶往昔因為那個時候她和病魔抗爭但是真實,因為有人在愛她。
而後那個年輕的牛郎卻能給她真實的愛慾,親吻她的另一半胸,因為他看到知道存在過的問題,但是也接受留下的真實美。
除了探討城市、階層、社會人員的關係等等,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種自我的真實。
或許有人覺得克拉拉的生活平淡無趣。
我會記得侄兒的女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候,她眼裡閃著的淚花。
有著往昔與現在的幸福感。
我也會記得克拉拉在海灘去游泳,救生員告訴她水快淹到腰了快回岸,她回應好,但是還是去撲了一撲那所謂的危險浪花。
打开戛纳主竞赛的片单,一览之下,看见小克莱伯·门多萨的名字,似乎并不算意外。
这位年轻导演在戛纳,几乎算是个新人。
小克莱伯·门多萨他自新闻系毕业后,曾从事了13年的影评人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逐渐尝试执导纪录片、剧情片,但大多以短片为主。
小克莱伯·门多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舍间声响》在鹿特丹展映后广受好评,随后2016年,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此次《巴克劳》再次入围2019年戛纳主竞赛,也表明了戛纳对于年轻导演们的青睐。
《巴克劳》这当然是福茂所带来的改变之一。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人出现在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之中,甚至有如去年A·B·舒基这样以一部处女作就挺进主竞赛的导演。
以往,年轻导演安于“一种关注”,主竞赛单元让给大师们的情况正在逐渐被改变,当然这也意味着戛纳年轻导演们受到的关注也会更多。
关注戛纳的新导演们,说不定,在这些导演当中,就会有人引发再一次的新浪潮。
01 十三年影评人转型导演在当了多年影评人和记者后,小门多萨把这一转型称为“自然而然”。
他曾经以影评人的身份工作了十三年,远大于他作为导演工作的年份。
在这十三年中,他也制作了自己的短片。
比如《累西腓的陨石》《电子产品》《绿色唱片》等等。
小克莱伯·门多萨这几部短片对于小门多萨而言很成功,在拍摄过多部短片后,他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舍间声响》,他发现自己再很难兼顾影评人和导演的工作,于是他辞去工作,开始专心拍摄电影。
《舍间声响》小门多萨或许不会成为那些对影评人嗤之以鼻的导演,毕竟,他从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想成为评论家了,“这是因为,有些电影我不想推荐给任何人。
”电影以一种美丽的方式,与世界和文化产生联系。
十三年的经验,让他在做一个导演之前,先从各个层面认识了电影,商业和作者电影两相对照,互为映衬。
《自己去看》小门多萨最喜欢的电影是依莱姆·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这是一部二战白俄罗斯的战争片。
除了依莱姆·克里莫夫外,在小门多萨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是约翰·卡朋特。
小门多萨对于约翰·卡朋特影片中的“可行性”十分欣赏,他认为约翰·卡朋特的作品总是能激发一个导演的创作欲:投资小,但电影的力量却极为强大,让观众为这部影片感到兴奋。
《月光光心慌慌》(1978) 约翰·卡朋特美国70年代的电影对他影响也不小。
但小门多萨个人的喜好理由则更有趣味: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导演们制作了最好的的成人电影。
为成年人制作电影在他看来格外重要,在今天,影片的分级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任何一部在银幕上展现过多血腥暴力的好莱坞影片,都免不了要考虑观众会不会接受,所以“许多商业电影都像是害怕有小孩子来看,而当大银幕上出现有关性的镜头时,这些电影变得更紧张了,完全不像是成年人之间的交流。
”这对于小门多萨而言,未尝不是对电影的损害:“如果你不必担心哪些观众在看,电影就会变得更有趣。
”性理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水瓶座》克拉拉的生活中,表现得如鱼得水。
《水瓶座》在门多萨的镜头之下,性以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在这一点上,他显然不能和拉斯冯提尔获得共识。
“在大多数英美电影中,性通常是死亡,疾病,精神病,怀孕,还附带一大堆尴尬和幽默的情节。
这真是令人作呕。
”小门多萨的影片《水瓶座》,被影评人评价为极富文学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篇狡猾的社会评论。
他对人物的深刻刻画,及在电影中穿插的各类隐喻,都暗中表明,这位导演长久以来,都在用观察者的视角,来剖析整个社会。
甚至连小门多萨影片中的女主角克拉拉,也与他自己有着微妙的重合。
这是一个退了休的著名乐评人,她住在自己的老公寓里,拥有着极多令人艳羡的黑胶碟收藏,当开发商试图和她谈论拆迁事宜,想把这里改建为新建筑时,这位中产阶级的倔强女士,刚硬而果断地当起了“钉子户”。
《水瓶座》女主角 克拉拉这份不谋而合是属于门多萨的狡黠:“有些人问我‘这个主角是不是你自己?
’我就会假装说:‘不’,主角是乐评人,我是影评人。
”但是事实上这正是他对自己的代入:“当我做影评人的时候,大家总觉得我的看法有点负面,让人觉得我什么都不喜欢,这可能是一种反智倾向。
”长久以来的写作为小门多萨的剧本创作是否有所助益?
就他本人而言,常年培训确实有助于他创作出更好的剧本,但写作仍然是一个神秘的领域。
“有很多人在定义什么是优秀的创作,但故事本身就在那里。
”
《舍间声响》即便小门多萨对自己的剧本已经很满意,但他仍然无法解释《水瓶座》的创作历程。
作为一个新导演,他要求自己的剧本要先于电影,必须从文字中就把握住读者:“如果他们谈论剧本就像谈电影本身一样,那就太糟糕了。
”“我通常会在睡觉前读一些这些剧本,有些会让我立刻睡着,还有一些会导致失眠,也有很多剧本只是一小堆纸。
在一个好的剧本中,戏剧,冲突和情境必须非常明确,他们必须十分有力,这也是那些优秀文学的判断标准。
我并不是说我的作品很好,但在拍摄之前我需要非常自豪地对别人展示我自己的东西。
”
02地域文化对于导演们意味着什么?
虽然地缘文化从未被戛纳所可以疏漏,但不难发现,这种倾向在近年来得到了加强。
这对像小门多萨这样的导演来说是个好信号。
关注本土文化的导演有了更多机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不过对于小门多萨而言,他认为,一部电影如果足够有趣,那么无论在哪里放映,都应该能够获得普遍的理解。
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在戛纳进行放映时,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水瓶座》这并非是说,对于观众来说,地缘文化就无关紧要了。
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巴西观众看到这部影片时,一些小细节就能够被更清晰地解读,当人们对这个地区了解得更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
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对本土文化有关注的导演来说,都是格外重要的。
在小门多萨的影片中,他就进行了此类地域上的修改。
在影片拍摄俯瞰城市的镜头时,小门多萨刻意抹去了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两个40层高的塔楼,建造于十年前。
他认为此类建筑是一种破坏,虽然当地确实有法律禁止在历史老城区建造高楼,但最后这些建筑物还是建起来了。
这种标志对于海外观众无关痛痒,但在巴西首映时,它得到了戏剧性的欢迎声。
“这就像是意识到你家乡的某些特别丑的知名建筑已经消失了一样。
”“我喜欢档案,包括图片,书籍,信件,我们布置在房子里的东西。
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怀旧的怪物,它只是意味着你有生命,你继承了某些东西。
有时一件家具,就像克拉拉姨妈的梳妆台,这些东西都是正常和平凡。
没有哪个家具可以卖出几千美元。
甚至公寓也是档案馆的一部分,还有活了65岁的克拉拉本人。
”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在灵魂里留下刻痕,而艺术创作这类思维的产物,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复制了灵魂里的每一道沟壑。
如果说小门多萨这位戛纳新人在自己的影片里展示了什么,那么一定与他的国家、他的人生,和他所观察的众生紧密相连。
这或许是每一个试图在影片里展现地域文化的创作者,都在下意识做的事。
-END-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回溯/人祸
非常散漫的节奏,展现巴西的各种社会问题,看得人也漫不经心了。
水瓶座,海边的公寓,承载了巴西数十年的女性革命史,也承载了克拉拉与地产少帅的拆迁战。但,坚守是权利,也是偏执,在知识分子身上,更自带傲慢与挑衅。我尊重但无法喜欢克拉拉。
借钉子户故事的外壳讲岁月无情。列侬唱片也好水瓶座公寓也好,都是个人记忆的载体。如果失去这些有形之物,将用什么凭吊过去?被白蚁侵蚀的大楼,从无主公墓掘出被丢弃的枯骨,都是想留却留不住的回忆。
天朝人民觉得这种强拆和钉子户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美在人淡风清的叙事表达,和慵懒惬意的人物塑造。阿姨演得很好,情趣也做得很足。锋利不够反而让影片的主题更着力于老年女人的情感生活和过往经历。电影有莫名的美感,导演能力不俗。
珍惜年轻啊,要勇敢去爱才对!
一个拆迁户的心路历程。。。
故事不错,但房间没有生命、大楼成为布景,不是加空镜就能解决的。女主角乐评人身份在第三幕消失亦是败笔。
冗长的折磨。
巴西钉子户与建筑商之间博弈的故事,女主角是个战胜癌症的坚韧独立女性,所以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被扳倒呢?双方博弈的情节比重并不大,剧本主要是通过引出女主角的人物关系网来揭露巴西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场戏力道十足,不过跟戛纳同届同样反映社会问题的片子相比,这片实在太过慵懒拖沓。★★★
Clara好棒,是我心中独居女人老去时又酷又美的模样。愿我们每个女生都能在老去的时候不论经历过什么样的时光,仍然坚持那个“自我”。导演拍摄的手法很魔幻,间插闪回,有记录片的质感。看似平铺直叙,一步步引入高潮,结尾白蚁特写戛然而止,酣畅。
提起水瓶座,你会联想起什么呢?“水瓶座的疯女人”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而已,女主是个拆迁钉子户,这颗坚韧不拔牢不可破,又硬又老又锈而不朽的钉子,贯穿始终,真是腻歪你到家了哈哈!你想把我居住的地方给拆了打造成叫什么狗屁水瓶座的优美小区,那是你黑心开发商的事,关老婆子我啥事?别忘了我是抗癌狂人的成功人士,癌魔见我都得绕道走,还怕你个道貌岸然一肚子坏水不择手段的地产商吗?老婆子就是这么任性爱特么谁谁,水瓶座玩蛋去!
比较一般,平淡如水,没啥特色
前半小时都不知道在拍个啥 太散了 强忍睡意继续看居然从头散到尾
死活看不下去
节奏非常慢,配乐非常惊艳,色调也很好,很有生活感,情感比较内敛,很日常。但是有几个迅速的远景到近景或者反切的镜头我非常不喜欢,剧情线不是特别明显,电影的焦点和立意也不是很突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它首要呈现的是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爱,其次才是事件本身。直到第三个段落之前,都没有着墨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冲突。
钉子户与不法商人斗争的故事。集中刻画女主人公,生活细节不少。整体内容单薄了些,分量不够。比在金砖节看的两部巴西电影逊色不少。
巴西巩俐抗拆记,参杂意识流小说我这一辈子。
没看进去 。。。看了个头,给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