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的父亲,面对青春期的儿子总是束手无策,在儿子的意外死亡后,为了掩盖儿子死因的尴尬,开始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
无奈谎言引起的蝴蝶效应带领父亲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面是周围人投来的敬佩仰慕之情,一面是陷入压力的泥沼深处无法前行。
在儿子生前唯一的好友不断地质疑下,老爸终于决定说出真相,得到女友的耳光,却也摆脱世俗的行囊。
父亲其实在谎言中塑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儿子,完美,乖巧,并且善于思考,而不是他面对的整天只对性感兴趣的和他对着干的毛头小子。
他在这样的意淫中得到作为父亲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此儿子的死,其实未必不是父亲的解脱。
最讽刺的是,在寄出无数作品后均被退回后,给儿子代笔的遗书和日记却被周围的人大加赞赏,上了访谈节目,甚至书商排队前来接洽出版事宜。
看来再优秀的文字,也敌不过更有商业炒作价值的自杀事件。
老罗宾跳完水湿漉漉地走向汽车,约了儿子的好友去邻居家看久远的僵尸电影。
他们永远是别人眼中的怪胎,或者根本就是空气中的尘埃,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和友谊。
the endPS:电影中的配乐都很棒!
像朱诺一样。
而学校里的师生对于儿子的纪念和缅怀,就像众人对MJ的大声哭泣一样具有喜感。
尽管在IMBD上得到了7.4分的高分,但形式主义的猫说她不想看这片儿,“一听名字就觉着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你就自个儿乐呵去吧。
”起初我也以为真是一冲着父爱去的滥俗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有着作家梦、但写的东西从未被发表过、只能在一狗屎中学里做诗歌课教师、上他课的学生以个位数计且全是脑残的中年失意男单身父亲,撞破了智商接近于零蛋、满嘴脏话、从来都视自己的父亲为傻逼、除了上黄色网站、偷窥肥婆邻居换衣服之外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变态儿子的一次重口味手淫。
这样的开场,结合那样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接下来会是,父子之间经过一系列喜感的冲突、调和,终于相互谅解乃至和谐社会了的亲情故事。
没想到,故事推进了没多久,儿子竟然在一次手淫时HIGH过头把自己给勒死了,父亲不希望别人知道儿子死得这么丢脸,更不希望自己因此成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于是就伪造了儿子自杀的假象,还伪造了一封遗书。
这样的剧情进展又让我以为接下来会是,警方毕竟发现了儿子并非自杀、父亲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索性承认是自己亲手杀了儿子的残酷物语。
可是我又错了,故事的发展是,遗书被公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大家开始试着了解这个本来人神共厌的儿子,向父亲打听儿子的种种事情,父亲于是宣称儿子其实是个乖孩子、是个有思想的聪明人,于是儿子成了永垂不朽的精神偶像,而父亲则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名啊利啊女人啊的蜂拥而来……至此我才算明白,这个表面上讲父子关系的荒诞故事,其实是场彻头彻尾的反讽,从儿子意外死亡那一刻开始,电影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竭尽全力地嘲讽这个世界的病态:因为谎言,父亲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实际上,父亲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谎言高明,莫如说是因为整个世界实在空虚、伪善、荒谬、无聊到了何种程度。
疯子尼采说得好,当整个世界都已经走上了歧路,把不折不扣的谎言当作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说谎的时候,真相还有鸟用?
父亲登上全美知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既要装哭,心里却又非常得意,想放声大笑,却又只能硬生生憋住,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不知道是笑还是哭了,那场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唯一的遗憾在于,电影的最后,父亲到底还是在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图书馆的庆典上说出了真相。
窃以为,这样的安排其实削弱了故事里那种极致的讽刺力量,大可以这么玩:父亲在庆典上继续洋洋得意,大家继续顶礼膜拜,儿子的身影在空中浮现,沉默地看着一切,所有人都不再具有面孔,沉默如冷水一般迅速渗入一切,而一切又在沉默中黏糊糊地溶为一摊,儿子也在那里边溶化,怎么喊叫都无人听见……
尽管罗宾威廉姆斯是好演员,但是演这个角色明显偏老了一些,和女教师互动时还是有些出戏。
不晓得这种情况在美国或者欧洲是不是常态,就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过于平等和直白的关系,面对手淫、性交等敏感话题,中国父母肯定不会这么直白地和儿女这样讨论,但是美国父母就毫无顾忌?
儿子是学校的废材,只有一个更废材的同学兼朋友,不幸自我射死后,成为全校的怀念对象也有些不可思议,即便有他在同一学校的废材老师的父亲伪造的遗书和自传,即便是怀念了,也就是一时兴起,不大可能发酵到人人爱戴的地步,尽管是讽刺性喜剧,但剧情的不合理就使得讽刺的力度大大减弱了。
最后威廉姆斯脱光衣服跳入泳池的动机和意义也有些不能理解。
博弈论里有“囚徒困境”,我沾它点光,起名“乞丐困境”。
人们总会赞美和引用某人说的某段话.觉得那是真理。
其实那句话,之所以鼓舞人心让我们激动不已,之所以是我们等待的话,成为我们想听的话。
只是因为从“正确的人”的嘴里说出来而已。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in the world" 甘地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本记下来;海淀桥下的乞丐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手机拨打110。
甘地说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期望;乞丐说的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如此的超额,以致于让自己无法面对和承受他比自己都强的事实。
怎么容许呢?
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们迅速的拿起了武器,利用我们作为高级于“乞丐”的社会认同,对他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判决。
而作为乞丐,如果真的不小心搞了点深度,琢磨出条真理,他是要勇敢的向周围说出来,还是要顺从和实现大众对他的期望和判定,仅仅把“真理”和很多人的一块钱放在那个盆里呢?
PS:一直很赞ROBIN选的剧本,而且他貌似迷恋当老师...好为人师啊,一部比一部深刻。
如果说死亡诗社让我痛哭流涕后热血沸腾,而这一部则让我痛的连哭的力量都没有了。
对人性涓涓小溪般的描述,却如此TMD露骨。
我很惭愧。
This movie is a perfect proof of my slavishness.I thought I was Lance, or at least I was one of those who get Lance. I feel helplessly sad when Kyle shows nothing but disrespect and rudeness to him. I feel envious when Claire told Lance she was watching Mike playing basketball. I feel a little elation though mixed with disappointment when people surround Lance for whatever isn't true. Also I feel relieved when he put everything away and dashed into that swimming pool. But wait a minute. On the second thought, how can I be sure that I am not one of those Lance resents? The Gothic rebellious girl, the glassy nerd, the overweight dumb, the headmaster, the republisher agent... they all nodded when they read the fake journal and felt connected with the fake Kyle. Finally they end up being dispised and mocked by Lance, despite the sympathy, respect and admire they gave, at least partially real. Lance ends up feeling true and fulfilled with people who he thought really get him. But after over one hour's brainwashing about how fake it is, I can not help but suspect whether the last scene is really true. Finally, what I can get from this movieis only that one thing, nobody can really get anybody. So why bother to read, ponder and sympathize? HELL IS OTHER PEOPLE.
1.剧情的催化剂是凯尔自慰身亡,虽然这只是一个通过现场暗示出来的未直接描述的事件,但不妨碍通过此事给广大的凯尔们敲个警钟。
性是造物者制定的规律,它经常干扰人的思考和行为,正如饥饿、寒冷、劳累一样,但人之为人,在于懂得合理的克制,不走禁欲和纵欲的极端。
古代,直到清代,对于书院里的学生,读小说和看戏都是禁止的,违者是要处罚的。
而当代社会,早已名正言顺的小说没什么稀奇,人们在追求权利的时候也释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即使你无意,你对网络世界泛滥的性也防不胜防。
一旦十五岁好奇的凯尔们发现了它的秘密,那么,也许只有部分幸运儿能“守节”,大部分都存在凯尔现象,更进一步说,若无法自拔,可能会步凯尔的后尘。
在这件事上,是真的需要培养克己工夫的。
2.较之凯尔的自慰身亡,他的失意作家父亲兰斯克的生存状态同样(在我看来是更加)值得反思。
像所有大作家最初一样,兰斯克不停地写,不停地被退稿。
他写得好不好且不说(后来证明他写得好),他作为一个文学界的无名之辈,想要叩开出版社之门(即使在网络文学日正中天的当代,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对于作者而言仍然具有神圣的意义)是难乎其难的。
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表述方式:出版社凭什么给你出?
是贾平凹或莫言给你写序了?
是省市作协给你资助了?
是因为下贱自己成网红了?
凡此种种,恰恰都可以直接敲开出版社之门,但,唯独你只是一介公民就不可以,即使宪法确实规定你有出版的自由,但宪法并没有规定你如何行使自由。
所以,兰斯克也好,你也好,我也好,只能自己掏钱(看来,出版自由是需要花钱买的,我们和出版社都是市场经济里扮演着商业角色,进行着商业行为)或炒作来达成出版自己的作品的目的了。
兰斯克最初也许是无意伪造了凯尔的遗书,后来有意伪造了日记,人们震惊于“真正的”凯尔原来是个天才作家,而且大家居然跟他在同一个时空,于是这种震惊带来的好奇、热闹、骚动让凯尔成了已故的名作家,他的作品也卓越非凡。
讽刺的是,同一个人的文笔,通过死亡——如此高昂——的代价获得了认可(人们认为是已故的凯尔写了遗书和日记),而写这些文章的那个活人却从未被认可过。
只有死才能吸引世人的注意力吗?
不幸的是,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死,尤其是早死,往往能缔造不朽的天才。
近年的林嘉文如此(虽然他是生前出书,但死亡使他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
愿他安息!
),二十世纪末的海子如此,明清之际的夏完淳如此,唐代的李贺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曹魏的王弼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俄罗斯的莱蒙托夫也是如此(普希金生前抱得大名,不算),英国的济慈、雪莱也是如此(拜伦与普希金类似,不算),凡此诸君,皆因其早死而在历史中留下了金色的荣耀。
假如海子没自杀,即使有才,也有可能在叩开出版社之门时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不那么顺利。
而惨淡经营自己的文字生涯的年轻的我们在有多少在辛苦的攒钱去买出版自由!
历史已经证明,死能让你像烟花一样迅速地吸引世人的关注,但,我们还有梦想,即使惨淡经营一辈子,也要生生不息地奋斗,也不会去死在这个需要我们见证的伟大的时代!
很喜欢,符合我的价值观。
罗宾威廉姆斯演的男主角是一个混得不咋样的中学老师,写了n本书稿,没一个被出版社看中的,有个上中学的儿子,跟他文艺老爸相反,对音乐、电影、文学、体育等等统统没兴趣,在学校也不招人喜欢。
有次这孩子在家玩自缢式自慰把自己给搞死了,男主角回来当然哭个半死,哭完想想还得为亲者讳,就伪造了一封遗书,弄出孩子是对世界绝望所以自杀的假象。
几乎没什么人来参加他儿子的葬礼,男主角回到学校,同事和学生们更有意无意的躲避他,他的诗歌课就剩三两个学生了,同为教师的漂亮情人也投入其它人的怀抱。
只有他又老又胖的女邻居,和他儿子唯一的朋友,一个瘦弱阴郁的男孩在他身边安慰他。
正在这时,峰回路转,媒体把他写的那篇又有文采又有深度的遗书公布出来,死去的孩子顿时成为青少年偶像(不是因为文笔好,是因为自杀这件事值得炒作),学生们全跑来他的诗歌课,他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本来脚踏两只船的情人同事也公开了和他的关系,在他以他儿子日记的名义出了书之后更被邀请参加脱口秀,他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要把图书馆以他儿子的名字命名。
在命名典礼上,他对着那些疯狂崇拜他儿子的学生和满脸期待的老师们说出了真相。
愤怒的情人甩他耳光,学生也竖起中指,但他只是跑到学校游泳馆,脱掉所有衣服,从跳台跳入泳池。
(多么直白的象征)他丢盔卸甲的往家走,他儿子的朋友走过来对他说,我知道那是你写的,你写得很好,别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是老胖女邻居、儿子孤僻的朋友和他三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他们最爱的僵尸片。
这就是我所认同的。
如之前在讨论《骇客帝国》里叛徒赛弗的选择时说的,真实是幸福的基础,真实的荒漠胜过虚幻的完美。
真实是1,虚幻是0,再少的欢乐美好乘以1仍有欢乐美好,再多的欢乐美好乘以0都等于0。
我宁愿只有一个又老又丑的胖女人和一个阴郁古怪的孩子爱真实的我,也不愿无数人疯狂迷恋他们以为是我的那个人。
PS.有很多人说,男主角说出真相不合理,故事是为了迎合符合道德教条才硬拗成这样。
是啊,对那些把追名逐利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且觉得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的人,对那些从来也没觉得做真实的自己有什么重要的人来说,男主角的行为确实“不合理”。
但别忘了,男主角一直以来就是“loser”,就甘于做一个“loser”,那些“幸运的降临”在其身上的一切,当然是很多人想要的,但未必就是他想要的。
很多人觉得他为做真实的自己放弃了太多,太可惜,可如果那些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放弃了又有什么可惜的?
人家觉得为那些虚名小利放弃真实的人生放弃做真正的自己才真叫可惜呢。
有什么不合理呀。
如此冷静的叙述却因为不一般的剧情显得尤为出彩。
不得不说的是,Robin Williams对这位父亲的诠释真的是很到位,尤其是他那经典的笑容,常有让人分不出是悲伤还是欢乐的恍惚感。
儿子连自己的照片都无法接受,在青春期性冲动和外在之间无法寻扎平衡点,是个EQ底的小孩。
手淫过度而死,美丽的女教师根本就没有自我,爱慕虚荣的虚伪的女人啊,连怎么思考都不记得了吧。
只会追着表象在跑。
校长与另外一个黑人老师亦是如此。
邻居女人,寂寞的怪茄一个。
最大的谎言家就是父亲。
最难接受凯尔手淫过度而死的人是他自己吧,他最爱的也是自己吧。
最真实的应该是安德鲁,那个眼睛灵活的孩子。
我在想是什么使人们变成了这样,在繁杂的表象世界里,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没有自我意志,一切都只是虚伪的表象而已吧。
就像片中父亲,写了多年的书终于得以见天日,有名有利有女人,然而还是逃不过自我,选择了坦白。
或者可以说,父亲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书出版了,想要的得到了,这时候是该审视自己内心的时候。
这就是影片的讽刺之一,人总是在外在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转向自己的内心吗?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为何不能一开始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呢?
自我真的那么难以接受吗?
有时候想想,人是多么可悲的存在啊!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罗宾.威廉姆斯,也因为擅用喜剧玩大冒险大刺激的鲍勃.格德斯维特。
电影还不错,即便在结构上刻意营造了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效果,但总体叙事脉络上还是足够清晰明了的。
意识流偶尔加进来凑热闹,也算小小的点缀。
毕竟要在有些火爆的粗口语言及生动的生活背景中,找一些与死亡、诗歌、忏悔、教育对得上话的窗口。
在兰斯的儿子凯尔未死之前,我很喜欢父子之间充满矛盾与火药味的对话,也可以这么说,整部剧我认为最精彩之处也在凯尔未死之前。
凯尔对待父亲的方式,用常规的法则界定,那就是大逆不道。
但作为父亲的兰斯,能够忍受,并用各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教育凯尔,这也是天下父爱大同的表现。
但有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是无法消融的,青少年自杀,这个问题探讨起来,第一个要揪出来的就是“社会大家庭”。
本片可爱之处也在这里,没有那种大肆说教的意味。
一切从子不教,父之过谈起,从孩子身心健康谈起,从美好的“假设”谈起。
片子里,这父与子的性格特征都不是刻板固定的,有种模糊的感觉。
兰斯对待儿子的方式,至始至终都无需怀疑他对儿子的爱,所有内疚不过是来自儿子存在时,疏于沟通,疏于深入了解儿子的悔恨。
但可以肯定的是凯尔是个智商不够高,但又有自己的主张,只是无处伸展,异常孤独的孩子。
其实,人是这样的,人无完人,几百年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殊不知爱因斯坦也曾遭受过无视与诽谤。
喜欢开场前,兰斯的一大段自我剖白,想来做个名利双收的作家的确不容易。
像迈克老师那样,一篇文章就能登到纽约客杂志上,而兰斯只能把一本本印染着心血的手稿扔进垃圾桶。
幸运,有时就是这么重要,才华横溢的人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栽到这个词上。
还好,兰斯还是有点运气,他为了掩盖儿子是在自慰中意外身亡,也为了给儿子一个公正的待遇,还儿子一个美好的形象,他开始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儿子的自杀日记。
最后短短的几十分钟,虽然有点被耍弄的感觉,但还是能感受到深度。
兰斯把自己从悲伤中解救了出来,也用一句句刺耳的真话嘲弄了校园里所有虚伪的人与事。
里德小姐从新投入到迈克老师的怀里,她可谓是个最大的讽刺,一个人玩跷跷板,注定孤独。
兰斯和邻居太太,加上凯尔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看僵尸电影,画面温馨,这才是和谐的一家三口。
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心灵上能够沟通,才能真正地回馈彼此关怀与爱。
PS:忘说了,这部电影还有个重要的角色,布鲁斯.霍恩比斯,说此片是他的音乐电影,都不过分。
如果我有卡尔那样的儿子,我会掐死他。
可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爸爸始终都能对他保持微笑。
直到他不光荣的死去,他的爸爸把他树立成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精神楷模,因为——你们不了解我。
其实,不是不了解卡尔,而是不了解兰斯,他疼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写作,渴望有一个爱他的人~~影片最后,兰斯揭开了所有的真相,赤身裸体地跳进泳池,他终于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一切将重新开始!
这是个寓言啊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is ending up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all alone. "结尾三个人的画面好温馨~PS..Robin爷最后那一裸,重口味啊-3-..Queen和鲍鱼爷唱得UP亮了~
我还真没看过几部电影像这部一样,剧情唐突到了一个极致的。也没有几部电影能像这部一样,角色设计的没一个喜欢的。虽然故事似乎想涉及很多东西,比如环境对人意识的影响、父子关系、中年危机、成人世界的混乱等等等等。
闹剧!
没预想的好 看完片子只想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
我怎么觉得没什么意思呢.....还没有 当幸福来敲门 好看
中规中矩,Robin老了><
无法理解。
《二手杰作》的原版,这也太平庸了,各方面都挺无聊的。王子昭几乎是写了一个新的故事啊。
Robin Williams 的影片是越来越怪了
太冷了,没别的
很无聊的剧
杯具啊杯具。
配乐美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人生不过就是骗局一场笑话一段~最后的温馨转折很突兀很扣分~
搞什么啊,发死人财。
因为Under Pressure,给了我一个比较爽的结尾,其他就真没什么可说的了
这啥啊,无从说起啊。“就还有改的必要吗”
怎会被归到喜剧类
被骗了,太压抑,还洗具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