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二战的视角较为特殊,是讲述女主从集中营存活下来但已面目全非,整容医生重新给了一张另一个女人的脸,女主随后找寻精神支柱——心心念念的丈夫,然而当她逐渐发现丈夫是出卖其元凶,并准备私吞其财产时,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战争不但是物质消失,而且使人性泯灭,使爱情、信仰等等美好成为粉碎,这也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在重拾信仰及情感后对过去的抛弃才能重新生活。
影片整体比较压抑,节奏过于缓慢,在叙事及写意之间摇摆。
虽然内莉换了一张脸,但生活并没有重新开始,她不断地被卷入过去。
即便真相是如此残酷:强尼早已与她离婚,强尼根本不爱她,强尼只想通过她获得遗产。
但她对此无动于衷,她愿意当一枚棋子,被强尼指使。
莱内的自杀没有警醒她,因为爱的力量已经超越了一切。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当初正是强尼的爱,让她度过了集中营地狱般的日子,正是为了再见到强尼,她接受了换脸的决定。
强尼的醒悟在最后一刻点出。
那是通过内莉手上的编号,他知道这个女人是从集中营出来的;他也联想到了她的笔迹与内莉如出一辙;她唱的《Speak Low》与内莉如此神似。
他已经不能再欺骗自己了,她就是内莉。
他自己向她暴露的心机,其实她一直都清楚,只是没有戳穿。
他的后悔与自责,通过演奏的骤停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无法直面真相,而是活在幻想之中,“换脸”也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生活。
就像那些被压抑进潜意识的邪恶观念,将不断地回来造访我们。
同样,如果我们不去反思纳粹的残暴行径,一味地将历史划进推虚空,阴影将一直伴随我们。
隐藏与自我蒙蔽终将失败,而这点早已由弗洛伊德指出。
我们也知道,那些从集中营回来的人带着心灵创伤与精神扭曲,必须自我欺骗才能重新生活下去。
他们将过去所遭受的折磨压抑进潜意识,无视现实之残酷,他们借由想象来获得安全感,而爱的无私或许是人的内心最安全的港湾。
而莱内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了生命。
而这些,强尼是不会懂的。
影片一开始响起的Jazz小曲,来自于Miles Davis最经典的专辑《Kind of Blue》(1959)中《So What》的一小段前奏,在影片中不断响起,也以此收尾。
莱尼所唱的《Speak Low》是德裔犹太作曲家Kurt Weill的作品。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经历了新德国电影的迷茫反思,思想的建构,佩措尔德以更成熟的手段消化/避开了政治性和道德性,没有主张,不提供任何立场。
从芭芭拉到温蒂尼,几乎每一部的主角都成对出现,一方是代表合逻辑的现实的人,另一方代表着人的深层秘密,其蕴含悲痛,绝望,忧郁等崇高情绪,其不可知解,难以言表,但一经释放就会产生作用与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力量,而观众全能全知。
于是两方的模糊和暧昧甚至冲突显得格外具有张力,于是观看佩措尔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观众的我们迫切于揭露她的秘密,以为秘密揭露就能解决问题(逻辑上说是这样的,但粗暴的揭露会换来对等的浅薄的结果)这种错误的直觉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思考的局限。
其实,不需要说(揭露)我爱你,才能证明我的爱,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行动,最真诚的爱只能隐藏在细节里,含蓄背后其实饱含深情,佩措尔德的叙事都藏在细节里,不专注就会错过最精彩的,其人物不通过巧合/目的来塑造,而是将人物置入一个背景,真正的让其自在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微妙的行动来达成人物弧光,因为我们经历并感受了她之前的每一个行动,所以结尾时的真相揭露毫不刻意,当她背对着我们缓慢淡出焦点,秘密释放所产生的力量依然在继续作用于每一个在场的人。
☞ 谁懂!
看个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那种直捣心窝的痛,后劲大到好几天依旧久久不散!
🎬《不死鸟》二战后的柏林,犹太女歌手奈莉在集中营幸存,但容貌被毁,重建面容后,她回到柏林寻找丈夫强尼。
强尼竟认不出她,反而提议让她假扮已故的妻子以获取遗产!
奈莉陷入一场荒诞的“扮演自己”的旅程,并期望强尼能认出她。
然而她逐渐发现丈夫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她,甚至是他背叛了自己,更为讽刺的是为以求逼真,强尼要求她刺上假的集中营囚犯编号。
这次奈莉拒绝了——因为她苍白的手臂上,早已刻着那个真实的编号,那是她无法抹去的伤痛与身份的烙印!
她的声音、字迹、语气、甚至如火的目光丝毫未改,那份坚韧的爱依旧如初,可丈夫却是从囚犯编号中认出了她,死亡的集中营,她拥有希望;真实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最终竟是那个支撑她度过战争的男人,何等的讽刺啊!
一部看完令人心痛不已的电影,它的痛不是直白的撕裂伤,而是深入骨髓的隐痛。
随着剧情的铺展,故事、真相、情感逐渐拼凑,越是完整清晰,心也越痛越沉重,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在明媚的日光中,她穿着橙红的裙子,再次唱起那首歌《Speak low》!
奈莉终于把爱埋葬,她既是战争的幸存者,也是爱情的幸存者,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裙,消失在光影中,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摧毁她,爱的满溢撑碎了她的心脏,一只浴血而生的不死鸟涅槃重生。
人生若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她已经完成了比死亡还深刻的惩罚——愧疚!
不同于以往的二战片,《不死鸟》避开了残酷的场景。
用温柔的手法依然展现了犹太人生存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奈莉从集中营回来后,一心寻找自己的丈夫乔尼,而乔尼认为自己的妻子死去了,碰巧碰见了与自己妻子气质相似的女人,希望她假扮自己的妻子骗取赔偿款,而她正是被集中营毁容后的奈莉本人。
奈莉一直沉浸在乔尼依然爱她的假象,并渴求与乔尼一起生活。
好友莱娜一直在说乔尼背叛了她、告发了她,还在她被捕前与她离婚。
奈莉却拒绝相信,坚信丈夫对她的爱。
而一切的转折,发生在莱娜的离开。
莱娜说过:“你知道什么让我感到恶心吗?
我们犹太人书写歌唱以及被奴役,有些在德国被迫参军,一个个被灌以毒气,现在那些幸存者得以回归,并需要宽恕别人,毒气还没完全停止,我们就需要宽恕,宽恕每一个卑鄙、每一个背叛。
”
莱娜像个真正的勇士,明辨是非,又富有仁爱,她的离开像天使重返天空,也像控诉着种种可笑的行为。
电影从家具空荡荡的描写,到奈莉错愕的表情,虽然没有过多莱娜的镜头,但此时人物的塑造已然饱满。
回到奈莉,好友的离开,仿佛打破了她之前的美梦,强迫她认清了现实。
多么可笑的社会,乔尼让奈莉从集中营回来时应该穿戴高级货、化着精致的妆容,光鲜亮丽、精神饱满的样子。
还让她模仿字迹、穿衣搭配,而乔尼则去偷取他与奈莉的离婚证明,都只是为了巨额的赔偿金。
连那些所谓的“朋友”都不会过问集中营过的如何如何,只是干巴巴、假惺惺的说:“我就相信你会回来。
”没人关注你身心受过的伤害,大家都只是一味的说:“过去了,都过去了,要向前看。
”仿佛过往的苦难不曾发生过,仿佛你我之间的芥蒂不曾存在过一般。
大家依然在一起嘻嘻哈哈,而一有些风吹草动,大家就相互指责,暗波汹涌。
那些真正的受害者,被迫去原谅、去宽恕,没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
他们挣扎,内心的煎熬,在你们看来,只是些不痛不痒的毛病而已。
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站在高地上指责他人,你们别忘了,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希望你们在道德的高地上享受温暖,也永远活的心安理得。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奈莉的醒悟,在歌唱一首优雅的《Speak low》后转身离开,乔尼也在奈莉的歌声中明白真相。
“It’s late. Darling it’s late.”
此刻的奈莉,美的像重生的凤凰。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浅浅评一下。
不喜欢的点:1、女主无数次叫男主“乔尼”,男主都没有片刻怀疑她为什么这么叫而是每次都直接打断“请不要这么叫我”;小庄园的女老板第一眼就看出女主是原来的钢琴家而男主从未怀疑……这个点真的非常奇怪,电影里完全没有解释,我不能接受这个大bug。
2、女主对朋友说现在是“两个人重新认识”是个怎么回事?
浪漫过头了吗男主要跟你一起演戏骗你的钱(我觉得当时形势已经很明确了不应该还看不明白想不明白)你却说这个过程是爱人重新认识?
3、整个剧情就是女主整容回来➡️男主不认女主➡️女主配合男主演戏(居然此过程中一整个恋爱脑,看得我都拧巴)➡️很后面了才看清男主真面目➡️最后一首歌揭开真相自己离去,我觉得很单薄。
有的剧评说“不死鸟”指女主凤凰涅槃、重生,然而整个片子我只看出她的恋爱脑、头脑不清醒,未看出大女主意识,即使是最后她走出房间我也感受不到大女主崛起,只是她恋爱脑已清醒。
很喜欢的点:1、配乐完美。
就是一开头那段静谧的低音,此后也一直贯穿,耐人寻味,可惜我网上没有查到😭2、画面真美。
因为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二战文艺片。
分享我最喜欢的两个电影画面:
3、结尾不错,以一首歌揭开真相,不拖沓又将所有要交代的都交代了。
如果没有爱,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所以会有构建爱的基础,其实也就是那点滴打动内心的瞬间。
但点滴是很难永恒持续,中间总会断流,甚至河床会干枯。
那末,熬过了干旱之后的甘霖再临时,爱河还是那条河吗?
人性,在不可抗力的极端考验之下,能否秉持人性之光,或许有,但短暂即逝,太快太快!
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夏日时光,逐渐枯萎太快,太快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时光即逝,就如船儿漂流我们的分离得太早低声私语亲爱的,低声私语爱是火花,在暗夜消逝太快,太快我感觉无论我去向何处明日已近
明日已至,一切都太快时光在老去而爱太简单爱是至纯的黄金而时光则似神偷太晚了亲爱的,已经太晚了帷幕已落下一切已终结太快,太快我等待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
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
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
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
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
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
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语自奥斯卡·王尔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
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影片讲述了一个集中营回来的女人寻找她丈夫的的故事!
故事从她进入柏林开始,在其朋友的帮助下,不得已以另一种容貌生活,生活的痛苦并未将她打到,一直极力寻找失散的丈夫。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她丈夫,然而深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爱并未消失,深爱的丈夫却以一种陌生人的态度对待“已故”的妻子。
两人在完美的谎言之下,最终以她丈夫期待的方式见面。
看似风平浪静的剧情,却隐藏着女主人公丰富的心里情感波动。
这个世上钟情的男人不多,钟情的女人也不少。
这部电影却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若其说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二。
只有结尾不错,其他情节真看的人不舒服。/如果结尾是在席间给他老公一枪爆头了就更不错了
好多事情交代不清。有些情节莫名其妙。跟看过的德国电影一样粗枝烂叶大线条。
真是莫大的讽刺,丈夫没能从日常、笔迹、拥抱、亲吻中认出日夜相伴的妻子,却在最后从特有的编号中认出了奈莉,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毁了奈莉,是爱,击垮了她。
沿用上一部《芭芭拉》的导演和男女主角 关于人性的脆弱与丑陋 但如果不是放在二战的严肃背景下 故事单看其实是挺狗血的 不如上一部严谨 不过尼娜霍斯的表演是真的好 每个细微的动作眼神都带着戏 可惜国土给她的角色空间太小
片尾女主《Speak Low》的歌声让人潸然泪下,贫穷和战争让善良更可贵,也让懦弱更卑劣,让痛苦更深沉,也让失去更悲惨……毁容与整容的梗本是狗血,却在二战的背景和演员一流的演技下,戛然而止在爱语低吟的音符中。
这么闷以为看不完。
10分钟都不到,就快进完了,都不知道讲的什么,我觉得电影你至少得吸引人吧。
我觉得还行但是我老公觉得太装逼😂
画面和芭芭拉一样美,但是这个剧本就离谱
看完不知看了什麼的東西
[4]缺乏了前作的多层嵌套和文本内外的隐喻,只单纯聚焦于“欺骗”(隐瞒)本身,在认清真相后的陡然一击给予快感,可也灭不掉重生前的余烬。
节奏一如既往地好,但剧本较《芭芭拉》突兀的戏剧转折多了些,开头和结尾很棒,脸是身份最显著的象征,在对过往残酷历史真相的寻找中勾勒出战后犹太人群体的焦虑和生存意义的缺失,女人与前夫的游戏本想重获情感却如凤凰涅槃般无法逃避命运的洗礼,佩措尔德真会描绘坚韧倔强的女性角色
看不下去,虐心
用荒誕的劇情講述了一個從集中營吃盡苦頭後生還的女人尋找丈夫的故事。
没被爱人认出的新脸,在最后通过歌声让爱人一脸懵逼,这个结尾挺有意思,女人的死心塌地和男人的出卖让这个结尾更有余味,但这个故事实在不对胃口.....
Nina Hoss姐姐神演技啊!我要站Nina和Ronald的cp了!
“我在他心里又死了一次”
丈夫舉報猶太人妻子,讓她在集中營生不如死,但這沒有讓這女人心死,她仍如撲火的蛾般向男子靠攏,最後讓她徹底死心是:一張早已簽署好的離婚協議書。
不是认不出,是不敢认。现实世界,我方的奇迹,也许就是你方的羁绊,因此男方选择掩耳盗铃,彼此的感情真戏假做,企图搁置撇开这段“飞来”的黑历史,只是一旦这样做,无视的不仅是彼此的生死之恋,也是在无视整个二战集中营里的惨痛历史,所以结尾女主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不仅是对男主敷衍自己的暴击,也是对其无视历史的重锤。
虽然不应该但我想说一句 男主这哥们是不是没见过自己媳妇素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