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最近一个月都在新加坡,所以找来当地的片子了解历史文化。
看到1977年时,组屋配置包括电梯已经可以达到国内05年左右的水平,就能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二三十年的差距。
从吃喝住行来看,看过一篇介绍新加坡组屋的文章说新加坡买房价格基本为一个月工资,对比澳洲也有用居民工作两三年工资买一套房子的说法。
我家在国内是二线城市的二线区县,算下来相当于四五线城市,房价差不多6k一平方,基本工资4k左右,我家乡房价整体给人感觉完全由需求控制,满足市场供需定价原则,之后只要高铁、地铁、人口、物价上去了,房价就水涨船高。
从饮食来看,新加坡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国家。
去超市看到菜价一般在一两刀一份食材,做一顿饭一般至少需要四五种食材,所以算下来一顿饭应该在五六刀左右,一个人吃比较贵,两个以上就会经济不少。
由于物价高等因素,据说这边70%的人习惯在外面吃饭,去的最多的是遍布于各种商圈附近的小贩中心(类似于美食广场)和组屋下面的食阁(类似小餐馆),这些地方一顿饭的价格一般在2到8刀,以本地杂菜饭(比如两菜一饭)、港式烧腊、潮汕米粉、海南鸡饭、叻沙、咖喱、印度烤米饭、泰餐为主。
对比国内工资水平和物价,比如同样一小包餐巾纸或一瓶矿泉水一元当地货币,这些地方一顿饭价格真是亲民到不可思议。
但餐厅价格差距又非常大,比如韩餐厅,半份炸鸡18刀。
先去吃饭,未完待续…
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因为自己是一个九零后,面对比较现代化的当前,还是比较想了解这个世界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新加坡和我们国家想着应该差不多,所以就点开了这部电影。
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下去,因为平时看的一些综艺节目看多了,很难有看一部电影的耐心。
然后,过几天我又接着看下去,很庆幸自己看下去了,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以前人的生活对比现在真的很苦,作为一个女生,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重男轻女这一项内容。
我觉得女孩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真的很惨,对男方有很多的包容。
电影年女主的爸爸,女主的大弟弟,全都是被宠坏了的没有担当的男人。
而电影里的所有女性,都是因为吃了很多的苦没有人疼爱,而变得很独立,在后面帮男人收拾烂摊子。
可是即使自己觉得父母不公平,等到自己当上父母之后却依然把这份不公平转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我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使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可没有那么强烈,女孩子可以去读书,做自己想做的,通过读书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那种重男轻女的陋习一定会改正过来。
每个生命每个性别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做错事了自己承担,不能老是依靠别人帮你擦屁股,之后还不知感恩的说你是女人你是大姐你没有我地位高,你就应该来帮助我。
之类的话。
那这样对于女性也太不公平了。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性友好一点,“她”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努力的成为“她”想成为的人
宅在家的一天,先重看了《纵横四海》,依然爱三个人的共舞,发哥、哥哥、红姑的魅力真的让人难以自拔。
随后从待看片单里找到了这部《我们的故事》。
前几年看过李光耀的传记和一些采访,一直被他的民主论所吸引,多么伟大的人啊,想来新加坡是再难出一个如此伟大的领袖了。
所以看到这部高分新加坡电影就觉得欣赏一下,结果真的很棒,让我更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发展,也更加佩服李光耀,多么混乱、贫穷、资源匮乏的国家啊。
剧中的大姐应该是重男轻女国家女性的缩影了,一生勤劳、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兄弟为子女而活。
因为生的孩子全是女孩在丈夫死后被赶出家,好不容易父母家愿意收留,又因为封建迷信把刚出生的龙凤胎女儿抱出去,女孩啊,活得多么不堪啊。
剧中为让我有所触动的就是女主因为大弟弟和儿子的冲突而把火都发到一点错都没有的大女儿身上,女儿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你亲身的。
一瞬间感觉好难过,我也是姐姐,但我的母亲一点没有重男轻女,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点委屈都没有受过。
看过愈多这类电影、读过愈多的书,我越会敬服那位,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我,我们才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或许不少人还觉得男女不够平权,但看着过去的封建思想,追着更加的平等,我是真的觉得感恩,没有他,我们将活得继续如此不堪。
似乎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但我为生在这个年代、长在这个环境、接受这样的教育而骄傲。
阿龙是剧中会让人感动的人物,没有文化,靠当混混收保护费而过活,但他会阻止手下打女人,会因为打人而向观音娘娘请罪,会为了摊主们的一句义气而去惹不该惹的人,最终进了监狱。
离开监狱的他也依靠勤劳的双手而过活,剧里很明显能看到他对女主的情谊,粗了敬重、佩服,也是有一点爱慕的,那对耳环拿出来的时候,想必女主也是心动过的吧。
可惜啊,命运弄人啊,一切都向好了,那个最该享福的人却带着所有的苦难离去了。
1971年,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流民务农,为移民尤其是甘榜地区移民颁发包括农、林和畜牧养殖证书,鼓励民众创业。
同时以社会保障制度吸收大量劳动力,到国家建设各个部门。
招娣卖掉工厂食堂档口,接过被阿坤认为是苦差的猪圈养殖证书,在出狱后重新做人的阿龙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种猪和鸡鸭的养殖。
在阿龙的介绍下,兼职一份水泥灰厂的苦工。
没文化的招娣能吃苦、懂人情、明事理,深得阿龙佩服。
阿喜得到公交公司职位,和印度女孩到了奉子成婚的地步。
原来印度女孩的父亲,是当年被阿喜胖揍的城管队长,这门亲事最终还是依靠招娣和艾斯曼的联合斡旋才得以成亲。
民族融合在新加坡民主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像润滑剂一样,保证国家机器的齿轮正常恒远地运转。
一年初一,阿坤打了招娣的儿子和女儿,要不是阿龙揭穿阿坤三个儿子的谎言,招娣可能都没办法原谅子女。
作为大姐,面对弟弟的无理取闹,只能忍气吞声。
女儿和母亲背负着同样的命运,却有着不同的抗争意识。
女儿体恤阿妈,因为自己也将成为阿妈一样的女人。
1975年,新加坡政府投建组屋,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和香港的廉租房,但入住是强制性的。
在甘榜有祖屋的,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偿,有农副产业的补偿更多。
政府收回乡下的土地,让新加坡向现代化社会更进一步的同时,打破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依族建村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民族融合。
第一批获得组屋的阿喜和艾斯曼一家,宴请家人做客。
阿坤听说拆迁有补助,便打起了招娣猪圈继承权的主意。
在污蔑招娣和阿龙通奸意欲侵吞家产被当面驳斥后,开着车一头撞向拉粪车,整天把吃屎当作口头禅的阿坤,最终还是要吃过屎才明白什么是回头是岸。
就在所有人欢聚一堂,感觉大结局字幕快要弹出屏幕时,招娣因癌症晚期不治。
一家人坐在搬迁的卡车上,回首与祖屋相望,突然发现一生做牛做马的招娣,早就为全家人做了最好的安排…… 有些幸福,全因有人默默的付出。
除了要感恩,最重要的是珍惜。
因为这种幸福来之不易!
有些幸福是因为有些人 默默地付出感恩之余 请珍惜作为有大姐的人看这个电影真是太有感,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对这种教养方式的赞同,而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思想,大姐为了整个家为了孩子的付出。
同时让我重新思考了家人的概念,不因他一时自私一时糊涂而放弃任何一份子。
同时也需要思考一下多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该避免的要避免,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里的大姐不是完美的,也不总是对的,但还是被她感动。
如果将来做父母,希望能够孩子均衡的爱、让孩子们彼此关爱,彼此付出。
电影《我们的故事》1和2,像成长于上世纪的长辈讲给后代听的一个简单而励志、寓教又娱乐的睡前故事。
对于草根新加坡人日常用语竟是闽南话这件事,身为厦门人的我,早有耳闻。
戏中人物所说的口语,很多时候,只有了解这门语言的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字幕大概只能翻译它百分之六七十的意思,它生动的比喻及剧中人连续输出时“芬芳”的排比句式,实在好笑。
片中有一小段就是利用谐音的问题,通过潮州话与闽南话的“小误差”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幽默对话场景。
还有第2部,一家人迎接阿喜女朋友前,四叔说的那句:静静吃三碗半,闽南语语境中的语义大概是看起来呆呆的,但不声不响就吃了好多米饭,形容人看起来笨笨老实,其实不笨精得很,而普通话字幕则翻译了它的意译为“阿喜这傻小子”。
女主人翁在这个故事里承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苦难戏码: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付出汗水与泪水,忍辱负重。
她一上来先被逐出夫家,后又不被娘家认可,再到摆摊受屈辱等等,一系列遭遇都极为令人感到同情。
当然,一个典型的寓言式故事是不会亏待善良勤奋的劳动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她的善心也同样点亮了其他人内心的阴影。
女主角招弟为母则刚的形象牢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此外,一众配角也很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阿喜的憨厚、阿坤的嘴欠、奥斯曼的实诚、素婷的仗义执言、阿龙的洗心革面、印度“地牛”搞笑的英语口音……每个人物均生动鲜活,接地气。
现实中直播卖鱼、“口吐莲花”的王雷饰演的那个“四叔”,让人又恨又爱,还原了那一辈重男轻女、迷信封建的老人。
华人圈一脉相承的风俗民情乃至生活经历也处处体现在戏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化礼节和习惯:过春节、拜菩萨、婚丧嫁娶,甚至是李小龙电影等等元素。
另外,一些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也包括在其中,例如邻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看电视,调节时有时无的信号,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独有的回忆。
《我们的故事》1和2两部电影,围绕亲情的羁绊,深深扎根于乡土中,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演绎了一出欢闹悲喜的生活剧。
这两部上下集的影片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慢慢欣赏,带着一丝怀旧情愫。
以小见大,家有爱、国方兴,无论曾经矛盾多深。
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最想表达的。
总体上,两片基调都是很温馨的,电影拍摄技法很淳朴,再度证明了好的故事可以弥补掉一些电影“硬件”技术上的不足。
精致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是我除中国外为数不多涉足过的国度之一,7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过是北京朝阳加海淀的面积,甚至不比我家乡的小镇辽阔…却高低称得上是个宝藏国家。
那一年,我们顶着焦灼烈日,在鱼尾狮公园的鱼尾下定格过标准游客照;到过梦幻环球,抬头看见独一无二的双轨云霄飞车,落座过全球最多座位的未来水世界剧场;到过东南亚橡胶植培地新加坡植物园,漂亮的热带植物和凉爽的温室是那个夏天最沁人的记忆;跋涉到偏僻美丽的圣淘沙岛屿;到过乌节路逛便宜的化妆品;住在牛车水闹市的酒店里,跟温柔的会讲华语的小姐姐讨价还价;到过夜晚的滨海湾金沙和克拉码头,在摇曳灯光下看快乐的人群穿梭往来,满街的美珍香肉脯和一些奇奇怪怪的特色美食。
那里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更多的是华人,所以有种天然亲切感。
这个国家是从马来西亚半路脱离出来的,没什么历史文化,跟我大中国比难免缺少点厚重感,纯纯靠卓越领袖的政治智慧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光速跻身亚洲四小龙。
她像彼时即将毕业、自认为拥有最为理想的预备未来的我,一样年轻美好。
这部主旋律电影是对新加坡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用一家人的生活故事映射了这个弹丸小国“被迫”独立后一步步走向繁荣的50年发展变迁:从民众战忐忑入籍到人民行动党当选执政,从懵懂青年应征入伍到大批外资工厂入驻拉动就业,从靠做无证商贩谋生到去餐饮中心经营小吃店,从甘榜村落到“居者有其屋”,从种族冲突事件频发到一起品尝豆浆椰浆饭套餐和讲蹩脚的英文、共同面对艰难困苦与洪水猛兽、彼此见证跨民族联姻和同至亲和解,多民族和谐共生下骨肉亲情、手足同胞的温热渗透在每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里。
善良勇敢的招弟没能等到命运的回馈,她和她的家人朋友度过了艰苦、坚韧、平凡、进步的一生。
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眼泪,“小家”的幸福更是“大家”的繁荣。
历史是什么呢?
历史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
人生又是什么呢?
人生是历史存在过的证据。
愿有朝一日,你我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慷慨作证。
影片通过一名女性的工作经历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人的工作生存环境而女性的工作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家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
比如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生女儿等于没生,对于女主被作为二老婆娶回家要她专门去生大老婆生不出来的孩子,结果生了3个女孩最终被赶出家门。
回到自己父母家却也不受重视,父母对儿子不舍骂不舍得打却常常骂自己女儿不吉利不祥,家族农场继承权也只有2个儿子都不愿意继承时才无可奈何的分给女儿,甚至儿子在家当大爷要女生上房补砖瓦最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代际遗传了。
自身饱受重男轻女思想之苦的女主不仅自己处处隐忍处处付出,而且还理所当然的看重自己的儿子,理所当然的要求自己的女儿为弟弟付出。
除了社会和家庭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文章还通过女主工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
一开始女主只能当小贩,推车去街上卖豆浆和豆花,当时治安还很乱常常有流氓来收保护费和治安警察阻挠,后来新加坡引入外资有了美国工厂,女主的豆腐摊从街头搬到了美国工厂的食堂。
后来合同到期女主接过了两个弟弟都不要的农场继承权开始养鸡鸭鹅和猪,过了几年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要用地,地被征用女主一家也从平房搬到了政府公屋。
女主在搬到公屋前去世了。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
没意思
很可惜第二部分的整个后半程都成了狗血的圣母家庭戏,这种血缘胜过所有,一家人这句话原谅一切的戏码,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
舅舅真的要把人气死
大姐有点窝囊又有点委曲求全,尽心尽力却没有享福。 大哥为了钱胡搅蛮缠,最后竟然浪子回头?自私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快转变? 一部新加坡的发展史,以底层人民的生活反衬,挺好的一部电影。
女主一辈子没享过福,一生为了这个家无私奉献,最后竟然得癌症去世……
一颗星给阿龙again:)
多发生点车祸,让世界充满爱?到底是撞坏了大哥的脑子,还是编剧的?
主打的就是一个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不过把我气得半死不活的,虚假的真情看得我想吐
重男轻女的时代真悲哀,深入骨髓的洗脑,连女性自己都觉得自己卑贱。你痛恨父母的偏心,但却不知不觉中也成为这样的大人,我太恨这种现实了。女主临死前还要道德绑架大女儿一生去照顾弟弟妹妹,你要是真觉得愧疚就应该把拆迁款分一份给大女儿。
怎么第一部那么好看,第二部跟shit一样,孝文化就是对女性的凌迟!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就这?
讨厌阿坤的自私和姐姐的逆来顺受!
第二部就俗套了。。
通过家族几代人来投射社会发展不错,但大姐这个角色是怎样的牺牲,就像逝去的乡村
真的是超级好看!同样是大姐 我比素婷差多了!感恩一切!感恩母亲!
政府英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官员负责,儿孙满堂,生活向好,家庭封建迷信但总体和睦,败家儿子无赖无耻没心没肺但最终幡然悔悟,女性任劳任怨任凭打骂但无怨无悔,子女健康成长理解父母苦心——“什么垃圾主旋律!1星差评!”——“这是反映新加坡历史的电影!”——“哇!真的是太好了,看完我感动的号啕大哭,5星!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有诚意的片子?”——摘自《豆瓣电影打分生态》
历史很残酷 审查又很严酷,所有惨烈都被导演强行掰向温情 结局的大团圆也全建立在女主的圣母情节上,看得人窝火
还可以,看了1在再2感觉有点慢。
突然了解到,多子多孙对一个底层家庭而言意味着无限的希望。文化、信仰、组织,再注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