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有人说这是恐怖片,其实不是,它只是惊悚片。
是有关心理问题的惊悚片,也许又称为心理电影?
心理医生的悲哀,就是不能自医。
所以作为心理医生,最好不要得任何心理疾病。
这也是当初没有选择系统学习心理学的重要原因。
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却和某个真实的案件很相似。
那个案件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亲眼目睹父亲杀死母亲并且分尸,他一直隐藏自己的内心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十二岁那年,通过法律途径检举自己的父亲,才终于让母亲被杀案的真相得以公开。
所以很佩服孩子,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影片中这个孩子的扮演者,我很想知道拍摄这样阴郁的影片,真的不会对她的心理状况有影响么?
我看到的这个结局,是孩子住进了精神病院,但是她要求医生在她睡觉时给她虚掩房门,也就是说,她曾经分裂开的人格,开始合拢了,美好结局。。。。
通常我们把两个实力派演员在一部戏里面对面的大段对手戏叫飚戏,大概的意思是高手相遇,必是一场高峰对决,遇强逾强是也。
记忆最深刻的是《盗火线》里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结尾处的对决就是典型的飚戏,看起来很是过瘾。
不过飚戏也不一定就发生在老戏骨之间,有时候资深演员和天才童星之间也会撞出灵感的火花,飚戏飚得火花四射。
这样的戏以前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第六感》里的布鲁斯·威利斯和海伦·乔·欧斯蒙特。
现在还可以加上本戏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达寇塔·范宁。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
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
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
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
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
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
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
好多天没看电影了,什么都不想干就找了这一部来解闷。
片子不是不好看,主要是我最近看的神片太多,虽说没有看开头猜结局吧,但是我发现我真的已经对绝大多数惊悚片的恐怖桥段免疫了这部片子的确结合太多的基本恐怖元素,比如小萝莉,自从看了《孤儿怨》,我对小萝莉就有了种极复杂的情感,反正看见了就觉得后脊梁发凉,其中艾米丽身着盛装和父亲的女朋友吃晚饭的情节,诡异程度直逼《孤儿怨》;再比如心理医生,几乎所有惊悚片都有心理医生,他们有的可以挽救一切,有的也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加难以收拾,我以前就在很多影评说过自己对心理医生和心理病患感情复杂(我居然还想过做心理医生,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当然,还有心理惊悚片常用的桥段——人格分裂,说实话《致命ID》之后,所有人格分裂都浮云了,不过在我一直怀疑是女儿人格分裂的时候,突然揭盅,原来分裂的居然是身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这一点估计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了,我很喜欢。
我看的结局算是happy ending吧,父亲死了,女孩被送进精神病院,女医生决定一定要治好她。
据说还有个结局是女孩子画了两个头的娃娃,刚才忘了说了,这画画也是个常见恐怖桥段,《孤儿怨》《寂静岭》,好像这小萝莉一旦会画画就什么妖魔鬼怪都能招出来。
如果这样,无疑是在暗示,这个孩子也是人格分裂。
这外国人拍个电影就得弄个4、5个结局,还真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的。
Ok,ok,我知道我又开始吐槽了,这样不好,还是那句话,我就是看的多了,所以缺少惊喜感。
就像今天中午米妈妈说的,不能问你片子可不可怕,你的承受力和正常人不一样。
DING这真的是部很好看的惊悚片,所有的恐怖都是依靠声音,气氛,蒙太奇来达成的,是很完美的心理恐怖,也是我最喜欢的。
记得以前我就说过,那种很血腥的,强化视觉刺激的我都是不喜欢的。
还有最重要的,这里真的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我很喜欢捉迷藏这个游戏的设置,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游戏了,小时候享受了太多游戏的快乐,却从没想过这个游戏就像是我们险象环生的人生。
隐藏、寻找、吓一跳,受到惩罚或者嘲笑,然后继续更深的隐藏。
我们生命中太多的快乐和美好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隐藏中渐渐消失的。
就像影片里的父亲,不断的隐藏自己,不断的选择忘记,最后人格分裂,其实喜欢玩儿捉迷藏的并不是女儿而是他自己。
说到底,所有的心理恐怖电影都是一样,告诉我们这世上最可怕的永远是人心。
可是,这世界上的人都能想得明白吗?
很多时候,我们能抓住藏在床底下或者衣柜里的人,可终究逃不过躲在自己心里的鬼,难道不是吗?
又一次因为专注于剧中的细节气氛而完全顺着导演的思路走。
都说结果很容易就能猜到,于是揭秘时只有我是一副“原来是这样”的样子。
不得不说,DOKOTA FANNING演得真是太好了!
真的很有天分的孩子,确实是眼睛里都是戏。
精神分裂几乎成了悬疑片的代名词,主要电影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病人,这就意味着电影肯定朝着悬疑惊悚的方向奔去,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悬疑片都希望看到一个经典的结尾,结局越是出乎意料电影也就越成功,于是编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成了所有悬疑片的必杀技。
作为一部典型的惊悚悬疑电影,《捉迷藏》还是把宝押在故事的结尾上,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编出来的,奈特西亚马兰突发灵感创造了一部《第六感》,被无数悬疑片拥趸奉为宝典,后来的《小岛惊魂》虽然在惊悚和悬疑程度上全面升级,但没有一个独创的灵感,让这部影片这能背负着copy《第六感》的包袱。
《捉迷藏》把电影的主题直接放在精神分裂上,这无疑是在开头第一分钟就告诉观众电影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从心理上讲观众就会去主动猜测这个结局,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电影中的主角只有父女二人,也就是这两人中必有一个是真正的精神病,剧情一直在告诉我们女儿受了母亲之死的影响,对她的神经刺激很大,编剧此举无非是想让观众的思路和视线都聚焦到女儿身上。
可事实情况和编导们最初的想法有点不同,现实中的观众早已经历过各类好莱坞悬疑片的洗礼,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观众们只要小小的运用下逆向思维,就猜的出真正的神经病人是父亲,而不是女儿。
这样一来结局的出其不意也变成了意料之中。
When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parents,why it is always the child who pays for all these.We were still just children,we are still young,why the scares never disappear.If I can do anything,I wish I was never borned,I wish I can go back to the day when everything happened and figure out why did they said they love me and still hurt each other and let me suffer all these years.Why they can't be strong,why they can't be strong enough like me to carry so much under my mind and still laugh so innocenttly?I'm not a child anymore,but I want me childhood back.Can you give that back to me as a present,as you already gone without saying goodbye.I see,you just always love yourselves more than anything.I don't blame you anymore,I just wish I haven't existed in this world,can that be realized?
刚写完标题,不小心瞟到了电影封面的那一句话:COME OUT,COME OUT,WHATEVER YOU ARE.这一句其实已经很清晰的表明了本部电影的主旨:人格分裂。
只是究竟谁是那个人格分裂者,成为了本片一直在着力刻画或者说故弄玄虚的POINT。
很容易地,会认为是小丫头Emily.虽然一开始,有那么一丝可能让我抓住了“真凶”,可是导演的避重就轻,对Emily的反复描述。
再加以父亲本身作为心理医生这一职业......让我先入为主的将小Emily列入了人格分裂的主格人选。
这一点上,导演做到了,成功地转移了我们看客的注意力,并让我们顺着他的意图往下走,却在最后真相时,才豁然发现自己的狭隘。
让心理医生成为那个有问题的人。
这才是本片的Point和高潮。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百坚不摧?
谁说心理医生就应该有着清醒的自我洞察力?
相反的,心理医生反而更应该是那个最受重视的精神病潜伏人员。
他们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负能量”,倘若没有一个有效的发泄和疏导,积聚不断的“负能量”会最终将他们击垮。
所以,心理学这一行业里,很看重“分享”或者说公开式小组式“案例分析”,也进一步的产生了“督导”这一职位。
我们都是常人。
而对于之后,Charle的巩固,Emily爸爸的退后,这一情节让人忍不住想着力分析。
在人格分裂案例中,据我所了解,大部分主人格意识上并不知道次人格的存在,所以每次Emily爸爸都以沉睡的模式让自己“失忆”。
而次人格往往是很清楚主人格的存在。
当Emily爸爸这一角色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时,他选择的是退却,选择了让次人格统领自己,而不是迎面而上。
这一抉择真的叫我匪夷所思。
或者说,他作为心理医生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这一问题,所以干脆把自己深埋?
或者说,他是真的太累了,所以放自己休息?
当然,这一点,导演没有细说。
反而,笔锋一转,在温暖阳光的房间里,将镜头指向了仿佛没有任何问题的Emily的画上,结束影片。
这个结尾很叫我满意。
至少,也证明了,其实前面的着力描写也是事出有因的。
总体来说,这片子有酣畅感,不错!
不知道是电影看多了还是怎么了,后半截竟然猜出怎么回事了,不过也应该容易理解吧,就两个人,不是她有毛病,就是你有毛病了。
也许现实中的常人,也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吧,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有时候总会觉得是别人的错误而不是自己的错误。
在《搏击俱乐部》中,基本上不同状态是交替的,一种状态存在,另一种状态沉睡或者是旁观,但是此时的两种状态似乎是同时的,只不过当查理到来之时,他就开始在一种幻觉中生活,几个星期都是如此,都未能发现,有点恐怖,不知道他女儿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不过里面艾米丽对埃米的洋娃娃的处理手段也有点恐怖,不知道被丢进垃圾箱的洋娃娃是不是也是她自己弄成那样的,也不知道她为什么那样对待埃米的洋娃娃,难道仅仅是导演想故布迷阵?
最后的图片是对艾米丽病情的暗示吗?
陪同学看第二遍,做了些笔记搬到乡下,进入Emily的房间两张床,照应电影结尾Emily的画,两个头电影的谜底就是人格分裂搬家第一天,爸爸堵嘴做鬼脸,在Emily睡觉前学妈妈其实一直一直都是在try to please her结果Emily回答that's what mum did可能这个时候,爸爸开始觉得自己不能亲近女儿Charlie慢慢出现,为了自私的占有Emily再次注意了那对神秘的neightbor那位女士第一眼看到Emily,确实是有点惊讶第一遍看的时候,以为是因为看到小女孩这么憔悴现在明白是因为像自己的女儿在加油站,Emily坐在汽车里She smiled when seeing Amy falling爸爸给女医生打电话说了一句,我希望她相信我,而不是幻想一个朋友出来Emily在饭桌上说Charlie fun like mummy煮开水的情节爸爸把水放火上,回书房,马上水就烧开了但其实是变成Charlie跑去和Emily捉迷藏了,还从窗户走了时间上其实很久,只是爸爸这个角色没意识到音乐盒里爸爸的照片又是neightbor,女的故意欲言又止,还好像很怕她丈夫但其实质是为后面误导,他丈夫就是Charlie最后我在想,当爸爸看到尸体后,要Emily告诉他谁是CharlieEmily说I can't, I can't一方面可能是在害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Emily是真的没有办法清楚说明白说you are charlie?!
1 猜到意外结局所以不算意外结局 2 人变坏 能力就翻倍 3 小女孩演技真棒 4 人格分裂*人格分裂 任意排列组合 5 解谜后仍然叨逼叨二十分钟却没再来个意外结局实在好无聊啊
案例研究成果:人格分裂会遗传
看了第二遍,依然惊悚不已,浮想联翩;可怕的是他,更可怕的是她,真的不敢再想了!
第三者造成刺激分裂的杀人案。2点06的细节,梦的还原和儿童画使用得很俗套,但是德尼罗的演技真赞,小萝莉演得也很不错。别的就没什么了,多结局表示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小萝莉其实是杀手也可以的(5个结局中的至少2个这样暗示了呢)。
故事还是欠缺额,有点磨磨唧唧的,这种反转题材电影太多了,直接给观众想看的就行了,没必要玩这种故弄弦虚啊,心里铺垫啊,直接快节奏的整点刺激的,然后最后再玩反转真相大白啊 blablabla
早就猜到是爸爸的精神分裂了,结局真做作,精神分裂也遗传?如此故弄玄虚令人嚼蜡
终于把这部片子给看了,还是不错的,就是说服力不足的地方太多。留一个两个头的结局干嘛,导演真是的。。。
这种片子看多了也就没什么悬念了,问题是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这种模式的。演技很好,柜子那段很有感觉。
成片节奏太慢,主要是剧本不太行,少了悬疑片该有的一惊一乍。编剧和导演都不具备天才的实力,28分钟弃剧,这豆瓣的高分也太水了。
偶像怎么会接这种烂片呢?为了增加悬念一味的扭曲女儿的形象,太2了
够诡异惊悚,不错有创意,关键是2005年的电影,应该大部分是用他的梗。
完全不记得以前看过了,到快结局才想起来,我擦,这个我早看过了完全被某人吓到了,全程一惊一乍!要不要这么刺激啊!
在长途车上无聊陪朋友一起看的,这条友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看恐怖片。看了前面就猜到结局确实是很扫兴啊。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其实说真的,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是真的恐怖,不是妖魔鬼怪化。而杀手锏,当然就是范宁小妹妹了,萝莉凶猛呀,片尾结束的时候,那副画画,有两个头,这是人格分裂么?
在同类型影片中前戏有点过长了,紧凑感不足导致气氛一直没烘托起来,还有感觉德尼罗不适合演这类角色,范宁倒是很搭调……
人物简单 剧本无新意 剧情不够丰富紧凑。一开始就猜到人格分裂 无聊
就是喜欢看这种电影,Dakota太灵了~
阴森压抑诡异的调子从头到尾,你认为最正常 善良的心理医生人其实是真正的变态杀人犯,只让人感到绝望,难道这是人们看此片要追求的快感吗,烂片
在目睹母亲的角色死在浴缸的时刻,两个人都产生了双重人格。在后面愈演愈烈的“游戏”环节,父亲的双重人格中查理逐渐占据上风,控制了父亲及女儿;女儿的双重人格比较隐晦,她一直认为这只是在玩游戏,即便是亲眼目睹了查理伤人,也就只是在电话中说不想再和查理“玩游戏”,直到她说不想查理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