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第一季

The Wire Season 1,警网(港),线人 第一季,HBO无间行者 第一季,火线重案组 第一季

主演:多米尼克·韦斯特,约翰·道曼,伊德瑞斯·艾尔巴,弗兰基·费森,小拉里·吉拉德,伍德·哈里斯,迪尔德丽·罗夫乔,维德尔·皮尔斯,索尼娅·孙,兰斯·莱迪克,迈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火线第一季》剧照

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2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3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4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5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6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3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4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5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6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7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8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19火线第一季 剧照 NO.20

《火线第一季》剧情介绍

火线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巴尔的摩警察局行动科的詹姆斯-麦克纳尔特、塞德里克-丹尼尔、沙吉玛-格雷吉斯等探员致力于拔除巴克斯代尔犯罪团伙,但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嚣张的毒贩,顶头上司行动部专员欧文-布瑞尔一心要爬得更高,当他发现詹姆斯等人的调查牵涉到与毒贩勾结的警员,而这些警员又是他的支持者,布瑞尔用尽各种手段调迁、打压詹姆斯等人。巴尔的摩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自然不是一天造成的,市长卡拉伦斯是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只要不被媒体曝光而影响政治生涯,他对犯罪视若无睹。而市议员托马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综合症EERIE~看不见的脸照片中的谋杀案我的女儿我的泪最爱悬战电影社会主义愤怒的黑人女孩与她的怪物恐怖废墟贤者之爱解救吾先生追缉我的左蛋蛋第一季卡拉蒂马森林灵运当铺清洁工第一季猎豺狼一步之遥妇仇者联盟少年犯之七人致命钥匙第三季魔发奇缘:幸福前奏女人贞慧暗房噩梦解析天黑请回家第一季杨光的快乐生活1高举爱孤注一掷:尤文图斯鸽哨

《火线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The Wire] S01E01筆記:偉大作品之始,以人物為中心展開故事

“The Wire,” Simon often says, is a show about how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and, particularly, “raw, unencumbered capitalism”—devalues human beings. ( Stealing Life - The crusader behind “The Wire.”, The New Yorker, 22/10/2007)Thre Wire如何偉大,也不用我多說。

能歷久不衰,全因它探討的中心命題在今天仍困擾我們。

表面上它是一齣警匪片,但看畢後便發現它是巴爾的摩(Baltimore)乃至現代社會的解剖圖(Anatomy)。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成為了巨大社會機器下的一環,每個人都受制於巨大社會結構的壓力,個體的價值被忽視和埋沒。

首刷後便愛上了,故寫下一些筆記,以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The Wire每一季都則重於不同的階層,第一季集中於警察和黑幫分子的角力,以及在整個社會結構下的爭扎。

支離破碎的美國夢如果說自由是美國夢的核心,導演David Simon在劇集的開場時便狠批了美國夢一番。

片首是警探Jimmy McNulty在調查一名叫SnotBoogie的小混混被殺一案。

雖然此案與後來的故事無關,卻為劇集的主題定調。

當中他與一名小混混的對話非常的耐人尋味。

McNulty與小混混的對話對話大意是小混混們每星期五晚都會玩骰子,而Snotboogie每次都是贏了錢就走。

他們的處理方法就是打他一頓,然而下次仍會讓他一起玩。

McNulty覺得很奇怪,問小混混如果SnotBoogie每次都是贏了錢就走,為何仍讓他玩?

小混混便說出經典的台詞:「沒辦法,這裡是美國,老兄。

Got to, this is America, man!我嘗試將這段對話分成數個角度分析。

1)扭曲的自由。

美國作為自由之地,每個人都應被允許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這樣的意識型態影響下,小混混認為Snot玩骰子的自由不應被侵犯,故此即使每次Snot都是贏了錢便跑,他們仍會讓他一起玩。

小混混顯然沒有想到公正的問題,即這個制度本身是否有漏洞?

應否作改變?

這引伸至我的第二個看法。

2)The game。

「All in the game。

」這是劇中最常聽到的話。

The game有很多層面的意義,在此最表面的意思是骰子遊戲,更深層的意思是社會結構,指不同階層的人所共同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圈。

街角文化、黑人文化和基層文化共同構成小混混的生活,也模塑了他的思考方式。

每個人都受其生活的環境深深影響,在這個遊戲中,人們會贏,會輸,但卻沒有人能離開,像David Simon所說:「The game never ends。

」小混混視Snot狡滑的行徑為理所當然,在另一個階層生活的McNulty,則認為這並不公平,對此提出質疑。

兩個階層互不理解,故此面對McNulty的詰問,小混混也不明所以。

發現Johnny使用假鈔,Low-Rise的Brody等人決定揍他一頓,卻不會阻止他繼續買毒品3)失效的警政。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還看到McNulty作為警察,對另一個階層——街角(The Corner)的人的認知只流於表面。

警察需要常接觸他們,卻不理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

在往後的集數中我們還會看到巴爾的摩警察局的政策只流於捉拿小混混,從不了解城市的另一面,亦無意捉拿黑幫老大,一切只為數字上的漂亮。

小混混看著在街頭敞著的屍體,卻不當是一回事。

這種麻木的情感是失效警政的最好證明。

在第三季中,緝毒處處長Bunny亦曾對Carver提出相關問題,並提出了解社區的重要性。

這留待以後再談。

片中小孩對街角的屍體見怪不怪總括而言,片首所帶出的是美國夢,乃至David Simon所說「美國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第一集主要是讓觀眾對故事主要角色來個概覽。

內容主要是McNulty在一場官司中看到黑幫分子Barksdale家族如何透過操控證人打贏謀殺案的官司。

法官Phelan在和McNulty的密談中得知Barksdale家族是近年西區(Western District)一個勢力龐大的販毒集團,而且造成了至少十宗謀殺案。

然而警方卻沒有人對此作調查,他便施壓逼使警方成立專案小組。

這一集中的目標(Target)自然就是Barksdale家族。

不過警方只想速戰速決,對於這種大量消耗人力物力的調查顯得無心無力。

第一集的人物眾多,難以辨認,一幅階層圖正好可讓我們更有系統地了解角色關係以及警察和黑幫的階層結構。

警察一方

首季第一集出現的警察人物關係圖副局長

Ervin Burrell (副局長),要求Daniels盡快結案Burrell在第一集中受到Phelan的壓力,於是要求重案組(Homicide Division)和緝毒組(Narcotics Division)各自調配人手來成立專案小組,並由隸屬緝毒組的警督(Lieutenant)Cedric Daniels主理。

Burrell要求Daniels在一個月內破案,其實是不希望此案影響自己仕途,同時減輕警局負擔。

重案組

William Rawls(重案組警長),對McNulty比了中指重案組由警長(Major)Rawls管理,隸屬CID(刑事調查科),在上司Burrell的壓力下,逼使他調派人員調查本來可視而不見的案件,也令他對McNulty生起恨意。

Jay Landsman(重案組其中一個小隊的警司)Jay Landsman是小隊長,他同樣只希望能盡量滿足上司的需求。

在他的小隊中,既有McNulty、Bunk等出色的幹探,也有Cole這樣的庸碌之輩。

McNulty和好基友BunkMcNulty可以說是整個調查的始作俑者。

身為警探,他對警局內的官僚作風嗤之以鼻。

若不是他出色的辦案能力,他很可能老早就被炒了。

McNulty也是個勢不罷休的人。

為了調查Barksdale一夥,他甚至去找FBI的好友協助,不過因為FBI辦案的重心在911後已轉向恐怖組織和政治黑金,因此無法著手調查。

據說在拍攝第一集期間,雙子塔才剛倒下,當時FBI的調查方向仍未有變,制作群卻準確預言FBI的轉向。

最後,McNulty在這次拜訪中認識了監聽的新科技,並希望能此方式調查黑幫。

FBI向McNulty展示最新的監聽科技口中常叼著雪茄的Bunk也是重案組的一員,他也有著出色的辦案能力。

但相對McNulty,他更為循規蹈矩,不會做出踩鋼線的行為。

最多只是射殺老鼠而已。

所以,他固然會努力調查案件,但不會主動挑起事端。

兩人的分歧在往後第五季更清𥇦可見。

Bunk射殺老鼠的故事是David Simon在《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中抽取出來的真人真事。

緝毒組

Raymond Foerster(緝毒組警長)和Rawls一起去見副局長Burrell,兩人都不希望案件落在自己手中。

緝毒組由Raymond Foerster管理,同樣隸屬CID。

跟其他管理層一樣,只因為上司要求調查,才著力成立小組。

Cedric Daniels(警督)Daniels是緝毒組的警督,年輕有為,擁有巴爾的摩大學的法律學位。

他既懂得管理下屬,亦懂得妥善處理上司的指令。

從副局長要求他管理調查小組中可見對他的重視。

雖然都是小隊的指揮官,Daniels的職銜是Lieutenant,比重案組的Jay(職銜為Sergeant)為高。

他的手下是Kima、Herc和Carver。

Kima Gregg

Herc

CarverKima 、Herc和Carver三人都是Daniels的手下,有著不同的性格。

Kima重視情報,做事亦一絲不苟。

在開首的汽車緝毒案中,主要情報便是來自Kima的線人。

而可愛的Bubbles也是Kima在西區的重要線人。

至於Herc和Carver,貌似是喜愛從抓人和打人中獲得快感。

黑幫一方

首季第一集的Barksdale人物關係(待續。。。

 2 ) 总结一下《The Wire》

今天再次展现了一下我无可救药的本性,明明星期天就要出的《The Wire》最后一集,但我今天就给看了。

不夸张的说,《The Wire》绝对算得上是美国连续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这一生看过的最佳的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的设置十分与众不同,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类型。

在第一季,故事的主角包括了警察、法官、律师等所谓的白道到吸毒者、毒品贩子、抢劫者等所谓的黑道,故事主要描绘Baltimore市警匪之间的斗志斗勇。

从第二季开始,《The Wire》虽然还是围绕着贩毒等因素展开故事,但人物逐渐加入了码头搬运工、政客、学校学生和老师以及媒体报刊等社会的其他层面,完整的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体系的互动。

《The Wire》描绘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美国市中心贫民区(inner city)、甚至整个美国的浮世绘。

虽说有警匪因素,但这部连续剧和传统的类型片完全不同,是美国少见的角色类(character study)作品,而不是24小时一类的商业情节剧。

连续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异常真实丰满。

比如连续剧中最大的反角之一Stringer Bell是个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在他的床头摆放着Adam Smith的《富国论》。

而连续剧人气最高的Omar Little则是一个抢劫犯;他非常讲道义,只抢毒品贩子,并施舍于周围的穷人;最绝的是,这个为人敬畏的江湖人物还是众人所不齿的同性恋。

诸如此类的精彩设置比比皆是,粗粗一数大约有数十人之多,而每个人的情节又都可以独立成篇。

作为连续剧第一季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甚至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而没有了他的故事依然十分精彩。

故事既由人物推动,那么其发展注定和一般连续剧不同。

和商业片的直线因果(linear)叙事不同,《The Wire》的故事充满了随机性(randomness)和互动性(interaction)。

剧情没有一点想当然,完全好像博弈论(game theory)一样,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好警察想抓贼、官员想升官等)并作出行动(action),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角色对其作出的反映(reaction)。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事情的发展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但不论故事和角色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连续剧的写实主义(realism)。

《The Wire》的发展拿捏做作之处,亦没有因为主创对角色的同情或眷顾而使其命运有任何改变。

和充斥了俗套(cliché)和定律的一般连续剧不同,观众很难根据观剧经验判断出故事或人物最后的结局。

即使是主要角色,在《The Wire》也会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

看《The Wire》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角色发展所透露出的悲凉的宿命感以及在看完连续剧后常见的终结感(closure)的缺失。

在这方面,《The Wire》更像契诃夫的戏剧或德·西卡的电影,而不是传统好莱坞产品。

与之相符,《The Wire》在美学上选择了绝对的现实主义。

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音乐方面,剧中没有一丝用于烘托气氛的配乐,所有的声音和音乐皆来自于剧情中(diegetic sound)。

在语言方面,剧中的人们都使用了极其生活的语言,其中充斥了大量行话和术语。

而即使是一般人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其意的黑话,《The Wire》也不会提供任何解释(不管是通过字幕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

片中甚至有许多演员原来就是警察或黑帮,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如Omar从六楼跳下逃走)其实都是真人真事。

这一切努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处在Baltimore的街边。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The Wire》许多精彩之处显而易见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最明显的就要数各个粉丝如数家珍的经典台词。

和一般大片不同,《The Wire》中仿佛每人都字字珠玑。

即使Marlo Stanfield这样不喜言语的角色也有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

如一次Marlo的一个手下告诉Marlo自己被Omar抢劫,要求Marlo不要收取这段时期的费用,因为Omar是和911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抗力。

Marlo即曰:“我非美国政府,Omar亦非恐怖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拿着猎枪的黑鬼”(I ain’t the US government, and Omar ain’t no terrorist; he’s just a nigger with a shotgun)。

这些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充分体现了角色个性。

连寡言如Marlo者都如此,像Proposition Joe等人的长篇大论自然更加精彩。

《The Wire》的台词不但远胜于现在多数电影的水平,甚至和好莱坞老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如《日落大道》)也毫不逊色。

能够塑造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剧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The Wire》一流的制作团队,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又数这些出色的演员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

《The Wire》的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各个功力了得,其中多名演员已经通过此剧上位。

目前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饰演McNulty女友的Amy Ryan,这名百老汇资深演员去年刚刚应为影片《Gone Baby Gone》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但演员水平再高最后还需依附编剧提供发挥的空间,而《The Wire》的编剧只能说是很好很强大。

连续剧的主创David Simon作为资深Baltimore太阳报的记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深有了解;是他为《The Wire》设立了一个大的方向。

而连续剧的其他编剧亦大有来头,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变成电影并一举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Mystic River)。

如果仅仅因为制作精良,那么《The Wire》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和《The Sopranos》相仿的爆米花大作。

真正让《The Wire》鹤立鸡群的是其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The Wire》对社会百态的描述并不居高临下。

主创虽然有个人观点,但却没有任何希望说教的心态。

与其相反,《The Wire》冷静生动的描述了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对其他层面的描述增加了既有内容的深度。

比如,《The Wire》最深刻的应该要数描述教育系统的第四季。

通过四个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现了环境对儿童的主要性和决定性,并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为其他角色(这些孩子的经历即那些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为警察、黑帮的角色的经历)提供了背景信息。

虽然任何没有在美国成长的人对此剧的理解都可能非常有限(如黑人社区的败落等问题国际上知情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极具美国特色,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这里恕不多言),但其描述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全球化对蓝领阶级的冲击、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换利益等)、官僚和假大空政策的负面影响、教育硬性化分数化的不足以及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变迁等问题却是一些大家都可以关注的问题。

看《The Wire》,看到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痛心疾首,以及对改革和变化的渴望和期待。

可以说,作为社会的一员,察觉到《The Wire》中所描述的诸多尖锐问题并以此努力进步、推动改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故事的题材和艺术上的选择,《The Wire》的商业性和受欢迎度一直不高。

很多观众是对此题材不感兴趣,但更多的则是怕面对连续剧所描写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如此一部并不流行的连续剧能够坚持着许多年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

写一本卖不出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本可能不高,但连续五年耗资数千万美金制作一部敢于说真话、不受欢迎的连续剧却不能不说十分难得。

因此,除却社会必要的多元化、言论自由和思想性不说,也只有在美国这种商业体制下,才能有这类的连续剧产生。

首先,连续剧制作和播出方HBO是高端收费频道,基本没有广告,因此不用像FOX等公共频道估计收视率。

第二,美国多样的利润渠道保证了连续剧即使在收视率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像《The Wire》一样的连续剧只要保证有忠实的观众,就算观众数目不多也可从纪念品、DVD等销售中获得一些利润。

因为这些商业元素,这部戏的主创们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同的情况下不妥协自己的创作初衷,并根据本意完成这部杰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在美国都不出名的连续剧自然也很少有人听说。

加上其题材晦涩、翻译困难等原因,观者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不论如何,如有机会观此剧者玩玩不能错过这个难得一见的连续剧。

总而言之,有四类人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体验一流娱乐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欣赏一流制作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思考深刻命题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了解美国社会者不可不看《The Wire》。

综上所述,将《The Wire》形容为现代美国的莎剧也并不过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观看此剧可以说是我的荣幸。

今天看完此剧先说两句纪念一下,日后五季套装DVD出版时我一定吐血200美金以作收藏。

 3 ) Like Toy Soldiers

Step by step, heart to heart, left right left We all fall down like toy soldiers Bit by bit, torn apart, we never win But the battle wages on for toy soldiers—— Eminem “Like Toy Soldiers”Wallace是个十六岁的黑人男孩,父亲早逝,母亲酗酒,无所依靠的他自幼就在巴尔的摩市西区贫民窟的平房区游荡。

为了维持生活,Wallace和年龄相仿的朋友Bodie及Poot一起加入Avon贩毒团伙跑腿打杂。

在平房区内,Wallace负责收钱,钱到手之后,再由Poot将毒品散给瘾君子,Bodie同时进行环境监测,以防警察临检或者其他帮派挑衅。

在这个黑人聚集毒品泛滥的贫民区内,警察一旦出现,就有无数望风的孩童大叫“5-0”以示提醒(从这里我才知道去年那部重新翻拍的剧集在美国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

帮派头子Avon的侄子Dee侥幸逃脱牢狱之灾后被派到平房区监管生意,上任第一天就发现Wallace收到假币,将其痛斥一番,并威胁再出现此类事情就把他踢出生意,Wallace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波澜。

闲暇的时候Wallace喜欢和Poot坐在一起嚼麦乐鸡,Wallace认为发明了麦乐鸡的黑人肯定会狠赚一笔,Dee听到以后大发了一通议论( It ain't about right, it's about money. You think Ronald McDonald gonna go down that basement...and say, Mr. Nugget, you the bomb. We selling chicken faster than you can tear the bone out. So, I'm gonna write my clowny-ass name on this fat-ass check for you. The nigger who invented them things, still working in the basement for regular wage, thinking of some shit to make the fries taste better. Believe.)。

Wallace的世界观第一次受到冲击,开始明白小卒子只有给他人做嫁衣裳的命运。

Wallace也经常和Bodie一起用象棋棋盘下跳棋,Dee看到之后,兴致勃勃地用阐述帮派结构的方式讲解棋子,教两个男孩下国际象棋:帮派头子Avon是王(Dee:This is the kingpin. And he the man. You get the other dude's king, you got the game. But he's trying to get your king too, so you gotta protect it. Now the king, he moves one space...any direction he damn choose, 'cause he's the king. Like this, all right? But he ain't got no hustle.but the rest of these motherfuckers on the team. they got his back. And they run so deep, he really ain't gotta do shit. Bodie:Like your uncle. Dee:Yeah, like my uncle.),二号头目Stringer是后(Dee:You see this? This is the queen. She's smart and she's fierce. She moves any way she wants, as far as she wants. And she is the go-get-shit-done piece. Wallace:Remind me of Stringer.),战车是藏毒地点(Dee:And this, over here, is the castle. It's like the stash. It moves like this. And like this. Wallace:Dog, stash don't move, man. Dee:Come on, think. How many times we move the stash house this week? And every time we move the stash...we got to move a little muscle with it to protect it.),而他们这些小喽罗就是随时要冲锋陷阵的小卒子,like the soldiers(Bodie:All right. What about them little bald-headed bitches right there? Dee:These right here. These are the pawns. They're like the soldiers. They move like this, one space forward only, except when they fight. Then it's like...or like this. And they like the front lines. They be out in the field.)。

Wallace想知道如何才能当上王,Dee语重心长地说,游戏规则并非如此,the king stays the king,小卒子大多是被杀死,只落得早早出局的份。

像是谶语一般,Dee的这番讲解,也透露了几个人的最终命运。

平房区的藏毒地点遭到大盗Omar及其手下Brandon的洗劫,帮派高层震怒不已,悬赏缉凶。

Wallace无意间发现Brandon的下落,马上通知上面,得到五百块的奖赏,却也间接导致Brandon的惨死。

Brandon死前受到毒打、炮烙、挖眼等酷刑,尸体随意被抛在平房区外,以儆效尤。

Wallace看到这种惨况后大受刺激。

深受良心谴责的Wallace每日神情恍惚,为逃避痛苦,索性躲在家里昏睡或者吸毒。

精神压力之下Wallace决定退出帮派,重新回学校读书。

面冷心热的Dee慷慨同意,并要求其他小弟不再骚扰Wallace。

一直在调查Avon帮派的警察找到Wallace,一番刑讯之后极为内疚的Wallace知无不言,同意做警方证人,并被安排到乡下避风,等待上庭。

百无聊赖的Wallace很快厌倦了乡村生活,只能靠着每天给Poot打个长途电话缓解思乡之情。

一段时间之后,Wallace重新回到巴尔的摩,回到帮派之中,回到他生于此长于此不能摆脱的熟悉环境里。

Stringer听闻Wallace回归之后,将Bodie叫到跟前面授机宜。

平房里,2PAC的海报前(这个安排颇具匠心),Bodie一枪,Poot两枪将Wallace射杀。

死前Wallace拼命哀求,不愿相信情如兄弟的nigger会对自己狠下杀手。

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死亡。

Hip-hop里经常出现“soldier”一词,帮派里这个词汇更被广泛使用。

Avon称Dee的儿子为“my little soldier”,Stringer给Bodie布置任务前激励其为“soldier”,Dee在讲解象棋时也说小卒子就相当于soldier。

在任何一种社会环境、任何一种组织系统下,soldier都是时刻冲锋陷阵最快被牺牲掉的那一批人。

帮派里的每一个人也在不停地说game,一切都是“part of the game”。

Bodie和Poot密谋之时也说“We either step up or we step the fuck off. That's the game.That's the fucking game”。

于是在这个该死的游戏里,倒下一个又一个像Wallace这样无足轻重的toy soldier。

 4 ) 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电视剧

摘抄自http://www.trends.com.cn/man/favorites/life/2009-03/178012.shtml  去年3月结束的美剧《线人》(The Wire)第五季,也是这部传奇美剧的最后一季,毫无悬念地被《时代》周刊选入了年度十佳(该杂志的资深政治评论家乔伊·克莱恩曾经说过:《线人》没拿过艾美奖?

《线人》该拿诺贝尔文学奖!

)。

尽管相对整个剧集来说,这一季算不上最好的,甚至有些低于整体水准,但它“仍然能够轰飞99%的电视剧集”。

  HBO于2002──2008年制作并播出的剧集《线人》(The Wire),是一部在国内被极度低估和忽略了的杰作,没有什么字幕组愿意碰这部充满了难认的黑人对话和警方通话代码的剧(只有一个狂热的网友在播出六年后独立完成了第一季字幕),市售D V D的字幕更全部都是乱来(尽管中央电视台去年曾经引进,翻译成《火线重案组》播放过)。

在紧张刺激的《24》和《迷失》面前,这部没有美女帅哥、看上去又闷又无聊的杰作几乎没能在国内引起任何反响。

  《线人》讲述的是巴尔的摩警方如何通过线人、监听等刑侦手段惩治当地肆虐的贩毒团伙。

剧情看似一部普通的美式警匪剧,但黑帮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事实上,原本简单的善恶两元,在政府、警局和毒贩三者之间变得非常模糊。

电视剧里当然没有说穷孩子为了养活十个弟弟妹妹选择去贩毒是对的,但毒贩中的高层平时会去上商业管理课(不妨与那些因为自己丈人的关系才进了警局,胡乱拿出枪来骚扰平民的混蛋警察对照起来看)。

在第一季中,三个黑人少年在玩一副国际象棋,贩毒点的头头迪安吉罗告诉自己的手下,这个棋子是王,他就好比是我的叔叔艾旺,亲了一下棋子之后,他又把比作艾旺的助手史汀格,为了向手下解释车这个棋子,他拿了街角的藏毒点来做例子。

最后他指着卒说,“它们就像是士兵,随时可能被吃掉”。

他和围在身边那两个第一次见到国际象棋的孩子,在此后逐一死去。

  黑白两道在戏分上的平衡也是《线人》的亮点之一,更具创新的,是剧中对警局与上层机构关系的描述。

美国剧评人对本剧的评价颇高,除了拿它与狄更斯的《双城记》相提并论,称其同样深刻地描写社会现实,又同样最具关怀,最高的评价则是:五十年后,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和《24》,甚至忘记《黑道风云》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每季讲述一个独立案件的《线人》(相信我,你不会觉得这样的叙事节奏太过缓慢的),已经关注过了毒品甚至是教育问题。

在第五季里,焦点转移到了巴尔的摩当地的媒体上。

当然,如果你看过这部剧就会知道,当它演绎一个城市的问题时,一方面它显示出纪录片版的真实,让N BA球星也不禁潸然流泪,因为他就是从这样的街区混出来的,如果没有选择篮球,他也许就是被打死后放在车顶上示众的那一个。

另一方面,那些问题又不光是巴尔的摩的问题。

第五季里,制作方以《太阳报》为原型虚拟了一家报纸,通过展示媒体可以是多么的视而不见,深化这部剧集一贯以来的悲剧主题。

此外,第五季也给那些一直骄傲地活在深深的无望中、又怀着希望活下来的警探和街头小子们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结局。

为这部(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被普遍轻视了的杰作收了个漂亮的尾。

在此之前,其实观众难免会好奇,对于这样一部剧集,什么样的结局才能算是合格,但看到最后,其实什么样的结局又都无所谓了,毕竟,这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吧。

 5 ) 《The Wire》-------众生面面观

电影是一种宗教,当夜幕初上,灯火渐暗,那爿灰白的巨幕上越来越亮时,一种造梦的信仰便从中升起,像创物者的使徒,引领出一个个庄严肃穆、明艳瑰丽的星辰。

待两三个时辰后的梦醒,或微笑嬉戏、或怅然所失、或怔怔不语、或破口大骂。

总之,在一个远离现世的维度中走了一遭。

电视剧则限于资金的多寡、制作规模的大小而显得不那么的梦幻和华丽,像是迷你的宗教。

但总体而言,电影和电视剧的共同特点都是创作出好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借于逃离现实的平庸、暗淡和堕落。

《The Wire》不是,它直面人生,抽取真相,比现实还冷冽,比生活更残酷。

多视角从小在电视、电影、书籍中总怀有很强的代入感,这样强烈的感觉使得叙事主线稍微偏离一点主线,便意兴索然,索性掩卷而去。

印象最深刻是看金庸的《天龙八部》,第一册木讷的段誉讲完,金庸开始讲述豪气干云的乔峰,我竟不看了,那些精彩的片段和章节不知是多少年后才重温的。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经历的越多,挫折越甚,便越发能从不同的视角、迥异的立场审视事物,那种非左即右的思想大概是用了多少年才有所察觉,又过了不知多久才一点点地慢慢矫正。

之后接触的创作者,兴许是从浦泽直树,或是从京极夏彦,我开始能欣赏不同视角、不同人物带出的精彩了。

《The Wire》便是一部从多视角描述美国城市、社会、体制的风情异域图。

它的主题表面是以美国的缉毒警察和毒贩的斗争为主,实则故事线的开展涉及美国的政治的低效与腐败、教育的无所作为和流于形式、工人阶级的衰败和挣扎、媒体现状的光明与堕落;名义上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第三季出场不多,在第四季中甚至没他什么事情,倒是很多开始时的配角,后面剧情颇多。

也许应该这么说,在《The Wire》中,并没有什么主角、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各自舞台上的主角。

整部剧集中,有两个人的精湛演技和气场是超越其他角色的,其中一个是Omar Little: Omar在片中是专门打劫毒贩的强盗,他身着风衣、手挟长管双筒猎枪、口里吹着童谣《The Farmer in the Dell》(山谷中的农夫)注一、漫步于街头打劫的模样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嚣张跋扈。

他有原则,只打劫贩毒的毒贩,从不向平民出手;虽然浪迹在街头,但为替男朋友复仇,却能做警方的线人、证人注二;他在黑暗的小巷中与Brother Mouzone持枪对峙的场景令人难忘;他以一己之力接连刺杀boss的勇气和胆识让剧情有超出现实的戏剧性;Omar身上同时兼具着以血还血的戾性和置身事外的淡漠,他是现实的异类,江湖的传说。

剧中最神来之笔的一场戏发生在某天早上他醒过来,由于左轮手枪太大碍事,他赤手空拳穿着睡袍去买他最喜欢的蜂蜜杏仁甜麦圈,一路上只闻毒贩们的大呼小喝“Omar comin”,回去的路上他在某处门阶上点烟,一袋毒品便从二楼窗户边从天而降。

于是,他带着食物、香烟、和空手捡来的毒品回巢。

注三Omar的眼神中总是会泛出某种异样的神采,似乎与某种温驯的动物类似,有着温柔、悲悯的成色,在Bunk的劝说下,Omar一度心灰意冷,大干一票后离开他赖以生存的街角,但为了报仇还是回到了街角。

最终生于街角,死于街角。

“You come at the King, you best not miss” (若要暗刺王,就不能失手。

) -OmarOmar,一个以抢劫毒贩为生的山谷农夫。

Bubbles: Bubs是 剧中街头众人中唯一得到自我救赎的两人之一,他在第一季开头发誓要替受伤的同伙复仇时的凌乱发型、犀利眼神、低沉嗓音、强烈气场、稀疏的胡渣子让我触动不已。

在以毒品为中心的“食物链”中,Bubs是最低劣的一环吸食毒品的瘾君子。

他每天游走于街头,为了筹集毒资而奔波。

以他的天资、品质,讨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他却被毒品深深地拉入地狱的漩涡中。

每天都在炼狱中煎熬。

他的性格中有好义的一面,由对待早期的伙伴Johnny注四可见一斑。

在后来,由于他的疏忽,同伴Sherrod意外身亡,而Bubs也彻底崩坏,自杀未遂。

在经历漫长的自我救赎恢复期后,站在地狱与现实的交界,夕阳辉洒,暮影西斜,Bubs回首来路,狼籍且悲凉,一切的美好与苦难陡然袭来。

这时分,心中又涌出再吸一次的念头,地狱的诱惑从未远去,伴君同行。

Bubs摇摇头,缓缓徐行,夕阳在他背后拉出长长的倒影。

这汉子,从地狱回来了。

心怀悲伤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你还为其他向往留出空挡。

--Bubs注五Bubs是《The Wire》众生相中最生活、鲜明的角色之一,他的疼痛和欢喜,感同身受。

两个系统之外的角色却凸显出熠熠生光的神采。

其余的诸人在系统内挣扎、游离、隐遁、承受。

的确是如主创所说的,无论是警察团队、码头工人方、毒贩集团、媒体、政客,个人欲望和团体利益的冲突最后总是由个人来妥协和承担,无论你是毒贩还是警察高管,没有人能幸免,妄想超越体制,只会被它吞没。

最后要么服从,要么离开。

孩子们在第四季中主要探讨了美国城市的教育体制。

在巴尔的摩的贫民聚集区,学校是孩子们的栖息地,是他们成为窃贼、强盗、妓女、吸毒者前的缓冲区。

教育并没有起到塑造三观进而改变人生的效用,它教授空泛而无用的理论知识,应付自欺欺人的考试,到时间就把孩子们赶回街角。

在学校中,孩子们对待社会、人生的观点并不是从学校、老师学到的,而是来源于街角的毒贩、黑帮的头目。

学校犹如浩海中的孤岛,瞬息中就被无边的黑暗吞噬。

一位大学的学者申请了一笔资金试图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方式,由于政客的腐败致使资金短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剧中主要讲述了四个孩子Michael、Randy、Dukie、Namond。

Michael有运动天赋、Randy极具商业头脑、Dukie对电脑熟谙,Namond性格开朗活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能在未来的天空划出别样的彩虹,但是除了Namond被Howard Colvin警长收养外,其余诸人皆会生于街头,死于街头。

街头就是他们的系统、命运。

没有人能逃脱或者超越。

Michael会成为新一代的Omar;Randy在收容院中暴力倾向严重,新一代的黑帮分子;Dukie沉沦于毒品,新一代的瘾君子。

命运的候车室,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图片对了,补一句,Kenard这小矬子,继Avon和Marlo后新一代的Boss。

图片这些小子的足迹,前人早已走过。

在第一季中的平房街角注六,Avon的侄子D'Angelo曾教导Wallace和Bodie下国际象棋,比喻Avon是王,Stringer是后,藏毒点是车,士兵是卒,在游戏中士兵会被早早吃掉。

果不其然,三个年轻人在剧中相继被杀。

图片Wallace似是Namond原本的结局,黑暗、暴力的街头并非本性淳朴、善良天真的他能玩的转的,而他被自己的玩伴Bodie和Poot亲手杀害的场景,堪称剧中最残酷的人物结局之一。

注七D'Angelo的命运则更加让人唏嘘不已。

受Wallace横死的刺激,他本想供出组织,却被他的母亲阻止。

在狱中,原本已准备和过去一刀两断,从头开始。

结局还是逃不了被Stringer雇凶杀害。

Bodie:(图片)Bodie是街角上的斗士,他和Wallace、D'Angelo、Namond不同,他天生就属于街头,忠于体制。

每次想起他,总是想起他从牙缝中挤出一注口水的样子,极其的叛逆和凶恶。

他在Avon集团衰落后迫于无奈转投心狠手辣、迅速崛起的Marlo。

在第四季的结尾注八Bodie持枪面对伏击他的Marlo杀手群。

寒风中,他在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里疾呼:“这是我的地盘,我哪儿也不去。

我在这里,你们来吧。

”他决绝的对劝他离开的Poot摇摇头,之后殒命于街头。

他的死亡犹如寂静水面下破裂的一个苍白的泡沫,并不会引起任何黑夜的波澜,但我刹那间对这个亲手枪杀自己兄弟的街头混混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每个坚持自己价值观并用生命为之捍卫的个体都值得尊重,就算你不认同他的行为。

再见,Bodie。

并为你送上AK-47状的花圈。

注九在第四季中协助学者的Howard "Bunny" Colvin原是西区警长,在第三季中因为他的“哲学实验”而提早降级离职。

实验与政客在第三季中,政客们为了利益、政绩向下面的部门施压以提高统计数据,西区警长Colvin临近退休,在压力迫使下,尝试了次有趣的“哲学实验”。

他把辖区内所有的毒贩和瘾君子赶到提前设定好的无人区统一管理,在无人区中,吸毒和贩毒是被默许的,警察甚至维持无人区中的秩序,以保证贩毒交易的正常运行;而其他的街区由于街角的吸毒者、混混、贩毒的帮派都被清理出去,犯罪率立马大幅下降,社区治安也日益好转。

这次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是贩毒和吸毒被许可了,Colvin认为社会中的黑暗是无法避免的,他让这一小撮社会的废渣自甘堕落、任其自生自灭,而换取居住在社区的大部分人的利益。

可以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吗?

这是个哲学问题,如果可以,那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注十;如果不可以,那是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代表的绝对主义注十一。

系统是不会容许功利主义的,Colvin的下场和结局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他做为个人的努力和挣扎是徒劳而无力的。

可是社会的黑暗与污渍真的可以永远消失吗?

或者视而不见?

编导们把无人区命名为Hamsterdam注十二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Colvin身上兼顾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神采,他有老派正统的原则和基于现实灵活应变的处事方式,他的折中妥协是出于对社区、对人的深爱,是了解底层疾苦、确实想改变现状的真正警察。

在这次实验中、在他身上深刻的影响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Carver。

Herc和Carver是剧中的活宝组合,尤记得两人讨论可以随便上一个心仪的美女前提是先上一个男人的搞笑段子。

Carver从开始的单纯到后来为了晋升急功近利,再到这次实验中刚开始的抵制,到逐渐了解Colvin的良苦用心,了解到责任与妥协、管理与团队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

(三人的图片)Jimmy曾和一个政客助理搞一夜情时曾想过与其相处,但因理念差异过大而放弃。

他这样评价两人的关系;“自己犹如为了鸡鸡而喘气的机器,我是三个警区中最聪明的混蛋,在她眼中,就像在街边玩几角钱的赌博。

”在政客的眼中,一切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突发事件都只是其政治旅途上的垫脚石,前任市长在任时的冲突、问题,现任市长在任时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加剧、恶化。

问题可以掩盖、拖延,罪犯可以交易、妥协,政客们上位前是圣女,信誓旦旦为选民谋福利;在位时是婊子,只关心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州议员Clay是其中的翘楚。

他长袖善舞,一面结交黑帮,收取从毒贩手中得来的政治献金;一面在政坛上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他在案发后还能巧妙地煽动民意成功脱身,尤记得他的那句shit!!!

传神极了。

猫和老鼠Jimmy McNulty:(图片)Jimmy爱搞事,五季中一大半的案子都是他挑起来的,在第五季中他为了办案的资金甚至越过界限和资深探员Lester对猝死的流浪汉身体添加谋杀的痕迹而虚拟出一个连环杀人狂,之后又绑架一个痴呆的流浪汉充当杀手,为了办案不留一点余地。

他怎能为了工作而疯狂至此呢?

他把所有的一切赌在办案上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大脑中影像出Jimmy轻蔑的淡然一笑,倏地转身而去,不带一丝的留恋。

Jimmy有着轻度的自我毁灭倾向,在没案子的时间,他愤世骇俗、恣意酒色,他的生命在性爱的高潮和酒精的晕眩中肆意浪费,在寻常日子,他是一具为了胯下的鸡鸡而喘气的机器;他的生命只有在办案中、追查毒贩的时候才有实现自我的价值,他的聪明、他的才智在与黑暗的对峙中才是那么地有意义。

Jimmy的一次次搞事是对系统的倔强反抗,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纵然头破血流,千山万水,依旧痴心不改。

最后一季的最后一集结尾,他回看巴尔的摩,在各种人物的闪回中,叛逆小子,隐退了。

谢谢Jimmy,带给了观众那么多的福利。

(记得诱捕时他叫的那两个妞吗?

Stringer:(图片)“那就来吧,混蛋。

”Stringer轰然倒地,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所有的隐忍和睿智,所有的奋斗和挣扎,所有的青春和热血,尘归尘,土归土,在尘土飞扬中,他倒在了街头。

Stringer是要逆天的屌丝,他差一点就成功了,就差一点。

他死后,Jimmy去他临海景的住所,环境幽静,格调雅致,Jimmy随手从书架上捻出一本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他喃喃自语道:“我追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Stringer从街头贩毒发迹,之后进修经济学课程,在生意的同时,贿赂政客,投资房地产,联盟黑帮,在他雄心勃勃的野心中,街头只是最初的原点,斑驳的垫脚石,千年的老二要飞天,街头的老大成了牵绊,凡阻碍的,摧毁它。

灿烂如火般的夜景阳台是两人的最后一次对话。

注十三兄弟俩回溯了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却知时光已逝,一切的美好已颓然,过去回不去了。

老大要继续着街头的喋血梦,老二要建筑他的金融帝国,最后一次的拥抱,最后一次的击拳,阴影的背后是老大试探的杀机和老二酝酿的计谋。

兄弟情,转身成过往。

(不能不让人泪流满面(图片)Marlo: (图片)Marlo是街头上的嗜血野兽,心狠手辣、杀人如麻。

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丛林法则中事情做绝的因子,一点点的不妥,就用暴力解决;他也聪明阴险,设伏Omar,拉拢街头小孩人心,巧破Avon的美人计,反而将计就计,重创Avon。

故事的最后,他在检方压力下,被迫金盆洗手,退出街头,在律师的建议下,他局促的参加了一次投资者的酒会后,之后,他回到街头,身着西装革履嚣张的挑衅小混混,并之后殴斗,打跑了混混后,他嗅着被枪划破的伤口,听着警笛的呜呜声,望着昏黄的街道上的枪与匕首,惬意的长吁了一口气,街头,才是他的丛林。

他的结局,显而易见。

人生如此的讽刺,想要逃离街头的Stringer逃离不了,能离开街头的Marlo却离开不了。

戏剧与现实火线是部现实的电视剧,它没有话外音和回放,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配乐,其他的音源都是当时的背景音,没有过多的动作或激情,非常节制和简洁;节奏平缓,没有过多的跌宕,剧情在每一集末一般不留悬念,不去勾引观众的胃口。

但火线又却具有勾人心魄、摄人心魂的戏剧张力,它的开头总是由一个看似与后面不相关的内容切入,之后像小说的篇章一样,用一句人物的台词做为本集的条目。

它的确和小说很像,慢慢展开剧情,酝酿冲突,待冲突到达一个爆发点后,迅疾的爆发,之后立刻转入下一篇章。

譬如Stringer死时最后说了一句:“那就来吧,混蛋。

” Omar和Brother Mouzone枪响,Stringer倒下,之后音乐响起,屏幕转黑,开始出职员表。

那种观众积攒起来对人物的情感在迅速转化的剧情中显得突兀、苍白,反使人物形象如一颗苦橄榄般在内心渐渐回甘。

它在高潮时的克制、隐忍反而带来沁人脾脏、意境悠远的影响。

其次火线主创在打磨剧情的同时,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锻造台词,完美细节。

譬如被称为最有名的罪案现场,Jimmy和叼着雪茄的Bunk在罪案现场勘探时没有多余的表情和话语,通篇只用了一个词F-U-C-K。

在这大概三十多次的F-U-C-K中,观众跟着两位警探,逐渐了解案件的脉络。

在普通、平常的现场,两人用一个突兀的词语达到了最大效果的戏剧效果,这样的例子例如活宝警探斗嘴、Ormar买早餐等在剧情中随处都是,举不胜举,就不赘述了。

最后火线整部剧情中塑造了无数的小人物,无论他是警探、毒贩、瘾君子、码头工人、新闻记者云云,在无数与系统的搏斗中,个人与系统的碰撞 如鸡蛋砸在墙上,渺小与崇高交相辉映,激昂悲壮。

结局在火线第五季最后一集的回闪中,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到系统的巨大与个人的渺小,没有任何事情有所改观,两个突兀的异类离开了警队;Ormar is Ormar;政客依旧善舞如云,问题还是亘古的竖着,没有倒下的希望;在它截取的这段窃听风云中,我们感触着人物搏斗的悸动,聆听着血脉的跳动,如同黄粱一梦般在异国的青春般走过世事的虚幻和苍凉。

所谓经典,是指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有人欣赏之倾倒之,而流行大概是指在一段短的时间内的大众流行性感冒似的病毒肆虐。

《The Wire》从没获过艾美奖,真正伟大的东西很少能流行起来,若干年后,谁还会记得2012年的世界最流行的一支视频是《江南style》,中原最流行的一句短语是:元芳,你怎么看?

但是绝对会有人像我一样对《the wire》痴迷或者感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一:Omar哼童谣的片段收录在其原声大碟《The Wire: And All the Pieces Matter》第十九首‘"Omar comin"’中,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

注二:Omar穿着运动衫、脖子上捆着领带上法庭作伪证的穿戴酷毙了。

(第二季第六集)注三:详见第四季第三集。

注四:Johnny在那场著名的由Colvin警长尝试的哲学实验中做了恶魔的祭品。

注五:Bubs这段袒露心迹的告白,详见第五季第九集。

注六:详见第一季第三集。

注七:详见第一季第十二集。

注八:详见第四季第十三集。

注九:D'Angelo葬礼上,Bodie曾为他送上AK-47形状的花圈。

详见第二季第七集。

注十:功利主义:凡是能将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确、公正的。

注十一:绝对主义: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无论后果是怎样的。

注十二:意为巴尔的摩的阿姆斯特丹。

注十三:详见第三季第十一集。

PS: It's not TV, it's HBO. --HBO的确,这不是电视,这是HBO。

向HBO致敬,它没有污蔑受众的智、情两商,它真挚、用心地去呈现它的作品。

向翻译这部不够热门、但绝对伟大的美剧的风软字幕组致敬。

链接:文中的图片和资料大概来自于以下这些地方,就不一一致谢了。

火线重案组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B%F0%CF%DF%D6%D8%B0%B8%D7%E9&cid=0&tp=0&pn=0火线中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1%AB%E7%BA%BF_%28%E7%94%B5%E8%A7%86%E5%89%A7%29the wire 中文站http://blog.sina.com.cn/thewire豆瓣The Wire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thewire/完整版 请看:http://i.mtime.com/windgxh/blog/7499981/

 6 ) Another Way to Journalism?

1.David Simon and ReportingIn my opinion,what makes The Wire so different and incredibly realistic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David Simon,the former Baltimore Sun journalis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Wire.Obviously his skills as an excellent reporter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ghly-realistic series. He saw how Baltimore‘s various worlds worked──or didn’t──as a police reporter for the Sun.He ended up taking a buyout from the Sun in 1995.In Simon’s view,profit-driven media companies continue to degrade the quality of dozens of papers in major cities.Therefore he turned to make TV series,seeking another way of reporting.He once said in a interview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detailed beat reporting are the future,”he added that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expla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in ways that make us essential to an increasingly educated readership.The scope of coverage have to go deeper,address more of the world not less.”and he concluded that those were his ambitions.Clearly,newspapers is dying due to its anachronistic limits.News will not disappear,however,so does journalism.The ambition of journalists shouldn’t be betrayed and trashed.I tend to think that The Wire is a perfect case of a new and in-depth reporting,in terms of journalistic ambition.What really make The Wire outstanding are the acute description of another America and the profound consideration behind it,which reveals how in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selfish individuals often stand in the way of initiative,and how complicated and compelling the systems are.But the show’s great accomplishment is that it never preaches.Instead of rote lessons about urban decay,Simon’s conclusions arrive via meticulous character studies that rarely feel plotted or predictable.2.ImpactThe power of reporting lies in its influence on audience or citizens,provid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thus propelling social progression.As audience we are threw into the reality that The Wire has build,with bitter hatred and indignation,also with ambition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Measured against more thoughtful and meaningful occupations,a TV show is not the best seat from which to argue public policy or social justice.”David Simon said in an interview, “Still,those viewers care the fates of The Wire characters.They worry or grieve for Bubbles,Bodie or Wallace,certain that these characters are fictional yet knowing they are rooted in the reality of the other America,the one rarely acknowledged by anything so overt as a TV drama.”We feel every one is responsible to make a difference. So what is the response of a “Wire” viewer──we want to make it better,what do we do? Simon said “Go for it”,and he continued to argue that we have to find that which we believe to be meaningful and exert. “There are just too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the buck.”3.Another Way to JournalismMaybe it is not proper to ascribe a fictitious drama to journalism.However,sometimes the truth comes from fictions.Just like no political report can equal the sway of 1984 by G.Orwell.Good pieces of art also have deep insights and what’s really counts is their power of moving audiences emotionally and alerting people in a unique way.On the other hand,journalism is less and less of a curb.Journalism relies on people being generally and righteously outraged when it shows something injustice or unfair.But people now are less and less inclined to outrage about news.What people need is entertainment now.It’s harder to show why things are not working and to get at these macro issues and to do so us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al facts and telling true stories.A combinat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reality-based content is probably another way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ssues,since it is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simultaneously.What The Wire is saying is,here’s the way things actually breaking down on the street,here’s what’s not working,here are the lies you are being told,here’s what is real that nobody gives shit about.And that’s exactly what a journalist want to tell people.

 7 ) 巴城浮世绘——Avon Barksdale & Prop Joe

作为两个响当当的人物,我从未想到将他们写在一起。

但下笔时才发现,评价其中任何一人,都很难避免与另一人的比较,故只好如此。

作为巴城东西两大帮派首脑,同样信奉老派的街头规则,Avon是明显更偏武斗,而Prop Joe则善于利用谈判的木桌。

从旧时代摸爬滚打至今,凭借各自的能力与优势,两人声名鹊起,一位身在狱中仍可召来纽约大名鼎鼎的Brother Mouzone相助,一位则赢得了Greek与整个巴城东区无以复加的尊重。

而无论是谁,都很难不让人想起《教父》中那个经典的Don,他的灵魂似乎被一分为二附着于他们身上,如果撇去行当不谈,确是勇敢与睿智的绝佳表现。

然而可惜的是,当新的时代到来时,他们都未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旧时代的荣耀因规则而存在,也使他们同样毁灭于规则。

休战日、家庭、利益共享、微妙的互不侵犯与尊重,这些曾经使他们在道上扬名立万的不二准则如今都已成为他们身上最大的弱点,同时也成为敌人手中致命的武器。

而至于新时代的代表Marlo,单开一章再说。

其实说起Avon Barksdale & Prop Joe这两个人,虽都是在某些方面顶天立地的角色,却也正因如此,导致并没有过多可以深入剖析的地方。

《The wire》的一大优秀之处无疑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在现实当中有着这样的人物,但如果更求全责备一些,相对Jimmy、Stringer这样的角色,Avon Barksdale & Prop Joe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如果把原因挖得更深一点,仍然拿《教父》来说,导演在Avon和Prop Joe从Don身上所取其各自的特点过于鲜明,这也导致了另一种在剧作中不那么美好的“高大全”的出现。

而即使是《教父》,虽然Marlon Brando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也还是主要凭借着Al Pacino所饰演的Micheal这个有着极其复杂性格与内心的人物而获取了无数荣誉。

而Avon Barksdale & Prop Joe两人除了时代规则的烙印,这个由Marlo的出现而显现出的缺点,其他方面却几乎完美无暇。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两个角色,讲几幕最爱的片段也好。

Avon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但也毫无疑问拥有出色的双商。

他冲Daniels轻摇手指的那一幕、以及对Dennis离开帮派后的评价,真的是让这个角色出彩不少,当然,还少不了和Stringer兄弟二人在楼顶的那场经典的戏。

而Prop Joe,我最深刻的印象则来自Greek对其的评价,那几乎是来自同行间最高的敬意,另有一些细节,如Omar回归后的回避,对Marlo的那几句慈父般的规劝,以及最后安静的趴在桌上接收命运,拼凑起来,在那粗糙的外表之下却成功地塑造了一颗令人敬佩的心。

 8 ) 不要贩卖廉价的胜利

没有散播希望,也不想取悦观众,更不贩卖廉价的胜利,这就是特立独行的罪案类美剧《火线》,他收获了IMBD 9.3的超高评分以及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火线》用巴尔的摩市警察与毒贩之间的斗争做壳子,去展现一个民主体制下真实的美国,关注不同阶层角色如何共同生存,讲述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无论你是警察、码头工人、毒贩、政客、法官或是律师,最终都必须妥协,效忠自己所属的群体。

不可避免地,《火线》被各大主流电视奖项选择性遗忘,如同奥斯卡遗忘《肖申克的救赎》,不可避免地,《火线》注定成为一部伟大的杰作,随时间长久留存,被你我发现。

源于前罪案记者、作家大卫·西蒙的多年素材累积,《火线》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里你看不到被过分鼓吹的民主,看不到无所不能的神探,看不到一心为公众努力的政府和官员,你甚至看不到胜利大结局。

所有的粉饰都被创作者毫不留情的揭开,你只能发现满口爆粗的警察,令人瞠目结舌的破案率,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和互相推诿,比毒贩子有之过而不及的勾心斗角,缓慢的流程和低下的效率,以及遍布在每个街角的凶杀和犯罪。

在多线的叙事结构下,《火线》逐步表现了巴尔的摩市的各个侧面,毒品交易,港口众生,市政府,警察体系,教育系统和媒体,通过冷静的视觉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民主硬币的另外一面,丑陋,虚假,冰冷且残酷,一切都是交易和生意,似乎连正义的伸张也不例外。

《火线》撕掉了犯罪类剧情片里常见的英雄标签,剧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完美的,每个人丰富而立体,男主角正直聪明,但却是个骄傲自私的混蛋,为了破案往往而不择手段,不顾团队和他人的利益,自己的私生活一塌糊涂,团队内部也往往充满了对事又对人的无硝烟争斗。

《火线》启用了大量并不出名的性格演员,他们精湛的演技还原出灰色的巴尔的摩市里灰色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警匪之间,警察之间,毒贩之间,处处皆江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有为了利益而不断挣扎的人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个体,如同剧中的一段台词:“他不是最好的警察,但也不是最差的。

他破过一些案子,也搞砸过一些。

但这小子也风光过,有过很多杰作,铲平不少街角,平息了一切。

但是,没错,他毁誉参半,跟我们一样。

他惹恼过的老婆是一个还是三个?

毫无疑问,我想最后一个总算习惯他了吧,谢天谢地。

他有没有满嘴胡言过?

他有没有耍过人,逃过税?

有没有借着一些错误的理由,忘记给母亲打电话?

他是否和其他巴尔的摩警察局带着徽章的同仁一样无用呢?

绝对的。

他和我们一样没用,毫无疑问。

但他跟我们在一起,和所有的人在巴尔的摩工作,分享着美国实验里的阴暗角落。

他接受召唤,他服务于民,他是条好汉。

”这就是《火线》所塑造的真实,这部充满文学性的剧集让我不时想起卡波特的《冷血》和卡佛的若干小说,如同漫长无奈的生活,甚至每季案破之后的结局和归宿也真实的让你感到无力。

因为人无法彻底根除恶,旧的衰落,又有新的罪涌现,看上去我们只有在灰色的平衡里存在着,期望着。

仿佛在闷热无风的炎夏午后,望着压低的乌云,一边不停发汗,一边等待雨来,你不会绝望,但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

 9 ) 穷街陋巷,暗黑传奇

有些电视剧,受众不多,但是往往因为质量上乘,走势长久,慢慢在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中赢得“神剧”声名,倘若其中有些爆发点,甚至可能突然流行。

如《绝命毒师》在国内便经历了起初小范围好评,到今年年中开始越来越火,最终艾美奖达到顶峰,成为大众围观的现象级神剧。

与之相比,《火线》似乎一直处于流行度不温不火,但是口碑在观者眼中神一般的态势,而有趣的是翻阅如《完全电影》、《帝国》等欧美电影杂志,时常看到介绍电影时,提到电影风格如同《火线》,足见该剧在业内影响,那么,《火线》算是什么风格的“神剧”?

在我看来,《火线》是一部真正充满张力的电视剧,一部考验编剧、导演和演员硬实力的电视剧。

首先,它不走明星话题路线,很不紧扣时代脉搏,啥互联网、明星、白领生活、青春活力、纽约、好莱坞之类光鲜讨巧的题材都与它无关,它深入一个对中国人来说陌生的城市巴尔的摩,深入黑人社区,深入穷街陋巷,画面扫一下那接头脏乱差的样子就令人“扫兴”,以至于最近读到描述衰落的底特律的文章,我脑海中马上复现《火线》里巴尔的摩的场景。

其次,它不走“智商”路线,很多流行美剧令人欲罢不能之处往往在于其悬念啦、反转啦,这一集结束往往留个让你痒痒期待下一集的引子啦,当年看《24小时反恐》、《越狱》,我为了不再受这样的“折磨”,往往宁愿等一季出完再看,而等待过程中为防止剧透,网上见相关话题讨论立马回避。

而《火线》不同,很少啥反转或者精心设计,真正的堪称“剧情片”,一切节奏舒缓的推进,慢慢将你抓住。

《火线》显得有些另类,却实质上保持着优秀电视剧的共同特点,扎实的编剧,合理的衔接,出色的表演,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多惊奇的戏剧冲突呈现。

《火线》一共五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也看出实际上主创人员也在调整脉络,首季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警方专案组和街头贩毒黑帮冲突为主。

到了第二季完全换了组犯罪方,显得本剧似乎准备走很多电视剧走的一季一个完整故事的模式。

但是第三季开始又回归第一季的感觉,以街头贩毒势力的血腥更新换代,一直延续到第五季终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巴尔的摩黑白道的传奇。

总体看,第一季奠定基调令人感到惊艳,而第三季却更加关键,让整套剧集在更加正确的方向上大步向前,让整个故事的基调更加一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更加犀利和直接。

《火线》在我看来可谓一部残酷的剧集,没有太多大团圆,没有太多阳光普照,整体摄影风格就是阴冷和黯淡的感觉,加上镜头捕捉的多是贫困和犯罪泛滥的黑人社区,粗俗混乱的警方办公室,显得很不上档次的政府办公场所,一切都一副见不得光的感觉。

而剧集表现的确实是阳光下的那么多不见阳光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众人皆有罪。

影片表面上看围绕的是警方采用“窃听”的手段进行破案,这是一种本身就带有争议的调查方式。

而有趣的是,通过“窃听”的手段,也暴露了巴尔的摩这座城市太多的黑暗,整部影片也如“窃听”一般以窥私的感觉,揭露社会治理各个环节的内幕与黑暗,与之相比,“窃听”这样的争议手段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了。

影片人物也都充满了正邪交织的争议色彩,警官Mcnulty可谓整部电视剧一种暗黑风格的代表,他的身上充满正气,为人正派又善用非主流手段,遵守规则又为了达到在他看来剪除黑帮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欺上瞒下,牺牲他人,制造巨大丑闻。

与之类似的一位高级警官Colvin,他成了犯罪经济学的实践者,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学界一直有观点,认为适度管制的违禁品市场有助于控制毒品泛滥引起的社会动荡,因为严令禁止导致高利润,高利润导致铤而走险。

Colvin警官正是做了大胆实践,搞出了一片经济特区,同样的欺上瞒下,结果也是一场丑闻,炸毁自己的前程。

而讽刺的是,这些警官的争议措施恰恰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这是制度的吊诡,他们是想做事的人,却在犯罪率KPI文化导向下备受束缚,只能采用非法手段来行使正义的事业。

而巴尔的摩的政客们在本剧中可谓没几个正面的角色,他们更关心大选,利益,表面数字,而彼此间为了政治利益的所谓“大局”,交换利益,出卖同僚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这样的环境下,本剧同样贯穿始终的政治人物Carcetti的角色更耐人寻味,他坚韧而充满野心,作为一个白人试图在黑人占据主导的城市赢得选举。

他其实也有理想,希望对犯罪和腐败横行的巴尔的摩做些什么。

但是政治常常淹没人性,或者将人性中更势利和自私的一面引诱出来,整部电视剧,我们看到Carcetti从一个热血而有些愣头青的政坛新手,迅速成为不择手段的政坛老将,并坚定的向自己州长,甚至更远大的前程迈进。

他长着一副娃娃脸,对一些政治上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有些抗拒,但是也慢慢接受,导演似乎有意选了这个演员一般,让他有些柔的外表和举止造成一种奇妙的反差。

站在法律一边的人都这样,更别指望本剧贩毒的一边有啥好样了,本剧街头毒枭实际上经历了两个时代,第一个是Barksdale和他的合伙人兼军师Stringer统治的时代,这可谓一个充满秩序的时代,各方势力按照行规协商势力范围,大家各就各位,利益格局一目了然,都有钱赚。

美剧中的反派常常更有魅力,Barksdale典型的出生草莽,重义气,讲规矩;而Stringer属于知识性大佬,一边贩毒一边上经济管理课程,同时一直试图贩毒之外投资多元化。

但是正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Stringer比之Barksdale更狡黠,更功利,更心狠手辣,更不择手段。

因而,两人逐渐走向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而同时面对警方和新势力的挑战逐渐衰亡。

接下来的时代是Marlo Stanfield的时代,这是一个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时代,是一个无底线的时代,是一个弥漫死亡的时代。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Marlo手下的一老一少杀手组合,冷血程度令人发指,可谓这一阶段最佳注脚。

而能横跨两个时代生存的,除了顺势而为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类人,一类就是本剧中可谓最具魅力实力型反派Omar,到了后来这人都让人感觉已不是反派,而是有情有义之人,游离于黑帮主流势力之外,而他的结局却又充满了黑色幽默般的荒唐。

还有一类就是律师,是的,如《绝命毒师》一般,毒贩离不开律师,尽管本剧的律师没有那么风骚,但是毕竟犯罪行为是社会主体不容,而要使之兼容主流社会,律师正是其中重要角色。

《火线》以人物刻画与现实主义的表现取胜,故事的走向结局并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尽管常常让人为现实中黑暗总能侥幸感到唏嘘,但是或许至少就是巴尔的摩的现实。

这个城市的穷街陋巷间,毒贩们进入新的时代,警方和政客经历重新的洗牌,相似的故事由不同的人物再次上演,这部让我感觉很有醇度的电视剧留下让人回味的后劲。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faa60ee744bfeec3bbf37de3

 10 ) 没有正邪之分,只有循环的因果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义?

从来就没有绝对定论,表面上看,警方是正义而毒贩是邪恶,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警察真的是正吗,burell为了升迁大讲“为官之道”,毒贩要抓,但是要有的放矢,搞搞诱捕就行,告诉市民和市长我们有在努力,但是不要搞大动作,绝对不能承认存在一个一年搞出12条人命的犯罪集团,我们不仅不能耐他何还对其一无所知。

这样的话市长会觉得你工作不力,议员会借此弹劾,你的政治生命就结束了。

Daniels这种有黑料在自己手中的下属就是最好选择,方便控制。

不管是Rawls还是Landsman还是Varchel哪个不是一等一的深谙为官之道的老狐狸,破案绝对不是第一位的,往上爬是第一位,所有的案子还是人事都讲究平衡,只有Macltnoty这种眼睛里只有案子的单纯警察才会一心想破案。

他的结局是社会最真实的体现。

毒贩就是邪恶的吗?

就像bunk在有一集里说的,我们警察一周来一次,人家毒贩天天都在,你说居民们会认为谁更能依靠,或者关键时刻会寻求和哪方合作?

毒贩养活了高楼平房区的大部分瘾君子。

世界上没有正和邪,但凡事都有因果,没有瘾君子,毒贩就没有市场,就无法取代警方成为街头的主人,这些都是自发的,你不能把人毒品没收以后什么也不干,你得让人回到学校,得有NGO进行后续的关怀,否则重返毒品的怀抱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究其根本是社区的解体,拜全民福利所赐,政府企图将原先由牧师负责的家务事揽到自己头上,政府的福利造就了大量单亲家庭,他们或许可以保证温饱,但是无法保证基本的德性教育,没有人给他们传导正直,善良,勇敢等基本价值观。

这就是全能政府消灭了社会的结果,大政府消灭了基层社区,有国家而无社会。

然而社会厌恶秩序真空,正如大自然厌恶真空一般,秩序空虚之地自然有其他秩序前来占领,教会民团撤退,贩毒集团大喜。

如果在一个小共同体温情脉脉的社区,所有孩子都可以得到牧师or民团组织的关怀,大家准时上学,礼拜,出游,生活富足而充实,毒品绝无可能在社区中泛滥,更不用说占领了。

没有毒品,自然不会有命案。

现实是全能政府消灭了社区,社区反噬全能国家,不得不说体现了大自然神秘的正义毒品引发的命案,不存在正与邪,因为你在讨论正邪之时必然有预设立场,你是警方那毒贩杀人是邪,你是毒贩or瘾君子那么杀人自然是正义的,这是共同体划界的问题,正义与否看你站在哪一边,我站在火星人一边,祗研究因果遑论对错。

毒贩集团显然是个小共同体自发秩序,而且共同体紧密程度远比警察局牢靠百倍,对与错得在共同体内部讨论,出了共同体那是血雨腥风的达尔文世界。

Avon数次强调family,这就是最基础的共同体,人类最紧密的纽带永远是血缘和裙带,family有难不惜买通甚至枪杀证人也要保,这是dee到二进宫监狱仍不明白的朴素真理。

It's a game,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达尔文现状,在街头世界,违法游戏规则的人轻则殴打重则吃子弹,在警察局,违法规则的人被送去当水警开船,被送去赃物管理办公室,被送去没有桌子布满灰尘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专案组”,你说他们有区别,好像是有点区别,你说他们没有区别,也确实没有区别。

its a game是最好的描述,而对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剧中展现出的“公检法”互动很有意思,告诉我们“美式democracy"“三权分立*都是骗人的,就算不是骗人的也是描述不准确,公检法三家纠缠不清,法官处于鄙视链最上游,可以屌的警察局局长不敢说话,因为法官是民选的,警方是鄙视链底端,办个案处处受限,想监听还得写各种申请,还得有检察官同意再由法官批准,否则是非法证据不得使用,想起诉罪犯被检察官各种刁难,证据不足,证人有黑历史不具备说服力......

《火线第一季》短评

这里面黑话太多,很难看懂,需要多看两遍

4分钟前
  • 双旗镇刀客
  • 还行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每次看都快睡着,最后几集才算看进去,然后又闷闷的完了。。。

6分钟前
  • Zora
  • 还行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作为刑侦剧粉丝,第一次觉得剧情之外的人世百态如此精彩和耐人寻味,甚至简直是我收到过的最好的职场教育。尽管案子毫不惊悚,办案甚至透着一股老套,却凸显出人身上不变的一些东西。宿命般的轮回,all in the game,for sure。

11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实在是看不下去啊

14分钟前
  • 甘樂
  • 较差

节奏够慢的 也没那么好看吧 但可以继续看

15分钟前
  • Emmy
  • 还行

看不懂。。

19分钟前
  • 明明要努力
  • 较差

无聊透顶!谁他妈吹出来的?一季下来剧情都变化不大,唧唧歪歪半天,该贩毒还贩毒,该渎职还渎职,还扯什么狗屁社会学?搞笑吧!

21分钟前
  • 刚哥Lee
  • 很差

我草 我要看吐了 这评分哪来的 就几个人跟那fack fack的 剧情拖沓就犯个破毒 第三集看到我真的吐了 这刷的评分还是怎么了

22分钟前
  • Fories🍃
  • 很差

2014-084.平庸!

26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

是因为不清晰的图像影响了观感?

30分钟前
  • 课堂.课本
  • 还行

虽然评价很高但我看得很闷

32分钟前
  • [BLT]FQX
  • 较差

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没有明星,但是角色丰满,反应很多的现实问题!很真实,片头曲太棒了。。。Way Down in the Hole。。。

34分钟前
  • zcspippo
  • 较差

慕名前来,能看,但远远没到某些V推崇的那般神剧的地步。技法的平庸或缺失与高手做减法是两回事。隔行如山,那些拥趸应该是吃过好的,但可能吃得少了,或者吃得太晚了,先入为主还是挺要命的。p.s. 杜兰特演的老大还挺像回事。

35分钟前
  • 白下
  • 还行

补记

36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较差

看了半集,果断弃。。。虚高的分?但是2002年的第一季,估计就这样。。。

40分钟前
  • 尧文
  • 还行

无聊

41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听说很牛逼。。。呵呵,勉强看完第一季,不是我的菜。

44分钟前
  • venhow
  • 还行

强忍着看了7集,还是入不了戏,写实是写实,但不能引人入胜的片子不是好片子

46分钟前
  • 平江漂客
  • 较差

慢热得很,像是在读长篇小说,仅仅是开头部分就令人疲惫不堪。拍摄手法的“拙”将故事还原为最本真的形态,看起来平铺直叙但却处处暗藏玄机,没有一分一毫的废话,也没有引人注目的转折。实际上和《双峰》一样一旦进入就出不来了,只不过一个是虚无缥缈的梦境,一个是入木三分的写实。

48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