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Madame Web,蜘蛛夫人(港/台),蜘蛛女:超感觉醒

主演:达科塔·约翰逊,西德尼·斯维尼,伊莎贝拉·莫塞德,塞莱斯特·奥康纳,塔哈·拉希姆,亚当·斯科特,艾玛·罗伯茨,凯瑞·碧许,迈克·艾普斯,佐莎·马梅特,何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剧照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2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3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4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5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6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3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4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5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6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7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8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19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剧照 NO.20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剧情介绍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漫威漫画中最神秘的女超级英雄的起源故事。急救护工凯茜(蜘蛛夫人,达科塔·约翰逊 Dakota Johnson 饰)因一场意外发现自己能够预知未来,在探寻能力起源的过程中,她与三位蜘蛛女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面对反派“毒蜘蛛”以西结的追杀,蜘蛛夫人试图找明原因。穿梭在时间线中的她们将如何利用预知未来的能力改变世界命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厨房布鲁斯薄樱鬼碧血录宝乐婶的烦心事小蒜头闺蜜心窍你是谁-学校2015忍者之家胜女的代价吾为君亡圣朱迪超级特工奉天白事铺魔弹战记龙剑道薙刀社青春日记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呼唤星辰的少女爱有天定波尔达克第二季强者风范穿行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一季台北焦油一路繁花相送番外复活狩猎来都来了人面兽心赤月湖吸血鬼湾区儿女堕落的脱口秀野党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长篇影评

 1 ) 已刷完,有些失望

刷完了,有点失望!

感觉像个缝合怪,集数又少,许多故事情节都没法精彩的体现出来。

我认为如果兄弟连是十分满分得话,太平洋战争是9分,这部空战群英最多也就给5分,空战狗斗情节拍的不如《空战英豪》,重型轰炸机战斗场景拍的甚至不如30多年前的《孟菲斯美女号》。

一共也没有几集的剧,还硬要插入很多其他的支线故事情节,比如跳伞后的逃亡、集中营、政治正确肤色人的战斗机队等等,给人隔靴搔痒的观感。

PS 反观前几年的《灰猎犬号》就很好看,紧紧抓住反潜海战护航的主题,充足的时长刻画故事细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2 ) Master of Air

片头绝的,群像选角可以的巴特勒的自然油好像就算纯吃素也没差有几段对白有些过多,过基有些出戏整体场景画面感,运镜,细节,还原度很好了从前期轰炸机硬抗战斗机,损耗失衡熬到护航的战斗机甚至能真正护航太不容易信仰固然重要补给装备升级才是战力的基石德国当时之所以能推进神速就因为装备太好了没有对手一U2就拿下制海权还是靠情报,好不容易炸补给才艰难反转强大是和平的前提对历史感兴趣的可溯源纪录片血腥一百

 3 )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爱看战争电影

二战电影始终是本人绕不开的喜好点,三部曲的前两部更是看了不止一遍,甚至连小说都找出来读过。

对于喜爱战争电影的人来说,战争电影的魅力不仅仅是宏大刺激的战争场面,热血沸腾的作战过程,更在于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

这个放大器有时候会把人性中的残酷性放大,比如《血战钢锯岭》。

有时候会把人性中的某一些品质放大,比如《兵临城下》《辛德勒名单》。

这部剧集和之前两部一样,它的放大镜盯紧了战争压力之下,这些普通士兵的反应。

这些反应中有些正面的东西,比如勇敢、奉献、信任。

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放弃队友、背叛婚姻。

我们可以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拿出来进行抨击,但是更多的是应该思考一下,是什么让这些本来很正直善良的人发生了改变。

能够选择不做俘虏而是冒险逃跑的奎恩肯定不是胆小的人,却在危急时刻放弃了营救队友。

工作尽职责任心很强的“泡泡”却和英军女军官有了一段婚外情。

德国投降之后,“泡泡”说,我们都改变了。

这话既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回到剧集本上来,整体表现属于先抑后扬。

故事在一开始大量用了巴基和巴克两个人的视角,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双主角的故事。

到后面两人的被俘才发现跟之前的两部一样是群像戏。

整体的战场场面可以用潦草来形容,甚至连特效都不愿意多做一点,奔着场面来的可以放弃。

对于内心的挖掘也不够深,故事中的人物既没有太多的犹豫,也没有太多的纠结。

和前两部比差距比较大。

好的一点是整个故事线中,不止把目光盯着飞行员,其他机组人员在战争中的故事比重也相当高。

视线也不一直在天空之上,还有其他发生在地上的故事。

 4 ) 《空战群英》观感(有剧透,没看完的慎入)

看兄弟连看了不下十次,台词都背得了看太平洋也有3-4次对比起来《空战群英》其实【从第一集到第6集左右(老兵们下线前),节奏和剧情是挺好的:每天一个重要任务,主角配角都比较有描绘,故事比较有节奏感】,但全剧有几个突出的缺点我觉得很不应该。

1、以它要讲述的故事的历史跨度来讲,这部剧安排的集数太短,9集是三部曲里最短。

2、故事的后半截变得缺乏连续性,这应该不只是因为战斗大幅减员而导致的新兵更替而导致,因为就连从来应该给老兵的露脸时间都不给。

问题包括:①有两个机组成员跳伞到了法国,从落地、到求助、到受游击队审讯、到去火车站逃跑,本来一路都挺有剧情和细节感的,结果当集到了火车站就戛然而止。

下一集和以后就直接没任何戏份了,再过了一两集就说他们回英国基地了,然后被送回美国了,就全程没露过脸了。

这里处理得很潦草。

②红色机尾的黑人战斗机飞行员,给了一集的戏份,上任务,然后剧情里第一个任务黑人主角们就被打下来进了战俘营,然后就没啥台词了,一直到第十集解放战俘营,都再也没有什么有用的戏份。

结果到了全剧终、给观众科普局中人物背景故事时,先说了个克罗斯比,然后第二个介绍的就是黑人战机飞行员亚力山大杰弗森。

恕我直言,你这个剧这么拍,观众很难对红色机尾的几位飞行员有啥共鸣,所以你结尾又想突出这几位黑人角色的时候就很突兀:就感觉为什么你在着重介绍几个龙套?

这里主要就是剧情篇幅安排的不合理(顺便,我还是看过《红色机尾》的,现在都依然是这么觉得)③一个①里说的机组,一个主角巴克,一个罗森塔尔,都在剧情里好像开个传送门就分别从敌占区传送回了自己基地。

特别是罗森塔尔,剧情里都说了绕一大圈(先后经过伊朗等地),结果就是一集一瞬间。

如果集数够多,也完全可以多等几集再让他们回英国基地。

④罗森塔尔以一个“正好路过”+又偏偏“在等修车”的理由参观集中营的戏码真的十分牵强。

⑤全篇真正有血有肉的故事基本上是故事前5-6集的原班机组的少数几个人,其中真正有血有肉在描绘的人的就只有巴克、巴基。

连克罗斯比这个故事旁白者在后半程都是龙套。

⑥虽然飞行员一入职就军衔高(至少是个少尉中尉),到了轰炸机机长这个级别是个少校也无可厚非,然后我也很喜欢巴特勒和特纳这两人的演员,但是巴克和巴基这两人的选角选得不太好。

以这两位少校的资历来说,巴特勒和特纳演不了。

《兄弟连》里,温特斯从一开始表现出领导力,但这都描绘了他历经千幸万苦从少尉到中尉到上尉再最后仗快打完了才终于成为一个成熟又相对年轻有为的少校。

回过头来看《空战群英》这两少校这是啥?

他们的荧幕形象、做事风格、喜欢干的事,和刚飞飞机的莽撞少尉没什么区别。

《太平洋》里,主角莱托、锤子等人也分了几线在分别推进剧情,最后都做到了主角配角全都有血有肉。

说到底,《空战群英》篇幅太短,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没有虚构的故事和剧情支撑主角和主要配角。

 5 ) 就这个,我给5星

空降师,太平洋,空军,全部看完,很好看,很人性,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活法我很赞同,人生有很多遗憾,有很多不舍,但是到了最后还要不断前行,活下来的也必定会更珍惜每一天。

很中肯的一部电视剧,没有偏差,各个阵营,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这首伦敦歌谣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提到了中国,看来导演真的很会了,在这个zzzq的时候居然也拍出来了,加个大鸡腿。

空战群英 (2024)8.42024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战争 / 凯瑞·福永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迪·里斯 蒂莫西·范·帕腾 / 奥斯汀·巴特勒 卡勒姆·特纳

 6 ) 全网最细!空战群英》观影大解读-第一集(上):历史背景篇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Masters Of the Air Main Theme (Sped-Up Version),Speed Geek继2001年《兄弟连》和2010年《太平洋战争》之后,万众瞩目的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联袂打造的二战三部曲最终章《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1月26日上映,至今已播出4集,相信不少读者已经一睹为快。

在二战时代,轰炸机是空中力量的绝对主力,是人类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集合,是举国国力角逐的体现(单发的战斗机之间的狗斗,固然精彩,但真正的展示整体工业军事实力和释放破坏力量的,还得是大型机)。

所以本剧集的英文名字《Masters of Air》恰到好处,四发重型轰炸机才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霸主。

然后仅靠一部9集剧集,来全面展示空中力量的技术,战术各个层面的细节,确实太勉强了。

而目前播出这两集就有这个问题,很多细节,都是点到为止,就有很多普通观众需要解读才能看懂的内容。

所以本文依照之前的惯例,以剧集呈现的细节作为基础材料,对真实历史中进行解读。

故事背景此剧背景为人类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空战,即盟军对纳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的“欧洲战区战略轰炸”(ETO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s,也是德方所谓的“帝国防空战”(Reichsverteidigung)。

战后根据1947年出版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统计,1943-1945年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9949架,护航战斗机损失8420架,空勤人员79265人,1940-1945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在欧洲大陆上空损失轰炸机11965架,护航战斗机10045架,空勤人员79281人(美国4发轰炸机被击落后死亡率略低于50%,皇家空军兰开斯特死亡率在85%,哈利法克斯是75%)。

而德国空军在防御空战中共损失15430架,因轰炸损失约18000架飞机。

战役规模空前惨烈(对比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对日本本土轰炸总出动架次是33401架次,作战损失485架,损失率是1.45%,死亡空勤是3044人)

西线盟军空中力量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

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在此大背景下,该剧主人公将聚焦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机组人员, 由于本剧剧本是由《兄弟连》编剧约翰-奥洛夫(John Orloff)改编自唐纳德·米勒的同名小说,于是将特别关注第八航空队第 100轰炸大队。

而该剧目前播出的前4集主角均在此大队服役

在真实历史中该大队成军于1942 年 6 月 1 日,成立伊始并无一兵一将。

直到 10月 27 日第 29 轰炸大队抽调一批骨干被调往爱达荷州的高文机场(Gowen Field)。

四天后又转移到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陆军航空兵基地,接收首批四架西雅图波音工厂的运抵的B-17F 飞机。

11 月 30日迁至犹他州的温多弗机场( Wendover Field),开始大量吸收人员和飞机,开始进行轰炸、射击和导航训练。

第350中队所属机1943 年元旦,新成立大队的成员们再次分来转移到两个不同的基地:飞机和机组人员转移到了爱荷华州的苏城陆军航空兵基地( Sioux City Army Air Base),地勤人员则转移至内布拉斯加州的卡尼陆军机场(Kearney Army Airfield),与其他一道准备派赴欧洲战区作战的大队协同展开空中及地面训练。

真实历史中第100轰炸机大队队徽到4 月中旬,所有机组人员与在卡尼的地勤梯队汇合,接收全新的 B-17 。

于5 月 25 日离开卡尼,飞越北大西洋航线前往英国投入欧战,在其后的战争期间一直驻扎在诺福克郡的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Royal Air Force Thorpe Abbotts ),成为盟军战略轰炸行动的中坚力量。

第1集的前半段剧情即为此段时间轴

索普阿博茨皇家空军基地位于位于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迪斯以东6.4 公里处,建于 1942 年, 1943 年初为英国皇家空军霍勒姆基地(RAF Horham)的卫星机场,之后两个机场都被移交给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索普阿博茨机场的美军代号为第139基地(Station 139),战时主要部署部署第100轰炸机大队(霍勒姆机场部署了第95轰炸机大队)。

剧中呈现的索普阿博茨基地门牌

历史上真实的索普阿博茨基地航拍图战后,机场于 1946 年 6 月 27 日移交给英国皇家空军。

其后机场拆除了大部分围栏、跑道和硬地,大部分恢复为农地。

1977 年当地政府对原控制塔进行了修复,改建为第 100轰炸大队纪念博物馆。

今日博物馆内展示了当年的文件、照片、制服和各种设备,还有一个按照战时陈设复原的电传打字室。

屋顶被称为 "玻璃房",从这里可以看到剩余的飞机跑道,室内也保持着机场运营时的原貌。

在介绍第100大队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剧中登场单位的从属关系,插播简介一下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构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16支编号为第一至第十五和第二十的航空队(Air Force)执行作战任务。

在航空队内部又设立作战司令部(perational command),按职能(如战斗机和轰炸机)对部队进行行政管理。

作战司令部的编号与上级航空队的数字相同,以罗马数字表示。

如本剧集主角所服役的上级单位第八航空队( Eighth Air Force)就下设第八轰炸机司令部( VIII Bomber Command)和第八战斗机司令部(VIII Fighter Command)。

出于在必要时能够独立行动的目的,又另设了八个航空师(Division),作为陆军航空兵庞大组织的另一层指挥和控制机构,。

在航空队和航空师内部还包括称为联队(Wing)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各飞行大队(作战单位,见下文)。

联队理论上为复合型组织,由执行不同类型任务的作战大队组成。

然而,二战中的大多数联队都是由功能相似的大队组成的(如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训练机、反潜机、运输机或混成大队)。

随着战时大队数量的增加,作为管理机构的联队数量也成倍增加,最终成立了 91 个联队,其中 69 个联队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运作。

接下来是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单位-航空大队(Group),由3-4个飞行中队(squadron)和附属地面支援保障梯队构成,规模相当于陆军地面部队的团。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陆军航空队的航空大队为 67 个,其中 49 个部署在美国本土。

其中 13 个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飞行堡垒"和 B-24 "解放者"),13个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大队(B-25 "米切尔"、B-26 "掠夺者"和 A-20"浩劫"),26个驱逐机大队(Pursuit group)-1942年5月改名为战斗机大队(fighter group),9个观察大队(Observation Group,后改名为侦察大队/Reconnaissance group)和6个运输大队(后改名部队运载或战斗输送大队)。

在 B-29 "超级堡垒"轰炸机投入服役后,又增设超重型轰炸机大队(Very Heavy Bombardment Group)。

随着战事升级,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陆军航空兵迅速扩张,到2月航空大队总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5个。

7月,这一数字跃升至224,一个月后又升至273。

第100大队即是在此时间段内成军

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如何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当时美军实行“自我培训”机制(self-training),在机具、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培训。

新飞行员的单独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不利于部队的磨合。

为了解决问题,美国人借鉴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训练单位(Operational Trainning Unit,即OTU)体系。

根据此概念,部分经验较丰富的大队超编为母体大队(parentgroup),由其向新成立的或"卫星"大队输出大约 20%的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骨干成员。

分派到新成军的卫星大队的骨干首先要接受有关其训练职责的特别教程,此教程最初由分管的航空队负责,1942 年 10月 9 日之后则由陆军航空兵应用战术学校(AAFSAT)负责,实现课程和教学的全面标准化。

学校的毕业新生即充实了卫星大队,同时还恢复了母体大队的超编规模。

AAFSAT胸章母体大队负责其卫星大队的组织和训练,从骨干分遣队出发之日开始算起,训练过程通常长达六个月,前半段目的是让新部队达到兵员要求,后半段时间进行飞行训练,包括最后六周集中进行整体作战演练。

1942年2月,第二和第三航空队首次采用了该体系(这两支航空队在二战期间只负责训练), 5 月扩展到部署在美国大陆的所有四支航空队。

在该系统成熟之前,每个航空队都以一种类型的OTU训练为主,如第二航空队以重型轰炸机为主,第三航空队以中型和轻型轰炸机,第一和第四航空队为战斗机,但最终所有四个航空队都同时开展了战斗机和轰炸机OTU训练,到1943年初部队扩展的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至第四航空队队徽

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大队及数个母体大队派赴海外部署之后,补充训练单位(ReplacementTrainingUint,即RTU)取代了OTU体系(在1943年12月时,共有56个航空大队为作为战略预备力量的OTU母体单位或RTU),所以自1943年10月之后,除3支B-29超重型轰炸机大队之外,美军再未成立过新的卫星大队。

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最高峰时共有318个航空大队(1944年3月),总计2411294人(军官306889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06335人(军官104864人)至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有243个,总计2253182人(军官368344人),其中部署在海外999609人(军官122833人)从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到 1945 年 5月纳粹投降,美军共投入 149 个航空大队对德作战,而到 8 月日本投降时,有 86 个大队部署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随着驻欧洲航空兵部队的部分复员,现役航空大队总数减少到 213 个。

几乎所有解编的部队都是重型轰炸机大队(B-17 和 B-24),到战争结束时只剩下35个,其余的均被解散或重新改编为超重型轰炸机大队(B-29)最后航空兵作战部队的最小常设单位-中队。

从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期间,美军共成立1226 个战斗中队。

战争结束还有 933 个中队在服役中,其中 868 个被分配到各个大队。

65 个未编入大队,作为单独的部队隶属于上级指挥机构,大部分为侦察机和夜间战斗机。

由于篇幅关系,第一集下半部分的剧情及人物介绍将放在本文续篇中呈现,敬请期待

 7 ) 他们在蓝天中不朽

我不是历史军事迷,对二战中的空战也几乎毫无了解,只是冲着卡勒姆·特纳和奥斯汀·巴特勒这两个帅哥来看这部剧的。

结果令我念念不忘的,却是另外一些人:驾驶飞机的科特看到战友被敌人的炮弹击中昏迷又苏醒,不忍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撇下他不管,决心陪他一起到地面降落后再逃生,谁知轰炸机在刚刚碰到地面的一瞬便爆炸。

像其他许多牺牲在战斗中的飞行员一样,人们甚至来不及看一眼他们最后的面容,冲天火光便已将他们吞噬。

克罗斯比,曾经刚上飞机便控制不住地晕机,却渐渐成为整个飞行大队最为出色的导航员(本剧也是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故事的)。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他为了规划出合理的飞行路线,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做,连续几天没有合眼,整个人累到几乎要崩溃,后来控制不住昏睡过去,直到战斗结束后才好不容易醒来。

罗西,一个曾为律师的犹太飞行员,第一次出任务就看到同期入伍的战友牺牲,他却没有萌生退意,也没有丧失斗志,而是凭着出色的才干与机智,奇迹般地英勇作战,连续完成了25次任务,可以载着大家羡慕的目光离开战场。

然而,他却主动请求继续出任务,继续和敌人作战,一直到二战结束,他以53次的出战记录令别人望尘莫及。

还有在飞机起飞时钻到机翼旁冒着生命危险修理故障的十九岁小伙子,比利时乡间躲过德国人重重封锁将空军战士送回英国的年轻女战士,为轰炸机保驾护航的战斗机战士,一群英勇的黑人士兵,遭遇不公正待遇,依然为正义和祖国而战……更多飞行员、空军战士,甚至都没能让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容貌,就在一枚炮弹或一颗子弹的袭击下阵亡。

曾经,出征十三架飞机,最后只飞回一架;曾经,那么多意气风发英俊帅气的小伙子,一次出任务便只留下一张空床;曾经,在德军的战俘营里,随随便便就可以让四个战俘瞬间殒命……战争的残酷再次提醒我们和平的可贵,提醒我们勿忘这些为了和平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不分国籍,不分种族。

 8 ) 美军爆发出的惊人战争潜力

80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爆发出惊人的战争潜力,一口气生产了 30多万架飞机、8万多辆坦克和130多艘航母,二战中美利坚强大的工业产能,让各国瞠目结舌,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就阵亡10万飞行人员。

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从西西里号、硫磺岛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从接到指令到飞抵人民军和志愿军阵地上空只要10分钟时间,然后把山头炸个遍,这是多么恐怖的一种工业实力和战争实力,我们曾经面对过怎样一群敌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当在反法西斯战场 中美共同为着正义的事业前进的时候 能量是巨大的……

 9 ) 《空战群英》故事背景

军迷们万众期待的“二战三部曲”最后一部《空战群英》终于在2024年初播出。

由于本作的筹备过程困难重重,由苹果而非HBO投资完成,导致很多观众对本作的质量抱有疑问,不高的投资和大量采用CG有可能影响本作在视觉上的表现,而最大的担忧来自剧本,开播之初欧美观众的评分不高(首播75分左右)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担忧。

从首播的前2集来看,画面完全不用担心,基本没法分辨哪些画面是模型实拍哪些是CG(毕竟是2024年了)。

之前大家以为油腻的画面是片头OP特意做的特效,正片还是《兄弟连》的冷色调写实风格。

剧本理论上应该是最稳的,因为原作的故事水平是三部曲中最高的。

这里用“故事水平”不太合适,因为美国的对德轰炸就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爽文。

美军的这段历史可以简单总结为《盾之勇者独自练级》,中前期剧情已经不能用“憋屈”来形容,而是“惨烈”,观众在电视剧中前期看到的每一个能给人留下印象的角色,要么是血撒长空,要么是去德国集中营。

第一集中,多数观众都会把两个队长当做主角,仅仅3个月后,他们以及第100大队的人就全都不在了,唯一剩下的是那个不停晕机呕吐的领航员。

要理解《空战群英》的故事,就必须了解故事背景,也就是美国二战对德战略轰炸的历史。

战略轰炸理论起源于意大利军事家杜黑的《制空权》,他基于一战的经验,认为传统的陆军和海军作战只能形成漫长的僵持,只有通过空军直接攻击敌国后方,消灭敌国的工业,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才能快速结束战争,也就是总体战思想。

这种针对敌国民众的屠杀违背了克劳塞维茨以及拿破仑主张的消灭敌国军力的原则(就是中文的“集中兵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而且严重破坏了工业社会的道德基础。

但在杜黑那个时代,飞机还不具备从高空精确轰炸地面目标的能力,盲目轰炸无法命中占线上的军队和敌国后方的工厂,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无差别轰炸了。

杜黑有个朋友叫卡普罗尼(宫崎骏笔下的“飞机仙人”),卡普罗尼与美国航空兵之父米切尔是好友。

米切尔非常赞同杜黑的观点,他将相关思想交给了自己的3个徒弟,斯帕茨、埃克、阿诺德,这三人后来成为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创立者。

也有人对米切尔嗤之以鼻,比如后来轰炸东京的杜立特。

1920和1930年代被誉为“大航空时代”,飞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采用金属蒙皮,涡轮增压活塞发动机,能够在1万米高空飞行的超大飞机(以当年的标准)。

像B17这样的四发重心轰炸机,能携带十几枚500公斤级的炸弹去轰炸上千公里外的目标。

B17有10挺重机枪自卫,在编队飞行的情况下有100重机枪,火力超过一个战斗机中队。

同期美国人还制造了诺顿瞄准镜,在1万米高空的投弹误差只有几米。

这样一来,轰炸机大队就可以深入敌国腹地,一次性炸毁一个工厂。

只要炸掉很少的几个电气元件、轴承、精密仪表制造厂,炸掉几个化工厂、炼油厂,敌方的战争机器就会停止。

对于轰炸机缺少战斗机护航这件事,阿诺德等人很乐观,他们认为轰炸机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目标上空,扔下炸弹后空机返航,比战斗机飞得快(当时确实是这样,越大的飞机发动机越多,速度反而比战斗机快),敌人根本无法拦截。

这套“战斗机无用论”在1930年代信者甚众,但是很快就有一种叫雷达的东西被发明出来,可以提前上百公里发现敌方轰炸机编队。

(估计有人会举抗战中国用民间观察哨预报日本飞机的例子,但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我方国土纵深极大,日机需要飞几小时,所以会被提前看到,可欧洲一个国家才几百公里宽,伦敦就在海边,你又不可能把观察哨建到法国去,更不要说夏威夷这种孤岛了,没有雷达根本没的玩)不列颠空战的结果证明,轰炸机无法在缺少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单独深入敌国领土。

很明显,当时的空军还不具备战略轰炸的能力。

但是形势不等人,二战开始后不久,不成熟的航空兵就被强行推上前台。

由于苏联在1942年的战略反攻遭遇失败,损失了大量人力,苏联迫切需要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缓解东线的压力。

英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迪耶普登陆战,以惨败告终。

两位大哥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小弟美国身上。

美国当时还在打大西洋战役,跟德国潜艇缠斗,根本没法运输足够的兵力到英国进行登陆,唯一来得及进入欧洲作战的美军只有陆军航空兵。

其实,英国在战争开始后就已经对德国进行了战略轰炸,为了躲避德军战斗机,英国人只在晚上进行空袭,而且不炸军事目标,只炸城市居民区,因为夜间飞行看不到地面,早期的对地雷达只能看到城市这个尺寸的目标。

根据统计,英军只有三分之一的炸弹能落在轰炸区3英里以内,可以说是炸了个寂寞。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各国都实行灯火管制,只要地面没灯天上的轰炸机就是睁眼瞎。

为了避免英德的失败,美国陆军航空兵选择了在白天出击,而且专门找晴朗无云的日子,力求以最少的飞机打击德国军工生产的关键环节。

1942年夏,美国正式开始对德轰炸,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一场噩梦。

美国航空兵虽然大部分航线都在海上,但无法逃脱德国雷达的追踪,进入欧洲大陆后,护航的战斗机燃料耗尽返航,德国空军起飞战斗机,以地区为单位接力攻击,轰炸机到目标上空后,由地面的高射炮接手,轰炸机返航阶段再由战斗机接手,继续扫射。

这一趟流程走下来,航空兵的损失令美国人目瞪口呆,平均每次出击要损失10%的飞机和飞行员,而很多自作聪明的笨蛋还在加剧情况的恶化,李梅当时就在第八航空军,他认为飞机在轰炸区上空规避高射炮影响了投弹精度,因此禁止飞机躲避高射炮,而且只有领航机才装备瞄准镜,其他飞机只能跟着领航机投放炸弹。

在李梅的指挥下,美军的损失成倍上升,命中率虽然也成倍上升,但命中数字低得可怜,按照事后统计,只有3%的炸弹落到了目标区300米范围内。

最大的灾难发生在驻北非的美国航空兵身上。

在轰炸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时,上级认为高空轰炸的准确性欠佳,且容易被雷达发现,要求轰炸机全程低空飞行,参加这次攻击的轰炸机有三分之一当场坠毁,返回的飞机也大部分重伤,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微小的战果和惨重的损失在美国国内引发了风暴,高层互相指责,而受打击最大的还是飞行员们。

死神的镰刀收割着美军的精英,不光是差劲的飞行员和普通的飞行,被所有人看好,顶着主角光环的明星飞行员也一个个命丧沙场。

当时美军的规定是飞满25次的人可以离开一线回去当教官,如果按照每次飞行10%的损失来计算,活着飞满25次的概率是7% 。

(有些资料中的生还数字比这个高很多,那是因为1944年以后美军损失已经很小,抹平了前期的损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约瑟夫·海勒写出了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军飞行员只有精神失常才能离开前线,如果飞行员说自己发疯了,那他肯定没疯”。

海勒驻地是意大利,而驻英部队的情况还要糟得多,到电视剧开始的1943年5月,1942年参战的飞行员已损失了73%,其中57%阵亡或失踪,16%因事故死亡或重伤停飞。

在1943年秋,第八航空军已经处于大规模哗变的前夕,即使不哗变,很多人也已经在精神失常了,整个基地全都是行尸走肉,大家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只是机械地执行着命令。

最终改变这一切的是科技进步。

美军在1943年初就开始疯狂寻找能够全程护航的战斗机,他们发现美国的低空战斗机P51“野马”在安装劳斯莱斯的“默林”发动机后,高空性能突飞猛进,而且极端省油。

加装了外置油箱的P51航程甚至超过了B17和B24这样的重型轰炸机,老飞机P40加装油箱后也能勉强飞到法国上空。

这样就彻底解决了护航的问题。

一次行动中,来自飞虎队的詹姆斯.霍华德驾驶一架P51单独护航一支轰炸机大队,他遭到了几十架德国战斗机的攻击,霍华德与德国同行缠斗半个小时,收走4个人头,己方无一损失。

偶然因素也帮了美军,1943年冬季欧洲大陆气候异常,连续几个月没有晴天,航空兵无法出击。

美国国内已经完成产能扩张,大量崭新的轰炸机和P51战斗机补充到英国基地,部队的兵力扩张了一倍还多。

1944年初,随着杜立特上任,第八航空军采用了全新的战术。

以P51为主的长航程战斗机部队,一部分继续保护轰炸机编队,另一部分改为游击战,直接空袭德军机场,扫射准备起飞的B109和FW190。

尤其幸运的是,之前两年美国航空兵的拙劣表现,让德军轻视来自西方的威胁,驻西欧的战斗机部队一直没有扩大,新飞机都被派到东线与苏军死斗了。

在新一代美军杀到后,西欧德国空军几乎是一瞬间就被屠杀殆尽,这时再从东线调救兵已经来不及,到1944年6月,西欧上空已经看不到德国飞机。

战争后期,美国人终于有精力来审视之前的制空权理论,结论是老师们错到离谱。

首先对敌国民众的屠杀并不能动摇敌国,因为现代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力极强,美军越是破坏,德国民众就越依赖纳粹政府,因为政府控制了粮食的流通。

其次轰炸核心工厂的思路完全错误,越是关键的工厂规模越小,方便疏散,挨了一次炸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位置。

真正有效的轰炸其实是对电力系统和石化行业的攻击。

德国没有石油,它的工业依赖煤炭发电厂和输电网络,化工则依赖煤炭的铁路运输。

只要炸掉几个关键的输电节点和铁路枢纽,就能让整个德国停工。

美国人没有想到这点,是因为美国早就淘汰了煤炭,美国工业是基于石油的,石油运输方便,各地分散发电,美国的货运也是公路铁路并行,没有德国这种脆弱的大电网和运输网络。

诺曼底登陆后,美军航空兵如入无人之境,战斗机肆意扫射看得到的任何地面目标,轰炸机编队隔几天就随机带走一个幸运的德国城市。

之前2年的惨重损失,现在都化为复仇的怒火,降临到德国人身上。

当时德国流传着一个笑话,“轰炸过后,柏林所有居民家中的元首像都被震到了垃圾堆里。

”在这场绝地逆转的华丽戏剧中,美军涌现出了无数英雄。

除了电视剧中的盖尔.克莱文,约翰.伊根等明星飞行员,还包括两个货真价实的好莱坞影帝,克拉克.盖博和詹姆斯.斯图尔特,后者一直升到准将,之后返回好莱坞,当了希区柯克的御用男主。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堪称“飞行仙人”的罗西.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是最早飞满25次的幸运儿之一,他离开后马上又回到了一线继续飞去炸德国,因为他是犹太人。

罗森塔尔一共飞了52次任务,他一样会被炮火击中,飞机会重伤,但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要么勉强飞回英国,要么跳伞落到盟军控制区,大家给罗森塔尔起了一个外号:“不死的罗西”。

1945年2月,罗森塔尔驾机轰炸柏林,飞机被高炮击中,他努力操纵飞机向东飞去,等所有队友跳伞后才往外跑,但飞机凌空爆炸,他被甩出去,降落在炮火连天的东线战场,电脑很快就刷出两名苏军战士,冲过去把他扛了回来。

于是,罗森塔尔的传奇保持了完整:他可以被击落,但绝不会死亡。

 10 ) 观剧笔记:「空战群英」

一些记忆深刻的片段🎬:Part 51.I was shuddering when I watched the scene the plane She’s gonna were on fire and then blew up into pieces.飞机在天空爆炸然后残骸碎片像烟火的灰烬一样从空中缓慢的落下,那个场景看的后背发毛。

又残酷又美丽,想起李沧东的短篇小说《大雪纷飞的日子》。

2.Bubbles Payne以为Croz牺牲了给他妻子写信,最后是Bubbles牺牲了,然后Croz在他的遗物里发现Bubbles写的信,信里写到,我多希望今天坐在这里的不是我而是Croz,这样我就不必写这样一封信。

一语成谶。

Bubbles had wrote a letter to Croz’s wife to tell her the sacrifice of Croz. Harry Crosby survived but bubble sacrificed.Croz found the letter in Bubble’s heritage in which wroted‘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that it was him sitting here not me and then no one wound have to write this letter’.

Part93.“If God exists,He has forgotten me.Not even the earth that covers our bones will remember us.”

句子:1.“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take care not to become a monster himself.Because if you gaze into the abyss,the abyss gazes right back into you.” -from Nietzsche

2.Everything in its own order.一切自有定数。

3.By the first few weeks of 1945,we were closing in on the Third Reich from all sides.In the west, the Allies were storming into Germany.In the east, the Russians were approaching the Oder River.And in the sky, the Eighth Air Force flew uncontested.We were the true masters of the air.closing in…from all sidesstorm、approach、uncontested感觉这几处用的很妙。

喜欢这段句子的对称性,感觉很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杂七杂八:飞机型号:P39、P40、P47、P51、AT6Red Tail红色尾翼 黑人飞行员flak高射炮anti-aircraft(AA) guns防空炮missing in action(MIA)战斗中失踪Proper R and R.好好休息,恢复一下。

(R and R=rest and recuperation/recreation/relaxation)空军及其军衔:the Air Force空军the Air Force Reserve Command(AFRC)空军预备役司令部Sergeant中士Lieutenant中尉Captain上尉Major少校Lieutenant Colonel中校Colonel上校General将军Pilot飞行员Navigator领航员/导航员俚语:Krauts德国佬Yanks美国佬人物:Robert Rosie RosenthalRosie Rosenthal | American Air Museum americanairmuseum.com

豆列延伸片单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8394673/?dt_dapp=1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短评

老兵不死,他们只会慢慢隐去

7分钟前
  • 受伤鸽子往南飞
  • 力荐

主角团个顶个油腻,完全没有历史感,品质差了《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十万八千里,勉强一看。

12分钟前
  • 夜帘墨影
  • 还行

哈哈,居然是雷霆战将+长空之王(原著标题还真是这个意思)。一群油男梳着精致的发型,花费90%的篇幅演根本没人关心的男味巨重homie情,剩下10%的篇幅随便凑活一下空战戏份。空战段落调度一塌糊涂,本来带上面罩之后就分不清这些ken谁是谁,戏剧编排地也毫无逻辑,乱射一通之后草草了事,赶紧回到基地继续激情相拥。当然想做生活流式的反战争类型剧也可以,但是角色又一个都没写出来,拍那些军营vlog给谁看呢?

17分钟前
  • Aki
  • 很差

就还行了,本来前面已经准备弃的但是看了集三体就决定好赖把这剧看完。不功不过,要是不拍好像欠了空军一部剧一样。最后看到角色原型其实根本就没什么颜值也都是普通人,闹了半天是一种“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的精神让人超脱于凡胎肉身青史留名。

21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还行

看过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对本片期待甚高,看完1、2集觉得味同嚼蜡,强撑着看了第3集,果断弃坑。 涉及专业部分的情节看着还不错,B-17的构造、机组人员、武器、导航、飞行编队、作战模式、投弹瞄准器...还很涨姿势。其它情节和人物渲染感觉稀烂。演员演技不多评,战争群像戏,部分演员演技拉垮影响不大,但所有煽情和悲壮都觉得很做作。一想到中国阵亡的几百万军人和一千多万平民,苏联阵亡几千万军民。美帝这全球最好的装备和后勤,完全没法入戏,删掉75%当B-17专业记录片拍估计更好看。 这种程度的作战和伤亡拿来拍成大剧+热血煽情,我国最少能拍800部不止吧,把真实场面削弱20倍呈现,都能把观众都哭到ICU去不止:大到南京、淞沪会战,小到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就连东北张大帅不战而逃都更有拍头。

23分钟前
  • 十里坡剑神
  • 较差

馆长解说已阅。越来越觉得奥斯汀巴特勒没啥演技啊木木讷讷的这是咋火的?25/01/22

27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俩男主丑得。。。

28分钟前
  • HOWL
  • 较差

总体还是有点短,要是多一两集就充分了。6-8集的布线太多,缺少重点。Rosie虽然是传奇人物,故事线却没啥意思。都是短篇幅,就不如Curtis的故事有意思。最后一集拍得特好,所有方面都表现到了。例如Rosie坠机跳伞,苏区波兰老人的话,逃亡中的Buck遇到白马,等等。整部剧Buck和Bucky的剧本写得超级完美。相互衬托对比出双方的情绪,很多话都没说出口,却在彼此心里映照相知相慰,意味深长。Austin Butler的声音好有魅力!(虽然知道他这时候声带受损没有痊愈)他塑造的Buck,哇,慵懒却从容,漫不经心却训练有素!很多场情绪上的重头戏AB处理得举重若轻,非常到位。

30分钟前
  • smalldie
  • 力荐

深渊在凝视你

33分钟前
  • 肆叁
  • 还行

无法在一集中重点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且用旁白推进剧情,编剧太偷懒。配乐加的不是地方,无法推高观众的情绪。演员演得也不行。比BOB水平差太远,看两集就追不动了。

35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比同系列的《兄弟连》和《血战太平洋》低了不止一个档次,一切都是那么肤浅浮夸和陈词滥调~

40分钟前
  • H.C.McTang
  • 还行

跟《太平洋战争》有十年的差距,跟《兄弟连》有二十年的差距,这怎么还跟拍摄时间精密挂钩上,还越拍越退步了。本该前进二十年变成后退二十年,那么一进一退间就离期待值差了约五十年。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让大家对所谓的少爷兵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部倒好,反而坐实了少爷兵的称呼。幸运的是,我不知道兄弟连还有三部曲,直到开播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期待一说。不知那些等待这么多年的人该有多愤怒和失望,哎。PS:终于看完了,整体平淡如水,属于看过就忘的类型,九集了也没有塑造出个立体的人物来。有个疑问,空军整体待遇福利好,军衔也封的高,可怎么到了战俘营待遇也不错啊,里面还能写信收信,当年人民志愿军优待战俘才这样做,这纳粹德国还怪好的呢。这冲就条件,巴克三人冒着生命危险逃跑图啥啊。

41分钟前
  • 卢一十
  • 还行

历经漫长的九个星期终于追完了,总体而言大失所望,或许是所谓“海陆空三部曲”最差的一部了吧,最大的槽点就两个:帅哥全程耍帅(包括成为战俘后),过度释放“灯塔国乃救世主”主义及必不可少的“政治正确”,尤其是最后一集,真是从头到尾看到隔着屏幕都尴尬泉涌,不仅要问本剧的编剧是干啥的呀?

44分钟前
  • alan
  • 较差

太正确太老派了以至于只能撑到第三集。老俗的拯救世界、英雄主义,镜头、音乐、演员……皆是。

48分钟前
  • 蚊子
  • 较差

画面太干净了,总感觉空战戏的质感不太到位,前几集一集一个轰炸任务,看乏了,机舱内视角来来去去就那几个,后几集战俘营平平淡淡,通过男主从空中轰炸视角转向地面废墟视角的转换有点意思。

51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三星半

56分钟前
  • 站住不要报警
  • 还行

好消息:把战史过了一遍;坏消息:把战史过了一遍。

1小时前
  • 地瓜
  • 推荐

全男片真的好gay啊土土的。跑马灯似的,群像失败。油王男主那个气泡音全程鸡皮疙瘩,受众是谁?

1小时前
  • 麦田里的守饭者
  • 还行

脸盲症只认得巴克,约翰和克罗斯比三个主角,其他人都记不住……

1小时前
  • 脱落的树皮
  • 推荐

制作精良,画面优秀,但其他感受就略微平淡了。

1小时前
  • flyinbe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