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维拉塔之书

విరాటపర్వం,Virata Parvam,Virataparvam,Virataparvam 1992

主演:赛·帕拉维,普丽亚玛尼,拉纳·达格巴提,兰迪塔·达斯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泰卢固语年份:2021

《维拉塔之书》剧照

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2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3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4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5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6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3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4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5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6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7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8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19维拉塔之书 剧照 NO.20

《维拉塔之书》长篇影评

 1 ) 《晨光正好》影评

作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满了极其特殊的版本风格、浪漫诗意的画面与穿插在故事中的忧郁情绪,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的浪漫主义特点。

电影的情节以蒙特拉尔出生的莱蒙为中心,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家可归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莱蒙发展上演了一出充满爱与勇气的世纪之剧,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唤。

一段困难的家庭小说,记载了蒙特拉尔小伙子摒弃被现实足够考验的懵懂、天真,向着拥抱的未来勇敢的探寻,发现了也许不断重新调整路程,但还是能够达成终极目标的道路,充满哲理的影片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昨日被现实扼杀的孩子们真实精彩的青春,被心灵曲折考验着!

《晨光正好》赋予观众以畅快的情绪,耐人寻味的浪漫清新的影像,被友情及爱情交织的温馨美好的温度所笼拥,这种精神使电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窗迷人的风景,让那原先的灰暗中放射出一股理想的青春光芒,从而得以从街头的贫困中解脱出来,实现升华的人生,这充满力量的梦想,正是每一个期望熟悉而又被现实所夺走的人才能在心中坚定不移持有的信仰。

 2 ) 影片结局贴合片名

Sandra事业这条线很流畅,英法,德法的翻译工作。

看到她因为C.的短信,影响翻译进度,仿佛回到课堂,翻不出来的局促感扑面而来。

跟C.的感情线,在意料之中。

介入有妇之夫的感情,藕断丝连,直到结局,感情就这样了,最后还得感慨一下,un beau matin,啧啧啧。

父亲的这条线相对复杂,通过女儿们,前妻,现任,以及他们对父亲的描述,父亲这个形象很立体——生病的前一年还在工作,5年后不能自理。

面对一所再也回不去的公寓,家人讨论的场景很唏嘘。

大家挑选自己用得上的东西,而满屋子的书,Sandra遇到学生,帮忙处理这个操作就很满意。

父亲从一个疗养院辗转到另一个,每个的环境大同小异。

老人,护工,探望的家属。

开始刻画了几个误入父亲房间的老人,家属或是护工会帮忙带走。

护工对Sandra说,要珍惜与老人共处的时光。

到Sandra离开在电梯里,她看到父亲在走廊里迷茫地喊蕾拉,最后她关上电梯门离开。

父亲也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了。

对于父亲年老生病这件事,她能做的就这些了。

 3 ) 她裸露着,展现着女性本真的欲望

影片选取了一个普通女性作为观察的对象,短发、衣着朴素、不加修饰的蕾雅·赛杜完美诠释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

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父亲无法继续一个人生活,她们决定将父亲送往养老院。

父亲乔治是一名哲学老师,家中最多的东西便是成百上千的书。

桑德拉的母亲、乔治的前妻决定要变卖乔治的房产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这些书的去处便成了一个难题,桑德拉决定尝试联系父亲之前的学生。

为父亲选取一个合适的养老院也是一个十分漫长且耗神的事情,辗转数次,桑德拉和妹妹终于为父亲找到了一处安全合适的养老院。

电影中桑德拉的日常便充斥着为父亲找寻养老院的奔波和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亲子关系之间的羁绊是桑德拉人生的核心之一,也是影片为我们展现出来的两大主线之一。

除了桑德拉与父亲乔治,影片还着重展现了桑德拉与女儿琳之间的亲密关系。

但浪漫的法式风情滤镜也遮挡不住中年单身女性面临的家庭困境,桑德拉的人生除了繁忙的工作,看望并照顾生病的父亲,还要承担陪伴和教育女儿的责任。

在一片岁月静好中,我们似乎也能在看似温馨的氛围中隐隐感到桑德拉的窘迫。

克莱蒙的出现得以让桑德拉从家庭的身份中抽离出来,暂时的成为一个女人,享受鱼水之欢。

通过两条主线,影片为我们呈现了桑德拉的两种人生角色,而这种跨视角的记叙方式让我们对母亲这个身份去魅。

大面积的裸露镜头甚至会带来一丝刺痛感和割裂感,好像我们无法接受看到自己母亲的裸体,无法想象自己母亲与其他人交欢的场景。

送完女儿上学后的两小时、送女儿去外婆家住一晚、让外婆带女儿看电影......影片带我们揭开了对母亲身份无私的想象,更多窥见了桑德拉把握各种机会和克莱蒙做爱的急不可耐。

朴素的衣着下是一副曼妙的身姿,克莱蒙感叹到:“这么美的身体为何这么久都没人爱抚?

”她裸露着,展现着女性本真的欲望。

克莱蒙已婚,桑德拉成为了插足婚姻的第三者。

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指责和谩骂,《晨光正好》淡化了婚外情事在道德上的讨论意义,而是将视角集中于展现一个普通女性的人生阶段的全貌。

在桑德拉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父母、姐妹、子女于她的羁绊和她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尽情感受性与爱的疯狂。

中年女性被禁锢的太久,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和工作重压下,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她们身体的想象和向往。

关于女性的叙事,从《将来的事》到《晨光正好》,米娅·汉森·洛夫总有这种发掘女性自然本真一面的魔力。

 4 ) 困境中亦要看到晨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女的人生困境。

父亲曾是一位哲学教授,却患上伯森症(类似阿尔兹海默症),丧失独自生活能力,无奈离开自己的公寓,在不同的安置点辗转。

他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人:伴侣蕾拉,自己,还有一个却想不起来是谁了——哪怕女儿对他那么关心,一次次来看他,陪伴、安抚、照顾他。

女儿桑德拉是位翻译,独自抚养一个女儿,与有妇之夫克莱蒙相爱。

她不愿沦为一个情妇,也担心对方会厌倦了自己的身体,兜兜转转,反反复复,还是放不下彼此,结尾虽然在明亮的镜头中结束,却不知克莱蒙到底有没有处理好家庭与恋人的关系。

影片中最令我唏嘘的,是父亲那些藏书的处理。

书里住着父亲的灵魂,然而因为他的躯壳病了,灵魂也无处寄托,所有的书只能送你送他。

一个爱书的人,最终孤独一生,孓然无伴。

当桑德拉哽咽着要克莱蒙答应若自己患上此病后让她安乐死时,我深表赞同——真到了自己成为家人的负累却茫然不知的时候,生命已经毫无尊严和意义了。

睿智儒雅如哲学教授,会活到无力保全自己一本书的地步,也会陷入因疾病而再也无法阅读的悲哀境遇。

美丽动人如桑德拉,一定从来没想到自己要与一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还要偷偷摸摸担惊受怕,想要离开他,却又一再软弱地投入他的怀抱。

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遭遇是你无法想象也难以避免的。

当然,影片除了展现困境,也不乏温情与美好——一家人齐心协力营造圣诞老人光临的场景,只为满足几个小女孩的快乐;桑德拉和克莱蒙带着琳假期出游,也宛若幸福一家人;父亲的书尽管自己不能保留,却充实了爱书人的书柜,也将充实他们未来一段人生,也是善莫大焉。

就算身处困境,人还是要一天天地活下去。

像疗养院里的老人,即使不认得自己的房间,也可以在歌声里获得慰藉与快乐;像桑德拉和克莱蒙,躲躲藏藏固然难堪,两人的相爱却是真实的,拥抱在一起的身体也是美好的。

晨光正好,就尽情拥抱阳光吧,总是躲在黑暗里向隅而泣,才是真的和自己过不去。

 5 ) 何处该于安放爱意,又该如何面对年华老去?

何处该于安放爱意,又该如何面对年华老去?

肉眼可见的老龄化社会里,衰老、疾病伴随着的失忆、生活能力的丧失,都成为了人生潜在的某种可预见性的危机。

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徘徊游走于被施加的多重天然或社会性的身份之间,女儿、母亲、翻译员…当这种routine成为了某种习惯,隐隐之中还是一次次被意义的终极命题叩问,并导向一个万能的答案——爱。

所谓“知识会褪去,爱会延续”。

女儿抓住在病痛中溺沉的父亲是爱,父亲对于爱人的惦念是爱,一家人奔走将父亲合理安置也是爱,很大团圆式的温情呈现。

内里却也有极致的绝望,曾经满腹经纶、逻辑清晰的哲学教授在丧失了思想和阅读能力之后,他的绝望的一个具象表现无疑是女主对身后事的安排:在病魔降临之前,她希望能够被有尊严地安乐死。

看似合理化或是最优的解法,可是生者的爱与不舍又该于何处安放?

重压的生活之下,她似乎抓住了克莱蒙递来的爱情浮木,可那又未尝不会是另一个深渊。

从婚外情到相守,老一辈的爱情也带着类似的展开维度,其实如果不涉及婚姻的契约,但论爱情的自由开展也没什么问题。

电影所能截取到的一个法国女性的生活片段必然也会取舍其中的“可见”与“不可见”。

只是最后三人站在观景台上的“晨光正好”,可能也会是另一个女性的“至暗时刻”。

当然了,“爱”可以解释一切嘛,如果不涉及伦理。

蕾雅赛杜真的优雅!

 6 ) 父亲的日记

人,遭到意外身体状况的囚禁。

质问、焦躁、我这是怎么了?

我得怎么办?

医生,第一次接触医学,我的主治医师好像不懂我的病。

他送我去了救济院的专科医生那里。

下一步,是心理测试。

痛苦的环节。

第一次磁共振,眼科医生,奇怪的视觉感受,结论是:无异样。

第二次磁共振,更加深入。

闪烁像片,脊椎叩击。

第二次的结论,发现大脑后皮层萎缩。

一系列的不同症状:伯森综合征。

问诊期间,他坚持说,我的病不是阿尔兹海默。

而是术语一种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的疾病。

就这样,我患了慢性病。

我不知道要怎么对待这种病,病状很多,大脑没办法支撑视觉。

遗忘的事情越来越多,消失在视野的物体,明明就在眼前。

我试着习惯新状态下的改变。

我不再坐地铁。

命运的嘲弄。

这个病剥夺了我最为宝贵的东西,阅读。

意识到正失去,且已经失去了许多东西。

“以后再也不会再意识到了。

”如坠深渊,与世隔绝,遗世独立。

我的目标是,通过写作,来战胜疾病。

让疾病不能彻底打倒我。

这也是一种胜利。

是有道微光吗?

我看不到,但也无法拂去它。

最糟糕的还未确定。

克尔凯郭尔说过: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

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7 ) 法式的浪漫敷衍

《Un beau matin》晨光正好,眼睛却得了病镜头深入女主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探病,带娃,工作,通勤,恋爱,聚会…琐碎的生活似乎没有对她造成什么容貌上的伤害,她脸上的笑,眼里的泪都还是那么美。

可是神态越是克制,情绪越是难以抑制,把思考当作毕生所爱的父亲再也无法思考,把书籍视作珍藏至宝的“盲人”再也无法阅读,知道父亲总有一天老去,来得竟如此难受,止不住地哭泣。

离开了看护中心生活还得继续,也只是擦干眼泪,短暂与衰老的悲伤告别。

走进了热闹公园爱情悄然而至,这一次收拾心情,决心与新生的幸福牵手。

平静如水的双线叙事,胶片质感的物景人事,生活困境似乎无解,出轨偷情避而不谈,也不影响他们在晨光下欣赏脚下的砖瓦,和远处的铁塔,称得上一句:地道的法式。

片名起的是真好,蕾老师也是真美,而全世界都在说法国人爱生活,但少见生老病死的“法式”解读,包括此片——缺乏深刻探讨让巴黎的美流于表面。

(三人同框的海报是多年后想起此片的唯一记忆点

 8 ) 痛苦也许不能消除,但生活总要继续,晨光正好,家在前方

非常美的一部片子,就像一首流动的诗。

晨光正好的片名来源于女主爸爸在患病失智前期计划写的自传书名,书名用的是德语“An einem Morgen”,翻译成法语是“Un beau matin”,也就是晨光正好。

然而这部片子不是关于父亲,也不是探讨失智老人的问题。

这部片子是关于女主桑德拉,她的生活,爱,困惑和恐惧。

桑德拉是一个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母亲,独居父亲得了罕见病班森综合症逐渐失智,不得已辗转在医院和养老院。

母亲20年前在女儿成年后和父亲离异,片中仍在帮助处理前夫的事情,和女儿经常联络聚会。

一次偶遇,桑德拉和离世丈夫的好友克莱门特相恋,却不得不面对他已经有家庭子女的现实,分合几次,克莱门特终于离开妻子和桑德拉重聚。

整个片子色调柔和,情感细腻,像一个舒缓的画卷描绘了桑德拉的生活和情感。

片子以桑德拉的一次探望父亲为起点,围绕着桑德拉的生活,用时间顺序拍摄了桑德拉在那之后的一段生活。

从电影开篇镜头里桑德拉穿着绿色上衣背着双肩包漫步在巴黎的街道,进入绿色大门的公寓楼,爬楼梯来到父亲的寓所探望父亲,我们就进入了桑德拉的生活,跟随镜头和桑德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的工作,她和女儿的交流和相处,她和父亲及母亲的关系,她对克莱门特的爱和随时会失去的苦闷,失而复得的欣喜,一次次探望中情况愈来愈差最后几乎无法交流只记得女友和自己的父亲,这种境况下桑德拉的痛苦。

这些都是用工作,探望,家庭聚会,密会,出游等日常生活片段串联在一起并展示给观众的。

桑德拉痛苦曾经是哲学老师的父亲失智,养老院的他只是躯壳,而他留存的书籍才是他精神的回响,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是他挑选的,每一本书最终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他的精神世界。

桑德拉痛苦以情人的身份和恋人相恋,难以忍受和他人分享,欺骗,随时可能发生的离去,以及当真正分开时的痛苦。

桑德拉的痛苦还来源于自身认同,情人还是爱人?

是不是父母最重要的人?

(父亲在养老院中说最重要的三个人,蕾拉(女友)、自我后就陷入迷茫,再也说不出第三个人,爱自己的孩子就在身边,而他却不知道那个重要的人是谁),而最大的痛苦在于遗传的恐惧,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也会像父亲一样失智。

所以桑德拉才会少有的情绪激动,希望以后如果自己出现症状能够去瑞士安乐。

而这些痛苦导演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就是生活,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而生活始终在继续。

疾病是不可逆的,父亲彻底失智后丧失了对自身痛苦的感知,但作为旁观者的女儿却无法接受,只能痛苦的抽离。

但恋人的回归却也是新的希望,当影片最后桑德拉,克莱门特和女儿三个人就像普通的一家三口出游,在山顶辨认建筑,克莱门特问桑德拉的女儿你能认出你家在哪里,小女孩说不知道,克莱门特说,我认为就在它就在你前方。

那一幕,是导演在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生活,家就在前方,我们知道桑德拉的生活会继续向前。

另外片子里每个角色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寥寥几笔,形象就很丰满。

社会活动家的妈妈,热情开朗干练,有一段痛苦的婚姻,为了孩子,等孩子成年后才离婚,然后选择忘记那段时光,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前夫患病后不计前嫌的帮助。

而她再婚的丈夫始终在她身边,看的出非常爱她。

妹妹出场比较少,但圣诞节家庭聚会和丈夫一起表演看得出性格非常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克莱门特,宇宙化学家,风趣幽默,为桑德拉心动却没做好放弃家庭责任的准备,主动离开两次,痛苦挣扎后,与前妻分开后回归。

还有接收父亲书籍的学生等等,每个形象都塑造的很好。

 9 ) 有芳华,就有凋零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10 ) 晨光正好一切还来得及

《晨光正好》有点像米娅·汉森-洛夫导演上一部作品《将来的事》的另一种延续。

蕾雅·赛杜饰演的桑德拉,好比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将来的事》里饰演的娜塔莉,直面一幕幕鸡零狗碎的生活景象,身为一个知识女性除了忙于事业,还必须扛起家庭责任,还要在爱情里周旋,获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她们的父母、丈夫、儿女几乎是半透明的“隐形”存在,不能给她们太多支撑。

两个故事的底色、气质如此相通,片尾也一样从容不迫,动人于无形。

米娅·汉森-洛夫和蕾雅·赛杜,两个热门的法国80后女性电影人。

一个是最有前途的法国青年导演,20多岁开始拍片,风格清淡,品质稳健,在欧洲频频获奖,是大师接班人;一个是红遍世界的明星,热爱表演艺术,既可以挑战尖锐的文艺片,也可以出演热门商业片。

两人一起合作《晨光正好》颇有势均力敌的碰撞之意。

米娅·汉森-洛夫在坚持自我风格的前提下,给了蕾雅·赛杜自由发挥的空间;蕾雅·赛杜也收起性感身段,倾力出演一个困于生活的普通女性,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始终坚定的品质。

桑德拉的职业是外语翻译,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哲学家父亲患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经常要转院、找疗养院治疗和休养,渐渐忘记自己和身边一切,只记得自己最爱(对方却未必最爱他)的蕾拉,和父亲离婚的母亲早就重组家庭。

父亲前后两个妻子,都像一个影子,偶尔才出现在视野。

照顾父亲的事情几乎由桑德拉操持忙碌,她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松弛不下来。

导演为了凸显桑德拉的个性,突出角色的人格魅力,给了蕾雅·赛杜一个中性的造型,完全遮蔽她性感的一面,穿着中性,打扮中性,清汤寡水素面朝天,言行举止干净利落,有时带着一丝强悍。

走在街上,回到家中,穿行职场,她忘记了自己的样子,一心只想着一桩桩扑面而来等待解决的大事小事。

桑德拉对这个热闹的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即使流泪也要去无人处擦拭干净,回过头继续扛起肩头的责任。

可以说,她和大多数男人的差别,只缺一副雄性皮囊。

肉身之累休息休息就可以恢复,心头之苦才是真的苦,无法排遣。

桑德拉有个心病,在一次次交流中,她和丈夫生前的好友克莱蒙产生了好感,言语往来、耳鬓厮磨,纠缠得难舍难分。

可惜这个男人有家有小,性格有些怯懦,迟迟做不了决定,经常在关键时刻退缩,让桑德拉非常不爽。

自己的愿望并不是和他建立简单的身体关系,予取予求,随时可以分开。

她需要一个能和她一起平等生活,和睦相处,能安慰她,温暖她,一起面对风雨的宽厚男人。

只有在克莱蒙的面前桑德拉才像一个女性,终于放下铠甲,以柔软的面貌示人。

饰演克莱蒙的梅尔维尔·珀波,在1996年侯麦导演的《夏天的故事》里贾斯伯一角让人难忘,在夏天的法国南部海滨,这个大男孩徘徊三个女孩之间,迷迷糊糊,优柔寡断,不知作何取舍。

这次在《晨光正好》,演出类似角色轻车熟路,况且他早已告别大男孩的年纪。

夹在妻子和桑德拉之间,在爱情与责任之间,可莱蒙也有他的苦衷,观众不会恨这个男人。

米娅·汉森-洛夫的电影有时也有侯麦电影散文诗一样清新自然的气质,没有偏执固守的情绪,只有云淡风轻的呈现,需要用心体会,只是米娅·汉森-洛夫身上有一种新女性的坚韧,更偏向于捕捉独立女性的生活境况,挖掘她们被日常琐碎淹没的内心光彩,《晨光正好》依然是这样的电影。

桑德拉和克莱蒙这对情侣,进进退退,来来回回,桑德拉要面对的东西不比可莱蒙少,但她无怨无尤,关键时刻还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晨光正好”四个字,是桑德拉父亲年轻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积极和振奋。

电影《晨光正好》全片铺满温暖的色调,浅黄底色渲染,故事娓娓而来,没有阴霾和惊雷,中和了桑德拉的辛苦和困惑。

在真实世界里,梅尔维尔·珀波大蕾雅·赛杜十多岁,在电影饰演情侣没有违和感,相反有一种沉甸的分量。

最后,可莱蒙终于遵从内心呼唤,选择和妻子分开真正走进桑德拉的世界,这一刻片名的四个字才闪现出该有的意境。

《维拉塔之书》短评

被现生朋友们一桩接一桩异性恋那些破事创到严重PTSD发作的时候,想说找部当今最前沿的异性恋电影看看银幕魔法还能不能拯救异性恋。结果就这?说真的,如果短发的蕾雅赛杜在巴黎的夏天穿着红裙去橘园椭圆大厅看莫奈的睡莲这么浪漫的画面都拯救不了异性恋,我决定彻底放弃了,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哪怕女主看似主宰了自己的人生,甚至主导了她想要的性,但父权制异性恋霸权对女性的桎梏无法用任何浪漫符号消解,也不可能被消解,除非革他们的命。另,照料失能父亲的戏份总算看到扮演服务行业从业者的POC,不然拍得跟巴黎还是白人中产的巴黎似的。

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repeat after me: I love Schubert

12分钟前
  • Alad Insane
  • 力荐

1、法式清新的画面色彩鲜明,哲学与人文气息浓厚,也只有法国电影能将婚外情拍得如此浪漫又自然;2、晨光正好,良辰易逝,对应片中父亲从体面教授到失智老头的急转直下,也与女主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互为对照。

17分钟前
  • 叩歌
  • 还行

L’eau tiède

19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较差

B / 相比《伯格曼岛》的确算得上回勇之作。可仍有不少段落拍得太过粗率且功能化。开头我们还能通过剪辑“看”到老人与中年之间的目光错位,可是往后这种错位的目光就基本停留于口头的交流。当父亲空无的目光不再能看到女儿的头发时,女儿只能通过面容的锁定来重新规范化这种目光并重整身体的阶序,而无法对这种混沌的目光与感知的重塑做出最低限度的肯定。全片便显示出一种概念跑得远比“现实”迅速的局促感,这种迟滞的、缺乏流动性的现实总在一些时刻让关于时间、身体的思考显得太过贫瘠。(但依然看哭了谢谢,SIFF最后一部就该看这部)

2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我的Pascal也开始演失智老人了哭死,对着他的裸体撸管好像是昨天的事?米娅也开始拍许鞍华视角了。中年人累啊,要是碰巧还是个善良的中年人,又累又苦。

2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7.0。精緻輕巧、不功不過,在法國每年大量出產的日常生活喜劇裡顯然屬於中上等,只是更期待漢森洛夫有一日可以走出舒適區。

25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最讨厌婚外情!你要的太多了!

26分钟前
  • Nathaniel
  • 很差

生病的人知道自己生病了,知道自己最后会什么都不记得,会难过也会害怕还会有信念,但当疾病真正来临时,有些感受被浅浅淡忘了,人只是在被疾病笼罩。为什么不能再听以前爱听的音乐,因为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已经做不了了,想起只会更痛苦。关于那段感情,最喜欢的片段,是女主在公交上收到短信:没有你我快疯了。她看到很开心,接着哭了。是真的把对方当成很重要的人才会哭,是真的在意。另一个很喜欢的片段,是女主说,如果我以后像我爸那样,你一定要带我去瑞士做安乐死,对方说你也要这样对我,她说好。看完最大的感受还是,偶尔在一起很好,一直在一起不行。我是说我不能和谁一直在一起,因为会乏味。少一点,但久一点,就很好。

27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玻璃般清透美丽。全部是微小的、精巧的、隐忍的片段写作,将所有即将发生的吵闹定格在雷霆万钧的时刻。/BJIFF22.

30分钟前
  • 不纯不纯
  • 力荐

普通人的一生,得到与失去,开心与悲伤,记忆与遗忘,日复一日,晨光正好。

31分钟前
  • 麻油
  • 还行

用轻盈的笔触刻画了深藏在女主角内心的恐惧。面对无可挽回逝去的内心震颤,无法把握当下的瞬间恐慌,未来意义的逐渐退却,苍白遗忘平庸和失智一步步紧逼而来。它并不是围绕着显性主题展开,而是把日常分解成了不同层面,悲伤快乐喜悦绝望无助从互不关联事件中滋生,拼贴成了一幅心理图景,但内在都指向了一旦袭来就萦绕不散的阴影。没人能理解这种微妙恐惧对女主心理的冲击力,这是为何她对恋人说安乐死时对方只是笑她夸大其辞;也是为何她在老人歌声中无法忍受落荒而逃但女儿却埋怨她破坏了最有意思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分赠书籍的段落:组成哲学家父亲整体思想的是那些整齐摆放的书籍,当它们被分赠成为其他人思想的新部分时,父亲的思想系统便消失一空,他成了记忆空白的失智老人。最终所有人都只是对方人生的一站,这是最终画面能传达出的最细微情绪。

36分钟前
  • 九苍
  • 力荐

和侯麦比还差个档次。。。

38分钟前
  • eviloan
  • 还行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47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好的文艺片是把戏剧拍得像生活,烂的文艺片是把生活中无聊的部分拍出来依然无聊。。。。这种缓慢叙事内容真的太重要了,而且米娅个人特色又不明显,对于这样的风格已经无所谓拍得好与不好了,如果故事又让人提不起兴趣,导演又传递不出什么思想的话真的味同嚼蜡。

50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电影节里少有的让我觉得完全不值票价的肤浅之作,太失败了,很多细节都觉得有被冒犯到,也很不喜欢女主人公,然而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世代会遇到的普通人,她对患上罕见病的父亲很少有理解,为了躲避现实,陷在浅薄的情欲关系里,电影里的激情戏甚至都是缺乏真实感的,看完觉得很不适,几乎全靠演员的演技在支撑,还让人昏昏欲睡。通过父亲的部分稍稍了解了Benson综合征,对时空的感知出现问题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去养老院度过最后的时光简直是噩梦了,家人整理老爷子的书籍和物品,就像是在整理遗物,而当他住进养老院,连舒伯特的唱片都听不进去了,家人和伴侣的爱才是他真正需要的,我完全能理解他痛苦的心境,因为没有人曾经教会我们要如何理解衰老与孤独,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陷在自己的困境里,而对亲人的求助熟视无睹。

51分钟前
  • angry baby🌈
  • 很差

很喜欢导演在QA说的几件事:第一,她没有试图在女主接受父亲的衰老和爱情故事这两条线之间建立肤浅的戏剧化的联系,但是这两件事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她说自己的电影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自传性质的,当被问到创作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作品时如何保持距离,她说距离是最终的目的,只有写完这个故事拍完电影看到成品之后,才可以从一定距离来看自己的经历,才能放下,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没有距离的。第三,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第四,她拍的蕾亚赛杜是和一般的男性导演凝视下的蕾亚塞杜不一样的形象,这里她不是被观看的欲望的客体,而是表现她看到的东西,她的感受,她的痛苦和欲望,和她的其他角色不一样,能感受到更平凡更down to earth的一面

52分钟前
  • 十二月
  • 推荐

Léa Seydoux演得真好,失知老父亲很能共情,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点点不认识你,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是很痛苦的。

55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还行

2023.2.26

5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