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演没有肆意使用jump scare,而且认真的在叙事。
2,日式与美式风格的一次成功的融合,不论是怪物还是场景。
3,各种恐怖片的经典心理与生理元素都有运用,例如"迷路","捉迷藏","无尽的追杀"等。
4其实跟死神来了并不是同一类型。
5如果说有些遗憾的就是,导演确实过于克制,或者说没有营造整体氛围,叙事占了主线,使得紧张感减弱。
作为一个恐怖片它应该算是合格的,全片恐怖气氛渲染得当,黑暗光明的切换,紧张气氛的渲染,都做得比较好。
剧情是老套的一个接一个死,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死神来了6》,只不过这回死神的手段变了,而且变得有了形体有了仇怨有了杀人的理由,也有了名字,叫Sarah。
故事设定的年份是尼克松和越战时期,影片的复古色调让人看着很舒服,当年的越战大规模征用美国士兵,而很多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男主不想去。
这个时候恰逢万圣节女主男主一伙6人闯进了一个阴森大宅,之后发现一本恐怖故事书,仿佛这本书是用鲜血每一次现写就的,写过一个故事,故事中对应的人就会按照书上的方法消失,所以女主的朋友一个接一个被夺走。
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宅子里死去的Sarah因为之前毒死小镇的孩子而上吊自杀,但经过一系列调查走访后,女主男主才发现当年的Sarah其实是试图去救孩子们,而真正的凶手,是在水里放入汞的造纸厂的Sarah家人们。
影片里sarah家人拷问她时一直在强调tell the truth说实话,但其实真正撒谎的人,就是他们自己。
有意思的是在剧中开头的电视广播中一直有个声音强调:“因为有了士兵,我们国家才会强大,所以我们要捍卫光荣的事业。
”而在两个主角和他们的朋友chuck去精神病院调查途中汽车上,却又有另一个声音在广播中说:“拒绝战争与越战,拒绝送我们的孩子去死。
”同样是两个声音,当年的人们选择相信造纸厂一家而不相信Sarah,那么现在究竟谁才是说真话的那一个?
到这里其实影片的隐喻已经很明显了。
最后的结局很好,很难看到厉鬼妥协,安详离去的结局。
所以这样彼此放过,但求真相大白与解脱的Sarah也算不上真正的邪恶,而女主送走男主之后,也决定像当年的Sarah那样,不放弃,坚定地把自己的朋友找回来,这也算是给这个老套的故事情节加上一个温馨的结局。
全剧并没有跳脱出恐怖片的套路,但因为结合了越战的背景把故事在有了延伸的同时又讲得圆满,所以观感并不算坏,只不过也因为反转并不新鲜,看了开头后面的内容多少都会猜到一二,少了点恐怖片的惊悚和神秘感。
最近看的恐怖片都很降智,忍了好久还是选择来一个观看时间最近的吐槽,说不定以后看到了我能开心点呢。
熊孩子组合撬开鬼屋门 从影片开始一直到熊孩子们进鬼屋一共用了15分钟,剧情大概介绍了下几个主要角色,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么久,因为一直到后面死到就剩男女主,人设也并不让人印象深刻,和普通路人的死亡区别感不大,反正就作死呗。
吐槽内容①: 万圣节晚上和朋友一起去鬼屋玩,这是一种怎样的冒险精神。
(PS:题外话,虽然我小时候也和表妹表弟在七月十四的大半夜出去夜巡,但我们不去鬼屋啊!
)他们撬了大门的锁,在鬼屋里自己人吓自己人,分头行动,捉迷藏,还继续撬了当初据说死了人的地下室的门锁……编剧这是基本让他们把所有FLAG全插了,从配角小胖作死往楼上跑的时候,我也挺想跟着另一个配角小奥骂人的,你们就不能XX的换个套路?
小胖子吓了小奥跑掉
撬地下室门
在鬼屋里躲柜子 正所谓预算不够脑洞来凑,后面的确有个小故事还有点趣,但其他地方你们这套路也太老了。
吐槽内容②: 在一个鬼屋翻到了女鬼的故事书,这个镇上还流传着孩子听了她的故事就会死的传说。
我们的女主角怎么做的?
ARE YOU KIDDING ME?! 这个和当年林中小屋在地下室读出陌生笔记本上的西语咒语的女主角有啥区别吗?
作死套路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完全一致啊兄弟。
更不用说这位妹子还把书带回去了,666不足以形容我对你的敬佩,999送给你。
吐槽内容③: 恐怖片里总有那么个配角充满自信地冲上去觉得自己可以反杀,还把武器送给对方。
先不说你这英勇的送人头行为,为什么你会觉得你可以捅死一个稻草人?
而且这个稻草人的肚子明显是空的,你后面为什么要捅肚子??
捅了肚子听到“当啷”一声就一定要傻乎乎等着稻草人反手准备捅你了才想起来跑???
编剧你就算要让配角死,能不能有诚意一点。
还有这位兄台死了以后和开头的稻草人一点区别都没有啊,就换了衣服和裤子,好歹脸有点死掉的人的轮廓也是个亮点吧。
怎么滴,你们稻草人只是想换套衣服,对这幅虽然脸部浮肿、头顶微秃、发型飘逸的尊容还是很满意?
对面稻草人明显肚子中空
吐槽内容④:是的,好的,恐怖片里还需要一个不见死鬼就不信的配角。
这种奇怪的既视感——“宝贝,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疯狂摇头)”,这和琼瑶剧的狗血除了氛围也没啥区别了。
你说不吃就不吃,那我多没面子 更不用说这位配角小奥后面各种恐怖片的预备役死亡行为。
后面有鬼追怎么办?
不要怕,先跑起来,顺便丢掉跟队友联络的对讲机;队友大吼快去屋外,怎么可能,当然自己的房间最安全;关上房门以后要赶快想办法跑路?
不不不,我们要先听听门外面鬼有没有追过来;不好,鬼好像到门口了,对了,我后面墙上有个窗户!
FXXK,打不开,先躲床底下;怪物开门进来了,好可怕,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啦;咦?
没有声音了,我慢慢钻出去看一下,万一鬼躲在我床上怎么办……太好了,什么也氵……【GAME OVER】吐槽内容⑤: 小胖子梦里梦到了恐怖的事情,他也明确表达了害怕的情绪,这个对话是怎么回事。
你们要丢下他一个人,还让他在偷跑进医院里的情况下原地等着。
等啥?
等死吗。
吐槽内容⑥: 警长大叔在爽快地打完子弹以后就站桩观看碎尸怪慢慢拼凑起了自己的身体,谢谢,你的表情有笑到我。
后面这位碎尸大佬还成功把自己卡在了牢房,可谓是毫无尊严,你但凡伸扔两只手进去也比脑门子卡栏杆快啊。
吐槽内容⑥: 女主角嘴炮安抚亡灵,这个是很多恐怖片主角必备技能,我懂的。
可是这么长时间,碎尸怪就跟男主角在房子玩捉迷藏,甚至男主角都瘸腿了,这怪物还在天花板上搞跟踪,真就主角光环才是你活下来的唯一原因。
反派除了死于话多,也会死于墨迹。
还有些吐槽懒得写了,电影还是有娱乐到我的地方的。
这个浮肿的大姐真的有很亮眼,核善的笑容,宽大的额头,似乎对接下来充满期待感的手势,还有那发量贫瘠版的贞子发型。
它的出现还有行为模式是这个电影很好的加分项。
当然我希望以后不要拍这么红的背景,这一段结束以后我看字幕都是红色的,缓了好久才恢复。
片尾许愿:今年下载的恐怖片不再糟心(ง •_•)ง。
看一部垃圾恐怖片就像便秘一样看一部已知评分极低的恐怖片就像知道自己便秘还是想去试试能不能拉出来一样你等啊等想等一个恐怖镜头,但是就像便秘的你坐在马桶上一样,怎么等都等不到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双重便秘,就在便秘的时候坐在马桶上看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整部片子都是快进快进快进看完的 一个恐怖片连点血这种最基本的都不敢让观众看了?
你怕吓到正在吃番茄酱的人?
这么垃圾的电影还需要140字以上来评?
看一部垃圾恐怖片就像便秘一样看一部已知评分极低的恐怖片就像知道自己便秘还是想去试试能不能拉出来一样你等啊等想等一个恐怖镜头,但是就像便秘的你坐在马桶上一样,怎么等都等不到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双重便秘,就在便秘的时候坐在马桶上看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看一部垃圾恐怖片就像便秘一样看一部已知评分极低的恐怖片就像知道自己便秘还是想去试试能不能拉出来一样你等啊等想等一个恐怖镜头,但是就像便秘的你坐在马桶上一样,怎么等都等不到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双重便秘,就在便秘的时候坐在马桶上看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
首先,虽然剧情老套,jump scare桥段过多,以至于故事发展脉络在前30分钟就模糊出现了,但这并不是它不好的原因,不能因为恐怖片常用的套路和手段就嫌弃他,这个类型的片要创新新的惊吓手段太难了,几乎每个观众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种应激机制,自然而然对恐怖片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作为一名恐怖片爱好者,除了个别极为烂俗,粗制滥造的番茄汁片,对于每一部恐怖片,我都“不带脑子”,就是不去预想情节,跟着故事的节奏去看,不去与其他影片做对比,不去分析故事的合理性。
因为恐怖片啊,是拿来吓到自己才好看的啊,带着防御机制,在精神上全副武装,那怎么能get到惊吓点?好好放松下来,恐怖片是我觉得最能解压的类型片,因为它不用符合逻辑,可以天马行空的放大人们对于恐怖的幻想和理解,摆上加冰的肥宅快乐水,拉上窗帘,拿出零食,舒服的把身体陷于沙发里,看着影片里被吓得魂不附体的主角们,发出会心一笑,这才是恐怖故事的初衷啊,带来惊吓过后的刺激与快乐。
PS:我越看越觉得这个妹子是不是和科洛莫瑞兹有亲戚关系,这脸有时候感觉真是一个人😂。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钱老板转载请注明出处自年初发布预告的时候,有一部恐怖片就被很多影迷期待着。
主要原因有两个。
无敌的阵容。
安德烈·艾弗道夫执导(《无名女尸》),吉尔莫·德尔·托罗监制(《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约翰·奥古斯特、马库斯·邓斯肯等编剧(《大鱼》《电锯惊魂系列》)...全是恐怖、奇幻界的大佬。
禁忌的IP。
原著同名小说从1981年开始出版,一共三册。
小说收录了各地流传的一些经典恐怖故事,邀来插画大师Stephen Gammell为小说配上了极其骇人惊悚的怪物画。
因为内容太过恐怖,小说甚至入选了"美国百大争议书籍"。
怎么看都像是会爆的亚子。
然鹅,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等了快一年,它终于来了。
但它没爆,反倒是崩了——《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
1968年,美国的某个小镇。
当时正值万圣节,一群熊孩子为求刺激跑进了用铁丝网封起来的禁区。
一幢鬼屋。
传说很多孩子在进入其中之后,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
在鬼屋之中,女孩史黛拉发现了一本传说中的恐怖故事书。
她十分开心,并把这本书径自带回了家中。
却渐渐发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鬼书"。
书上的文字,均是用鲜血写成。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竟然也真的发生在了现实之中。
而最新的故事里,主角们不是别人,正是当晚闯进鬼屋的那批人...
史黛拉怕极了,连忙把书送回了鬼屋。
想着物归原主了,总该万事大吉了吧。
可惜为时已晚。
被从鬼屋带出来之后,这书不仅撕不烂、烧不掉、扔不走,还自顾自地不停写着故事。
简直比死亡笔记还高级。
照这么下去,史黛拉等人肯定难逃一死。
不甘心等死的熊孩子们,开始调查起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当年,一个名叫莎拉的女人在鬼屋内上吊自杀,背后隐情无人知晓。
而鬼书的主人,正是莎拉。
这让史黛拉想到:会不会是莎拉自杀事件的背后有什么隐情?
孩子们来到报社调查事件真相于是,整个故事分为两条线,正式开始。
主线是史黛拉等人竭力追查事情真相。
副线是书中所载之事逐一应验。
结果,莎拉之死还真就是人为导致,所以她才变为了冤魂厉鬼,祸害人间。
本来,原著是很多独立的恐怖小故事,也就是只有副线的内容。
为了让影片的观感更加连续完整,导演安德烈·艾弗道夫和监制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昵称)加入了主线。
这个想法挺好的。
既能继续把恐怖故事当成卖点。
又给了影片更多时间去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也给了导演更多空间去融入自己的思考。
这让影片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
作死三人组加入的故事范本也很好。
就像是"一分钟营救"的加长版,主角们和死神赛跑。
想想都紧张刺激。
可惜,导演没能把这紧迫感给拍出来。
拿影片的开场来说。
30分钟,接近整部电影时长的1/3,讲的是什么?
是史黛拉和伙伴们一起恶作剧、嘴炮、作死探索鬼屋,她自己还顺便邂逅了帅气的男主。
到这里,那本鬼书才第一次出现。
所谓的"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才拉开帷幕,史黛拉一行人也才正式陷入麻烦。
说白了,整个故事的恐怖之处,至此才真正开始。
这叙事节奏,真的太慢了。
其实,本片的评价并不算差。
豆瓣6.1、IMDb6.3的评分,烂番茄79%新鲜度,在恐怖片类型里已经算中上了。
它当然也有优点。
最值得夸的,是片中的怪物设计。
故事里出现的所有怪物都是由真人出演。
而套在外面的戏服包括化妆,则是由陀螺找来的老朋友,Spectral Motion公司负责制作(《地狱男爵》《X战警》《环太平洋》《怪奇物语》)。
通常情况下,制作怪物模型都有据可依。
比如当时他们设计地狱男爵的造型,就可以参考网上无数张地狱男爵艺术图片。
本片不一样。
原著中的每个故事,有且仅有一幅插画。
而就是凭着这么一幅画,他们居然把书里的怪物完美复活了。
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师们对细节的苛求程度堪称恐怖。
比如,他们会把原著插画输入电脑中与实物进行对比,确保每一根线条都能吻合。
比如,他们会找来特定的人员,演出那些反人类的动作,而不是借助CG制作。
比如,他们会给演员仔细涂上、覆盖上30多种材料,只为呈现出骷髅脸的特质。
麻烦归麻烦,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值得的。
即使在没有配乐的现实场景中看这些怪物,也相当瘆人。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个长发女是陀螺最喜欢的造型。
配着眯缝的眼睛、微翘的嘴角,有一种诡异的慈爱。
另外,陀螺觉得,这怪物很像胖胖的自己。
可惜,这部电影的观感并没有匹配如此用心制作的怪物。
很多网友的评价都很相似:不恐怖,看得想睡觉。
我基本同意。
但不得不说,本片的几个恐怖段落还是拍得挺出彩的。
比如红房间一段(涉及剧透)。
男孩千方百计想逃离鬼书上写着的"红房间"。
结果阴差阳错,却意外触发了医院的警报,启动了应急灯。
医院里的走廊,成了名副其实的红房间。
眼见着走廊尽头处的怪物缓缓朝着自己前行,男孩慌不择路却发现无处可逃。
四面八方,皆是鬼怪。
逼仄的环境、瘆人的灯光、怪物自身的诡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步步紧逼的危险感被营造得十分完美。
这大概是几个恐怖故事里拍得最好的一个。
既恐怖又诡异。
其他的几个,虽然也不错,但明显差了很多。
或许是由于PG-13的关系,恐怖场景的刺激度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削减了。
比如画面太暗,比如缩短怪物的展示时间。
这个故事中,怪物就出来了30秒不到其余的恐怖情节,就不多说了,基本都是靠jump scare那一套在吓人。
像下图这种把怪物撞上货车后却还不移开的镜头,就很没意思。
谁猜不到它会跳出来呢?
这6秒钟的拉镜头完全就是在赤裸裸地混时长。
不过,本片最大的败笔,还是在于角色塑造。
太过单薄,导致了观众无法产生共情,进而导致了无聊、想睡觉。
拿本片的绝对主角,史黛拉来说。
她的背景关系倒是介绍了不少:有心怀歉疚的父亲,有小镇偶遇的爱情,有经常厮混的伙伴。
可除了归属于主线里的爱情,其余都只是泛泛而谈。
如果以她为参照,剧情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作死→发现自己在作死→停止作死。
你会发现,史黛拉本质上没有变化,更没有成长。
只是在被动解决所作之死给她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最后,女主还来了一句旁白:如果说我从莎拉那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永不言弃。
我当时就给整懵逼了。
整个剧情不是一直由女主在主导的吗?
她从头到尾有放弃过吗?
这样的话直接由主角说出来真的好吗?
外加女主最后打败BOSS所使的招式是"用爱感化"。
这句总结听起来未免也太轻飘飘了。
鬼的眼神都变温柔了作为对比,咱们不妨来看看同种题材的《小丑回魂》。
同样是介绍多位主角("窝囊废少年团"),影片不仅事无巨细地介绍了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恐惧,还穿插着埋下了"小丑是个啥"这颗定时炸弹。
也就是恐怖片段的展示。
但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纯吓人,其实都能算得上是伏笔。
《小丑回魂》而《小丑回魂》的整个故事则可以概括为:窝囊废少年团们最终克服内心的恐惧,携手共同对抗邪恶力量。
在此过程中,少年团之间的感情也被进一步加强。
这,就叫成长。
但很可惜,《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以下简称《黑暗》)里并没有。
《小丑回魂》:LOSER变LOVER另外。
在《黑暗》里,同样是讲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基本都是靠台词直接讲出来。
诸如"我经常做这个梦""小时候我爸经常给我讲这个故事"等等。
而《小丑回魂》也是用语言讲,但它用的是电影语言。
造型、镜头调度、配乐......唯独不是台词。
稍作比较,便高下立判。
这个差距,其实与R级不R级并没有什么关系。
《小丑回魂》只能说,可惜了。
可惜了这个阵容,可惜了这个不错的故事设定,可惜了这些栩栩如生的怪物。
更可惜了那些能拔高影片主题和深度的设置。
比如片中偶尔会提到的越战背景。
稍微想一下,这个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
影片本身讲的是一个恐怖故事,孩子们被怨灵诅咒,消失不见。
而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越战又何尝不是一个传说中的恐怖故事。
无数人欢天喜地奔赴战场,从此再未归家,仿佛人间蒸发。
怪物+童真+残酷,这实际上是原定导演陀螺的拿手戏但,因为交待得语焉不详,越战这个点就真的只成了一个背景。
影片整体的氛围,也终于还是走上了青少年恐怖片的道路。
爱情为主,恐怖为辅。
所以,还是那句话:太可惜了。
文/钱老板(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片中常重复这句:故事伤人故事治人Zoe无疑是本片的女一号。
她由屌丝父亲放养。
父女俩都在为妻母的去世而自责不已,难以自拔。
Zoe喜欢写作,同几个玩伴百无聊赖地想过好长大前最后一次鬼节。
谁知一愤之下招惹了混混,被一路惨追,最后兴起跑到鬼屋去探险。
原来这座鬼屋才包藏着小镇的黑色史实。
但是要挖掘鬼屋和故鬼事的历史,还需要查阅镇报纸档案室和医院档案室。
当年的命案没有惊醒人们去调查真相,当前的人命(小伙伴和越战大兵)也没能让人们查明真相。
好在有几位勇敢的青少年,尤其是Zoe和她的目标男友,在死亡威胁下,开始寻找着背后的真相,以自救救人。
又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
当年为了维护造纸厂的利益为了平息水污染案件,纸厂老板不惜蔑牺牲患白化病的小女儿来顶罪。
以童女之稚身祭了金钱之魔鬼。
善良的亲人为故人引咎自责,邪恶的人们对亡者不以为然。
是什么值得以性命相抵,是什么让人去杀人?
有什么会比生命的互助互爱更重要?
影片折射了历史上美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冷漠和黑暗,歌颂了那些经世不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故事寓意深刻、画面意味隽永。
我觉得是一部视角独特故事精彩比较难得的佳片。
人类助己助人的精神应当永存!
正如影片为善的主题,笔者为了践行助己助人之旨,建立了一个公益互助微信群。
群中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公益互助、真诚互信、平等互利。
在群里人人当家做主,有求必应,经常相互帮忙进行投票点赞砍价转发推广等活动,仅以两毛红包以示酬谢之意。
有意者请微rrxhrrxh或微srl1920
三星半。
在今年2月份美国超级碗的广告时段,一组约10秒长的恐怖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几个短片中从女孩脓包中钻出的蜘蛛腿以及红色走廊中一摇一摆的囊肿女人都把当时正在享受比赛的我吓了个猝不及防,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经过在网上的调查,我得知了这部由墨西哥三杰导演之一的吉尔莫.德尔.托罗(陀螺)编剧并制片的《暗黑恐怖故事》(以下简称《恐怖故事》)。
在恐怖片普遍口碑乏力的今年,能够像本片一样烂番茄开鲜的恐怖片屈指可数。
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电影院。
影院中的人不多,大多都是些和我一样年龄相仿的学生。
作为一部PG-13分级,以一系列儿童书改编的恐怖片,《恐怖故事》的受众点自然就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而它的剧情也是环绕着一群学生。
《恐怖故事》的剧情十分老套。
影片所有的人物动机及塑造基本都是恐怖片观众们所熟悉的。
除了再次告诫我们“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个万年大道理,影片似乎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作为一部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影片,《恐怖故事》似乎很想将影片的内涵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进行连接,但却处理得过度明显,不够隐晦。
这样的做法一是没有让人能真正理解这些剧情上的连接,二是直接冲淡了影片主线剧情的连贯性,真是有些画蛇添足。
不过,影片的快节奏倒是挽回了它的观影体验,没有让我感到无聊。
主角们的麻烦接踵而至,危险的到来总是比他们的解决方案要快一步这个剧情设定倒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娱乐性。
从人物上来讲,《恐怖故事》依旧沿用了同类型电影的标准配置。
人物的分工清晰,所有人的想法和做法都为剧情服务。
这增加了电影的流畅度,却减弱了每个人物的特点。
演员们良好却不出众的演技没能让这些人物变得更立体。
主角们本来颇有深意的背景故事以及的阴暗面也只是以为剧情服务为目的一笔带过,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没有这些虽然给影片减分,但一部恐怖片最重要的还是“恐怖”二字。
这就好像汉堡包,菜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汉堡的口味,但肉和面包才是决定汉堡好不好吃的关键因素。
就“恐怖”二字来说,影片还是做得较为出彩的。
陀螺最擅长的就是塑造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生物和怪兽。
他虽然不是《恐怖故事》的导演,但想必对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影片的最大亮点就是每个恐怖故事中各种怪物的设计。
枯黄麦田中的稻草人脸上爬满了蛆虫,漆黑空洞的眼睛里写满了仇恨。
它一声不发地用凶恶的表情窥视着周围的一切。
红色走廊中的囊肿女人似乎每一秒都有恶心油腻的肥油从身上滑落。
她穿着肮脏的丝巾,挺着隐隐可以看到青紫血丝的大肚子,披着一头黑色散发,脸上挂着猥琐诡异的笑容。
在黑暗中爬行,嘴里布满了参差不齐的牙齿,扭曲的身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骨骼的叮当人Jangly Man嘴里嘟囔着催命的话语。
这些怪兽凶神恶煞的模样让人过目不忘。
我在佩服陀螺及团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在影院吃零食的习惯,因为这些怪物实在是太倒人胃口了。
恐怖桥段除了怪物外,镜头的把控,环境的布景以及配乐的拿捏也都可圈可点。
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还是对于重口细节的近距离聚焦,导演的镜头都能给人带来有力的代入感,让不安的感觉始终环绕在观众的身旁。
每一个恐怖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布景,无论是之前说到的枯黄麦田和暗红走廊,还是以微弱灯光照亮的狭小卧室,还是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每一个环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调与风格。
它们都有效地渲染了影片诡异的气氛。
配乐基本遵循了恐怖片配乐的风格,但在这些之上加入了一些早期恐怖片配乐的风格和元素,也算是良心。
配乐的停顿和旋律的转换也和剧情的起落无缝连接。
《恐怖故事》虽然拥有着亮眼的怪物设计以及不错的恐怖氛围,却并没有在剧情上突破近年来恐怖片给人带来的刻板印象。
它利用全新的拍摄手法和想法讲了一个大家听都听烦了的老故事,有种“新瓶装旧酒”的嫌疑。
不过,华丽的全新包装弥补了《恐怖故事》实质上的空洞,使它成为了一场相当有娱乐性的观影体验。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情是起码是愉快的。
恐怖片一直用惊人的暴力以及可怕的怪物来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但在我看来,形式上的创新倒不如写出一个更新颖的故事。
毕竟立意暗黑,剧情渗人的恐怖片才是真正的恐怖嘛。
总分:6.5/10
2019年,恐怖电影《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 | 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我说怎么和《无名女尸》的感觉那么相似,原来真的是一个导演。
中心思想的本质没有太多改变,就是我们恐惧的本身造就了恐惧。
也许有点绕,但是我觉得有人能明白。
但是这个作品确实没有上一部优秀,当然福利是一方面。
还有就是这种拼凑的各种小故事还是相对松散。
大杂烩的感觉有点廉价,但是其实质量尚可,每一个还算是有特点。
但是吧,也许是为了友好,确实并没有那么那么吓人,也许是原著出自儿童恐怖故事吧,有些确实比较刻意,总让人想起小时候大人们吓唬小孩的那些故事,果然全世界都是一样。
当然不排除主要想膈应人。
稻草人,床下,密集蜘蛛,等等吧。。
结尾还算友好,就是有点仓促了。
比较真实的就是并没有那么假的大团圆结局。
主要吐槽还是 女主手贱。。
不要再辩解了,也许死亡故事书开始是复仇,后面纯粹是女主手贱的害人匪浅了。
当然结尾也算是为了救赎了。
说来比较苛刻,其实这部电影已经算是在恐怖电影比较优秀,有思想有内容的了。
也许竞选的那些侧面描写或许更有深意,但是我对于美国历史和讽刺并不太了解,也不猜测了。
我是黑暗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也许相对有些深度的恐怖电影了。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影片的怪物造型、恐怖场景以及气氛渲染把握的都不错。
唯一不足影片中角色相对来说比较木讷,人物间的情感也也比较单薄。
不过,这也是恐怖片的通病,为了弥合剧情,恐怖片中角色大多都是比较“二哈”。
主角们是好奇害死猫,而剧中的BOSS也是个“憨憨”……观后感:剧情比较简单,鬼怪比较吓人。
现在的恐怖片是不需要演恐惧甚至是害怕这件事了吗?那人和人性的脆弱从哪而来呢?从小孩子什么都不怕的勇敢而来?这种小孩子的系列就是把这种类型越来越变成机械的打怪,应该让尖叫女皇们好好惩罚他们一下。PS.这个女主角太让我讨厌了。
【补标】虽然不恐怖不惊悚,但是恐惧元icon设计得不错,视觉系,也没搞那些煽情的呼唤爱啦救赎啦,推荐
怎么就这么点分?!这故事太厉害了吧!!我不服!
稻草人和密室通道里的分身怪有创意
老套就不说,还没有逻辑不恐怖,真的不行
三流Teen drama式魔幻惊悚片,用恐怖片的眼光去衡量那就是仨字,太无聊。魔书召唤怪物杀人的故事,这种套路颇有当年青少年恐怖读物鸡皮疙瘩的风格,稻草人脚趾怪蜘蛛痘肥婆女肉块男以及大Boss幽灵女,每个角色设计都还是能看出动了一些心思,但全部放在一部电影里后反而只剩平庸,究其原因还是剧本实在太过敷衍,或许对于编剧来说这种敷衍正是一种对传统恐怖片套路的保守呈现,而事实证明欧美观众似乎对这套东西也情有独钟,的确电影故事完整,情节紧凑,Cult亮点也有,已经足够收获一波好评,然而恐怖题材原地踏步的时间又还能剩下几年呢。然而比起保守的故事,电影失去了导演的风格或许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拍过一万遍的故事还有什么再拍第一万零一遍的必要
感觉不会好看的。画面精致但是剧本经不起推敲那种。 201910看过,谈不上“经不起推敲”,但是也的确失望,因为说实话老套的有点过分了。
一般常规来说,特殊时代背景是为营造恐怖情节氛围服务,但这一部中的是有些现代口味的60年代末还原(包括万圣节服饰、故事集、医院),明显口味很对称于我这样老年人的观影格调,甚至可以很慵懒的心情欣赏几处精彩的恐怖片段(床底、走廊),虽然有回忆起,但不会担心如闪灵一样被紧绷神经的室内惊吓,只是略有遗憾片中有始无终的稻草人和人形恶魔却显示了太过直接的视觉恐怖;
形式大于内容,红房子最棒!
垃圾玩意
特效做的太棒了,每一个怪物都很精细,最喜欢白胖女人怪和五马分尸怪,可惜没有背景支撑走马观花。主线薄弱,分线间截断感太明显,纸厂污染或越战都可以再挖掘下,明明有这么厚重的背景,没拍出来。不过总体可以,三星半。
4/10 看电影的名字觉得可牛逼了
非常平庸的恐怖桥段,靠一本使用人血自行写作的书,一个冤死的百年前女人,一栋老古宅和四个怪勉强支撑起的故事。背景设置在越战可能有所指,但相比《潘神的迷宫》的表现力而言真是太普通。四个怪的设计也一言难尽,稻草人+鬼打墙真的一点不恐怖;失趾女+床底Jump Scare的亮点其实是吃脚趾的恶心;蜘蛛穿脸毫无新意;猛鬼就是食尸鬼+小丑巴基,一个相比恐怖更接近丧尸冒险的乱入设计;只有长发肿胀女鬼+无限暗红走廊有点意思,可是也是结束得最快的。总体低于预期。
不恐怖啊,也不好看,虽然略有血腥,但也是挺青少年向,说的玄乎的很,却没有什么意义
主线:探索都市传说背后真相。副线:怪物来了。
死神来了+死亡笔记。好奇心害死小伙伴。前面看得好无聊,后面怪物们出来后才能支撑看下去。。。
还好吧,被白胖女人包围并吞进肚子里得有多绝望啊!结局的反转太弱了
喜欢的类型不够惊悚
类似万圣节分段式篝火小故事,用同一只鬼串联起来,卖弄了墨西哥人/罗德里格兹的梗,1968年的时代背景和复古色调还是漂亮的,我最喜欢这种老土的鬼屋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