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最后埋的坑提升了一点乐趣,不过对整体效果不大。
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浮出水面时带给人的刺激是一次性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在谎言的消散和情感的迸发后逐渐破碎带给人的冲击则是持久的。
前几年波兰斯基的《杀戮》用更少的人、更简单的事件制造出了更出彩的成果,那部凸显了导演的大师功力,这部反映的剧作要求更高。
电影甚至多数艺术形式总是代表着一种先锋性和左翼思想,比如当较为少见的性关系开始被接纳时,戳破它就成为创作者的兴趣所在了。
对于观众来说,人人都喜欢看到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光鲜亮丽是由谎言编织的,并且他们也喜欢这些善于控制人类最本真情感的人群最终在自己谎言的重压下崩塌。
这样想来,这类影片和变形金刚带给人的快感并没有多大不同,重点都在于体验这个世界不曾展现的一面。
因为现实地看,越善于操控情感的人群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越强,让他们在镜头前谎言被揭穿时失序是较有快感却并不足够冷峻的。
因此我特别喜欢雷诺阿的《游戏的规则》,光鲜的谎言不仅被揭穿而且获得了修补,这种回味更悠长许多。
话剧味道太浓厚。
剧本不行,演员演技没话说,导演节奏控制也很好,剧本不行。
同样小空间,靠对话撑起电影的《疯狂店员》,《杀戮》都比这部电影要好得多,这类影片应该展现出荧幕外的内容,而本片过于哗众取宠,过度追求反转,好像薛之谦的搞笑,用力过猛,观众看的很尴尬。
还不如平平淡淡的《濑户内海》。
不值得浪费时间的片子。
有一种好电影叫——小空间逼出大人性。
像《活埋》《杀戮》《十二怒汉》,都是这个类型的经典之作。
今天快搜君要安利的这一部,也同样如此。
71分钟,7个演员,一个房间,既戳中人性漩涡的暗礁,也勘破社会演化的暗流——《酒会》豆瓣评分:7.3
故事开始于一场友人之间的聚会。
首先登场的是这场酒会的女主人珍妮特,她在厨房中忙着准备食物。
因为她最近荣升了卫生部的影子部长,正春风得意,于是邀请了朋友们来家里开个酒会庆祝一下。
相比起兴致勃勃的妻子,珍妮特的丈夫比尔在客厅中却是一副沮丧且生无可恋的神情。
唱片机里放着老音乐,他拿着一杯红酒坐在沙发上,好像对这次聚会漠不关心。
不过,珍妮特对此毫无察觉,不仅因为她正沉浸在仕途升迁的飘飘然当中。
更因为她其实已经另有情人,并且和那人缠绵得不行。
在珍妮特准备酒会的过程中,两人不停地电话来往,真是奸情一刻都停不下来。
随着客人们的陆续到来,家中的欢乐氛围到达了顶点。
当客人全部到齐后,比尔告诉大家,他有一个重大的事情要宣布。
他得了癌症,医生说他活不久了。
一时之间,酒会的氛围瞬间从欢乐转为震惊和悲痛。
珍妮特立马蹲下抱住比尔,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要辞职,要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和照料比尔。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珍妮特还准备和电话那边的情人分手——回归家庭,陪伴老公最后的日子。
然而,比尔似乎并不想和珍妮特共度最后的时光。
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比尔打算直接捅破两人貌合神离的表象——
他准备离开珍妮特,跟他的玛丽安一起共度最后的日子。
是的, 比尔背着珍妮特也出轨了。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立马暴走,上来就给了比尔一巴掌。
不过此时,比尔口中的玛丽安还并未到场,在场的是玛丽安的丈夫 汤姆。
汤姆其实早就知道玛丽安同比尔的婚外情,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怒火。
他参加这场酒会,随身还携带了一把枪,想着要不要给比尔致命一击。
正当这几个人闹得一团糟时,更多的信息被曝出来,让这场酒会变得更加鸡飞狗跳:比尔和玛丽安偷情的地方,是玛莎提供的。
我把你当朋友、当姐妹,你却瞒着我帮助我老公出轨!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瞬间爆发,怒而捅出比尔与玛莎几十年前丑事。
原本场面已经够混乱了,却还有俩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同样貌合神离的夫妻戈特弗里德和艾普尔 ,两人一直周旋于几人之间,煽风点火。
这出闹剧越闹越大,就在这时敲门声突然响起,全片的高潮来临…
《酒会》沿袭了许多经典的套路,每个参加酒会的人都带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后经过冲突发酵成不可挽回的地步。
有的忏悔,有的自曝,有的暗自庆幸,有的则把友情推向了崩溃边缘,还有的拳脚相向甚至掏枪。
乍看之下,感觉纯粹就像是一部狗血剧,但其实并非如此。
这部掐头去尾只有60分钟的电影里,每一秒都是精华,每句台词都是炸点,对中产阶级更是一黑到底!
导演采用了黑白色调的拍摄方式,这反而成了电影的加分项。
因为黑白色调更容易让观众专注,也更考验影片的拍摄角度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力。
在超多逼近镜头下,演员脸上的每一条细纹都清晰可见,他们需要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去突显人物的情绪变化。
愤怒中隐藏的欣喜,悲伤中暗含的嫉妒,或者是贺喜中隐约的不屑。
约翰,因为老婆出轨,时而暴躁时而克制,空洞的眼神透露出他极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尔,那暗中观察的眼神,佝偻的背,是不是给人一种“做贼心虚”的既视感。
而同样偷情的珍妮特,给情人的电话时的表情,像极了所有热恋中的情侣,娇羞神态一览无余。
导演在一所房子里用类似于舞台剧的方法完成了整部电影的拍摄。
在有限的封闭空间里创造出这么多的戏剧冲突,着实令人惊喜。
而在这些冲突里,影片中的几人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撕逼——探讨英国政治,福利医疗,性别及爱情,还有对死亡的见解。
比如,比尔被检查出癌症,去医院治疗,被朋友教育“西医是巫毒”,而且极其私人,极其昂贵。
珍妮特得知老公得病后,声称要辞职照顾他,但塑料感情却被接下来的对话实力打脸:“他与我并肩经历了一切,为我放弃了哈佛的教授学位。
”“是耶鲁”什么叫“貌合神离”,在这对夫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荒谬的剧情及滑稽的行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啼笑皆非中恍然大悟。
爱情能够经历磨难,但却享受不了平淡。。。
爱情一旦走进了婚姻的安乐窝,就会以为对方的爱情已经有了终生归属权。
但它更会变得极其脆弱,稍有诱惑就可以轻易出轨。。。
到了真正失去这份被忽略的真爱的时候,才忽然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但已经为时已晚。。。
爱度得了劫难 过不了平淡
只在一所公寓里拍完全片,倒是像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舞台剧。
英文剧名《The Party》一语双关,既是庆祝派对又是朋友党之争。
众多老戏骨云集的一部电影,八个人演了一出好戏。
克里斯汀代表作《英国病人》艾米莉代表作《新闻编辑室》基里安代表作《浴血黑帮》,他还参演过诺兰拍的《敦刻尔克》派翠西娅参演过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塞罗那》...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惨剧的指向性已经显现。
从高举香槟庆祝开始,以地板上的鲜血结束。
美好生活的假象就这样撕碎了。
01一个个来从政的珍妮特(克里斯汀 饰),苦熬多年终于升任卫生部部长。
于是,她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好朋友们来家庆祝。
开场前二十分钟,朋友们悉数到场。
一开始,女主人珍妮特正在忙着准备小食和大餐。
丈夫比尔(蒂莫西 饰)只顾着醉酒,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但是看起来又有话要说。
老朋友艾普尔(帕翠西娅 饰)来得最早,也是和她关系最亲密的人。
说话一针见血,但是处处维护珍妮特。
-外表女人内心男人-灵魂雌雄同体真的无敌她丝毫不掩饰对丈夫戈特弗里德(布鲁诺 饰)的嫌弃。
大概是一个爱吵一个不爱吵,两个人还能过得下去。
毕竟戈特弗里德走到哪里都在冥想,心中也是充满爱。
这对女同是前后脚分开来的。
夫妻俩的大学好友玛莎(切莉 饰)来了之后,珍妮特并没有亲自迎接。
玛莎一进门先看了老友比尔,关系的亲疏高下立见。
另一半金妮(艾米莉 饰)来了之后谁都没见,忙着拉走玛莎去院子里。
避开所有人,两个人说的就是自家事。
直到汤姆(基里安 饰)出现,场面开始失控。
一脸焦急的汤姆来了之后直奔浴室,原来不是内急是心急。
虽然他说玛丽安晚点才到,事发突然都没编好理由。
-可能在吃甜点的时候赶到-或者吃奶酪的时候-也许喝咖啡的时候可见他有多么心不在焉,应该是刚刚发生过争执吵架。
看来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才会“吸粉”都不分场合。
身上还带着武器,明显不是来做客是来闹事的。
-你TM将要失去她了走出浴室,汤姆又回到了客套应酬的状态。
玛丽安人虽没来,但也没有缺席茶话会。
-为你做着无数杂活同时-盘算着某天将你取而代之等到人来齐了,餐前先来杯开胃酒。
举杯之时,同妻怀孕的喜讯公之于众。
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庆祝我相识最久最亲爱的最忠实的朋友取得了罕见的成就-这是我们所有人今晚聚在一起的原因激动过头,香槟开瓶一不小心冲破了玻璃门。
-只不过是门上的玻璃窗碎了-这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反正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02翻脸比翻书快四对夫妻,有的貌合神离有的分崩离析。
引发闹剧只是时间问题。
一直不说话的人,一说话就是吓死人。
坐了好久的比尔突然宣布他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救了。
珍妮特当下慌了神,情急之下就说要辞职但未必真心。
部长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就得走人,隔谁都不乐意。
因为比尔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她一直念着这份情。
但是珍妮特早已心猿意马,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情夫打得火热。
不过,倒算不上惺惺作态,当场就和情夫发短信要断绝来往。
在场的人各自为盟,并不是都很同情比尔。
因为中西方医疗而争吵起来,事不关己随便争论。
人的寿命和运动饮食无关,反而取决于阶级、出身和阶级状况。
比如丘吉尔这样烟酒不离手,一样可以开心到老。
真正生病的比尔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冥想的人只能告诉你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体是啥只有你自己清楚。
-不再今生-就在前世没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管得了什么大病,治疗是头等大事。
比尔剩下的时日不多,也就变得无所顾忌。
没必要再掩饰他和玛丽安的婚外情,说出来才算了结心头大事。
这大概也是玛丽安迟来赴宴的原因。
还没来得及伤心的珍妮特,转身就怒火攻心。
一听到丑闻,忍不住打了比尔两巴掌。
没有人劝阻,珍妮特就只好自己跑开。
再不走远一点,恐怕就要给比尔办葬礼。
03没有人幸免珍妮特遭到背叛,波及到了所有人。
丈夫和朋友的双重欺骗,让她彻底崩溃。
其实,玛莎从头到尾都知情,但没想过告诉珍妮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是发现自己朋友的伴侣出轨会说么?
我是不会,因为早晚都会自爆。
关键玛莎和比尔还有过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
比起珍妮特,玛莎跟比尔才是心意相通的那一个。
在一旁看着的金妮,甚至都有些吃醋。
一气之下,金妮还要带着孩子离开玛莎。
最惨的人应该是汤姆才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因为丈夫出轨的对象是玛丽安,也就是汤姆的妻子。
汤姆刚刚发现妻子出轨,这一整天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我看了你们的短信-还有TM的邮件遭到背叛的汤姆变得狂躁,难以接受婚姻的失败。
无所顾忌的比尔还在汤姆的雷区疯狂蹦迪。
-她选择了我。
忍了半天,汤姆终究还是打了比尔一拳。
比尔就这样昏死过去了,所有人开始想办法抢救他。
但是没人真的在意他的死活,不打120也没找医生。
-他喜欢听音乐-要不放点音乐叫醒他比尔没死,但有人要死。
压轴出场的玛丽安,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是她欺骗了所有人。
-你说过你爱我-叛徒珍妮特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安。
长得好看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个人觉得,最后这段蒙太奇说不上出彩,转场衔接不够流畅,看起来只是几个片段的拼接而已。
比如完全可以在汤姆说到手机短信消息内容时,直接跳转到珍妮特那边收到短信。
sex knowlege polity economy 在自我认知领域范围内的作用,往往被自己忽视。
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常被忽略不提,由于传统或者由于自我意识。
性与欲望往往被自己看作是内心最隐蔽的地方,所以不加审视便容易被误解为自我意识的真正面目。
从而可能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不负责任的行动来。
换个角度,举个影片中的例子来说:Bill过去的一年和玛丽安偷情,自以为她喜欢思想,他们是为了爱情,而在最后一段当他活了过来以后对他的妻子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我们变成了这样。
表达了自己的后悔的情绪。
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这些不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做了?
因为他们错误的判断,认为其背后那些东西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然而错误之处在于对日常道德的轻视和违背,以及由之而来的责任的缺陷。
怎么解决这类问题?我觉得还是真诚的互相表达,尤其是对自己亲密的人的坦诚是最为关键的。
这样可以多一面镜子,更好的面对问题。
还有,如果一定要加个保险杠的话,那么不妨使用政治类的思想,当二人结成婚姻的时候,放在桌面上约束或者称之为规定 虽然表面上显示是有悖爱情,然而深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不过是让爱情更加甜美的一个工具而已。
一部英国电影,自嘲火力全开。
文化差异没看出喜剧,讽刺倒是满满。
表面上看,故事涉及的核心冲突是男主人的出轨。
这倒是很像去年的《完美陌生人》,几部手机把好友们的面具全部撕破,最后探讨的是婚姻与家庭。
但是本片的冲突起源于出轨,但野心却完全不止于此,冲突背后是为了暴露出的各个所谓的上流人士的真面目。
金融精英吸毒持枪想杀死老婆的情夫却是个怂包,全片的情绪只有暴躁和怂两种;身为女同的女权主义者,满脑子都是“男人都是强奸犯”的观点;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同在伴侣试管受孕成功来报喜是觉得这只是动物性的部分animal side of things(笑喷的点是,女主人质问她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出轨,不仅不告诉自己还把房子借给狗男女幽会,说好的friendship呢,她的回答居然是“总比让他们在你的房子里幽会好吧”,哈哈哈实锤塑料姐妹情);号称理性主义者的耶鲁前教授观点是“从统计学角度看,阶级和经济地位决定健康和寿命”,影响程度还definitely more than diet and exercise,结果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又开始相信上帝、诅咒;荣升卫生部长的女主人更是把政客的表里不如一演绎到极致,比如一边说自己不能伤害出轨的老公一边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双手呢”。
The Party真的做到一语双关,既指这场为了庆祝女主人荣升卫生部长而举办的酒会,party还有政党之意,让我们看到了政党以及围绕在政党周围的金融家、知识分子、**主义者们面具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
1、喜欢黑白的镜头设计,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员的表情、肢体动作和台词的细节上。
电影本该如此,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推动剧情的走势,靠音乐烘托情绪。
2、喜欢里面神叨叨的不停说着隐喻的戈特弗里德和“怀着恶意揣测”所有人的艾普尔,他们代表信仰和真实,十分可爱。
3、喜剧的羊皮,悲剧的狼心,展现人类情感的极端矛盾和复杂。
4、“七日谈”类型的对话体。
5、“只是门上的一块玻璃窗碎了,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
6、最后,人参是烤糊了的肉酥馅饼味。
😂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
”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
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
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
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我非常喜欢舞台剧,所以对这种舞台剧式的电影尤为关注,看得特别过瘾。
2017年英国女导演Sally Potter的作品,全片仅71分钟。
黑白片呈现,一开始就非常抓人。
巨大的铜制猛兽门环特写,门猛得打开,一个混杂着各种复杂表情的女人看着你,突然冲你举起了一把枪。
整个影片的场景就在一间公寓的厨房、厕所、客厅和花园。
7个不同灵魂和身份的人物,有政客、教授、灵修导师、现实主义者、女同和商人,来自四个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绝症引发了各种话题和矛盾,用一个从未出场的人串起了全片。
片中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喜剧幽默,全程电影院内笑声不断,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笑得同时,又领略着人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对生命的困惑、对爱情和人性的困惑。
全程情节环环相扣不停反转十分抓人,台词极其漂亮,戏骨们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和表现让人赞叹。
我尤其喜欢里面许多人物特写,还有黑白影片独特的光与影的魅力,以及考究的画面布局。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尤其对喜欢舞台剧或者台词的同学,推荐!
德版蓝光原盘
两星,黑白又现代搞得不伦不类的,剧情也不是很流畅,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人BBBBB。结局..emmm看来这个玛丽安是个游戏玩家,玩了不少人2333
昨夜观影,消遣忘了标记。说来可笑,若非上周日被蚂蚁森林一个万年不参与的朋友步步紧逼,或许我并不会买票看这一场。外因之余,还有私心——我是多么喜欢小场景戏剧呀,见功夫、见态度,多么适合作为出道作品!抛开主观胡思乱想,这部70分钟讽刺喜剧用力太过,有料而节奏缺少递进,终于演变成胡乱地飙戏。且不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单是《完美陌生人》足矣吊打。导演背锅。另,百子湾今天罕见的高上座率哟,3排8那个举手机屏摄的憨批,直接拉低了观影体验。
定调很高,无奈以狗血收尾,无法不想起《完美陌生人》
搞什么呢,没有对节奏的控制力跟情节冲突点的精准拿捏就不要玩封闭空间的人物矛盾片了吧。
这是一部招人烦的电影,唯一看点既是蒂莫西放唱片的时候。
居然可以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官方剧情介绍还保密得很,无非就是丈夫一个绝症和出轨的消息牵扯出上层社会亲朋好友他爱她,她爱他,她爱她的故事。批量生产的剧情,尴尬笨拙的幽默(比如放音乐),无言以对的结尾,远不如波兰斯基的《杀戮》,但还好拍得短。
6.1 一场混乱的闹剧,前面二十多分钟还在讨论哲学,突然就跳到婚外情了。不过作为喜剧,对电影中的人物的讽刺还是十分到位的
什么鬼啊……
8.0/10 分。仅仅只有70分钟的黑白片,看起来却感觉比各种超级英雄大片更长。。。一出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的舞台剧。。。
哈哈哈,金融街精英,大学教授,政界高官,神棍,女权主义者,LGBT上流社会讽刺画。
好看到结束后迫不及待查还能不能在行程中二刷一遍 剧本话剧感完美 / 和《skylight》《Carnage》同类/ Cherry Jones完全本色出演 确实是一流的lesbian / Please make KST the minister of everything
是我最不喜欢的“密室聊天向”嘴炮电影,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到《彗星来的那一夜》再到《完美陌生人》,一部都不喜欢,波兰斯基的《杀戮》是这个类型里相较之稍微好一点,也只是一点点
卡司闪瞎眼。但是剧情起伏过于强烈了。结尾有意思。不过我觉得不能说前面的狗血情节都是结尾的障眼法,这不能成为原谅前面剧情不够合理的说辞。
斯波演技仍然爆表。除开演技,这部片子各方面都欠缺得紧,一个中产阶级内部的讽刺文本显得淡薄而概念。不是时长的问题,对白以及故事的演进都还有得去向迈克.李去取经和学习,某些时刻甚至做作得紧,一部远和圆润不沾边的剧作。
这类的看累了,欧洲白左片也就这样了哈?
短小精悍,从托马斯女士咬手臂开始,正式进入英式absurd & hideous & hilarious主题三重奏,英音配合反讽使用嘲弄意味更浓~
是很黑色幽默,但是并不很好笑…结尾精彩。中间有一段蛮无聊的,也许是我没看懂?
短小精悍的“party”。
很平庸吧,party就是那个党徒party,一屋子女强男弱的后后女性主义困境,说教混杂着自我趣味的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