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冲上云霄

衝上雲霄,冲上云霄电影版,Triumph in the Skies

主演:古天乐,郑秀文,吴镇宇,张智霖,佘诗曼,郭采洁,朱璇,刘俊孝,马国明,江美仪,恭硕良,马鑫,廖京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5

《冲上云霄》剧照

冲上云霄 剧照 NO.1冲上云霄 剧照 NO.2冲上云霄 剧照 NO.3冲上云霄 剧照 NO.4冲上云霄 剧照 NO.5冲上云霄 剧照 NO.6冲上云霄 剧照 NO.13冲上云霄 剧照 NO.14冲上云霄 剧照 NO.15冲上云霄 剧照 NO.16冲上云霄 剧照 NO.17冲上云霄 剧照 NO.18冲上云霄 剧照 NO.19冲上云霄 剧照 NO.20

《冲上云霄》剧情介绍

冲上云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翱翔蓝天的飞机上,承载着多少人的爱恋梦想。富家公子哥Branson张春亮(古天乐 饰)以CEO身份接手了老爸的天颂航空,而他在飞机上重逢前任女友潘家诗(佘诗曼 饰)。他们若即若离,时远时近。打扮入时出位的女艺人谭梦(郑秀文 饰)受邀为天颂航空拍摄宣传片,个性十足的唐亦琛(吴镇宇 饰)以飞行技术总监身份与谭梦搭档,直来直去的两人最初的相处充满火药味,不过他们也在争吵的过程中渐渐靠近。为了更高报酬的机师顾夏阳(张智霖 饰)离开天颂航空,巧遇张狂女子薛健雅(郭采洁 饰),性格全然没有交集的二人竟衍生出许多的故事。三对男女,三段恋情…… 本片根据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同名电视剧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腹黑少女贴身男佣王牌部队告密者刺杀尼克松体感预报年少轻狂第二季重生军事禁区吹响悠风号3波斯王子:时之刃白牦牛夏日幽灵忍无可忍阴山异闻录猎杀超自然盖世俊杰贝壳收藏家爱上查美乐守望尘世第二季圣剑传说玛娜传奇-TheTeardropCrystal-铁扇令战地神探第七季我的英雄隔壁的力咪咪-黑暗王子卡洛娜走丢了一蚊鸡保镖749局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2犬之力

《冲上云霄》长篇影评

 1 ) 老头儿变甜了,但我喜欢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大概是老头近年来最犹太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导演出生的年代。

地点是纽约和洛杉矶——东、西海岸最多犹太人聚居的两座城。

我们的主角名叫Bobby,不用说屁股后面跟着典型的犹太姓氏。

他在纽约混得不好,准备去洛杉矶的舅舅那里试试运气。

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西海岸的阳光,思念一到冬天就落满大雪的曼哈顿(而不是布朗克斯,主角的出生地)。

于是他回去了。

在这前后,他在两座城市分别和叫Veronica的美女各有一段恋情。

故事结尾,后者成了他的妻子,前者成了他的舅妈。

内布拉斯加是个穷地方,地广人稀,冬天还冷得要命。

在内布拉斯加,即使拥有英语和戏剧双硕士学位,Vonnie也很难出头。

于是她来到洛杉矶。

她没有成为明星,而是当了秘书兼老板的情人。

在洛杉矶,这事不稀奇。

如果不是老板的侄子Bobby突然出现,她可以没什么纠结地掀翻正主,当上老板娘。

Bobby在洛杉矶给他舅舅打杂,有点落魄也有点不甘心。

他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天天见冷脸和坏声气,只要有人对他稍微表现一点善意,他都会拼死抓住。

比如舅舅半是炫耀地给他介绍Vonnie,他就打蛇随棍上爱上了她。

年轻人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是爱上自己的想象。

Bobby就是如此。

两人一起逛洛杉矶的豪宅,一路看来一路评,聊得风生水起。

但对Vonnie来说,这不过是应付老板的任务,对Bobby来说,却是一段艳丽的新生。

Vonnie附和Bobby一句「不爱浮华」,是言不由衷也是顺水推舟,却因此被后者引为知己。

本来,Voonie不准备和这个处男认真。

原因一方面是和老板如火如荼,转正有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obby是个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洛杉矶的纽约客,没法理解她这个必须留在洛杉矶的内布拉斯加乡下妹。

两人约会,Vonnie很少主动提起自己,总是Bobby在喋喋不休地聊着纽约和洛杉矶。

直到Vonnie被老板甩了,她哭得梨花带雨,敲开Bobby的门,准备正式接纳这个备胎。

但那时,她也没有敞开心怀。

直到脚踏两条船的窗户纸被捅破,Vonnie必须有所抉择。

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舅舅,一个是侄子;一个有洛杉矶带游泳池的豪宅,出入往来都是名流,另一个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贪恋她的美丽,懒得理解她的灵魂。

所以同样不够爱,不如选有钱的。

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Blake Lively饰演另一个Veronica。

尽管她的出场远少于Kristen Stewart,但有她的每一幕,都光彩照人。

她在市政府工作,刚离婚,被劈腿,有点阅历,也不失天真。

那时Bobby正在夜总会混得如鱼得水,懂得适度粉饰,懂得察言观色,远非那个召妓都哆嗦的吴下阿蒙。

这样的Bobby遇到这样的Veronica,少了年轻懵懂,身段娴熟进退自如,两人棋逢对手。

多年以后,当Bobby在夜总会重逢Vonnie,看到她满口名人八卦,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

对此,他说了一句俗语:「Time flies, people change」,然后领她去纽约的餐馆、赌场、酒吧,带她去中央公园看日落,旧梦重温。

毫无歉疚,义无反顾。

到结尾,没有奸情败露,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撒狗血,也没有夸张的戏剧起伏,甚至连老头标志的偶然转捩点,都没有。

老头不再做一个「虐待狂式的剧作家」,他收起了毒舌,收起了厄运;他放任摄影师大量地使用金色的柔光和移动镜头,让电影笼罩在梦幻的光芒中;他变得柔软,把一桩苟且偷情拍得温情通透;他不再无常,变得有常;他变甜了。

但是我喜欢。

 2 ) 與電影與紐約的訣別書

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訣別書」,會比片中內容更有意思得多。

非指難看。

正好相反,《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無疑是他這五年來最有趣的一部作品。

這是個纖細的故事,敘述兩個年輕人的年輕心靈逐漸被現實世界一分為二,肉體活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靈魂深處卻殘留一塊樸素鄉愁,對家人也對愛人。

人生中有許多選擇一選就是一生,會後悔也會不服,但逃得了嗎?

聰明的猶太阿姨謂「不選也是種選擇」,但這智語反過來說便意味人不能不選擇,生活的磨輪只有前進的份。

所以我們學會了緬懷,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續發生的選擇時刻,暫且假設自己若回到當初,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可以得其所愛;於是,鄉愁恆生。

這是常情。

主人翁與他愛的女孩曾在好萊塢打滾,覺得自己可以大隱於市過著簡單生活,最後卻不然。

他們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後歲月流逝,他們在成家立業年近而立之時陷入了深深的緬懷,緬懷那段年少熱戀的時光。

某日,他們在故鄉重逢,一齊在小巷大橋夜遊,看似外遇卻不然,他們真正想重新體驗的是精神上的鄉愁。

他們並未出軌,因為他們知道分手並不會回到當初,然而這份覺悟正是被現實摩合了的證明。

最後,他們繼續回到各自的江湖,在職場歡場皆最巔峰的慶祝時刻,那份愁情卻禁不住在人群中叢生,倆人想念起在永遠到達不了的彼方的那個對方,是空間也是時間的彼方,這份鄉愁直到永遠。

然而,僅只如此?

恐怕不是。

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

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Godard)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伍迪如是道。

誰能比一個NBC電視臺出道,為了綜藝效果與袋鼠打拳擊的奧斯卡獎得主兼當代國寶,更有資格說這話呢?

事隔三十年,老高達繼續與小伙子爭著電影實驗者的頭銜,老伍迪卻準備回電視了,電視人最大的對手也從銀幕變成與自己類似的螢幕,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懼。

那麼,作為伍迪作為五十年來一年一片的紀錄終結,作為他即將返回電視臺的告別的《咖啡愛情》,成了一部所費鉅資,遠遠超過他個人多年來嚴守的回本預算一千五百萬美金,改以數倍以上的資金打造一個由比利佛山莊宴會場與布魯克林夜總會雙織而成的1930年代場景,意義就欲蓋彌彰了:《咖啡愛情》這部片本身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鄉愁」,是他對黃金時代永恆的緬懷表白。

這則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萊塢的黃金年華卻僅有一次,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在紐約的全盛時代卻僅有一回;伍迪不惜耗費鉅資也不願修改劇本,全因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華場,任何時代都有大江湖似的眾生相,但最繁華的中國戲院只有一座,最傳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間。

所以,我們能這樣說:《咖啡愛情》是部論及鄉愁的電影。

而鄉愁最濃的卻非在戲內而是戲外,卻是導演伍迪艾倫對自己無從親體的兩個故鄉--與電影與紐約的走馬緬懷。

於是乎,當我們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萊塢懵懵懂懂中識得的那些新鮮人事,其實都是一個老導演對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緬懷的視覺具現。

這個老導演對偶像們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找臨演詮釋入鏡,只遠遠地透過對白將名導名人如數家珍;至於他的超級偶像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與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沒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釋是《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經玩過了。

這個老導演對造就歷史的聖殿如斯推許,推許到甚至不願如《那個時代》(Radio Days)或《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畫外提示輝煌,改而放任新寵攝影指導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帶來伍迪電影在《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在泳池,片廠,酒廳與曼哈頓大橋間縱情游移焦距,在柔光與霓虹的交錯中任性調度著觀眾的視線,就是要觀眾遊覽這些聖地的偉業;事實上,這 調度實在太過聲張,聲張到我有點疑惑,伍迪為何如此放任維多里歐史托拉洛,讓他明顯拍了一組明顯想挑戰1970年代的攝影大師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的曼哈頓大橋的定拍?

連鏡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會叫老師的攝影師阿......

有網友謂:《咖啡愛情》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的半自傳電影。

我不同意。

伍迪艾倫是世上最難與作者論分開的導演之一,他自製自編自導自演,更愛挖掘己身往事於片中,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個時代》(Radio Days)《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若干舞台劇本,以及他自白很想親演而不得為的《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然而此片除了史迪夫馬丁飾演的王牌經紀人一角明顯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詞就是Jack當年挖伍迪的話)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脫鉤。

伍迪出生時,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就已經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記得戲院,街頭與車禍」。

這故事需要的也並非一個伍迪半自傳電影傳統中聒噪的紐約人,而是一個深刻察覺自己在迷惘與決斷中反覆的歲月已經逝去的聰明人。

坎城影展開幕時,記者曾問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傑森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來演,他說:「不會。

我自己演不會比傑森更有層次。

」這話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對《午夜·巴黎》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的形容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我會自己演!

」顯然傑森的回鍋不僅是因他常被外界戲稱頗似伍迪當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種微小的自我觀看,而是對一個黃金時代旁觀而非抽離的大觀,而他也不副眾望辦到。

黃金的時代一如人的壽命,終有消逝的一天。

《咖啡愛情》的結局中,夜總會的首任老闆被處刑了,悄悄暗示了總會的未來即將黯淡,正如好萊塢的獨霸將在1940年代結束後後垮台;然而參與製片跨年宴的名人卻更多了,光臨夜總會的客人亦是,將至的沒落結局反倒替影業也替紐約塗抹上瀕死方現的獨特魅力。

伍迪艾倫一輩子都想解決卡謬點出的人生難題--「我不想死,不想看摯愛死,但我跟摯愛終將一死,這就是人生的荒謬」這段話的辨證在片中同樣出現,只是改以一對猶太夫妻的床邊對話重演,妻子希望人有來生,丈夫則說人必一死,然而他會在死神面前奮力抵抗,好顯示自己曾經活過。

物換星移,摯愛將逝,瀕死前的愈發輝煌,出自一個即將告別電影的導演之手--這難道還聽不出出絃外之音嗎?

 3 ) 《咖啡公社》爱别人不长久,自恋才是永恒

红唇美女,黄金眼泪81岁的伍迪·艾伦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长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资近3000万美元,是其导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称作伍迪·艾伦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男主角鲍比,一个前往好莱坞改变人生的犹太年轻人,却因为爱情的失败独自逃回纽约。

初入好莱坞的乡村青年鲍比昨天,朱莉和皮特离婚的消息突然传出,路人都吓了一跳,爱情是好莱坞最昂贵的易耗品。

在《咖啡公社》中,鲍比结识了一对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们成为朋友并彼此帮助。

新年之夜,鲍比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么秘诀?

此时鲍比自己的婚姻已变得不幸福伍迪·艾伦从不贩卖廉价鸡汤,他镜头里的人物回答: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喜欢一样的电影,我们都喜欢小孩,别人的小孩。

能够幸福的爱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又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爱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可能就是“另一个自己”。

鲍比爱谁呢?

他闯进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为了排解孤独打电话招妓,结果裤子都脱了,却拿钱把人赶走了。

一贯的伍迪式讽刺和幽默,当然也有“幸福规则”的制约。

走错房门又迟到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女版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浮夸、事业无门转做妓女,还是初次接客。

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腐朽、事业无门、苦恼之余打算招妓,还是初次操作。

一般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由于尚未沦落风尘,百分百会被男主营救,甚至有希望晋升女主,展开一场缠绵爱情。

但不幸的是,镜子对面站的也是一个loser。

年轻的鲍比还有一点斗志,绝不会与“低配版的自己”相认。

当他把女孩送出门,镜头里出现了一条走廊,他穿过这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书瓦妮,并且一见钟情。

瓦妮并不贪慕财富,却有自己的抱负,这也是鲍比的心境。

他离开父母的珠宝维修店来到好莱坞,是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在他乡,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自己”,虽然一个出于爱情,一个出于友情,却无比契合。

热恋中的瓦妮和鲍比在海边结合,岩石将他们框在一个世界但当面临抉择时,瓦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菲尔。

因为这个中年男人依旧保持活力和斗志,而鲍比却请求瓦妮跟他回纽约,住在诗人和画家的村子里。

这个请求一半是因为鲍比自己厌恶了好莱坞名利场,另一半是因为他觉得瓦妮也是如此。

但鲍比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对于瓦妮来说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个脱了裤子却赶人走的窘迫嫖客。

于是,鲍比失恋了,独自回到纽约。

在“热带雨林”,鲍比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罗妮卡。

他们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而抛弃他们的正是自己的所爱,和自己信赖的人。

维罗妮卡热情、快乐,在和鲍比听爵士乐时,她谈到和音乐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

而维罗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发音相似。

她是现在的我(被抛弃),她是原来的我(天真、快乐),她是另一个我(维罗妮卡=瓦妮),她是“可怜的自己”。

第一次见面,满脑袋发胶的鲍比就把维罗妮卡拐上了床。

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一年半后,鲍比和瓦妮在“热带雨林”重逢,瓦妮像报菜名一样谈论着好莱坞的明星和廉价趣事。

但巧的是,鲍比也变成了不得不逢场作戏,谈笑风生的老油条。

鲍比指责瓦妮:“如果你谈论那些廉价生活时没有感到难过,那就很可笑了。

”瓦妮当然感到难过,她所嫁的男人,她所处的阶层迫使她成为一个只谈论明星、金钱、房子、游艇的贵妇人。

她尚未拥有这些生活时,以为选择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知道那是她“最讨厌的自己”。

面对鲍比的瓦妮几乎落泪,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现最精彩的段落鲍比指责瓦妮时,同样感到难过,他抹好发膏、打好领带、擦好皮鞋,进入夜总会,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远带着笑容,永远恰到好处。

最初他连父母的争吵都不能忍受,现在却能夜夜在俱乐部耳闻目睹那些无穷无尽的秘密和谈笑。

鲍比也同样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再一次,他们的相同的心境和处境使彼此成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个灵魂被分成两半,注入不同的身体。

而鲍比的妻子维罗妮卡已经不再热衷于社交和酒会,她由天真快乐的女孩变成了温婉而敏感的母亲。

菲尔叔叔则依旧在觥筹交错中追名逐利,没有丝毫厌恶感。

电影结尾,新年钟声响起,鲍比和瓦妮相隔整个美国大陆,他们的面庞隐隐地重叠在一起,正如未能灵魂相认的一体。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4 ) 伍迪艾伦真是要把什么都讽刺一遍

这个话唠最喜欢的就是讽刺 嘲笑他人 嘲笑文艺青年 嘲笑好莱坞 嘲笑巴黎 嘲笑资产阶级 嘲笑宗教 当然最擅长的就是自嘲因为他所嘲讽的就是他的生活 想法 幻想

伍迪艾伦绝对是话题终结者

对真爱的嘲讽嘲讽人生与命运:

嘲讽婚姻:

文艺青年对另一半的文艺情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总是让女友重读大学 考取文学和戏剧学位 而女友感到不耐烦认真的嘲讽性与爱

结局又来了一次《幸福的秘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饰演的主角走上街头:伍迪艾伦:你们看起来真是幸福的一对情侣:是的伍迪艾伦: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女答:我很浅薄和空洞 没什么想法 也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男答:我和她完全一样伍迪艾伦:我懂了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终都以恋情失败而结束 然后跑到大街上问别人幸福的秘诀 幸福――都是别人的来看看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

一个狂热共产主义学生政治领袖对伍迪艾伦的嘲讽 也是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嘲讽的具体内容,比如:

开始讨论鬼扯大的人生的意义与无意义了

开始讨论人性文明与野蛮了

又要开始发表对死亡的见解了

“消极的智障开始讨论人生值不值得活了”

而且动不动就要自杀 完全为了自己的个人趣味在其电影《午夜巴黎》中表现了他的法国情怀巴黎作为曾经的文学 艺术 时尚和革命的中心 哪个文艺青年会不爱呢?

伍迪艾伦的巴黎情怀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中这句台词 我看呐 就是嘲讽伍迪艾伦的:

他还非常喜欢嘲讽政治

这些文艺男青年怎么这么喜欢把毛和弗洛伊德相体并论: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从电影中看 知识分子们 尤其欧洲的 艺术家 大学生都非常喜欢毛主席

西班牙前卫艺术家迭戈房间里的毛主席像

德国电影中前卫女大学生床头的毛泽东像法国电影《戏梦巴黎》中有一盏毛主席头像的灯(截图太久远了找不到了)中国和西班牙共同的特点可能是红色?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国红配色

希区柯克《眩晕》中国红配色好(还有双喜)

法国导演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典型中国红

贝托鲁奇《偷香》有没有感觉跟上图配色极像?

未完待续......

 5 ) “审视过的人生 你也没法讨价还价”

旁观者视角讲述故事,使观众始终能站在客观冷静的位置去观望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纷繁世界,伍迪艾伦通过这种方式带观众走马观花式地领略30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同时又聚焦于体现影片主题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过的你还是没法讨价还价” 这句话结合影片变与不变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时光流逝,人是会变的,但这个世界却没法改变。

 6 ) 伍迪艾伦的黄金时代情结

老爷子这两年对爱情,对夫妻之间感情处理越来越柔和,从06年的赛末点,杀;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的和;到这两年午夜巴黎,咖啡公社的柔和处理。

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是老爷子对女人的看法。

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讽刺和反映一直存在在老头子电影里,咖啡公社其实整篇描绘的都是美国中产社会的问题和状态。

醉生梦死的夜总会和好莱坞,官员们和黑社会的交集,底层人民的不如意和社会学家那清醒的话语,这都是伍迪艾伦给观影者带来的内容。

当然,生活就是如此,存在很多变数,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得过,无论多迷恋以往,都得活在当下。

伍迪艾伦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好莱坞的狂热爱好者,活在这个时代的他,心是在那个时代的。

抛开片子的内涵,就片子的本身来说这部片子基本称得上是满分,全篇暖色调,优良的构图让每一祯都可以用来当作壁纸,导演对于黄金时代的迷恋让观众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找到40 50年代好莱坞喜剧的影子,再加上伍迪艾伦典型的俏皮旁白和优美的管鉉乐器,这部片子看起来就是这种享受。

作为一部普通的类型片没有视听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但是他做到了一部好的类型片的要求。

 7 ) 伍迪·艾伦与世界的和解

老伍迪是出名的视奖如粪,不但从未出席奥斯卡,电影节也是只参展不竞赛。

于是戛纳对他的跪舔程度创下史上之最,三次以其影片开幕。

被捧上天的伍迪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新片周三上午十点在戛纳媒体场放映,一小时后就全法公映了,根本不等晚上的开幕式。

不知福茂老爷作何感想。

好了,长话短说,这是一篇对Café Society的碎片化解读。

文中我会坚持使用原文片名,原因?

看下去就知道了!

1. 糟糕的译名:《咖啡公社》?

《名流社会》!

影片现用最广的译名是《咖啡公社》,但café society在美国的语境下是战后爱显的社会名流。

源出十九世纪的法国,指在咖啡馆和夜总会中搞派对的名人。

与盖茨比那样在家玩的有钱人不同,这些人专门去公众场合社交,唯恐人家看不见,所以其中有大量娱乐圈人士。

看片前我说可能导演会对society的双关进行妙用,所以译成《咖啡公社》或许也可以,但看完后确定跟「公社」没有半毛钱关系。

国内还是有几个良心媒体译成了《咖啡馆社交圈》,比较准确。

如果非要四个字,《上流社会》或者《名流社会》应该更能达意。

旧时的名流社交2. 家庭与跨年夜:《岁月流声》(Radio Days, 1987)戛纳开幕+法国公映第一天后,评论者普遍拿Café Society与伍迪三十年前的旧作《岁月流声》相比。

这部在豆瓣上被恶俗地译作《无线电时代》的片子是伍迪对广播这种旧媒体的一种怀恋。

在他事业腾飞的六七十年代,无线电广播已不再是大众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片也是对童年的怀恋。

片中对「广播明星」有所刻画,浮躁的造星体制并非Café Society中的视觉传媒所独有。

但之所以拿来跟新片作比较,大概还是因为《岁月流声》也是以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都有相似之处。

另一个相似点是主人公与家人一起跨年的场面,只是Café Society中的名流在夜总会或豪宅中歌舞升平,《岁月流声》中的人物则只有在收音机旁靠耳朵沾点儿他们的喜悦。

3. 伍迪·艾伦式黑帮:《百老汇上空的子》(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如果一定要找伍迪前作来附会,主角长兄Ben这个角色时刻让我想起《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如果说塔伦蒂诺是把幽默暴力化、暴力风格化的话,老伍迪则是把暴力幽默化、幽默风格化。

布鲁克林长大的他对意大利、爱尔兰裔黑帮应该比较熟悉,当然「犹太黑帮」或许真有其事,并非全由他杜撰。

也许大苹果真是历来鱼龙混杂,与另一位纽约大师斯科塞斯的作品一样,片中的黑白两道并没有明显的分野。

但斯科塞斯总是喜欢把白道涂黑,而伍迪往往把黑道洗白,又或许只是喜剧的魔力作祟。

考瑞·斯托尔在《咖啡馆社交圈》中扮演Ben4. 身份认同与爱情:《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独立通讯》的戛纳特派记者在看完媒体场后说,该片是导演近十多年来最「犹太」的片子。

实际上,与Café Society灵魂上最接近的伍迪作品应该是《安妮·霍尔》。

不过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对自己身为犹太人极为恐慌,完全是自恨的性质;四十年后的Bobby则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份认同,既不自恨也不介意以犹太人的刻板印象自嘲。

伍迪·艾伦童年不幸,父母不合、家庭不睦,自己也因为长相体格和信仰背景而常受人欺负。

精神分析学家一定会说,从《安妮·霍尔》到Café Society,导演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爱情是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只是《安妮·霍尔》中纽约-加州、爱情-名利这样的二元对立十分激烈,到了Café Society中就缓和许多。

这或许又是一种自我和解,但我相信更重要的还是耄耋老人的智慧看穿了人生的本质:世上哪有那么多黑黑白白,大多只是温水一杯。

「真爱」更是无稽之谈,悠远的眼神遥相惦念就很好。

Vonnie和Bobby在洛杉矶贝弗利山豪宅前5. 纽约!

纽约!

:《曼哈顿》(Manhattan, 1979)还记得《曼哈顿》的开头吗?

对,那就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

他从发梢到骨髓都极其「纽约」。

Café Society中跟Phil谈心的时候,Bobby谈到自己想要离开洛杉矶回纽约的时候说,离开纽约才知道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纽约人,并说想念曼哈顿。

然而以他的家境,基本上跟曼哈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顶多也就是闲来逛逛。

当然了,所有超级都市的市中心,对于寻常人来说,都是用来逛逛的。

只是在异乡提起故乡,总还是拿最光鲜的一面出来说事儿。

再与《安妮·霍尔》相比,Café Society中的「纽约—洛城」对立也很弱了,几乎是在嬉笑中把一碗水端平了。

只是,不管在好莱坞混得多好——不用剧透我们就知道——Bobby和Woody都一定会回纽约的。

<图片7>6. 伍迪·艾伦式的不屑:戛纳以伍迪·艾伦风格胜柏林巧的是,今年柏林的开幕片、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也是讲好莱坞黄金时代。

各大电影节的开幕片对电影业进行一下超文本式反思,也挺好。

但科恩兄弟从问鼎戛纳的《巴顿·芬克》起,就是此类题材的老手,伍迪则不然。

《凯撒万岁》拍了很多大制片厂运作的实际过程,很热闹,意识形态倾向也极为明显。

Café Society则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和社交生活,也很热闹,但对各种价值和意识都采取伍迪·艾伦式淡淡的不屑与嘲讽。

《午夜巴黎》和《无理之人》狠狠讽刺知识份子后,这次导演反而淡化了自己对知识界一贯的辛辣,但喜剧效果发挥得更好。

当然还有伍迪片中永不缺席的爵士乐。

于是开幕式上,戛纳又胜了一次。

7. 喜剧人生:「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迷伍迪·艾伦,看了片子还不够,把戏剧剧本和小说拿来解渴,总觉得还是短篇小说最棒。

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六十年代的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表演,惊呼这才是最棒的伍迪·艾伦。

今日让戛纳跪舔的名导,曾经是一个大学辍学生,靠在酒吧里讲笑话为生。

所以看他电影的时候要永远记得,这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其次是个作家。

那些话痨式的画外音(Café Society的画外音是他自己的声音!

)就是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笔上生花的并发症。

九十年代初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伍迪·艾伦说自己必须坚持笑、坚持搞笑,才能面对生活、世界的痛苦和不可理喻。

这也是美式单人脱口秀一贯的功能,用艺术的荒诞替代存在的荒诞,我们才能艰难地存在下去。

Café Society中的Bobby说:「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所幸八十高龄的伍迪也没那么虐了,这也许会给人造成平庸的感觉,但生活就是这样,虐来虐去也只是拗情操。

伍迪·艾伦不会有透彻心扉、扣问生命、触及终极意义的深刻,所幸大家对他也不作这样的要求。

<图片8>8. 史蒂夫·卡瑞尔:喜剧脱口秀出身的顶级演员大家都在聊艾森伯格和斯图尔特,但与伍迪事业经历最相似的还是演Phil舅舅的卡瑞尔。

同样出身卑微的他,早年靠演儿童剧为生,后来在美国电视娱乐旗舰《周六夜现场》崭露头角。

2005年起才凭NBC盗自BBC的情景喜剧《办公室》走红美利坚。

《周六夜现场》那群喜剧演员都在抢着拍电影,或许有才华的艺人还是喜欢让略显高端的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

卡瑞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他跟贾德·阿帕图、诺拉·艾夫隆这样级别的导演合作过,2012年的《希望温泉》中又给梅姨和汤米·李·琼斯配戏。

其正剧生涯的巅峰无疑是前年戛纳主竞赛片《狐狸猎手》和年初奥斯卡大热《大空头》——好吧,后者还是有些喜剧的。

Phil这个角色导演的首选是布鲁斯·威利斯,结果人家档期搭不上,伍迪就迅速请来《双生美莲达》(2004)中给自己演过小配角而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卡瑞尔。

其实我还是有些遗憾没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演这个角色,但伍迪提携喜剧界后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只可惜卡瑞尔的母亲前些日子去世,他没能去戛纳的秀场继续混成国际脸。

生活是一场自虐又虐人的喜剧。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图片9>

 8 ) 20郎当岁,谁都以为自己挺清高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

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

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

很单薄。

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

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

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

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

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

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

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

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

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

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

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

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

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

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

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

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

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

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9 ) 看话唠导演怎么拍对话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

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

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

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

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

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

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

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

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

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

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

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

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

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10 ) 爱如鸿毛或者重于泰山

始终如一风格的伍迪艾伦,关于爱,那种看似热烈遗失的爱,如同王菲的歌是不是不管爱上什么人都要天长地久求一个安稳,也像莫文蔚的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爱情它永不会减,而对于消逝,除了一句祝你百年好合,任何的纠缠都显得不体面。

正如菲利普舅舅说离婚,我老婆风趣幽默忠诚床上功夫也不错,但是我遇见了一个人,他太美好了。

与其热烈的情感相比较更喜欢如岛女主一样坚定的陪伴更让人安心,你知道不管如何他永远都在的坚定感。

伍迪艾伦的轻浮感摇摆感,总是让人很不舒服。

当然要follow your heart,as you know heart can cheat also.no things is reliable.chang is always the subject,embrace chang no matter you like or do not like,except accept,no ways.死有轻如鸿毛亦有重如泰山,没有哪一种更好,just yes,it is over,move on.untill the death.

《冲上云霄》短评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比我预期的好一些,但也没有任何惊喜,除了Eisenberg不断提高的演技。我觉得Woody Allen并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亚马逊刚好给了他一笔用不完的钱。这类故事的标杆是《美国往事》和《教父》,他交出来的答案却像转瞬即逝的流行歌。至于他镜头下纽约的美,那只是纽约本来的样子。

11分钟前
  • 豆友1094556
  • 还行

3.5,无可奈何的戛然而止,比Hail Caesar有意思。

12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推荐

伍迪艾伦再带不来惊喜了sigh …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无论三不三,电影里面居然出现了真挚的爱情,我无法接受。双女主类比双城太委屈NY,卷西虽然依旧很爱但是最性感的角色是承担了转折铺陈和讽刺对象的大哥啊!帅爆……下午还在吐槽艾玛屈臣氏演技大概是哈利波特三人演技垫底,晚上看了这俩,觉得委屈屈臣氏小姐了。

18分钟前
  • 挠挠
  • 推荐

【菊长带你见世面】外甥恋上舅舅情人,反被戴绿帽

21分钟前
  • untery
  • 较差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2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故事平庸,说故事的技巧再老练也没用啦…老头子自己开始怀念黄金时代了。艾森伯格将被一步步打造成小艾伦吗?

26分钟前
  • lxy
  • 较差

喜欢演员,讨厌剧情。

29分钟前
  • Mang*
  • 较差

很久沒看過這樣不痛不癢不用力但是有趣的電影了。三星半。

33分钟前
  • 嗜睡动物舒十六
  • 推荐

【戛纳电影节】深焦影评人平均分 3.1

35分钟前
  • 深焦DeepFocus
  • 还行

老头到底是对卷多么宠溺才写出&amp;#34;you have that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 quality&amp;#34;这种肉麻的话,*但他真的有*

37分钟前
  • Sailor Meow
  • 还行

lord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伍迪艾伦了... 摄影也是醉了(挥手... 灯光师再好也弥补不了吧

38分钟前
  • juni
  • 很差

嗯 很愉悦地看完了小杰西

40分钟前
  • Hey Juju
  • 推荐

不觉得Queen S跟小K的角色应该换一下更合适么。。

4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话剧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浮世绘,配乐画面打光都能带出味道,小情小爱小三小背叛,所有的矛盾都是轻描淡写,其实原本也无所谓,都是社会名流的荒野轶事,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本片一样。

44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晚餐时灯突然灭了那里打光也太美了吧~影片虽然信息量很多但组合到一起又无甚特别之处,属于那种观后即忘的作品

45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还行

【B】这两年怎么剧本越写越像小品,埋梗抖包袱都套路了,不过还是很值得人学习的

4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我们都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人,那又怎样呢?我们有钱啊,我们可以在中央公园喝红酒,可以开趴体,边偷情边聊诗,因为有钱才会产生莫名的空洞,都是有钱人的病症....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

51分钟前
  • yyyyaoyana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