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师
The Dresser
导演:理查德·艾尔
主演:艾米丽·沃森,伊恩·麦克莱恩,莎拉·兰卡夏尔,安东尼·霍普金斯,凡妮莎·柯比,爱德华·福克斯,汤姆·布鲁克,伊恩·克宁汉,约翰·阿什顿,海伦·布拉德伯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简介:本片根据Ronald Harwood的同名戏剧改编,Anthony Hopkins扮演一名年迈多病的演员,Ian McKellen扮演对他忠心耿耿的幕后助手兼化妆师Norman。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称该剧的原型人物就是Ronald Harwood本人——他曾是著名英国演员Donald Wolfit爵士..详细 >
不得不说情感方面做的非常棒,内心的压抑可能会无法释放,唯有找到自己爱的那个人,找到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会坦然面对,世界对待每个人都是不公平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怎么对待自己。
一场早有预谋的告别,来年再见,来年真的能再见吗?
陈俊彦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看了Ciao后虽多少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本片的定格式画面,长镜头与剪辑都多少有前者的风格。一个同性题材中不断被探讨的深沉话题,用85分钟浓缩他对亲友的告别。压抑、隐忍,从未捅破,从不坦白。可是有些答案,就在那里了。我们或不必知晓他最终如何——伤心者自有归处。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灰天黑地人如狗,哭得很厉害,后劲也一直很大,一直念念不忘的be。情感浓烈的黑白片。240101重看,还是被情感击中,桥下呼呼大风吹得绝望冷冽,再苦再难也打不倒的我被他人伸出的温柔触手狠狠感动哭。记忆里是绝望的be片,没想到其实父母都有所了解有所改变了,但太晚了就更绝望遗憾。对弟弟的寄语依旧感动。
细腻深情,心碎不已
最后一次告别,也需要如此小心翼翼。
Those dark days…看到点了我们家的影子…精到、克制的情绪&配乐(主配器基本是钢琴,少数几段换成吉他(想起《如父如子》跟《相见恨晚》,虽然这里不是用的名曲主角一对好看!~...MadonnaA Chorus Line?!~...Back to the Future
小心翼翼浮于表面,黑白颗粒也没有增加太多的年代感,最后磁带强行升华,总之就是无趣,就像你看到父亲演员的长相就能想到他是什么样的角色形象。不过有小哭一下。
得病死前看一圈家人朋友。唉
号冶国
说不出口的告别,隐忍又辛酸… 结尾给弟弟的录音,莫名想起了cory的好友robin谈论自己在家乡爱荷华州的青春期,因为性取向和增重备受煎熬,直到来到西北大学,用戏剧宣泄自己,来到纽约,进入更包容的社会,一切才渐渐好起来。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多元更美好。
用黑白的色调和很生活的方式关注同性恋和艾滋病。
最后数小时几度崩溃,故事上与《只是世界尽头》相似,与其刻意放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用无止境的争吵来填满,这样明显更好,没想到这故样cliche故事讲的那么克制温柔又细腻。
跟世界尽头撞车,但却采用了完全相反的表述方式,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汹涌澎湃,细腻婉约克制压抑的情感似乎并不符合美国西部保守家庭的现实(倒是跟亚裔家庭何其相似),惜字如金的含蓄对白在最后一刻的磁带录音里终于释放爆发,从向前女友摊牌开始一直到结尾,一波又一波安静的催泪弹逼得人哭得根本停不下来,这太像自己的经历了,欲言又止的心事重重,亲人的无限宠爱更加剧了自己内心的重担,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真相更难。(80)
悲伤装满了整个电影
同志属于少数类人,但是也是有血有肉有爱,他们不被大众接受,他们的家人一样也很艰辛。
理解与共生。压抑的情感配黑白影像。妈妈的话和桥下的对话催泪。
1985年他因为艾滋病晚期最后一次回到他的家乡,为他的父母弟弟花光全部积蓄准备了一份精美的圣诞礼物,瞒着父母说自己过得很好升职加薪,见了最好的朋友,说了许多最后对亲人朋友的话,最后伤心的离开家乡在他乡孤独的等待着死亡。1985年电影名字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历史背景,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年,有人离开,有人得到救赎。
基兄基弟。
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一切都在无言中,一切又在无声诉说。父亲的那句你可以依靠我,诉说了多少心酸,母亲的包容又是如此温馨。然而却有些理所当然了,很多地方都有些突兀,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文化差异。三颗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