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亚历山大·佐洛图金
主演:谢尔盖·茹拉夫列夫,尼古拉·茹拉沃约夫,米哈伊尔·克拉布科夫,伊戈尔·库图佐夫,维亚切斯拉夫·萨维列夫,亚历山德拉·谢维列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22
简介:一对双胞胎加入俄罗斯军事飞行员训练,期待用喷气式飞机征服天空。但现在兄弟俩意识到,他们对彼此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感情会阻碍二人实现共同的梦想。详细 >
6.4 主旋律式的配乐下是禁忌的私人羁绊/爱恋,兄弟俩近乎畸形的相拥同回归母体一般不可分离,但如此漠不关心表层文本而拼了命去暗示(而不点明)内在意义又何尝不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
过曝的画面、奇怪的圆角画框、个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俄国人,让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姿态。但导演对于两人关系的处理确实巧妙,人物的调度和动作设计在阐释一种人物关系的隐喻:极度自然的靠近,难以割舍的分离。而这种全是男性角色的极具masculine气息的影片,满屏白花花的五花肉,产生出来一种特定的视觉冲击。这或许也是马可.伯格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东西,因为toxic,所以dangerous。
就是个兄弟情而已,无聊的很。主角跟病秧子似的
#BJIFF12#既然不能拍同志题材,我们就拍一对兄弟,他们形影不离,一起洗澡,一起训练,一起打架,抱在一起难过,亲同一个女生,而且还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更gay了。
更喜欢首作《俄国青年》的复调结构,这次少了惊喜。双生子躯体纠缠,差《军中禁恋》、《父与子》一筹。呢喃式声场与自然的光影总是相互抵消。
惊喜而老实。
C / 极其自觉地把外部景观调用为造型元素。它们在某种速度的驱动下幻化成粒子或线条,继而成为身体的布景,并在涡流中创造一种停滞。因而哪怕是在最险峻且肃穆的情节中都保留了漂浮的挑逗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处理又显得略为封闭,当人物的内在仍然太过简陋时,就无法触碰到什么实质上的流动,到后面仍然是拍无可拍。但整体仍>壮志凌云。
结尾收得巧,但也意犹未尽。怎么能拍得那么碎啊,又真实,摄影机就像在纪录一样。小画幅,既专注,又私人,跟题材匹配。暧昧爆棚,但碍于兄弟身份又不敢过分遐想,点到即止,好像反而更有张力。但这个过审策略在内地可实施吗?全程脸盲,看到最后也没分清谁是谁,崩溃,属实是水乳交融了。
……..
“Are we similar?”
就是双胞胎兄弟习惯了彼此在身边,彼此依赖的故事,不觉得是骨科
简单的故事拍出了迷人的质感!火烧芦苇荡和结尾兄弟俩戴耳机打电话两场戏甚佳,导演对影像的掌控力和创造力让人叫绝…可能再长点会更好?
兄弟俩完全颠覆毛熊军人的V5形象,最多是毛茸茸的泰迪熊,还同性骨科,还反战,野啊!导演!影厅里此起彼伏回响起偷笑,这是一场观众和导演合谋的叛逆,都得逞了。而且人家也不是光会干这个,芦苇和谷仓的摄影绝赞,片尾曲也好听!
航天场景是实拍吧?质感比好莱坞特效片真实得多。另外这基地事故频率有点过高
没看进去,骚瑞(
将某种身体意识混入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军事叙事日常之中,从而使得某种后SH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发生偏转,成为一个仅仅拥有pretext的外壳,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以最终的成功作为高潮,而是人物最为脆弱的状态。总而言之,身体的流变构成影片的线索,从作为机器的“飞行”到致敬塔可夫斯基的诗电影时刻,身体逐渐从外化的新器官转向内在,在芦苇塘的一幕之中,如同《伊万的童年》的回魂——同样作为一部通过强大的作者风格转变官方意识形态任务的作品——两位兄弟的身体状态产生了某种爱欲,最终在苇塘的终结处出现水与火两种精神性的景观,在这类影像中取代性爱自身,从前景遮挡混乱运动的摄影机到对于“高潮”的见证逐渐脱离了前面部分的日常训练。尽管如此,《兄弟》仍然传统主义地召唤了罗马同性恋今天的传统,而俄罗斯也曾以“第三罗马”自称。
很温和在讲,温和到让人不敢发散
到了也没分出谁是兄谁是弟,一团队的美男子大帅哥饱了眼福,芦苇荡赶鸟好有爱——捧起野鸭放飞、引导野鸭宝宝去水中,景色都很美…好了,这些值三星!毛子的同片太克制,云里雾里看不懂全靠猜吧
#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 平稳但饱含深情的故事,兄弟已经不再局限于亲情的关联,而演变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如果上天是你的梦,我愿追随你;如果你要离开这里,我愿放下一切随你而去。
双胞胎的这个原点设定,在整个电影中几乎是无用的,所以可以理解成导演是在用这个兄弟情讲同志感情。一双一弯,几乎可以确认。导演讲的是开飞机,也的确在“开飞机”,可是你抓不到他的小辫子。另一个角度可以参证的是,它对二人为什么离不开没有讲——大概因为血缘和相似?——只讲“离不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亦恰其意也,所以根本还是“情爱”的寓言体。电影定位在这样“切断起点,不用回避,只讲发展”的结构里,因而也少了废笔,惟余浓烈。但影像并不绚烂,都很朴实,颇像纪录片,质感也相当俄罗斯,沉厚不飘忽。几个重点章节,芦苇荡里的火,穿越雨云,谷仓中,都相当精彩,流淌或暗涌着更多的言外之意。一直令人揪心,万一另一个死了怎么办。我想这是推动观众一直看到底的悬念:初级飞行员的跌跌撞撞,命悬一线。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6.4 主旋律式的配乐下是禁忌的私人羁绊/爱恋,兄弟俩近乎畸形的相拥同回归母体一般不可分离,但如此漠不关心表层文本而拼了命去暗示(而不点明)内在意义又何尝不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
过曝的画面、奇怪的圆角画框、个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俄国人,让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姿态。但导演对于两人关系的处理确实巧妙,人物的调度和动作设计在阐释一种人物关系的隐喻:极度自然的靠近,难以割舍的分离。而这种全是男性角色的极具masculine气息的影片,满屏白花花的五花肉,产生出来一种特定的视觉冲击。这或许也是马可.伯格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东西,因为toxic,所以dangerous。
就是个兄弟情而已,无聊的很。主角跟病秧子似的
#BJIFF12#既然不能拍同志题材,我们就拍一对兄弟,他们形影不离,一起洗澡,一起训练,一起打架,抱在一起难过,亲同一个女生,而且还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更gay了。
更喜欢首作《俄国青年》的复调结构,这次少了惊喜。双生子躯体纠缠,差《军中禁恋》、《父与子》一筹。呢喃式声场与自然的光影总是相互抵消。
惊喜而老实。
C / 极其自觉地把外部景观调用为造型元素。它们在某种速度的驱动下幻化成粒子或线条,继而成为身体的布景,并在涡流中创造一种停滞。因而哪怕是在最险峻且肃穆的情节中都保留了漂浮的挑逗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处理又显得略为封闭,当人物的内在仍然太过简陋时,就无法触碰到什么实质上的流动,到后面仍然是拍无可拍。但整体仍>壮志凌云。
结尾收得巧,但也意犹未尽。怎么能拍得那么碎啊,又真实,摄影机就像在纪录一样。小画幅,既专注,又私人,跟题材匹配。暧昧爆棚,但碍于兄弟身份又不敢过分遐想,点到即止,好像反而更有张力。但这个过审策略在内地可实施吗?全程脸盲,看到最后也没分清谁是谁,崩溃,属实是水乳交融了。
……..
“Are we similar?”
就是双胞胎兄弟习惯了彼此在身边,彼此依赖的故事,不觉得是骨科
简单的故事拍出了迷人的质感!火烧芦苇荡和结尾兄弟俩戴耳机打电话两场戏甚佳,导演对影像的掌控力和创造力让人叫绝…可能再长点会更好?
兄弟俩完全颠覆毛熊军人的V5形象,最多是毛茸茸的泰迪熊,还同性骨科,还反战,野啊!导演!影厅里此起彼伏回响起偷笑,这是一场观众和导演合谋的叛逆,都得逞了。而且人家也不是光会干这个,芦苇和谷仓的摄影绝赞,片尾曲也好听!
航天场景是实拍吧?质感比好莱坞特效片真实得多。另外这基地事故频率有点过高
没看进去,骚瑞(
将某种身体意识混入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军事叙事日常之中,从而使得某种后SH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发生偏转,成为一个仅仅拥有pretext的外壳,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以最终的成功作为高潮,而是人物最为脆弱的状态。总而言之,身体的流变构成影片的线索,从作为机器的“飞行”到致敬塔可夫斯基的诗电影时刻,身体逐渐从外化的新器官转向内在,在芦苇塘的一幕之中,如同《伊万的童年》的回魂——同样作为一部通过强大的作者风格转变官方意识形态任务的作品——两位兄弟的身体状态产生了某种爱欲,最终在苇塘的终结处出现水与火两种精神性的景观,在这类影像中取代性爱自身,从前景遮挡混乱运动的摄影机到对于“高潮”的见证逐渐脱离了前面部分的日常训练。尽管如此,《兄弟》仍然传统主义地召唤了罗马同性恋今天的传统,而俄罗斯也曾以“第三罗马”自称。
很温和在讲,温和到让人不敢发散
到了也没分出谁是兄谁是弟,一团队的美男子大帅哥饱了眼福,芦苇荡赶鸟好有爱——捧起野鸭放飞、引导野鸭宝宝去水中,景色都很美…好了,这些值三星!毛子的同片太克制,云里雾里看不懂全靠猜吧
#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 平稳但饱含深情的故事,兄弟已经不再局限于亲情的关联,而演变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如果上天是你的梦,我愿追随你;如果你要离开这里,我愿放下一切随你而去。
双胞胎的这个原点设定,在整个电影中几乎是无用的,所以可以理解成导演是在用这个兄弟情讲同志感情。一双一弯,几乎可以确认。导演讲的是开飞机,也的确在“开飞机”,可是你抓不到他的小辫子。另一个角度可以参证的是,它对二人为什么离不开没有讲——大概因为血缘和相似?——只讲“离不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亦恰其意也,所以根本还是“情爱”的寓言体。电影定位在这样“切断起点,不用回避,只讲发展”的结构里,因而也少了废笔,惟余浓烈。但影像并不绚烂,都很朴实,颇像纪录片,质感也相当俄罗斯,沉厚不飘忽。几个重点章节,芦苇荡里的火,穿越雨云,谷仓中,都相当精彩,流淌或暗涌着更多的言外之意。一直令人揪心,万一另一个死了怎么办。我想这是推动观众一直看到底的悬念:初级飞行员的跌跌撞撞,命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