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华
主演:袁志博,褚栓忠,董娉,杨昊飞,向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7
简介:故事梗概 “等郎妹”,是全国解放以前客家山区一种畸型的婚俗,年幼女孩嫁到没有男孩的家中,苦苦等待婆婆为自己生一个丈夫。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客家山区。客家女润月幼年丧母,八岁那年,润月便被无力抚养她的父亲送到王家做等郎妹。在去王家的路上,儿时的伙伴春生,默默地看着坐在竹筏上的润月,随波而去,消失在远方。 但..详细 >
跟潇潇一个题材,拍的非常原生态,女人一旦被灌输旧观念,连自己都无法救赎,只能一辈子深陷其中,还不如早早死掉。
想起,以前大学有个客家舍友,日常说她奶奶是童养媳,生了13个孩子,她家3个女儿,最小的是儿子。只有儿子能坐沙发,其他只能坐凳子。天知道,当时刚读大学的我多震惊!!她还觉得理所当然!后来工作后,遇到的潮汕同事更多,更刷新人类多样性!九姐弟家庭,儿子名字按族谱取,8个姐姐出钱给弟弟买房车,她们竟然全都觉得理所当然!身边也有潮汕朋友跟福建客家人结婚的。额额额,时间真的是个轮回吗?
旧社会的女人不容易
电影的画面还是挺不错,客家筒子楼也非常美。但是对比同题材的更早年代的电影,演员的退化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尤其是台词的发音实在过于现代,而戏剧冲突又过于刻意。
这都是什么啊
如果是用方言配的就更好了
别人给你戴的枷锁,远远比不上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可怕
《等郎妹》应该算是悲剧版的《萧萧》吧,当然了,《萧萧》本身也不算是什么喜剧,旧时代的女性真的太艰难了……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人类学老师放的…不想说什么,只能说,记忆犹新。
我喜欢影片里的那种气候环境,和另一部电影《暖》差不多。整个影片都是哀伤的乐调,看完心情是复杂的,难以理解这种风俗,主演情绪感染力很强,演得挺好的,只是觉得末尾结束得不是很好,思焕既然还活着他为何几十年一直没回家,明明走的时候说会回来的,一点都不负责任,就算不想娶人家也要回来说清楚嘛,害得润月守了一辈子活寡,感觉不值得。当然仅是个人看法,可能影片就是要凸显润月这一女主人公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形象吧。
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莲塘。
带着枯叶与可笑的坚贞,独自数豆到天明。电影氛围的设置像惊悚片,并且用带京腔的普通话来演绎客家人的生活,实在是败笔。
一声润月,误了她的一生,也灭了他将握到手的幸福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希望像“等郎妹”,“小女婿”,“冥婚”等等再也不要发生。
不知道该说什么
太变态了,我说这个风俗,女人自己都被洗脑了
这男的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赡养,太过分了!到底是哪来的这个习俗啊!
旧社会的习俗,残害了多少女人,虽然剧里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是演出了旧社会人们的内心
曾经去过福建漳州的参观过围屋,电影里所展现的围屋,清楚得展现了他的“围”,把圈圈里的人都围在了里面(围屋当然不是影片的重点)。润月,等郎妹,围屋里所有的等郎妹,从阿姆到润月再到思焕,是传统枷锁不断松动的对应,阿姆是牢固的枷锁(虽然再思焕“死后”她让润月嫁给春生,但要求是孩子必须姓王);润月是有松动迹象的枷锁,因为是她让思焕走去南洋的;思焕是完全松动的枷锁,过番去南洋。虽到但是,结尾那个思焕没死的消息让我不解,润月虽然是第二等级松动的枷锁,但是也选择了一生的等待,还是被传统观念浸泡的太深。另外是客家电影,身为客家人看到还是有一点熟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客家方言山歌,客家小吃,虽然是普通话台词但也根据客家话的说法的台词。这部电影可以说和研究的东西很多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跟潇潇一个题材,拍的非常原生态,女人一旦被灌输旧观念,连自己都无法救赎,只能一辈子深陷其中,还不如早早死掉。
想起,以前大学有个客家舍友,日常说她奶奶是童养媳,生了13个孩子,她家3个女儿,最小的是儿子。只有儿子能坐沙发,其他只能坐凳子。天知道,当时刚读大学的我多震惊!!她还觉得理所当然!后来工作后,遇到的潮汕同事更多,更刷新人类多样性!九姐弟家庭,儿子名字按族谱取,8个姐姐出钱给弟弟买房车,她们竟然全都觉得理所当然!身边也有潮汕朋友跟福建客家人结婚的。额额额,时间真的是个轮回吗?
旧社会的女人不容易
电影的画面还是挺不错,客家筒子楼也非常美。但是对比同题材的更早年代的电影,演员的退化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尤其是台词的发音实在过于现代,而戏剧冲突又过于刻意。
这都是什么啊
如果是用方言配的就更好了
别人给你戴的枷锁,远远比不上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可怕
《等郎妹》应该算是悲剧版的《萧萧》吧,当然了,《萧萧》本身也不算是什么喜剧,旧时代的女性真的太艰难了……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人类学老师放的…不想说什么,只能说,记忆犹新。
我喜欢影片里的那种气候环境,和另一部电影《暖》差不多。整个影片都是哀伤的乐调,看完心情是复杂的,难以理解这种风俗,主演情绪感染力很强,演得挺好的,只是觉得末尾结束得不是很好,思焕既然还活着他为何几十年一直没回家,明明走的时候说会回来的,一点都不负责任,就算不想娶人家也要回来说清楚嘛,害得润月守了一辈子活寡,感觉不值得。当然仅是个人看法,可能影片就是要凸显润月这一女主人公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形象吧。
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莲塘。
带着枯叶与可笑的坚贞,独自数豆到天明。电影氛围的设置像惊悚片,并且用带京腔的普通话来演绎客家人的生活,实在是败笔。
一声润月,误了她的一生,也灭了他将握到手的幸福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希望像“等郎妹”,“小女婿”,“冥婚”等等再也不要发生。
不知道该说什么
太变态了,我说这个风俗,女人自己都被洗脑了
这男的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赡养,太过分了!到底是哪来的这个习俗啊!
旧社会的习俗,残害了多少女人,虽然剧里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是演出了旧社会人们的内心
曾经去过福建漳州的参观过围屋,电影里所展现的围屋,清楚得展现了他的“围”,把圈圈里的人都围在了里面(围屋当然不是影片的重点)。润月,等郎妹,围屋里所有的等郎妹,从阿姆到润月再到思焕,是传统枷锁不断松动的对应,阿姆是牢固的枷锁(虽然再思焕“死后”她让润月嫁给春生,但要求是孩子必须姓王);润月是有松动迹象的枷锁,因为是她让思焕走去南洋的;思焕是完全松动的枷锁,过番去南洋。虽到但是,结尾那个思焕没死的消息让我不解,润月虽然是第二等级松动的枷锁,但是也选择了一生的等待,还是被传统观念浸泡的太深。另外是客家电影,身为客家人看到还是有一点熟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客家方言山歌,客家小吃,虽然是普通话台词但也根据客家话的说法的台词。这部电影可以说和研究的东西很多