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有着动人的故事,青藏高原也不例外,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空气稀薄,阳光炽热,天蓝水净,爱情,也显得单纯而直接。
《西藏往事》,一首来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大爱之歌,终于因女导演戴玮的坚持与执着,得以重见天日,供世人评说。
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往事无论任何一部影片,只要在片名冠上“往事”一词,就不可避免的将影片抬升了一个批判高度,因为此“往事”并非简单个人恩怨、儿女情长,而是将承载更多因故事而展现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在记录历史滚滚长流中一个浪头的过程里,从小我之上体现出大胸襟、大视野之美。
影片《西藏往事》,记录的便是解放前某年,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坠落于西藏某处的一段境遇。
虽深陷毫无章法的派系斗争,却遇到令己心仪之人,虽有语言不通的隔阂,但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两情相悦。
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在这高原之上,因为产生于中西方的两人身上,在这里有了超越国籍和种族的意义。
两线相织的故事发展脉络一段看似平坦的故事就此从美籍飞行员罗伯特和藏女雍措中展开,却不料另一平行发展的故事线也浮出水面,那是一个为自身自由和心仪爱人而拼命争取的农奴,他获得自由的条件就是抓到罗伯特。
于是,剧情如同赛车游戏般,任两条剧情你追我赶,偶有交集,却总难平行。
一段往事就犹如过往的历史,大家前仆后继追逐明天,却一个个成为了过眼云烟。
再惨烈的战役,再悲壮的救赎,再卓绝的爱情,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和历史车轮的碾压。
而两条故事线,不仅暗含了两个同为弱势群体,也同为自由争取的男人,也凸显出时代洪流下,新旧统治势力的往回割据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截然不同的文化撞击下的爱情话说著名大导贝托鲁奇就对分属不同文化的男女间的爱情题材乐此不疲,或许只有在这种有着重重障碍与隔膜之下的爱情,才能显现出最原始的爱的力量。
从《西藏往事》同样能感觉到,导演戴玮也同样对类似故事题材情有独钟,影片中美国飞行员与藏族姑娘,在存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相知相爱,本身就是一件难以用镜头语言表达的事情,而导演却执着到了每一处细节,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更多的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彼此情绪,因此也让我们看到,说话驴头不对马嘴的罗伯特与雍措,是如何迸发出爱的火花,并原因共赴生死之路的。
抛开影片有关自由与救赎的大主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桥段,是影片中最美的焰火。
《西藏往事》最令战台烽称道的是,虽然西藏美景比比皆是,但导演刻意回避了很多绝美景色,仅是担心美景夺走了大家的关注度,就完全舍弃了对高原风光的歌颂,而是更多的以剧情发展为中心,从而避免了成为空无一物的风景名胜片的可能,但也可在不经意间,得以体味到青藏高原的春夏秋冬,但影片中所讲述的历史传奇,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类似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我也看过。
比如《红河谷》,《云上太阳》等。
这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故事情节都挺虚假做作的,除了风景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别无卖点。
在《西藏往事》中一个美国大兵坠机,被当地人救活了还治好了雪盲症。
最后美国大兵爱上了失去儿子的藏族女人,他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时光。
《云上太阳》里有个身患绝症的外国女人,在黔东南的一个小村庄的田间晕倒了,遇到好心的村民收留,当地的巫师,苗医都说这个女人是祸害不能留。
但憨厚的村民卖牛卖田给她治病。
这样狗血的剧情,如果没有西藏,没有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做噱头,估计不会有人看吧。
另外,这类电影人物常常灰头土脸,人物个性也不鲜明。
为了体现当地人民的朴实与善良,必然会营造一个冲突或者矛盾。
为了替国际友人解决这个问题,好心的当地人砸锅卖铁,哪怕搭上命,也要帮助他/她。
故事的主线往往都这么简单,只是比旅游宣传片多了点故事罢了。
我虽然批评这类电影,但如果让我拍一部关于西藏或者黔东南的电影,我也没有什么想法,怎样才能通过一部作品正确的去宣扬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去认识他们真正的生活。
一群根本就不知道藏族文化的汉人班底拍了一部傻逼电影 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做傻事儿 我是藏族、但那里面关于藏族的都不是有关藏族的文化,服装?
是穿越剧吗?
故事?
建筑?
是那个年代?
直到脏文化吗?
了解过藏文化吗?
你们在侮辱中国观众?
你们在搞什么?
侮辱藏文化?
侮辱中国电影?
真的说不完?
不知道广电总局是怎么通过的!
好多年前看过这个剧本,后来听说片子拍出来了。
再遇到老扎询问片子咋样,没想到他一脸的颓唐~~~为嘛颓唐啊?
看了片子算是领教了。
即使是顶级演员、顶级摄影、顶级风光……也架不住狗血故事的糟蹋。
明明最初的剧本相当好,而且也是定稿了,可为什么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赏金猎人”、“赏金猎人的相好”、“长官”“官府”、“诅咒的女人”……这些都是从哪变出来的呀?
明明是整个部落要去寻找“香格里拉”的嘛……最后留下的只剩一个落难的飞行员,一个部落的女人,原本的故事荡然无存……大概只能一声叹息了吧。
如果是迫于各种审查,那只能是心有戚戚焉……如果是别的那可太失败了。
一个轴心国战俘死在美国飞行员罗伯特的怀里,而雍错和其他的藏民用三跪九叩五体投地的方式行进在朝圣的路上,这是《西藏往事》中最能揭示主题的段落,而这一切都被包容在由口琴吹奏渐变为管弦乐的《奇异恩典》旋律之中。
这时amazing grace不仅仅是罗伯特和雍错借以为爱定位的道具细节音乐,而是恢复了它悲悯的情怀属性。
这首诞生已经200多年的黑人福音歌曲,现在已经成为属于全人类游走在爱恨情仇边缘时借以自慰的心灵鸡汤。
《西藏岁月》中的男女主角的爱情其实是建立在文化隔阂基础上的,当他们用藏语和英语进行鸡同鸭讲式的交流时,能将两颗心灵拉近的也只有人类共通的情感方式和性本能,这也让影片具有了一种在中国电影中不常见的普世价值观,仅从这一点上说,《西藏往事》是值得肯定和关注的。
这样的人文色彩应该是来自影片的原著和编剧扎西达娃,事实上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这个名字也已经被我遗忘了好久了。
扎西达娃走红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他的《西藏隐秘岁月》和《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小说中,他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瑰丽笔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生命力的奇幻藏地。
有这样的西藏本土文化解码者作为创作中坚,《西藏往事》绝非很多人所说的仅仅是汉族人对藏族爱情的一次意淫而已,事实上影片中对藏地风俗和藏民心理的片段式展现还是考究的,绝非冯小宁的《红河谷》之类的作品可比。
小宋佳和何润东还专门学习了藏语,全程采用藏语对白,影片创作团队的认真态度是毋庸置疑的。
影片导演戴玮是一个长期拍摄以西藏文化和音乐元素为背景的MV导演,之前的一部长片《冈拉梅朵》实际上也是一部音乐电影,这让她在音乐元素的驾驭上更见功力,刘彤的原创音乐也确实让影片洋溢着浓重的梦幻色彩。
但《西藏往事》最致命的弱点出在叙事环节上,过度的散文化让影片始终找不到赖以推进剧情和调动观众情绪的故事营造手段,平铺无起伏的叙事节奏也不是剧情电影的节奏,一直到结尾,观众也感受不到戏剧高潮带来的快感。
全片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广告片,是为西藏风光和电影原声带做的加长版广告,而李屏宾的摄影和杜笃之的录音都显示了其大师级水平,这让这部广告片在视听上有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在美妙的音乐中,银幕上的雪山、草地、纳木错湖确实是美不胜收,但在剧情的感染力上则逊色了不少。
我相信在目前中国的电影环境下,《西藏往事》这样的电影在票房上的作为将很尴尬,但至少让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商业大潮中,还有一些人在以殉道者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抛开其他不谈,《西藏往事》是一部值得尊重的电影,他们不追逐商业化,不洒狗血做宣传,只为保存心中梦想的纯净,无人喝彩不是他们自身的悲哀,而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从题材来看有些许老套,米国空军从天而降,与中国老百姓发生感情。
其实剧中还有一条线是当时西藏的奴隶制度(这个是区域的历史问题,本人不了解不便评说),由此间接引发最后两对恋人的生死离别。
小宋佳的这个角色是有些跳脱以往印象,不知道是不是藏族服饰和定妆的关系,总之看到雍措可以使人忘记她在大女当嫁、圣天门口、小儿难养中的角色性格。
不过剧中她抱着孩子奔跑的动作似乎很明显是抱着洋娃娃或者包裹似的,动作幅度太大了。
作为女性观众,令我动容的是,雍措把罗布的背包藏起来,偷偷为他做了藏族男装,自己用白色布匹做了洋装,一切都是为了让彼此对对方有一种身份认同,拉近他们之间距离。
让人不禁感叹,这是个聪明、美丽、勇敢的藏族女人。
不知道电影是否为了照顾汉族观众,感觉藏族的味道不是特别浓重,虽然还是有朝圣的镜头,或许观众需要对藏族历史有一定了解观影会更顺畅。
བོད་ཀྱི་སྔོན་བྱུང་གཏམ་རྒྱུད་ཡིན་ན་ནི། སྔ་རབས་བོད་དུ་བྱུང་མྱོང་བའི་བོད་ཀྱི་རིག་གནས་དར་རྒུད་དང་བོད་མིའི་འཚོ་བ་ཡི་སྐྱིད་སྡུག་ཡིན་དགོས་པ་ལས་ཅིའི་ཕྱིར་བརྗོད་དོན་ཨ་རིའི་གནམ་གྲུའི་ཁ་ལོ་བ་ཞིག་གི་གཏམ་རྒྱུད་ཡིན་སོང་བ་རེད། མ་མཐའ་ཡང་། གད་སྙིག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ཁ་བྱང་བོད་ཡུལ་དུ་ལྷུང་བའི་ཨ་རིའི་གནམ་གྲུའི་ཁ་ལོ་བ། ཡང་ན། མཁའ་དམག་རོ་སྦོ་ཐུ། བོད་མིས་བསྐྱབས་པའི་མཁའ་དམག་སོགས་གང་རུང་ཞིག་ཆོག་པ་ལ། ཅིའི་ཕྱིར་མི་རིགས་ཞིག་གི་བླ་སྲོག་དང་འབྲེལ་བའི་མིང་ཆེན་པོ་ཞིག་བཏགས་དགོས་སོང་པ་རེད། བོད་མི་ཞབས་འདྲེན་སྐོར་ཞིག་དང་ཁྱི་སྤྱང་ངན་འབྲེལ་གྱིས་བརྙན་ཞེན་པ་ཡོངས་ལ་མགོ་སྐོར་བརྙས་བཅོས་བྱས་པ་ལས་གཞན་ཅི་ཡང་མ་རེད།
摄影李屏宾,加录音杜笃之,再加“once upon a time...”,再加上西藏,足够吸引我去看了,阵容强大的烂片多了去,也不差这一个。
一开始以为是一部跟《红河谷》差不多的电影。
可是比《红河谷》差很多。
剧情其实简单。
可惜人物没有灵魂,所以情感没有落点。
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谓的画面。
每一场戏都象过程戏,匆匆开始,匆匆结束。
雍措丈夫死了,孩子死了,死了就死了,似乎没对女主人公产生太在的影响。
她也就在庙里点一盏灯就完了。
人物有灵魂,交待她的过去,她的内心,她的痛苦,以及表达痛苦的独特方式。
这里什么都没有。
一个雍措怎么就和罗布相爱了呢?
一个丧夫丧子被称为妖女被同胸遗弃的女人,怎么那么轻易就爱上一个长毛鬼呢?
若她爱他,当他要离开的时候,一定会不顾一切拦住他,可她没有。
所以这爱,来路不明,莫明其妙。
罗布这个人物,也只是一个外国人的符号。
他也没有内心活动,没有灵魂。
本来一心想离开西藏回美国,可是,突然又穿上藏族衣服放羊去了,这转的也太突然。
另外,何润东那条线也很牵强,撑不起结构。
一个奴隶爱上一个侍女,这爱上他成为一个冷血杀手。
杀掉雍措,自己也被杀死。
牺牲一个女人和一个奴隶。
外国人总是幸存者。
最讨巧便宜的结尾。
雍措若不死,剧情也发展不下去,罗布留下来一直待在西藏当羊倌吗?
不可能?
雍措跟着罗布回美国吗?
更不可能。
所以只好让雍措死了。
我只是好奇西藏人民看了这部电影做何感想。
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因为爱把两颗心紧紧拴在了一起。
被当地人认为带有不祥之气的雍措,她只会叫出“萝卜”以及当萝卜遇到追捕时喊出的“go 萝卜”,而来自美国的飞虎队员罗伯特也仅仅只能叫出“雍措”。
两个人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彼此之间的爱,“爱”只有简单的一个字,他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诠释,甚至是生命来捍卫爱情。
爱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只要我们用心去阐释,用我们的行动去践行爱的承诺,我们应该相信真爱。
现实中,爱人之间总是抱怨说缺少沟通,缺少默契,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不够爱,没有去践行对爱的承诺,相爱不需要理由,少说多做,对于语言一点都不通的萝卜和雍措,虽然结局不圆满,但我们要相信爱情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共同语言,请不要过多的去抱怨,爱就一个字,只会用行动表示。
之前看过小宋佳的几部剧情,她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用蛮横的力气卖力的演出一个硬硬的女人。
《西藏往事》不同,甚至让我在一半的时候都怀疑,是不是,她呢?。
小宋佳,用她卖力的动作,演出了西藏女人的坚强,勇敢。
她和罗伯特拉扯她新作的衣服时的狠狠的样子,恨恨的嘴角,还有挣扎躲过的眼神,把西藏女人的敢爱抖落了出来;她,一个女子,对美丽的喜欢,温柔,在她一针一针缝制的白色裙裳穿上身时,低头一个转身时,不好意思的躲过罗伯特的眼神,罗伯特的手温时;她,一个人在风雪夜生产,又在风雪夜送走亲生孩子的一位母亲,面对酥油灯时望穿此生,欲看穿孩子来去路途的眼神,流连着藏族女人的纯净的信仰;她,承担着“妖女”的屈辱,却甘心五体投地地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三步一扣首,为一个男子,她的男人的希望。
藏族女人是隐忍的。
她,相信那心头的悸动,即便生存已经将她逼近,她一个人在严寒的高原贫瘠的土地上驱赶可怜的牲畜,她不接受施舍,不接受委屈的不爱,藏族女人的率真的,爱就是爱了。
用此皮囊挡一颗子弹又何妨?
可惜她没有听到罗伯特的一句“Iloveyou”,但她心中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我的男人”。
是的,藏人没有花言巧语,他们只会简单直白的说“我的女人”“我的男人”。
就是认定!
故事很狗血,爱情很牵强,美国大兵挺帅。
风景挺好
原生态气质还不错,反战主题还是很适合在这片净土表达。结局心碎
那个时候就有~国际恋
果然很坑爹。要不是有西藏的风光真想给它一颗星。
故事整体有些差强人意但宋佳和老外第一次那一段真的深深感动了我
我在拉萨。寺院中转来,圣湖旁走过,这样一个故事,叫人泪流成河。
因为喜欢小宋佳而看了这部片子,越来越喜欢她了
要翻版红河谷吗?没有红河谷的韵味。这样的类型拍过了,西藏也拍过了,拍过的再拍翻拍能否拍出新意才是最重要的。很遗憾,这部电影没有做到。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所以给这部电影三颗星,留个念想。
虽然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其实也挺好看的
莫名啊。俩人咋就喜欢的不行了。
其实我只是想说,我喜欢听同名片尾曲
不好看,看的快睡着了
有何润东,怎么也得去看!
因为西藏。。。
宋佳表演不错啊。
音乐是泡妞的最佳手段。
电视上蹭了一眼。
昏昏欲睡~
宋佳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