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唇美女,黄金眼泪81岁的伍迪·艾伦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长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资近3000万美元,是其导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称作伍迪·艾伦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男主角鲍比,一个前往好莱坞改变人生的犹太年轻人,却因为爱情的失败独自逃回纽约。
初入好莱坞的乡村青年鲍比昨天,朱莉和皮特离婚的消息突然传出,路人都吓了一跳,爱情是好莱坞最昂贵的易耗品。
在《咖啡公社》中,鲍比结识了一对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们成为朋友并彼此帮助。
新年之夜,鲍比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么秘诀?
此时鲍比自己的婚姻已变得不幸福伍迪·艾伦从不贩卖廉价鸡汤,他镜头里的人物回答: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喜欢一样的电影,我们都喜欢小孩,别人的小孩。
能够幸福的爱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又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爱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可能就是“另一个自己”。
鲍比爱谁呢?
他闯进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为了排解孤独打电话招妓,结果裤子都脱了,却拿钱把人赶走了。
一贯的伍迪式讽刺和幽默,当然也有“幸福规则”的制约。
走错房门又迟到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女版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浮夸、事业无门转做妓女,还是初次接客。
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腐朽、事业无门、苦恼之余打算招妓,还是初次操作。
一般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由于尚未沦落风尘,百分百会被男主营救,甚至有希望晋升女主,展开一场缠绵爱情。
但不幸的是,镜子对面站的也是一个loser。
年轻的鲍比还有一点斗志,绝不会与“低配版的自己”相认。
当他把女孩送出门,镜头里出现了一条走廊,他穿过这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书瓦妮,并且一见钟情。
瓦妮并不贪慕财富,却有自己的抱负,这也是鲍比的心境。
他离开父母的珠宝维修店来到好莱坞,是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在他乡,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自己”,虽然一个出于爱情,一个出于友情,却无比契合。
热恋中的瓦妮和鲍比在海边结合,岩石将他们框在一个世界但当面临抉择时,瓦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菲尔。
因为这个中年男人依旧保持活力和斗志,而鲍比却请求瓦妮跟他回纽约,住在诗人和画家的村子里。
这个请求一半是因为鲍比自己厌恶了好莱坞名利场,另一半是因为他觉得瓦妮也是如此。
但鲍比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对于瓦妮来说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个脱了裤子却赶人走的窘迫嫖客。
于是,鲍比失恋了,独自回到纽约。
在“热带雨林”,鲍比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罗妮卡。
他们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而抛弃他们的正是自己的所爱,和自己信赖的人。
维罗妮卡热情、快乐,在和鲍比听爵士乐时,她谈到和音乐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
而维罗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发音相似。
她是现在的我(被抛弃),她是原来的我(天真、快乐),她是另一个我(维罗妮卡=瓦妮),她是“可怜的自己”。
第一次见面,满脑袋发胶的鲍比就把维罗妮卡拐上了床。
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一年半后,鲍比和瓦妮在“热带雨林”重逢,瓦妮像报菜名一样谈论着好莱坞的明星和廉价趣事。
但巧的是,鲍比也变成了不得不逢场作戏,谈笑风生的老油条。
鲍比指责瓦妮:“如果你谈论那些廉价生活时没有感到难过,那就很可笑了。
”瓦妮当然感到难过,她所嫁的男人,她所处的阶层迫使她成为一个只谈论明星、金钱、房子、游艇的贵妇人。
她尚未拥有这些生活时,以为选择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知道那是她“最讨厌的自己”。
面对鲍比的瓦妮几乎落泪,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现最精彩的段落鲍比指责瓦妮时,同样感到难过,他抹好发膏、打好领带、擦好皮鞋,进入夜总会,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远带着笑容,永远恰到好处。
最初他连父母的争吵都不能忍受,现在却能夜夜在俱乐部耳闻目睹那些无穷无尽的秘密和谈笑。
鲍比也同样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再一次,他们的相同的心境和处境使彼此成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个灵魂被分成两半,注入不同的身体。
而鲍比的妻子维罗妮卡已经不再热衷于社交和酒会,她由天真快乐的女孩变成了温婉而敏感的母亲。
菲尔叔叔则依旧在觥筹交错中追名逐利,没有丝毫厌恶感。
电影结尾,新年钟声响起,鲍比和瓦妮相隔整个美国大陆,他们的面庞隐隐地重叠在一起,正如未能灵魂相认的一体。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
伍迪艾伦不事张扬地拍了这么一部舒服的片子。
没有午夜巴黎的无尽游逛,无形的游逛胜似有形。
镜头推拉摇摆得极舒服又化入无痕,好像老司机开着车带你上路。
电影整篇好似絮絮叨叨的对话录,写的是什么呢?
可以反着说黄龙祖心禅师的那句:不知我者谓我拖泥带水,知我者赢得一场怪诞。
那么写的是什么呢?
有一段重要的戏是作者刻意省略掉的,上头的人提示了哥哥要遭难的消息,事态紧急,下一场却转入男女主角的一段柔情。
然而隐藏起来的这段戏(男主告诉哥哥要离开)至关重要,恢复过来大概是这样的:-哥,你得出去躲个风头,上头在调查,最近就要找你麻烦。
-我干吗要出去躲个风头?
-你可以稍微躲一下,去哈瓦那什么的。
-我干吗去哈瓦那?
-哈瓦那的雪茄不错,别老整天叼个纸烟啦。
-老子就是喜欢叼纸烟,老子哪里也不去。
-他们很快就要展开调查了。
可靠的消息,特别可靠,你考虑一下,去哈瓦那,就这样定了,船已经安排好了,今晚就去。
-我考虑个甚?
我只能考虑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老子的信仰。
看样子要坐电椅啦,可是犹太教里没有来生,我是不是应该改信基督教。
-你去哈瓦那,躲一下就好了。
-老子不去哈瓦那。
I'm not going anywhere.老子离不开这儿。
同样,男主在天堂一般的加州海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去纽约吧,住在小公寓里,我们肯定是对模范夫妻。
男主只可能在纽约混。
在好莱坞也可以混得开,然而就像初到好莱坞召的那个兼职妓女,一个事业不顺的小演员,你们谈好了价钱,她也光鲜亮丽,你裤子都脱了——可你还是走吧。
而在纽约,你就是咖啡公社的那个如鱼得水的犹太管家,即使上头风声收紧,哥哥被抓,世道要变,场子已经围不住了,周围在陷落,可你就是离不开这里。
有人说这是红玫瑰白玫瑰。
我觉得更像卡萨布兰卡。
每个人沦陷在离不开的咖啡公社。
宿命如此,苦涩又柔情。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
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
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
很单薄。
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
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
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
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
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
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
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
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
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
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
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
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
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
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
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
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
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
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
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
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
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结尾赞——伴着热烈的新年庆祝气氛,以及慵懒欢快、又不无哀伤的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一个带着faraway 的 look,另一个eyes so dreamy…又一次感伤了爱情与生活Woody这次把自己映射在姐夫身上;而不是Jesse,没预想到。
摘了两个小句,笑出声:You don't have a traditional Jewish head, you're stupid! Socrates said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然而,处处谨慎的人生又好到哪里去呢?
还有一句算良言,也算真谛,也算屁话: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Soon ‘The Tropic’was known as the place to always find the driest Martinis and the prettiest women in Manhattan.Beautiful girls attracted celebrities and sports figures.Socialites mingled with politicians.And with the smart set came the Press and an ever growing reputation.And Bobby moved more and more gracefully amongst the rich and Famous.He learned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Cafe Society’ which included any number of prominent figures from New York's glamorous underworld. There were the Rhinebeck,came home every night, to ordler the finest wines in the world.They seemed like an ideal couple.Except that he was sleeping with his wife's sister.And there was no shortage of Royalty from all over Europe.Like, Count Henrick Van Goren who played backgammon for millions.And his wife, Countess Van Goren,who is actually Chickie Sherman from,Passaic, New Jersey.And that ring on Suzy Bancroft's finger was a mere 41 carats.And of course with the elite came the tabloid scandals,like Tom Price, the Wall Street genius,who married the much taller automobile heiress Linda Ray Harmon,He ran through a fortune on race horses and show girls,until one day, out hunting,she mistook him for a deer. And Bobby met them all and shook their hands and joked with them,and heard their sad and happy stories,over $1000 Magnurns Piper-Heidsieck.And learned about life and how in the end,Rodgers & Hart had it right. 很快“热带回归线”就闻名遐迩,成为曼哈顿酒类最高级且美女云集的热闹场所,正妹吸引名人和运动明星,社会名流与政客打交道,与时髦人士一起到来的还有媒体,这间夜店的名气愈来愈大,Bobby在富人和名人间跟穿梭自如,学会上流社会的里里外外,包括纽约迷人黑社会的所有老大。
有rhinebeck夫妇,几乎每晚报道,点最高级的酒,他们看似神仙眷侣,除了他跟他老婆的妹妹睡。
也少不了全欧洲的皇室,像是Henrick van Goren伯爵,他挥霍几百万玩棋,他的妻子伯爵夫人,其实是来自新泽西小镇的村姑,她手上的戒指有41克拉。
当然伴随着精英而来的是小报丑闻,像是Tom Price,华尔街的天才,娶了比他高半头的汽车业女继承人Linda Ray Harmon,他花光她的钱在赌马和车模,直到有一天去打猎时,她把他误认为鹿。
Bobby认识所有人,跟他们握手、谈笑风生,听他们边讲着悲欢故事,边狂饮高级香槟,并学会了生活以及罗杰斯和哈特最终是如何修成正果的。
很喜欢这段,知识分子伍迪艾伦风格,但是看的是机翻,最后一句实在别扭,求指正嘻嘻。
一首有点忧伤的爵士。
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
一段略有遗憾的爱情。
一个并不完美的人生。
“You know...time passes, life 就是这样…时间变迁,生活前行,一起去过的那个墨西哥小酒馆依旧,我们却都变了。
“Dreams remain dreams.”梦里我们相偎相依,而现实中我对你无限留恋。
然而,梦终归是…梦。
Jazz makes evertinng dramatic 明快的爵士乐让着一切变得优美,戏剧,而又忧伤。
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生活,就算再反复思索认真生活,也总觉得有点不尽人意。
即便如此,时间也不会给你更正的机会。
(部分非原创,侵删。
)
https://music.163.com/#/song?id=420482043 Manhattan, by Vince Giordano and The Nighthawks 2016年Woody Allen的第46部电影长片《Café Society》上映,国内常译作『咖啡公社』。
影片的主线,讲述的是在1930年代的美国,一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经历。
住在纽约布朗克斯的穷小子Bobby,不愿继承父亲枯燥的珠宝生意,只身来到好莱坞投靠经营明星经纪公司的富商舅舅Phil,因而认识了Phil的年轻秘书Vonnie。
Bobby爱上了Vonnie,但Vonnie的心却早有所属——她已婚的上司Phil。
不久Phil提出分手,伤心的Vonnie在Bobby的陪伴和抚慰下慢慢地被其吸引。
而就在Bobby厌倦了好莱坞的风气,打算带着Vonnie回到纽约之际,Phil与妻子离婚并向Vonnie提出复合。
Vonnie选择了Phil。
Bobby独自回到纽约后,把黑帮哥哥Ben开设的俱乐部经营得风生水起,他在中间也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名流。
在店里,他遇到了另一个美艳动人的『Veronica』(Vonnie是Veronica的昵称)。
从前在妓女面前紧张得不行的Bobby,如今油腔滑调地俘获了Veronica的芳心,与她共结连理并诞下一女。
某个晚上,Phil与Vonnie来到了Bobby的店里。
Bobby发现Vonnie也变了,原本安静寡言的她说个不停,满嘴都是那些富人朋友的诸事八卦。
趁着Phil谈生意的空档,Bobby带着Vonnie游览纽约。
有次他们一直玩到凌晨,在中央公园坐马车,就着晨曦在湖边喝红酒。
在主题曲《Manhattan》的衬托之下,Vonnie说她如今(有条件)到处旅行了,Bobby则说他很享受现在看百老汇、吃Lindy's芝士蛋糕的纽约客生活。
当然,他们也谈到Vonnie当年的选择,然后情不自禁地拥吻,又点到即止地结束。
后来,Bobby抓住机会去好莱坞看望Vonnie,Vonnie则委婉地表示不要再相见了。
再后来,在各自迎接新年的派对之上,在集体倒数与《友谊地久天长》之后,在欢呼和拥挤之中,两人都若有所失地出了神。
《Manhattan》在此刻再次响起。
琴声像是点滴回倒着的沙漏,逐粒逐粒将思绪牵引到只有自己——或许还有对方——知道的那个金黄色的时空;而底下细细的镲响,仿佛是痕痒的悔意,一寸一寸地漫上心头。
这首编曲宁静而细腻的《Manhattan》,来源于1925年百老汇有名的讽刺喜剧《Garrick Gaieties》,由Richard Rodgers作曲,Lorenz Hart作词。
在介绍Bobby在经营俱乐部的过程中成长时,Woody旁白说他『learnt about life, and how in the end, Rodgers and Hart had it right』正是指涉这首歌,并把它当作典故来引用。
那么这首《Manhattan》到底说了什么呢?
毫不意外地,也是一对在曼哈顿的年轻男女的故事。
歌词中,他们没钱去尼亚拉瓜瀑布度蜜月(Bobby倒是在求婚时提出要去),干脆视作省钱;他们在廉价的平民餐厅Child's也要挨饿;他们去Coney Island游乐场游玩,把自己说出来的瞎话卷起来当饭吃。
作者的意图在这语境下近乎赤裸。
在歌曲中的这对爱侣,他们穷,却很幸福。
是的,两者并不相悖。
电影的名字『café society』,原本是指经常出入于咖啡馆、餐厅、俱乐部的社会阶层。
1933年禁酒令废止之后的美国,餐饮场所重新成为合法饮酒聚会的地方,加上当时的新闻业开始流行用照片说故事,于是喜欢抛头露面的电影明星、商界名流等便在这种半公开的场合活跃起来。
影片中Bobby经营的俱乐部『Les Tropiques』,所有的座椅都采用大片抢眼的斑马条纹装饰,正是同时代曼哈顿最负盛名的俱乐部之一『El Morocco』的经典标识。
而这个浮华年代,也是好莱坞制片的黄金年代。
蓝色的曼哈顿、金色的好莱坞,Bobby与Vonnie都在时代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Vonnie靠的是老公Phil,Bobby靠的是哥哥Ben的不义之财和模特经纪Rad的人脉和品位——讲到底不过是攀龙附凤。
或者不该如此刻薄地论定两个可爱人物令人欣慰的圆梦旅程,但在二人光鲜地重逢之时、诀别又相思之时,两次奏响的这段甜蜜又温柔的爵士乐,谁又想到蕴含着一道辛辣的反讽?
影片也将相当笔墨花在了与主线并不相关的地方:开头一位又一位Bobby家人的介绍、Bobby哥哥Ben杀人越货及被捕判刑、Bobby与姐姐Evelyn没钱打电话只好写信、Evelyn夫妇和伐木场保安邻居的纠纷、Bobby母亲对于Ben临死改信基督教的愤怒。
这些闲笔不断缠绕着主线,于我看来,都是在提醒观众:他们中固然有人飞黄腾达,但他们始终都是布朗克斯的犹太人。
乍观影片,以为只是出令人叹息的爱情悲喜剧;细细考究之下,才发现这残酷的幻灭。
然而每次哼出《Manhattan》的旋律时,都会浮现中央公园湖畔高楼后的一抹黎明,和新年派对中摄影机旋转着特写Bobby落寞的眼神和背影。
于是甘愿地相信,这首歌仅仅意味着一个来自布朗克斯的小伙,和他心爱的来自内布拉斯加的女孩。
老爷子这两年对爱情,对夫妻之间感情处理越来越柔和,从06年的赛末点,杀;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的和;到这两年午夜巴黎,咖啡公社的柔和处理。
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是老爷子对女人的看法。
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讽刺和反映一直存在在老头子电影里,咖啡公社其实整篇描绘的都是美国中产社会的问题和状态。
醉生梦死的夜总会和好莱坞,官员们和黑社会的交集,底层人民的不如意和社会学家那清醒的话语,这都是伍迪艾伦给观影者带来的内容。
当然,生活就是如此,存在很多变数,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得过,无论多迷恋以往,都得活在当下。
伍迪艾伦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好莱坞的狂热爱好者,活在这个时代的他,心是在那个时代的。
抛开片子的内涵,就片子的本身来说这部片子基本称得上是满分,全篇暖色调,优良的构图让每一祯都可以用来当作壁纸,导演对于黄金时代的迷恋让观众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找到40 50年代好莱坞喜剧的影子,再加上伍迪艾伦典型的俏皮旁白和优美的管鉉乐器,这部片子看起来就是这种享受。
作为一部普通的类型片没有视听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但是他做到了一部好的类型片的要求。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
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
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
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
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很多人说Woody Allen不再像之前的风格了,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元素。
城市、犹太人,完美的特写,干净的情节,都非常Woody Allen。
至于讽刺,应该都放在Bobbi的哥哥Ben和他的父母关于宗教的讨论那里了,他妈妈说的那句“之前他就是谋杀了人,现在他要变成基督徒了!
”简直是影片笑点之最,不属于其他的Woody Allen式电影。
但关于Bobbi和两个Veronica之间的爱情,导演确实带上了含情脉脉的面纱,用注视后辈的眼光注视着Bobbi的puppy love和成长,就连他一贯讽刺的上层社会—Bobbi的叔叔Philip,竟然也有了真挚的爱情,这让我倒是吃了一惊。
其实我挺喜欢Woody Allen这种难得一见的温情的,虽然没有深刻的主题,起码是部好看的电影。
周六的早晨,洛杉矶Westwood里面的Landmark影院里人很少,几乎全都是住着拐杖或者助力车的老年人,bird和我笑称我们起码把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
Landmark是美国专门放小众电影的院线,与主流院线放的暑期爆米花大片相比,这里放的都是戛纳或其他一些电影节的的参赛作品,肯定不会有Finding Dory这样拖家带口的庞大观众群,却有Westwood这种高级社区的观众支持,观影感受也比旁边坐着一群嚼爆米花的少年好了很多。
电影院真是能放大一个人对电影的感受;如果我在家里电脑上浮光掠影地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只能三颗星,因为实在缺少戏剧冲突和高潮;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当所有人都放下手机,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时,就能听见导演的娓娓道来,看见微妙的光影流转。
当Woody Allen把大束的柔光打在前后两个Veronica的脸上时,两个人Brunette和Blonde的美真是尽收眼底。
我觉得他是把两位演员当成两个城市来拍的。
Kristen之于洛杉矶,Blake之于纽约,代表了美国东西海岸两种城市、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风格,像双城记,也像朱砂痣与白月光。
而Bobbi与Veronica的距离,也像两座城市一样,不可能有结合,也不可能有未来。
演员Jesse Eisenberg和Kristen Stewart 都是文艺片的常客了,Blake Lively看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这两位女主比起Emma Stone受文艺片导演的欢迎程度来说,演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W. Yt這是近年我私心最喜歡的伍迪作品,窮小子很快就雞湯的長大了。得不到的愛,在經過若干年的相遇帶了些不如不見的世故,但導演沒有要憤世嫉俗太多,很快就回到了伍迪艾倫的善良。蒙上藍藍的憂鬱,結束這次的落花流水。感情與人生不都是這樣? 現在的自己充滿認同
中规中矩?我lively女神还是这么美
感觉好像是大师随便一拍,还没上一部魔力月光好看呢。期待过高啦
人老了就會不斷對往昔的時光開始懷念,但重點在於即使讓他們重來一遍選擇另外一種結局,他們還是會抑制不住對別的生活可能性的想像。生活不是在此處就是在別處,也沒有什麼不同
名流齐聚在咖啡公社,形形色色目不暇接;比前两部好太多,运镜流畅,内景布光饱满;开篇童话爱情,一趟走马观花沦为马戏团表演。仿佛能看到伍迪艾伦在窃笑:婶侄乱伦不稀奇,别太羡慕好莱坞!
暮光女演老少通吃,实在没有说服力,但是为老艾伦为爱情写挽歌的精神,给四星。
3.5不喜欢克莉丝汀~卷老师太神似小老头了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补标
纯叙事 毫无感情。男主就是年轻版的伍迪艾伦,动作,说话节奏都一模一样,还有KK真的一点演技都没有。
不觉得Queen S跟小K的角色应该换一下更合适么。。
犹太主题,解构基督教传统,好莱坞老梗一箩筐。用光绝赞,可不知是深焦摄影还是数字机的缘故,头20分钟生生没有压住我,还是显得新。这么多年来你们总觉得Casablanca结尾应该是男女主角走到一起,我现在就让你们俩走到一起,你们看看会是什么样,现实就是如此尴尬的好吗?20160811
满分。我一直觉得好的爱情故事不一定非要一往情深,完全可以,甚至应该,造化弄人。
我对伍迪艾伦有偏见,但我还是一直要看他,我一定是有病。
老头到底是对卷多么宠溺才写出"you have that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 quality"这种肉麻的话,*但他真的有*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比前兩年電影好些。人必須選擇,不選也是一種選。選擇帶來遺憾,遺憾則會製造騷動因子,而你沒自己當初以為的脫俗,懷舊是在庸俗中懷念曾經的方式。小惆悵,小趣味,懷舊氣氛的小品。JE不錯,BL無發揮,KS違和感很明顯,她太現代了沒三零年代感。話說男主剛到LA找的"Candy"Anna Camp倒是頗有趣味
#7.5-#最后一段胜过前面全部 两个背影的落幕最好全是过往的绮梦 鲍比和瓦妮再如何回到记忆中的地方也无法阻止两个人的分离 好莱坞和纽约的黑帮再努力也无法成就昨日辉煌 当代导演们再肖想也无法拍出带有过去那样的气质的电影 即使是伍迪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