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简单地翻阅了下前辈们的观感留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影片有点生涩难懂:一条主线(主角争取传记权),两条副线(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运改变)。
说得简单点,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
命运可以改变。
电影103--104分钟内有解。
(奥马尔在课堂上要同学回去写一篇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命运的作用。
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人们总是无法与命运抗争;而哈代的小说“苔丝”却用命运做杠杆支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感觉电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
我看完也是这种感觉。
不过,相信哥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要比绝大多数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
其实作家没有死于自己的枪击自杀,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
102分钟有解第二,有谁在努力挣脱自己命运的束缚?
偶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主角(他最后选择回到乌拉圭,回到作家情妇的身边。
因为爱,努力挣脱了);还有一个其实就是那个杀死自己老公的遗孀。
作家老公不爱自己,跟情妇生了孩子,还逼迫要强的自己跟她们和睦相处。
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作家老公竟然还在自己的新作品中预言了家庭中的悲剧结局原配杀死情妇.....然而遗孀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她杀了老公,却和那个小三相处的不错。
最后用首饰换来的钱逃离了自己的不幸命运。
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最近可能才出游巴厘岛,又迷恋《花儿与少年》各种异域风情扑面而来直达心坎,于是就想翻点这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来到一个陌生国家的“半公路”电影。
我也是电影看完了,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影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后留下。
哇这样的命运也是一种未知的美好啊。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一个在大学教文学的28岁博士生如果这次不能够拿下去世作家裘洛斯·关德传记小说的授权,就不能够继续教书,事业和前程都将受到威胁。
可偏偏这位作家的遗孀,情妇和哥哥三人都拒绝授权他写此传记。
于是在女朋友的鼓励下,他踏上了乌拉圭的行程,决定亲自去这个作家的家里拜访这三位。
只是没想到的是,比起获得传记授权这件事,他似乎找到了人生中的终点归宿。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里一个小插曲:一位本可以在英国升官发财的医生巧合来到亚历山大港,被这里鱼龙混杂,污垢汗气混合的气息迷住,一生留在了这座城市。
这位博士生也是这样,有些人就像一直“长”错了地方,他被这个在乌拉圭小镇上的作家独宅以及里面的人所吸引,仿佛来到了这里,他才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如何生活。
你要问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这,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他。
就像他的女朋友后来也来到这样的地方,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最后依然回到自己的大都市风生水起的生活。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去感同身受。
所以,有些观影者会觉得这座最终让博士神该留下的豪宅并没有什么特别起眼的地方,导演甚至都没有给到一个全景,或者从上往下俯视的豪宅全景来展现他的独特魅力,因为我们不是男主角的性格,不需要夸大渲染一个“世外桃园”让人人都觉得这里美好得不行。
连海水都是昏黄色,但是男主依然迷恋这个地方,因为他不仅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之地,更找到了适合他的爱人——原作家的情妇。
这位情妇虽然不美丽,但是看久了后会发现她的眼里有光。
能留在这个地方的,都是愿意留在这里和爱的人厮守终身,而也有像逃离这座“围城”的人,作者的遗孀,她的终点之城不在这里,而在纽约大都市。
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经历多少磕磕碰碰,颠沛流离,最终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回归,那个属于自己的终点之城。
故事本来想要讲述的情节涵义还是挺好的,看着就发现场景之间的转换很支离破碎,人物的状态的连接也完全没有过渡性。
剪接很奇怪。
卡洛琳演得还有些印象,还有那个皮特,其它的就一般了。
刚巧昨天看了哈唯尔多兰致敬《花样年华》的电影,英文名叫《心跳》。
然后今天看老人家拍的片,名字就叫《终点的城市》。
丧偶后的老先生拍的第一部片,希望这不是他最后一部电影。
没有看原著,据说电影比小说柔和了不少,james ivory和老搭档,编剧 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合作。
老年人拍电影,有的是冷酷到底,比如michael nichols拍closer,有的就象老太太老先生这种组合,一辈子走过,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所以电影的结局,人人都获得了幸福。
不到20岁的年轻人拍片用加法,比如多兰。
王家卫,楚浮,阿莫多瓦,自己的心水导演都要致敬一把,画面浓墨重彩,慢镜摇曳多姿,如同奢侈品牌广告片。
老先生当然是做减法,故事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
两个演员一对峙,一点背景音乐,说对白。
就这么一场一场戏拍,简单从容。
但是还是很浓的ivory标签,老先生又回到年轻时候爱拍的异域题材。
面包上的蜂蜜,徒手榨出的橙汁,老人手中的吉他,霍普金斯弹的老钢琴,真田广之的裸体。
每个演员都很迷人,各有各的气场,没有一个被浪费。
评论界并不喜欢这部电影。
恰好证明,看电影这种主观娱乐,不必时刻惦记评论界。
本人简单地翻阅了下前辈们的观感留言,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影片有点生涩难懂:一条主线(主角争取传记权),两条副线(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运改变)。
说得简单点,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
命运可以改变。
电影103--104分钟内有解。
(奥马尔在课堂上要同学回去写一篇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中命运的作用。
他最想告诉学生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人们总是无法与命运抗争;而哈代的小说“苔丝”却用命运做杠杆支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信很多人都感觉电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
我看完也是这种感觉。
不过,相信哥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要比绝大多数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
其实作家没有死于自己的枪击自杀,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
102分钟有解第二,有谁在努力挣脱自己命运的束缚?
偶觉得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主角(他最后选择回到乌拉圭,回到作家情妇的身边。
因为爱,努力挣脱了);还有一个其实就是那个杀死自己老公的遗孀。
作家老公不爱自己,跟情妇生了孩子,还逼迫要强的自己跟她们和睦相处。
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作家老公竟然还在自己的新作品中预言了家庭中的悲剧结局原配杀死情妇.....然而遗孀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她杀了老公,却和那个小三相处的不错。
最后用首饰换来的钱逃离了自己的不幸命运。
欢迎大家点评我的观点!
改编剧本的理所当然还是Merchant & Ivory的御用编剧,血缘复杂的老太太Ruth Prawer Jhabvala。
老太太很淘气,把原著里的好些小细节打乱了,反写了,再把本是甲的戏份分配给乙。
有个不甚成功的大的改动,不知为何老太太把原著中很重要的Caroline和Jules的故事前传部分,也连带着把Caroline姐姐去世,把纽约的房子留给妹妹的部分删掉了,替之以引来无数影迷不满的变卖珠宝拿钱走人情节;这个完全不合理的情节几乎毁了整个故事,也许导演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把结尾拍得分外简短。
原著的结束干干净净,豪不匆促,就像每个人物都是一只旋转的陀螺,随着时间的逝去和动力的损耗,兀自停下;而电影的结局,是老太太用手粗暴地摁停那些陀螺。
可是老太太做这个本子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偶有失手我看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还有两处在我看来很大的硬伤,一是原著中Caroline和Arden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其实对于故事能否成立很重要,但在电影里被大幅缩短;二是那座Ocho Rios原是座破败的老房子,是这个乍暖还寒的故事的冷暗的背景,让读者本能地贴近故事中溢出的些许温暖和光明,可电影里它成了座可以上家装杂志的豪华别墅,莫名其妙。
还有就是Adam和Pete的结局。
原著让Pete最终离开老迈的Adam,也让孤独终老的Adam成为全书结局最悲惨的一个人物——Omar帮走不动路的Adam倒尿壶的场景让我脊背发冷。
我猜老太太把这部分改掉会不会是因为不想伤那时刚丧偶的James Ivory的心——比他年轻的Ismail Merchant先走一步,留下不擅打理生意的他独自面对他们辉煌厚重的过去和他自己日薄西山的未来。
所以,如果Adam可以不孤独,似乎,她的James也就可以不那么孤独。
当然,只是猜想。
还有,老太太对Dierdre,就是Omar的世故女友,相当不客气。
原著作者Peter Cameron给了她相当大的篇幅和一点也不负面的形象,写得一丝不苟。
其实Dierdre几乎是原著主要人物中唯一的“正常”人——她没有悲伤的过去,没有不必要的自怜,几乎完全理性——夹在一群失意的人中,她其实一点不讨厌。
可是老太太似乎就是看不惯她(当然,也可能是戏剧冲突的需要,不把她写成反角整个戏就彻底没有矛盾了)。
简而言之,原著里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原谅了,可是在电影里,老太太就是不原谅Dierdre,虽然她做的全是正确的事!
(她做的唯一不正确的事大概是爱上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Omar。
)其实原著看下来,最有力量的人物,是Caroline,自杀作家的前妻。
她有魄力和姐姐的男朋友私奔;也有定力一辈子不见她有负的姐姐;她敢于面对和Jules爱情的变质;他领回家一个大着肚子的情妇,她也就有本事面不改色和这情妇和平相处下去。
当然,这个女人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她对自己的狠劲上,让人看得心疼。
在原著里Peter Cameron让她依遗嘱继承了姐姐的公寓,也藉此重返纽约。
她终于能够离开那个掩埋在南美大草原里的老宅子。
有一刻,Caroline坐在姐姐留下的房间里,心想,为什么她要留这房子给我?
我想她知道为什么。
姐姐的死亡,和原谅,让她可以平静地,真正地,开始自责和原谅——最后一面阻止她面对过往的墙也倒下了,她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也让她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在那之前的不多的余生。
她甚至又结婚了。
总感觉是一个马上要说出来而没有开口的故事,好像故事刚刚开头就要结束了,可能是我看不懂,但我总有一种想知道故事的内容的渴望,还有对那本自传的渴望,我想看到作家手稿的内容,但是期望的东西都没有。
最后给了我一个感觉很平静的结局。
每个人命运的改变是由什么开始。
终点就是起点。
故事到最后,每个人的生活都改变了。
但是,电影的故事有点无谓,大家虽然都改变了,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东西都没有展现出来,他们是如何改变的,为什么会改变。
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导演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得很突兀,真实浪费了一流的演员。
确实是抱着比较大的希望去看的。
前四十分钟的时候我数次想删掉。
觉得又是一个故事讲不清的导演。
都是喜欢的演员,可是剧本却这么平淡,硬看下去越看越好。
妻子坚持着对丈夫生活意念得忠贞或者是对自己忠贞。
情妇充满了天真。
这片子跟《大地无限》一个下午看的,如罗伯特·杜瓦尔所说,有些女人是让你看见就想落叶生根安心生活的。
他们独立自主,坚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这片子到最后男主角冲破内心障碍去找心之所爱我觉得这是关键吧。
最终,我们还是要坚持内心,而不是头脑。
对自己,对他人,这都是最好的终结。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 Ruth Prawer Jhabvala的剧本再次缺乏亮点,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帮到底怎么了?
只能说比Ismail Merchant逝世前的《恋恋巴黎》好点吧。
演员也呈现出导演作品难得一见的化学效果匮乏,看来多国部队并不适合他。
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完全没有状态,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也温开水一杯,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算是撑了点场面,但我个人觉得她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反正一切都来源于剧本差强人意,几乎所有人物都漂浮着,性格发展别扭。
3.5 很质朴的剧情。婚姻家庭只是一个形式,关怀与羁绊才是家族的核心
好喜欢。
还是很温馨的一部剧 不知道最后爸爸有没有后悔当初的离开
有幸福的记忆,但不能沉湎于过去,要不断不断的创造更多的幸福的记忆
真难看,抛弃妻子和女儿X2五年,跟别的女人走了的父亲,被大女儿以些莫须有的理由骗回家,然后女儿不相信母亲的眼光反而叫那个抛弃了自己全家的父亲做判断,最后这个父亲用自己的力量让三个女人都幸福了。呵呵,小女儿说得好,姐姐意外的比我还恋父。真是“伟大”的一对父女啊。
看哭了好几次
后面就温吞水了
很莫名的剧情啊,姐妹两个倒是很漂亮。
3.5 家人就是回忆呀,孩子抚养成人后,总会各奔东西的。但在每个人的回忆里,家人还是永远都在的,我也不明白什么是家,虽然不是很懂,但相互紧连的才是家人,家就像线一样把我们连在一起。
温暖。
冬日温暖。
不管是不是生活在一起,家人之间的羁绊不会轻易隔断的,渡边谦演技不错。
也就是套路。
又一部对景子的记忆。
这简介没人修改一下吗?.....老爸就是引导线嘛~超爱他家那气氛,就算每个人有各自问题都坦诚相见,和平共处,彼此在乎真好~
很久没有认真的看电影。真的很好看。
北川景子是适合演女强人的。谢天谢地,没有让老父亲和老母亲破镜重圆,人还是应该往前看的,不一定非要释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奏。一些家庭的母亲更像孩子,也是可以的~二阶堂富美在农村种地那个地方的雪景好美呀~
word哥,感觉剧情特别扯,有种蜜汁反感。当年这样那样了然后一走了之的爸爸回来了之后还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扮演起大家的英雄矮油我去,还和乐融融住家里吃饭聊天啊我天,什么鬼!
景子真是镁铝
景子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