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归途》里面,作为前驻地外交官的宗大伟,刚完成了撤侨的任务之后,原本,他们都要走了,却收到了一个消息,殷桃饰演的白婳带领的一批被困同胞却还没有撤离,正在前往边境的撤离点,这件事情本来跟宗大伟没啥关系,他可以选择提桶跑路,但这时候,他却选择了进入战乱区域,并与这支队伍会和。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这群被困的同胞成功撤离到了安全区域,故事到这里也就彻底结束了,不过,不少细心的小伙伴似乎也注意到了一点,要知道,宗大伟去的地方可不是什么犯罪高发地区,而是战乱区域,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地方,一个外交官,不携带任何武器就进入到战乱区域,跟光着屁股没什么区别的。
于是,不免让我等观众十分好奇了,为什么宗大伟进入战乱地区时,不携带武器来防身呢?
事实上,要说清楚这件事情的话,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可能很多观众都看出来了,当时,宗大伟没时间去准备武器了,因为情况非常紧急,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宗大伟哪里有时间去弄把武器来防身呢?
其次,就是外交准则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国际法规定了外交人员是享受外交豁免权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任何外交人员是不能随意射杀的,一旦射杀外交人员,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驳斥,甚至可能遭到该国政府的报复,因此,双方交战士兵是不允许向外交人员射击,一旦射击就等同于该国开战。
当然,这里的规定也同时要求一件事情,那就是外交人员享受豁免权的同时,他们也不能携带任何的武器,因为一旦携带武器的话,他们就会立刻失去外交身份,同时意味着他们就是武装分子,所以,一般来说,宗大伟进入到战乱区域时,不是不携带武器,而是不能携带武器,一旦带了更加危险。
剧中不是有个桥段吗?
宗大伟被反叛军给抓了之后,反叛军一方面希望身为外交官的宗大伟能帮忙录视频,但遭到了他的拒绝,反叛军又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跟他玩俄罗斯轮盘赌,实际上,这一段也能看出来的,这个反叛军的用意实际上很明显的,就是希望宗大伟能帮自己,就代表中国站在他们这边,但他们绝对不敢杀掉宗大伟,杀了他必然会遭到中方的报复。
开头的爆炸接到人们刚松一口气却又还没完全送完的时候,节奏给的很到位;介绍工人们群像的长镜头很厉害;从主角和王迅的角色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对领导的巴结,对死的懦弱,但浅尝辄止。
让人想起大卫·里恩的《桂河桥》中对异质文化的典型化处理和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当然这种反思不可能出现在主旋律片中,但对于异质文化典型化处理我们也还需要很多学习。
对于中东的民族性展现行为上过于奇观化,性格上又过于先入为主与片面,包括且不限于司机和中国人同样对于“回家”、一起舍生入死的执念(中东作为游牧民族其安土重迁的性格有些立不住脚,待考究,更何况多处表现难民逃难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帮助中国人后却被中国人抛下的绝望时还能温厚的说出“回家”,中东司机在此刻彻底沦为完美人性和中华文化的载体,让人不适,这不是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优越;包括对于反派的塑造也是过于概念化:试想双方势力在争取国际认可对平民和国际应该是怎样的态度,但是阿拉伯谚语对反派缺陷的揭示还是很到位的。
但是结尾中东难民为中国外交官让出一条回国的路,然后自己留在原地等待叛军的处置,其不合人性,也让主旋律的顽疾——文化与国力优越感几乎溢出了屏幕,我觉得中东人看这部片子,不一定会舒服。
私认为现在主旋律影片,还需要肩负走出去的任务,如何让这种片所涉及的其它民族观看者能在观看时也认同,是制片中需要前置的考量之一。
最深层的一点,让我认为这部主旋律从根本上不够成功的原因,在于对主角的塑造是典型好莱坞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叙事,虽然撤侨的成功是多方配合的结果,但就主角的行为而言都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对领导职位的同事不尊重、不求助于他人的完成奇迹般的任务;在最基本的叙事逻辑中,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战胜了东方的集体主义。
想起吴京面对《战狼》的质疑时回应:为什么西方有超级英雄,中国不能有?
不是不能有,但是我国的文化自古就有群体属性,就因为它是主旋律片,如果要与西方争夺话语权,更要看重集体精神的弘扬,做到个人英雄与团队互助的平衡,体现国人集体主义与执两用中的哲学。
不然即使宣传了爱国主义,国人却越来越习惯西方思维,在话语权的争夺上中国还是输了,讲中国故事,相比于故事本身,更长远的是用怎样的思维去讲故事。
用什么思维讲什么故事,就好比饺子和馅儿的关系,不能用中国的面皮包汉堡馅儿,不然谈话语权的争夺,也无异于空谈。
张译拿起枪抖得那个怂样让我觉得这电影票不白买,他是英雄,他有家人,他也怕死。
特别是他的生死抉择有点一命换一命的意味,他也会去衡量这到底值不值得。
英雄首先是个人,外交官的使命是带领所有人撤离,而不是逞英雄装杯。
关于角色这一点的处理就很真实,他展示了真正的人性,但我们依然认为他是英雄。
(但是赌子弹的这种情节还是好刻意,我说反政府势力的头子不可能真这么不怕死,闹了半天在装杯,被发现了还恼羞成怒要杀人灭口,独眼龙真的太装杯了(刚开始觉得造型在哪里看过似的,到后边发现这不就是换了个发色的吉克吗???
还戴个眼镜,老像了))另外电影另一个地方,也许不太显眼,那就是在战争中,子弹炸弹不会辨认国籍,狂热的宗教份子可能也不会在乎你是不是中国人,中国确实强大了,但并不是全世界都敬畏中国,饱受战争折磨的人或者士兵疯起来可能护照和国旗都不管用,所以出门在外还是小心加小心……非必要还是尽量不要去不安稳的地方……PS:边境检察官的演员长得好帅啊,看电影忍不住一再感慨。
帅人就是上了岁数也依然很帅啊。
以至于最后他被吊死我都有点惋惜,老帅哥就这么挂了??
男同事:男人就是越老越帅。
我:那张译怎么不帅。
男同事:他比年轻时候好看多了。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下是吐槽:1那个边境检察官好特么像个甲方,每次开会说一个新要求,永远特么的不满意……2从王俊凯出现开始,我就知道每个电影里都要有的二愣子出现了,一直在念叨他(角色)怎么还不死……好像刚入职的自己,老觉得自己是对的,有时候,不是真假对错的问题,能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3小眼外交官死得也太冤了,所以说子弹不辨国籍。
4王迅没认出来,都怪他(角色)老头才死的,哎,剧情总是要靠傻杯推动。
5张译老婆一出现就知道是家属,那个一脸怨气的样子,太明显了,好多影视剧里的家属都这么张脸,要不就是非常大义凛然的,再加上女的演技也平平,导致此类型角色有点脸谱化。
6连夜搜了下老帅哥的资料,发现老帅哥除了模特演员身份外,还是个生活在广东做牛仔裤的外贸商……就很emmmmm……老家以色列,有个姐姐在俄罗斯,外甥是士兵,想来片中演员没有比他更能体会战争可怕之处的了……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了解过不少关于利比亚撤侨的细节,比如说避难的酒店里因为水源遭到污染,流出来的水都是黑的,使馆的人喝了全都拉肚子。
很多人都认为导演拍得还是太含蓄了,其实只要把当年的那些真实细节还原出来,这片就足够精彩,足够好看了。
而我为什么说万里归途败在不够真实,就因为他明明可以花更多笔墨去还原这些我们普通人所不知道的战场的一面,编剧却把全片最高潮的两个矛盾放在了俄罗斯轮盘这个赌局上。
一部剧情片,无论他布景再怎么真实,特效再怎么牛逼,剧情和人物都是核心,而对于剧情来说,逻辑自洽是基本中的基本,是万丈高楼的地基,无论你要讨论剧情的立意还是内涵,讨论剧情是俗套还是新颖,都得先做到逻辑自洽,所有关于剧情的讨论都只有在满足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去讨论才有意义。
如果连最基础的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还是去做纪录片比较好,至少,别再自作聪明地摆弄那些并不高明的虚构桥段了吧。
总体来说不错,值得一看。
虽然个人觉得外交官要参与俄罗斯轮盘赌这种事有点…..至于人物塑造上,成朗的年轻冲动是不是有点过分了,稳定军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吗?
还有那个刘明辉,我真的服了,虽然能理解他是想自保,但真的很想骂人🤬不由得感慨一下军训的重要性,服从组织,听从指挥,不要自己搞特殊。
不过如果大部队在迪拉特没有等到救援,反而是刘这边自己找到出路,那么我可能就不这么想了。
不过,要别人替你承担选择的后果和影响,还是觉得非常不爽😕还我当地司机😭看到司机死的时候真的绷不住了,想到了项塔兰,总是这种充分展现当地人温暖真情的朋友被“献祭”,我真的哭死😭期待项塔兰的电视剧。
帮助他们撤侨的边境官在说完“活着”之后就死了,讽刺又犀利。
人性的“弱点”在闪着光,看的过程中,脑子里突然蹦出来这一句。
宗很想回去陪家人,但放不下撤侨,犹豫不决而又一次涉险;对死亡的恐惧让他没有勇气拿起那把枪,想救司机,外交官身份又不能干涉内政。
我觉得在闪光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面对这种两难抉择,犹豫不决、无力感以及那些气愤和悲伤才让人更像人吧。
(我在说些什么东西啊……)反复提到世界会更好的,虽然现实里新冠、猴痘、俄乌以及最近的天然气,but心态阳光积极一点也不错。
好吧,那我就再次期待项塔兰!
看了《万里归途》已经两天了,一直没有发表什么但是从出影院出来后就很有感触,尤其是昨天国际新闻还出了泰国和墨西哥的恐怖事件,其实一直知道世界不太平,和平不易,但人终究是难与别人感同身受的,靠想象去体会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能感受到的也不及万分之一。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次非常真实地感到战争的可怕,各种突然爆发的枪战着实令人害怕,看着一个个人被无辜波及觉得惨也觉得疼,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电影宝贵的地方。
影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一个士兵在废墟自杀,另外一个是哈桑被吊死。
士兵自杀的时候,因为有铃声响起,所以我惯性地觉得可能这个士兵接完电话就不会轻生了,结果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扣下扳,我就这么看着他死了。
哈桑没多久之前才从主角那里接过希望,结果转眼就被吊死在大家面前。
发生战乱了,我们中国同胞可以回家,而那些本就是那个国家的人能到哪里去呢?
就算幸运逃亡到外面也是像《何以为家》里主角那样成为一个没有证件的人活在烂泥里每天艰难度日,而且别的国家根本不欢迎,想想都绝望。
从此以后,真心祝愿世界和平。
以前会觉得许这个愿望的人很幼稚很搞笑,但是现在觉得许这个愿望的人那一定是真诚善良、心怀天下的。
首先直接摆出我的观点,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演员演技在线,剧情跌宕起伏,个人觉得成功之处是对于小人物在战争中无能为力且矛盾纠结心里的刻画比较到位。
但是对于大背景环境刻画几乎没有,对于观众情感上的拿捏还是差强人意(应该是跟这个导演有关,这个导演以前主要还是拍小成本电影的),个人觉得导演功力还是不够,对于这种主旋律的电影不能过度抒情更不能抛开主旨,对于电影描写面过于狭窄很难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看了个寂寞。
所以,看过没看过的朋友把它当成一部剧情片来看待可能就容易接受一点。
结论抛出来了,下面容我慢慢狡辩,啊不对,解释。
大概说下人物原型吧,片中主角张译原型应该是孙海潮外交官,只不过做了修改了,孙大使2011年到非洲任职,2012年至2014年多次组织撤侨,使我国数千在利比亚企业的员工以及其他人员安全撤回中国。
所以片中领导对张译的称赞并不是节目效果,是真本事。
并且包括穿行沙漠回到安全区的归途也并非虚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还是,同胞们穿越的还就是撒哈拉沙漠!
最终结果是,全员安全返回基地。
而真实的撤侨中,孙大使早在战争扩大化之前就申请提前进行撤侨,所以部分国人其实在兵临城下之前就走了,剩下的没走的也在后面通过各种正常后者非正常的渠道进行撤离,当然,利比亚撤侨成功不仅是他一人功劳,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不知道而已。
其次是背景故事,该片虚构了一个非洲国家,其实很容易发现这就是2011年的利比亚,当时有约3.8万余国人滞留利比亚,国家很重视这次撤侨行动,首次出动军舰协助撤侨,还在后续利比亚海陆空交通瘫痪以后派出4架伊尔76飞机把困在塞卜哈的5000多国人安全撤回。
这次撤侨意义非凡,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出动军舰、军机进行撤侨,这意味着遇到紧急情况,军舰可以掩护国人撤离,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叛军迟迟不打港口的原因。
撤侨总计带回3.8万余人,相比以前我们只能租借外国飞机船只,这次撤侨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当时第一批撤侨的时候在港口的不仅有我们国家的几万国人,同时还有很多发达国家的公民滞留无法撤离,这种时候,高喊人权,高喊自由民主的国家反而对本国公民不管不顾,而我们则通过像希腊、马耳他等租借船只等手段拉回自己同胞的同时还接回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公民。
当滞留的国人看到来接他们的“徐州”舰拉起“祖国欢迎你”的巨大横幅的时候;当伊尔76尾翼上的五星红旗出现在风沙肆掠的非洲沙漠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热泪盈眶,没有什么比把你带回来更有安全感了!
中国护照不能把你带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是能把你从任何一个国家带回来!
这句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但是必须强调,撤侨这件事看似是外交官在做工作,实际上是整个国家在后面保驾护航,没有国家做坚强后盾,你的国民去到别的国家也不过命如蝼蚁,这点我们太有体会了。
说完人物和背景,我们再来说说电影中出现的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的东西都有什么。
随便挑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讲讲吧。
①电影开始一行人坐车回使馆就能看出来三个老鸟带着一个菜鸟,最后还差点被菜鸟坑的回不到使馆,突出一个张译等人的经验丰富。
这种对于人物的铺垫其实很重要,为后续剧情走向做一个交待,不然突然爆发的剧情很有可能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瞎掰。
②随处可见的卡大佐画像这几乎就是明示了这次就是利比亚内乱。
而且是在卡大佐被杀以后。
③剧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不是导演弄出来的节目效果,比如华人聚集在市场通过自己手里的棍棒多次对想要抢劫我们的当地武装进行抵抗,抵抗中11人受伤。
要知道,对方可是有枪的。
这个故事一方面反应我们的团结,更多的其实是告诉我们在一个政权更替的国家印着汉子的护照才是最强的武器,试想如果是其他国家的公民遇到武装力量,别人怎么可能会顾忌你们的生命。
④片中很多场景切换的镜头,前一秒还在炮火连天的非洲,后一秒直接跳回除夕前夕的北京,这个从战乱到和平的切换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先有国,才有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的道理。
同样噼里啪啦的声音,它可能是枪炮,也有可能是鞭炮。
⑤继上一条,导演特地安排了两个不同国家的外交人员在特殊时候遭遇的戏份,这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两人从最开始的互不对付,到最后惺惺相惜整个过程让我记忆犹新。
同样是公务员,同样是外交人员(签证官也算半个外交人员吧,嘿嘿),同样为了国家鞠躬尽瘁,但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经历无数次危险后回到了家中和家人团聚,另一个却被叛军吊死在边境哨站。
你要说他们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生长的土地不同了,这就是战乱带给一个国家人民的伤痛,人命如草芥!
可是,我们何尝不知道这种感觉呢?
张译走之前那句祝福发人深省——活着!
对的,没有什么华丽辞藻,没有什么高尚的使命和梦想,活着就好。
可是乱世之中,活着都成了奢望,哎,看到这么优秀的签证官被处死,真的是让我唏嘘良久,然而,像这样的普通百姓,整个战乱时候还有数百万。
⑥这个导演大的东西没有呈现,骚操作倒是不少,张译刚见到反派军首领,就看见他在吃牛排,没错,真的是在吃牛排,有点像惠灵顿牛排,而且这个首领还是左撇子。
就看见他标准的刀叉用法和切牛排的手法,在战乱中还能吃的这么怡然自得,一看就是师父教的好。
这就是编剧导演的调皮之处,告诉你谁是始作俑者。
⑦整部电影,张译只有为了保护同胞的时候拿起过左轮,其他任何时候任何外交人员都没有也不会拿起武器,因为首先拿起了武器你就成了武装人员,你的外交护照甚至你的国家都无法保护你,其次,在武装叛军面前,拿起武器并不会让你活得更久,只会让你死的更透。
我们的武器就是护照,就像古代使臣出使而自己却手无寸铁的时候,能仰仗的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以及身后的国家。
而国家的综合军事实力恰恰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军工科技,就是为了让不讲道理的人跟你讲道理。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就像刻在我们14E人骨子里一样。
其实,在90年至10年,我们也进行了数次撤侨,但是那段历史却比这残酷的多,甚至我们到现在都不愿提及。
这也是这次撤侨派出军舰意义重大的原因。
到了2015年也门撤侨的时候,我们不仅派出军舰,而且还打出了气派的标语:这是中国海军设立的安全区!
无关人员请勿靠近!
现在我们变强大了,但是在我们贫穷落后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忘了把同胞从海外接回家。
⑧彩蛋中出现的吴京对该片进行了很多支持,影片字幕也特别鸣谢了他,看见他和张译在一起给我第一想法就是,说出来可能你们不行,这俩人加一起撤过3次侨!
最后做下总结吧:电影整体感官还行,反正当成一部纪实剧情片看还不错。
片中将很多外交官的家庭、工作、遭遇等等因素揉在一个角色上面,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的看到这些远在异乡的勇士所面临的的危险与痛苦。
让我们能体会他们在战乱国家每做一个决定的艰难和挣扎,在炮火中逆行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
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鞭炮声和其乐融融的年夜饭。
但是影片问题还是有1、把笔墨基本放在了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台前遭遇和选择上,而忽略了介绍撤侨中幕后人员的作用,这次时间能成功其实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大使馆,把一部撤侨电影硬拍成了一部纪实剧情片,这不应该。
2、另一方面结尾其实还是没有回到主旨上来,主旨是国家才是人民的后盾,看完这电影给人感觉这撤侨就像和政府没关,全凭张译个人一己之力,就把100多人安全送回来,其他人只在后面呐喊助威啥也没做,这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
3、院线上映的应该是剪辑了不少,有些地方看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是衔接部分没了,包括王迅吃咖喱那段不知道怎么也没了,那段在预告片中观感还是不错的。
还是那句话,整体观感还行,可以看得出来这几年国产电影质量进步不少,加油吧,希望以后的国产电影越来越精彩吧。
最后用我媳妇出电影院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感觉不如看张译上次撤侨来的痛快!
哈哈!
很好的主题,但是导演各个方面的硬伤实在让我跳戏……抛开不去刻画国内方面所做的努力,只轻飘飘的有领导人的几个表态,反而着重描写了张译一个人的付出。
多余的情节莫名其妙的安排显的格外出戏,为了刻意营造王俊凯的成长,让一个25岁的人,去顶撞、怀疑比自己有着充足经验的长辈,为了让他反过来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情节……反而是又因为这一情节才有了后续的情节……戏曲的拐杖还是没有丢掉。
其次,导演对于战争的刻画真的是完全意淫式的拍摄,我真的想问难道哪个军队不懂的设置前沿观察哨还能在战场中存活吗?
反叛军说来就来,进入政府军所在区如入无人之境,边境关口的火力配置不如二战时期……两星完全给张译以及其他演员们的演技,电影的制作和情节完全就是导演们的意淫。
影片的唯一亮点是在集市中的一镜到底,确实展示了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但是情节刻画真的远远人们低于这部片子预期。
片子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人们的真情实感。
人们渴望归家的心情到底如何表现出来,导演只用了人们在到达迪拉特的时候对于食物补给的渴望,以及在飞机上时候绵软无力的表情。
反而人们心中最质朴的渴望——与家人们相聚。
这一点,毫无体现。
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中国电影需要有诚意的制作组,有坚定信念讲“好”故事的导演。
《万里归途》失望至极。
王俊凯演技真的很烂谁懂啊?
这么几年了不能提升一下?
和张译也没交流交流?
就这???
他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败笔,我说的。
而且这个角色也很没有存在的必要,王俊凯来演的话就明白了,只是因为得有个人来演,是谁无所谓,换个人来演会比他演的更好。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本人声明:站在电影角度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带有任何诋毁等 怎么说呢这个电影我看了 第一个槽点:我觉得是那个成朗说什么他爸没告诉他什么他妈妈生病没见到最后一面 我觉得吧 在集体利益面前还是要有大局观的 他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告诉大家了 牺牲的会不会不止瓦迪尔一个人了 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在意什么撒谎不撒谎呢 在那个时候 你就是那群人 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要是他和宗大伟没有吵起来 那个农民工就不会逃走 这样瓦迪尔就不会死亡 所以这什么人设 这样的外交官放在现实中 这么圣母 干脆别干了 第二个槽点就是比如那个小女孩 为什么会被领养 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 比如那些修路工人 为什么会留在努米亚 修路的成果 前因后果 是不是应该交代清楚了 我觉得还是要交代清楚 把这种地方放一点 感动的话 第一个感动是在章宇中弹和宗大伟的对手戏 第二个是宗大伟和哈桑 最让我感动的哈桑 和瓦迪尔 国家就是信仰 真的太感动了 其实我觉得主角戏份可以少一点点 让故事更有连续才是很好的 总体来说 还是不错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剧以后还是请一些实力派演员吧 张译不错 殷桃不错 那些外国演员我是真的觉得 他们演的好 很真实 很真诚 但是王俊凯其实在我看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巧合堆的故事
张译演的依然不错,其他中规中矩,就是主旋律,没什么好评价的。某些细节有郭帆导演的影子。
是张译让这个角色可信可共情
阿语专业同学的劝退宣传片。。。
此生无悔入华夏!!!张译yyds!!!
张译就很神,演技绝了,尤其是左轮手枪最后一枪那里,但这段剧情真的很不必,反政府很冷酷,很无情,哪有这样的。还有王俊凯,他的怼脸特写镜头真的太出戏了,嘴角为啥一直抽动。电影整体很主旋律,但是太理想了,李晨演的那个角色说的话,我觉得很讽刺。泪点总是......不太行。
这不比《摩加迪沙》好看?
冲着张译去的,最想吐槽的是俄罗斯转盘,剧情里玩一次,也行,玩两次是真的没剧情拍了吗??现在的电影也真是越来越无聊了
能够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真的非常幸福
24_058。节奏是真的差,几度以为要完了竟然后面还有,情绪没调动倒是让人挺不耐烦的
9.29点映观影。中规中矩勉勉强强,王俊凯的角色没有人物弧光和成长让人看着很难受,或者说人物性格都不太明确,导致观感比较难受。看的时候一直在犹豫给两星还是四星,差的地方确实差,说不出来的怪异感,好的地方却不多。故事倒还完整,高潮段设计俄罗斯轮盘赌挺6的,枪战也挺激烈,中间几个镜头有1917里的废墟那种史诗感觉,中间神话+穿越沙漠看起来也不错,但也仅限于此。最难受的是老向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不懂为什么张译那么残酷。中国人得救了欢呼雀跃,外国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法解脱,或许还是新闻联播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惨烈衬托我国的强大?我丝毫感受不到。给家里打电话的戏能省则省,给太多了,真体会不到那种所谓牵挂。打两星不是因为差到不能看,而是因为观感不好的地方比好的地方多。
剧情……真的好奇怪,不能忍受没有逻辑的莫名其妙的桥段,反派抓人放人仿佛全看心情,你们是反叛军好不好?!?!?张译殷桃稳定发挥,也难以说服我接受这奇怪的剧情,王俊凯作为一个外交官讨厌说谎的原因是小时候被骗没见到死去的妈妈,算了……这个我忍了,求求了,提升下演技。整体而言,白瞎了好故事
去掉后边半小时我可以多给一颗星
努比亚都建国了啊!战狼2复刻版。流水线按部就班的情节。
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译的演技 王俊凯有进步但是和张译对比太强 还是会有点不自觉出戏 需要继续努力
镜头有点乱,色调和拍当地人的镜头不错,左轮手枪这个梗敢不敢再老土一点……
其实可以不用重复那么多次“回家”的。。。
能把这种水平的新人招进来,首先就有问题……
嗯,立意大于最后的呈现。
感觉剧情驱动力有些问题,有的部分看起来缺乏逻辑,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