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哲学大师尼采、神秘美丽的诗歌文学家路.莎乐美和著名医学家耶瑟夫.布雷尔为主线,从莎乐美请求医生治疗尼采头疼病开始了整个的故事。
期间出现了心理治疗史上因移情而闻名的女病人安娜.o以及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弗洛伊德。
整个故事穿插着心理咨询谈话疗法的详细过程,而布雷尔医生就是这个疗法的创始人。
如果你的眼泪会说,他们会说什么?
我的眼泪会说:我们自由了。
在布雷尔医生打开大门之前,你从未让我们出来过。
那你眼泪背后的悲伤呢?
那不是悲伤,是那样一种安慰。
这是我第一次展示我的孤独,它在消融,它在消逝。
以上是医生布雷尔和尼采的对话,是完全的信任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心结,这是一个成功咨询的案例。
影片是以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的心理分析小说《当尼采哭泣》改编,他通过设计让两位大师相遇,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落下的通病,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整个咨询过程让病灶得以显现。
最后高傲的尼采留下了眼泪。
对于我,这算是一部心理咨询教学片。
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性、移情、共情、谈话技术、催眠、聆听、提问以及思考方式。
每个要点都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出来,让我真实的观摩了一次整个咨询的全过程。
受益良多。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than the desire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fe.Isolation exists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We'll have friends, and have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as it ought to be. We do not want either to conceal or obscure the fact as if we had to be ashamed of it.We are two ships, each of which has its goal and its course.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到:“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当布雷尔医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弗洛伊德用终极之梦救赎了这个在痛苦与煎熬中徘徊的男人。
在布雷尔找到弗洛伊德之前,他跟尼采说道,自己一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对妻儿的本分,为了成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
但是尼采的话让他感慨万分,“在成就你的妻儿之前,首先成就你自己。
越出马蒂尔德给你建造的监狱。
”于是,想要逃离这个现实的想法深深攫住了布雷尔医生,他为自己要延续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感觉的想法而恐惧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自己的终极之梦:优雅的白色别墅,欢快玩耍的孩子,训练有素的侍仆,布雷尔医生在这个熟悉的场景里终于发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呐喊。
布雷尔首先在阁楼上把他用来做实验的鸽子放飞。
他认为自己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有义务给予这些无辜的囚禁者重获自由的权利。
这为下面他的自由做出铺垫。
之后,在富丽堂皇的家庭客厅里,布雷尔医生与他的妻子马蒂尔德进行了短暂的争吵,时间虽不长,但这之于这对夫妻而言已是很大的突破。
在情节初期,现实里,马蒂尔德无奈的对着前来做客的弗洛伊德埋怨布雷尔医生从来不跟她讲话的问题、家庭宴会中压抑的氛围体现出这个家庭的不和谐、布雷尔医生因波尔塔的原因与她发生争吵摔桌离去等等。
他们之于对方由气愤不解到麻木冷漠,而在梦中,双方的交流以这种激烈争吵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夫妻双方矛盾不断的积累,终于在布雷尔的梦里得以爆发。
在他俩的对话中,布雷尔医生其实站在了他妻子的角度来陈述问题,比如他一直以来对这个家庭的忽视;双方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水平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不同等等。
这反映了布雷尔其实一直想试图与妻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他也完全能够理解妻子的想法与行为。
但是要尽责任、收好本分的想法让他过多的被禁锢在妻子圈定好的框架里,这些是栅栏,圈养着他的生活,让他根本无法挣脱。
不得不说,他与妻子之间长期的缺乏交流,是他对波尔塔心生情愫的原因之一。
在他接受尼采的治疗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一直研究着无色科学、带着同一个医药箱、穿着一成不变黑西装的科学家,他需要激情,他需要魔力,而这个就是波尔塔所代表的。
同时,波尔塔与他因为医患关系而有非常多的接触与交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关怀。
正如布雷尔医生自己陈述的,“他已经到达一个别人不曾抵过的世界。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是波尔塔的内心,是充满了布雷尔医生气味的花园,而绝非马蒂尔德构建起的冰冷的围墙。
波尔塔对他讲,“YOU ARE THE ONLY MAN IN MY LIFE, ALWAYS.”这句话在布雷尔脑海中生根发芽,他坚信波尔塔是如此般至死不渝的爱着他的,他需要找一个这样爱他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波尔塔,需要去寻找她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自由的意义的原因。
终极之梦继续。
他义无反顾的踏上火车,去寻找自由,寻找波尔塔。
他来到医院,护士说波尔塔与医生在花园,让他上楼去等。
当他上去后,发现只是一堵坚实的墙,他需要重新推开一扇门才能看到外面的花园。
在有的希伯来文学中,女人经常会以房屋来代表,门户代表着生殖器的阴门。
布雷尔医生此时唯一的一条路是要推开一扇门,巧妙的暗喻了此时波尔塔已不再忠贞于他,暗示了下面他将要看到的背叛结局。
波尔塔对着年轻英俊的医生说出一模一样的话,“你将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唯一的男人”。
布雷尔躲在石像后面,听到后神情痛苦激动,他一直赖以为生的信仰就此破碎。
慌忙之中惊扰了波尔塔,他们面对面时,他依旧力图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与镇静无谓的神情,这反应了布雷尔医生着实是个在社会中,用面具驾驭生活、并且受到禁锢的男人,这是他的现状,在梦中的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示。
火车车轮滚动,不知是继续向前,还是回到最初。
布雷尔医生在遭受到打击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无奈、后悔、自责困扰着他。
尼采说,“你必须用你自己准备好的火焰烧掉你自己,如果不化为灰烬,你怎么可能重生?
”火焰是指布雷尔医生想要逃离现在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急需自由的想法和欲望。
波尔塔的出现让他的这种想法和欲望变得更为炽烈。
在克蒂斯(F.S.Claus)所编的《人类生活百态》(Anthropophyteia)这本研究各民族的性生活所必读的课本中,数次说某些地方的德国人讲到生产孩子的女人,便说:“她的火炉已成碎片了”。
起火及和起火有关之事,都深含性的象征。
火灶或者火炉代表着女人的子宫,而火焰代表着男性生殖器。
他的欲望通过火焰来表达(这个象征也体现在之前布雷尔做过的马蒂尔德被大火烧死的梦境中:他对波尔塔的情欲使他排斥妻子,潜意识里希望妻子离去的思想通过大火实现。
这也反映了他要逃避责任的想法,因为火灾是与他无关的灾害,他可以给自己与波尔塔结合的理由,并且无需感到愧疚。
在梦境的结尾,布雷尔医生与波尔塔站在一艘船上,这也代表了布雷尔一声对波尔塔的情欲,船在梦中意思即为女人,这个信仰是为语源学家所主张,他们说Schiff的原义为泥造的器皿,而和Schaff(意即为木桶或木制器皿)相同)。
他陷在自身情欲设置的迷宫里,找不到方向,要真正的重新开始需要真正的回归到零。
布雷尔医生剔掉胡子,重新打扮,焕然一新,去到他与莎乐美第一次见面的露天咖啡厅里做服务员。
工作的拙笨艰辛让他失掉了原来的体面,尤其是在碰到了俨然已成为恋人的弗洛伊德和莎乐美时,他的骄傲、他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一是作为服务员的工作地位低,二是弗洛伊德-这个比他年轻的学生后辈与莎乐美-这个曾经吸引住他,并且成为他的性幻想对象的女人之间的恋人关系使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地位被破坏,自己也没有任何资本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
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种愚蠢的方式。
布雷尔医生在做梦时,本身就有这种感觉,在梦中他借莎乐美的角色说了句:“真是个可笑的人。
”其实反映了他在这个梦境的现实中对这种不体面的服务员生活的否定,这种暗示可以帮助他消除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想法。
布雷尔医生不断的跑,弗洛伊德不断的追。
这个长长的梦境反映出的现实是在弗洛伊德的催眠治疗中,布雷尔医生可能出现了排斥的现象,但是弗洛伊德要紧随着他的思维与梦中场景不断跟踪治疗。
布雷尔一声穿过草地、越过栅栏,最后无路可走只好跳进水中,不断下溺代表着他在这种对自由的想象生活中的沉迷和对波尔塔的不能自拔。
弗洛伊德毅然决然随他跳入水中,只为去拯救他的生命,这与现实生活中,弗洛伊德用催眠疗法帮助他摆脱恐怖想法的做法形成对照,在梦里得到了对应性的展现。
当布雷尔医生从这个终极之梦醒过来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自己曾一直想要延续的自由的感觉,意识到重新追求全新的生活要以牺牲自己已拥有的妻儿、名声是多么的不值得。
别样的生活未必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的生活是在现实中,成长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抛掉了这些情节的困扰,他的生活将会变得坦荡自然、简单充实。
电影里,借助两个男人的思想对话与灵感迸发,讨论了生命这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
在天鹅湖之梦中,天空中迅速转动的时钟代表着他们对生命流逝之快的恐惧,电闪雷鸣是生命最后时刻的象征,尼采用否定的方法方式来释放自己对死亡不屑的躁狂,布雷尔则被枷锁紧紧套住而无法摆脱,因为他充满了焦虑和烦躁,他无法像尼采一样独身一人坦荡对待死亡,他有未竟之事,对妻子的愧疚,对波尔塔的罪恶感,以及对母亲的罪恶感等等。
生命被人类的各种情爱束缚着,布雷尔医生对波尔塔的冲动爱恋,尼采对莎乐美的疯狂偏颇。
在尼采的一个梦中,他激烈着演奏着钢琴,指挥着交响乐奏起瓦格纳的歌剧。
弹钢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性活动的代表,尼采弹奏的越亢奋,旋律越激烈昂扬,越显示出女人仿若魔兽撕咬着他的灵魂。
这是身为一个孤独的哲学家所遥遥期盼又从不奢望的事情。
爱情、母亲、生命、自由,这些深刻沉重的字眼在两个男人思想交锋的火花中被得以完美诠释。
布雷尔医生在绝望里生活了那么久,才有勇气去产生要抛离绝望获得重生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是充满了欺骗性,是被诱惑包装好的糖果,波尔塔代表的情欲、自由都是一种诱惑,让他想逃离自己本来充实满足的生活。
在尘世里,人们总要面临这样的诱惑。
在这种诱惑下,人们徘徊、游离、思考、反省,有的人可以像布雷尔医生一样,在外界的帮助或自身的努力下安然抗拒诱惑,而有的人可能会做出疯狂的举动,像布雷尔医生自由的在终极之梦里所经历的冒险一样。
但是布雷尔医生在梦里,梦醒后他可以继续自己新鲜的生活,而生活之于现实而言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
正视珍贵的生命,不要逃避,不要用虚幻的梦境来演绎。
这就是你的生命,你别无选择。
这真的是一部高深莫测的片子。
最耐人寻味之处,莫过于观察一个心理医生如何治疗史上最强悍的哲学家——尼采。
一个好消息是,伟大的弗洛伊德先生以年轻帅哥的形式在本片登场;而遗憾的是,在本片中弗洛伊德仅仅是个配角。
电影采用了大量对梦境的描写——不仅包括睡眠中的做梦,也包括片中角色被催眠后看到的幻景。
这些段落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考验导演对视听语言的把握能力——你不仅要把梦境视觉化地表现出来,还要加入充满隐喻的文本。
本片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估计一般人会看不下去这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娱乐片,反而带有很多学术探讨的成分。
心乱如麻的人们也可以从这部片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省——即使你不如尼采那么强悍,人类很多想不开的地方还是共通的。
最后,尼采哭了。
尼采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
尼采是个天才,可他也是个凡人。
是凡人,就必须承受人类的有限性。
有时候你记住一些事情,往往是因为你选择忘记了更多的事情。
人心其实就是个狭小的容器,它因为平衡所以脆弱、因为不平衡所以坚持。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孤独本身并非某种际遇,本质上还是自由意志个体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觉得,那个上帝其实从未死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来过。
http://www.leeforce.com
这是观看过电影《当尼采哭泣》后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
在这里我无意去谈论尼采,更无意像写影评一样叙述故事的梗概,只是站在片中布雷尔医生的角度来观测自己的感受,从中有所体会。
不自焚成灰,又如何在灰尘中涅磐?
当一个人身陷迷茫与欲望中不能自拔时,他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埋葬现实的束缚,追寻内心的欲望,推卸掉肩负的责任,放手一搏,一切听凭命运的安排,让上帝去揭露真相?还是在一场睡梦中把欲望丑陋,残酷化,让你相信自己拥有的已经够多了,要珍惜现在,重新睁开双眼,去发现至少还有一双眼睛关切地注视着你,自此做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们往往由于生活过于平静而寻求激情与刺激,我们内心充满欲望与疯狂的想法,却又不敢正视它们,我们因不敢宣泄孤独而孤独,这时,某人或某物便作为一种媒介以承载那些无以宣泄的欲望,殊不知,这欲望往往与我们童年时的记忆或缺失相关联,而我们却看不清,也无从得知,由此,欲望便更加神秘,难以捉摸了。
欲望,如何界定其道德标准?
放任欲望的表露,我们将会是赢者还是输家?
它是我们必然要正视,严肃以待的意识,若不留意,它便会彻底摧毁我们。
然而面对欲望我们又应如何涅磐?
这便回到了我最初谈论的问题。
我们了解到欲望是真实存在的,明确了我们必然要坦然面对它,以及推测了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果断地下一个决定——前者要我们绝然切断与现实的联系,放弃所拥有的一切,给自己一个全新的,从未有过的身份,一切从零开始,追随内心的驱使,意识的召唤,做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后者则告诫我们要看到欲望的反面,认清欲望的根源,本质,从而否定,抵御它的诱惑,侵蚀,并遵从上帝教导我们的顺从,宽容,以一颗平和的心重新看待现实,发现现实中的美好事物。
前者需要很大的勇气,后者则需要更高的觉悟。
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
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
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
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
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The movie When Nietzsche Wept directed by Pincha Perry is actually adapted from the same title novel by Irvin Yalom. The plot has its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r.Breuer. The process of the therapy step by step reveals the theme that sometimes people live in a paradox: they live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ety; they always depict the different life as a colorful life and covet that style of living.Dr.Breuer,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 lived a peaceful life with a comfortable salary and caring wife and 3 lovely childr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people. He held a contradictive thought between breaking up for a new life and continuing his prosaic but save routine. On one hand, hidden behind the peaceful life of Dr. Breuer was the desperat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life. Though he had an admirable reputation and a good fortune, he was not satisfied, for he suffered from the longing for Bertha, who was once his patient he fell in lov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strong sense to observe to traditional code:" My goal is to fulfill my duty to my wife and my children." It made him dare not to cross the line even with a step.Under Nietzsche's guidance, Dr.Breuer star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his life, and he gathered around all his courage to escape from his fetter and though he accomplished his odyssey only by hypnosis, his courage is still admirable, for few people can be as brave as him to fight against social pressure. Enlightened by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e lived his life by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never chose goal". They were just there like an accident."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with pain that he actually lived the life he was supposed to live:" I've had a sudden and pain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vious." In his hypnosis, he saw himself abandon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with great sorrow and sought for Bertrha, but his perfect illusion of Bertha was blown up completely by catching sight of Bertha being with another man.A rebirth in soul follows that experience. This time, Dr.Breuer chose the life to stay his family with the true will from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He hug his children with the most real smile. He talked to his wife with the softest voice. He began to enjoy his life by his own choice.A man who really lived is to live a life he chose. In the movie Dr. Breuer conveyed this idea explicitly. In our daily life, how many people can truly live a life as they choos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blindness and floating with the wave aimlessly? The aim of this movie is to push people into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Life is short. Nobody afford to waste. True, this movie is worth savoring in the cinema. Dr. Breuer's experience can bring resonance to the audience. By watching Dr.Breuer at war with himself, the audience may also accomplish a revival in their mind.
他失去了一切,没有人真正爱他,与他交往的人视他为过客或工具,而他,却视之为“神圣的一刻”。
他否定一切,却又时刻希望拥有相信别人的能力,可现实的打击,让他不断以高傲的孤独为幌子,掩饰可怜的自己。
实际上,他想要爱情,他希望着家庭,他渴望着有人能真正爱他,童年以及成年之后的遭遇,无人与之为伍,都认为他是疯子,他也不觉得自己正常,用美化了的孤独不断自慰,安抚那颗空缺着的,空虚着的,心脏。
一面标榜着孤独者的自豪,一面终又害怕“孤独地死去”,他曾以为莎乐美会帮他除去了这种恐惧,谁知却归于幻觉。
他高唱自由,却从未给予眼泪以自由。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我们是朋友”,你喜欢这么说,因为没有人这样对你说。
你的使命是什么?
你的路通向哪里?
你重估一切价值,却又用自定的规则束缚自己,当心扉于那个洒满阳光的房间缓缓开启,你就用这规则把它再狠狠闩起,朋友终究会成为陌生人。
你我只是两条船。
关于生命中的幻象——和尼采的哭泣有关又无关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我总算,过完了青春期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生命中有的是幻象。
当然,我不是个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元二元三元四元等等世界的拯救者。
所以,我所说的幻想,不是指窗外葱笼的南国景色,也不是指手上这杯美好的蜂蜜柚子茶。
幻象,是和人有关的。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既然我们不生活在非洲丛林,又有多少人能都赤身裸体站在众人面前呢?
所以,每个人都有伪装,这不是值得羞耻的事实,而是人生必须的衣装。
只是,有些人穿得比较华丽,有些人穿得比较质朴,如此而已。
当然,也有少部分并不生活在非洲从里却赞同裸体主义者的人(nudism),这里就不说他们了。
幻象骗人,骗得很厉害。
一个最孤傲最不可一世的人,就如同尼采,其实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许软到无形。
一个外表温顺的人,却可以害起人来无声无息,快速干净。
当然,这不是绝对,我没有说所有恶人其实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只是想说,要是只看表面,是要不得的。
是会上当受骗的。
生活也有幻象,满是幻象。
有些幻象是人造的,因为这些幻象是美丽的,我们需要它,于是我们把其捏造出来,然后自得于其中。
这无毒无害,只要我们喜欢,造再多也没有关系。
要命的是,有些幻象,丑陋的不得了,每个人都想要逃避的幻象,却是真实的。
比如,终极的孤独和虚空。
尼采在讲台上指手画脚,喊出上帝已死,似乎无惧于一切,无惧于孤独。
但后来他还是说了“我想要有朋友,我不希望一个人死去,让我的尸体是因为发臭才让人循着臭味发现我。
”于我,纵然,我还没有经历完全年轻的变化,波荡的激动,但是,那近在咫尺的安稳海滩,有时候也让我忍不住想到,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变成一个循环,一个死循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果的时间流动。
时间跟我开玩笑,让我不知今日究竟是今日还是昨日还是前日,然后再我的额头上刻上皱纹。
噢,噩梦噩梦噩梦。
尼采问,“现在,你闭上眼睛,如果有一个魔鬼告诉你,你现在所经历的生命,以前已经经历过了,而且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再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痛苦所有欢乐,所有不可言说的大事小事,会在你身上如数重演,同样的先后,同样的顺序,周而复始。
无限。
考虑你所采取的行动,每一个,都会无数次重演。
那么那些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就会永远不再被经历,你还会采取同样的选择么?
”我不喜欢这个主意,雷尔不喜欢,于是他行动,想要冲破现实,并且不顾一切。
我也曾经这样做过,那构成了我动荡的青春期的大部分主题。
反叛一切。
学校,家庭再加上自己。
反叛者有时候是得救的,但是,那时的我并不能得救,因为我的反叛仅仅是基于盲目。
如果我反叛了现实,却又不知何处可去,这种反叛,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所以,当我看到催眠中的罗尔像青春期的我一样,盲目地想要走出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着急了,心里面暗暗骂他是个傻医生,骂这导演怎么这么不开窍,直到后来发现仅仅是一个梦境,于是呼出一口气。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无比确定,自己终于走出了青春期。
生活真美好~Oh yeah
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谈话疗法,现在的心理治疗里面应该满常见的了,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因为做卧底很有压力,经常需要到心理医生陈慧琳那里去倾诉一番。
电影里的1个多世纪之前,谈话疗法还是个新兴事物,名女人莎乐美请心理医生诊治尼采,用的就是这么时髦的事物。
不过梁朝伟很可怜,不敢说真话,那治疗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可是,心理医生和尼采在这个治疗过程里,都有机会被催眠,倾吐心声,而最终获得了生活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魅力在我看是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思辨,是完全靠对话推动的电影,这些冲击灵魂的对话,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人公们总在探讨着信仰的大话题,从不厌倦,也永远不知答案。
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
都是在他们的对话里感觉到无穷的魅力。
心理医生以交换自己的困扰,换得大哲学家敞开心扉。
心理医生的困扰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
早年梦想一经实现,人就有点不知好歹——通常是这样,美满家庭突然变得乏味,心里蠢蠢欲动——如此老生常谈的悲剧令我至为厌倦,人怎么总是这么愚蠢,于是心理医生以为和那个女病人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一次催眠的谈话疗法成功之后,心理医生才发现妻子才是自己的所爱,而决定好好过生活。
说起来尼采在给医生话疗的时候,特别清醒又睿智,这让人非常觉得有一位哲学家做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不管他是不是过着极为孤独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极暗淡,但他的思想那真是闪耀着火花,而看生活洞若观火,旁人一下子就有了明灯。
治疗别人的时候也被治疗,这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
这也是生活里我们彼此可能会有的一种最好的关系。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尼采站在钢琴上,指挥着空气如痴如醉,莎乐美赶来惊惶不已。
那演员演得过于做作,但是这场景还真是喜欢。
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是属于尼采的快乐吧。
莎乐美这演员演纽约曼哈顿或是欲望都市一类都好,这里却是过于现代了,没有古典内涵,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也不是这种气质,相反,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很有时代感,洋溢着古典的温情。
真实的莎乐美长成这样的话真心很有魅力啊~
恶俗无知
没有字幕看得相当辛苦...
漏洞百出 迷恋尼采这么久绝不能忍受被拍成这个样子!!那个爱因斯坦造型怎么回事儿!!
拍的太粗糙
乱七八糟的臆造,不过还是有出彩之处的
奇怪的电影,精彩的沉闷,然而我又奇怪地觉得吸引。
就一部电影而言各方面实在都很一般,特效演技都不太行,所有★全部给原著。看完才意识到可能算是电视电影,看得出预算很有限。但故事确实不错,会勾起看原著的欲望
支离破碎的电影,电影所带来的思考很有限。而书中对话更多是为让读者去感悟和思考,少了这些就像现在这样,好像是在完成作业。不过倒是终于原著,却没聚焦在关键点上,没把书中思想消化后再加工成电影。所以呈现出来的是凌乱与乏味。这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是为引发读者思考服务的,而电影很难这样
屌絲佈雷爾 2B尼采 玩弄男人心莎樂美 前所未有的胖墩弗洛伊德 亞隆原作本身就放大和虛構了尼采對精神分析學的作用 電影只能用劣質幻想片來形容 真想罵娘啊有沒有...【自從作了神經病 我從來都沒這麼精神過】
来看看尼采吧。来当一个疯子说上帝死了吧。来反思自己吧批判自己吧。一个绝望孤独的灵魂只需要自己。他会爱,但不会被爱,因为他总是在伤害。
释放就违背道德,压抑就痛苦万分,人总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挣扎着去争取未必是好的结果。这里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很新颖,医生和病人忽然之间界限开始模糊,想象和厌恶疗法应用得让人印象深刻。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医生只有一步之遥
三星半吧,有半星给镜头。感觉男主和女主都有点做作…电影没有太深刻的分析,可能还是去看书比较好。
越接近真理,越complicated,越痛苦,越挣扎,越不知生活;那我想知道,真理的正中央是豁然开朗吗?
整部电影就一个亮点,尼采试图用离开来做最后挣扎的时候弗洛伊德没追上来。
还是看原著吧
剧作和拍摄表现手法笨拙且用力过度,人物过于脸谱化和说教,唯一可取之处是着重从医生视角出发叙事。Katheryn Winnick很正。
受不了了,整个一话捞,整个一话剧.整个一对莎乐美的无限回忆,
电影弱化了布雷尔为打开尼采思想的战略也同时弱化了尼采运用哲学的抵制。这让思想互动产生的火花消逝了不少,也使整个电影更像布雷尔自救的一场征程。总体来说略微有些文不对题。太多背景和人物关系都摆出的略微简陋甚至替换了概念。而我更想不到这片子是07年的。强烈推荐小说。
关于哲学家的片子本来就很难拍,本片实在是过于肤浅,尤其是那个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