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
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他口中的“好种子”,是一种愿意扎根祖国大地、矢志许党报国的情怀,是一份以祖国和伟大时代,离不开英雄;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就是“禾下乘凉”和“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这两个梦想,凝结着他对科学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诠释着他“心系天下苍生饱暖”的大爱情怀。
向他学习,就应做一粒始终不忘初心、躬身为民的“好种子”,带着真情真心真力,躬身为民服务,敢为人先、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矢志为民,始终心系群众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为群众增添获得感、幸福感。
总有一株稻,鹤立鸡群;总有一个人,光照春秋。
电影里包含了袁老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看着总忍不住泪流。
若问村中老人,你们知道几个村外的人名,他们会说:毛主席,还有那个杂交水稻的袁隆平。
天哪,村中老人文盲居多,居然时刻记得袁隆平!
因为一个让我们有饭吃,一个让我们吃的饱!
记住他们就是记住自己的良心……那株稻,那个人,好美。
刚刚观看了影片《袁隆平》,是使用电影胶片+银幕放映的,重温了儿时看电影的感觉。
关于电影中所体现的袁隆平,感受如下:1、不说假、不造假,但并未站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于是在那个特殊时代既坚持了真理,又保护了自己;2、讲科学、讲客观规律,不盲目,循序渐进,终有大成;3、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个生长期只有一次试验机会),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4、开放思维,从不人云亦云;有艺术细胞,会拉小提琴,存乐观情怀,不受约束羁绊,终于发现了杂交的秘密——原来杂交的更加有优势啊5、技术拔尖,而且必须拔尖到发表论文的高度,让高层领导知道,方能救自己一命;6、对于内因来说,最重要的是袁隆平自身有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才得以成功;对于外因来说,必须有一个好领导,否则袁隆平也不会成功,毕竟有那么多的技术弦外之音的干扰,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的痼疾的通病。
最后,很欣赏这句话:“饥饿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饥饿会破坏和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昨天机缘巧合下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
我建议想了解袁老生平的朋友,别看这部影片了,还不如读读公众号写的文章,节约时间。
作为中国第一批大学生,袁老几乎与新中国同时成长(1930-2021)。
这意味着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学术科研经历,一定和国民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息息相关。
袁老还是无党派人士。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被艺术表达的细节,整部电影完全拍成了“爽剧”模式,一切阻碍最终成功的因素,都被弱化。
更可笑的是服化道,1950年代的女生穿着碎花/格子长裙,背着小皮包;三年饥荒时期的人个个精神抖擞;1970年代的女生穿着短袖和超短裤打篮球……但凡对这些历史稍有了解的观众,都会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吧?
我知道仅用两个小时很难展现国士的光辉一生,我也知道这部在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影片需要弘扬“主旋律”,传达积极昂扬的奋斗精神,模糊历史错误,也就是需要所谓的“政治正确”。
但这种旋律,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伟大贡献和精神,不是在苦难中磨练,又有什么宣扬和歌颂的意义呢?
如果影片仅仅表现出容易克服的困难、高瞻远瞩的领导、美好的人际关系,何以给予那些在现实中因为政治原因、社会环境而痛苦的真正学者以安慰?
如果大众只看到被美化的历史,对仅过去百年内的灾难痛苦无所感知,整个社会又怎会不浮躁自大?
十二年前,我们的“主旋律”以这样轻浮的方式对待历史和文明,十二年后又如何呢?
我打算看看《觉醒年代》。
电影讲述了袁老在国家缺粮饥荒的年代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并最终成功培育出了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
由于当时现有水稻产量不足,国家急需高产水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袁老临危受命,从事高产杂交水稻的研究。
一开始袁老在稻田中发现一株高产的天然杂交水稻,袁老对它悉心照料,满怀希望与期待的看着它长大。
可是在其培育出的后代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并没有实现高产。
果然,成功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炎炎烈日之下,袁老的身影继续出现在实验田中,实验田见证了袁老为了高产水稻付出的汗水与心血。
加之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研究杂交水稻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和身体的劳累之外,还有革命斗争的阻挠。
比较好的就是袁老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成果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在文革期间受到了“特殊”的保护,不过想一想也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要想认真从事科学研究阻力重重,危险不断,保护都是有限的。
在用了10年的研究时间后,袁老还是没能给出让人信服的成果,所以对袁老的各种怀疑与不信任也随之而来,毕竟研究需要消耗国家的研究经费与资源。
可是袁老铁了心要研制出高产水稻,他对大饥荒的情景刻骨铭心,他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于是,袁老整天与水稻、种子、实验田、泥水为伴,继续为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呕心沥血。
为了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袁老来到远离家乡的海南从事研究,如此也就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履行自己作为儿子、丈夫或是父亲的责任,不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甚至在父亲去世之时,袁老都不能送父亲一程,父亲去世的消息也是之后才知道的。
为了不影响袁老的研究,父亲离世之前,说了他去世所有的亲戚都要来,袁隆平不能来,可是在这种时刻,有哪位父亲不想自己的儿子半伴在左右呢。
正所谓忠孝难两全,为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大忠,袁老甚至都没有机会完成自己对为父亲的养老送终孝。
最终,袁老成功的培育出了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全世界多少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路走来,袁老确实不易,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承受了种种艰辛,也遭受了他人不断的怀疑与嘲笑。
可是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是他的愿望,是他热衷的事业,也是他的执着追求,只要在稻田里他心里就美啊。
真的特别佩服那个年代袁老他们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了热爱,为了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他们甘心吃苦受累,在艰苦危险的岗位上从事着自己的工作。
只要国家有需要,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心中的满腔热血,与困难不屈的斗争着实震撼着这个时代的我们。
现在袁老以91岁的高龄离我们而去,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希望袁老能够在天堂见证明天更美好的中国!
以下是对《美丽心灵》的简评:念起那位养活13亿人口的人2010-01-07 22:56:10 来自: Η⒉ (请你团成一团,圆润离开。
) A Beautiful Mind / 美丽心灵的评论 是美国人理应给他五星。
我只能给四星。
我在中国,无法对这位数学家感同身受。
想起国产电影《袁隆平》。
爱可以无限大。
演她妻子的是个比较有FEEL的演员,演过几部我喜欢的电影。
告知他可以得若贝尔那段很有爱。
《袁》里也有爱,有校园相遇,有相恋,有逆境下的相互支撑。
不一样的,仅仅是拍摄的资金,数码特效,宣传等不一样。
都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为什么他们的人得到这样高质量的呈现,我们的人呢,由无名厂家无名导演来拍,最后落得个单位组织观看。
好好反思吧。
PS:拍砖的看过了《袁隆平》再来。
H2 2010.1.7 22:30 爱的等式http://www.douban.com/review/2920645/
去年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时候看了一次,当时觉得挺触情的,最近看了功勋,里面也有袁隆平爷爷的内容,但是跟这部纪录片比,感觉差了很多,但从画面感来讲,这部更有年代感,而且演员表情和动作更自然,节奏是快了点,不过要将一个人的丰功伟绩在短短一个半小时讲完,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袁隆平爷爷,好的电影是需要多回顾几遍的。
有一说一,仅仅从电影本身的质量上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作为主旋律电影中规中矩。
但是我更想谈一谈的是这部传记电影的绝对男主角——袁隆平老爷子。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不光是袁老爷子的传记,是杂交水稻从萌芽到成型的发展史,更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史。
从大跃进到三年饥荒到文革再到文革后的以及改革开放,袁老在不懈的追求梦想中与历史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时代的缩影……电影中袁老的乐观精神给予了我极大的感触:在科研、生活的过程中,袁隆平都遭遇过巨大的困难与挫折,有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有文革红卫兵的打砸…质疑与讽刺仿佛黏在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家身上。
然而,最打动我却总是挂在他嘴角的笑容,无论实情有多么的绝望,他总是笑着,即使是在泥地里险些丧命,他上来后也是一阵开怀大笑,那个笑容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又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富有生命力。
因为不知道他的乐观是真的还是电影里效果,所以专门去看了袁老的采访,才发现这份乐观简直真实的不得了。
一个8、90 岁的老爷子,喜欢打排球,喜欢打麻将,还仗着“特权”上下班不打卡,这样可爱的老爷子又有谁会不爱呢?
这些方方面面,一点一滴的回溯,就仿佛那个老头还在,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做着……袁隆平的贡献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我在这里说一下:1.明确了水稻的杂种优势,打破了经典遗传学理论在中国的禁锢2.发表《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成为中国第一个可查的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3.通过长期的努力,在14000多穗的水稻里寻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稻,寻找到三系法中的不育系4.探索到寻找保持系的方法,即野生远性稻5.带领着李必湖发现了“野败”(确实是李必湖发现的,但袁老作为老师,也是功不可没)6.将野败种子分发给全国,最终张先程研制出最好的恢复系IR247.将水稻技术传播到世界
挺好看的,我觉得也把袁老演得很真实,我再一次回顾袁老,真的感觉他的去世很让人痛心,真的很希望,袁老一直在,不要走,人没有生老病死❤️❤️❤️❤️❤️❤️❤️❤️❤️❤️❤️❤️❤️❤️❤️❤️❤️❤️❤️❤️❤️❤️❤️❤️❤️❤️❤️❤️❤️❤️❤️❤️❤️❤️❤️❤️❤️❤️❤️❤️❤️❤️❤️❤️❤️❤️❤️❤️❤️❤️❤️❤️❤️❤️❤️❤️❤️❤️❤️❤️❤️❤️❤️❤️❤️❤️❤️❤️❤️❤️❤️❤️❤️❤️❤️❤️❤️❤️❤️❤️❤️❤️❤️❤️❤️❤️❤️❤️❤️❤️
(以前写的一篇应试文,摘到这里来记录一下)今天我观看了讲述时代巨人袁隆平经历的一部电影,感觉收获颇多。
论及具体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我明白了那种叫做坚持的态度,那种叫做热爱的情怀。
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时代,盲目、冒进和盲从是当时特色。
在影片中有一位刘老师,他讲起学术来是慷慨激昂,造起假来也是毫不犹豫。
为了证明自己“深翻土地,水稻的根系才能扎得更深”的理论,他甚至把不同田地的高产水稻一株一株拔出,然后再一株一株插进同一片田里。
这种带着不严谨,不科学的学术态度却掩人耳目地换取到了人民信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可以谎报亩产的数量,却无法挽救那些饿死的灾民。
现在那些学术造假,剽窃的人何尝又不是像他那样“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呢?
影片中镜头给了一个冲突,两位老师同时演讲,刘老师座无虚席,而袁老师只有一个学生在听。
然而,无论当时多么受人拥护,追捧的理论,也在后来的实践中被确定是谬论。
从此,我意识到:真理不会冲昏头脑般让人信服——反而那像传销组织;真理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灌养,那植根于我们深入思考过的灵魂。
我认为像袁老师这样坚持自己态度的人是勇士。
我们带着后来的眼光去审视当时的人,会愈发瞧不起、鄙视囿于时代的刘老师,但其实我们当中有太多“刘老师”,不敢向前、不敢直视、不敢坚持、不敢反驳……哪怕明知对方是错,也趋炎附势的去接受,这实在太常见。
“我是不想和我一起共事多年的老同志,到老了,一事无成,交一张毫无成果的白卷”,崔主任这样说。
是啊,袁隆平他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但他当时就能百分百确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吗?
所以我说,做个勇士太难。
袁隆平有一个绿色梦想,因为小时候喜欢大自然,大学就报考了农学院。
我认为他是一个浪漫的农学家,他对于热爱从不吝啬。
比方同一份杰作,有的人觉得杰作就是那五点六分田里能够打出的6132斤稻谷(当然这是谎报数字),有的人却把水稻当孩子来养育,在他看来,水稻就是上苍赐给人们的杰作。
袁老对水稻的热爱,不仅来源于他儿时的梦想,那种对于大自然朴素的热爱,更体现着一种对社会,国家,全人类的热爱——那个时代太苦了,饥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可是袁隆平说,能够克服!
为了这份执着与梦想,他将一生精力投入到水稻事业之中,像太阳般燃烧着自己,永不停歇。
成就大事者一定会遭遇很多反对势力,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当那个培育着优良水稻品种的罐子被砸碎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心破碎的声音。
好不容易长成苗的水稻,又在暴风雨中被贼人一夜袭毁……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然而,面对困难,袁隆平毫不抱怨地不断琢磨,不断探索,丝毫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提建议的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坚持的人还在坚持。
22日袁爷爷离世的时候,我正好吃中饭,悲伤,感激充实着我的情感,看着新闻,吃着米粒,直到碗里的米粒被吃得一粒也没有剩下来——我竟以为伟人不会离去。
1999年国际发现了一颗星星,将之命名为“袁隆平星”;2021年,袁爷爷飞向了他的星星。
死亡不是终点,只要永被铭记,那颗星星就能永远闪耀!
以感情用事来评下的分不是对故人真正的尊重!
真的好八十年代呀!
在全国人民送别袁隆平先生的时候,全家一起看了这部片子。拍得蛮好的,对历史的交代虽然比较委婉,但也还点到了。能看到袁老身上科学家的精神和光辉人性,以及个性特征。董婕这个演员很漂亮……
电影本身没那么精彩,但是袁隆平是伟大的
应该让学生们都看看~
清明节选了一个电影看。
从内涵来讲,并没有真正揭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征,从电影技术来讲叙述方式太老旧了。
袁老值得一部更好的影片
袁老生平的几个片段选取的很好,有冲突、有情义。
没有突出重点,没有突出科研、环境的不易,在那样的年代,那么多的反对声中依然坚持不懈,这种精神太难得,有点记流水账! 剧本应该再打磨打磨,这么好的故事,不应该拍的这样敷衍,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希望以后还有更多导演能够更认真的做一下这个电影,把他拍好,拍认真!拍出光辉形象来!
3.5
一部平淡无奇的人物传记片。实在受不了,中国叙事非要赶时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好像这样更高级、更客观、更权威……这里头隐藏了一种差序格局与自我矮化,是改开40年「触及灵魂的精神改造」的遗产。
袁老的两大梦想!
袁老师在的时候,拯救人类,离开的时候,拯救了电影。
我真蛋疼。。
电影平平。
袁公千古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致敬 打卡路过
斯人已逝。电影拍的很复古。1打倒袁隆平,本人喊2刘老师现实中是谁3它自花授粉,我自由散漫
所有给这个电影打差评的 都是袁老的功劳 让你们吃的太饱才能来网上乱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