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无意中看到《乘船而去》即将通过艺联上映的消息。
艺联选择的片子,我一般会多看一眼。
这一看,竟然看到了十余年前有过“云交”的名字,陈小雨!
十二年前,我还是奔三的小伙子,而陈小雨比我小了将近一轮,辍学不久,搞了个“半碗水独立电影”的小团体,正在成为搞电影的陈小雨。
“半碗水独立电影”拿出来的第二部作品是纪录片《走起!
》(2012)。
第一部作品应该是与“滚圈”有关的纪录片《年轻的钱包》。
2012年7月28日,我在小津概念书房为这部纪录片组织了一场放映活动。
活动链接:独立纪录片《走起!
》全国巡映深圳站_豆瓣 (douban.com) “《走起!
》是半碗水独立电影的第二部作品。
三个青年,42辆顺风车,涉足西南3省,走访3个乡镇,7个村寨,最终到达西藏拉萨。
人生没有剧本,更无法NG,我们不是搭车旅行,也不是公益机构,我们只想上路去看远方被遗忘的风景,倾听远方被遗忘的故事,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寻找并且守护那里梦想的幼苗和信念的光辉。
”这一段话,是影片的简介,应该是由“官方”提供,并不是我写的。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是我当天的日记:“(7月)28日,下午小津主持放映《走起》,来了三十多人,自由门票,共得650元。
”根据“片方”的要求,这场放映活动实行“自由门票”,观众自由“打赏”。
当时我组织的放映活动,一般是20元/场,这一场来了30多人,“票房”650元,也差不多是20元/人。
一般来说,“票房”的40%归场地方,60%归版权方。
我印象中小津概念书房的老板猫姐出于对年轻人的支持,这一场是没有收取场地费的。
我听说陈小雨是富二代,但因为辍学,他跟家里闹翻了,当时是过着“穷开心”的日子的。
这650元虽然不多,但也能让陈小雨和他的小伙伴们吃上几顿好的了。
当年我虽然还是年轻人,但和横冲直撞的陈小雨比起来,我已经暮气沉沉了。
我很向往他的年轻气盛和自由状态,但作为“过来人”,我也不免有点担心他的前途。
2013年10月12日晚上(根据日记记载),我在家看了陈小雨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傍海村民》(2013)。
次日,我在豆瓣写了短评:“(三星)依然粗糙、杂乱。
随意的生活,随意的拍摄,本无可厚非,但我觉得,可以,绝对可以做得更好,而不只是以流水账的方式来展现‘傍海村民’的生活。
”所以说“依然”,就是说我认为《走起!
》也是一部粗糙、杂乱的纪录片。
我已经记不清我当年有没有给《傍海村民》组织过放映活动,“深圳独立电影社”的活动列表上找不到。
那么,这部作品应该是陈小雨私发给我的。
因这两部作品,我当年和陈小雨在网络上有一些沟通的(QQ),但具体聊了些什么,我已经没有印象了。
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观看了很多国内的独立纪录片,《走起!
》和《傍海村民》在当中确实算不上出色的作品,技术上不成熟,也缺乏创作思路,即兴感、随意性太强。
不过,陈小雨当时还不足20岁,他的同龄人大多还在做题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思考了,这就是他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的地方。
这两部作品的当中与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邓卡卡。
如果我没有记错,邓卡卡是广东粤西女生。
在我的模糊印象里,影片中有一个放烟花的片段,邓卡卡在其中特别可爱。
在陈小雨的描述中,邓卡卡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灵魂伴侣。
之后,陈小雨漂洋过海拍了一部《土豪带你游迪拜》(2014)。
我关注过,但一直没有看到作品。
2015年,陈小雨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疾行之人》。
记得当时他有在网络上叫卖,我也看到相关信息了,但我没有支持他。
十二年过去了,刚好一轮。
再次“遇见”陈小雨,他已经是一个拿到了行业入场券的导演。
而邓卡卡,依然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豆瓣条目中,邓卡卡已经是他的妻子。
没想到《乘船而去》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想到还没“三十而立”的陈小雨,已经思考并“直面”死亡这个终极题目了。
没想到是这样安静的一部影片,从归来到陪伴到送行,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或可以做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所有人都和解了。
没想到妈妈摔倒的那场戏,摄影机或穿门或穿椅注视,这个视角是如此着急又如此无力。
没想到阿涛最后没有参加葬礼,他只是在“远方”同频共振了。
外婆是唯一理解他的人,继续在天上理解他。
没想到我年逾九旬的奶奶在春节前摔伤到现在,我还没有回去看她。
这是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到最揪心的事情。
今天上午九点五十赶到电影院,发现电影院还没有亮灯,也没有工作人员。
为了不耽误看电影,我便大声呼喊:“有人吗?
有人吗?
”过来一会,一个女生来到前台,说:“还有八分钟才营业。
”打开电源后,她又说:“这一场只有你一个人,不用取票了,你直接进场吧。
”我直接进了3号厅,一个人包场看了《乘船而去》。
在全球电影市场持续低迷遇冷的走势下一众努力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正向迎合观众日渐增长的审美趣味和情绪价值的中成本软科幻轻喜剧(《宇宙探索编辑部》《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及注重创作主体的个人表达试图唤起客体情感共振的低成本文艺佳作应运而生。
《乘船而去》便是这低成本佳作中的一股潺潺清渠。
船只的意向是亲情疏离和重聚的纽带。
舒缓节奏下的江南水乡更像是一支笼罩着淡淡惆怅的古典散文诗。
对生死命题的温柔观照和对缠绵病榻的有意回避,远离了以往疾病叙事大开大合式的熙攘与悲壮。
刘丹和葛兆美老师的表演质朴落地,父亲的旧体书信更是延迟揭开了家庭隐疾的一颗重磅催泪弹。
虽然少了德清方言的加持,却丝毫不损浑然天成之感。
龙飞、毕赣、陈小雨、魏书钧、尹丽川、邵艺辉,为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的中国电影导演界的后起之秀和新锐力量感到由衷的开心和自豪。
8.3/10
乘船而去 (2023)8.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陈小雨 / 葛兆美 刘丹无法剥离的故土。
“乡土”与“中国”是无法剥离的自然体。
尽管背井离乡已成常态,但乡土连接着代际,承载着厚重的情感。
如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数十年来,中国的内部社会变迁实在太急遽,叫人来不及反应。
《乘船而去》让我们静下心来缓一缓,不妨回望那一代人的悠悠岁月。
从台词等诸多细节不难发现,陈导对于生活化情境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
建构“船”这个意象,陈导融入了自身理解。
自幼生活在运河边上,船,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出行工具。
将每个人的人生比作一条“生命之河”,掠过河面上圈圈涟漪的就是那一艘艘小船。
船之于这方水土,是木制的工具载体,更是关于家的朴素情感纽带。
片尾,船毁自沉,同样是陈导的乡村亲历,无比写实与动容。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乘船而去,但「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啊摇啊摇」,何时上岸,又何须上岸。
陈导太nice了❣️
其实阿真这个角色,2021年拍摄到现在两年多。
所以很多具体的感受呢,确实是有些遥远了。
因为现在我更处在另外一些现实的工作里。
但我非常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雨的时候。
我很吃惊。
这么年轻的孩子,他会去谈论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他能体会到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未来是那么至关重要。
他的心中充满对外婆的爱。
当时看完剧本,我深深被打动到,所以想跟他一起完成《乘船而去》的拍摄。
说回苏念真这个角色,一开始我还比较担心,因为整个剧本讲的都是南方故事,我毕竟是个北方人没有什么优势。
但我敢来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我在家也排行老大。
所以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如果小雨觉得外形感觉都不是问题,我可以演的话,那我可以依靠什么来支撑我的表演?
我有一个妹妹,我在家也是姐姐。
阿真的处境,我其实非常能理解。
甚至,在我成长的阶段里,有很多和阿真很类似的意愿,我也会思考究竟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很熟悉这种感受,基于这些,我和阿真有了一个很具体很深的连接。
那么,我觉得我可以好好的去试一试这个角色。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慢慢进入“苏念真”这个人物里。
其实在过去,我们的那个世界好像人生是很简单的,就是大家都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面,我们从出生到成长都是在为了梦想一直去努力打拼。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受到的最多的影响就是北京。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我们从小就唱的歌。
那时候,觉得北京无限的美好。
那么上海对于念真来说,就类似于我对北京的憧憬吧。
她觉得上海是一个值得她去打拼的地方。
那边可能有更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自己。
阿真从小在家就是老大,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各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
不管是在家里面还是在学习方面,有点像小大人了。
小小年纪,在家里面要承担很多很多的责任。
又要照顾弟弟,又要帮妈妈做家务,还要懂得体贴爸爸。
从这些角度,我是很能共情阿真的,并且也有我自身经历的投射,想清楚这些以后,我就更加融入阿真这个人物。
乘船而去中对家庭与归宿的探讨,其实所有家庭里的成员,他们都是一个个体生命来到这个世界。
但又因为家庭成员的关系,彼此相互塑造,然后逐渐成长。
因此我很认同,每个人的底色都是家庭赋予的,更源于从小生长的环境。
比如我能感受到小雨导演他对外婆的那种感情。
他爸爸妈妈常年要在外做生意,要出差。
所以从小他就在外婆这长大。
外婆给了他极大的力量,学到好多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命运和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像小雨可能他跟外婆的这个关系,是完全不亚于他跟父母亲的这种关系,甚至更亲近。
所以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会影响到将来成长以后,对自己对世界包括跟他人的关系。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与家人的距离。
原生家庭早早的给我们打了一个底。
但我们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们会慢慢的重新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只是这样就够了?
或者还是希望对自己有一个培养,培养另一种可能性。
虽然我现在也不小了,有一定的阅历了。
但是我依然觉得归宿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深了。
归宿会让我想到家乡,想到大雪天,想到小的时候特别特别冷的时候爸爸骑着自行车送我回家,然后把那个热热的栗子用手绢包好了,挂在那个自行车上面。
它使劲冒着热气,我戴着手套用双手捧着它,怕它变凉。
脑子里会有很多小时候的回忆,这些记忆是挥之不去的画面。
我会觉得可能这些画面,跟我将来的归宿会有一些连接。
但是说到个体,最终其实不管在哪,都是自己一个人的。
不管有没有成家,不管有没有孩子。
其实关系都不大,所以归宿对每个人而言,可能是需要自己去了解的。
我目前并不认为我能很清楚说清楚它,但是我也在慢慢的去感受它。
我们剧组的体量不大,资金也不是那么充足,我会下意识的要求自己说:你是一个成熟演员,你不要给组里添麻烦,不要浪费组里的时间,你要尽可能自己做好功课。
如果能更多的时间踏踏实实地拍,慢慢地拍,那出来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但是在小体量的情况下,也是不失为一种很珍贵的体验吧。
但我也还是会担心角色有没有很粗糙的痕迹。
另外,确确实实,做一个所谓的专业演员做久了。
其实,我蛮渴望成为一个业余的演员。
因为有很多跟生命里面本真联系,最直接的东西是最最珍贵的。
这可能也不仅是,我面对苏念真这一个角色的困难,它是一个是我需要一直解决的问题。
也许到最终,我可能也没有办法真正去解决。
但是正因如此,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很多很多需要去做去努力的事情。
另外,毕竟自己确实不是南方人,对地域文化的一些缺失,就浮皮潦草的这种了解,跟我说起我们家的大雪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也很害怕,这部分会不会给苏念真这个人物带去一点损失,但愿这部分损失少之又少。
如果可以跟念真说一句话,我想说:念真,很开心遇见你。
也很感谢乘船而去的剧本,还有我们所有创作伙伴们,还有我的妈妈,我的弟弟。
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各个部门的老师。
我们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拍出来了。
我喜欢你的名字,因为塑造过你,所以我们心心相念,我知道那个真字的含义。
我们应该是差不多的年龄,现在的你依然每天很忙碌对吧。
希望你好好照顾自己,给自己的时间多一点,给自己开心的时间多一点。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隽永悠长没什么硬伤的电影了。
江南水乡,乌篷船白墙,终究回不去的家和终将面对的离别。
摄影的审美在线,节奏舒缓,零不叮的露出一些小幽默,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痛哭流涕,最后的写意镜头都显得唯美可人。
难得是近几年国产片少有的群像戏,站住了。
1、苏念清刘丹饰演的大姐承接了非常大的戏份,可是最后的题眼还是落在了念清身上。
在一切过后,是他留在了老屋,重新拾起了木匠手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延续了家的存在。
没有让着几片瓦房沦为加工厂或者被拆掉。
苏念清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
这部电影是导演自传,念情身上有相当程度导演的影子,甚至说导演的归宿。
他从小喜欢木匠手艺,想接老爸的班被逼着学习数理化,导致他后来长时间的离家远遁,当了导游实现了真正的走遍天下。
他不买房,极端情况下,甚至不租房,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装进箱子。
他不结婚,是不是gay其实没所谓,他逃避责任,可是在决定母亲大事的时候,坚决要等等大姐的意见。
在经历了外人看起来及其失败流浪的人生后,他反而最通达,毅然决然将母亲接回老家。
对船的执念,深夜里的狂奔,都让这个一开始不起眼的角色,慢慢变得高大。
他也许看起来最废,却是有最强大的内心。
2、苏念真如同名字,这是一位真真切切的大姐,她是所有人眼中的模范生,是家里的骄傲,从小勤学苦读,小镇做题家一路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买房,找了个洋女婿,自己创业办了公司。
简直是标准答案一样的人生。
其实电影暗戳戳的讲述了她的崩溃。
拉着朋友搞投资或者融资遇到诈骗血本无归,投资十败。
朋友着急的要上门动刀,这里说一下讨债这个情节拍的特别好,一直没有给脸,语气也是冷冰冰的,直到软下来说有空一起吃饭才给正脸。
创业开培训机构,入不敷出要被收购,事业失败。
同为合伙人的丈夫选择拆台,因为创业做得房屋抵押到期,房子面临收回。
跟丈夫分开睡,长久没有温存,夫妻感情淡薄。
每天卷女儿,到关键节点女儿要去美国看奶奶,大儿子根本不接她电话,母亲得了绝症还拒绝治疗,家庭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失败。
这样的失败,这样的困境,这样的崩溃,又何尝不是大部分中年人的现状那?
前夫的出场特别出彩,前夫是一个安然在现场开诊所或者医院上班的医生,文文弱弱,性格温和,从他夸妻子菜烧的好吃来看,很有可能是他婚内出轨,妻子念真应该是熟识的。
这个人物反衬了念真的性格,她是强势和要强的,自然跟小富即安的前夫不在一个频道。
最后的那罐咸鸭蛋暗示了她对自己和亲情的和解,生活继续往前。
3、外婆葛兆美老师真的值一座奖杯。
这类角色最近见的比较多,如《姥姥的外孙》里的姥姥,《走走停停》里的妈妈,都是人之将死,演绎了从正常到逐渐病态的过程,都是很复杂的角色。
葛老师的出彩地方在于她演了一位很自信要强的外婆。
她有一个特别小的动作设计,当表达亲密的时候,动手打一下对方胳膊。
前半段电影铺陈了很长时间的细节,比如开始念经的时候呛办丧事一家分家产的嘴脸,对洋女婿的关心,对涛演戏的支持,得病后的坦然,急着看电视剧顾不上吃饭,分配家产的冷静,跟弟弟的犟嘴,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开朗,通透,自信的小老太太。
俨然一位大家闺秀。
直到娘舅出现,只言片语说出了外婆童养媳的遭遇,原来外婆的通达不是生而有之,是经过了多少辛酸沧桑后的豁达,是经历了生活的毒打依然笑对人生的大智慧。
人至将死,她仍然放不下老屋,放不下没结婚的小儿子,放不下大女儿的生活,放不下外孙涛,放不下外孙女儿,除了放不下,还有对过往生活的回忆,眷恋,对死后的未知。
4、莱恩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他代表了典型外国人形象,刻板,务实,甚至不近人情。
在岳母病重的情况下,他坚持双方约定每年要回美国两个月,还把女儿带走。
在公司受阻的时候,他能说出来把我的股份卖掉,跟中国传统的家天下的观念是格格不入。
西方人的眼中,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不要混为一谈。
人生努力的根本目的还是享受人生的,人是生来生活的,如果工作一再挤,没有了看电影,约会,打棒球的时间,那人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5、灿灿这是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
中西的文化碰撞在她身上达到了一种特殊的融合,她既有洋人的务实,也有中国人的细腻。
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每次拿了外婆的咸鸭蛋回家还要扔掉,但是每次她都懂事的去拿外婆的东西。
她可以在濒死的外婆跟前说,你的外孙马上就回来了,因为她很快就不记得,哄外婆开心有什么错。
最出彩的还是接待妈妈朋友讨债的环节,她的察言观色,小心谨慎一览无余。
她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通透,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6、涛很 明显涛就是导演自己。
电影中这个角色单薄的像纸片,更像是导演借他的口说出自己的心声。
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其实就没有家了,你的父母的家不是你的家,你的外婆爷爷的家更不是你的家,你的家不应该是一只箱子,到底在哪,只有靠你自己寻求。
不过这个角色之所以能立起来,还是导演给了他彻底的不孝,在得知外婆病重,他并没有选择回去奔丧,而是抓住特约演员的机会,在一片绿幕面前表演在故乡水乡一样惬意的划船,一遍遍的练习同一个动作,努力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才是导演最想说的话吧。
他的无情,通过一段蒙太奇,却让他和外婆的感情连接更加动人。
相信最后外婆拎着一篮子花,在船头笑容灿灿,是他真正的祭奠。
《乘船而去》看完了,导演是绿色控和细节控。
电影里的绿色无处不在,绿色的树草、绿色的墙、绿色的河流、绿色的数钞机、绿色的桌布、绿色的广告牌、绿色的青苔、绿色的衬衫、绿色的油漆门、绿色的床单、绿色的铁窗、绿色的贴纸、绿色的沙发、绿色的酒瓶、绿色的书柜、绿色的台灯、绿色的花露水、绿色的氧气瓶……每个场次里,几乎没有一幕失去绿色背景,让我的眼睛无比舒服。
绿色,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颜色,也是万物新生的颜色。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逐渐逝去的生命的老年人。
电影没有回避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那些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但它妙的地方是不会为了去表现困境或痛苦的真实性而去“特写”或放大痛苦以博取共鸣。
是很江浙沪的体面式的,是点到为止的,是小桥流水的舒缓的,是可以令人得到放松与安心的。
生活总起起落落落落,社会的加压设限,外部环境的“审判”。
电影却远离了都市,远离了繁华,远离了灯红酒绿,只留下了最原始的底色。
故事里,他们再绷紧神经,绝症治不好就不治了,葬礼不隆重操办就不大办了,培训机构办不下去那就关了,人到中年没有成家就没有成家了……最重要的是“心安”。
唯一让我触动的,是老人两次发病的时候,老人颤抖的双手,语无伦次的声音,都让我想起我那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可是我除了陪伴她,给她买好吃的,什么都做不到。
我的奶奶,曾经带我去过好多地方的奶奶,如今却躺在冰冷的床上。
未来我也会老的,我也要经历这一段时间不是吗?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但每个人依旧要找到自己的路。
家可以在我们心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故事的最后,老人离开人世。
葬礼上,绿色的花圈围绕在她的照片四周,令人感到很安详。
豆瓣评分8.1分,大众点评只有一星。
我看的电影解读,这种片子也就看电视解读吧,意义很好,说的不错,但是这是娱乐时代,这种电影注定不会受到太多的欢迎。
老人节俭,一生孤苦,不停的忙碌,这就是中国家庭的典型,老人连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说我要提前说好,都各方面说好,我到那时候不要挽留,生活得很精彩,没有那么多的遗憾。
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潇洒一生。
话是这么说,我退休可能得56 58才能退休,马上延迟退休,可能更长了,我能不能毅然决然的离开工作岗位?
那看吧。
钱挣多少是多呢?
所以说在岗位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身体。
那艘载着她嫁过来的小船,随着一股漩涡,快速沉入水底,不是缓慢下沉,而是一下子漩涡就淹没了她。
她走向楼梯,台阶的尽头发着光,然后一声“外婆”叫住了她,她回到病床上握住我的手,她看着我,我刚结束工作在深夜的小巴上惊醒。
我知道,从此以后我没有“家”了,最后一个“家”也离开我了。
这是《乘船而去》中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喜欢”也不准确,“触动”准确一点。
那天我梦到他,我的姥爷,他骑着那辆老二八载着我,他纠正在写作业的我的坐姿,他突然躺在了病床上插着很多管子,他握着我的手跟我说把他所有的遗产都留给我,让我一个人在外面照顾好自己,不要太累了,他向走廊走去,消失在尽头的光里,我哭着喊着说“爷爷,不要走”“爷爷,不要走”“不要丢下我” (我一直叫我姥爷叫爷爷),他还是走了。
我醒来,枕头湿了一大片。
看了下手机凌晨3点左右,数了下日子,那天是他头七。
我知道,从此以后我没有“家”了,最后一个“家”也离开我了。
第二天我醒来问了我妈和我姐姐和家里其他亲戚,他们都没梦到他,只有我。
我想他是放心不下我吧。
今年是他离开的第4年,他走的时候因为疫情封城没能回去见他最后一面,4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来过我的梦里,我想他应该想跟我说:要向前看。
那年,我出生,因为是二胎,又是女孩,爸爸那边家里是不想要我的,他们希望有个男孩可以传宗接代,于是商量着把我送给别人。
那天我已经被抱到其他人家门口了,又被抱了回来,他说他来养我。
他给我取了名字,他在我坐不正的时候打我矫正我坐姿,他藏起来我偷学织毛衣的针线,他总是让我“好好学习”。
他像父亲一样。
后来父母分开,又都各自有了家庭,我大概小学5年级后就没再见过爸爸,跟着妈妈和姐姐住在姥姥姥爷家,我们“寄人篱下”,总有些说话不好听的亲戚们,但他从来没说要把我们赶出去。
他是煤矿工人,我有记忆开始他就有支气管炎,每年冬天都会住院一段时间,再后来住院时间越来越久。
到我上高中后,母亲工作越来越忙,再加我也不想回她的家,经常流转在各个姨姨的家借住,我又回到了“寄人篱下”的状态。
后来我去北京读大学了,虽然没能兑现对他的承诺考上北大,但也来到了北京。
我并不常想家,甚至当同学想家想到哭,或者跟家人热切通话时,我总是回避的。
那时候,我觉得我没有“家”,妈妈的家不是我的家,姥姥姥爷的家也不是我的家,我只是临时借住的。
再后来,我来了广州工作,不是因为梦想,而是因为爱情,后来爱情也离开我了,但我还在广州,我不知道去向何方,也没有家可以回。
就这样,在广州的第10年了。
他走的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我的童年结束了,长达28年。
那一年我也开始去建设我的家了,带着一只狗,再后来又多了只猫。
这不是我的来处,但却是我出远门后最想回到的地方。
如果说家的意义是在离开后才凸显的,那这就是我的家,猫猫狗狗成为了我的家人。
原来我不是没有“被支持”,只是自己忘记了。
希望有一天当我踏上追梦旅程时,我能义无反顾的向前,因为他一直在我背后支持着我。
另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感谢陈小雨导演及《乘船而去》所有参与者。
在根本层面上讲,任何一个导演以及创造出来的电影,通常也始终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角度。
但是在相对层面上讲,一个人理解世界到何种程度,以及一个导演,一部电影,所提供何种程度和角度的理解,是可被决定的。
主流影片(娱乐片)所宣传的是只有一种选择的结局,其实在社会的面向上,比如短视频,网络,学历等等,所提供了也只是一种角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一部好电影应该做的是提供属于自己最真实的对于世界的理解。
当然这要想完成对于这种自己理解世界本身这个行为的觉察,首先要做到的是迷恋上这个世界,然后看到这个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导演往往有旅居异乡或外出打工,留学海外的经历。
而那些比这些电影更具有电影本身本性的导演则会有意识的不断质疑主流的理解方式和主流的价值观。
在他们的电影里,所提供的不再是独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视角了,而是会混杂着,重叠着对多样化的视野。
而这些电影往往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杰作,而同时这些电影本身的题材也往往是直接关于理解/真相/生活/意义/宗教… 而往往这样的导演因为自身的“颠覆性”也更容易成为时代性/地区性的异端。
在具体层面上,要去追求这个目的,有的导演和电影靠的是煽情,而另一些则是通过一种冷峻的视角。
其中煽情是危险的,冷峻则是安全的,因为煽情很容易就会重新导向一种,对于价值主流的肯定上来。
所以往往上述中的电影都是较为冷峻的。
再过去的历史当中,交给我们人类理解的对象是上帝一或者说使命运,而如今这个时代留给我们人类去理解的终极对象,或者说在我们这个上帝缺席的存在主义时代理解成为了个人性的命题。
所以这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的呈现方式是作为(古典史诗意义上的)“悲剧”,即关于人类用不可战胜的命运的大悲剧。
而到了现代则演变为了生活中不可理解的永恒悲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爱情故事(爱情和亲密关系是日常生活当中最需要我们付出理解的事物)。
这一对于现代性的悲剧做出最具有本质性阐述的作品便是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聚焦于音乐上,音乐在构造电影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所述,音乐的作用不应该用于抒情(肯定情感和价值观),而应该用于对画面所呈现的情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反思或者批判。
这是电影和MV的区别,即理解与迷恋的区别。
浙江德清90后导演陈小雨的长片首作,汇入近年来青年导演首作的集体“返乡潮”。
在他之前,已经有贵州凯里毕赣的《路边野餐》,河南三门峡霍猛的《过昭关》,浙江富阳顾晓刚的《春江水暖》,河北衡水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四川成都秦天的《但愿人长久》等等等等在故乡初试啼音。
本该去国离乡、离经叛道的青年导演大面积拨转马头,退避三舍,迫不及待地开始怀旧,追忆距今并不遥远的90年代。
他们镜头中的故乡水汽氤氲,尘烟盈天,如一枚卡在时光中的琥珀,有可见的凋敝与不可见的精神丰足,也有对衰微的忧虑、对消逝的伤感、对闯入的恐惧、对来处与归途的迷惑,就像是帕慕克笔下的“呼愁”,脉脉改变着故乡的风景和乡民的心智。
这股“逆流”既反映了青年导演对“乡土中国”高度认同,寻找精神原乡,渴求庇护与平静的集体意识,也是创作心态收紧与防卫的表现。
只不过在短时间内如此频密地出现,不由想起多年前的李皖一篇乐评的标题——《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说实话,感觉演员里只有刘丹老师是专业的,和半专业的有真实情感的"母亲"…其他演得像没抹油的生锈伞杆似的,生涩尴尬。这一"家人"确实看着关系一般彼此不熟的样子。
从故事到台词实在是无甚新意全是电视剧情节,放在这几年的生活流独立电影中也不算出挑。但比较羡慕导演这样家庭工作坊的低成本制作方式,从电影节到上映全流程经历可以让导演持续创作
慢得有种把大家的演技欠缺之处都暴露出来的感觉看得快睡着了又是无力说什么的中式家庭,一种是个人都活得很累、谁都想有坚持又都得妥协于现实的感觉
4.5。本就偏爱螺蛳壳里出道场的中式家庭剧,这部小切口娓娓道来的家族史,真是写透了中国当代人既无去路又无归途的精神困境。惊喜在既悼念传统的消亡,又绝不回避历史的阴云,把希望放在新一代人哪怕看似不孝,也要对自我恣意求索当中(蓝幕用得太妙),真是非常大胆又令人叹服的落点。影像和文本的控制力都相当惊人,职业戏的细节如此扎实自然,后程单场戏的信息量和情感力度都如此深长,这才只是导演的剧情长片首作啊!锁一个个人年度最佳!
这个题材拍得打动人也不难吧,加上点儿超现实的想象力就是看上去很厉害的作品吧。但是台词写得太差了啊,一直在输出非常肤浅的“当代”观点,没有一点意思,就像ai吃了几个十万加公众号之后自动生成的(以及你们南方人在老家说这样微微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吗?还是说有个全吴语版本,给我们北方观众看的普通话配音版??
更粗糙、稚嫩、青涩的相爱相亲。每个人的命题有被蜻蜓点水地照顾到,但都不算特别有说服力,呈现的结果就是部分片段是不错的,但整体偏散。第一次遇到了映后见面会,导演也很羞涩和青涩。最后感慨一句,如果能够好好以中国中年女性视角看出去,真的是可以有很多很多好的故事的。
我其实哭不太出来,就像我想不通为什么外婆家有浴缸、为什么医生这样和家属交流,那些浮在面上的破绽确实很难让我沉进去感受电影表达的情绪。
朴素真挚,久违的文艺片
浙江人一边吐槽方言一边眼泪失禁了。不过倒不是因为拍得有多高明,而是因为我有个外婆。比起技巧真诚更胜一筹,选角太好了,好像看到了从小到大身边的人,还有曾经的生活……但是我真不想迎来沉船这天😭不说了我要继续去哭了
拍出了是枝裕和的味道,难得一见的国产家庭片佳作。【万达CBD/2 audiences】
哭了两次,第一次是父亲的信,第二次是母亲的船。非常喜欢电影里那种蜻蜓点水、侧面交代前情后事的写意笔法,尽管没有提及,但似乎几十年的家庭史成长史都已经揉入了情结之中, 所有的纷争,都有其来龙去脉。舒适,平缓,从点滴细节里切入生活的温情和无奈,难得的是讲述生死,亲情的拉扯,而不悲苦。但稍微有点无病呻吟,始终有点美化,情绪不太到位,男性角色(特别是儿子)的戏不太好。。。。台词配音有时候觉得不够自然😂
美术很好看,船的隐喻也不错,最后的梦境我很喜欢。但整体还是太精英了。
本着支持本土艺术电影,支持新人导演,支持全艺联今年专线发行的首部作品的心态,大老远跑到文化中心包场看,当然如此高的评分也的确引起我的好奇。但是看完后我真的感到诧异,看到大家满屏的溢美之辞让我怀疑自己的眼睛👀,诸位是因为同单元里其他片子太不正常了于是矮子里拔将军吗?因为自己就是江浙人,所以片中的普通话台词和表演感都让人有一些出戏和违和。我也好奇的是本片跟《春江水暖》相同的是为啥年纪最大的奶奶反而在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还有这类通过家人去世讲述家庭关系且带有在地性的文艺片这些年真的好多,严重同质化,比如片尾的梦境和超现实主义镜头恨不得在节展里俯拾皆是。这样的电影缺乏市场都不是说小众不小众了,而是颇有家庭私影像的感觉,大家看这样的电影究竟图什么呢?哪怕单论摄影,也就中规中矩吧。
本片观后感只有两个字:就这?在质量上乘的电影中,人物关系不是凭着单薄的文本叙述就能搭建起来的,作为观众也完全没感受到在台词之外家庭成员感情连接的体现形式,更不能理解阿涛最后那段宛如商品广告pv一般的骑车片段意义何在(觉得角色没有存在必要且该演员演技很难评价)。最无法理解的是我首页各位阅片量上千过万的友邻们,在看过那么多部家庭片之后是真心能给这部片子打出四星甚至五星的吗?两星是我没看到任何中差评的逆反(消了会儿气之后发现不对,就算不带情绪评价,影片质量也顶多两星)
不亚于姥姥的外甥
很多地方非常稚嫩,直接看睡了
生活感缺失,目的性太强,情节服务于想法,人物语言上下衔接生硬
#青年海上影展末场 映后都在说精简对白多用镜头语言 我却很难不爱外婆的台词 毕竟很多我外婆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www 现场还有一名72岁的奶奶与剧中饰演外婆的演员交流老龄社会学、死亡哲学、农村回流潮等议题 强烈的“在上海”moment
放下执念,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电影没有回避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那些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但它妙的地方是不会为了去表现困境或痛苦的真实性而去“特写”或放大痛苦以博取共鸣。它是很江浙沪的体面式的,是点到为止的,是小桥流水的舒缓的,是可以令人得到放松与安心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是麻烦不断,自己还会给自己加压设限,或者被周围外部环境“审判”。但其实我们不需要总是绷紧神经,绝症治不好那就不治了,葬礼不隆重操办那就不大办了,培训机构办不下去那就把它关了,人到中年没有成家就没有成家了……最重要的是“心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和去处,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但每个人依旧要找到自己的路。没有飞机有火车,没有火车有轮船,没有轮船有小舟,家可以在我们心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一叶扁舟也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