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的生活,无望的未来,总是想走出去,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去,可是走到路口,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真正前往的勇气。
张嘉译饰演的调酒师为生活而奔忙,干了很多年了,老板嫌他落后于时代,调的酒就这么传统的几样,没有新意,让他不要干了……家里,爱人得了失心疯,一天到晚在家里唱《阿里山的姑娘》,最后被邻居举报被送进了疯人院,还自杀死了,这让张嘉译很悲伤。
领养的儿子又因为父母不是亲生的,一天到晚想着去拉萨。
对自己有好感的发廊老板,表了心意,可是他却踌躇犹豫,让老板娘很不爽,压抑无望地生活让他几乎走上不归路,爬上房顶,彷徨于生死之间……刘涛饰演的中年富家夫人,生活富足,但是夫妻之间早就没有了什么真感情,只是习惯性地相处在一起。
对于不温不火的爱情她已经走了倦意,一次热气球的外飞,让她有机会逃离生活,与遇见的小伙子花前月下,一起到山顶看夜景,帐篷夜宿,还相约一起去拉萨。
但是当她回归生活,一切都回归正常,她也无心摆脱,更多的可能也不想摆脱,所以才有了“那天夜里我已经去过了”的言辞,我想,这是说那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也很美好,拥有记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认真……还有一个老人失去了老伴,却与前来照顾他的小保姆因为相濡与沫地相处变得亲近,脱离现实的生活状态只有日夜陪伴的保姆才最明白,最后从亲近变成了依靠,当儿女发现不妥,将保姆赶走时,老人变得落寞,让他平静的只有与老伴一起的年轻时光,可惜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都在为生活奔忙,直到他们遍体鳞伤,他们才会停歇下来舔舐伤口,就像片尾引用赫尔曼•西塞的《悉达多》里的那段话一样“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净土,你可以随时退避其中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你原来的模样,也许没有人敢打包票,而影片中大家惺惺念念的“拉萨“就是一片寂静的乐土,放下一切,前往心中的乐土,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说走就走,浪漫非凡!
影片上映时,评论褒贬不一,自己也被很多的评论影响,没能去影院看这部片子,有些许遗憾,昨天在家和老婆一起看,让刚入中年的我一度泪眼朦胧,心有余悸,我想应该有人为中年的我们,为这部的电影,为这位细腻的女导演点个赞。
影片拍的克制内敛把中年的无助、彷徨、失落描绘的入木三分。
也是因为这种克制和内敛让很多年轻的朋友有些许失望,可能大多人还是冲着刘涛和张嘉译来的,没能看到该有的撕扯和冲突,难免有些失落。
我想说这个类型片子的受众本就很窄,这个多元的市场也需要给不同的年龄段观众更多的选择不是吗。
当然这部片子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它有很多的自己的瑕疵,希望导演再接再厉,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好好的影片。
剧作:这部影片原来的名字叫《去拉萨》,戏内的也多次点题,最终改成了《天空之城》我想导演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片子的核是“诗和远方”,拉萨是一个切实的地方,是一个真正可以到达的彼岸,天空之城也是那个“诗和远方”但它却是永远也到不了的彼岸。
影片描绘了3个家庭,陆伯承家,白融家,老马家他们看似豪无瓜葛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别、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段。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远方”属于自己的那棵心灵的“栖止木”。
关于环境:大环境选在成都,这是一个阴郁的成都市,少阳光多雾潮湿,这里的人们享受这这份安逸,融进在这湿漉漉的空气中,跟影片气质很搭。
陆伯承家:整体采用了冷色调搭配铁艺的风格,看是完整温馨的家却温暖不起来,绿绿的窗帘,冰冷的铁架床让气氛变得冰冷又生硬。
细节的陈设上保持了凌厉的造型风格,给风扇、电视、灯等都加上了铁网,贯穿了主调的生硬也因为陆伯承老婆患有失心疯担心老婆一个人在家会有危险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儿子房间,儿子喜欢铁艺,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辍学、失业、家人不理解、看到大师的作品受到了打击等几度让他想要逃离,去拉萨去重新寻找自己;厨房,余力为的镜头运用很克制,几场戏均未能穿过厨房的珠帘,围困式构图让角色死死的困在逼仄的厨房内,每次也只用侧墙上的高色温的壁灯,增加了几分寒意,其中一个镜头从厨房瓷砖的倒影摇起,瓷砖形成了更拘谨的围困和分裂;餐厅,木制垭口还原了90年代装修的特色,垭口下一家人聚餐,主背景美术用了一块大钢板,即使是13年的片子现在看起来美术的意识还是超前的大写意的。
陆伯承每次与理发店老板出去都带着那顶红色的安全帽,理发店主调也是红色,理发店老板一身红色长裙,这是陆伯承内心的火焰,是欲望的宣泄口,也是家外唯一的一点温存。
白融家:豪华别墅,抽调了多余的颜色,整个空间在灰冷的高调里,白融夫妻生活不和谐,彼此对生活没有激情,白融骨子里有洁癖不能容忍有苍蝇的生活,所以整个调子也在这明亮和洁净之中,缺乏生机与活力。
摄影在处理白融的镜头里多用镜像,虚实难辨也很好的表达了她有幻听幻视,精神分裂的状态。
符合她脑子里长瘤的设定。
老马家:采用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多用木、藤等材质,老马老婆走了以后他将老婆的衣服依旧放在老婆的床上,让招娣睡了老婆的床后又去老婆啊墓地陪老婆待会儿,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怀旧的人,但他那军帽军挎太新了,让人有些出戏;餐厅背景挂毯如果是布达拉宫或许会更好;老马会拿着水写毛笔外出练字,他的写字和后面的遗嘱笔迹应该要吻合,导演拍这个场景的时候有些失准,可能是副导演拍的吧。
露天茶馆:很有市井气,成都人的生活,陆伯承一个人在湖边的露天茶馆待了一整天,是一个时间的跨度,但背景里的歌声处理有些不合理。
这个在医院白融查出有脑瘤,老公与医生的争吵声,声音处理上也有些感觉不适。
青城后山:红气球加青城山是白融的一次自我放飞,自己的一次天空之行,红色有强烈的欲望和躁动,我总想这次放飞为什么还是选择了雨戏,两个人在暖暖的夕阳的余辉里吃饭,在帐篷边上如果有一个火堆,会不会让她的天空行跟自己本来的生活有一些差距。
现在版下雨的下午只有他们两个人来路边吃饭,来之前两个摊主就在不停的做饭,两个人吃完还在不停的做饭,这些群演的细节会毁掉观影感;后山上的人为的灯光有些突兀,光源逻辑性很弱,人物一直在漆黑的夜色前让这此天空行失去了很多的美好和浪漫。
整个影片主演都是普通话,配角都是成都方言,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设定。
去拉萨不如去拉屎,去拉萨高原缺氧,去拉屎有益身心健康。
拉萨的梗已经用烂,但想半天好像也没有更好的词汇来表达这个意向,说去北欧太过遥远,去铁岭太过现实。
院线上线的几类国产电影,最常见的无非战狼类,喜剧类,恐怖类,总恨不得让你情绪产生排山倒海般的变化,不感动的泣涕横流,或者笑的人仰马翻,抑或吓得心脏骤停都是编剧和导演的巨大失策。
的确我们需要这种快餐电影,效果刚猛霸道,可惜回味寡淡,只见钞票,不见疗效。
遇到这种愿意娓娓道来,心平气和讲故事的片子,还是值得珍惜的。
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老中青三代人,各有各的孤独。
他们也向往诗和远方,想逃离,想回避,他们,也是我们,感到困惑和迷惘,被深深的无力感紧紧绑缚。
梦想,希望还有远方无比曼妙,而在生存和现实面前,那纯洁的理想其实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
片子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每个人物都看到了那么一丝的希望,彷佛冬夜黑暗里的小火苗,然后又熄灭消失,所有的主角也回归了那个看似正常的生活轨道,没有人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痛哭流涕,所有人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彷佛告诉观者,这才是生活的真面目。
片子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三个故事其实完全可以独立,人物之间的联系基本对剧情没有推动,互相也没有形成什么有趣的逻辑或者矛盾闭环,不过瑕不掩瑜。
诗和远方,让人向往,苟且偷生,才是真相。
相比于饕餮大餐,有时候饭前的一杯好酒更让人心动。
敏卉执导,张嘉益、刘涛主演的《空中之城》就是五一档大片盛宴前的一杯开胃酒,而且是一杯甘醇绵长有后劲的好酒,如果你喜欢现实题材,希望能够通过电影得到一些共鸣与触动,切记不要错过。
作为一位新锐女性导演,敏卉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不同寻常的机敏和细腻,故事乍一看平实无华,品味起来却处处都有灵气和转机。
三位主人公,分别是张嘉益饰演的调酒师,刘涛饰演的阔太太,许还山饰演的老军人,无论从人生轨迹还是情感处境,三个人都并无关联,透过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影片却勾勒出一幅绘声绘色的都市浮生像,把失意苦闷和伤感无奈交织的“城人之危”揭示得淋漓尽致。
张嘉益一如既往地沉稳准确举重若轻,几乎集所有小人物的窘迫于一身,一份平淡乏味的工作,最终也竞争不过眼明手快的年轻人,酒吧老板用两个月薪水把他扫地出门,回到家里经常连一口冷饭都吃不上,十七岁的养子就像鸵鸟一样躲在房间里玩手工,更窝心的是妻子精神失常,总是把自己当成歌唱家,不管黑天白夜地唱一首《康定情歌》,动不动就被邻居叫来的医生抓走,只能到医院去“赎”人。
穷有穷的艰难,富有富的苦闷,刘涛这次与平时热门剧里的女强人不一样了,收起锋芒,化身一位被枯燥的婚姻消耗掉所有活力的阔太太,内敛、凝练,面对既忙碌又镇静的丈夫,心若止般地相敬如宾,枕边床单总是像刚熨烫完一样平整。
老军人则演绎了一种热血老去后的凄凉,年轻时候枪林弹雨,中年时候柴米油盐,等子女都有了出息,手脚也不利落了,老伴去世,他就成了子女眼中的累赘,殡礼一完,各自忙各自的去了,雇来一个小保姆,开始了一段大眼瞪小眼的生活。
三种人生,三种辛苦,谁也不比谁轻松,人情冷暖、甘苦自知,当然,导演把镜头对准这些充满辛酸和不易的现实图景,并不是为了贩卖焦虑和奇情,而是要捕捉这些乌云背后的希望之光。
所以,大家在随着三组人物的脚步进入到这座嘈杂而又凌乱的城市之后,经常会被一些灵光一闪的温情打中,比如阔太太一个不小心,乘着热气球翻山越岭来到了青城山度过了山野一夜,调酒师的妻子突然变得正常起来,给丈夫做了一顿丰富的晚餐。
这些浪漫和超现实元素的出现,让影片的温度直线上升升上云宵,在城市上空指出一座喻意纯净的空中之城,为观众缓解时下流行的“城人之危”。
当下都市,机体庞大,就像由几千几百万枚零件组成的机器,快速运转眼花缭乱,人们身不由己的被带入快节奏的流水线,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承载着经济起飞形成的压力,随之而来是的疲惫、倦怠、冷漠、苟且、黯然,劈头盖脸的艰难。
而《空中之城》就是在现实的根基上建起一座排解内卷的空中之城,让所有现实中的城中人找到出口,这座城可以是飞越青城山的气球,也可以是远在拉萨的雪山,看似高远却并不难寻,因为路径就在这平常市井中,可能是老军人藏于记忆深处的绿皮火车,上面有青春时红颜,也可能是青城山上的一顶帐篷,亦可能是工厂宿舍里一张风景画。
《空中之城》用这样深扎地气又灵光四溢的影像,传递出一份柔软而又坚韧的信念,无论活着有多么内卷,只要适时地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万丈晴空。
三个不同的故事人,面对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和理想(公众号:评丫)
《空中之城》(原名去拉萨)电影是一部人自我救赎的电影,拉萨只是象征着每个人向往的地方,去哪里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丢失已久的信仰(公众号:评丫)
毕竟信仰是人这一辈子活下去的支点,他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
拉萨是一个 近乎乌托邦的别处,指每个人内心的向往:总有那么一个你一生都想去,但一直没有去过的地方。
信仰可以是崇高的,也可以是平 静的,但人的一生总得相信点什么,生命才有支点(公众号:评丫)
说起空中之城我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空中楼阁,悬于半空的地方,永远不可及,也许只远远地看上一眼。
就像电影中的各个角色与拉萨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调酒师手中客人送的拉萨雪石;白融曾经相爱的恋人在拉萨定居支教;小杰的亲生父母是拉萨人;老人与老伴曾在雪山下当兵,他们的心中也曾都有过,哪怕一片刻想要远走城市去拉萨吧,就像白融山顶那晚上的决定,小杰肩上大大的行囊,老人在火车前的远眺。
但仿佛谁都逃不过生活的漩涡,只能在心中留下一片小小的净土,再告诉自己已经去过了。
刘涛演的白融在电影里总是幻听苍蝇的嗡嗡声,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她的幻听,但直到她用水杯打死一只并喃喃说道“真的有苍蝇”时,我才反应过来,也许这苍蝇不止是她的幻听,还在暗指躲藏在这个看似美满家庭中的第三者,就如她对老公的质问“你怎么能忍受有苍蝇的生活!?
”这不就是一个在家庭婚姻中受到欺骗和伤害的人最痛心的质问吗?
所以,当白融坐的热气球脱离固定飞向天空时,通过刘涛的表演,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种在些许慌张外表下眼中却隐藏不住的欣喜,就像一个墨守成规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因为外在原因终于可以做一些叛逆事的孩子,得到生活中的喘息和对无形既定规则的逃离。
但,最终谁都没有去。
就连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的小杰,最终也只是在宿舍墙上的雪山海报前穿着羽绒服拍了张照。
但仿佛每个人都有了新的开始。
也许在生活这个环形公路上,每辆车一旦踏上只能不停地开下去,抬头只是暂时,机械的导航总在把你拉回路线告诉你下个路口转弯。
就算如此,我也希望你在心中有一片小小的净土,也许是一个爱好、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或是一个值得爱的人,在这个纷乱嘈杂、规行矩步的世界,哪怕能得到片刻的平静与舒心。
当然这部电影有许多的不足,转景的突兀,剪辑的不连贯,某些场景配乐出现的不适宜等等问题也很多很多,希望导演能在今后的作品中好好打磨,也知道这类电影的票房一般不高,但仍希望更多讲述平凡生活的高质量电影出现。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哲理名言教导我们,当生活给我们一颗酸涩的柠檬时,可以把它做成酸甜的柠檬水。
但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只想把手中的柠檬用力扔到地上,然后逃的远远的。
要逃去哪里呢?
只要不是此时此地,去哪儿都行。
由敏卉执导,张嘉益、刘涛、许还山主演的电影《空中之城》,乍看之下就是这样一部有关“逃离”的电影:有人想要逃离自己的身体,有人想要逃离生活的处境,还有人想要逃离当下的时代。
促成逃离愿望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内心的想法都是相似的:当下的生活无法令人感到满足。
电影《空中之城》通过平行结构将诸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片段剪辑在一起,看起来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却又有着微妙关联:小小少年想看要快快长大成人,背上行囊去远方;垂暮老军人(许还山饰)经历丧妻之痛与健忘之苦,却依然壮心不已,想要重拾旧日青春时光。
时间公平公正地爬过每一个人的皮肤,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当然,《空中之城》中最令人心生感触的,应该还是柏辰(张嘉益饰)与白融(刘涛饰)各自需要面对的中年危机。
张嘉益饰演的柏辰是一位“忍辱负重式”的中年父亲,他既要日复一日地照顾精神崩溃时常发作的妻子,又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青春期难以沟通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十几年来调酒师的日常工作他已经驾轻就熟,没想到一把年纪又突然遭遇失业窘境,一家人仅有的经济来源也被骤然切断。
估计谁碰上这档子不顺心事儿,都够喝上二两的。
张嘉益一如既往地精准把握住了角色的行为举止和心灵感受,将这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出来。
同时,柏辰这一角色又并非全然消极的,面对生活的诱惑,他始终不忘照顾家人的责任担当,即使深陷生活泥沼,依然不为所动,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真实际上是相当可贵的。
与柏辰那种实打实的现实危机相比,刘涛饰演的白融需要解决的其实是个更加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她与自己内心的冲突。
外人看来,白融是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富商太太,可只有她自己清楚,眼下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而当初的理想也早已无法挽回了。
这样一种失落与不平衡感使他几近抑郁。
当下的生活显然没法给她答案,于是她决定动身离开,积极寻找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空中之城》虽是刘涛出演的首部电影,但她依然贡献了对于白融一角的心理揣摩与推敲,将白融因为心理压力而导致的疲惫与虚弱表达得恰如其分。
即使台词不多,依然印象深刻。
生活也许是苦难的,但心里有坚持的人可以造一条船,把自己从绝望中带回来。
作为一名女导演,敏卉以敏锐通透的视角,将现实生活给予细腻处理与浪漫表达。
影片即将结束,只留下空镜头,于是房间里开始下起纷纷扬扬的雪。
4月23日,愿每一个想要逃离的人,最终都能找寻到自己的《空中之城》。
文:田金双
相比男性导演,女导演的作品大都“细腻”且不失“浪漫”。
但反观之,女导演一旦理性、冷静起来的话,却又远比男性更能洞察人心,直指生活的真相。
许鞍华的剧情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如是,敏卉的《空中之城》亦是如此。
《空中之城》中选取三组步入困境的家庭。
颇有深意的是,三组家庭之间看似没有必然联系,却又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亲缘”关系。
影片中的三个当事人,许还山丧偶,张嘉益病妻,刘涛丈夫出轨(或疑似出轨)。
总之吧,每个的人生活都是一团糟,每个人想要反叛,却又无法逃离,甚至无法抽身而出。
同一时间轴上的三个主人公,刘涛被一只“苍蝇”折磨得痛苦万分。
然而在镜头前,我们根本没看到任何苍蝇,哪怕是昏死过去的苍蝇。
在导演敏卉的影像世界里,“苍蝇”只是一场与老公出轨有关的精神暗喻,或病态遐想。
所以,意识到老公出轨之后,刘涛总是不经意间想起那个爱歌唱远赴西藏的初恋男友。
刘涛很想诗意和远方。
只不过,经历一场汽球浪漫之旅邂逅一个17岁男孩之后,刘涛诗意的生活再次回到安分的地上。
而之于人到中年的张嘉益,困境来自于那个很爱唱歌的病妻,还有那个很不省心的儿子。
没人知道病妻身上发生过什么,镜头前的病妻更多时候是日复一日地歌唱。
所以,“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招来邻居的报警,从某种层面上亦隐喻着张嘉益悲催的无声控诉。
事实亦是如此。
张嘉益一直想扮演一个好男人,但在失业、病妻面前,内心被击得伤痕累累。
影中有个镜头:张嘉益刚和独身女人发生一点儿“亲密行为”,听到《康定情歌》的瞬间立马疲软,抓起外衣夺衣而逃。
就像刘涛眼中那只嗡嗡叫本不存在的“苍蝇”一样,《唐定情歌》简直成了这个蔫男内心挥不去的恶梦,不忍直视。
不过,幸好张嘉益的世界并不全是悲伤,还有诗性和浪漫背后的“觉醒”。
所以,失业后在街头浪了一整天的他回到家里,病妻竟然很体贴地给他做了一顿热饭,但随后医院传来病妻自杀的消息。
这一切的一切,就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某些剧情一样,不乏魔幻主义的味道,哪个是真?
哪个是假?!
这顿饭,是对张嘉译内心最大的精神安慰和自我解脱。
影片收尾时,这个看起来蔫蔫的男人似乎找到一份工作。
相比之下,许还山丧偶之痛更多怀旧的味道。
影片中不停是闪散出一个戴着军帽漂亮女孩的脸庞。
不知道这个女孩是许还山的初恋,抑或妻子年轻时的模样。
所以影片结束时,许还山静静地穿上军装,头戴军帽遥望火车远去的方向。
也许,那里就是诗意和远方。
总体来说,这部《空中之城》是一部探讨理想和现实、诗意和远方的作品。
但随着女导演敏卉影像镜头的推拉摇移,最后又从梦幻回归人间,从想理回归现实。
就像某些宗教读物中的“来源于尘,复归于尘”一样,所有的理想都会回归现实尘埃落地。
所以,该片中获悉自己身世的小杰想在去西藏,最后坐在宿舍里,背靠西藏雪山照片拍出“西藏之旅”照片发给老爸马嘉益时,亦成为全片最富有诗意的亮点之一。
至此,观众也随之舒了一口长气,内心的压抑瞬间瓦解。
至此,理想和现实,安分和不分,瞬间达成和解。
身为刘涛的首部大屏幕之作,此番刘涛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内心复杂世界的告白大都通过微表情传达,这对刘涛本人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幸好,刘涛通过皱眉、颦目等微表情将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情绪表现得恰到好处。
如果说以往刘涛剧中塑造的角色更多母性气质的话,此番则在该片中将女性的悲喜表现得收放自如。
相比之下,身为老骨戏,张嘉益的伟大之处在于纵便是幽默不经的喜剧也能演成正剧。
所以,当他和女人行床笫之事时,手忙脚乱地脱下外衣,听到“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大失方寸慌乱之中抓起衣服飞奔而去,略有喜感的喜剧瞬间演变成正剧。
这就是一个老骨戏对角色拿捏之问。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敏卉则用另外一种影像镜头告诉观众:婚姻是一座危城,城里城外都潜伏着重重危机。
身不能往,心之所向,理想不在幸福的彼岸,亦不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原本就在此岸。
所以,这部影片残酷也好,写实也罢,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与理想,总要有一个在远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空中之城,那不是虚无的空中楼阁,而是满载梦想与希冀的理想之城。
生活不易,每当重压来袭,总想有那么一刻想要逃离,在电影《空中之城》中的几位角色,虽然人生际遇并不相同,但他们的内心却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地——拉萨。
没错,就是郑钧在《回到拉萨》中唱到的“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没完没了的唱,就没完没了的跳”的那片圣洁的天空之境。
《空中之城》是由新锐女导演敏卉执导,张嘉益、刘涛、许还山联袂主演的文艺剧情片,故事分别讲述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在面对各自的困难和尊严的时候,所作出的坚持与抗争,他们分别是面临中年危机的酒吧调酒师陆柏承,为了婚姻放弃了艺术事业,却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爱情被骗重压的商人太太白融,以及丧偶后更加思念曾经的峥嵘岁月的老军人老马,当然,自幼被收养,一意想逃离的小杰,则代表了少年一代在逆境中的成长。
由此,《空中之城》犹如一幅镜像,通过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不同时代人的生活境遇,让我们感知到一个凝练的现实社会生存态的全景图。
虽然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着太多的个性化表达,但对于观众而言,还是有许多的共情之处,少年的叛逆与敏感,青年的选择与放弃,中年的艰辛与困惑,老年的无力与不甘……总有一种,能在我们身上找到同款。
无论是一块采自雪山的石头,一张拍自高原的照片,还是一次无意间跟随故障的气球的流浪,或者是一次在山间草坪上露营的偶遇……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想要逃离,而拉萨,无疑又是最具诱惑力的圣地。
《空中之城》的故事发生于成都,这里距离拉萨超过两千公里,却是许多奔赴雪山之巅的旅人们补给站和起始点,无论是骑行、自驾、或者是转乘航班,由此,将镜头聚焦于这个看似距离拉萨“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可能说走就走的地方,想必也是经过了导演的深思熟虑。
《空中之城》的导演敏卉,对生活有着细腻的观察与还原,在创作层面又相当强烈的个性表达,其导演处女作《站起来》,曾入选亚特兰大电影节、鹿特岛电影节、以及纽约新电影新导演,并展映于纽约林肯艺术中心。
如今通过《空中之城》这部影片也能感知,敏卉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的炫技,而是将故事和人物推至高位,尽可能的隐匿去创作的痕迹,由此赋予了《空中之城》极具纪录片质感的真实与深刻。
而她对于许多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剖解,又超出了常人的感知范围,或许这便是女性导演的过人之处。
且看今年执导《你好!
李焕英》和执导《我的姐姐》的殷若昕,也都奉献出了好口碑与高票房作品,将于4月23日公映的《空中之城》将再一次让观众对女导演有了更深度的了解。
片中的几位主演,也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大腕儿:许还山老爷子早已凭演技封神,对自己出演的作品是精挑细选,从未失手;张嘉益刚刚凭《山海情》、《装台》再获一波强势关注,他俨然是中年演员群体中的佼佼者,而刘涛近年更是不折不扣的影视综劳模式存在,仅就当下,除了电影《空中之城》,还有电视剧《大宋宫词》、《陪你一起长大》,综艺《我是女演员》等多部作品霸屏,是不折不扣的热度一姐。
如今,几位演员在4月23日携手共赴《空中之城》,或许也是意在五一黄金周既临之际,让我们更多考虑有关生活有关生命的真实目的,看过影片之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追寻属于自己内心的“空中之城”,或者在映后的思考中,更清醒生存的价值和方向,无疑都是《空中之城》这部影片所赋予的现实意义。
《空中之城》:追求“拉萨”人生的安稳 文/王珉导语《空中之城》是一部直面三代人焦虑和挣扎的电影,充分展现女导演敏卉的诚意和女性柔情,既有电影美学技巧,也有情节上的新鲜感,细腻描绘出三种不同状态的社会人。
电影原名《去拉萨》,这个意像的加入不仅使故事更具深度,而且更蹭热度。
主题传递的某些人生状态并非真空,片末甚至有些浪漫: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四平八稳的,但当窗外的雪悄然而至时,是否还能寻得类似拉萨的宁静意境,那一份安稳。
剧情简介该片以成都为背景,讲述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因为“拉萨”串起了追求安稳生活的故事线。
他们面对各自的困难和尊严,敢于直面人生困境,并最终和各自的家庭达成和解。
正文看完《空中之城》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人生苦短”,但愿苦苦挣扎在尘世的人可以早日明白,所有的理想总归是要回归现实,而不是“去拉萨”就可以解决,不是空中之城的理想。
作为一位新锐女性导演,敏卉通过这部电影展现不同其他女性电影的细腻深情,故事看似平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处处藏着灵气和转机。
刘涛与张嘉益的合作全程演技在线,无疑是老戏骨王者之间的强强联手,电影剧情紧凑不单一,画面质量清晰,带着成都的烟火气,紧凑的剧情透露着人们对心中净土的向往。
看惯了主角超神开挂的电影,这次终于有一部是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的生活,将夫妻间、父子间、保姆雇主间,残酷的现实矛盾用文艺的手法娓娓道来。
虽然传导出悲伤压抑的氛围,却又不悲到泪点,恰到好处!
《空中之城》有三位主角,分别是张嘉益饰演的调酒师,刘涛饰演的阔太太,许还山饰演的老军人。
三个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有些关联,存在着一定的亲属关系,但又没有在电影中有所交集。
电影透过三人的人生,勾勒出成都都市人的浮世绘,特别是揭开调酒师的伤疤——疯妻和其中年丢饭碗的失意苦闷,其他人同样如此,揭开得淋漓尽致。
《空中之城》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张嘉益这条故事线像极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似真似假,一顿头脑风暴。
张嘉益一如既往地凸现主角光环,将所有小人物的窘迫汇聚于一身。
一份天天听人使唤的调酒工作,最终竞争不过眼明手快的年轻人,酒吧老板多给他两个月的工资,将他扫地出门。
他回家经常幻想妻子做一桌热菜,但现实中却没有一口饭吃。
养子整天蜷缩在房间不务正业,更窝心的是妻子是精神病患者,总将自己当成歌唱家,不管黑天白夜唱《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邻居不胜其扰报警,送他的妻子到精神病院,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穷有穷的困顿,富有富的心酸。
刘涛这次与平时热门剧中的女强人形象有所不同,锋芒不再,而是化身一位被枯燥婚姻消耗掉所有活力的阔太太。
她甚至因脑肿瘤产生苍蝇嗡叫的幻觉,而在夜里被丈夫嫌弃,她还要开车跟踪丈夫到私家高档住宅抓小三。
她好像不由自主地行进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没有目标,没有行程安排,偶遇到的人,便成为她的情感寄托。
《空中之城》似乎就是边走边拍,刘涛爬上红色热气球飞走,俯瞰成都的风景,飞过广袤的青城山,最终降落在森林小木屋。
她意外碰到在这里工作的张嘉益的养子,两人相约到拉萨,却因刘涛的脑肿瘤手术和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
这是暮年与青春的相遇,这样的阔太太形象内敛凝练,她辗转得知,初恋情人到藏族学校支教,依旧对她恋恋不忘,但面对出轨的丈夫,她只能相敬如宾,把暮年的恋情像床单一样熨烫平整。
最近《我的姐姐》获得口碑票房的双丰收,全程在成都取景拍摄,《空中之城》同样如此,成都的都江堰、青城山和老市区……大量城市场景如约出现在电影中,观众可以像《我的姐姐》《前任攻略3》《功夫熊猫》等电影一样,跟随“打卡”成都,感受现代化与烟火气并存的川蜀大地。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
一部普通的电视电影
奔着张嘉译来看的本片,情节不是很吸引人,一度看的有点晃神。可能是人到中年的原因,几个场景多少有点共鸣与感慨,整部片子没头没尾的,结尾有点恐怖片的意思……
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配叫电影。。。。三流电视剧的套路用了个遍。。。从剧作到表演再到摄影全烂的一匹。。。尤其是剪辑。。。剪辑的脑子是被什么踢了吗……
不太明白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还剪的七零八落…也很难揣测到创作意图。
有点文艺路线啊,后来还有点浪漫主义色彩,拉萨是不是空中之城呢?!也远它就在你我的心里,演员们很厉害,辛苦了,电影属于小众,大多数人可能看不进去吧,容易困!
导演想表达普通人的生活 但内容杂乱无章 多故事线是需要能力的 至少这部是失败的
太失望了
总之我看《天空之城》心情是沉闷的,看到结局是感动的。我不断反思一部动画电影中存在的哲理和韵味,也试图在现实中寻找这样能够对抗的真挚感情。但现在,我没有看到过,我佩服宫崎骏的理想,但对这个理想认为难以实现。
太装了,太刻意了,太没内容了,看完内心获得的是空空如也,至于为什么看完,是冲着男女主,以为会有什么期待...唯一的立意似乎是:净土在你的内心!人生就是修行,就是保留这份净土,莫失了自我!但真的要使劲为难自己,才能违心的喊出这点中心思想,所以这片子不怎么样..
他妈个虚情假意;这么虚无、虚伪的电影;不过总这么描写哲学人物;不行啊?这种人物;本该多么人格啊?
如果不是二叔,我才看的点开,如果不是二叔,我可看不到最后
35岁以上方能看懂
为最后最后的那段话自己那块温暖的石头加一星
人到中年各有各的故事
日复一日怅然若失所有可能消失殆尽人人需要精神寄托最终还是画地为牢
这排片和关注度属实感人;感觉导演拍得真的很用力,也看到了很多东西的影子,但终归是太过温吞;刘涛的大荧幕表现属实称不上精彩
看过
没看懂想表达什么,我可能太肤浅了,理解不了导演的意思
沉闷,压抑,或许这就是生活
很压抑,很无奈,每个人都有梦想和渴望,但却因为身体、生活的原因无法去追求去实现,人生总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